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目的解释方法及其适用原则
目的解释在实际中的应用

目的解释在实际中的应用
目的解释是一种解释理论,它强调在理解某个文本或行为时,必须考虑到其背后的目的和意图。
在实际中,目的解释有很多应用。
首先,目的解释可以用于解释人类行为。
当我们试图理解别人的行为时,我们不能只看到他们做了什么,还需要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例如,一个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某项工作中,这可能是因为他想获得更多的经验或是因为他对这个领域感兴趣。
如果我们只看到他们做了某件事情,而不考虑其背后的动机,我们可能就无法真正理解他们。
其次,目的解释也可以用于解释文本。
在文学研究中,我们不能只看到小说或诗歌中的文字,还需要考虑到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例如,一个作家为什么要采用某种叙事方式或使用某种语言,这可能是因为他想表达某种情感或是为了达到某种文学效果。
如果我们只看到文本中的文字,而不考虑作者的意图和目的,我们可能就无法真正理解这些文本。
最后,目的解释也可以用于解释社会现象。
当我们看到一些社会现象时,我们不能只看到它们的表面现象,还需要考虑到它们的根本原因和目的。
例如,一个社会群体为什么会有某种行为或是偏好某种产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某种价值观或文化传统的认同。
如果我们只看到社会现象的表面现象,而不考虑其背后的原因和目的,我们可能就无法真正理解这些现象。
综上所述,目的解释在实际中有很多应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人类行为、文本和社会现象。
法对解释的原则和方法

法对解释的原则和方法法对解释的原则和方法是指在法律实践中,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范围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准则和方式。
这些准则和方式对于确保法律适用的公正性和一致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法对解释的几个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
一、原义原则原义原则是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强调法律条文的解释应该以其本义为准。
根据原义原则,法律的含义不应该被歪曲或扭曲。
解释者应当尽可能还原立法者的本意,切忌随意扩大或缩小法律条文的适用范围。
原义原则也要求解释者应该根据语境以及法律的目的和精神来理解法律条文。
二、目的原则目的原则在法律解释中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目的原则,解释者应当依据法律的目的和意图来解释法律条文。
法律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实现一种公正和合理的法律秩序。
因此,在解释法律条文时,需要考虑法律的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把握法律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三、上下位法原则上下位法原则是指法律解释中要考虑不同法律层级之间的关系。
在法律体系中,上位法对下位法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
因此,解释法律条文时,需要将其置于整个法律体系中考虑,与上位法条文相协调。
如果法律条文存在歧义或者与上位法相抵触,应当根据上下位法原则进行解决。
四、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一种常用的法律解释方法。
它通过类比法律中已有的规定,将这些规定应用到相似情况下的问题上。
类比推理要求类似情况下应该有类似的法律适用结果。
然而,在使用类比推理时,也需要注意确保类似性是合理的,并避免不当的扩大适用范围。
五、实质平等原则实质平等原则是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之一。
根据实质平等原则,在解释法律条文时,应当遵循平等、公正、非歧视的原则。
即使法律条文在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在实质上应当对待相似情况下的人或事物一视同仁。
实质平等原则要求解释者在依法解释的基础上,根据公正和合理的标准,避免歧视和不公平。
六、司法解释权原则司法解释权原则是指法律解释权应当由司法机关行使的原则。
司法解释权是司法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的权力。
论法律解释方法中的目的解释

论法律解释方法中的目的解释姓名王镥权专业班级法律硕士09级学号200912206030180003完成日期2009年12月16日目录摘要 (1)一、目的论与目的解释的法律方法 (2)(一)法律解释和目的解释的一般概念 (2)(二)目的论与目的论的法律解释 (2)(三)目的解释的必要性 (5)二、目的解释方法中的“目的” (6)(一)目的解释方法与法律解释的目的 (6)(二)立法者的目的 (7)(三)正当性目的 (8)三、目的解释的适用方式和范围 (9)四、小结 (11)参考文献 (12)摘要法律解释是法律实施活动的一种,它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的内容和含义所做的说明。
目的解释是指从法律的目的出发对法律所作的说明。
