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与华法林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华法林基因检测

华法林基因检测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对于同时使用其他药物的患者,基 因检测可以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 用,确保用药安全。
检测方法及流程
采集样本
通常采集患者的口腔黏膜细胞 或血液样本进行基因检测。
实验室检测
将采集的样本送至实验室,采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
对样本进行基因分析。
结果解读
医生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结合 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其他检查结 果,综合评估患者的用药方案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如是否存 在与华法林代谢相关的基因变异等,预测患者的不良反应 风险,从而让医生更加谨慎地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评估患者预后情况
华法林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与患者的基因型和个体差异密切相关。基因检测可 以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预测患者对华法林的疗效和长期健康状况的影响。
02
03
检测范围广
全基因组测序可以检测整 个基因组范围内的变异, 包括单核苷酸变异、插入 缺失、倒位和易位等。
更全面的遗传信息
全基因组测序可以检测到 更多的基因变异信息,有 利于更准确地评估个体的 遗传背景和风险。
高分辨率
全基因组测序可以检测到 低频变异和罕见变异,有 助于揭示疾病的遗传基础 和药物反应差异。
现有技术难以完全避免检测过程 中的误差和假阳性结果,可能影 响后续治疗和决策。
标准化程度不足
不同实验室和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测 方法和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导致检 测结果的可比性受到限制。
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
技术创新降低成本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创新 和改进,预计未来华法林基因 检测的成本将逐渐降低,提高 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普及率
基于目标区域测序的方法

最新华法林的临床应用

最新华法林的临床应用

华法林的临床应用华法林的临床应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许俊堂胡大一1.作用机制华法林的化学结构为3-(a-苯基丙酮)-4-羟基香豆素。

华法林(coumadin)通过抑制肝脏环氧化还原酶,使无活性的氧化型(环氧化物型)维生素K (VK)无法还原为有活性的还原型(氢醌型)VK,阻止VK的循环应用,干扰VK依赖性凝血因子II、VII、IX、X的羧化,使这些凝血因子无法活化,仅停留在前体阶段(有抗原,无活性),而达到抗凝的目的。

华法林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抑制新的血栓形成,限制血栓的扩大和延展,抑制在血栓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血栓,抑制血栓脱落和栓塞的发生,有利于已经血栓的清除。

2.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华法林口服生物利用度好,起效和作用时间可以预测,在健康个体,口服90min后血浓度达到高峰。

消旋体的华法林半衰期36~42h,在血浆中主要与白蛋白结合。

胎儿血药浓度接近母体值,但人乳汁中未发现有华法林存在。

华法林几乎完全通过肝脏代谢清楚,代谢产物具有微弱的抗凝作用。

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很少进入胆汁,只有极少量华法林以原形从尿排出,因此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不必调整华法林的剂量。

华法林的剂量反应关系变异很大,受许多因素影响,因此需要严密监测。

抗凝作用一般发生在给药后的24小时以内,但抗凝作用的峰值可能延长至72~96小时,因此华法令不宜单独用于急性抗栓的情况。

急性抗栓应首先使用肝素或者低分子肝素,两者交叉至少4日后才可停用肝素类(最好维持INR于治疗范围两日以上),以便停肝素后华法令能达到有效抗栓水平。

3.华法林的监测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是损伤释放的组织因子(因子III)与因子VII结合成复合物,然后激活因子X,活化的因子X(因子Xa)激活凝血酶原(因子II)变成凝血酶(因子IIa)。

华法林影响外源性凝血因子VII的活性,口服华法林后通过监测其对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影响(凝血酶原时间,PT)来调整剂量。

临床使用标准化化了的PT,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华法林的用药剂量。

临床应用精准医学的实践案例

临床应用精准医学的实践案例

临床应用精准医学的实践案例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进入21世纪后,精准医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模式逐渐受到了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的关注。

精准医学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为基础,通过个体化的医学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通过介绍一些精准医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实践案例,来说明其在提高诊疗准确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

