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库”

合集下载

云南少数名族情况概述(精)

云南少数名族情况概述(精)

春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火把节、重阳节 、元宵节、泼水节 。处此之外 各个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独有的节日。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 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 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 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 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 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 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 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 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 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 楞房,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 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等,都 是各具特色。
云南少数民族前四位人数统计的柱 状图表
人口统计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人数(万)
彝族 白族 哈尼族 壮族
亲近自然
精美服饰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 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 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 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 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 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 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云南少数名族情况概述
渊源、主要节日和建筑等
最后一页
云南少数民族渊源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 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 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 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 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云南没有的四 个民族是:裕固族、东乡族、珞巴族、赫哲族。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4ppt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4ppt
多样性
各民族在云南高原上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相互交融,形成 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云南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自然 环境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如梯田稻作、山地耕牧等。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
服饰文化
云南各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既体现了民族审美观念,也反映了自然环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和饮食作为 独特的文化现象,吸引了众多 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这些文 化元素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 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了不同 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和饮食具有 极高的观赏性和体验性,可以 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通过 旅游开发,可以推动当地经济 发展和文化传承。
03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语言保护
近年来,云南省政府加大了对少 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力度,通 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推动少 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
化和信息化工作。
02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饮食
各民族传统服饰展示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鲜艳。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 脚长裤。女子服饰则更为华丽,以红色、黄色、黑色为主色调,头戴绣花帽,身穿绣花衣 、彩裙等。
推动民族经济发展
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和体验,带动了民族地区的旅游 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民族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头传统艺术。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语言多样性
云南各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 和文字,语言种类繁多,语系复 杂。如彝语、傣语、苗语等属于 汉藏语系,而景颇语、载瓦语等

云南民族概况讲解

云南民族概况讲解

云南民族概况讲解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特色。

全省共有25个少数民族,包括彝族、白族、傣族、哈尼族、壮族、苗族、瑶族、布朗族、普米族、拉祜族、景颇族、怒族、纳西族、独龙族、傈僳族、佤族、畲族、藏族、阿昌族、布依族、德昂族、基诺族、蒙古族、水族和瑶族。

这些民族具有各自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文化传统。

在云南的民族中,彝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占总人口的约1/4。

彝族的服饰以黑色或深蓝色为主,男女都喜爱蓄长发。

他们大多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和渔业。

白族是另一个重要的民族,占总人口的约1/5。

白族的传统服饰为白色或浅蓝色对襟上衣和长裤,女子头戴花环。

他们主要居住在洱海周围地区,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傣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主要民族,占总人口的约1/6。

傣族的服饰以短袖上衣和筒裙为主,颜色鲜艳。

他们居住在热带地区,擅长水田耕作和渔业。

此外,哈尼族、壮族、苗族等其他民族也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云南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

这些活动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文化宝库,每个民族都为这个宝库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文化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云南省境内有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云南省增添了多彩的民族风情。

本文将向读者介绍云南省的一些主要少数民族,包括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和布朗族。

彝族是云南省最大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云南的山区和边远地区。

彝族人民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有玉米、高粱和水稻。

彝族人民的传统服饰鲜艳多彩,形式各异,色彩非常丰富。

此外,彝族人民还有独特的民间音乐、舞蹈和文化习俗,世代相传,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

白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也是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

白族人民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擅长种植稻米、谷子和其他农作物。

白族的传统服饰以白色为主,非常雅丽。

白族人民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例如拍手舞和长袖舞等。

此外,白族人民还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刺绣和木雕等。

哈尼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一带。

哈尼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豆类。

哈尼族人民的传统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如哈尼族的梯田和木楼等。

哈尼族人民还有独特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例如走马灯、刀耕火种等。

此外,哈尼族人民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米月节和剑川红虹月节等。

傣族是云南省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

傣族人民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有稻米、橡胶和咖啡等。

傣族的传统服饰色彩斑斓,独特鲜艳,很有特色。

傣族人民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例如波澜舞和象步等。

此外,傣族人民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庆典,如泼水节和傣年节等。

布朗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和勐腊县一带。

云南省民族古籍办:透过故纸堆用心追寻民族传统文化的影踪

云南省民族古籍办:透过故纸堆用心追寻民族传统文化的影踪

云南省民族古籍办:透过故纸堆用心追寻民族传统文化的影踪佚名【期刊名称】《今日民族》【年(卷),期】2019(000)005【总页数】4页(P20-23)【正文语种】中文民族文化惠民之书籍古籍整理,经常被误以为是与世隔绝的书斋工作。

