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水文化
水文化概念

水文化概念
《水文化概念》
一、水文化的定义
水文化是一种以水为中心的文化理念,重视水资源,将水与人、自然、历史、传统、习俗、文化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文化理念。
水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把握水文化的教育、弘扬水文化的精神、探索水文化的实践并形成水文化的制度是当今我国水利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水文化的内涵
1、爱护水资源:在普及水文化教育中,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关注,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使公众切实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综合规划。
2、尊重水的传统文化:应进一步认识和调动水的传统文化,尊重水的文化和文化中历史的内涵,以此加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尊重意识和关注。
3、节约水资源:在文化教育中,强调重视节约水资源的意识,特别要提倡节约及全面合理利用水资源、控制水资源的浪费。
4、预防水污染:让公众了解水的组成,学会及时发现水污染现状,以便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污染,减少对水资源的危害。
三、水文化的发展
水文化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即政府、企业、水用户、社会以及学术机构的作用。
其中,政府作为水文化发展的主导
者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政府应该积极参与水文化的建设,同时多鼓励企业及水用户参与水文化的推广,开展水文化的宣传活动,并鼓励社会自发行动助力水文化的发展。
关于水的文化

水文化是指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人们创造的一切与水有关文化现象的总称,包含了水利文化的全部内容。
是从全社会的视野来看待水和水利的。
我们说中华水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就是说,中华水文化是客观地存在于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
我们的任务在于把中华文化中各个方面与水有关的文化集中起来,使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就可以清楚的看出中华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文化的三种境界,水文化与人类的渊源。
在卡西尔(现代西方哲人)看来,在对宇宙的最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
这位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本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学者,事实上揭示了一个令人醒目的文化现象:世界与人同源。
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以它天然的联系,似乎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
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是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明显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显然造就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
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搜寻中国的文化典籍,几乎所有史实文献,都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的内容,对"水"的描写、吟诵、歌咏,也一如那些被视为"永恒"的题材,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
一部中国文学史,倘从"水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说它是渗透着"水"的精髓的人类文化史卷,亦绝非是一种牵强之谈。
《山海经》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民间口传文学所述,远古洪荒,洪水滔天的传说,于今看来虽是一种"神话的感知",但这种"原初层"的原始智力所独具的文化体认,仍可使我们感悟到"水文化"的内涵。
第一批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典型案例

第一批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典型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也变得愈发重要。
水文化和水工程是两个相关但又独立的领域,其融合将有助于推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将水文化和水工程进行融合,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和环境质量。
以下将介绍一些第一批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的典型案例。
我们来看看位于中国杭州的西溪湿地公园。
西溪湿地公园是一个集水文化和水工程为一体的生态公园,占地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
公园以湖泊、水系、水草、水鸟为特色,是一个集观光、科研、生态保育、环境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园区。
在建设过程中,设计者充分考虑到了水文化和水工程的融合,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公园内设置了多个观景台和散步道,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美丽的湖景,感受水的魅力。
西溪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也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也是一个典型的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的案例。
悉尼歌剧院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奇迹,其独特的外观和优美的音乐艺术吸引了无数游客。
在悉尼歌剧院的建设过程中,设计者利用了周围的水域资源,将建筑与水体融为一体。
歌剧院的外墙采用了特殊的材料,使其能够倒影在水面上,呈现出梦幻般的景象。
歌剧院周围的水体也被合理地利用,为歌剧院提供了供暖和冷却的功能,减少了能源消耗。
悉尼歌剧院的成功建设,不仅展示了水文化与水工程的融合之美,也为悉尼市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也是一个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的典型案例。
阿姆斯特丹是一个水城,其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都与水紧密相关。
在建设过程中,设计者充分考虑到了城市的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利用,设计了多条运河和桥梁,将城市与水体连接在一起。
阿姆斯特丹的建筑风格也充满了水元素,许多建筑都是沿着运河而建,形成了独特的水上景观。
水文化的三种境界

水文化的三种境界
水文化是指人们对水的文化认知、传承和利用方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水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因此也有着深厚的水文化。
根据传统文化,水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境界:
“以水为师”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指人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和感悟,从水中学习到一些哲学和道德的东西,如水的柔韧性、流动性、自然无私等特性。
这种境界意味着人们从水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求达到柔性、自然和无私的境界。
“与水共舞”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指人们与水的互动,即与水共生、共存、共融的状态。
在这种境界下,人们通过水的灵动性和变幻性,感悟到了一些美好的情感,如柔情、雅致、舒适等。
这种境界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念。
“涵养水之道”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水进行了一些文化上的涵养和保护,以达到维持水生态、保障人类生存的目的。
这种境界要求人们要有节制地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传承水文化,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水文化宣传内容

