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切片染色技术

合集下载

组织切片染色方法

组织切片染色方法

组织切片染色方法
《组织切片染色方法》
组织切片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方法,用于观察和研究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组织内部的微观结构,进而揭示细胞的功能和特性。

组织切片染色的一般步骤包括固定、切片、染色和观察。

首先,需要将要研究的组织进行固定处理,以保持其形态和结构的完整性。

接下来,将固定好的组织切割成薄片,通常使用微型切片机或切片刀进行切片。

然后,将切片染色,这是为了凸显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结构,通常使用荧光染色剂或荧光蛋白进行染色。

最后,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组织切片,以获取想要的信息。

组织切片染色方法有许多种,常见的染色方法包括荧光染色、HE染色等。

荧光染色适用于观察细胞内的荧光标记物,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内的标记物分布情况。

HE染色是一种常见的组织染色方法,可以将组织中的细胞核染成蓝色,胞质染成粉红色,有助于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组织切片染色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观察病理组织、细胞分裂、细胞器结构等。

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生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总之,《组织切片染色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实验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组织和细胞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为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

HE染色原理

HE染色原理

HE染色原理HE染色原理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切片染色技术,用于观察组织结构和病理变化。

HE染色技术结合了不同染色剂的特性,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组织中的细胞核、胞浆和胶原纤维等结构,为病理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HE染色原理的基本步骤包括组织切片脱脂、脱水、浸入熔蜡、切片、脱蜡、脱水、染色和封片。

在染色过程中,组织切片首先被浸泡在嗜酸性染色剂中,如酸性染料Hematoxylin,其主要作用是染色细胞核和胞质。

Hematoxylin能与细胞核中的DNA结合形成复合物,使细胞核呈蓝色或紫色。

接着,组织切片在嗜碱性染色剂中浸泡,如酸性染料Eosin,其主要作用是染色胞质和胶原纤维。

Eosin具有亲和性,能与细胞胞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使细胞胞浆呈粉红色或红色。

通过HE染色,可以清晰地区分细胞核、胞浆和胶原纤维,为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病理诊断中,HE染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炎症和组织结构异常等疾病的鉴别诊断。

不同的组织结构在HE染色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特征,通过观察组织切片的染色情况,病理医师可以判断组织是否存在异常变化,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HE染色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除了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HE染色技术还被广泛用于科研领域。

科研人员可以通过HE染色观察细胞结构和组织形态的变化,研究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领域的问题。

HE染色技术的简便易行性和可靠性使其成为科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总的来说,HE染色原理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组织染色技术,通过染色显示细胞核、胞浆和胶原纤维等结构,为病理诊断和科研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

HE染色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对于促进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希望通过对HE染色原理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组织结构和病理变化,为人类健康和科学研究做出贡献。

植物细胞学分析之组织切片技术

植物细胞学分析之组织切片技术

植物细胞学分析之组织切片技术一、试剂(1)卡诺氏固定液:无水乙醇与冰醋酸按体积比为3:1混合配制。

(2)1mol/L盐酸溶液:取浓盐酸(比重1.19)82.5ml,加入蒸馏水917.5ml。

(3)醋酸洋红染液:4-5g洋红,冰醋酸45ml,蒸馏水55ml,先将冰醋酸加入蒸馏水中煮沸,然后将火移去,立刻加入洋红,用玻璃棒搅匀溶化,冷却后过滤即成。

(4)70%酒精;95%酒精。

二、细胞分析方法1.有丝分裂全过程的染色体制片方法步骤:取材-预处理-固定-根尖解离1mol/L HCL-醋酸洋红染色-压片(1)发根挑选每份黑麦种子材料25粒,经流水冲洗,放于培养皿内温水浸泡24h。

置于25℃恒温箱中发根。

待根长到1~2cm时,于适宜时间用蒸馏水洗净,将水吸干,剪取根尖0.5~1cm进行预处理。

为获得尽可能多的分裂相,根尖以上午9~10时剪取为宜。

(2)预处理为了有利于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观察和计数,通常要对材料进行不同的预处理。