案例一:基因检测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精准医学的核心之一是基因检测,在癌症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乳腺癌为例,通过对患者组织样本进行基因检测,可以快速鉴定出癌症的亚型和突变状态,从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比如,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以接受靶向治疗,而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则可以考虑其他治疗策略。

通过精准的基因检测,可以避免患者接受无效的治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治疗效果。

案例二:药物基因组学在用药个体化中的应用药物基因组学是精准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分析个体基因变异,为患者提供精确用药指导。

比如,对于临床常用的抗凝药华法林,患者个体遗传差异会导致华法林的代谢能力存在差异。

通过检测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可以调整药物剂量,减少药物副作用,并提高治疗效果。

另外,药物基因组学还可以用于判断患者对某种药物的药物敏感性,从而提前避免不必要的治疗。

案例三:肿瘤异质性在治疗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肿瘤异质性是指同一肿瘤在不同部位存在不同的遗传变异和表达特征。

基于肿瘤异质性特征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细分肿瘤,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例如,肺癌患者可能存在多个点突变,通过对不同突变的分析,可以指导选择合适的靶向治疗药物。

而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则不够精准,可能无法有效击败异质肿瘤细胞,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案例四:精准营养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精准营养是指根据个体的基因变异和生活方式,为个体提供量身定制的膳食建议。

通过分析个体的基因组数据和代谢组数据,可以了解个体的营养需求和代谢特征,从而制定适合个体的膳食方案。

基因检测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

基因检测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

基因检测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摘要:华法林是一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华法林剂量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而基因检测技术的引入为华法林抗凝治疗个体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旨在综述基因检测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探讨其对用药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并讨论相关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基因检测;华法林;抗凝治疗引言: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来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然而,华法林的用药存在剂量调整困难、个体反应差异大等问题,容易导致出血或血栓复发等不良反应。

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体化用药逐渐成为可能,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遗传变异情况,进而指导华法林的剂量调整,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一、基因检测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必要性(一)华法林用药中的个体差异和不良反应问题尽管华法林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但其剂量的个体化调整仍然存在困难。

华法林的剂量由多个因素决定,包括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基础疾病、遗传因素以及与华法林相互作用的药物等。

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会导致不同患者之间对华法林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

如果华法林的剂量过大,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而剂量过小,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抗凝效果,增加血栓事件的发生风险。

(二)基因检测技术在个体化医疗中的作用基因检测技术能够对个体的遗传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为个体化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基因检测可以鉴定与华法林敏感性相关的基因变异,帮助医生预测患者对华法林的反应,并调整合适的剂量。

通过基因检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携带与华法林敏感性相关的基因变异,进而根据个体患者的遗传背景和其他临床因素,选择合适的华法林剂量和监测方案,从而实现个体化的治疗。

目前,常用的基因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测序技术、芯片技术等。

这些技术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等优点,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基因位点的变异情况。

基因导向华法林个体化治疗

基因导向华法林个体化治疗

基因导向华法林个体化治疗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体重相近的两个人给予相同剂量的药物,他们各自的血浆药物浓度水平可能相差10倍以上。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与食物相互作用、性别、年龄、疾病状态(即肾脏和肝脏的功能)以及妊娠都可能引发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

遗传因素也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每个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具有高度可再现性。

