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的艺术特点 [扬州八怪的艺术赞助者]

合集下载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扬州八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现象之一,他们以文化艺术为媒介,倡导安乐无为的生活哲学。

八怪中有文人、书画家、诗人等各领域的人才,他们的作品和事迹成为了中国文化史的珍贵遗产。

扬州八怪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和爱好都与古代社会的传统思想相异。

这些怪人中,有的喜欢写诗、作画,有的喜欢玩乐、饮酒,而有的则更加热衷于神秘学、神异术法。

以作者为例,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下扬州八怪中的“怪”在何处。

第一,“好打牌”的张旭张旭,字融之,生于唐朝,死于宋朝,是扬州八怪中最出名的人物之一。

他最出名的是喜欢打牌和饮酒,同时他还是扬州名士之一,著名诗人杨万里曾为他作过“樵夫”题词,徐渭也曾写过《冬夜坐便》一诗送给他。

此外,张旭还是一位极具天赋的艺术家,他的书法立意奇妙,遣词造句更是精湛。

第二,“笔精墨秀”的郑板桥郑板桥,字子厚,是扬州八怪中最为文化艺术的艺术家之一。

他的画作风格独特,以清逸脱俗著称,许多后人成为了世间经典。

除此之外,郑板桥还精通文学、书法等多种艺术,其作品在后世造就了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

第三,“酷爱逛庙”的朱耷朱耷,号东篱,是扬州八怪中最嗜好古物的成员之一。

据说,他酷爱逛寺庙,时常观看各种宝物古迹。

他还拥有丰富的知识及极高的鉴赏水平,曾经在一个清代收藏者手中看到一张唐代的《骆公神去来图》,认准是真品,其他人视之为假,一场争议由此引发。

第四,“长于弹琴”的文徵明文徵明,字仲举,绰号葆光。

他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家和文学家,青年时代留诗“南国清溪,北山稠枝”的名篇被唐代诗人王之涣传为佳话。

文徵明除了文学才华之外,也很喜欢弹琴,他喜欢用新乐府的曲子和旧唐曲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第五,“博学多才”的杨慎杨慎为扬州八怪中颇有名气的成员之一,他不仅擅长文学,写下了《世说新语》等知名作品,也善于书画、园林、音乐、收藏等各种领域。

除此之外,杨慎还为后人留下了灵异之事,据说他在晚上里可以跳楼但不死,并善于讲述一些神秘故事,在众人的心中造就了不少神秘的传说。

“扬州八怪”有谁?有何特点

“扬州八怪”有谁?有何特点

“扬州八怪”有谁?有何特点“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扬州一带的郑燮(号板桥)、金农、罗聘、黄慎、高翔、李鱓、汪士慎、李方膺八人。

他们究竟“怪”在哪里呢?他们对当时盛行于官场的卑污、奸恶、趋炎附势、奉承等作风深恶痛绝。

八人中除郑板桥、李鱓、李方膺做过小小的知县外,其他人均一生以“鲁连”、“介之推”为楷模,至死不愿做官。

就是做过官的郑板桥也与常官不同。

他到山东上任时,首先在旧官衙墙壁上挖了百十个孔,通到街上,说是“出前官恶俗气”,表示要为官清廉。

“扬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汇在诗文书画之中,绝不粉饰太平。

他们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郑板桥的《悍类》、《抚孤行》、《逃荒行》就是如此。

“八怪”最喜欢画梅、竹、石、兰。

他们以梅的高傲、石的坚冷、竹的清高、兰的幽香表达自己的志趣。

其中罗聘还爱画鬼,他笔下的鬼形形色色,并解释说“凡有人处皆有鬼”,鬼的特点是“遇富贵者,则循墙蛇行,遇贫贱者,则拊膺蹑足,揶揄百端”。

这哪是在画鬼,分明是通过鬼态撕下了披在那些趋炎附势、欺压贫民的贪官污吏身上的人皮,还了他们的本来面目。

在封建制度极端残酷又大兴文字狱的时代,他们却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无怪乎当时一督抚摇头直称“怪哉、怪哉”。

邓拓在咏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时曾写道“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可以算作对他们“怪”之特点的总结吧。

——“扬州八怪” 实际上,当时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重要的画家并不止八人,约有十六、七人,“八”并非确数。

按最早的记载有: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和罗聘。

所以称他们为怪,是因为他们在作画时不守墨矩,离经叛道,奇奇怪怪,再加上大都个性很强,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八怪”。

