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导论》第1讲
媒介融合导论(绪论及第一章)

网络的特点:海量信息、全球共享、双向互动、快捷方便、个人自主传播等 与传统三大媒体最大的不同:双向互动性
新媒体 网络媒体
VS
旧媒体
传统三大媒体
第二节 媒介的整合
二、新一轮的媒介竞合观
网络出现后,旧媒体遇上了寒冬 新旧媒介关系的观点: 网络边缘化 取代论 网络主流论 共存论 共性:新旧媒介式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
关于媒介融合的早期认识
“媒介融合"一词是由尼葛洛庞帝首先提出的。他指出:媒介融合是在计算机技 术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由 此带来不同媒体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他以预言的形式提出了融合的方向, 对人们开始以融合的角度来关注传播形态的发展起到先驱的作用。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
马歇尔·麦克卢汉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
媒介融合的两种定义
1.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DeSola Pool)对媒介融合的定义 数字技术的发"媒展导介致融报合纸”、(M广e播d电ia视Co以n及ve电rg信en业c的e)边这界一慢概慢念消最失早,由各美种媒国介麻呈省现理出工多学功院能教一体授化伊的契趋尔势·索,也就是一 种媒介拥勒有·普多尔种在功其能。著国作内《学自者由一的般科认为技,》2(0T0h4e年T至e2c0h0n5o年lo,gi中es国o人fF民r大ee学do的m蔡)中雯研提究出员。发他表认的为《,融过合去媒介与融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
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作为传播学范畴内的媒介具有多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如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但是不管其有多少种形式,媒介大体都由三部分构成, 即实体、符号和信息。第一,传播媒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是物质的,这 种物质我们的感官可能无法直接感觉,但一定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加以控 制和利用的,实体是媒介存在的先决条件。第二,符号是构成传播媒介的另一要素, 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的物质实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信息传播是传 播媒介的基本功能,任何有序、完整的符号都蕴含着特定的信息,信息也是媒介用 户与其他用户、环境等发生关系、形成互动的理由和前提。
《新媒体导论》(第二版)课件 -第一章 理解新媒体:多重属性的复合

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研发的 5G+AR 采访眼镜
第二节 连接的演进:新媒体发展的核心线索
四、移动终端及其连接的升级: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4 从通信工具到综合平台:移动应用的发展
• 手机最早的功能是语音通信。今天的手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平台。 • WAP、App的普及,为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做了铺垫。
2 互联网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
• 一批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应运而生,当时的应用技术主要是Telnet等。
3 互联网进入大众领域
• 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1989年提出(World Wide Web——万维网)的技术构想,从根本上 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让普通人能够进入互联网世界。
1 从1G到5G:手机通信技术的发展
2 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手机终端的发展
