人教版物理《热学》电子教案
高中新教材物理热学教案

高中新教材物理热学教案
教材:高中物理新教材
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热学相关知识,理解热力学基本定律,以及应用
热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介绍本节课将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知识点讲解(30分钟)
1. 热力学基本定律
- 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的概念和特点
- 热平衡和热传导的原理
-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涵和应用
2. 理想气体定律
- 理想气体的特性和状态方程
- 理想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 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根据学生平时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运用热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提升学生的应用能
力和理解能力。
四、练习与讨论(20分钟)
布置一些与热学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讨论、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理清思路,提升解题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所学到的知识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未来学习的
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六、作业布置
布置适量的热学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七、课堂点评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答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热学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物理学习水平。
祝愿各位同学学习顺利!。
人教版初中物理热力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热力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热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热量、温度和比热容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热力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热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热量、温度和比热容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物理》八年级上册。
2. 教学PPT。
3. 实验器材:温度计、热量计、比热容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2. 提问: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原理是否适用于所有现象?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热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讲解热量、温度和比热容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进行热量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热量的传递过程。
2. 进行温度实验,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温度变化。
3. 进行比热容实验,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和作用。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如热量的计算和能量的转化。
2. 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含义,如热机的效率和热力学循环。
五、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实际问题,如烧水、制冷等,运用热力学原理进行解释。
2. 让学生举例说明热力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热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强调热量、温度和比热容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热力学原理进行分析和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热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了热量、温度和比热容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热力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要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效果。
中学热学物理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热传递的概念,掌握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2)掌握热量、温度、比热容等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及其单位;(3)能够运用热量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传递的规律;(2)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热爱科学的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热学2. 教学时间: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传递热量的情况?请举例说明。
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学。
二、新课讲解1. 热传递的概念(1)解释热传递的定义: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2)介绍三种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2. 热量、温度、比热容等基本物理量(1)解释热量、温度、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单位;(2)举例说明热量、温度、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热传递的规律;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强调重点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热量、温度、比热容等基本物理量吗?二、新课讲解1. 热量公式(1)解释热量公式:Q = cmΔt;(2)举例说明热量公式的应用。
2. 热学应用(1)分析生活中的热学现象;(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2. 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强调重点知识。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思考生活中的热学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2022物理第13章热学第3节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第3节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一、热力学第一定律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1)做功;(2)热传递。
2.热力学第一定律(1)内容: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增量等于外界向它传递的热量与外界对它所做的功的和.(2)表达式:ΔU=Q+W。
(3)正、负号法则:物理量W QΔU+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二、能量守恒定律1.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2.条件性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某一种形式的能是否守恒是有条件的。