预处理主要通过抑制和破坏纺锤丝的形成,来获得更多的中期分裂相,同时还可以改变细胞质的粘度,促使染色体缩短和分散,便于压片和观察。

将根尖浸于蒸馏水内,1-4℃低温处理24h。

(3)固定材料经预处理后,用流水冲洗2次,然后投入卡诺液(3份甲醇∶1份冰乙酸)中固定26h,用95%的乙醇洗两次,转入70%乙醇中保存备用(4℃)。

固定的目的是:①迅速防止细胞死亡后的变化,如自溶、腐败等,尽量保持生长状态结构。

②使细胞中的蛋白质、脂肪等成分转变为不溶性物质,以保持生前的形态。

③使组织内各种物质成分产生不同的折光率,便于观察和鉴定。

④使不同组织成分对染料有不同的亲和力,便于染色。

⑤防止细胞过度收缩或膨胀,失去原有的形态结构。

(4)解离常用酸解法:从70%乙醇中取出固定好的根尖,用蒸馏水冲洗后,吸水纸吸干,放入盛有1 mol/L的HCl的1.5ml离心管中,60℃水浴,恒温条件下解离10min。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对细胞形态和结构起支撑和保护作用,分生组织的细胞壁结构将分生细胞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在压片之前需要采用适当方法软化或部分分解细胞壁使细胞间易于分离,这一操作称为解离。

组织切片染色技术

组织切片染色技术

染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色不均匀、染色过度等问题
染色过程中可能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影响观察效果
适用范围及限制因素
适用范围:适用于组织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
优点:能够清晰地显示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和细胞间关系
限制因素:染色过程中可能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影响观察结果 限制因素:染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染色不均匀、染色过度等问题影响观察 结果
未来发展前景和展望
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组织切片染色技术将更加精确、高效
应用领域:组织切片染色技术将在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组织切片染色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染色 环保: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组织切片染色技术将更加注重环保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完好无损
防护手套:选择合适的 防护手套如防化手套、 防尘手套等并确保其完
好无损
防护鞋:选择合适的防 护鞋如防化鞋、防尘鞋
等并确保其完好无损
防护口罩:选择合适的 防护口罩如防尘口罩、 防化学口罩等并确保其
完好无损
防护帽:选择合适的防 护帽如防化帽、防尘帽 等并确保其完好无损
注意事项:确保个人防 护装备的完好无损并正 确使用避免接触有害物 质保持个人卫生定期更
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
组织切片染色技术在法医学鉴 定中的应用
组织切片染色技术在法医学鉴 定中的优势
组织切片染色技术在法医学鉴 定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组织切片染色技术在法医学鉴 定中的发展趋势
在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环境监测:用 于检测水质、 土壤、空气等 环境样品中的
污染物
生物医学研究: 用于研究细胞、 组织、器官等 生物样品的结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1 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操作步骤标本的处理:石蜡切片经脱蜡、梯度酒精脱水后,进行抗原修复,然后用0.01M PBST漂洗5min × 3/次;• 2%BSA或10%BSA 37 C湿盒内封闭30min•抗体染色:C孵育30min;︒–在标本片上滴加适当稀释的荧光标记抗体(1:8或1:16稀释),放在湿盒中,37• 0.0lmol/L PBS(pH 7。

4) 漂洗5min × 3/次,不时震荡(洗去多余游离的荧光素标记的抗体)。

•缓冲甘油封片–分析纯无荧光的甘油9份+ pH 9.2,0。

2M碳酸盐缓冲液1份配制。

•镜检: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优点:方法简便、特异性高,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少。

•缺点:敏感性偏低;而且每检查一种抗原就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若检测多种抗原需制备多种相应的荧光标记抗体。

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注意事项μ•对荧光标记的抗体的稀释:要保证抗体的蛋白有一定的浓度;•一般稀释度不应超过1:20,抗体浓度过低,会导致产生的荧光过弱,影响结果的观察。

•染色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标本及抗原而变化;–染色时间:从10 min到数小时,一般30 min;C的低温,延长染色时间。

︒C可加强染色效果,但对不耐热的抗原(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采用0—2︒C),高于37︒–染色温度:多采用室温(25C 30 min效果好的多。

︒–低温染色过夜较37•试验时需设置下列对照:–自发荧光对照(空白对照):标本加0。

01mol/L,pH7.4的PBS代替一抗。

–阳性对照:用已知的阳性标本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特异性对照(抑制试验):标本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再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若标本自发荧光对照和特异性对照呈无荧光或弱荧光,阳性对照和待检标本呈强荧光,则为特异性阳性染色。

