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急性期脑梗死首诊CT表现及典型病例

合集下载

【颅脑】脑梗死(超急性期)

【颅脑】脑梗死(超急性期)

【颅脑】脑梗死(超急性期)
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53岁,发现脑梗死三十多分钟
MRI 图像
影像所见
右侧放射冠-基底节区隐约见一斑片状T1WI信号稍低,T2WI、FLAIR稍高信号,DWI(b=1000s/cm²)显示病灶呈椭圆形稍高信号,对应ADC图信号显著减低。

诊断意见
右侧放射冠-基底节区脑梗死(超急性期)
标识如下:
【讨论】
超急性期的脑梗死,是指发病6小时内的梗死。

以往比较少遇到。

因为往往受到就医条件、人们健康意识的制约,发现梗死时候已经是急性期了。

随着各地脑卒中中心的建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脑梗死的发现和诊断越来越迅速,超急性期梗死的病例会逐渐增多。

超急性期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细胞毒性水肿,高b值DWI序列呈高信号,对应ADC值减低呈低信号。

常规的颅脑MRI平扫,基本上不能发现病变。

本例在T1WI、T2WI、FLAIR序列均不明显,只有看到DWI弥散受限来回顾这些序列时,才会发现似乎信号有轻度的改变。

DWI是发现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最有作用的序列。

急性卒中的患者,在发病的30分钟左后,DWI即可有阳性发现,本病例恰好印证了这一
点。

因此,急性卒中的患者,在CT平扫排除了脑出血后,及时做颅脑DWI序列是有利的。

+。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CT表现(附30例回顾性分析)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CT表现(附30例回顾性分析)
1 . 2方法
组 1 患儿 因腹 痛 、呕 吐进行彩 色多普勒 超声检查 ,发现肠 套叠声像 例 的同时 ,在其 套叠的病变 区内发现椭圆形 的低 回声结节 ,脐周亦 发现 多个大小不等 的低回声结节 ,超 声诊断为肠套叠 并肠系膜淋 巴结炎 ,
经空气 灌肠治疗肠 套叠 消失 ,继 续消炎治疗 1d 2 后复查彩超 ,肠系膜 淋 巴结消失。
1资料 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男性患) 3 例 ,女性患 儿2 例 ,年龄3 1 岁 ,平均6 ;本病 常 L9 1 -2 岁 继 发在 急性上呼吸道感 染或肠道炎症所 致的细菌和病 毒感染之后 ,临 床症状 为发热 、腹痛 ,部分 患儿 出现呕 吐 ,腹痛性质 不固定 ,多为 隐 痛 或痉挛性疼痛 ,疼痛部位 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 。
【 键 词】 小 儿;肠 系膜淋 巴结 炎 ;超 声 诊 断 关 中图分 类号 :R 7 . 5 23 文献标 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 7— 14 (0 )0— 11 0 6 1 89 2 1 1 7 02 — 1
小儿肠系膜 淋 巴结炎是/ J, lI , 腹痛的常见病 之一 。本 文研究分析 总
3讨 论
巴结肿大程度 较重 ,声像 图表现 为形态不规则 ,边缘 欠光滑 ,较多淋 巴结呈 串珠状表 现或融合成 巨大 的分叶状包块 ,淋 巴结门消失 ,内部
回声不均匀。
彩色 多普 勒超声诊 断由于它为无创性 检查方法 ,可以反复多次地 检 查,对 淋 巴结能定量评估 ,因此超声检查可作为理想 的诊疗手段 。
4 J 肠系膜淋 巴结沿肠系膜 的动脉及其动 脉 弓分布 ,十分丰 富 , ,b
超急性期脑梗 死的早期c 表现 ( O 回顾性分析 ) T 附3例
吴大勇 陈 芎豆

脑梗死超早期CT表现(体现水平的时候到了!!)

脑梗死超早期CT表现(体现水平的时候到了!!)

男性,71岁,左侧肢体无力2小时,既往健康状况良好。

发病后立即查CT:从这两张片子看,都没有很明显的病灶,但仔细看可见右侧颞顶叶片状低密度影,脑沟回模糊、皮髓分界不清,1天后复查CT:所谓的超急性脑梗死(临床根据发病时间,目前认为为6H以内)在病理学上是脑细胞毒性水肿时期。

此时,血脑屏障完整。

在影像学上要注意有无脑局部肿胀的表现。

CT:注意双侧脑沟是否对称,双侧内囊和外囊是否清晰可见,岛叶与外囊是否可以区分。

MR:T1WI上要注意双侧脑沟是否对称,脑回是否有增粗表现。

此外还要注意血管是否异常。

图1-2为超急性期CT表现。

病变在那一边?图3-4为MR的T1WI和T2WI,你能看到局部脑肿胀么?图1 图2图3 图4图1:左侧外囊与岛叶分界不清。

图2:左侧脑沟明显变浅。

图3:左侧岛叶盖部的脑回可见增粗;图4:左侧外侧裂内的血管流空影消失。

上述表现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表现。

病理基础为细胞毒性水肿。

脑梗塞早期的CT征象:1、动脉高密度征(致密动脉征):表现为一段动脉密度增高,CT值高于正常动脉,而低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其形成机制商不清,主要见于大脑中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其次是椎-基底动脉。