• 2014年6月,中国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传统PC机上网比例,手机网民规 模超八成。
• 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完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3 从平板电脑到可穿戴设备:移动终端的多元发展
• 平板电脑、电子书等带来的不仅是新的终端,也带来了媒体产业链条的重 构以及新的经营模式。
第三节 从媒介到社会:新媒体的多层属性及影响
一、作为媒介的新媒体对传播及传媒生态的影响 二、作为数字化生存空间的新媒体对人的影响 三、作为公共交流空间的新媒体对政治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影响 四、作为新经济平台的新媒体催生的新经济模式 五、作为新文化土壤的新媒体对文化生态的影响
第一节 新媒体:一个没有定态的对象
“新媒体”不同于“新出现的媒体”。“新媒体”不能仅仅从时间上加以界定。
专题:媒介融合

专题:媒介融合Why? To improve power of nation.CNTV:互联网为平台,广播电视网为内容网络电视:互联网为内容,广播电视网为平台CMMB手机电视:广播电视网为内容,电信网/移动互联网为平台电信网IPTV:互联网为内容,电信网/移动互联网为平台OTT TV:以乐视为例。
乐视提供的网络端口直接越过可以广播的内容平台提供网络内容,还有互联网电视可以下载APP,用户不用经过平台直接通过APP观看网络上的视频。
一、媒介融合总论1、含义: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规制融合2、困境:简单移植经营模式;复合型人才短缺;弱化受众对传统媒体的公信力3、突破:●实施平台化和自治化。
平台化主要指网络媒介为受众提供生产信息内容的技术支持和空间支持,使手中具备了制作网络新闻内容的可能;自治化主要是受众可以参与创造传播内容。
●构建完整的产业收益链条。
横向链条;纵向链条。
●扫除技术障碍,完成技术融合。
●巩固传统媒体公信力。
从信息把关人到信息引导人。
4、政策:复合规制——媒介融合时代的规制模式探微李继东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跨行业和跨国界运作越来越普遍,自媒体或我媒体正在重构着信息传播格局,现行规制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业已日间融合的信息传播和文化娱乐的快速发展,亟需改变基于行业区隔的规制思维,突破单一的政府规制模式,构建复合规制模式:●控制对象和范围更为复杂多样,不仅有国内还有国际,不仅有专业还有草根,其范围拓展到整个信息传播、文化娱乐乃至消费领域。
个人或民间组织的传播行为甚至跨越国界和行业界限,很难被规约,如美国棱镜门。
●内容规制和结构规制是规制主要类型。
但须不断创新,特别是传播自由与隐私权、信息安全和版权之间平衡问题。
内容规制是一种社会性规制,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类型。
积极规制,如英国延续了公共广播电视服务和补贴政策,BBC肩负数字化英国和公共服务的重任;消极规制,政治淫秽下流等不良内容和限制儿童节目广告时间等。
媒介融合导论复习题

《媒介融合导论》课程的复习与思考:第一、二章(杜老师)定义:“媒介融合”是指媒介产业在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方面所进行的聚合和演进。
它既指代这些要素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指代新闻生产过程的融合,同时也指代新闻产品以文本、声音、图像、视频、数字等形式呈现出来的信息服务方式的融合。
目标:媒介融合要达到的目标,是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意时间”以“任意手段”获得“任何信息”。
融合类型:媒介技术融合+ 媒介所有权合并+ 媒体间战术性联合+ 媒体组织的结构性融合+ 新闻报道融合+ 新闻从业者的技能融合。
1·相对于现存的各类传播媒体而言,媒介融合实践在传播形态上具有什么优势?单介质传播:“某些人”在“某个地点”和“某个时间”以“某种手段”获得“某种信息”口语传播:优点:可进行抽象思维。
缺点:生理局限,有张飞就有林黛玉;时间限制,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传播失真,口说无凭,以讹传讹。
文字传播:优点:口说无凭,立字为据。
缺点:传递麻烦,看着也累。
电子传播:优点:快捷、生动。
缺点:广播电视是稍纵即逝的线性传播——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网络传播:优点:多媒体呈现。
