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与论述整理

简答与论述整理
简答与论述整理

简答题汇总

1、欧盟发展迅速的原因热点专题——欧洲问题2

2、为什么在世界主要战争之后往往伴随着国际组织的大量出现?

1)战争打乱了旧制度和旧秩序,导致秩序真空,因此与平时的国际关系相比,有关秩序的问题更加突出。

2)战争往往产生新的胜利者和失败者,新的主导国家必须面对如何使用其权力资源的问题,即用这些资源赢得无休止的权力分配性斗争还是建立服务于其长远利益的秩序;一般情况下,主导国会采取比较有远见的的方式。

3)由于主导国家是新出现的,其他中小国家特别期望能确切知道主导国家的行为,因而对能限制主导国家单边行为的协定很感兴趣;同时新的主导国家越强大,越具有破坏性,中小国家就越担心,越愿意为了限制主导国家作出让步。

4)战争本身常常破坏了主导国和战败国的国内机构,主导国家经常占领并帮助重建战败国家,故战后时刻对将中小国家聚集在一起建立机制性安排尤其有利。

5)战后初期,人们对战争的破坏记忆格外深刻,对和平的渴望尤为迫切,有利于各国减少分歧,采取集体行动。

3、国联失败而联合国获得成功的原因

1)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是联合国处在核时代,大国的全面冲突受到空前遏制;

2)根本目的不同,国联的实质是为保持过去的军事胜利;

3)二者在组织结构上的不同,国联存在先天性不足:

①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②国联缺乏有效性和强制力;

4)在经济、社会和人权领域存在差异,国联对这些领域的重视不够。

4、现实主义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1)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

2)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不存在一个具有合法性的中央权威;

3)国家间在军事和安全领域存在着激烈竞争,生存和安全是体系中国家的首要价值,战争是国际

社会的常见形态;

4)权力政治是国际政治的实质特征,实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盛衰强弱的最重要因素;

5)“自助”是国家维护自身安全和生存的主要手段。

6)由于存在以上几个条件,,一国倾向于制衡对自身安全构成威胁的具有力量优势的国家。

5、欧洲中世纪的遗产

1)欧洲封建制;2)包容的政治理念;3)经济环境的变化:商业活动和商业扩张;

4)社会结构的变化;5)文化:精神的同一性和文化的多元性

6、1848年欧洲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大大加速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2)俄国通过镇压革命(1848年6、9月镇压多瑙河两公国革命;1849年5—8月镇压匈牙利革命),大大发展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成为“欧洲反动势力的首领”;同时随着俄国军事实力的增长,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扩张欲望也与日俱增,激化了俄国同欧洲其他列强的矛盾;

3)俄普奥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导致以它们为主体的“神圣同盟”彻底瓦解(1849年5月,德意志联盟,1850年11月29日,《阿罗木茨协定》,德被迫放弃联盟,俄德矛盾激化;俄国在巴尔干地区地位加强,俄奥矛盾激化);

4)沙俄同英法两国在海峡地区的矛盾日趋尖锐(俄关于两公国的1849.5.1《巴尔塔—利曼

协定》,进一步扩张〈—〉英国商业利益自工业革命后在巴尔干和中东有较大发展),三国在该地区的影响最终引发了克里米亚战争。

7、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的关系

1)国际经济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国际经济对国际政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世界经济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②世界经济格局是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和前提

③经济因素对国际政治行为产生制约和影响

2)国际经济关系对国际政治关系影响的方式主要有:

①经济利益制约着国家对外政策的抉择

②经济手段影响着其他国家与自己的政治关系

③国家之间在经济关系中经常出现冲突和斗争

3)国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对国际经济有重要影响

①国际体系中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②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对世界经济体系的类型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③国际政治格局一旦形成,对各主要力量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强大的制约力

4)政治因素对经济政策和经济关系起决定作用:

①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关系

②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活动是整个国家对外政治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对外政治目标的手段

③意识形态因素对国家间经济关系有制约作用

④军事因素对国家间经济关系有很大影响

论述题思路

一、地区主义与全球治理

1、相关概念

1)政治统治—①—政治管理—②—治理、善治—③—公共治理

①现代政治兴起的标志,意味着政治统治者的地位保护和阶级压迫功能逐渐淡化,代之以将行政权力主要运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利等方面的政治意志执行过程,部分的摆脱并淡化了统治的单向性和政治目的性。但仍然属于政府的单方面职能,缺少管理的另一方即被管理者的参与,这一点与政治统治没有根本区别,故而越来越不能满足公民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②治理是个人与机构、官方与私人治理其共同事务的总合,多种多样互相冲突的利益集团可以借此走到一起,找到合作的办法。治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过程中既可以是对立的或各异的利益彼此适应,也可以是采取合作的活动;既包括为保证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体制,也包括人们同意或接受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安排。其要点是自我调节的协作方式、多样化的行动者、互动的过程和国家的主导角色。治理将管理对象纳入了管理过程,形成了一种国家与社会的新型的政治行动模式。善治则指治理理念和相关机制建立并运用到实践中所产生的最优效果,是社会治理发展的目标,主要指治理能够收获到良好的绩效,这种绩效表现在治理的政治效果、管理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方面。善治意味着国家实行了有效的制度构建、公民创造力得到激活、政治文明程度高,不仅在经济上取得稳定而快速的增长,而且在综合效益上公民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社会与自然都实现了和谐共进的目标。

③公共治理是治理概念内涵的意义上进一步具体化,用“公共”一词更加明确的界定了治理的公共性、多元性和互动性,既包括了治理概念的所有内涵,又进一步突出了公共的价值与内容。此处的“公共”不仅包括作为传统公共机构的政府,还包括准公共机构的社会组织和营利机构,意味着它不会排斥任何一个公民或者机构参与公共事务。公共治理还具有公共关

联的特征,即突出公众与公众事务的不可分离性,强调公民的责任精神。公共治理坚持的是整体主义价值观,受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影响明显。公共治理理念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引领社会政治行动发展的方向,影响社区共同体价值的建构与变革。

2)全球治理

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制(regimes)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其要素包括:

①全球治理的价值,就是全球治理的倡导者们在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从这些倡导者的眼光看来,这些价值应当是超越国家、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②全球规制(global regimes),即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的秩序,实现人类普世价值的规则体系。具体包括用以调节国际关系和规范国际秩序的所有跨国性的原则、规范、标准、政策、协议、程序。全球规制在全球治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因为没有一套能够为全人类共同遵守、确实对全球公民都具有约束力的普遍规范,全球治理便无从说起。③全球治理的主体或者说基本单元,即制定和实施全球规制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各国政府、政府部门及亚国家的政府当局;正式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和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④全球治理的对象,即很难依靠单个国家得以解决,而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的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安全,包括国家间或区域性的武装冲突、核武器的生产与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生产和交易、非防卫性军事力量的兴起等;生态环境,包括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污染源的控制、稀有动植物的保护,如国际石油资源的开采、向大海倾倒废物、空气污染物的越境排放、有毒废料的国际运输、臭氧衰竭、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渔业捕捞、濒危动植物种、气候变化等等;国际经济,包括全球金融市场、贫富两极分化、全球经济安全、公平竞争、债务危机、跨国交通、国际汇率等等;跨国犯罪,例如走私、非法移民、毒品交易、贩卖人口、国际恐怖活动等等;基本人权,例如种族灭绝、对平民的屠杀、疾病的传染、饥饿与贫困以及国际社会的不公正等等。⑤全球治理的效果,涉及到对全球治理绩效的评估。

2、全球治理的模式与困境

1)关于全球治理理论本体论的争论,反映出治理中利益与价值之间的矛盾;

理性主义:利益与制度设计〈—〉建构主义:观念建构

2)全球治理的全球性与国家性之间的矛盾,是现实全球政治权力结构不平等的体现;

①在实现全球治理的国际机制建设中,主权国家尤其是大国,仍是最主要的权力来源和权威中心,体现出治理目标的全球性与治理方式的国家性之间的矛盾;

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落后国家的贫困与边缘化的问题

3)全球共同价值体系的缺失,成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4)全球治理主体间地位的悬殊阻碍了全球治理的实现

①国家——国家中心治理

即主权国家在彼此关注的领域,出于对共同利益的考虑,通过协商、谈判而相互合作,共同处理问题,进而产生一系列国际协议或规制。

缺陷:

公共权力高度垄断;

有效领域集中在一些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共同利益的领域(如环保领域),而在安全等所谓的高级政治领域,合作的达成就很困难;

主权国家以实现其自身国家利益为首要目标,利益冲突往往导致谈判过程漫长而艰难,甚至失败;