任何法律的制定都有一定的立法目的,根据立法意图,解答法律疑问,是法律解释应有之意。
目的解释中的目的包括整个法律的目的,也包括各种法律规范的目的。
本文首先对目的解释的哲学渊源即目的论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论述;其次就目的解释的必要性展开了简要的阐述;然后,对于目的解释的可行性方面,分别从法律解释的目的、立法者的目的、正当性目的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本文又对目的解释的适用方式和范围进行了分析。
总之,目的解释在法律的适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他各种方法实质上都是围绕目的解释进行运作的,这种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法律文本与法律价值的紧张关系。
因此,在具体的法律实践过程中,只要正确恰当地运用目的解释的方法,我们就能够发挥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就能够推进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完善。
关键字:目的论;目的解释;法律解释;法律解释的目的一、目的论与目的解释的法律方法(一)法律解释和目的解释的一般概念“法律解释是法律应用的前提,法律不是摆在那供历史性地解释,而是通过被理解而变得具体有效。
”在这个意义上说,法律的生命力在解释和应用之中。
法律解释方法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出现的。
“方法”的基本含义是“路径”即从事某种活动的合理、可行路径。
法律解释与适用的原则

法律解释与适用的原则在法律领域中,法律解释与适用的原则是确保司法公正和法律一致性的重要方法。
它们起着指导法官和法律从业者适用法律条文的作用,以保障公众的权益和法律秩序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法律解释与适用原则,包括字义解释原则、立法目的解释原则、最有利解释原则以及法律解释的有关限制。
1. 字义解释原则字义解释原则是指根据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解释的原则。
在法律解释与适用过程中,司法机关通常会优先考虑文本的明确含义。
如果法律条文的措辞清晰明确,法官和法律从业者通常会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法律规定。
这种解释原则在确保法律适用的确定性和一致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字义解释原则也存在一些缺点。
由于法律文本往往无法面面俱到地覆盖所有情形,仅仅依赖字面解释可能导致解释的不合理或不公正。
因此,除了字面义,法院和法律从业者通常还会考虑其他解释方法。
2. 立法目的解释原则立法目的解释原则是指根据法律条文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进行解释的原则。
在法律解释与适用中,考虑到制定法律的意图和目的可以更好地实现立法者的初衷,司法机关通常会采用这一原则。
通过掌握法律背后的立法精神和目的,法官和法律从业者可以更加准确地解释法律条文,以便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和司法公正。
然而,立法目的解释原则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立法目的有时可能会有多种解释,甚至存在争议。
在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需要综合考虑其他解释原则,并结合具体案件的背景和需要,进行权衡和决策。
3. 最有利解释原则最有利解释原则是指在法律解释与适用中,应尽量采用最有利于实现法律目的和保护各方权益的解释方法。
这一原则强调维护公正和平等,确保法律适用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法官和法律从业者在面对模糊或存在争议的法律条文时,通常会更倾向于最有利于当事人的解释方法。
然而,最有利解释原则的应用也需要有所限制。
法官和法律从业者需要权衡各方利益的平衡,同时遵循法律体系的整体原则和其他重要社会目标。
4. 法律解释的有关限制在法律解释与适用中,还存在一些有关限制,以确保司法决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目的解释法的理论及适用(下)

( ) 正 明 显错 误 一 修
( ) 用 目的解 释 法 是 立 法 机 关 的 要 求 。正 如 若 干 二 运 国家的 《 律解释法 》 法 中要 求 的 那 样 , 释 法 律 时 充 分 考 解 虑 立 法 的 目 的 ,已 经 成 为法 律 实 践 中 的一 项 基 本 规 则 。 涉 及 具 体 的法 律 文 件 时 ,立 法 者 通 常 设 定 具 体 的 条 款 以 阐 明 本 法 的 立 法 目的 ,并 常在 该 法 的 解 释 条 款 中 要求 解
象并不是这 种情况 ,而是 使用 目的解释 法会得 出与文本
主义 不 同结 论 的 情 况 因 此 ,目 的解 释 法 便 成 为 在 理 论 上 与 文本 主 义 解 释 方 法 并 列 ,但 作 用 上 处 于 辅 助 地 位 的
一
今 天 ,不 论 是 何 种政 体 , 目的 解 释 法 在 实 践 中 的 重 要 性 已经 使 之成 为法 律 方 法 中 的基 本 构 成 部 分 。丹 宁 勋 爵 对 目的 解 释 法 的 重 视 程 度 可 以 表 明 这 种 解 释 方 法 的 重 要 性 。他 说 : 即 使 在 解 释 我 们 的立 法 时 , 们 应 当将 传 统 “ 我 的解 释 方 法 放 在 一 边 ,而 采 取 更 加 自由 的态 度 。我 们 应 当 采 取 更 能 促 进 法 律 条 文 背 后 的 立 法 目的 实 现 的 解 释