2、岛带征:脑岛灰质、白质界限模糊,呈均一的淡的密度影。

3、豆状核征:豆状核轮廓模糊,密度与脑白质一致或稍低。

4、皮质征:皮质局限性密度减低,与脑白质密度一致。

5、早期低密度改变。

6、占位效应。

以上表现多与脑动脉闭塞后引发的细胞内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有关,属非特异性表现,其中豆状核征、岛带征、皮质征及早期低密度改变是诊断早期脑梗塞的可*指征,动脉高密度征、占位效应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另外:诊断时需密切结合病史、病征。

梗塞灶的CT表现时间的早晚,除与CT分辨率和诊断水平有关外,还取决于梗塞灶的大小、部位和缺血程度等。

豆状核征:左偏瘫1.5小时,CT平扫示右侧豆状核密度降低与白质一致2天后复查,右侧豆状核区明显低密度影岛带征:左偏瘫5小时,CT平扫右侧脑岛带区灰质密度降低与白质一致33小时后复查,脑岛带区程明显低密度影皮质征:偏瘫5小时,CT示右额颞皮质呈楔形密度减低与白质一致A 71岁男性左大脑中动脉梗塞后1.5小时CT所见。

超早期脑梗塞CT磁共振影像诊断护理课件

超早期脑梗塞CT磁共振影像诊断护理课件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将CT、磁共振等多种影像技术获取的图像进行融 合,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有助于提高诊断准 确性和效率。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利用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对大量影像数据 进行学习和分析,辅助医生进行更快速、准确的 诊断。
护理在脑梗塞患者全程管理中挑战和机遇
挑战
脑梗塞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理难度大;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知不足,依从性差;医疗资源紧张,护理人力不足 等。
弥散加权成像在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对于超早期脑梗塞等病变,弥散加权成像可敏感地检测到组织水分子的异常弥散, 从而提供诊断依据。同时,该技术还可用于评估病变范围、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
04
护理在超早期脑梗塞患者管理中 作用
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制定
评估患者风险因素
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 良生活习惯。
机遇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护理理念的更新,护理在脑梗塞患者全程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加强护 理团队建设、提高护理技能水平、开展健康教育等措施,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 借助信息化手段如移动医疗、远程护理等,可以拓展护理服务范围,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脑梗塞是指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进而产生神经功
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其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血栓形成、栓塞、血管狭窄等。
02 03
CT和磁共振影像诊断原理及技巧
CT通过X射线旋转扫描获取脑部横断面图像,可快速识别脑出血和脑梗 塞;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获取脑部多序列、多参数图像,对 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准确判断梗塞部位和范围。
01
02
03
04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T诊断和应用分析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T诊断和应用分析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T诊断和应用分析目的:分析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T诊断和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48例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给予CT检查,对CT诊断特征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CT 的应用价值。

结果:48例患者明确诊断26例(54.2%),提示诊断18例(37.5%),4例(8.3%)患者未见明显异常情况。

结论: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用CT诊断,准确率较高,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价值。

标签:CT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一般情况下,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发病比较急促,且病情发展速度很快,患者一旦发病,需要及时作出诊断并给予临床治疗措施,这样才能保障治疗效果和挽救患者生命,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预后情况。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CT已经广泛应用于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之中,为及时有效的抢救赢得了时间[1]。

本文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作如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48例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且均表现出昏迷、抽搐、单侧肢体活动受限、视力模糊、双眼瞳孔大小不一或意识障碍、昏迷、语言不清、眩晕等临床症状。

其中男30例,女18例,患者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60.5±2.5)岁;其中,25例患者伴有高血压,12例患者伴有糖尿病;11例患者伴有高血脂。

1.2 CT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发病之后6h内给予CT首次扫描,在发病24-48h内给予二次扫描,对患者的脑部进行全面扫描。

其中基底、层厚、层间扫面的范围均为5-10mm,对可疑地区扫面5mm,普通地区则需要扫描10mm。

在实际的扫描之中,将听眉线作为基准线,均给予双侧窄窗对比扫描和观测,放大之后进行效果对比。

超早期脑梗塞的CT表现你知道吗

超早期脑梗塞的CT表现你知道吗

超早期脑梗塞的CT表现你知道吗脑梗塞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脑卒中的几率在百分之七十五左右,如果尽早发现此类疾病,积极采取有效诊断治疗措施,可以大幅降低此疾病的病死率、致残率。