主权国家间的合作往往由官方出面进行,一些官僚体制的弊端也随之带入合作的进程,如效率低下、相互推诿责任、腐败难以杜绝等等

②国际组织——有限领域治理

即国际组织针对特定的领域(如经济、环境领域等)开展活动,使相关成员国之间实现对话与合作,谋求实现共同利益。

缺陷:

资源问题国际组织的主要资金收入来源于主权国家,而且没有强制性权力,这就使其在对主权国家进行协调、管理与制约时存在资源危机。要使成员国满意,又要制约成员国,国际组织常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管理问题机构庞杂、制度混乱等问题造成国际组织治理效率下降,影响了成员国对国际组织的信赖。

执行问题大量的决议、宣言等文件在具体执行时困难重重,一方面是没有强制力;另一方面,主要成员国的利益被触及时经常会强烈反对,甚至不惜退出国际组织。

总之,由于国际组织主要由主权国家组成,是国家间权力与利益博弈的结果,所以国际组织的有限领域治理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摆脱大国政治、强权政治的阴影,其作用的发挥往往受到实力政治的强烈冲击。

③全球公民社会(国际社会中的个人和团体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按非强制性原则和契约观念进行自主活动,以服务于跨国公共利益的非政治性领域)——网络治理

即在现存的跨组织关系网络中,针对特定问题,在信任和互利的基础上,协调目标与偏好各异的行动者的策略而展开的合作管理。

缺陷:缺少刚性权力与权威

3、地区主义与全球治理

1)地区主义总体上是一种强化各种联系的趋势,通常指一群地理位置临近的国家,为了发展它们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与目标所进行的互动与合作。其构建条件包括:①形成共同意识。这些国家常常认同地区的地理空间,文化的相似性或者相同的意识形态、共同的威胁观念和共同的政治体系与价值等方面将使这些国家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化意识或共同体感;②形成共同的制度化框架。通常这种制度化框架最终的体现是形成正式的地区组织,但地区组织构建是现代地区主义的基本层面,而制度的建设是地区主义的核心,制度框架可以促进成员国沟通信息、增进理解,减少成员国制定相关政策的交易成本;③成员国形成共同行为取向。共同意识和共同制度化框架将促使成员国的行为趋同。这些共同行为取向将使成员国形成一致的政策决策, 共同面对本地区之外行为体,增加成员国对外部的权势,强化地区主义共同特性。二战后地区组织的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①综合性地区组织,是指其广泛的行动和目标跨过政治军事和经济社会这种两分法界线的地区组织,如美洲国家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和非洲统一组织;②军事联盟型组织,是指那些以军事政治为中心定位,提供反对外部行为者的安全性组织。③功能性组织是指那些提供经济、社会和政治合作,不涉及或较少涉及安全因素的组织,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冷战之后,地区主义不再局限于相当狭隘的安全和经济目标。它所关注的内容和要求实现的目标不断增加,涉及建立在地区基础上包括人权、民主、环境和社会正义的跨国社会和文化网络等方面。随着内容和目标的增加与扩展,它体现了对国家内部事务的介入性。

2)地区治理

在具有某种政治安排的地区内,通过创建公共机构、形成公关权威、制定管理规则以维护地区秩序,满足和增进地区共同利益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和过程,是地区内各种行为体共同管理地区事务的诸种方式的总合。

3)地区主义对于全球治理的作用

①地区主义可沟通国家主义与全球主义(地区主义的发展与现有国家间的关系是共存和调和的);

②加强地区治理,使地区治理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支柱与补充;

③在全球制度框架内发展跨地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的实现

二、发展模式比较

具体见现代化讲义补充笔记

三、民族自决问题

1、概念阐释

民族自决

源自德语“Selbstbestimmungsrecht”,最初是国内政治哲学领域中的概念,一战后在列宁、威尔逊等政治家的推动和倡导下逐步走向国际政治领域,由内部自决的含义引申到外部自决,即脱离“异族的统治”。二战后,民族自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苏联等国家的努力下,被写进联合国宪章并逐渐演变成为一项国际法原则,不断得以发展。目前这一概念的含义,根据《中国人权百科全书》的解释,主要是指受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的被压迫民族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权利,也泛指各国人民都有不受外族统治和干涉、自由决定和处理自己事务的权利。根据马列主义的民族观和国际法相关规定,民族自决权包括五种具体权利:①政治分离和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②自由选择社会制度的权利;③反对兼并和侵略干涉的权利;④在民族解放战争中保卫祖国的权利;⑤实现民族彻底独立和彻底解放的权利。民族自决权的主要实现方式包括选举、签订协议、请愿、解放组织的活动,最主要的是公民投票

公民投票

又称全民表决或全民投票,起源于古希腊雅典的公民大会和古罗马的民众大会,复兴于法国大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成为民族自决的主要表现形式,即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内,由享有投票权的全体社会成员对本国或本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以投票的方式进行直接表决的制度安排,简称“公投”或“公决”。公民投票制度体现了西方国家“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和国际社会“民族自决”的政治原则。根据学者苏克西的统计,当今世界160 个主要国家的宪法中,有85部宪法,即相当于53.1 %的宪法明确规定有某种形式的公民投票条款。

2、需要注意的问题(民族自决的局限)

1)国际法仅仅笼统地规定了民族自决应当“自由”地实现,,而并未就具体的方式予以明确《联合国宪章》:有所涉及但无具体规定;

1966 年联合国通过的两个人权国际公约,仅第1 款规定:所有民族均享有自决权,根据此种权利,自由决定其政治地位及自由从事其经济、社会与文化之发展。

2)二战后,全民公决逐渐成为民族自决的主要实现方式,但这一方式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一些国际法学者认为全民公决仅是依据国际法而来的要求,不是国际法上有拘束力的规范,因此国际法并不存在必须实施全民公决的义务,全民公决也不具有任何强制性的法理根据。

②全民公决仅仅是民族自决实现方式的一种,在逻辑上是包含关系。

③作为敏感的热点理论,存在法理陷阱:

A国际角度,容易伴生对一国国内政治事务的干涉,造成该权利的滥用和国际民主与国内民主相冲突的困境(自决权因投票行为实现,又因投票行为瓦解)

B国内角度,个人权利与自决权的融合将导致自决权的名存实亡(自决权是集体性人权,但当对内自决的标准通过一人一票的表决来判断时,就改变了权利主体的特点)

④全民公决的结果通常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国际法法源支持,因此难以认定其法律效力。从已有自决的实际效果看,对全民公决最终效力的认定,很少是民族意

愿的简单反映,而是取决于国际间各方力量与实力的对比, 其中是否获得一个或几个大国的支持至关重要。

⑤大国干涉与现实绩效的下降(制造动荡,激化矛盾,可能为赢得投票制造种族排斥和清洗)

⑥与19世纪大不相同,现在的全民公投对国家主权更多的是破坏作用,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3)关于近年流行的住民自决,应明确仅能用于解决领土归属问题,而不能用于解决领土独立问题

①前者在国际上有先例:1935年萨尔地区归属——〉前提:该地区本身有历史侵占的背景或主权有争议;相关争议国家同意采取住民自决的方式解决问题——〉当今还应加上国际组织的认可

②后者不被国际社会认可

A需获宗主国或原主权国同意

B与主权的唯一性和排他性相冲突(公投主体不应仅限于某地区)

③民主必须在预先确立的范围和边界内来运行的并有特定议题,这是由民主投票的多数原则确定的(否则无法确定多数)。因此民主只能用于决定疆界“内部”的事务。而国家疆界的变更对一个地区的住民来说属于“外务”,借住民自决的旗号来创设国家的做法不符合民主政治运行逻辑的。

四、地缘政治走势与国际体系演变结合欧、美专题

【911后世界地缘政治走势】

1、阶段:

2001——2002,剧变时期

2002——2006,分裂时期关键点:伊拉克战争

2006——至今,回归时期关键点:2006年美国中期选举

2、特点:

1)国际关系回归现实主义的趋势日益明显;

2)国际关系中军事因素的作用更加突出;

3)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水平和垂直扩散依然是重要威胁;

4)地缘政治版图开始重新划分

五、国际政治与学术思潮

20世纪以来

40、50年代现实主义权力政治学、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

60年代行为主义

70年代后行为主义

80年代新自由主义

90年代民主和平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

六、均势与大国协调

一)理论

均势指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权力大致相当,彼此间构成力量均衡,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实现共存的状态。均势中的国家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因为权力的不平衡将威胁各国的安全与自主,带来体系不稳定,只有主要国家的权力大体均衡时,安全才能得到最好的保障,防止战争的最佳途径也在于此。权力均衡可以通过两种途经达到:1)内部制衡,即国家通过增加自身实力保证权力均衡;2)外部制衡,包括组建同盟以制约对手;通过战争手段削弱对手(积极防御);进行对外扩张,以增大对物质资源的拥有。1、基础概念