水文化宣传内容水文化是指以水为载体,由水衍生出来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
它包括了人类对水的认知、利用、保护、治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人类与水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生产生活的实践经验。
以下是我为水文化宣传内容写的1000字文章: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大地的血脉,是自然的灵魂。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水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认知。
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国人民始终在探索与水和谐共处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水文化应运而生,它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我们的水事活动和思想成果,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文化宣传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水文化传统,提高公众对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我们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观念,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传承优秀水文化传统中国有着丰富的水文化传统,如《山海经》中的大禹治水传说、《诗经》中的河川美景、《道德经》中对于水的哲理阐述等。
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水的敬畏、尊重和珍视,是我们传承优秀水文化的基础。
二、弘扬当代治水精神当代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水事精神面貌和价值观的体现。
它包括了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全民治水等理念,以及在防汛抗旱、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通过宣传当代治水精神,我们希望让公众了解水利工作的重要性和成就,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水资源保护的热情。
三、推广节水理念和技巧水资源短缺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通过宣传推广节水理念和技巧,我们希望引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采用一水多用的方式减少用水量;使用节水型器具降低用水损耗;合理安排洗涤、沐浴等用水时间避免浪费等。
四、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宣传教育,我们希望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例如,不乱扔垃圾、不乱排污水、不乱采砂石等行为都能有效地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积极参与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生态修复活动也能为改善水环境做出贡献。
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

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
水工程与水文化是两大重要领域,互相融合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美
好生活和经济价值。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
合的案例。
这个案例发生在中国的杭州市。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杭州市政府
引入了水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到城市水利工程的设计中。
其中包括
了西溪湿地公园和灵隐寺的一些改建等。
为了达到有机融合的效果,杭州市政府在建造水利工程的时候遵
循了以下的原则:首先,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浓
厚的地域特色,尊重历史文化,让水利工程和传统文化相融合。
其次,要同时注重水文化的遗产保护和环境保护。
第三,强化公共教育和文
化服务的功能,将水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传播给市民和游客。
最后,把
水工程和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
大化。
通过这些原则的贯彻落实,杭州市政府成功地将水工程和水文化
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西溪湿地公园成了一个集生态、文化、休闲、
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景区,而灵隐寺的改建也让它变成了
一个更加浓郁的文化场所。
这些水文化元素的加入不仅让城市更加美
丽和宜居,还带来了更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活动。
这个案
例证明了水工程和水文化有机融合的好处,对于其他城市也是有借鉴
意义的。
第四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

第四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第四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打造现代水利文化水利与文化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将介绍第四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旨在展现如何将水利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
一、背景介绍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是水利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旨在将传统的水利文化、先进的科技手段、人文素质与现代城市建设有机融合,推动水利科技进步与文化多元化发展。
二、案例介绍第四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围绕“文化、科技、环保”三大主题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建设智慧型防洪工程首先,本案例中以智慧防洪工程为例,将传统的人工防洪措施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该项目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了预警信息的实时收集、分析和反馈,大大减少了城市防洪事故的发生。
2.打造水利文化旅游其次,本案例中充分利用水利文化资源,打造水利文化旅游。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传统水利文化遗产,构建水利文化旅游景点,丰富了城市旅游文化内涵。
3.加大环保力度最后,本案例中还加大了环保力度,通过生态修复、植树造林等措施,建设了一批生态湿地公园和绿色生态景观,为城市环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案例意义本案例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现了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的最新成果,更在于对于推动文化多元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希望这样的水文化工程在未来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结语:只有将水利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水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类似的水文化工程出现,为我们的城市和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改变。
水知识水文化大全