缺点:准入门槛较高,投资、技能、环境——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将传统媒体的各种传播优点集合在一起,尽量避免了他们在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的弊端,新闻产品以文本、声音、图像、视频、数字等形式呈现,可以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以任何手段获得任何信息2·媒介融合的基本类型有哪些?融合类型:媒介技术融合:是指信息的采集、制作和发布过程以数字化处理为基础,在原先不同的媒介之间实现了互通和共用。
媒体所有权合并:指的是媒体所有权的集中,它是当今时代新闻业在传媒组织(集团)这一层面的最高层次的融合。
媒体间战术性融合:是数字时代不同所有制下的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打破地区、部门等界限,在内容生产、共享、传播、营销等领域的合作。
媒介融合——精选推荐

媒介融合媒介融合第⼀章媒介融合概说第⼀节、关于媒介⼀、媒介的定义1.德国传播学家普罗斯把媒介划分为:第⼀媒介(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没有器具,包括⼿势、体态、舞蹈、戏剧等)第⼆媒介(发送者必须借助器具才能进⾏内容的制作和⽣产,接收者必须能够识别媒介符号的意义,包括烟信号、界碑、旗帜信号、书写和打印的⽂本等)第三媒介(发送者和接收者必须借助器具,如电影、⼴播、电视)这种对媒介的划分⽅式标明了媒介传播的技术化。
2.加拿⼤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书中指出:每⼀个媒介的内容是另⼀媒介。
任何媒介的内容必然包括着⽂字、⾳频、图等,⽽这些东西⼜是⼀种媒介。
3.戴维·桑德曼在1991年指出:“严格地讲,媒介就是渠道——即⼝语单词、印刷单词等。
但是,这⼀术语常常⽤来指渠道和信源两者,有的甚⾄包括讯息;当我们说‘⼤众媒介’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仅指⼤众传播渠道,⽽且指这些渠道的内容,甚⾄还指那些位置⼯作的⼈们的⾏为。
”●综上,从⼴义来讲,媒介就是⼀种承载信息的中间载体,在信息交换中起着上传下达的中介传输作⽤。
凡是能使⼈与⼈、⼈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产⽣联系或发⽣关系的物质都是媒介。
●从狭义上说,媒介作为传播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有两层基本含含义:⼀是指具有承载信息传播功能的物质,如报纸、杂志、⼴播、电视等;⼆是指从事信息采集、加⼯、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如电台、电视台、报社等。
⼆、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实体:如龟甲、⽯头、青铜器、纸张等(⼆)符号:如⽂字、图形等(三)信息:任何有序完整的符号都蕴含着特定的信息。
三、传播媒介的特点(⼀)实体性(⼆)中介性;(三)承载性:信息不能独⽴存在,必须通过实体的承载才能实现。
(四)真实性:作为中介不能对原始信息进⾏更改,或者⽆中⽣有。
(五)放⼤性:使信息的传播和交换由点对点发展到点对⾯。
四、“媒介”与“媒体”媒介:在没有特别说明是既可指语⾔、⽂字、印刷、声⾳、影像内容信息,也可指承载这些信息的技术和物质。
媒介融合导论PPT课件

1 of 6
Media Convergence
5
2.什么是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
(2) “大汇流”之说
(3) “大媒体”之说
托马斯·鲍德温等美国学者提出, 以前电信、有线电视、广播和电脑 业各自为政,现在汇流到了一起, 产生了整合宽带系统(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由此开 创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继而引发 了大融合。
• “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
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联盟。” (美国新
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奇)
8
我们的界定:
狭义和广义的媒介融合
• 狭义:仅指媒介形态“融合” 。 – E.g. 手机报纸、网络广播等等。
• 广义: 一切媒介要素的汇聚与融合。
– “媒介融合”是指媒介产业在媒介形态、媒介功能、
《媒介融合导论》
第1讲 课程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Media Convergence
1
1.融合“前传”:单介质传
播“某些人”在“某个地点”和“某个
时间”以“某种手段”获得“某种信 息”
Single Medium Communication
每一次的形态演进,使 我们必须重新打量她。 新闻传播是个“熟悉的 陌生人”?