•一般标本在高压汞灯下照射超过3min,就有荧光减弱现象;•经荧光染色的标本最好在当天观察,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会逐渐下降。

组织学切片与染色技术

组织学切片与染色技术

组织学切片与染色技术组织学切片与染色技术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技术之一。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生物体内组织器官和细胞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联系等。

所以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等领域。

什么是组织学切片?组织学切片是指将组织、器官、细胞等样品切成极薄的片状,便于研究人员在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

通常,组织学切片需要使用切片机将样品切成约5微米至20微米的厚度。

不同样品切片时厚度有所不同。

对于一些比较硬的样品(如骨头),需要使用特殊的切片技术和设备,以确保切出来的薄片质量。

组织学切片的作用通过组织学切片,研究人员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样品的结构、组成、功能等,得出诸如细胞类型、器官组织、血管分布等的信息。

除此之外,组织学切片还可以帮助确定病理诊断,检查是否有异常细胞或病理变化,有助于诊断某些疾病。

组织学染色技术组织学染色是指在组织学切片上涂抹一种或多种染料,以帮助观察者更好地识别和分辨细胞和组织结构。

常见的组织学染色技术有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等。

苏木素-伊红染色技术苏木素-伊红染色技术是最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技术之一。

这种染色技术可以帮助区分细胞类型和结构,并能显示细胞和组织的基本结构、形态和染色性质。

在染色过程中,样品需要先用苏木素染色,然后用伊红染色,最后用乙醇和苯胺清洗和染色。

苏木素会染成红色,伊红会染成蓝色,使组织在显微镜下呈现出各种颜色。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学染色技术,用于检测组织和细胞中的蛋白质。

通过在组织学切片上添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原,然后再加上抗体,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特定的蛋白质。

这种技术通常被用于诊断肿瘤和癌症等疾病,同时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蛋白质的分布和功能等方面。

结语组织学切片和染色技术是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物体内的组织、器官和细胞结构,同时还可以帮助诊断某些疾病和发现异常变化。

组织切片染色技术

组织切片染色技术

三、染色原理
变色反应和正色反应
变色反应:染色反应最后目的物所呈现的颜色和染色 剂当初的颜色不同。如:黏液用甲苯胺蓝可染成红色, 而其余组织则染成不同色调的蓝色。
正色反应:染色反应最后目的物所呈现的颜色和染色 剂的颜色相同。如:酸性品红总是将组织染成不同色 调的红色;淡绿染成不同色调的绿色。
四、染色剂
三、染色原理
分化剂
在退行性染色中,附在组织细胞上多余的染色剂需用 某些特定的溶液把目的物以外的部分脱去,从而使目 的物与周围组织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使目的物本身 的色泽也深浅适当。
这种选择性地除去多余染色剂的过程称为“分化”, 所使用的溶液即“分化剂”。有酸性分化剂 、氧化分 化剂 、媒染分化剂
染色是制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染色的目的
将染料配制成溶液 将组织切片浸入染色剂内 经一定的时间,组织或细胞及其他异常的
成分被染上不同深浅的颜色 对光产生不同的折射率 便于在光镜下观察。
三、染色原理
染色的物理作用
(1)毛细管作用及渗透作用
染色剂与组织细胞没有牢固的结合
(2)吸收作用:又称溶解学说。
(一)染色剂染色的化学基础
染色剂分子能够显示颜色的基因,称为发色团。 主要的发色团有:
-N=N, -N=O, C=O, C=C
偶氮基
亚硝基 羰基 烯基
含有发色团的苯环化合物,称为色原。
苯+发色团=色原
染色剂分子中还需具备促使染色剂与组织细胞相结合 的基因,这样基因又称为助色团。
如—NH2 —COOH —OH —SO3H
2.饱和碳酸锂液: 配制:碳酸锂 1g 蒸馏水(冷) 78ml
3.流水冲洗还原。
二、苏木素-伊红染色液的配制

HE染色方法与步骤吐血整理

HE染色方法与步骤吐血整理

HE染色方法与步骤吐血整理染色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生物样品中的细胞或组织结构。

HE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和细胞染色方法,它能够同时染色细胞核和细胞质,因此得名HE(hematoxylin and eosin)染色。