事实上不是,云南省民族古籍办少数民族文献的收集、整理,诠释了我们对“文化惠民”极为深沉的理解。

“文化”这个词有很多的理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有“文化”的人,通常还是指具备读写能力的人。

换句话说,在中国这个古代崇尚读书的国度,文字和书籍几乎就等同于“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少数民族古籍的收集、整理,就是保存民族文化的“种子”,我们放宽历史的视野,这就是“为往圣继绝学”的伟大工程。

另外,颇为特别的是,少数民族古籍经常保留在个人手中,古籍整理者需要走向田野,爬山涉水去寻访这些古籍。

在取得持有者信任后,这些古籍才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整理、出版得以传播出去。

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始于民间,又返回到民间。

这个过程中,政府和古籍整理者是必要的中介,它放大了古籍的惠及范围。

如果考虑到这些文化精品被阅读、使用后对民族文化产生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说,这样的“文化惠民”,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传递与再生产。

昆明的翠湖边,一幢不起眼的小楼上,李克忠稍加思索,努力记住了电话中财务人员要求的报账材料——外出寻访古籍、资料的每一分钱都是公家的,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审计要求,可不能出错。

他的办公室,堆满了已成的、将成的大部头书籍,以及半点书的影子都还没有的各种资料,透着知识分子严谨、朴素的韵味。

这里,是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下文简称“省民族古籍办”)。

李克忠是省民族古籍办的研究员,哈尼族,从事古籍收集、研究、整理、出版工作已经30来年了,是省民族古籍办最资深的研究员之一。

他告诉记者,省民族古籍办对少数民族古籍的收集、研究、整理、出版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虽然这项工作在社会上的认知度不高,但是做出来的成果、成绩得到了国家民委和省民族宗教部门的高度评价,诸多成果成为全国民族古籍工作的范例和典型,为云南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诺族的民族有着什么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人数最少且最晚被确认的民族)

基诺族的民族有着什么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人数最少且最晚被确认的民族)

基诺族的民族有着什么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人数最
少且最晚被确认的民族)
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一个人数最少的民族,并且这个民族也
是我国最晚认定的少数民族,那这个民族就是基诺族。

基诺族主要分布在云南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民
族乡以及四周,基诺族共有23143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基诺族得名与他们居住的地有关,基诺族以前主要居住在“攸乐山”上,从而得名为“攸乐”族,而“攸乐山”后来音译为基诺山,所以称他们为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中国南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

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种茶历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但肉食来源主要依靠打猎来获得,而基诺族普遍喜好饮酒,民间有不可一日无酒的说法。

所饮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酿制,所以你如果有认识的可以去尝尝。

而且基诺族是个崇拜太阳的民族。

对于基诺族风情展示比较好的是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附近的基
诺山寨,这个地方主要有“牛角字”、“大鼓门”、“牛头路”、“祭祖先玛黑、玛妞”,“奇科、布姑演奏”、“成年礼展示”、“创世女神阿膜腰北塑像”、“太阳花坛”、“敬酒迎宾”、“基诺族五神柱”、“基诺大鼓舞”、“打铁”、“刀山火舞”“染布坊”、“竹工艺展示”、“民间酿酒”等风景,并且很好的以巴坡自然村寨为依托,将基诺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独具特色的基诺
族民居、服饰及秀美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对于去到基诺山寨的交通也很方便。

对于这个民族就介绍到这了,如果你有空可以去看看的。

民族政策法规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民族政策法规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民族政策法规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1.宪法序言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目前,中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

