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性期)
急性脑梗塞(临床路径)

甘油果糖□
250ml,ivgtt/q12h
□扩容制剂□
□降纤治疗□(选1种)
(FIB>1g/L,临床无出血征象者,禁同时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神经保护剂□(选1种)
□中药制剂等□(选1种)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项、凝血四项
□心电图、头颅CT、头颅MRI、颈动脉超声
健康宣教:
□家属针对失语、偏瘫的患者是否能够进行正确沟通与功能锻炼。
护理:
□康复与护理。
健康教育:
□用宣教手册为患者介绍有关脑卒中患者的可变与不可变性的危险因素,使患者了鼹脑卒中再复发的危险性。
护理:
□继续康复。
健康教育:
□脑血管病用药宣教。
□进行相应安全护理教育。
变异
护士
签名
白班
小夜班
大夜班
白班
小夜班
□针对偏瘫、失语患者,教会家属与其沟通的方法,满足患者生理的需求。
护理:
□观察病情,给予相应护理。
健康教育:
□用宣教手册为患者介绍有关脑卒中患者的可变与不可变性的危险因素,使患者了解脑卒中再复发的危险性。
护理:
□观察病情,给予相应护理。
健康教育:
□介绍瘫痪患者翻身的方法,并教会家属如何翻身,使患者更舒适。
大夜班
白班
小夜班
大夜班
医师
签名
日期
住院第17天
住院第18天
住院第19天
诊
疗
工
作
□主管医师查房。
□书写病录。
□主管医师查房。
□书写病程记录。
医
嘱
护
脑梗死急性期的个案护理

脑梗死急性期的个案护理脑梗塞的个案护理引言:脑梗死是由于脑部供血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导致脑组织缺血而引起的疾病。
该病好发于50~60岁以上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
脑梗死病前常有头痛、头晕、眩晕、肢体麻木、无力等前驱症状。
发病后,患者意识清醒,但若大脑半球面积受损,则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脑疝甚至死亡。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病死率平均为10%~15%,且致残率极高。
一、一般资料:该病例患者为男性,65岁,主因为“头晕10天,伴口角歪斜3天”,血压为150/80mmHg。
患者入院时表现为头晕、口角歪斜、口角流涎、双下肢无力等症状。
既往有10年高血压病史,最高血压为220/110mmHg,目前口服替米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血压控制尚可。
入院后,医生为患者开具了针灸和口服药物治疗,并要求患者低盐低脂饮食。
二、护理诊断:1、与疾病偏瘫及平衡能力降低有关的躯体活动障碍。
2、与偏瘫、肢体乏力有关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3、缺乏疾病防治的相关知识。
4、与疾病引起的躯体活动障碍有关的受伤危险。
语言沟通障碍与患者吐词不清有关。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即患者恢复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需要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坚持不懈。
同时,我们可以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以利于促进语言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评价结果显示,患者的吐词不清较前有所改善。
潜在并发症包括脑疝与脑梗塞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有关。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即无脑疝发生,我们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如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及瞳孔、意识、生命体征等变化时及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同时,我们需要避免引起脑疝的诱发因素,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用力排便,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多吃水果蔬菜,控制摄入量,输液不宜太快。
如果脑疝发生,我们需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脱水降压药,注意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评价结果显示,目前无脑疝发生。
急性脑梗塞(临床路径)