法 律 解 释 方 法
维普资讯
I 编辑提示: 由于篇幅原因, 本文系 期刊发, 分两 该文上篇发表在 I I 《 法律适用)02 ) 0 年第5 敬请读者留意并见谅。 I 2 期,
目的解 释法 的理论及适 用 ( 下)
目的解释方法及其意义

文章编号:167126914(2004)05200362(09)收稿日期:2003207210作者简介:陈金钊(1963— ),男,山东莘县人,山东大学教授,法学博士,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法律解释学。
目的解释方法及其意义陈金钊(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山东 威海 264209)[摘 要] 为克服严格法治的机械性,法学家提出了关于法律解释的目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法律文本与法律价值的紧张关系。
但是,法律的权威性及其意义的固定性则可能在解释中受到威胁,因而,为了达到既维护严格法治,又使法律呈现出灵活的价值选择,就必须有条件地应用目的解释方法。
[关键词] 法律解释;目的解释;法律解释的因素Abstract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inflexibility of strict rules of law ,jurists have put forward teleological method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which can be used to ease the tension between text and value of law in some de gree ,but the authority of law and its rigid meaning will possibly be threatened in interpretation.Thus teleological method of interpretation should be employed occasionally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value of rule of law ,while to make law more flexible .K ey Words :legal interpretation ;teleological method of interpretation ;items of legal interpretation中图分类号:DF0-059 文献标识码:A一、目的论与目的解释的法律方法(一)目的论与目的论的法律解释目的论是自亚里斯多德哲学以来的传统问题。
浅析目的解释及其适用

浅析目的解释及其适用作者:夏长久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20期摘要通说认为目的解释的适用方式有两种:客观目的解释和主观目的解释。
但是如何适用目的解释以及如何协调主观目的解释和客观目的解释在实际审判工作中的冲突目前并没有定论。
本文从法官的立场出发,探寻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如何在主观目的解释和客观目的解释中进行选择,以此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主客观目的相融合的解释方法以及二者冲突时的适用顺位问题。
关键词目的解释客观目的主观目的作者简介:夏长久,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2012级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025-02一、目的解释(一)目的解释的概念目的解释作为法律解释的一种重要方法,起源于Heydon于1584创立的除弊规则。
该规则采用了主观目解释的方法,明确了法官解释的界限,即“法官是为公共利益而适用法律并且要遵循立法者的真实意图” ,与此同时也明确了解释法律时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
与此相对应的是客观目的解释的方法,法律规范的目的即是制定法本身追求的目的,这就要求解释者必须考察法律规定的社会功能和其制定的合理目的。
拉伦茨认为要实现“探求法律在今日法秩序内的标准意义”的目标就必须兼顾“历史上立法者的规定意向”和“其具体的规范想法” 。
笔者认为,目的解释是解释者在通过文义解释后仍无法明晰法律文本的情况下,通过融合法律文本主客观目的,以达到对于法律文本意义的理解。
(二)目的解释的功能第一,目的解释有助于实现法律条文的确定性。
法律条文的不确定性是固有的,这与语言文字的模糊性有关,而法官在运用目的解释的基础上对法律的主客观目的进行考量,不仅能够有效有效解决条文之间的冲突,而且能够确定法律条文的准确含义,从而做出正确的裁判。
第二,目的解释可以缩小法律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距。
社会现实与法律规范之间存在一定“缝隙”,虽然立法技术的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二者之间的“缝隙”,但“在立法过程中就已形成的法律规范本身的模棱两可、歧义、含糊不清等,即使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潜伏”下来,但是终究会在司法过程中暴露。
法律解释的理论分析