同盟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针对共同的外部威胁,承诺共同参与战争,以增强自身军事力量而超过对手赢得战争,或威慑对方不敢发动战争。前提条件:存在共同的外部威胁;内部成员互不构成威胁;同盟中的主导国家的偏好选择。特点:①互助性,即结盟双方都担有在特定条件下援助他方的责任,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关系;②长期性,即同盟是有关国家为满足中长期需要而建立的,因此同盟关系也是中长期关系;③军事性,即各方建立同盟是为了便利抵御军事威胁,或进行军事和政治扩张;④条约性,即同盟的建立通常以正式条约的缔结为标志,条约对同盟的基本内容作出具体规定;⑤排他性,即同盟针对的是具体的外部威胁,故而是排他性组织。

威慑

通过让对手相信其为采取某种行动而付出的代价或所冒的风险会大于收益,从而阻止其采取某种行为。=实力*使用实力的意志*潜在进攻者对这两方面因素的评估,任一为0即失效。大国协调(concert of powers)

指地区内所有大国按照多边主义原则合作管理地区安全事务,调节大国之间的关系,降低安全困境的影响,防止大国冲突的国际政治行为模式,其特征是排他性和非正式性,即只限于大国合作,不需要建立正式的制度和组织。实现协调的基本条件是:大国之间存在最基本的共同利益,即避免相互间的冲突和战争;没有结盟行为;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历史上大国协调的典型是1815——1823的“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

2、均势理论的特征

1)西方均势理论的基本目标是寻求权势

2)实力是均势的基础

3)随机变换联盟是实施均势的重要手段

4)形成均势需要一个中心制衡机制,这一机制只能由强国来充当

3、几种主要的均势理论

1)欧洲均势;过渡性全球均势;两极均势;全球多级均势

2)卡普兰:均势体系特征的六准则

①增加能力,但要谈判而不是打仗

②不打仗不能增加能力,那就打仗

③停止战斗而不是消灭一个大国

④反对任何同盟或者单个国家企图在体系中占有统治地位

⑤反对任何国家推行使任何民族国家屈从于更高权威的意识形态

⑥将所有大国作为可接纳的伙伴来对待。允许战败国作为可接纳的伙伴重新进入体系,或者增强以前的弱国的力量以取代它。

3)核均势(基辛格)

4)对均势理论的补充:复合相互依存

4、均势理论的缺陷

1)不确定(uncertain)——没有绝对可靠的方法测量、评估和比较权力;

2)不真实(unreal)——国家领导人试图谋取优势以弥补均势的不确定性;

3)不充分(inadequate),不能充分说明1648——1914年大部分年份里国家关系缓和的原因(忽视了当时欧洲的基本统一的认识和一致的道德具有的约束作用)。

二)历史(欧洲协调时期)

·起源:1815《四国同盟条约》

·扩大:1818亚琛会议——结束对法占领并邀请其加入四国同盟,“欧洲协调正式形成”原因:赔款问题解决;波旁王朝日益巩固;担心军队受到革命思想影响

防范措施:同年11月1日《四国同盟条约》(如法国爆发任何危及邻国安全和欧洲和平的革命,四国将立即以武力维持法国秩序)

·运作与瓦解

1、意大利革命与特罗保—莱巴赫会议

1)会前各方态度

奥:武力干涉意大利

英:担心干涉原则会被利用于不利于本国的场合,故反对不经一国邀请即干涉其内部事务的做法

妥协:

①镇压革命、维护维也纳体系不只有关奥地利的利益,也符合个大国的共同利益;

②革命可以分为合法(领导者发动)和不合法(民众以武力发动)两类,对于后者各大国应联合一致,不仅永不承认其所造成的一切事实,还应设法消除其影响

2)特罗保会议各方态度

俄:主张联合干涉意大利革命

奥:担心俄插手西欧事务,要求会议授权其单独干涉

英、法:拒绝接受最终议定书,后经协调,英国仅同意不干涉奥地利的镇压行动

3)莱巴赫会议:英法仍拒绝接签署议定书,英奥矛盾激化

2、维罗纳会议

1)西班牙革命问题

法国:主张干涉(邻国;王室血统;担心革命思想的影响)

俄国:主张干涉(仇视革命;扩展军事影响)

英国:反对干涉(西属拉美殖民地脱离宗主国后将有利于英国的渗透)——《威灵顿备忘录》2)意大利问题:奥试图在皮亚琴察建立类似于美因茨委员会的机构,遭意大利邦国及俄法反对

3)希腊问题

俄奥产生矛盾(自由主义破坏“正统原则”;民族自决导致奥内部动乱;俄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

英国的中立态度:意识形态;反对暴力;反对干涉原则;防范俄国扩张;保持在土的影响力)英国的不合作表明协调已难以为继;1823年法出兵镇压西班牙革命是“干涉原则”最后一次胜利

3、1830年革命

1)法国七月革命(俄奥受治下革命牵制;普鲁士顾虑地缘安全;英国为意识形态和抵制俄国扩张)

2)比利时革命(1830年11月五国伦敦会议,俄普奥有意干涉而英法反对;神圣同盟有所强化)

3)波兰起义

4、1848年欧洲革命(具体见简答题汇总6)

5、东方问题的影响

1)希腊起义

奥地利脱离于协调体系:对民族运动的敌视;实力差距;为维持维也纳体系不得不维持对俄关系;首要目标—控制北意大利和德意志诸邦对其外交行动的制约

2)土埃战争Ⅰ:俄国与英法疏远(《温加尔·斯克利西条约》)、与奥接近(《明兴格雷茨协定》)

3)土埃战争Ⅱ:奥地利的外交协调和与英法的海军合作引起俄不满,维也纳会议的流产标

志着以维也纳为中心的列强外交已走到终点;英俄接近;法国与其他四大国在土耳其问题上产生分歧

4)克里米亚战争

英俄疏远(法国对比利时的威胁;俄国的势力扩张;坎宁的影响;舆论;在土贸易利益)俄奥合作瓦解

五大国因在东方问题上的分歧而刀兵相向,意味着欧洲协调的最终破裂

七、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与瓦解及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见笔记

八、经济危机相关

见美国专题(三)

九、美国战略:遏制战略与乔治·W·布什的外交政策

见读书笔记及美国专题(二)

十、中美日关系

一)美国的相关外交举措

1、思路

1)前总统布什、前国务卿基辛格、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强调中国崛起的事实,主张加强对华合作;同意继续维系美日同盟,但不希望它成为遏制中国的工具

2)美国传统基金会等思想库的保守派:认为中国将成为对未来美国安全形成最大威胁的国家,主张以加强美日同盟为手段防范、牵制中国,甚至支持日本修改和平宪法,加强军事投入

3)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国家安全委员会前亚太事务高级主任格林、前助理国防部长坎贝尔:以美日同盟为美国对亚太地区政策的主轴,促使中国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和地区安排

二)日本的相关外交举措

巩固日美同盟;

改善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宣扬“价值观外交”,希望在亚洲形成“自由民主之弧”;

加强同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安全关系;

扩大自卫队的活动范围;

同台湾进行秘而不宣的军事合作

三)中日环境合作

2007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中日首脑会谈发表强化中日环境保护合作的共同声明

2008年1月26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08年年会闭幕式上提出建立一个“美丽星球伙伴计划”,其中包括将成立一个五年期、总额达100亿美元的基金,用来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变暖。福田倡议的基金将从今年起开始支付。其中80亿美元将用来帮助缓和气候变化,20亿美元用于向实施清洁能源转换的国家进行补助、支援与技术指导。日本还打算和美国、英国共同成立一个新的多边基金,用来减少由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

2008年7月,日本在八国会议上积极推动“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主要议题,而中国、印度等温室气体排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受到了更大的外交压力。

国际关系史简答题

1、施里芬计划所代表的德国战略困境

作两线作战的最坏准备——〉要求针对一国的压倒性实力优势——〉各国恐惧而结盟——〉最坏预案成真

2、国际安全的三层体系

传统盟约;保证公约;集体安全

3、苏德复合期间英法面临的困境

英、法等国面临的抉择:与德国结盟,同时英法结成军事协约;或与苏联结盟。两者均需要牺牲波兰。

4、一战后苏联与西方合作的条件

1)英法苏结盟(英国始终不愿与法国结盟)

2)签署军事公约使此同盟产生实际效力(已无足够时间)

