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孔子拜师》是一篇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的课文,讲述了我

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上完《孔子拜师》后,我仔细回想自己的课堂和老师们的点评,有以下体会。首先,这堂课中还是有不少闪光点:

一、设计问题引路,指导学习方法。

好的问题的确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问题设计不在多,而在

于精。我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告诉学生学习方法,并以学生的两个问题引路:1、孔子是怎样去拜师的?2、拜师后,孔子是怎样学,老子是怎样教的?以这两个问题为整堂课的线索,这样,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引导了方向,整堂课也有了非常清晰的教路。

由于这篇课文要掌握的词语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我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通过理解重点字理解词语、情景法、查字典、联系生活及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如在理解“风尘仆仆”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孔子经过几个月的旅程终于来到洛阳,想象此时的孔子是怎样,进而感受这个词的

意思。对字、词、句的理解,一直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在对“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进行理解时,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

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三、体会孔子艰苦求学,领悟文章内涵

孔子求学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也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孔子好学精神的重点。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我通过与现实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年代,孔子千里迢迢去拜师的路途遥远。同时抓住几个关键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通过一次次的朗读,感受孔子求学的辛苦以及求学心切。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1、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

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课中在引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艰苦求学时,我预设让学生充分体会孔子的艰难,但由于过分突出重点,在学生说自己体会时大部分都变成了“孔子非常能吃苦”“孔子不畏艰难”等等。如果在这时我再追问:孔子如此不怕吃苦,是为了什么呢?孔子求知若渴的品质就呼之欲出了。另外当我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

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2、应敢于挑战。

教学时,针对课后习题来进行教学设计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设计教案时,课后题“孔子和老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想说说读后的感受。”让我灵光一闪,这是多好的点啊,而且刚好可以利用课文最后一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进行导入。但转念一想,如果是常规课我一定会这样设计,可是公开课,我能驾驭吗?于是我退却了。现在一想,放弃这么好的切入点真是不该,正如邹甜老师说的,开放式的设计并非绝对“开放”的,设计时一样是板块式教学,你才是学生的引导者。是啊,敢于挑战,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下一回,我也来挑战一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