下面是HE染色的步骤:1.染色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组织样品,通常是已固定和包埋的组织切片。

-准备好需要使用的试剂和设备,包括显微镜玻片、切片刀、染色盘、醇和蜡解剂、染色液和显微镜。

-将切片从包埋蜡中去蜡,并通过浸泡在蜡解剂中来溶解蜡质。

2.组织切片的处理:-将组织切片通过水洗涤,去除蜡解剂和剩余的蜡质。

-将切片通过不同浓度的醇溶液进行脱水处理,使得切片逐渐转移到无水状态。

-将脱水处理后的切片通过透明质量更好的试剂(如亚硫酸氢钠或甘油)进行透明处理,以利于细胞的观察。

3.组织切片的染色:-首先进行碱性染色,即将切片浸泡在染色盘中的伊洛酮溶液中,伊洛酮是一种天然的染色物质,能够与细胞核结构中的DNA结合,使细胞核染色为暗蓝色。

-然后进行酸性染色,即将切片浸泡在染色盘中的苏木精溶液中,苏木精是一种带正电荷的染色物质,能够与细胞质结构中的负电荷部分结合,使细胞质染色为粉红色。

4.组织切片的脱水和封片:-将染色后的切片通过不同浓度的醇溶液进行脱水处理,使得切片从水状态逐渐转移到无水状态。

-将切片在醇溶液中固定一段时间,然后转移到透明的试剂(如苏木精和二甲苯混合溶液)中进行浸泡。

- 最后将切片取出,放在显微镜玻片上,滴入固定剂(如Canada Balsam)并加盖玻片,使切片固定在玻片上。

5.显微镜观察和分析:-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组织切片,并通过不同增大倍数的镜头进行详细观察。

-根据观察到的细胞和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需要注意的是,HE染色是一种简单、快速且广泛应用的染色方法,但在不同类型的组织和细胞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染色效果。