3)对所有位于波罗的海及黑海之间的国家提供安全保证(东欧各国反对)

5、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比较

第一次有策略而无政策;第二次有政策而无策略

6、导致二战的国内因素

西欧各国国内的意识形态分裂;大萧条的影响;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遍及欧美的和平思潮7、美国走出孤立主义的过程

1937年隔离演说;

1938年针对国际先驱导报论坛的演说(呼吁加强国防)

1938年10月,支援民主国家恢复空中力量的计划

1939年国情咨文指德意为侵略国;4月泛美联盟发言,指出美国安全利益不能再局限于门罗主义;租借法案

1940年,夏洛特维尔演说;9月驱逐舰交易;8月,推动国会和平时期增兵法案,增加军费;ABC-1计划

1941年,美丹协定(格陵兰);巡航北大西洋;8月北大西洋宪章

8、希特勒突破凡尔赛体系四个阶段

1)1933——1936

1933年10月退出世界裁军会议;

1934年1月,同波兰签约而破坏了“小协约国”安保体系

1935年3月,突破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军备限制开始扩军;《英德海军军备协定》

1936年3月,进入莱茵非武装区

2)1936——1940 向邻国扩张;轴心国条约;反共产国际协定;干涉西班牙内战;吞并奥、捷

3)1940——1941年6月

4)1941年6月——1945年

9、雅尔塔体系主要问题及英美的分歧与原因

主要问题:世界秩序;战时策略;战后欧洲版图的划分

英美分歧原因:历史经验;价值观念;外交理念(英国认为军事目标与外交战略目标不可分)10、促成冷战的几个因素

波兰问题;德国问题;东亚(日本)问题;核武器问题;中东(伊朗;土耳其;希腊)问题经济援助问题(1945年5月,美国突然中止对苏援助计划;1946年2月,拒绝苏联的贷款要求)

11、冷战初期英美对苏政策的分歧

英国主张谈判(如丘吉尔)

美国坚持在己方实力达到峰值前不谈判,仅同意就解决具体问题进行接触(朝韩;对奥和约;中南半岛问题)

12、1973年石油危机——摩根索的观点:意味着军事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分离

背景:阿拉伯产油国的“国有化”运动;石油定价权转移

原因:民族主义的兴起与非殖民化;美苏的实力下降;美国石油生产在1971年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

技术的流通与转移

13、冷战格局与一战前格局的比较

相似:总体结构——〉灵活性的丧失

不同:能力——〉战争发生的概率;结构内部的分层(大国为首;明确的核心;对盟国的控制);核武器

14、两极体系与和平的维持

有利方面:力量易于估算;相互沟通更容易;意图易于判断;主导大国对盟国的控制

不利方面:缺少灵活性;提高了边缘战争的重要性,局部战争增多

15、核武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目标与手段相脱离

1)迫使人们接受有限战争的观念

2)危机取代中心战争成为国际政治的常态

3)使威慑成为一种重要战略

4)促使大国之间形成行为谨慎规制

5)核武器被视为不可用的武器

6)大国的武力优势容易被小国所忽视

7)加强了内部均衡的作用

8)影响同盟关系

16、可能合法的干涉种类

反干涉;先发制人;道义;有广泛代表性的分离主义

17、国际法的弱点

依赖大国;不明确(各国接受程度不一);缺乏强制力;优点:增加可预见性和合法性

18、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与作用

条件:侵略行为明显;大国协调一致;成员国提供资源

作用:交流信息;增强或削弱一国的软权力;增加关注外交安全阀;实际功能性作用

19、19世纪全球化与20世纪全球化的比较

1)前者的政治结构是欧洲中心的帝国主义

2)前者的交通与通讯费用昂贵,后者则相反

3)前者不同文化之间的思想交流较少

4)速度不同

5)造成的权力结构变动不同

6)后者以知识经济的外溢效应、网络效应和体系效应为特点(要素:技术;金融;信息)20、信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计算机个人化带来的政治分权化——〉对主权、国界、政治结构的冲击

2)信息流动更远、速度更快,中介减少,加强了个人、网络组织、新兴共同体等非国家组织的力量和作用

3)限制了官僚机构的选择和议事日程,导致非政府领域增加

4)加大了国际政治的复杂性

5)加快了小国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大国地位(原因:规模因素、投资、标准制定者优势、军事因素)

21、关于世界新秩序的主张

世界联邦主义;功能主义;地区主义;生态主义;网络封建主义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简答题重点整理汇总

社会心理学整理 名词解释: 1、基本归因错误:高估内在性情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而低估情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2、自动化思维:是指无意识的、不带有意图目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以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对周围环境进行的一种自动分析。 3、图式:人们用来组织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4、刻板印象:将某群人概括化,将同样的特征分派到该群体中所有成员,而不管成员之间实际上的差异。 5、可提取性:图式和概念在人们头脑中所处位置的优越性,以及当我们对社会世界做出判断时,使用这些图式的可能性有多大。 6、固着效应: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世界的观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支持这些信念的证据是假的,也是如此。 7、自证式预言:图式的持久性特点导致人们对他人的行为会产生一种预期;这种预期会影响其对待他人的方式;这种方式又会导致他人的行为与自己最初的预期相一致,最终使这一预期成为现实。 8、内隐人格理论:人们将多人格特质归入同一类图式。例如:很多人认为,善良的人也大方。(“美即是好”的刻板印象) 9、内归因:行为与自己的人格或态度有关。 10、外归因:行为与他所处的情境有关。 11、一致性偏见:推论人们的行为与他们的人格一致的倾向。(忽略了情境因素的影响) 12、当事人与旁观者差异: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偏好做人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却更加着重于情境因素的倾向。(知觉显著的是其他人,而没有对自己投以同等的注意力;当事人比观察者掌握更多有关自己行为的情境因素) 13、归因偏见 自利归因:将成功归于内部人格因素,将失败归于外部情境因素——找借口 不切实际的乐观:认为好事更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坏事更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 公平世界的信念: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14、防卫归因:使我们不受脆弱及难免一死等感受困扰的解释。人们倾向于将不幸归因于受害者自身,为了让自己觉得不可能(很少可能性)会遭受同样的不幸。防卫归因使不幸的受害者受到不合理的损伤。 15、自我觉察理论:当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时,我们会根据内在的标准和价值观来对自己现在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比较。

(完整版)数字图像处理题库

[题目] 数字图像 [参考答案] 为了便于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通过将二维连续(模拟)图像在空间上离散化,也即采样,并同时将二维连续图像的幅值等间隔地划分成多个等级(层次),也即均匀量化,以此来用二维数字阵列表示其中各个像素的空间位置和每个像素的灰度级数(灰度值)的图像形式称为数字图像。 图像处理 [参考答案] 是指对图像信息进行加工以满足人的视觉或应用需求的行为。 题目] 数字图像处理 [参考答案] 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或其他数字技术,对一图像信息进行某此数学运算及各种加工处理,以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图像实用性的技术。 一、绪论(名词解释,易,3分) [题目] 图像 [参考答案] 是指用各种观测系统以不同形式和手段观测客观世界而获得的、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而产生的视知觉的实体。 一、绪论(简答题,难,6分) [题目] 什么是图像?如何区分数字图像和模拟图像? [参考答案] “图”是物体透射或反射光的分布,是客观存在的。“像”是人的视觉系统对图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或认识,是人的感觉。图像是图和像的有机结合,既反映物体的客观存在,又体现人的心理因素;图像是对客观存在的物体的一种相似性的生动模仿或描述,或者说图像是客观对象的一种可视表示,它包含了被描述对象的有关信息。 模拟图像是空间坐标和亮度(或色彩)都连续变化的图像;数字图像是空间坐标和亮度(或色彩)均不连续的、用离散数字(一般是整数)表示的图像。

[题目] 简述研究图像恢复的基本思路。 [参考答案] 基本思路是,从图像退化的数学或概率模型出发,研究改进图像的外观,从而使恢复以后的图像尽可能地反映原始图像的本来面日,从而获得与景物真实面貌相像的图像。 一、绪论(简答题,易,5分) [题目] 简述研究图像变换的基本思路。 [参考答案] 基本思路是通过数学方法和图像变换算法对图像的某种变换,以便简化图像进一步处理的过程,或在进一步的图像处理中获得更好的处理效果。 一、绪论(简答题,易,5分) [题目] 简述一个你所熟悉的图像处理的应用实例。 [参考答案] 比如,医学上用B超检测仪对人体器官病变的检查和诊断。 一、绪论(简答题,中,5分) [题目] 一般的数字图像处理要经过几个步骤?由哪经内容组成? [参考答案] 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步骤包括图像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传输、输出和显示。 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像数字化、图像变换、图像增强、图像恢复(复原)、图像压缩编码、图像分割、图像分析与描述和图像识别分类。 一、绪论(简答题,中,5分) [题目] 图像处理的目的是什么?针对每个目的请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一个例子。 [参考答案] 图像处理就是对图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以满足人的视觉心旦需要和实际应用或某种目的(如压缩编码或机器识别)的要求。如视频图像的高清晰化处理、医学图像的识别分类及其在疾病断中的应用,就是图像处理这两个目的的实际例子。