药物基因组学是研究遗传性及获得性基因变异对药物反应作用的一门学科。

证实影响药物吸收、代谢以及作用(在受体水平时)的遗传机制,使个体化治疗成为可能,使药物疗效最优化,药物的毒性最小化。

本研究将以华法林为例,综述华法林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Abstract] There is tremendous 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the response to pharmacologic agents. Plasma drug levels can vary more than 10-fold when the same drug dose is administered to two individuals having approximately the same weight. Drug-drug interactions,drug-food interactions,sex,age,disease state (ie,renal and hepatic function)and pregnancy can all influence variability in drug responses between patients. Genetic factors are also likely to play a major role,since the individual response to a given pharmacologic agent is highly reproducible. Pharmacogenomics is the study of the role of inherited and acquired genetic variation on drug response. The identification of genetic factors that influence drug absorption,metabolism,and action at the receptor level should allow for individualized therapy. This could optimize drug efficacy and minimize toxicity profiles. This article will take warfarin as an example,to review the research status of warfarin pharmacogenomics,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clinical rational use of drugs.[Key words] Warfarin;Pharmacogenomics;Gene polymorphism;CYP2C9;VKORC1基于遗传药理学的个体化医学的发展已经受到很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探析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探析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探析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相关基因检测逐渐成为了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往往与个体的遗传特征密切相关,而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遗传信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和参考。

本文将探讨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指导意义,并对其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药物相关基因检测的意义1、个体差异导致用药效果不同在医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同一种药物对不同患者的效果有明显差异。

有的患者可能对某种药物非常敏感,而有的患者则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产生疗效。

这种差异往往与个体的遗传特征密切相关。

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的靶点等都可能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患者对同一种药物有不同的反应。

通过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遗传特征,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2、减少用药风险除了影响药物的疗效外,个体的遗传特征也可能影响药物的毒副作用。

有的患者可能由于遗传特征的原因,对某些药物具有更高的毒副作用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可以通过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来评估患者的毒副作用风险,就可以在用药前就做好风险评估,并针对性地制定用药方案,从而减少用药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

3、个性化用药个体差异导致了不同患者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不同,因此临床医生往往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用药方案。

而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患者的遗传信息,从而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

通过了解患者的遗传特征,临床医生可以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从而提高用药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已经广泛应用的领域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已经在一些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华法林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其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调整。

而通过检测患者的CYP2C9基因和VKORC1基因,可以更好地预测患者对华法林的代谢能力和药效反应,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乳腺癌化疗药物多西他赛(docetaxel)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也与患者的遗传特征密切相关,因此药物相关基因检测也可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参考。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探析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探析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探析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药物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基因检测作为个体化治疗的一种工具被广泛应用。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患者体内与药物代谢、药效、药品副作用相关的基因多态性,进而预测药物疗效、毒性和耐受性。

本文将探讨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

首先,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在用药前预测药物反应,避免过度治疗和药物副作用。

临床上有许多药物需要进行个体化调整,因为不同个体会因为药代谢的差异而对药物有不同的反应。

例如,华法林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进行个体化调整,避免血小板减少症、出血等药物副作用。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基因变异来预判药物代谢的情况,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提高用药安全性。

其次,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指导临床药物剂量调整。

药物剂量调整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体重、年龄、性别、肝功能、肾功能等因素。

基因检测可定量检测患者体内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以此为基础指导药物剂量调整。

例如,重度代谢型患者需要减少给药剂量,而轻度代谢型患者需要增加给药剂量。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调整用药剂量,缩短给药时间,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用于药物的选择。

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最适合的药物类型和治疗方案。

基因检测可以检测患者基因的多态性,并根据检测结果预测药物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从而指导医生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例如,乳腺癌患者ER表达情况会影响化疗药物敏感性和药物抗性,以此来指导乳腺癌患者化疗药物的选择。

综上所述,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重大。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药物反应,指导药物剂量调整和药物选择,提高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个体化治疗也将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多的机会。

药物基因组学在临床用药决策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药物基因组学在临床用药决策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药物基因组学在临床用药决策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一、引言药物基因组学是研究药物与个体基因组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通过研究个体的基因型,可以预测药物的代谢情况、药效以及不良反应,从而实现个性化用药,提高用药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本的降低,药物基因组学在临床用药决策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推广。

本文将从药物基因组学在药物代谢、药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在临床用药决策中的具体应用和意义。

二、药物基因组学在药物代谢方面的应用案例分析1. 对华法林代谢的影响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血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其代谢主要通过CYP2C9和VKORC1基因编码的酶来完成。