3.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1)克劳修斯表述: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2)开尔文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表述为“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2.用熵的概念表示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任何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熵不会减小。
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意义一切自发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
4.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的原因是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思考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外界压缩气体做功20 J,气体的内能可能不变.2.给自行车打气时,发现打气筒的温度升高,这是因为打气筒从外界吸热。
(×) 3.可以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4.热机中,燃气的内能可以全部变为机械能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5.自由摆动的秋千摆动幅度越来越小,能量正在消失.6.利用河水的能量使船逆水航行的设想,符合能量守恒定律.(√)二、走进教材1.(人教版选修3-3P61T2)(多选)下列现象中能够发生的是()A.一杯热茶在打开杯盖后,茶会自动变得更热B.蒸汽机把蒸汽的内能全部转化成机械能C.桶中混浊的泥水在静置一段时间后,泥沙下沉,上面的水变清,泥、水自动分离D.电冰箱通电后把箱内低温物体的热量传到箱外高温物体CD[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一切自发进行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A错误;热机的工作效率不可能达到100%,B错误;泥沙下沉,系统的重力势能减少,没有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C正确;冰箱通过压缩机的工作,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该过程消耗了电能,没有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D正确。
大学物理热学基础教案人教版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授课对象:本科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掌握其数学表达式。
2. 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涵,掌握其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普朗克表述。
3. 掌握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及其应用。
4. 理解理想气体的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3.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和内能。
教学难点:1. 热力学第一定律中能量守恒的理解。
2.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不同条件下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袋、空调等,引出热学的基本概念。
2. 提问:如何描述热量的传递?如何理解热量与温度的关系?二、讲授新课1. 热力学第一定律- 定义热量、内能、功的概念。
- 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能量守恒。
- 推导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ΔU = Q - W。
-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
2. 热力学第二定律- 介绍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普朗克表述。
- 解释熵的概念,以及熵增原理。
- 讨论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给定一个热力学过程,要求学生计算内能变化、热量和功。
2. 让学生讨论如何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判断一个热机是否为可逆热机。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能量守恒和熵增原理的应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问题。
2. 让学生举例说明能量守恒和熵增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1.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介绍理想气体的基本假设。
- 推导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V = nRT。
- 讲解状态方程中的各个物理量的含义。
2. 理想气体的内能- 解释内能的概念。
- 推导理想气体的内能公式:U = (3/2)nRT。
- 讨论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1. 给定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要求学生计算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
人教版物理《热学》电子教案50页PPT

人教版物理热学》电子教案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热学教案初中物理

热学教案初中物理课程目标:1. 了解热膨胀的概念,掌握不同物体热膨胀的性质。
2. 理解热传递的原理,掌握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
3. 掌握热量的定义,了解热量的计算方法。
4. 理解燃料的燃烧值和比热的概念。
5. 掌握热能的定义,了解改变热能的方法。
教学重点:1. 热膨胀的性质2. 热传递的方式3. 热量的计算4. 燃料的燃烧值和比热5. 热能的概念和改变热能的方法教学难点:1. 热膨胀的性质2. 热量的计算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温度计、酒精灯、烧杯、沙子、金属管、酒精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热学?热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热学是研究物体温度变化和热能传递的学科,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气候变化、烹饪、能源利用等。
二、热膨胀(15分钟)1. 介绍热膨胀的概念:当物体温度升高时,体积增大;当温度下降时,体积减小。
2. 讲解不同物体热膨胀的性质:固体膨胀最小,液体膨胀较大,气体膨胀最大。
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材料膨胀程度不同。
3. 演示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水的膨胀现象。
三、热传递(15分钟)1. 讲解热传递的原理: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2. 介绍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传导:热量通过物体的直接接触传递。
对流: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
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传递。
3. 演示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热传递现象。
四、热量(15分钟)1. 讲解热量的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热量。
2. 介绍热量的计算方法:物体间的热传递公式Q=cm(t-t),其中Q表示热量,c表示比热,m表示质量,t表示温度变化。
五、燃料的燃烧值和比热(15分钟)1. 讲解燃料的燃烧值的概念:1千克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燃烧值。
高中物理人教版热学基础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热学基础教案本教案将以高中物理人教版热学基础课程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梳理和总结。