数字图像处理复习参考题共24页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计算机中,按颜色和灰度的多少可以将图像分为二值图 像、灰度图像、索引图像、真彩色RGP图像四种类型。 2、存储一幅大小为1024 1024 ,256个灰度级的图像,需要 8M bit。 3、直方图均衡化适用于增强直方图呈尖峰分布的图像。 4、依据图像的保真度,图像压缩可分为有损压缩和无损 压缩 5、图像压缩是建立在图像存在编码荣誉、像素间冗余、 心理素质冗余三种冗余基础上。 6、对于彩色图像,通常用以区别颜色的特性 是、、。 7、对于拉普拉斯算子运算过程中图像出现负值的情况,写出一 种标定方法:。 8、图像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图像的、、等技术。 9、在RGB彩色空间的原点上,三个基色均没有,即原 点为色。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算法中属于点处理的是: A.梯度锐化 B.二值化 C.傅立叶变换 D.中值滤波 2、图像灰度方差说明了图像哪一个属性。() A.平均灰度 B.图像对比度 C.图像整体亮度 D.图像细节 3、计算机显示器主要采用哪一种彩色模型() A.RGB B.CMY或CMYK C.HSI D.HSV 4、采用模板[-1 1]T主要检测()方向的边缘。 A.水平 B.45° C.垂直 D.135° 5、下列算法中属于图象锐化处理的是:( ) A.低通滤波 B.加权平均法 C.高通滤波 D. 中值滤波 6、维纳滤波器通常用于() A.去噪 B.减小图像动态范围 C.复原图像 D.平滑图像 7、彩色图像增强时,处理可以采用RGB彩色模型。 A. 直方图均衡化 B. 同态滤波

C. 加权均值滤波 D. 中值滤波 8、____滤波器在对图像复原过程中需要计算噪声功率谱和图像功率谱。 A. 逆滤波 B. 维纳滤波 C. 约束最小二乘滤波 D. 同态滤波 9、高通滤波后的图像通常较暗,为改善这种情况,将高通滤波 器的转移函数加上一常数量以便引入一些低频分量。这样的滤波器叫。 A. 巴特沃斯高通滤波器 B. 高频提升滤波器 C. 高频加强滤波器 D. 理想高通滤波器 10、图象与灰度直方图间的对应关系是 __ A.一一对应 B.多对一 C.一对多 D.都不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彩色图像增强时采用RGB模型进行直方图均衡化可以在不改 变图像颜色的基础上对图像的亮度进行对比度增强。()2、高斯低通滤波器在选择小的截止频率时存在振铃效应和模糊 现象。() 3、拉普拉斯算子可用于图像的平滑处理。()

自考公共关系案例重点简答题、论述题汇总整理 考试秘笈

1.【简答】酒店与旅游业公共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答:一、服务性。二、直接性。三、复杂性。 2.【简答】简述酒店与旅游业公共关系的作用? 答:一、实现与消费者的良好沟通。二、塑造、提升和巩固品牌形象。三、促进合作,协调多方关系。四、收集、反馈信息,参与组织决策。五、处理突发事件和消费者投诉。3【简答】简述IT与高科技行业公共关系的工作内容? 答:1开展宏观研究,为企业决策提供咨询。2.协调各方关系,服务于企业的产品、项目和发展战略。3.加强内部沟通,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内部公共关系。 4【简答】汽车行业的特点? 答:1.产品属于贵重消耗品,对消费者而言,则属于重大消费支出系列。2.业界竞争异常激励,产品战、品牌战、渠道战、价格战全方位展开。3.在同质竞争下,各种营销传播手段在市场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 5【简答】汽车行业公关关系的目标与内容? 答:1.前期公关旨在为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符合企业自身利益的汽车产品提供决策咨询,发挥的是公共关系的调研与咨询功能。2.中期公关旨在为促进产品销售、塑造产品品牌服务,发挥的是公共关系的传播管理功能。3.后期公关旨在为维系目标公众、提升品牌形象服务,发挥的是公共关系的沟通与协调功能。 6【操作与应用】汽车企业公关在策划与实施中应该把握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答:1.合“势”:汽车企业要在捕捉时代大势和社会大势的基本趋向,要在国际与国内、政策与市场、外部与内部多种力量和要素的整合中,摸清方向、梳理主线,以此为策划和实施公关策略定下方向和主线。2.合“市”:汽车企业要认真研究自我与市场,要在清晰勾勒市场全景和准确定位自身坐标的基础上,开展主题鲜明、动静相宜、虚实结合、效果显著的公关活动。3.合“事”:汽车消费是社会公众的热点话题,是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大事,因此,汽车、企业要策划和实施一系列公关事件,引导消费议题,使之成为热点中的亮点,大事中的“好事”。4.合“适”:无论是主体确定、策略规划,还是媒体选择、流程把控,以及经费预算和效果评估,汽车产业公关要和其他行业公关一样,坚持适度原则。应结合行业特性、具体项目和产品的要求,在公关策划和实施中将适度原则贯彻始终。 7【简答】简述媒体行业开展公共关系的主要形式? 答:1.以自身为载体或整合其他媒体资源,面向目标公众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2.结合媒体发展定位,面向目标公众“制造”公共关系事件。3.统筹媒体的一切可用资源,实行“大公关”战略。 8【简答】简述媒体行业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 答:1.有利于媒体的品牌塑造,提升媒体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2.有利于媒体内容的传播,服务于媒体“内王为王“的整体发展策略——内容本身即是媒体的核心产品。 3.有利于媒体的广告运作,实现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4.有利于媒体的发行和销售,以打开市场,形成、巩固和强化竞争优势。 5.有利于媒体与目标受众良性互动关系的建立,以实现媒体与受众的利益互惠与价值同构。 9【论述】试述社区关系的特点? 1密切型:2、直接性:3.复杂性: 10【简答、论述】试述处理社区关系应做好哪些工作? 答:1自觉履行社区义务,承担社区责任,创造理念共识,发展共识和价值共识。2、主动支持社区公益事业,树立自身健康向上,关爱公民的良好形象。3、策划和实施面向社区公众的焦点事件,扩大自身在社区公众中的影响。 11【简答】公共关系案例的基本特征? 答:1.客观性2.典型性。3.实用性。 12【简答】公共关系案例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1.目标要素2.主体要素。3.客体要素。4.传播要素。5.环境要素 13【简答】公共关系案例分析的一般程序有哪些? 答:1.阅读案例,理清头绪:。2.全面考察,确定重点:3.深入探讨,提出思考: 14【简答】简述营利组织公共关系的特点? 答:一、以经济效益为导向。2.公共关系与其他管理职能的可整合性。二、与市场营销密切配合。三、用于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15【简答】简述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的特点? 答:一、以社会效益为导向。二、以扩大影响为主线。三、以赢得支持为重点争取公众支持。 16【简答】简述跨国企业公共关系的工作内容? 答:1.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决策咨询。2.建立信息传播网络。3.开展与对象国政府及相关社会团体的良好合作。4.发展与目标公众的良性互动关系,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 17【简答、论述】论述政府公共关系的特定内涵? 答:1.将政府视为社会公共管理机关,而不是社会发展中某部分人的权力机关。2.强调政府的沟通只能、协调职能和服务职能,而不是政府的指挥职能和强制职能。3.寻求政府名实相符的良好形象,寻求政府顺民心、合民意的自我完善,而不是政体僵硬、官官相互、名实不符。

数字图像处理试题集(终版)