念, 认为媒介间的 “交互推广、克隆、合竞、内容
分 享和融合” 这五种模式的新闻融合程度
(依 由5次 简)由 单“弱 到融到 复合强 杂、。连续统一体”之 说
7
• 各“说”之后, “媒介融合”一
语渐成通用概念 。
– 当时的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中 后期,互联网的兴盛引发了它对 传统媒体的“取代论”和“共荣 论”的争执。其中的“共荣论” ,主张的就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 体的和平共处,联合发展。
融媒体传播导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融媒体传播导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融媒体传播是指利用多种传媒方式和渠道,将信息以多种形式传播给受众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融媒体传播已成为当今媒体领域的热门话题。
通过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融媒体传播具有更广泛的覆盖面和更深入的传播效果,为受众提供了更丰富、更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
融媒体传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多平台传播,融媒体传播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将信息以多种形式同时传播给受众,实现了媒体之间的互联互通。
其次是多媒体融合,融媒体传播不再依赖于某一种传媒形式,而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融合,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呈现。
此外,融媒体传播注重用户互动,通过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工具,鼓励受众积极参与其中,创造互动性更强的传媒环境。
融媒体传播的发展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
传统媒体面临着发行量下降和受众流失的困境,而融媒体传播则能够更好地适应受众的需求和媒体环境的变化。
通过融合多种媒体形式,融媒体传播能够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报道,满足受众对于多元化信息的需求。
综上所述,融媒体传播是一种以多平台传播、多媒体融合和用户互动为特点的传播方式。
它在传媒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融媒体传播不仅为受众提供了更多元、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为媒体机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因此,研究和探讨融媒体传播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介绍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概要。
在融媒体传播导论这篇长文中,文章结构如下所示:1. 引言1.1 概述:对融媒体传播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进行简要介绍。
1.2 文章结构:解释文章的组织结构,并展示各个部分的内容概要。
1.3 目的:说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 正文2.1 融媒体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介绍融媒体传播的基本定义,阐述其与传统媒体传播的区别,并列举其特点和优势。
媒介融合导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媒介融合导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齐伟豪在世界范围内,哪一种广告媒介覆盖量最大?(电视)不同广告主根据特性选择不同的媒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三合并不意味着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
三网融合应用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等多个领域。
以后的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
三者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三屏融合,就是指电视、电脑、手机三块屏幕融合为一。
由于“三屏”分别对应着有线电视网、宽带网和电信网,因此三网融合后,必然带来终端设备的三屏合一。
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强调使用电脑网络来传递电视信号,那么接受终端就不仅仅局限于电视机,而是电脑、手机都可以算作IPTV的范畴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
用户在家可以有三种方式享受IPTV服务:1、计算机2、数字电视3、移动手机手机电视[4] ,指以手机等便携式手持终端为设备,传播视听内容的一项技术或应用,手机电视具有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
'''手机电视'''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电视]]形态,为[[手机]]增加丰富的音频和视频内容。
电视广播有几种方式进行信号传播?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以及播出方式的重要手段是通过微波、卫星、光缆三种方式进行传输和播出的电视广播格式?(15S,30S,90S)NTSC、SECAM、PAL广告主决定媒体类型,媒体类型决定广告主?(未知)收视率,指在某个时段收看某个电视节目的目标观众人数占总目标人群的比重,以百分比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体上的融合与表达上的互动
( 5)
新闻报道融合
传统新闻报道与 数码技术、动漫 技术、广告设计、 绘画等相关学科 进行融合。 这种融合逐步推 动新闻报道的工 作方式在各个层 面向纵深方向发 展。
消息(一切新闻报道形式的“老祖宗” ) 衍生出通讯、评论、调查报告、综合新闻等 常见文体。 但融合式的报道使得这一切纷杂又模糊,文 体的区分也显得不那么必要。
出来的信息服务方式的融合。
目标:媒介融合要达到的目标,是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意
时间”以“任意手段”获得“任何信息”。
融合类型:媒介技术融合 + 媒介所有权合并 + 媒体间战术性联合 + 媒体组织
的结构性融合 + 新闻报道融合 + 新闻从业者的技能融合。
第1讲(续)
5.媒介融合理念对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
6.媒介融合的实践价值
1.