CYP2C9基因的多态性会影响华法林的代谢速度,进而影响药物的剂量和疗效。

VKORC1基因的多态性会影响华法林的靶点敏感性,从而影响药物的抗凝效果。

根据个体的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可以预测华法林的代谢速度和抗凝效果。

例如,CYP2C9*1/*3或*3/*3基因型的患者代谢华法林的速度较慢,需要减少剂量以防止药物积聚导致出血风险。

VKORC1基因型为CC的患者对华法林更为敏感,需要降低剂量以避免出血。

因此,在华法林用药中,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调整药物剂量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对贝那普利代谢的影响贝那普利是一种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主要通过ACE基因编码的酶来代谢。

ACE基因存在多态性,影响贝那普利的代谢速度和药效。

研究表明,ACE基因的I/D多态性与贝那普利的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有关。

ACE基因的D等位基因与降压效果的显著性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而I等位基因则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通过对患者的ACE基因型进行分析,可以预测贝那普利的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例如,对于ACE基因的DD基因型患者,贝那普利的降压效果更为显著,但可能伴随着咳嗽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贝那普利用药中,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可以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专题笔谈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12期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2012CB518004)、“863”计划(2012AA02A510)支持通讯作者:汪道文 Email:dwwang@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基因检测与华法林的临床应用····································································陈琛,丁虎,崔广林,等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治疗进展························································吴书林,薛玉梅,黄俊临床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王玉堂,王浩基因检测与华法林的临床应用陈琛,丁虎,崔广林,汪道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心血管内科 同济医院转化医学中心,武汉 430030)华法林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维生素K 拮抗剂,作为重要的口服抗凝药已经在临床使用接近60年,2010年华法林在美国的处方量超过2500万。

由于华法林治疗窗较窄(剂量不足有血栓风险,过量服用可出现致命性出血)、个体间剂量差异较大(达到适宜抗凝效果的个体间剂量差异可达10~20倍)、受药物食物影响较大,因此维持华法林的治疗水平需要临床医师深入了解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并且需要医患之间有良好的沟通。

目前,临床上多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经常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表示)来监测抗凝状态,常规的目标INR 值为2~3。

依据INR 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用药指导,维持适宜的剂量,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1]。

大量研究证实华法林治疗初期(1~3个月)出血风险比稳定期高10倍以上,因此需要频繁检测患者INR ,通过多次调整,经过很长时间的过高或者不足的抗凝才能达到最终适宜的稳定维持剂量。

这些因素使华法林成为因药物不良反应急诊住院的首要原因,限制了其在临床的使用,尤其对那些急需抗凝(如房颤、人工瓣膜置换、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

华法林的这些不足使人们投入更多的热情到研究新的口服抗凝药方面。

达比加群(dabigatran )和利伐沙班(rivaroxaban )是近两年被认可的口服抗凝药物,但是目前只在市场上占有很少的份额,华法林依然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口服抗凝药。

达比加群第一年上市时年处方量约110万,而华法林则为250万。

致使达比加群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可能包括近来对过度出血风险的关心、缺乏可逆性的抗凝、一天两次的剂量、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剂量遇到挑战、其他方面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达比加群的胃肠道反应)、费用较高等等。

总之,新药似乎并未达到之前的期望值,预示着华法林在可预知的未来仍然是口服抗凝药的主力军。

因此,仍有必要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给予更广泛的关注[1]。

自从1999年人类第一次意识到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华法林剂量的个体差异以来,已有大量的关于细胞色素P450 2C9(CYP2C9)——主导S-华法林的代谢和维生素K 环氧化物还原酶(VKORCI )——华法林的靶标蛋白基因突变与华法林剂量的研究。