因此,在进行HE染色时,需要根据具体实验要求和样品的特点,进行相应的优化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染色剂
2.按主要用途分
(1)胞核染色剂:
苏木素、胭脂红、甲苯胺蓝、美蓝和孔雀绿等。
(2)胞质染色剂:
伊红、淡绿、橘黄G、酸性品红和苦味酸等。
(3)脂质染色剂:
苏丹Ⅲ、苏丹Ⅳ、苏丹黑、硫酸尼罗蓝和油红等。
四、染色剂
3.按染色剂分子中的发色团分
(1)亚硝基类:发色团为亚硝基(-NO),如萘酚缘-B。
(一)染色剂染色的化学基础
染色剂分子能够显示颜色的基因,称为发色团。 主要的发色团有:
-N=N, -N=O, C=O, C=C
偶氮基
亚硝基 羰基 烯基
含有发色团的苯环化合物,称为色原。
苯+发色团=色原
染色剂分子中还需具备促使染色剂与组织细胞相结合 的基因,这样基因又称为助色团。
如—NH2 —COOH —OH —SO3H
(2)硝基染料:发色团是硝基(-NO2),如苦味酸。 (3)偶氮类:发色团为偶氮基(-N=N-),属于这一类的染色剂
有橘黄G、刚果红、俾士麦棕和许多苏丹类的脂质染色剂。
(4)醌亚胺类:含有两个发色团,一个是印胺基(-N=)、一个 是醌型苯环,如硫堇、美蓝、甲苯胺蓝O、硫酸尼罗蓝、中性红和 碱性藏红花O、焦油紫等。
1000ml
② 苏木素
3g∽5g
③ 碘酸钠
1g
④ 钾明矾
50g∽80g
⑤ 水醋酸
20ml
其优点是:配后即可应用染色力较强。
其缺点是:极易产生金属膜沉淀。
二、苏木素-伊红染色液的配制
2.埃利希(Ehrlich),苏木素染液 配制
①无水乙醇 100ml
②甘油
100ml
③苏木精
2g
④钾明矾
2g∽3g
⑤醋酸
5ml∽10ml
置于阳光下自然氧化3个月左右成熟。
其优点是: 染色结果甚佳,贮存愈久染色愈强,而且不
需分色。
二、苏木素-伊红染色液的配制
(二)分化液
1%盐酸酒精,是最常用的分化液。 配方:70%酒精 99ml
浓盐酸 1ml
二、苏木素-伊红染色液的配制
(三)还原液
1.氢氧化氨液: 配方:浓氨水 1ml 蒸馏水 99ml
组织切片染色技术
学习目标
掌握:染色、常规染色的概念;HE 染色的基本步骤。
熟悉:染色的目的、原理;常用染色 术语;染色前后的处理;苏木素-伊 红染色液的配制。
了解:染色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 染色概述
一、染色的概念
就是利用染料在组织切片上给予颜色,使 其与组织或细胞内的某种成分发生作用, 经过透明后通过光谱吸收和折射,使其各 种微细结构能显现不同颜色,这样在显微 镜下就可显示出组织细胞的各种成分。
(5)苯甲烷染料:发色团是醌型苯环,如孔雀缘、浅绿、碱性品 红、酸性品红、结晶紫和甲基缘等。
(6)山叮染料:发色团是醌型苯环,如派罗宁和伊红Y等。
(7)蒽醌染料:此类染色剂含有色原蒽醌,如茜素和胭脂虫酸。
(8)噻唑类 (9)喹啉类
使用极少
四、染色剂
4.按染色剂的化学性质分
(1)酸性染色剂:
的染色作用、室温条件、切片厚薄、固定 液类别和染液的新旧而进行相应调节。
4.分化十分重要。 5.还原液不宜过浓 6.伊红宜淡染,复染过深胞核会不清晰,
影响镜检。 7.脱水、透明宜彻底
8.要将组织四周的污染物去掉 9.封固剂要适量 10.染好的切片标签贴牢,编号清楚,
避光保存
生活中的辛苦阻挠不了我对生活的热 爱。20. 11.1520 .11.15S unday, November 15, 2020
三、染色原理
变色反应和正色反应
变色反应:染色反应最后目的物所呈现的颜色和染色 剂当初的颜色不同。如:黏液用甲苯胺蓝可染成红色, 而其余组织则染成不同色调的蓝色。
正色反应:染色反应最后目的物所呈现的颜色和染色 剂的颜色相同。如:酸性品红总是将组织染成不同色 调的红色;淡绿染成不同色调的绿色。
四、染色剂
退行性染色:是先把组织浓染过度,超过所需的 程度,然后再用某些溶液脱去多余的染色剂,以 达到适当的深度,并使不应着色的组织细胞脱色。
这个步骤称为“分化”。
三、染色原理
直接染色,间接染色和媒染剂
直接染色:染色无需第三种物质参加,染色剂和组织 即可直接结合着色。
间接染色:单独染料本身的水溶液或酒精溶液,几乎 不能与组织细胞结合或结合的能力很弱,必须有第三 种成分——媒染剂参与,才能使染色剂与组织细胞有 效地结合起来。
氨基
羧基 羟基 磺酸基
四、染色剂
(二)染色剂的分类
1.按来源分 2.按主要用途分 3.按染色剂分子中的发色团分 4.按染色剂的化学性质分
四、染色剂
1.按来源分
(1)天然染色剂:
苏木素、胭脂红、地衣红和番红花。
(2)合成染色剂:
从煤焦油中提取的苯衍生物。 无机化合物,如硝酸银、氯化金、磺、锇酸和高锰酸钾等。
色原-助色团-Na→[色原-助色团]+Na+。常用的如伊红、酸性品 红、苦味酸、橘黄G、刚果红、水溶性苯胺蓝和淡绿等酸性染 料常用以染细胞质等碱性成份。