法律解释的理论分析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本工具,其尤为重要的一环就是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是对法律条文的解读和解释,以便为法律实施提供明确的规则和准则。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对法律解释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核心原则、方法和挑战。
一、法律解释的核心原则1. 文本原则:文本原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律解释原则之一。
它要求在解释法律条文时,首先考虑条文的字面意义。
即使可能存在模糊或歧义的情况,也应该尽可能从文字上找到合理的解释。
这一原则强调了法律文本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确保法律的应用具有确定性和预见性。
2. 目的原则:根据目的原则,法律解释应该着眼于法律条文所追求的目的和意图。
法律条文往往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法律目标而制定的,因此在解释时应该追求符合这些目标的解释结果。
通过关注法律条文的目的,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适用范围,从而更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3. 适用原则:适用原则要求法律的解释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法律常常面临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具体案件,因此解释时需要考虑这些差异。
在解释中兼顾公平、正义和尊重个人权益,从而实现公正和合理的法律应用。
二、法律解释的方法1. 文字解释法:文字解释法是最常见的法律解释方法。
它侧重于对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解释,即根据语法、词义和句法等规则解读法律条文的表述。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能够避免主观随意和歧义的解释,但有时也可能忽视了条文的背景和目的。
2. 系统解释法:系统解释法着眼于法律条文所在的整个法律体系。
它将法律条文放置在与其相关的法律、规章和先例的背景下进行解释。
通过考虑整个法律体系的结构、原则和逻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法律条文,确保解释结果与整个法律体系的一致性。
3. 装备解释法:装备解释法是一种创造性的解释方法。
它通过扩大或限制法律条文的解释范围,引入新的概念和原则来填补法律的空白或了解歧义。
装备解释法常常用于处理法律新问题或法律规定与现实矛盾的情况,从而推动法律的适应性和发展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目的解释方法及其适用原则【摘要】在司法实践中,目的解释方法作为法律解释的重要方法之一而被广泛应用。
因其在解释法律时以法律规范的目的作为判断标准,故可以克服法律形式主义中墨守法律条文含义的局限;另一方面,目的解释又因其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的特征,使得法律的权威性可能在解释中受到威胁,因而必须明确目的解释的适用原则,有条件地运用目的解释方法。
【关键词】法律解释;目的解释;适用原则;限制方法一、目的解释方法概述在司法裁判的实践过程当中,法律解释一直是审判者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法律的本性,亦即法律条文是由语言写成的,而语言文字本身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便决定了有必要对法律进行解释;其二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也导致了某些法律规定需要通过解释才能够予以适用。
审判者在运用三段论的方法进行裁判时,首先要找到相关的法律规定,确定逻辑推论的大前提,进而通过法律解释来确定法条的适用范围、内容、意义、构成要件以及效果,明确了这些之后才能够进行进一步的裁判。
在整个法律解释方法的体系当中,目的解释方法一直以来被当作最具权威的解释方法,当对某一法律条款出现不同的理解与解释时,目的解释方法也常被用来作为协调分歧的首选方法。
我们知道,法律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法律制定在先,法律适用在后,也正因如此,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社会的各种人文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这样就会使原有的法律规范在许多时候无法适应新的现实状况,而目的解释就被认为是解决这个问题而采取的一种解释方法。
所谓目的解释,是指根据法律规范的目的来阐释法律的含义的一种法律解释方法。
也就是说,关于某个法律条文可能会有两种以上的解释,各有其理由,在选择时就应以符合立法目的的为准。
我国台湾地区著名学者王泽鉴先生指出,任何法律均有其立法目的,解释法律应以贯彻、实践此立法目的为其基本任务。
任何人在解释法律时,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便是法律何以如此规定,其立法目的为何,还要深入探知法律规定的价值与目的取向是什么。
因为法律是人制定的行为规范,立法者制定法律并不是任意性的、无缘无故的,立法者的每一规定都有其意欲解决的利益冲突的价值判断,而目的解释的目的就是要探索立法者的这一价值取向及内容所在。