金农(14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

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

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

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

清代的扬州八怪

清代的扬州八怪

清代的扬州八怪扬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曾经是清代的江南文化重镇。

在清代,扬州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人艺术家,被称为“扬州八怪”。

本文将介绍清代扬州八怪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

一、扬州八怪的起源清代扬州八怪是指活跃在18世纪中期的一群扬州地区的文人艺术家。

他们在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和文学风格。

他们大多数都是收入丰厚的官僚、商人或地主,因此有了足够的时间和财力来从事艺术创作。

扬州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交流地,吸引了大量的艺术人才,推动了八怪文化的形成。

二、扬州八怪的特点1. 反对浮华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追求质朴、自然,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和纯粹性。

他们崇尚自然景物的真实再现,排斥夸张和矫饰,追求作品的内在表达和意境的传达。

2. 批判社会现实八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腐败。

八怪作品中常可见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讽刺,通过绘画和文学作品传递对社会道德和伦理的思考。

3. 艺术创新扬州八怪致力于创新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山水画和文学体裁,大胆尝试新的构图、用色和意象,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4. 艺术家自我表达八怪文化注重艺术家的个性表达和主观情感。

艺术家们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境界,将自身的内心世界融入艺术创作之中。

三、扬州八怪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1. 加强艺术创新扬州八怪在艺术创作中大胆尝试,推动了中国绘画和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他们对传统艺术进行了突破和革新,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2. 倡导真实自然八怪文化反对浮华和虚伪,强调真实和自然的艺术表达。

这种追求真实的精神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家,塑造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真实性和纯粹性。

3. 打破传统束缚扬州八怪挑战了传统的艺术规范和制约,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勇于创新、大胆突破的范例。

他们的艺术实践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 彰显个体价值扬州八怪注重艺术家的个性表达和自我展示,强调个体的主观情感和创造力。

书法之美:扬州八怪的艺术魅力

书法之美:扬州八怪的艺术魅力

书法之美:扬州八怪的艺术魅力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八怪则是书法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代表之一。

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时期,在扬州市流传颇广的八位才子名家,他们分别是杨柳青、袁雪,高寅、高骈、李伟、邹东城、郑板桥和贾爷山人。

扬州八怪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上,还体现在他们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追求以及对生活、自然的独特感悟上。

首先,扬州八怪的书法作品展现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魅力。

他们以豪放洒脱、潇洒自如的笔触为特色,跳脱传统的规矩束缚,追求个人的艺术自由。

以杨柳青为例,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阳刚之美,字体挺拔有力,富有动感和节奏感。

而袁雪则偏爱运用草书的形式,字体奔放而活泼,给人一种狂放不羁的感觉。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个人化的个性色彩,充分展现了他们对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其次,扬州八怪的书法作品展示了对生活、自然的独特感悟。

他们对于自然风景、人物事物都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将其融入到作品之中,赋予了作品更多的情感和表现力。

比如郑板桥的作品常常以山水画的形式出现,他通过山水的流动和山峰的变化,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和对大自然的景色之美的讴歌。

杨柳青则在其作品中常常加入了对生活的描绘,通过笔墨的变化展示出他眼中的世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不仅如此,扬州八怪的书法作品还表现出对于艺术形式的新探索和突破。

他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传统书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举例来说,高骈擅长游笔和蚕豆笔,这两种笔法都是突破传统的创新之举。

他将书法与绘画相结合,将艺术形式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为传统的书法艺术增添了全新的魅力。

扬州八怪的新探索和突破为后来的书法艺术家提供了借鉴和创作的方向,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和形式。

总的来说,扬州八怪的书法作品展现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魅力,体现了他们对于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他们对于自然、生活的独特感悟也赋予了作品更多的情感和表现力。

“扬州八怪”的绘画有哪些特点

“扬州八怪”的绘画有哪些特点

“扬州八怪”的绘画有哪些特点“扬州八怪”的绘画有哪些特点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扬州八怪”的绘画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扬州八怪的绘画特点(1)风格鲜明,个性突出。

(2)重视情趣的表现,力图在作品中显示出自己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

(3)诗文、书法、绘画、印章,完美结合。

创作特点: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端人品、博修养。

浙派明代山水画流派之一。

明初至武宗嘉靖时最为盛行。

该派承继南宋院体,取法于李唐、马远、夏圭,多作斧劈皴,行笔有顿挫,形成水墨苍劲一体。

代表有戴进、吴伟等。

五代“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北方荆浩、关仝,南方董源、巨然,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