(2)碱性染色剂:
色原-助色团-Cl→[色原-助色团]++Cl。常用的如苏木素、卡红、 次甲基蓝、甲苯胺蓝、硫堇和美蓝等碱性染料常用以染细胞核 等酸性成份。
三、染色原理
染色的化学作用
染色剂按性质可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染色 剂,而动、植物的细胞内一般也可区分为酸性 (阴离子)和碱性(阳离子)部分。
当碱性染色剂溶液中的有色部分成为阳离子 时,就能与细胞的阴离子(酸件部分)较牢固地 结合,当酸性染色剂溶液中的有色部分成为阴 离子时,就能与细胞内的阳离子(碱性部分)较 牢固地结合。
2.饱和碳酸锂液: 配制:碳酸锂 1g 蒸馏水(冷) 78ml
3.流水冲洗还原。
二、苏木素-伊红染色液的配制
(四)伊红染液
配方:伊红Y(水溶) 0.5g∽lg
蒸馏水
99ml
若取用伊红Y(醇溶性)应溶于99ml 75%或95%的 乙醇中。
若在伊红液中加入0.5毫升冰醋酸,可加速其染色过 程,并使胞质的色泽更为艳丽。
三、染色方法
苏木精
嗜碱性结构: 细胞核 粗面内质网 游离核糖体等
伊红
嗜酸性结构: 细胞质基质 溶酶体、线粒 体等细胞器 胶原纤维等
封片
染色的时间,应根据室温,及组织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做之前做预实验。
透明
脱水
封片
二甲苯(3次×5min) 100%乙醇(2次×10min) 90%乙醇(5min) 80%乙醇(30s) 伊红染色(1-3min),水洗 氨水反蓝(30s),水洗 盐酸乙醇溶液分化(30s),水 洗 苏木素染色(5-15min),水洗 常规脱蜡
组织吸收染色剂,牢固的结合。 组织的着色与溶液的颜色相同。
三、染色原理
(3)吸附作用
是固体物质的特性,即较大的物体能从周围溶液(染 液)中吸附一些小颗粒(化合物或离子)到自身的特性。 细胞中各种蛋白质或胶体有不同的吸附面,因此能选 择性地吸收不同的离子,即某种蛋白质对某种染色剂 有吸附作用,而对别种染色剂无吸附作用,这就可以解 释鉴别染色现象。
第二节 常规染色
一、常规染色的概念
在组织制片技术中,常规制片最广泛应用 的是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称为常规染色 (HE染色),又称普通染色。
二、苏木素-伊红染色液的配制
(一)苏木素染液的配制方法常用的有:
1.哈瑞氏(harris)苏木素染液
最常应用染色时间为5min∽10min
配制
① 蒸馏水
* 伊红是酸性染料,粉红色。可以将大多数细胞的细胞质染成 红色。被伊红着色的结构本身为碱性,具有嗜酸性。 * 不易被苏木素和伊红着色的结构具有嗜中性。
石蜡切片&HE染色
四、染色注意事项
1.组织切片的脱蜡应彻底 2.苏木素染液使用一段时间后应及时更
换新液 3.染色时间的长短需依据染色剂对组织
媒染剂:通常是双价或三价金属如铝、铁的硫酸盐或 氧化物。媒染剂在染色中起着架桥作用,既能与染料 结合又能与组织相结合,达到了促进染色的效果。
三、染色原理
促染剂
用以加强染料和组织细胞结合能力的物质称为促染剂 促染剂如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少量存在就有明显的
促染作用。它们的作用机制也许是降低表面张力或是 改变了染液的pH值。
染色
脱蜡
在染色后,重新进入酒精和二甲苯,最后用 中性树胶封片,以便长期保存。
* 切片: 固定→梯度酒精上行→二甲苯→石蜡。 * 染色: 石蜡→二甲苯→梯度酒精下行→水。 * 保存: 水→梯度酒精→二甲苯→中性树胶。
* 苏木素是碱性染料,蓝紫色,可以使细胞核等着色。被苏木 素着色的结构本身为酸性,具有嗜碱性。
染色是制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染色的目的
将染料配制成溶液 将组织切片浸入染色剂内 经一定的时间,组织或细胞及其他异常的
成分被染上不同深浅的颜色 对光产生不同的折射率 便于在光镜下观察。
三、染色原理
染色的物理作用
(1)毛细管作用及渗透作用
染色剂与组织细胞没有牢固的结合
(2)吸收作用:又称溶解学说。
六、染色前后处理
2.除去汞盐沉淀物
对于用升汞固定或含有升汞混合固定液的切片,切片 脱腊后需脱汞(浸入5%碘酒精10min),脱碘(5%硫代 硫酸钠)→流水洗→染色。
六、染色前后处理
3.脱甲醛色素
(1)浓氨水1ml,75%乙醇200ml。切片脱蜡后置溶液 中30min或较久→流水洗→染色。
(2)1%氢氧化钾1ml,80%乙醇100ml。切片脱蜡后置 溶液中10min→流水洗5min→80%乙醇5min→蒸馏水洗 →染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