水知识水文化大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山为脊梁,以水为血脉,骨骼雄健,身姿挺立,坚韧不屈,百折不挠,从远古走向现代,从现代走向将来,制造出了独具特色、绚烂辉煌的不朽文明,而山水文化就是这辉煌文明的一部分。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水学问水文化大全,盼望对您有所关心。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什么是山水文化要给“山水文化”下个定义,首先要定义“山水”,我们这里所说的山水和一般意义的山水有所不同,正如清代闻名画家石涛在《画语录》里对山水内涵的描述:“山川,天地之形势也。
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
”即山川(山水)泛指包括风雨云气、亭阁泉石在内的广义的自然景观,是自然景观静态与动态、声音与颜色、人工与造化结合的综合体。
彭茂丰先生认为:山水的深层次含义不仅仅只是指自然界的“山”和“水”,那些与“山”和“水”相关的花草虫鱼、雨露烟霞,以及日月星辰等自然物都应包含在山水中,“山水”是一个“以偏概全”的复合词,几乎涵盖了以山水为主体的整个自然界。
所谓山水文化,即指人们以山水为基本素材而制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熟悉、观赏、利用和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人与自然,总的来说存在着两大关系,即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
物质关系是指人类为了满意自己的生理、生产和物质生活的需求而与大自然发生关系,向大自然谋取种种物质资源加以改造利用;精神关系是指人类为了满意自己对自然环境或自然景物的情感、心理和理性上的需求而与自然产生的关系,如自然崇拜、风景审美、山水文化创作和教育科研活动等。
在这两大关系中,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是基础,精神关系是在肯定物质基础上才产生的,而且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而不断进展,人与自然精神关系的进展反过来也会促进物质关系的和谐、协调进展。
郑国铨先生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来理解山水文化,他认为“山水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化的山水,是积淀在山水中的文化;同时,山水文化也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结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与水文化前言:地球表面约有70%以上为水所覆盖,其余约占地球表面30%的陆地也有水的存在,世间万物都与水有不解之缘。
水,是生命的源泉,又是人类创造文化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源泉。
世间万物都与水有不解之缘,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世间万物生气勃勃的景象。
水作为人的对象物,浸透着古今“智者”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人类的心理、情绪、意志以及个性、气质、人格、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认同乃至意识与哲理的升华,甚而包括人生所特有的喜怒哀乐、生死歌哭,古往今来皆曾以“水”为载体而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中国水文化积千年之精华,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成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往往能从水性和治水活动中得到修身、养性、处世之道,并升华为治国安邦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
一、水文化的内涵水,是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
以它天然的联系,似乎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
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是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的确明显地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显然是古希腊文化的摇蓝,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
管仲曾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综观世界文化流源,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枯容消长明显地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胜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是古希腊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黄河长江,则滋润了蕴籍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可以将一切文化现象纳入到“水文化”的范畴内,“水文化”称的上是其他文化的母体。
总的来说,水文化是对传统水功能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其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认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水文化有不同的含义。
从哲学的角度讲,《管子·水地篇》中说“书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这里,水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老子从另一个角度论水德“上善弱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儿于道。
”这也体现了水的人格魅力。
可见,水文化就是人的文化,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人水和谐发展”的最初依据。
从水利的角度讲,水文化是人类对社会各个时代和时期水环境观念的外化,是人类为适应自然生态水环境和满足兴利除害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指导自身行为和评价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准则。
从景观的角度讲,城市特色景观的生成不外乎三种途径:一是美学途径,二是心理学途径,三是历史文化途径。
城市景观设计的三大原则是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文化。
水文化就是指在在城市景观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城市的人文水资源,以水为载体,紧密联系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将人的行为、历史水文化和创造城市特色景观综合协调考虑。
众所周知,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
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因水而兴,无水则衰,没有水的城市,工业就无法正常生产、人们就难以生存,城市也就很快消亡。
历史上由于水源涸竭而荒凉、消失的城市也不乏其例,如“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印度西北部的斯育古城,都是最好的佐证。
二、诸子论水从某种意义上说水似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城市的血脉。
人类文明的合理诉求也是以“上善之人”与“上善之水”,共建人类“上善之未来”为终极目的。
从水的启示中求人类文化的普遍共识和协同构建,是人类文明的生命之道。
发扬和推广水的智慧与水的精神,乃是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统一。
毕达哥拉斯说“万物‘水’居第一”。
水,是“上善”之物;“若水”之人,乃“上善”之人。
水,穿于地、腾于空、奔于山,经历种种过程,滋养万物,启示人类一种极其可贵的文化。
人类文明的历史启示,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对生命的尊重、爱与包容。