扬州八怪的怪不落窠臼的技法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文人画自唐宋兴盛起来,逐步丰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大量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的骄傲。

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画派,各具特色,争雄于画坛。

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四王”为首的虞山、娄东画派,而在扬州,则形成了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画风。

这些画家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绘画传统,但他们对于继承传统和创作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

虞山、娄东等画派,讲求临摹古人,以遵守古法为原则,以力振古法为己任,并以“正宗”自命。

他们的创作方法,如“正宗”画家王珲所说,作画要“以元人笔直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

他们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作品多为仿古代名家之作( 当然在仿古中也有创造),形成一种僵化的局面,束缚了画家的手脚。

独辟蹊径的立意“八怪”(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径。

他们要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来自立门户,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风格独创。

扬州八怪名词解释

扬州八怪名词解释

扬州八怪名词解释扬州八怪是古代中国绘画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出现在明朝中期,充分展示了扬州绘画家的独特风格和个人才华。

八怪一词源于齐己所著《八怪草堂书画谱》,是对当时绘画家的称呼,后来由于他们的艺术特点相似,因此被统称为扬州八怪。

以下是对扬州八怪每个名词的解释:1. 齐白石:齐白石(1864年-1957年)是中国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擅长绘画花鸟和山水,以写意的风格著称。

他善于用浓墨重彩的笔法表现生动的形象,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被誉为“民间大师”。

2. 马远:马远(1254年-1321年)是元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画作多以山水为主题,擅长用点染法表现山石的质感和水墨的变化,作品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艺术风格独特、奇妙,尤其擅长表现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3. 黄宾虹:黄宾虹(1865年-1955年)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中国第一批留学欧美的画家之一,对中国山水画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中西合璧”的理念,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和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4. 张大千:张大千(1899年-1983年)是中国现代画坛上的一位巨大的艺术家,他是中国画史上最全面的画家之一,擅长花鸟、人物、山水等各种题材。

他的作品风格多变,既可以写实又可以写意,色彩鲜艳夺目,形象生动,堪称绘画界的奇才。

5. 金农:金农(1687年-1763年)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以绘画少年儿童而闻名,常以单纯、天真的笔法表达儿童的快乐与活泼。

他的作品构图独特,充满童真,给人以温馨、喜悦的感觉。

6. 周石楠:周石楠(1865年-1942年)是中国近代画坛上的重要画家,尤其擅长绘画山水景色。

他的画作注重表现山水之气势磅礴、变化万千的一面,色彩明快,构图独特,给人以一种震撼力和豪迈之感。

7. 朱耷:朱耷(1626年-1705年)是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一位重要画家,尤以画人物著称。

他的作品刻画细腻、神情自然,部分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

吴门画派:扬州八怪的艺术传统

吴门画派:扬州八怪的艺术传统

吴门画派:扬州八怪的艺术传统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吴门画派是一支独具特色的画派,被誉为扬州八怪的艺术传统。

这个画派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仅反映了当时艺术家的创作风貌,更体现了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的演变。

吴门画派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的扬州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镇。

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吴伟业,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兼诗人,他在艺术创作中吸收了许多南北画的技法,并且将江南地区的山水风光与人物描写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吴门画派的创作主张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现。

在画的构图上,他们喜欢运用虚实对比的手法,刻画出山川河流的起伏,营造出幽深幻境。

而在墨色的运用上,他们喜欢使用重墨、淡墨、飞白等技法,以突出形象的立体感和空灵感。

这些特色的运用使吴门画派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诗意与想象力。

吴门画派的艺术创作也受到了社会背景的影响。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墨客选择画画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吴门画派的艺术家们沉浸在自然山水之中,通过写生和创作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他们通过墨色的繁简和笔触的虚实,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敬畏之情。

同时,吴门画派也是一支文人画派,画家们多以文人为题材,创作出形象典雅、情感真挚的作品。

他们通过文人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士人文化和自由人格的追求。

这种以文人为主题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吴门画派的作品富有思想性和个性化。

吴门画派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扬州地区,他们的艺术成就也获得了当时文化界的广泛认可。

尤其是吴伟业的弟子郑燮,他不仅承袭了吴门画派的传统,还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新思想和新技法,使吴门画派的艺术风格更加丰富多样。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传统文化的冲击,吴门画派逐渐走向式微。