3.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4.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7.我国民族地区地大物博,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占了国土陆地面积63.8%。

8.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惯的自由。

9.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0.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

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设立的民族工作的专门机构称为民族委员会。

12.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

13.2001年2月28日,___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

14.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

15、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C)。

16、目前我国共有155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B)。

17、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一旦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或合并(C);自治地方的区域界线也不得擅自变动;如果确实需要撤销、合并或变动,必须由上级国家机关和自治机关充分协商拟定,并按照法定程序报请批准。

1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组成的(C)。

19、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担任(B)。

20、民族自治地方的___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B)。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4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跟踪练(含解析)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4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跟踪练(含解析)

第24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 )①生物的多样性②新物种产生③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④变异的不定向性和选择的定向性⑤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⑥生物的生存斗争A.①②B.④⑥C.④⑤D.③⑤2.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3.下列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种群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②种群之间的双向迁移,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减小,种群内变异量增大③生物的各种变异均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④种群中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间在存活率上出现了差异,能够体现发生了自然选择⑤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相互影响能改变该地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⑥新物种只能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形成,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⑦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⑧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A.①②④⑤B.②④⑤⑥C.③⑤⑥⑦D.②③⑥⑧4.马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典范,其现存品种约有200多个。

北美洲是马的起源和演化中心,然而,最晚到大约两万年前,马却在北美洲彻底灭绝了。

下列相关推测或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上丰富的马化石是研究马进化最直接的证据B.北美洲的马不会因为捕食者的捕食而彻底灭绝C.若达尔文研究马的进化,则他会认为种群是马进化的基本单位D.现存的200多个品种马的所有基因并未构成一个种群基因库5.下表为某种群的遗传学测量数据。

关于其中的数据分析,错误的是( )年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份0.996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B的频率基因b0.01 0.19 0.36 0.51 0.64 0.73 0.84 0.90 的频率A.1900年显性个体数量远远大于隐性个体B.1930年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数量最为接近C.70年中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D.隐性纯种能适应这一时期中的环境变化6.100万年前,刚果河将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隔离成两个种群,在刚果河北岸的种群要与大猩猩争夺食物,南岸的种群生活安逸轻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库”
云南不只有旖旎的自然风光,更有瑰丽的民族文化,在当今的云南各少数民族中仍保留大量独特的文化传统,多种分属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又能和谐共生,而当我们走进博物馆,去看那历尽沧桑的古滇青铜文物,去感知其所呈现的各种文化信息时,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总以为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今天丰富多彩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曾经扑朔迷离的古滇文化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恐怕得从古滇文化的历史渊源谈起。

诚然,任何一种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不会是孤立进行的,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上的交流与互相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以我们现有的资料来看,古滇文化至少包含这么几种文化元素:
一、古代百越民族文化
古越人生活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因种属繁多,故以“百越”称之,其从春秋战国至秦汉广泛地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两广地区和云南。

古滇人的多种文化习俗就源于古越人,如猎头、赤足、纹身、祭柱、蛇崇拜等,因此,有专家甚至认为越人就是创造古滇文化的主体民族。

二、古代羌族文化
古羌人原生活于我国西北的青海、甘肃等地区,因其生活的区域毗邻俄国南西伯利亚地区,故其文化习俗深受南西伯利亚的斯基泰文化影响。

据有关专家考证,古羌人曾有大规模向西南地区迁徙的迹象,而正是在这种迁徙过程中,带有斯基泰特色的古羌族文化传到了云南地区。

在出土的古滇青铜器上,有很多鹿、虎、狼、牛、羊等动物形象,而且着重刻画了这些动物之间的捕食争斗的场面,这些风格与斯基泰文化的风格是非常相似的。

三、古代濮人文化
濮人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原生活在江汉地区,春秋战国以来渐向川东、黔西、及滇东地区迁徙。

在古滇青铜器实物上所呈现的诸多人物形象中就有历史文献中所描
绘的濮人,而且很多青铜器的制作风格也似有濮人的风格。

正是这些古代民族的血液流淌在了一起、智慧凝聚在了一起、创造合流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古滇人,也正是这些古代民族文化的基因汇集于滇中大地,经过千百年的水乳交融和沧海桑田,形成了包罗万象又自成一体的地域性土著文化――古滇文化。