第一章引言 一.填空题 1. 数字图像是用一个数字阵列来表示的图像。数字阵列中的每个数字,表示数字图像的一个最小单位,称为_像素_。 2. 数字图像处理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的操作:一是从图像到图像的处理,如图像增强等;二是_从图像到非图像的一种表示_,如图像测量等。 3. 数字图像处理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的操作:一是_从图像到图像的处理_,如图像增强等;二是从图像到非图像的一种表示,如图像测量等。 4. 图像可以分为物理图像和虚拟图像两种。其中,采用数学的方法,将由概念形成的物体进行表示的图像是虚拟图像_。 5. 数字图像处理包含很多方面的研究内容。其中,_图像重建_的目的是根据二维平 面图像数据构造出三维物体的图像。 二.简答题 1. 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很多方面,请列出并简述其中的5种。 ①图像数字化:将一幅图像以数字的形式表示。主要包括采样和量化两个过程。 ②图像增强:将一幅图像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增强,同时对其无用信息进行抑制,提高图像的可观察性。 ③图像的几何变换:改变图像的大小或形状。 ④图像变换:通过数学映射的方法,将空域的图像信息转换到频域、时频域等空间上进行分析。 ⑤图像识别与理解:通过对图像中各种不同的物体特征进行定量化描述后,将其所期望获得的目标物进行提取,并且对所提取的目标物进行一定的定量分析。 2. 什么是图像识别与理解? 图像识别与理解是指通过对图像中各种不同的物体特征进行定量化描述后,将其所期望 获得的目标物进行提取,并且对所提取的目标物进行一定的定量分析。比如要从一幅照片上确定是否包含某个犯罪分子的人脸信息,就需要先将照片上的人脸检测出来,进而将检测出来的人脸区域进行分析,确定其是否是该犯罪分子。 4. 简述数字图像处理的至少5种应用。 ①在遥感中,比如土地测绘、气象监测、资源调查、环境污染监测等方面。 ②在医学中,比如B超、CT机等方面。 ③在通信中,比如可视电话、会议电视、传真等方面。 ④在工业生产的质量检测中,比如对食品包装出厂前的质量检查、对机械制品质量的监控和筛选等方面。 ⑤在安全保障、公安方面,比如出入口控制、指纹档案、交通管理等。 5. 简述图像几何变换与图像变换的区别。 ①图像的几何变换:改变图像的大小或形状。比如图像的平移、旋转、放大、缩小等,这些方法在图像配准中使用较多。 ②图像变换:通过数学映射的方法,将空域的图像信息转换到频域、时频域等空间上进行分析。比如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

现代管理学案例分析题及简答汇总整理知识分享

《管理学基础导学》案例分析题及简答题 B打头 5-2把所有“鸡蛋”放在微波炉里 1.格兰仕公司进行战略转移的依据是什么? 2.格兰仕公司怎样成为微波炉大王的? 3.“把所有的鸡蛋都装进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这个篮子”。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管理思想? 答:1)①新兴行业、曙光产品,在发达国家已经成熟,在我国曙光初现,前景好,潜力大。②人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对厨房卫生、对生活快捷和方便、的需求。 2)①关闭、卖掉原有的服装生产线,把资源转移到微波炉;②引入一流的设备、技术、把产品质量性能做好、做优、产业做大;③专一化生产这一品种,做大、做强,做精。④实行成本优先竞争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打败竞争对手。 3)①专业化管理②精细化、集权化③规模化管理 7-2巴恩斯医院 问题:1.巴恩斯医院的正式指挥链是怎样的?2.巴恩斯医院有人越权行事了吗?3.戴维斯博士能做些什么来改进现状?4.“巴恩斯医院的结构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戴安娜不是一个有效的监督者。”对此,你是否赞同?说出你的理由。 答:1)院长→外科主任→主任护士→护士监督员→护士长→护士 2)有,主任护士、外科主任越层指挥护士长 3)①订立制度,并要求大家遵守②加强沟通 4)赞同。①戴安娜是指挥链中的基层,无法监管②监管者应定院长戴维斯,她要建立维护等级指挥链; ③等级指挥链各个链节的管理者要认真执行。 C打头 案例6:厨房失火 问题:1.什么是预先控制?其对于有效的管理具有怎样的意义? 2.此案例主要说明了哪项管理职能? 1.预先控制也称前馈控制,是指通过观察情况和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出现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 通常情况下,控制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不断收集、整理、分析各种信息,再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由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有效措施的出台等活动都需要时间,控制在信息反馈和采取纠偏措施之间往往存在时滞,管理者可能会因此丧失纠正偏差的时机。所以,管理者更需要在问题发生前就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偏差和损失的发生。前馈控制就是“防患于未然”,是控制的最高境界。 2.此案例主要说明了管理的控制职能。 D打头 8-1A电气公司员工的绩效考评 1.你认为自我评定的效果如何?应如何发挥自我评定的作用? 2.如果你是张迪,会如何把握与王力的会面? 3. 张迪为某一特定员工而改变她的评定方法,你如何评价她的这种做法? 答:1)自我评定只有在员工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能力强、工作目标明确,但制度程序不易规范或明确的情况下,才能取得客观良好的效果。本案对王力来说,自我评定是一个较好的方式。应从以下二个方面来发挥自我评定的作用:①对素质高,责任心强,能力强的员工可推行以自我评定为主,辅以班组、部门来确定员工的考核等次。②加强引导,使员工能正确评价自己,以正向激励为主。 2)①鼓励、赞扬、激励他的成绩,因为王力的个性好胜,自尊心强。②委婉的以希望的口吻指出他存在的不足(包括在销售协作配合方面,工作方式等) 3)①对的,符合权变管理思想;②对少数能力强的关键性人才可以采用特殊方式来评价,以激励他,留住人才。③该企业的评价方式由部门经理自己确定,所以张迪完全可以对王力采用这种方法。 11-2 迪特公司的员工意见沟通制度 问题:1.迪特公司是怎样具体实施员工沟通制度的?2.试分析迪特公司的总体指导原则是什么? 答:1)从本案看,迪特公司主要员工协商、主管汇报、员工大会这三种方式来实施沟通的。 依据是什么?答:迪特公司的总体指导原则是:个人或机构一旦购买了迪特公司的股票,他就有权知道公司的完整财务资料和一些更详尽的管理资料。

数字图像处理开卷整理后

1. 半调输出技术可以:(B) A、改善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B、改善图像的幅度分辨率; C、利用抖动技术实现; D、消除虚假轮廓现象。 2. 数字图像木刻画效果的出现是由于下列原因所产生的:(A) A、图像的幅度分辨率过小; B、图像的幅度分辨率过大; C、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过小; D、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过大; 1. 对应于不同的场景内容,一般数字图像可以分_二值图像__、灰度图像和彩色图像三类。 4.下列算法中属于局部处理的是:(D ) A、灰度线性变换 B、二值化 C、傅立叶变换 D、中值滤波 1. 图像的数字化包含哪些步骤?简述这些步骤。 1. 图像的数字化主要包含采样、量化两个过程。采样是将空域上连续的图像变换成离散采 样点集合,是对空间的离散化。经过采样之后得到的二维离散信号的最小单位是像素。量化 就是把采样点上表示亮暗信息的连续量离散化后,用数值表示出来,是对亮度大小的离散化。 经过采样和量化后,数字图像可以用整数阵列的形式来描述。 2. 图像量化时,如果量化级比较小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2. 如果量化级数过小,会出现伪轮廓现象。量化过程是将连续变化的颜色划分到有限个级 别中,必然会导致颜色信息损失。当量化级别达到一定数量时,人眼感觉不到颜色信息的丢失。当量化级数过小时,图像灰度分辨率就会降低,颜色层次就会欠丰富,不同的颜色之间 过度就会变得突然,可能会导致伪轮廓现象。 3. 简述二值图像、彩色图像、灰度图像的区别。 3. 二值图像是指每个像素不是黑,就是白,其灰度值没有中间过渡的图像。这种图像又称 为黑白图像。二值图像的矩阵取值非常简单,每个像素的值要么是1,要么是0,具有数据 量小的特点。 彩色图像是根据三原色成像原理来实现对自然界中的色彩描述的。红、绿、蓝这三种基 色的的灰度分别用256级表示,三基色之间不同的灰度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颜色。 灰度图像是指每个像素的信息由一个量化后的灰度级来描述的数字图像,灰度图像中不包含 彩色信息。标准灰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灰度值是0-255之间的一个值,灰度级数为256级。 我们将平面景物在投影平面上的非垂直投影称为图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处理会是的图 像中的图形产生扭变。 1. 简述直角坐标系中图像旋转的过程。 1. (1)计算旋转后行、列坐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根据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行画布扩大,原则是以最小的面积承载全部的图像信息。 (3)计算行、列坐标的平移量。 (4)利用图像旋转公式计算每个像素点旋转后的位置。 (5)对于空穴问题,进行填充。 2. 如何解决直角坐标系中图像旋转过程中产生的图像空穴问题? 2. (1)对于空穴问题,需要进行填充。可以采用插值的方法来解决填充问题。 (2)阐述一下邻近行插值或者均值插值法进行空穴填充的过程。(该点参见简答题3和 3. 举例说明使用邻近行插值法进行空穴填充的过程。 3. 邻近插值法就是将判断为空穴位置上的像素值用其相邻行(或列)的像素值来填充。 例如对于下图中的空穴点f23进行填充时,使用相邻行的像素值来填充。即:f23=f22. 4. 举例说明使用均值插值法进行空穴填充的过程。 4. 均值插值法就是将判断为空穴位置上的像素值用其上、下、左、右像素值的均值来填充。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简答题汇总(最新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古代产生了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和象征性。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4、现代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6、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学校的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方式。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在再生产科学知识。 7、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着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制度选拔受教育者,可以延续、发展或者加快改变社会政治关系。 8、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9、遗传素质的意义 [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差距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者决定人的发展。