近代以来,西方绘画和写实主义的影响逐渐深入中国艺术界,吴门画派的艺术风格逐渐被边缘化。

然而,即便如此,在中国艺术史上,吴门画派仍然堪称独特的艺术珍品,展示了扬州文化与中国画派发展的辉煌历程。

正如吴门画派的艺术家们追求自然和自由一样,我们也应该秉持这种追求,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开拓。

简述一下扬州八怪的形成原因及其艺术特点

简述一下扬州八怪的形成原因及其艺术特点

简述一下扬州八怪的形成原因及其艺术特点
扬州八怪是清代中后期扬州绘画界的一群著名画家,是不同流派画家的联合体,以自由奔放、追求自然和灵性为主要画风,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中国文化艺术重要的一部分。

扬州八怪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背景:清代末期,社会大变革中涌现出一些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扬州绘画界也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传承和发展。

2. 文化学者的聚集:文化人的聚集是扬州八怪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他们汇聚在扬州名士胡慕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当中,彼此交流,修身养性,艺术上也开始相互启发,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团体。

3. 传统文化的影响:扬州八怪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结合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追求自然,崇尚意境,注重个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扬州八怪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由奔放的笔墨: 扬州八怪在绘画中注重笔墨的灵动流畅,注重意境的表达,摈弃借物写意的陈旧手法,以个性化表现为主要特点。

2. 简约自然的构图: 扬州八怪在构图中崇尚简约自然,注重画面的平衡,体现了八怪一抹定角,一线画山的新风格。

3. 深刻而立体的人物:扬州八怪能够通过人物的表情、神态、动态等方式,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感强。

4. 追求灵性意境的境界: 扬州八怪在画的过程中,注重意境的表达,追求艺术的灵性境界,白描清淡、戛然一生的笔墨,沉浸在意境中,给人以清新自然之美的感受。

综上所述,扬州八怪是中国绘画历史上一支十分重要的学派,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与商业的联系,艺术家与赞助人的关系,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

当今的艺术赞助功利性较强,太看重利益与回报。

然古时的赞助人与艺术家,虽然也有利益在里面,但他们更多看重的是彼此的友情与艺术上的交流。

清代扬州盐商对艺术家的赞助,就是选择了这种更为风雅的方式。

赞助人与艺术家之间文洒之会和书画雅集,相互切磋唱和,无形之中提高了个人的技艺。

当时雅集的园林以大盐商马日琯的小玲珑山馆最为活跃。

著名学者全祖望、厉鹗、郑板桥等都是小玲珑山馆的常客。

盐商,不仅仅是商人
清代两淮盐商多聚居于扬州,扬州盐商凭借盐运的垄断特权,获得巨大的利润,当地的八大盐商拥资都在数百万乃至千万。

大盐商江春,曾奉旨借帑30万给皇帝,盐商豪富由此可见一斑。

扬州的盐商主要来自陕、晋和徽州地区。

这些盐商在“贾而好儒”的风气之下,兼商人与士子于一身,融厚利与高名于一炉结交文士,款留觞咏,结社吟诗,赏鉴古玩书画。

他们不仅喜欢收藏艺术品,并还积极地对画家进行各方面的资助。

在盐商的作用之下,扬州对字画的需求量大增,吸引了大批画家来扬州定居,而“扬州八怪”也就是其中声名显赫者。

由于画法独特又有名气,他们的书画作品无疑是盐商们收购的目标。

盐商不仅购买书画,且以雄厚的资财给予资助,让他们能安心地创作。

这促使社会风气大为转变,众多的盐商们经常邀请著名书家题写匾联,如素莲斋茶肆请郑板桥书联“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人爱斗茶”。