如果解释者是以法律规范的价值取向为内容去探知法律规范的意旨,那么他所采用的就是目的解释方法。
二、目的解释方法的功能与局限(一)目的解释方法的功能目的解释方法把法律规范的目的作为阐释和说明法律含义的依据,因此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法律字面含义的束缚,修正形式主义法学的不足。
它可以使法律解释者依据法律规范的目的,快速排除各种不适当的解释,确定一种最佳的法律解释。
具体而言,目的解释具有以下功能:1、填补法律漏洞法律并不是包罗万象的,尽管各个国家都有众多的部门法,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法律规范,但严峻的现实已经告诉我们,法律规则不可能穷尽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情况。
生活中的世界永远是丰富复杂的,永远不能为法律规则全部涵盖。
另一方面,法律是为人们未来行为设置的规范,具有滞后性,也会导致法律漏洞的出现。
此时,如果裁判者还一味拘泥于文义解释的话就会严重脱离社会现实,也不利于法律的权威和法律信仰的培养。
而运用目的解释方法的话就能够起到填补法律漏洞的作用,即“法官等法律人能确立符合正义的目的时,目的直接就成了法源,直接起漏洞补充的作用。
”2、消除条文的不确定性含义法律在制定时虽然已经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下了很大的功夫,但语言本身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以及立法者对语言驾驭能力的有限性或者某些疏忽,使得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法律就可能出现词不达意、歧义的情形,使某些法律条文具有不确定性。
而目的解释方法就可以帮助法官等解释者,使其依据法律的目的,从多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一种适合本案的解释。
3、保证个案符合法律正义在少数情况下,法律虽有规定并且含义清楚,但由于某些案件十分特殊,严格适用的话将导致个案不公。
“法律常常在获得一般正义的同时丧失了个别正义。
”目的解释便是协调这种矛盾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严格的三段论具有形式上的合理性,但其固定的形式理性可能与法律目的及法律外的其他目的发生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就要做出合理判断,平衡正义与法律的部分冲突,保障判决不背离法律的目的,也就是需要运用目的解释的方法,来保障正义的最终实现。
(二)目的解释方法的局限1、目的解释中的目的难以确定因为目的解释方法是根据法律的目的对法律进行解释,而法律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有法律的目的、立法的目的和社会的目的等。
对于某个具体案件而言,运用目的解释方法进行解释时,到底是以何种目的来作为判断的依据通常不太容易确定,而且不同的法官在进行解释时也可能会选择不同的目的来作为解释依据,这就导致目的解释中的目的难以统一和确定,进而影响实践中对于目的解释方法的具体操作。
2、降低法律的确定性程度由于目的解释直接涉及和表述“目的”,而目的本身又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所以在运用目的解释方法来解释法律时,可能会产生降低法律的确定性程度这一不利后果。
目的解释所具有的灵活性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法律规则的权威性和其意义的固定性为代价的。
目的解释的存在,的确能够使法官不局限于成文法所固定下来的语言文字,但也正因如此,目的解释对法律规则的稳定性与权威性的不良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也有必要对其适用进行一定的限制。
3、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目的解释方法是依据法律的目的进行解释,而对于“目的”的判断是由法官作出的,所以目的解释方法赋予了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利于作出公正的裁判。
同时,不确定的目的成为了判决的依据,也导致目的解释方法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这无疑对法治的建设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所以也有必要对法官运用目的解释方法作出合理的限制。
三、目的解释方法的适用原则(一)目的解释中目的的判断目的解释方法中的目的,通常意义上指的是立法目的。
关于在立法目的的争论中,一直以来都有主观目的论和客观目的论两种说法。
主观目的论认为:立法目的是指在立法过程中由立法机关成员所实际拥有的目的。
而客观目的论认为:立法机关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政治条件下负责制定法律的、理想意义上的合理立法者,这种理想立法者所应有的目的才是立法目的。
对主观目的论和客观目的论进行分析比较可发现,采取折中的观点较为妥当,即在实践中确定立法目的,可先用历史解释探寻出当时的社会背景、立法者的意图、立法目的、评价等,然后再根据法律解释追求的价值目标来适当确立法律的立法目的。
(二)适用目的解释的限制方法由前文的论述可知,目的解释虽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以及适用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目的解释也存在诸多缺陷,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降低法律的确定性程度,进而影响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所以有必要对目的解释的适用作出合理的限制。