嘱
临时医嘱:
□降纤治疗患者复查凝血四项。
□降纤治疗者如FIB>1g/L、临床无出血征象则继续降纤治疗。
护
理
与
健
康
教
育
护理:
□神志清楚患者根据其肢体、语言功能的缺失,给予肢体的早期功能锻炼;手势、图片、文字法与其沟通,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并注意语言的训练。
□与康复师配合进行主动训练。
健康教育:
□用宣教手册为患者介绍有关脑卒中患者的可变与不可变性的危险因素,使患者了解脑卒中再复发的危险性。
□瞳孔眼底检查
□认知评定
护
理
与
健
康
教
育
□介绍病房环境、设施、设备以及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护士长。
□告知患者的权利、义务与院内科内规章制度。
□进行入院护理评估,并记录。
□静脉取血。
□指导患者做好溶栓治疗前心理准备。
□护送患者到相关科室检查、如脑CT、MRI等。
非溶栓
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
□降纤治疗者复查凝血四项。
□溶栓者监测神经功能变化和出血征象。
□病情稳定者请康复科评估,并制定康复计划。
□主管医师查房。
□书写病程记录。
□必要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变化及相关检查结果。
□应用脱水剂患者复查血电解质、血液渗透压及肾功能。
医
嘱
长期医嘱:
□阿司匹林100mg,qd
临时医嘱:
□静脉溶栓者复查头颅CT、血常规和凝血四项。
□注意并发症护理。
□加强营养及饮食护理。
□开展早期康复。
□训练床上大小便,必要时予以留置导尿及缓泻剂。
健康教育
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突发性的神经系统缺血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畸形等。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脑梗死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突发性神经系统缺血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畸形等。
2. 突发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3. 意识障碍、昏迷。
二、影像学检查。
1. 脑CT或MRI检查显示脑梗死灶。
2. 血管造影显示脑血管狭窄或闭塞。
三、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等相关指标异常。
2. 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脏病变。
四、病史。
1. 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脑血管疾病的病史。
2. 有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病史。
五、其他辅助检查。
1. 脑脊液检查。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史以及其他辅助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希望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提高对该疾病的识别和诊断水平,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后果。
(完整版)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软化坏死。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原因是由于脑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是血管变得狭窄或者完全闭塞,导致血液供应障碍。
急性期溶栓治疗血栓和栓塞是脑梗死发病的基础,因而理想的方法是使缺血性脑组织在出现坏死之前恢复正常的血流。
脑组织获得脑血流的早期重灌注,可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
近年来通过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认为在血液稀释血管扩张溶栓等治疗中溶栓治疗成为急性脑梗死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选择溶栓的时间窗和适应证等是目前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动物实验大鼠为4h左右,猴为3h人也应该是3h左右,提出发病后6h的疗效可疑一般文献报道用于发病后6h内是溶栓的时间窗。
另外由于溶栓药物的应用带来了严重出血的危险,是否具备有经验的专科医生良好的影像学设备及监护抢救措施亦非常重要。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用尿激酶(UK)经静脉对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观察,并制订了一个初步的入选标准,结果表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较安全的但此项治疗仍在研究探索阶段。
无论是动脉溶栓还是静脉溶栓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①尽早开始溶栓治疗至少在症状发生的4~6h内可以预防大面积脑梗死挽救缺血半暗区和低灌注状态。
②年龄<75岁③无意识障碍但对基底动脉血栓由于预后差即使昏迷也不禁忌④脑CT扫描排除脑出血且无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区⑤溶栓治疗可以在发病后6h以内进行若是进展性卒中可以延长到12h以内进行。
⑥患者家属需签字同意(2)禁忌证:①单纯性共济失调或感觉障碍。
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很快恢复③活动性内出血或出血性素质和出血性疾病凝血障碍性疾病,低凝状态④口服抗凝药物及凝血酶原时间>15s者,或48h内用过肝素且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低蛋白血症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
脑梗塞分期的最新标准

脑梗塞分期的最新标准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脑梗塞的分期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脑梗塞分期的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脑梗塞分期的最新标准,希望能够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一、急性期。
脑梗塞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的头几天内,病情最为严重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患者往往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急性期可以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急性期患者症状较轻,中度急性期患者症状较为严重,重度急性期患者症状十分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二、亚急性期。
亚急性期是指急性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患者的症状逐渐减轻,神经功能逐渐恢复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根据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亚急性期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
三、慢性期。
慢性期是指脑梗塞发病后的长期恢复和康复期。
在这个阶段,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以维持和改善神经功能。
慢性期的标准主要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来划分,分为良好、一般和差三个级别。
脑梗塞分期的标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能够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自己的病情分期,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康复计划,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康复的速度。
总之,脑梗塞分期的最新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脑梗塞的治疗和康复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让更多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返健康的生活。
中风病(脑梗死)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l)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1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旋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最新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第一天):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者,伴或不伴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2.头颅CT排除肿瘤脑内出血改变。
3.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损害。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根据病情选择运动处方。
2.调控血压。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5.防治并发症。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吸氧。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不符合或患者及家人不配合而要求转诊者及溶栓治疗者不入本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PR;(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MRA或DSA。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根据病情决定)。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康复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临床路径
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 急性起病;
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
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
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
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
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X线片、心电图;
(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
成像)。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等]、红细胞沉降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易栓检查、抗心磷脂抗体、维生素B12、叶酸。
(2)TCD发泡试验。
(3)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监测、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
(4)头颅磁共振: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灌注加权成像(PWI)等。
(5)头颈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
(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七)选择用药。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药物。
1.溶栓治疗:可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
2.抗血小板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抗凝、降纤、扩容、神经保护、中药: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4.降低颅内压:可选择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噻米、高渗盐水和白蛋白等。
5.并发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抗感染、控制癫痫发作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退出路径。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退出路径:
1.缺血性梗死病情危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时,退出本路径,进入相应疾病临床路径。
2.当患者存在颈动脉狭窄,根据现行诊治指南需要外科或血管介入干预时,进入相应疾病临床路径。
3.病情危重: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需转入ICU或手术治疗。
4.既往其它系统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脑梗死(急性期)临床路径表单
入院日期: 年月日出院日期: 年月日
标准住院天数: ≤14天
出院诊断: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