少西毡铺也请杨法写匾“伍少西铺”。

盐商聚集扬州,带来了当地经济文化的空前繁华。

附庸风雅的盐商礼贤养士,主持诗文活动,以雄厚的资财活跃了扬州的文化空气,吸引了广大诗文书画家,从而使扬州艺术品市场也随之繁盛。

发达的市场促使了扬州八怪参与到艺术市场中来了,并靠以卖画谋生。

如金农把书画“和葱和蒜卖街头”;李鱓“穷途卖画”;边寿民以画“持去卖钱”;李勉以作品“入市卖钱”等等。

实际上,他们的书画价格都很高,郑板桥、金农、高凤翰、李解等人的字画“笔租墨税,岁获千金,少亦数百金。

”在当时,一个从三品的盐运使,除去禄米之外,年俸银也不过一百三十两。

宫廷书画家在食住之外,一年的俸银最多者也不过一百多两而已。

由此可见,18世纪的扬州八怪收入已是很可观的了。

当然,比起日进斗金的盐商大贾来说,他们也只是小巫见大巫了。

既然书画可以当成商品交易,那么书画家为了确保作品价格的稳定,按质收取润笔也是理所当然了。

于是,郑板桥在他的“笔榜”中,突破了画家按质求价的世俗观念,开出了以尺寸大小论价的先河。

他的润笔这样写道“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

书条、对联一两。

扇子、斗方五钱。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

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住。

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

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板桥郑燮。

”如此的大胆直接,这也难怪叶廷瑁在《鸥陂渔话·郑
板桥笔榜》感叹道“此老风趣可掬,视彼卖技假名士,偶逢旧友,貌为不言钱,而实故靳以要厚酬者,其雅俗真伪,何如平?”可知毫不掩饰地对“润笔”的重视,认为替人作画写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他物质上的酬报。

扬州八怪诸家字画的标价虽高,但颇为抢手,罗聘《一本万利》、黄慎《渔翁得利》等一类作品更是大商小贩们孜孜以求的,因而收入也颇为可观。

罗聘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宁寺请他画画,就付给他数百金润笔。

但罗氏视金钱如无物,便“犴挥卖画钱”。

而向高凤翰求画的人就更多了,连郑板桥都感叹“短札长笺都去尽,老夫赝作亦无余。

”可见其作品的畅销程度。

艺术赞助——以风雅的方式
盐商富贾结交扬州八怪,多方面给书画家创造条件,提供方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潜心艺术创作,在艺术上得以提高。

盐商对扬州八怪等画家的赞助方式主要表现存以下几个方面如文酒雅集、提供食宿、古玩字画的借阅、出资印刷诗文集、出游路费和购买字画等。

这时期,“扬州八怪”及其他画家吟诗作画、把玩名物于徽商园林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当时来往或寓居扬州的文人画家很多,仅书画家就有一百五十余人,盐商们常邀约“八怪”到其私家冈林举行文酒之会和书画雅集。

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切磋唱和,无形之中提高了个人的技艺。

当时雅集的园林以大盐商马日琯的小
玲珑山馆最为活跃。

雍正年间,他在扬州建造小玲珑山馆,广交天下名流。

著名学者全祖望、厉鹗、郑板桥等都是小玲珑山馆的常客。

在雍正九年(1731年)秋,马日琯、日璐兄弟设宴,与宴者金农、王岐、汪埙、厉鹗、阂华、汪沆、陈皋等同集于小玲珑山馆,金作诗云“少游兄弟性相仍,石屋宜招世外朋。

万翠竹深非俗籁,一圭山远见孤棱。

酒阑遽作将归雁,月好争如无尽灯。

尚与梅花有良约,香粘瑶席嚼春冰。

”看来是相当热闹。

这正如李斗称,“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筿园与郑氏休园为最盛。


除在小玲珑山馆外,还有其他众多的私家园林,如陈撰曾至徽商程梦星的“筱园”,后又馆于江春“康山草堂”。

在这些活动中常写诗写作题写匾额。

如李勉曾馆于贺园,作《东园题咏序》;全农与徐氏往来,以其学圃改名“交翠林”。

此外这些人还时常题写匾额,如李觯曾为徽商汪希文“勺园”题额郑板桥为徽商汪希文书联“移花得蝶,买石饶云”杨法为黄园书“柳下风来,桐间月上”;还有山西商人贺君召的东园中,其各景点题额楹联皆出自名家之手王铎、张照、黄树穀、杨法、金农、郑板桥、李觯等凡数十人。

他们不仅题字赏玩,还时常居住其间,盐商为他们提供食宿。

陈撰初住銮江项氏,项氏中落,又馆于筱园主人程梦星。

黄慎不仅曾客贺园,也曾是美成草堂李氏的住客。

在黄慎的心目中,他与这些园主的关系是养士者与土的关系,他曾在诗歌发牢骚道“稀楚楼中稀纵酒,冯雕座上漫歌鱼!”这种以诗文书画为纽带的儒官、儒商与文人画家的交往,以及相互间建立起的友谊,亦是“扬州八怪”诸画家能多次或长期寄寓在扬州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