而头颅CT是针对超早期脑梗塞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式,也是有效措施,特别是随着近几年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临床检查时会发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岛带征、豆状核境界模糊、早期低密度等超早期平扫CT所见。

特别是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是最早出现的脑梗塞CT征,在后续也基本被认定为是与脑梗塞发病在同一时间出现的,对脑梗塞的超早期诊断与治疗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超早期脑梗塞的CT表现都有哪些,在这之前先了解一下脑梗塞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脑梗塞?脑梗塞,也被称为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

患有此疾病主要是因为多种原因导致脑部动脉血液流动被中断,从而造成局部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性坏死,最终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造成脑梗塞的原因基本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

而且脑梗塞还是一种反复性发作的慢性疾病,即使初期接受了有效治疗,并且有明显好转,但是在未来还是会在难以预测的时间段复发,所以说这种疾病不管是针对患者自身,还是患者家属,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另外,即使现代医疗技术如此发达,面对此疾病的治疗效果依旧不是很理想,所以,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坚持科学生活饮食,能有很大几率降低患上脑梗塞。

那么,患有脑梗塞都会出现哪些症状呢?2、脑梗塞症状都有哪些?在患病初期,症状并不是很明显,但是会在不定期出现,所以初期症状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使人猝不及防。

比如脑梗塞病人一般都是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嘴斜眼歪、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表明其患上脑梗塞。

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肢体出现麻木感、说话不清、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升高或降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

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也经常被人忽视。

脑梗塞CT早期征象

脑梗塞CT早期征象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超早期<24小时,50~ 60%正常,40-50%可发现异常,表现:
1、致密动脉征: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 椎动脉或其他大动脉密度增高,CT值77~ 89Hu( 42~53Hu ),或大脑中动脉点征;
2、岛带征:岛带(岛叶皮质、最外囊、屏状 核)灰白质界面消失 ;
3、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
二、MCA高密度时间问题:
• CT显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在发病6小时内 可发现,文献报道在发病后30分钟可显示,是 脑梗死的超早期征像。此时脑实质未见明显低密 度改变,临床已有神经或/和肢体症状。6小时后 脑细胞因持续缺血缺氧而坏死、血脑屏障破坏和 血管性脑水肿,CT表现为脑沟、脑裂变窄、脑灰 白质分界不清,继而出现大片状脑实质低密度灶。 因血栓或拴塞有自行消失的趋势,一侧大脑中动 脉高密度征在随后CT复查时可有可无。
(二)、做出诊断:
CT出现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明显高于相邻脑实质及对侧 大脑中动脉,结合临床典型表现才可做出诊断考虑早期脑梗死。
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
24 小 时 复 查
岛带征
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皮层梗死的特征性表现, 包括岛叶皮层和皮层下白质界限模糊,岛 叶皮层的密度轻微下降,与白质密度相近 似。
三、MCA高密度判断标准
(一)、排除假阳性:
有时正常人也可见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但其密度与脑实质密度 相当,CT值53HU以下,在作出诊断前,首先要排除假阳性,才能提 高它预示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效用。一般要求为单侧有出现大脑中动脉 高密度征而对侧出现偏瘫,在发病后3-6小时CT平扫出现大脑中动脉 高密度征,并排除红细胞比容升高,血管壁钙化和外伤等引起大脑中 动脉高密度征。
岛带征,岛带(岛叶皮质、最外囊、屏状核) 灰白质界面消失 及脑回肿胀、脑沟变浅征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张文昌,邱丹红(龙岩市第二医院,福建龙岩364000)[摘 要]目的:通过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早期征像的认识提高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水平。

方法:对12例经CT复查确诊,其中1例还有MR I证实,发病在6h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征象有:病变区周围脑沟、脑池变窄或闭塞、消失;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或称为动脉致密征);灰白质分界不清(或称岛带征);病变区密度略减低;病变部位、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

结论:平扫CT可发现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一些早期征像,同时CT可排除脑出血,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

[关键词]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CT[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7)0921121201 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是指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阻塞、发病6h以内的超早期脑梗死,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及病死率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在超急性期内进行溶栓治疗,因此,对脑梗死,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作出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2003年至2005年临床资料完整、发病6h内进行CT检查的12例病例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收集2003年至2005年在我院急诊就诊并经随诊观察确定为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12例,其中1例还有MR I证实,临床资料完整,均在发病6h内行CT扫描,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52岁~78岁,平均年龄62岁,主要临床表现有偏瘫(5例)、偏身感觉障碍(3例)、剧烈头痛(2例)、头晕呕吐(5例)和言语不清、视物模糊(各1例)。