信 息 质 量 提 升 信 息 获 取 时 间 减 少 信 渠 道 息 投 资 减 少
用 户 效 益 最 大 化
可 造 就 “ 传 受 双 赢 ” 的 局 面 -
PDF 版
俗称“报网互动”。 通过这种联合形式,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阅读纸质 媒体的内容。 随着PDF版、专门的网络报纸阅读器等的出现,阅读 变得越来越轻松惬意,读者也逐步接受电子版报刊。
网 络 版
报纸和广播电视之间的 联合,仍然属于传统媒 体之间的联合: 双方共享新闻资源,实 现采编互动,广播和电 视纷纷设置读报时间 (如央广的《新闻和报 纸摘要》);而报纸则 开辟专栏介绍广播、电 视的各类节目。
美国戴默(Lori Demo)等学者 针对媒介形态和生产过程 相互融合的情形, 提出了“融合连续统一体”的概 念, 认为媒介间的 “交互推广、克隆、合竞、内容 分 享和融合” 这五种模式的新闻融合程度 依次由弱到强、 (5)“融合连续统一体”之 由简单到复杂。
说
• 各“说”之后, “媒介融合”一 语渐成通用概念 。
传媒公司在渠道建 设上的传统做法是 将更多的精力放在 单一媒体的渠道建 设上。
而媒介融合则将视野投射到各个子媒体, 获取渠道资源交叉共享和效益,实现共 赢。
读者
受众
听众
=
观众 用户 参与者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受众地位已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已 不满足于传统媒介单向的受传关系,更追求双向互动的平 等传播,已不满足信息同质的大众化传播,更喜欢提供适 合小众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媒介融合正是实现这一系列 转型的手段和路径之一——在受众趋向分化的同时,客观 上必然要求现有的各类相互独立的媒体优势互补、走向融 合,从而将更全面、更丰富的信息与内容通过各种媒介及 时、优质、快速、低成本地传递,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
美国学者凯文 · 曼尼则提出的“大 媒体”( Mega-media )的概念, 描述了新闻业不分领域全面竞争的 现象,且传统大众传媒业、电信业、 信息(网络)业都将统合到一种全 新的产业之下—— “大媒体”业。
1
of
6
(4)“传播形态融合”之 说
1983年,美国学者普尔提出了 “传播形态融合” (the Convergence of Modes)这 一概念。 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 发展,致使历来径渭分明的传播 形态出现了聚合; 人们关于这种传播形态融合 的想象,更多的是 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 媒介融合在一起。
@ 宽带无线传输技术
条件
→
1989
(2)
媒介所有权合并
内涵
媒体所有权合并(Media Ownership Convergence) 指的是媒体所有权的集中, 它是当今时代新闻业在传媒 组织(集团)这一层面的最 高层次的融合。
↓
→
1995-2000
﹢
↓
After 2000
↓
华纳公司变成传媒巨头的历程
1
of
6
Media Convergence
2.什么是媒介融合
(2) “大汇流”之说
Media Convergence
(3) “大媒体”之说
托马斯 · 鲍德温等美国学者提出, 以前电信、有线电视、广播和电脑 业各自为政,现在汇流到了一起, 产生了整合宽带系统(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由此开 创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继而引发 了大融合。
思考
媒体所有权合并的利弊得失?