最新数字图像处理考试简答题经典30道题

1. 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很多方面,请列出并简述其中的4种。 ①图像数字化:将一幅图像以数字的形式表示。主要包括采样和量化两个过程。 ②图像增强:将一幅图像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增强,同时对其无用信息进行抑制,提高图像的可观察性。 ③图像的几何变换:改变图像的大小或形状。 ④图像变换:通过数学映射的方法,将空域的图像信息转换到频域、时频域等空间上进行分析。 ⑤图像识别与理解:通过对图像中各种不同的物体特征进行定量化描述后,将其所期望获得的目标物进行提取,并且对所提取的目标物进行一定的定量分析。 2. 什么是图像识别与理解? 图像识别与理解是指通过对图像中各种不同的物体特征进行定量化描述后,将其所期望获得的目标物进行提取,并且对所提取的目标物进行一定的定量分析。比如要从一幅照片上确定是否包含某个犯罪分子的人脸信息,就需要先将照片上的人脸检测出来,进而将检测出来的人脸区域进行分析,确定其是否是该犯罪分子。 3. 简述数字图像处理的至少3种主要研究内容。 ①图像数字化:将一幅图像以数字的形式表示。主要包括采样和量化两个过程。 ②图像增强:将一幅图像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增强,同时对其无用信息进行抑制,提高图像的可观察性。 ③图像的几何变换:改变图像的大小或形状。 ④图像变换:通过数学映射的方法,将空域的图像信息转换到频域、时频域等空间上进行分析。 4. 简述图像几何变换与图像变换的区别。 ①图像的几何变换:改变图像的大小或形状。比如图像的平移、旋转、放大、缩小等,这些方法在图像配准中使用较多。 ②图像变换:通过数学映射的方法,将空域的图像信息转换到频域、时频域等空间上进行分析。比如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 5. 图像的数字化包含哪些步骤?简述这些步骤。 图像的数字化主要包含采样、量化两个过程。采样是将空域上连续的图像变换成离散采样点集合,是对空间的离散化。经过采样之后得到的二维离散信号的最小单位是像素。量化就是把采样点上表示亮暗信息的连续量离散化后,用数值表示出来,是对亮度大小的离散化。经过采样和量化后,数字图像可以用整数阵列的形式来描述。 6. 图像量化时,如果量化级比较小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如果量化级数过小,会出现伪轮廓现象。量化过程是将连续变化的颜色划分到有限个级别中,必然会导致颜色信息损失。当量化级别达到一定数量时,人眼感觉不到颜色信息的丢失。当量化级数过小时,图像灰度分辨率就会降低,颜色层次就会欠丰富,不同的颜色之间过度就会变得突然,可能会导致伪轮廓现象。 7 . 简述二值图像与彩色图像的区别。 二值图像是指每个像素不是黑,就是白,其灰度值没有中间过渡的图像。这种图像又称为黑白图像。二值图像的矩阵取值非常简单,每个像素的值要么是1,要么是0,具有数据量小的特点。 彩色图像是根据三原色成像原理来实现对自然界中的色彩描述的。红、绿、蓝这三种基色的的灰度分别用256级表示,三基色之间不同的灰度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颜色。 8. 简述二值图像与灰度图像的区别。 二值图像是指每个像素不是黑,就是白,其灰度值没有中间过渡的图像。这种图像又称为黑白图像。二值图像的矩阵取值非常简单,每个像素的值要么是1,要么是0,具有数据量小的特点。 灰度图像是指每个像素的信息由一个量化后的灰度级来描述的数字图像,灰度图像中不包含彩色信息。标准灰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灰度值是0-255之间的一个值,灰度级数为256级。 9. 简述灰度图像与彩色图像的区别。 灰度图像是指每个像素的信息由一个量化后的灰度级来描述的数字图像,灰度图像中不 包含彩色信息。标准灰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灰度值是0-255之间的一个值,灰度级数为256级。 彩色图像是根据三原色成像原理来实现对自然界中的色彩描述的。红、绿、蓝这三种基色的的灰度分别用256级表示,三基色之间不同的灰度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颜色。 10. 均值滤波器对高斯噪声的滤波效果如何?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均值滤波器的滤波原理是:在图像上,对待处理的像素给定一个模板,该模板包括了其周围的邻近像素。将模板中的全体像素的均值来替代原来的像素值的方法。均值滤波器对高斯噪声的滤波结果较好。 原因:高斯噪声是幅值近似正态分布,但分布在每点像素上。因为正态分布的均值为0,所以均值滤波可以消除噪声。

数字图像处理期末复习总结

第一节数字图像处理概述/第二节数字图像处理的获取、显示和表示(只有概念,无计算) 1、图像的数字化过程:将一幅图像从原来的形式转换为数字形式的处理过程。图像的数字化过程包括扫描、采样、量化。 ①扫描:对一幅图像内给定位置的寻址。(被寻址的最小单元:像素) ②采样:在一幅图像的每个像素位置上测量灰度值。(采样的两个重要参数:采样间隔和采样孔径) ③量化:将测量的灰度值用一个整数表示。 2、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所涉及的图像类型:(1位)二值图像、(8位)灰度图像、(24位)彩色图像、索引图像。 (24位)彩色图像区别颜色特性的三个因素:色相(或色度)、饱和度、亮度。 ①色相(或色度):是从物体反射或透过物体传播的颜色。在0 到360 度的标准色轮上,色相是按位置度量的。在通常的使用中,色相是由颜色名称标识的,比如红、橙或绿色。 ②饱和度:有时也称色品,是指颜色的强度或纯度。饱和度表示色相中灰成分所占的比例,用从0%(灰色)到100%(完全饱和)的百分比来度量。在标准色轮上,从中心向边缘饱和度是递增的。 ③亮度:是颜色的相对明暗程度。通常用从 0%(黑)到 100%(白)的百分比来度量。 第三节灰度直方图 1、灰度直方图的定义:是灰度级的函数,描述的是图像中每种灰度级像素的个数,反映图像中每种灰度出现的频率。横坐标是灰度级,纵坐标是灰度级出现的频率(像素个数)。 2、灰度直方图的数学表达式:(一幅连续图像的直方图是其面积函数的导数的负值) 3、灰度直方图的性质:①不表示图像的空间信息;②任一特定图像都有唯一直方图,但反之并不成立(即一个直方图不只对应一个图像); ③归一化灰度直方图和面积函数可得到图像的概率密度函数PDF和累积分布函数CDF;④直方图的可相加性;⑤利用轮廓线可以求面积(灰度级D1定义的轮廓线) 4、直方图均衡化:利用点运算使一幅输入图像转换为在每一灰度级上都有相同像素点数的输出图像(即输出的直方图是平的) 直方图匹配:对一幅图像进行变换,使其直方图与另一幅图像的直

大学毛概考试简答 论述题重点汇总(2020年九月整理).doc

简答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答:a、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c、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2、为什么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A、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B、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C、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3、为什么必须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原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历史和现实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党和政府必须依法行事。

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而采取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我国之所以采取这一制度,既是由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民族特点所决定的,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和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和贡献。 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有巨大促进作用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和条件 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数字图像处理简答题及答案