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如果要对目的解释的主观性和任意性进行有效的限制,依靠制度的力量是我们的首要选择,具体来说,限制目的解释的制度性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权力相互制衡的总体制度“如果法院致力于完善的民主政权,即法院遵循法治原则,得到公众的普遍支持,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允许根据其他领域制定的规则做出各种判断,那么从这一点来说,他们的权力是合法的。
”一个国家的各项权力应相互制衡,这一观点早已为现代法治国家所普遍接受,权力的总体制衡使得任何一种单一的权力在行使时都要受到其他权力的限制。
针对目的解释来说,立法者严格制定法律,为司法提供裁判的依据,这本身就是对司法权的直接限制,当然也能够形成对目的解释范围的限制。
所以在适用目的解释时,应严格遵循权力制衡的原则,充分注意到立法对于司法的限制作用,对法官借助目的解释方法阐述法律予以必要的限制。
2、诉讼程序中的制度运行在当代法治国家的建设当中,程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法治的精神就蕴含在程序正义之中。
针对目的解释而言,当事人及其律师等各方对于法律和事实的解释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官的解释造成影响,亦即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对法官的司法裁判权产生了影响和制约。
所以,法官在进行解释时就必须对当事人及其律师的各种解释予以适当的考虑,如果当事人不能接受法官所进行的目的解释,当事人就可以运用诉讼权利使得诉讼程序继续进行,引发二审或再审程序。
二审和再审程序中,高级法院对于低级法院的审查也是目的解释在司法权力内部予以制约的机制。
所以说,诉讼制度的运行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的整体,虽然法官的司法裁判权力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仍然要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制约,也正是这种相互的压力和制约,才使得诉讼程序得以良好有序地运行,保持其一贯的中立性,而与直接确立规则和结果的实体规范不同。
3、司法权配套制度的间接作用虽然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结论的得出是直接借助司法权力,但是,很多与司法权相配套的制度也能够间接地对法官合理地、合法地进行法律解释(包括目的解释)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例如法官的人身保障机制,保证法官能够独立裁判,不受外界的影响而是基于自己的真实意志对法律进行目的解释。
再如法官的准入和遴选制度,高标准的从业要求能够保证法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使之具有对法律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保证其在知识、智慧以及经验等方面高于一般社会大众的标准和素质,进而能够促进他们按照更符合法治精神的方式运用目的解释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四、结语目的解释方法是一个利弊都十分明显的法律解释方法,从积极方面来看,它可以填补法律漏洞、消除条文的不确定性含义、保证个案符合法律正义等;从消极方面来看,它赋予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判决结果的可预测性下降,降低法律的确定性,还可能会影响到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因此需要多种因素共同对其进行限制,才能真正合理发挥目的解释的功能。
而且各个限制因素之间还应当以一种和谐共进的态度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整体性地指向同一目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目的解释方法的优势并克服其弊端。
参考文献:[1]蒋惠岭.目的解释法的理论及适用(上)[J].法律适用,2002(5):72[2]梁慧星.民法解释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32[3]杨仁寿.法学方向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73,202,169170[4]苏力.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的方法的追问[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5]龙世友.适用与限制——法律解释法中的目的解释法[J].政法学刊,2009,(2):36[6]陈慈阳.法律学,元照出版公司,2004,74[7]陈金钊.目的解释方法及其意义[J].法律科学,2004,(5):12[8]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9]孙斯坦.法律推理与政治冲突[M].金朝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