中国移动收购凤凰卫视的股权
(3 )
媒体间战术性联合
广播-网络
内涵
媒体间战术性联合 (Convergence of Media Tactics)是 数字时代不同所有 制下的传统媒体之 间、传统媒体与新 媒体之间,在自愿 互利的原则下,打 破地区、部门等界 限,在内容生产、 共享、传播、营销 等领域的合作。
类型三:“一专多能”型的通才 了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媒体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并 具备其基本技能,且尤其精通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媒介技能。
传播内容同质叠加
X集团
体现介质本身的特性:依据不 同媒体选择不同的报道角度和 报道方式
报纸
杂志
网络
A报
B报
C报
纵向流水线式经营模式 + 信息 密集型报道方式 传播内容立体整合,多向互补
Who 传播者 What 传播内容
Which Channel
to Whom 受众
What Effect
传播渠道
传播效果
术业专攻
叠加同质
各有地盘
单一向度
一元效果
通才全能
整合连贯
互动联合
多重交叉
复合效果
类型一:“乐队指挥”型的通才 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 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必须具备信息内容生产、高新 技术应用、发展战略策划等各 种素质要求,用高屋建瓴的视 角统筹集团内部多媒体对媒介 产品生产、发布、营销过程中 所用资源整合共享和交叉互动。 类型二:“全能记者”型的通才 能精通采、写、编、摄、制作 等方面的业务;这些通才每天 既要进行例行的采访工作,根 据采访所得的资料给网站写专 栏文章,给电台发去最新的报 道,甚至编制一个相应的电视 节目,还要给第二天出版的报 纸写篇新闻稿。
策划与设计 能力
团队协作 能力
A Package Reporter
多媒体 技能
小结
定义:“媒介融合”是指媒介产业在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
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方面所进行的聚合和演进。 它既指代这些要素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指代新闻生产过程的融合,
同时也指代新闻产品以文本、声音、图像、视频、数字等形式呈现
1
of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
单介质传播
Single Medium Communication
“某些人”在“某个地点”和“某个时间” 以“某种手段”获得“某种信息”
口语传播
优点:可进行抽象思维。 优点:多媒体呈现。 缺点:生理局限,有张飞就有 林黛玉;时间限制,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传播失真,口说无 凭,以讹传讹。
缺点:准入门槛较高,投资、 技能、环境 ——想说爱你,并 不是很容易的事。
(6)
新闻从业者的技能融合
新闻报道的文体逐渐融合,新闻表达之间相辅相 成,同时,新闻采集过程也要对此进行配合,毫 无疑问,这也相应地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技能提出 新的要求,传统的“一专一能”型人才已渐渐适 应不了媒介融合形势下的新闻生产,新闻从业者 在职业技能上有所融合,成为“一专多能”型、 “全能”型甚至是“乐队指挥”型的人才,已渐 渐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意义。
Smart Moblie Phone Portable Digital Reciver
Tablet PC
Multi-media Newspaper
1
of
6
2.什么是媒介融合
有多少人实践媒介融合,研究媒介融合, 就有多少种媒介融合的定义。
(1)“联合变形”之 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媒 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 尼葛 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 ,1978 传统媒介在各自的形态之间,已 出现了彼此借鉴、相互渗透的情 形。 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会成为发展 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
媒体组织 结构性 融合
新闻 报道融合
新闻人 的技能 融合
(1 )
媒介技术融合
动力
媒体市场利润驱动: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对 冲式突破。 渠道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推动: 不想只做嫁衣裳。 @ 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 @ 新能源、新材料开发 @ 存储与搜索引擎技术 @ 高性能芯片
内涵
媒介技术的融合,是指信 息的采集、制作和发布过 程以数字化处理为基础, 在原先不同的媒介之间实 现了互通和共用。
我们的界定:
狭义和广义的媒介融合
• 狭义:仅指媒介形态“融合” 。 – E.g. 手机报纸、网络广播等等。 • 广义: 一切媒介要素的汇聚与融合。
– “媒介融合”是指媒介产业在媒介形态、媒介功能、
传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方面所进行 的聚合和演进。它既指代这些要素相互融合的过程, 也指代新闻生产过程的融合,同时也指代新闻产品以 文本、声音、图像、视频、数字等形式呈现出来的信 息服务方式的融合。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应该 注意的是,虽然传播渠道有 一个集中的过程,但各种媒 体作为接收的终端却又是分 散的,传播的最终效果仍然 在每一个接收终端独立地实 现着。只不过,最终评价某 一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时会 将这些相对独立的终端媒体 的效果统合起来。
这种传播效果与传统媒体 的单一效果相比更为优质。 因为传播者不再拘泥于单 个媒介集团各自的操作经 营,而是站在更高、更广 的角度审视整个传媒集团 的各种优势资源,整合传 播过程,获得规模效应。
电子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