1、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很多方面,请列出并简述其中的4种。 ①图像数字化:将一幅图像以数字的形式表示。主要包括采样和量化两个过程。②图像增强:将一幅图像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增强,同时对其无用信息进行抑制,提高图像的可观察性。③图像的几何变换:改变图像的大小或形状。④图像变换:通过数学映射的方法,将空域的图像信息转换到频域、时频域等空间上进行分析。⑤图像识别与理解:通过对图像中各种不同的物体特征进行定量化描述后,将其所期望获得的目标物进行提取,并且对所提取的目标物进行一定的定量分析。如要从一幅照片上确定是否包含某个犯罪分子的人脸信息,就需要先将照片上的人脸检测出来,进而将检测出来的人脸区域进行分析,确定其是否是该犯罪分子。 4、简述数字图像处理的至少4种应用。 ①在遥感中,比如土地测绘、气象监测、资源调查、环境污染监测等方面。②在医学中,比如B超、CT机等方面。③在通信中,比如可视电话、会议电视、传真等方面。④在工业生产的质量检测中,比如对食品包装出厂前的质量检查、对机械制品质量的监控和筛选等方面。 ⑤在安全保障、公安方面,比如出入口控制、指纹档案、交通管理等。 5、简述图像几何变换与图像变换的区别。 ①图像的几何变换:改变图像的大小或形状。比如图像的平移、旋转、放大、缩小等, 这些方法在图像配准中使用较多。②图像变换:通过数学映射的方法,将空域的图像信息转换到频域、时频域等空间上进行分析。比如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 6、图像的数字化包含哪些步骤?简述这些步骤。 图像的数字化主要包含采样、量化两个过程。采样是将空域上连续的图像变换成离散采样点集合,是对空间的离散化。经过采样之后得到的二维离散信号的最小单位是像素。量化就是把采样点上表示亮暗信息的连续量离散化后,用数值表示出来,是对亮度大小的离散化。经过采样和量化后,数字图像可以用整数阵列的形式来描述。 7、图像量化时,如果量化级比较小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如果量化级数过小,会出现伪轮廓现象。量化过程是将连续变化的颜色划分到有限个级 别中,必然会导致颜色信息损失。当量化级别达到一定数量时,人眼感觉不到颜色信息的丢失。当量化级数过小时,图像灰度分辨率就会降低,颜色层次就会欠丰富,不同的颜色之间过度就会变得突然,可能会导致伪轮廓现象。 8、二值图像是指每个像素不是黑,就是白,其灰度值没有中间过渡的图像。这种图像又称为黑白图像。二值图像的矩阵取值非常简单,每个像素的值要么是1,要么是0,具有数据量小的特点。 彩色图像是根据三原色成像原理来实现对自然界中的色彩描述的。红、绿、蓝这三种基色的的灰度分别用256级表示,三基色之间不同的灰度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颜色。 灰度图像是指每个像素的信息由一个量化后的灰度级来描述的数字图像,灰度图像中不 包含彩色信息。标准灰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灰度值是0-255之间的一个值,灰度级数为256级。 11、简述直角坐标系中图像旋转的过程。 (1)计算旋转后行、列坐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2)根据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行画布扩大,原则是以最小的面积承载全部的图像信息。(3)计算行、列坐标的平移量。(4)利用图像旋转公式计算每个像素点旋转后的位置。(5)对于空穴问题,进行填充。 12、如何解决直角坐标系中图像旋转过程中产生的图像空穴问题? (1)对于空穴问题,需要进行填充。可以采用插值的方法来解决填充问题。 13、举例说明使用邻近行插值法进行空穴填充的过程。 邻近插值法就是将判断为空穴位置上的像素值用其相邻行(或列)的像素值来填充。例如对于下图中的空穴点f23进行填充时,使用相邻行的像素值来填充。即:f23=f22.

数字图像处理简答题及答案..

数字图像处理简答题及答案 简答题 1、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很多方面,请列出并简述其中的4种。 2、什么是图像识别与理解? 3、简述数字图像处理的至少3种主要研究内容。 4、简述数字图像处理的至少4种应用。 5、简述图像几何变换与图像变换的区别。 6、图像的数字化包含哪些步骤?简述这些步骤。 7、图像量化时,如果量化级比较小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8、简述二值图像与彩色图像的区别。 9、简述二值图像与灰度图像的区别。 10、简述灰度图像与彩色图像的区别。 11、简述直角坐标系中图像旋转的过程。 12、如何解决直角坐标系中图像旋转过程中产生的图像空穴问题? 13、举例说明使用邻近行插值法进行空穴填充的过程。 14、举例说明使用均值插值法进行空穴填充的过程。 15、均值滤波器对高斯噪声的滤波效果如何?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16、简述均值滤波器对椒盐噪声的滤波原理,并进行效果分析。 17、中值滤波器对椒盐噪声的滤波效果如何?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18、使用中值滤波器对高斯噪声和椒盐噪声的滤波结果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9、使用均值滤波器对高斯噪声和椒盐噪声的滤波结果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0、写出腐蚀运算的处理过程。 21、写出膨胀运算的处理过程。 22、为什么YUV表色系适用于彩色电视的颜色表示? 23、简述白平衡方法的主要原理。 24、YUV表色系的优点是什么? 25、请简述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原理。 26、傅里叶变换在图像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简述其在图像的高通滤波中的应用原理。 27、傅里叶变换在图像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简述其在图像的低通滤波中的应用原理。 28、小波变换在图像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简述其在图像的压缩中的应用原理。 29、什么是图像的无损压缩?给出2种无损压缩算法。 2、对于扫描结果:aaaabbbccdeeeeefffffff,若对其进行霍夫曼编码之后的结果是:f=01 e=11 a=10 b=001 c=0001 d=0000。若使用行程编码和霍夫曼编码的混合编码,压缩率是否能够比单纯使用霍夫曼编码有所提高? 31、DCT变换编码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32、简述DCT变换编码的主要过程。 33、什么是一维行程编码?简述其与二维行程编码的主要区别。 34、什么是二维行程编码?简述其与一维行程编码的主要区别。 35、简述一维行程编码和二维行程编码的异同。 36、压缩编码算法很多,为什么还要采用混合压缩编码?请举例说明。 37、对于扫描结果:aaaabbbccdeeeeefffffff,若对其进行霍夫曼编码之后的结果是:f=01 e=11 a=10 b=001 c=0001 d=0000。若使用行程编码和霍夫曼编码的混合编码,压缩率是否能够比单纯使用行程编码有所提高? 38、连续图像和数字图像如何相互转换?

数字图像处理期末复习资料考试要点老师整理

第一章数字图像处理概论 *图像是对客观存在对象的一种相似性的、生动性的描述或写真。 *模拟图像 空间坐标和明暗程度都是连续变化的、计算机无法直接处理的图像 *数字图像 空间坐标和灰度均不连续的、用离散的数字(一般整数)表示的图像(计算机能处理)。是图像的数字表示,像素是其最小的单位。 * 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 ng ) 利用计算机对数字图像进行(去除噪声、增强、复原、分割、特征提取、识别等)系列操作,从而获得某种预期的结果的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的特点(优势) (1)处理精度高,再现性好。(2)易于控制处理效果。(3)处理的多样性。(4)图像数据量庞大。(5)图像处理技术综合性强。 *数字图像处理的目的 (1)提高图像的视感质量,以达到赏心悦目的目的 a. 去除图像中的噪声; b. 改变图像的亮度、颜色; c. 增强图像中的某些成份、抑制某些成份; d. 对图像进行几何变换等,达到艺术效果; (2)提取图像中所包含的某些特征或特殊信息。 a.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的预处理 (3)对图像数据进行变换、编码和压缩,以便于图像的存储和传输。? ?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1)图像的数字化 a. 如何将一幅光学图像表示成一组数字,既不失真又便于计算机分析处理 b. 主要包括的是图像的采样与量化 (2*)图像的增强 a.加强图像的有用信息,消弱干扰和噪声 (3)图像的恢复 a.把退化、模糊了的图像复原。模糊的原因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有运动模糊,散焦模糊等 (4*)图像的编码 a.简化图像的表示,压缩表示图像的数据,以便于存储和传输。 (5)图像的重建 a.由二维图像重建三维图像(如CT (6)图像的分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知识点整理【2018更新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一、题型分析 (一)考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 考察的知识点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点。(二)考点比较常规,多属重点章节及重点知识点。 出题角度比较常规,没有偏题怪题,都属于重点章节中的知识点,考生在复习过程中紧抓重难点就能够轻松应对。 (三)题眼明析,答案明确 简答题问法比较直接,题眼明确,考生一看就可以迅速找到相应的知识点作答。 通过以上分析,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只要紧抓重难点知识,熟记,就可轻松应对简答题。 二、高频考点梳理 模块一教育基础 1.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特征。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坚持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1)家访。由学校的教师和干部到学生家庭进行访问,一般是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感情,密切关系,商讨共同教育儿童、青少年的方式方法。 (2)班级家长会。主要目的是使家长与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直接面对面集中沟通,交流意见或建议,增进互信理解与支持,共同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协调配合。 (3)家长学校。指家长在专业教师的引领指导下,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 (4)家长沙龙。以家长为主体,以学生学习成长为中心,以教师及专家学者为咨询指导,旨在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提升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现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最终形成教育合力的一种形式。 (5)家长委员会。由关心学校、关心教育事业,具有教育子女经验的家长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参与学校和班级的教育管理,协调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5.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6.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