我们在东汉以后的历史文献中几乎已经见不到关于古
滇人的记载,而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古滇文化似乎只能来自于考古发现的几件文物了,今天我们去打量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各种礼仪、风俗、习惯时,我们不难断定,古滇文化仍然在
我们中间延续着,且播撒的更加广泛,其一直影响着云南各民族,甚至影响到东南亚各国。

首先,从民族的族源和血缘传承的方面来看。

古代羌人、越人、濮人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古滇文化,东汉后他们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们的后裔仍然世代相沿地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将云南民族文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古滇文化的这些创造者们与今天云南境内的各少数民族有着不可分割的直
接关系。

据专家考证,曾经的越人发展成为今天的壮、傣等民族;曾经的古羌人后来分化发展成为今天的彝、白、藏、纳西、哈尼、傈僳、阿昌、景颇、怒、独龙、拉祜、基诺、普米族;曾经的濮人,后来分化发展成为今天的布朗、佤和德昂族。

可见今天云南境内与当年的滇文化的创造者有明确的族源关系,即前者是后者的直接后裔和文化传人,因此他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文脉传承关系,这说明,现代云南民族文化就是古滇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其次,从古滇文化的直接遗存方面来看。

古滇的一些特色文化仍然存留于当今的越系民族之中,对这些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仍有重要的影响。

这些直接的遗存主要有:一、稻作文化。

古代百越民族是我国较早掌握水稻栽培技术和以水稻为主食的民族,而直至今天的壮、傣等民族种植的主要粮食也是水稻,也因此衍生出许多稻米为主材的美食,如米线(米粉)、粽子、糍粑等。

二、善于操船。


年汉武帝为征服古滇国做军事准备时,就在长安城外开凿昆明池用于操练水军,此即《大观楼长联》中“汉习楼船”一句的出处,很多人怀疑此事的真实性,但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滇中地区分布着许多高原湖泊和江河,船自然成为一种很好的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在很多古滇文物中就有人们在船上捕鱼、作战、竞渡的场面。

特别是在晋宁石寨山发掘的一面铜鼓上就刻画了一个激烈的竞渡场面,而且整个场面与今天傣族的龙舟竞渡如出一辙,可见古滇人善于操船习俗的流传。

三、铜工艺文化。

云南是有色金属王国,有得天独厚的铜、锡、铅矿藏,古滇人因地制宜地发展制铜技艺,而这些技艺流传至今,成为各族人民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法宝。

四、其它特殊传统和习俗。

诸如猎头、纹身、赤口(因喜好嚼槟榔而至口齿发红)、剽牛、蛇崇拜等习俗,一直保留和沿袭在壮、傣、布依等少数民族中,显示出滇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再次,从古滇文化的扩散性影响来看,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诸多少数民族。

滇人的干栏式民居建筑风格广泛影响了傣、壮、景颇、基诺、拉祜等民族。

滇人用来从事纺织的“踞织机”一直流传在今天的彝、景颇、独龙、拉祜、傈僳、阿昌、普米、佤、怒等少数民族中。

滇人粗放的制陶技术被傣、佤等民族继承下来。

滇人的铜鼓文化不仅留于壮、傣两族中,在苗、瑶、彝、拉祜、纳西、布朗、普米、阿昌、德昂、怒
等民族中也可听到铜鼓悠扬的声音,甚至像越南这样的东南亚国家的一些民族也有使用铜鼓的习俗。

滇人的剽牛习俗也一直流传于傣、景颇、佤族的民间,他们每逢有重大活动就会进行剽牛仪式。

综上所述,古滇人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古滇文化随之具有兼容并包和丰富多彩的特性,且在历史的长河中古滇人并未真正消失,他们只是扩散到了更广泛的人群中,分化出更多的民族,而古滇文化的基因也随之扩散到更广泛的族群和地域,成为今天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古滇文化不愧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