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热学基础知识,为高考和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引言热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能量与热量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热力学过程。
本课程将通过讲解热学基本概念、热量计算、热力学循环等内容,培养学生对热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1.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通常用摄氏度、华氏度或开氏度表示。
热量是物体内部分子间能量的转移形式,是热力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2. 热平衡和热传导热平衡是指物体间热量不再传递的状态,是热学研究的基础概念之一。
热传导是热量通过物质内部分子间碰撞传递的过程。
3. 热容和比热容热容是物体吸收或放出单位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热容是单位质量物质的热容。
4. 相变和热交换相变是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如固体熔化成液体、液体汽化成气体。
热交换是物体与环境之间通过热量传递的过程。
三、热力学循环和热效应1.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它表明能量在一个孤立系统中永远保持不变。
2. 纯物质的热力学循环热力学循环是热能转化为功的过程。
常见的热力学循环有卡诺循环和斯特林循环等。
3. 热效应热效应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常见的热效应有焓变、燃烧热等。
四、热学应用1. 热机和热功热机是指利用热能进行功的装置,如汽车发动机、蒸汽机等。
热功是热机从热源吸收热量后对外界做的功。
2. 热传感器和热控制热传感器是用于测量温度或热量变化的装置,如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
热控制是利用外部设备对温度进行调节。
3. 热工学和热能利用热工学是研究热能利用的原理和方法,如发电厂的工作原理、热能利用效率等。
五、实验教学本课程将结合实验教学,通过设计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实验的思维能力。
具体实验项目包括温度测量、热导率测定、焓变测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物理学本科学生
主讲:姚恺
1
热学内容图析
热学发展规律简史 研究对象及方法 总论 量热与量温 热传递的一般规律
热力学平衡态的特征及充要条件
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和温标 理想气体定律和状态方程 分子运动论 (微观理论) 1、分子运动论的实验 基础及基本论点; 2、理想气体分子运动 的规律(平衡态); 3、理想气体内迁移规 律(非平衡态)。 热学理论的应用 (物性学) 1、实际气体、 液体、固体的基 本性质; 2、一级相变特 征及基本规律。
热力学呈现 平衡态的条 件
无粒子流:力学平衡条件,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系 统与外界之间应达到力学平衡,通常情况下反 映为压强处处相等。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条件,即在无外场下系统各部分的化 学组成应是处处相等。
可以用P、V、 T图来表示。只要上述三个条件一个得不到满足,就是 非平衡态,不能用P、V、T图来表示。
成绩考核:平时作业10%、出勤及课堂讨论10%、期末占80%
11
第一章
导论
§1.1 宏观描述方法与微观描述方法
一、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1、热物理学:是研究有关物质的热运动以及与热相联系 的各种规律的科学。 2、热现象:这些与温度有关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称热现象。 3、热学研究对象:所有与热相联系的现象。 4、特点:热物理学研究的是由数量很大的微观粒子所组 成的系统。 5、大数粒子:我们把数量级达到宏观系统量级的粒子。
12
二、宏观描述方法与微观描述方法 1、宏观描述方法:热力学方法
热力学:由观察和实验总结出来的热现象规律,构成热现 象的宏观理论,叫做热力学。 热力学方法的优点:
热力学基本定律是自然界中的普适规律,只要在数学推理过 程中不加上其它假设,这些结论也具有同样的可靠性与普遍性。
热力学的局限性:
1、它只适用于粒子数很多的宏观系统; 2、它主要研究物质在平衡态下的性质,它不能解答系统如何 从非平衡态进入平衡态的过程; 3、它把物质看成为连续体,不考虑物质的微观结构
热力学基础 (宏观理论) 1、热力学第 一定律; 2、热力学第 二定律; 3、热机。
2
古希腊(公元前611—430年) 四元素说:万 物是由土、水、火、气四种元素在数量上不 同比例的配合组成的。 我国殷商时期 五行学说:金、木、水、火、 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称为五 行。中国古代提出的元气说,就认为热(火) 是物质元气聚散变化的表现。
13
2、微观描述方法:统计物理学 统计物理学则是热物理学的微观描述方法,它从物质由大数分子、
原子组成的前提出发,运用统计的方法,把宏观性质看作由微观粒子热 运动的统计平均值所决定,由此找出微观量与宏观量之间的关系。
统计物理学方法的优点:
弥补热力学的不足,使热力学的理论获得更深刻的意义
微观描述方法的局限性:
热力学与力 学的区别
热力学参量:压强、体积、温度等 热力学的目的:基于热力学的基本定律 力学的目的:基于牛顿定律(力学参量)
15
二、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1、平衡态
孤立系统
p
真空
( p ,V , T )
*( p,V , T )
V
o
①定义:在不受外界条件影响下,过足够长时间后系统必 将达到一个宏观上看来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这种状态
1. 秦允豪,《热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赵凯华等,《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黄淑清等, 《热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李椿等,《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王竹溪,热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张玉民等,《热学》,科学出版社,2006 7. 李洪芳,《热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 包科达,《热物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 Serway & Faughn , College Physics (Sixth Edition),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0、Sears and Zemanskys, University Physics ( 第10版)(上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1、王楚等,热学(基础物理教程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3 12、 梁绍荣等,普通物理学,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从钻木取火到商周的青铜器
伽利略温度计 16世纪 (明)
4
清 初
瓦特早期蒸汽机
5
6
1807年
嘉庆12年
7
1823年
道光3年
8
1892年
同治18年(仿哥窑五彩)
9
1.官窑:南宋
五大名窑:
2.定窑:宋,河北曲阳
3,汝窑:宋,河南宝丰 4,哥窑:南宋,浙江龙泉
5,均窑:宋,河南禹县
10
主要参考书目:
18
§1.3 物态方程
一、物态方程
平衡态
Ti Ti ( pi ,Vi ,m )或fi (Ti , pi ,Vi ,m ) 0
把处于平衡态的某种物质的热力学参量(如压强、体积、 温度)之间所满足的函数关系称为该物质的物态方程或称为状 态方程。
二、热膨胀现象
1 V )T •等温压缩系数 T ( V p
叫做平衡态。
16
1)单一性(
p, T
处处相等);
②平衡态的特点
2)物态的稳定性—— 与时间无关; 3)自发过程的终点; 4)热动平衡(有别于力平衡).
2、非平衡态
在自然界中,平衡态是相对的、特殊的、局部的与暂时的 ,不平衡才是绝对的、普遍的、全局的和经常的。
17
三、热力学平衡
无热流:热学平衡条件,系统内部温度处处相等。
在于它在数学上遇到很大的困难,由此而作出简化假设(微观模型)后 所得的理论结果与实验不能完全符合。
• 热力学基础
3、热物理学
• 统计物理学的初步知识
• 液体、固体、相变等物性学
14
§1.2
一、热力学系统
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
1、热力学系统(系统):被确定为研究对象的物体或物体系,
或热学所研究的对象。
2、外界:系统边界外部 3、孤立系统:与外界既不交换物质又不交换能量的系统 4、封闭系统:与外界不交换物质但可交换能量的系统 5、开放系统:与外界既交换物质又交换能量的系统
•压强系数
1 V ( )p •体膨胀系数 V T
•线膨胀系数
1 p v ( )V p T
1 l ( )p l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