这是生命本身的要求。
而水这一生命之源,让古往今来的文人学者,仁人志士以尊重、谦卑的态度对待水资源,视水如同己命,并学习并发扬了水那种至高至善的文化精神。
孔子与水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
他开创的儒家文化,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和国民性格。
孔子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中蕴涵有丰富的水文化因子。
孔子通过对水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或从社会、历史的层面,或从哲学思辩的角度,或从立身教化的观念出发,来阐发对水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进而以此来把握、认识人生、社会和自然世界的规律。
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论语·雍也》)水为何被孔子这样的智者所乐呢?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水的各种自然形态——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
同时,水还能洗掉人们身体和心灵的污垢,让人的身心保持一种净洁清明的状态。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朱熹《四书集注》)。
关于孔子乐水的事实,在许多历史典籍中都可以找到记载。
《论语·先进》中曾点(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在孔子看来,在家乡的沂水中沐浴净身、净心,分明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乐事。
尽管孔子德行高尚,被后人奉为圣人,但他同时也是个有血有肉的率真之人。
而他所生活的空间,则是个礼崩乐坏、污秽纵横的社会,尘世俗务免不了要污染他的心灵,而肉体本身也会时时生出污垢,让人感到肮脏难受。
于是他便常在清洁的水中沐浴,洗涤身心,让心灵一尘不染,恬静惬意,让身体洁净清爽。
这是言内之意。
而言外之意则是“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
因而对曾点所表达的从容开朗的精神境界,孔子自然会“叹息而深许之”。
孔子的“乐水“,还表现在他偶尔也把失意之情寄托于水波之上——“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感慨就可说明这一点。
事实上,孔子绝不想真的隐逸在苍茫的大海中,过道家所谓的“逍遥游”生活。
关于孔子“乐水”的情况,《孟子·离娄》说孔子“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荀子·宥坐》、《说苑·杂言》、《韩诗外传》、《孔子家语》等均有孔子回答他的学生子贡关于为什么“君子见大水必观焉”问题的记载。
而孔子的“乐水”,绝不仅仅是陶醉、流连于水的自然之趣,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水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从中领略人生的真谛。
他对水的感悟和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构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切入点。
此外,他还以独特的视角洞察出水“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志”、“善化”等等不凡的品质。
孟子与水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继承者。
或是受孔子的影响,或是孟子本人对生命之源的水怀有特殊而深厚的感情,孟子对水的观察、思考和由水而感悟人生、阐发事理的程度毫不逊于孔子,他把儒家的“文化之水”推向了新的高度。
孟子不但喜爱水,而且爱观察水。
通过对水的观察和思考,说出了这样一番哲理深刻的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流水之为物者,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这段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
其一,登绝顶而一览众山小,经沧海则难为水,这的确是人生经验的真谛。
沧海浩大,淼淼无涯,小江小河小池之水不可与之相提并论。
其二,提出了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的观点,这与孔子“智者乐水”之说是一脉相承的。
从美学的角度讲,只有波澜起伏之水才具有屈曲生动之美。
在对自然之水的审美中,还可以透视出与“智者”相似的性情与品格,即强调要从水的自然形态和功能中寻觅和挖掘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切体验和认识,而绝不仅仅流连于水的自然之美。
孟子称赞水具有“不盈科不行”的品性,这种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风格,正是立志行道的君子所效法的优良德行。
一次,孟子的弟子徐子请教孟子,为何孔夫子多次称赞水,水有什么可取之处呢?孟子告诉他:“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料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子。
”(《孟子·离娄下》)这里,孟子特别强调了“有源之水”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有源之水,才能不舍昼夜,奔流不息;而无源(无本)之水,即使在某一时段因雨水骤至而河满沟溢,但时令一过,干涸也就随之而来。
对孟子这段话,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道:“水有原本,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海,如人有实行,则亦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极也。
”由此观之,孟子这番议论是借水性将君子立身修道的过程充分表现出来:一是君子要像“有本”之水那样立于儒家之道这个根本,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二是水之“不舍昼夜,盈科而进”的特点,正与君子锲而不舍的修道过程相似。
既有“不竭”之本,又能坚持不懈,努力躬行,就能渐进达到道德学问的完美境界。
荀子与水作为一代学术宗师,荀子对“天人之际”的哲学思考是相当深刻的,其体宏容深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荀子》书中。
为了阐发自己的思想观念,荀子常常把大千世界中的“水”信手拈来,作为论据和“武器”。
《荀子》中多次提到水,或以水阐明哲学观点,或以水论述王业兴衰,或以水比德君子,或以水阐明人生的道理,自然之水经过荀子哲人目光的过滤,便在“自然的人化”中显现出“水文化”的深湛内涵。
荀子的哲学思想,以其理论的深度和逻辑力量,把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对客观世界进行辩证思维的过程中,水无疑给了他以重大的启示。
他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又说:“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同上)荀子的这两句名言,原本旨在以水变冰、以江海积细流终成其大的道理,来劝勉人们只有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学习,才能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才能。
但上述这两句话所体现出的哲学意义远远大于荀子所阐发问题的初衷,其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对水的温度和变化的观察,发现了质量互变现象。
这一现象无疑为人类的哲学思辩架起了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桥梁。
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荀子对关于君与臣、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
在他看来,“君子者,治之原也。
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
”(《荀子·君道》)荀子非常重视君主自身的品德修养。
当有人问到怎样治理国家这样重大的问题时,荀子鲜明地提出:“闻修身,未闻为国也。
”进而又指出:“君者,盘也,盘圆而水圆。
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