大量的回顾性研究从小规模(<100人)、单中心、同种人的研究到大规模、多中心、多种族国际合作如国际华法林遗传药理学协会(IWPC )>5000人的研究[2],最终均证实这两个基因变异对获得适宜抗凝效果的华法林剂量有显著性影响,可以解释约35%的华法林剂量差异,结合临床因素(如年龄、6●专题笔谈●《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4卷第12期性别、身高、体重、药物相互作用等)可以解释大于50%的剂量差异。

将遗传因素与临床因素结合以指导华法林起始剂量的选择被认为是很有前景的一项应用。

事实上已有大量的基于遗传药理学和临床因素相结合的算法指导华法林剂量,且得到IWPC和Gage等[3]的确证。

2010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修订华法林的药物处方信息,纳入了遗传因素对药物剂量的影响,强调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应该给患者提供基因检测的机会,以便提高对患者个体化华法林剂量的初始评估,并且提供了基于CYP2C9和VKORC1基因分型的推荐剂量表。

IWPC来自于4大洲超过5000人的研究已经证实在预测华法林稳定维持剂量方面,遗传药理学算法推荐的剂量优于常规的5 mg起始剂量。

随后Finkelman等证实基于遗传药理学算法的剂量同样优于FDA推荐的剂量表。

美国Mayo Clinic临床医学中心的研究表明,与既往服用华法林未进行基因检测队列相比,服用华法林前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其用药后总体住院率下降31%,因出血或血栓的总体住院率减少28%。

鉴于此,临床药理学实践协会最近推荐使用IWPC或Gage等算法作为研究遗传药理学指导华法林起始剂量选择的首选方法。

尽管遗传药理学算法可以更精确地指导华法林起始剂量的选择,然而临床医生似乎有很多理由不愿意相信华法林遗传药理学剂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遗传药理学预测的维持剂量在临床上似乎显得并不那么重要。

因为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频繁检测INR,以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值范围,从而获得最佳的稳定的华法林维持剂量。

基于遗传药理学的剂量只能解释部分患者间的个体差异,仍需要监测和调整华法林剂量。

既然之前的工作已经足够了,为什么还要麻烦地引入更多的检查,而且还需要具备准确的解释检查结果的能力?遗传药理学指导的剂量可能在华法林初始治疗时显示出重要的临床价值,因为和目前使用的标准剂量(即初始治疗时选择所有患者的平均维持剂量)相比,选择遗传药理学指导的初始剂量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稳定维持剂量,可以使患者更快达到最佳稳定剂量,以减少处于血栓风险的时间[4]。

此外,对于需要较低维持剂量的患者,遗传药理学推荐的剂量同样可以减少INR值过高的风险,以避免严重的出血事件。

虽然上述关于遗传药理学指导的华法林起始剂量价值的假设看起来是合理的,但是尚缺乏这方面的证据。

目前只有少量的研究来评估遗传药理学指导华法林起始剂量成本和临床疗效的关系,而且结果不一致[5-9]。

这些研究通常规模比较小,事件发生率较低,而且方法学的偏倚很多,以至于结果解释起来很困难。

例如:最近发表的一项200人的研究中,研究者未能证实基因分型指导的患者中范围外INRs比例减少,尽管基因分型指导的患者亚组需要高于或者低于常规剂量已被证实有潜在的益处。

一项比较两种遗传药理学算法和标准疗法在华法林剂量个体化应用的随机临床有效性试验(CoumaGen-Ⅱ)包括两个前瞻性临床试验对照[10]:①单盲、随机比较两个精确的遗传药理学算法即改良的一步法(PG-1)和三步法(PG-2);②用其中一种遗传药理学算法的治疗方案同平行标准(STD,非遗传药理学基础)剂量的临床结果比较。

初级兴趣终点为华法林治疗后1个月、2个月直到3个月的INRs范围外的比例(% OOR)和治疗范围内的时间比例(% TTR)。

在随机对照组,PG-2在1个月和3个月% OOR INR和3个月的% TTR 方面不劣于也不优于PG-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