1.2 检查方法 用GE-syne rgy单排螺旋CT平扫,仰卧位,先常规行层厚、层距10mm扫描,再对病变部位行层厚、层距3mm或5mm薄层扫描,用窄窗宽、窄窗位技术(窗宽约35 Hu、窗位约10Hu),双侧图像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缺血引起一系列的细胞生化过程障碍, 导致细胞内水分增加的细胞毒性水肿和血 脑屏障的开放或破坏,而血脑屏障的开放 或破坏将发生蛋白带着水分漏出血管外, 细胞外水分增多,形成血管源性水肿。
脑水肿是超急性期脑梗死局部脑肿胀征和 低密度征的病理基础。

CT平扫出现以下几种征象可提示脑梗死:

超急性期脑梗死首诊CT表现汇总及 典型病例分析
武钢华润医院东区放射科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脑卒中 的75%,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其病死率、 致残率的关键。




根据发病时间脑梗死可分为5期: 超急性期(<6 h) 急性期(6 h-3 d) 亚急性期(3 d-10 d) 早期慢性期(10 d-1个月) 晚期慢性期(>1个月)

病例1 患者家人代诉患者于晚上9点 左右无明显诱因出现失语,伴左侧肢 体无力。于晚上11点半做CT检查。
两天后复查
右额颞叶可见片状高、等、低混杂密度影,边界欠清

豆状核模糊:是由于基底节的细胞毒性水肿 所致,此征象说明近端的大脑中动脉闭塞使 豆纹动脉血流受限,可见于梗死发作1 h之内。

病例3 今早8点左右患者出现失语,右侧 肢体活动不灵,于11点行CT检查,患者有 风心病、房颤。
左、低混杂密度影, 边界不清

低密度征:脑实质密度降低表现为脑灰质 密度轻度降低,由于超早期梗死病变区的 血管源性水肿比较轻,脑实质密度减低程 度较小,因此,在观察时要用较窄的窗宽 及合适的窗位,且双侧对比才能发现,当 双侧相同部位CT值差值1.8 HU以上,在排 除其他病变的基础上,可诊断超急性期脑 梗死。

由于溶栓治疗开发成功, 并且认为起病3-6 h以内使用最好和不良反应最小,故对起病 6 h以内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或提示诊 断尤为重要。虽然螺旋CT灌注成像、MRI 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对超急性和 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一定 的帮助。脑血管意外患者一般情况下均需 行急诊CT平扫,以区分脑出血及脑梗死, 并指导下一步治疗,因此CT平扫仍是最常 用的颅脑影像学检查方法。

病例5 患者家人代诉患者于晨起7点左右 无明显诱因出现失语,伴右侧肢体无力, 无恶心、呕吐、抽搐
左侧颞叶密度稍减低,左侧外侧裂池变浅
24 h后复查:
左侧额颞顶叶可见大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欠清,左侧大脑中 动脉可见高密度征

病例4 6 h前患者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 不灵,行走困难,跌倒在地,头部着地, 伴头晕、呕吐。
左侧颞顶叶可见大片状稍低密度影, 边界不清
右颞顶叶可见大片状异常信号,在T1WI上呈等信号, 在T2WI、FLAIR及DWI上呈高信号

局部脑肿胀:局部脑组织肿胀,表现为局 部脑组织脑沟变浅、消失,脑组织表面光 整,病灶呈扇形或斑片状。其病理基础是脑 组织水肿形成的占位效应,根据病变部位 及大小的不同,可以分别或同时出现以下 征象:①基底池两侧不对称;②局部脑沟 消失;③脑室受压变形,当病变位置靠近 脑室时,相邻的脑室受压变窄。
左侧豆状核模糊

病例2 神志清,精神可,失语,伸舌偏右, 左侧肢体肌力0级,巴斯征阳性,出现症状 2 h。
T2WI
T1WI
右侧豆状核在T1WI及FLAIR上未见明显异常,在T2WI上信
号稍增高,边界不清,在DWI 上呈明显高信号。

岛带征:是岛叶外侧缘灰白质消失的结果, 此区是由大脑中动脉的岛段供应,对缺血 最为敏感,因为它位于最远端区域,可以 仅见于岛叶的前部或后部。
脑动脉高密度征; 豆状核模糊征; 岛带征; 脑实质低密度及局部脑肿胀征。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是大脑中动脉主干 闭塞的影像学征象,代表受累动脉内的血 栓。一般好发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血栓 形成后可顺行性或逆行性发展形成数厘米 长的质地较硬固态血块,导致血管腔完全 闭塞、血流中断。

诊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要排除假阴性 和假阳性,如果两侧都增高或一侧稍高于 另一侧,而临床上无脑血管意外症状,应 视为脑动脉硬化,其CT值一般在55 HU以 下,呈条形“细眉状”影,一般基底动脉 密度也同时增高。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CT 值多在60-90 HU,呈僵硬的“杵状”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