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紫砂泥
浅论宜兴紫砂矿料

宜兴的紫砂矿料的成矿年代为古生代泥盆系,大约在三亿五千年以前,现在的江南地区有一部分还沉没在海里,内陆的河湖交汇加上风力的作用,一些细小的粘土颗粒以及其他矿物颗粒在这里不断沉积,形成了沉积岩型粘土页岩,这就是紫砂矿料的前身。
紫砂矿的成分主要由石英、水云母、氧化铁、粘土组成,通常我们会将紫砂原矿制作成的紫砂泥料分成三类,即紫泥、绿泥和红泥,由于泥料的不同配比以及烧制可以最终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色彩变化,所以紫砂泥又有“五色土”的美称。
1紫砂矿料的分布紫砂矿料主要生产地位于宜兴丁蜀镇黄龙山附近的丘陵地带,黄龙山地处丁蜀西北处,东西向,面积约2.5平方公里。
历史上前后曾有过四处大规模的矿区开采,分别是1958年建设的黄龙山一号矿井;1972年建设的黄龙山四号矿井;1992年建设的台西村矿井;被淹没的大水潭矿区。
这四处矿区基本上围绕着黄龙山建设,可以明显的看出目前开采出来的紫砂矿都产自于黄龙山、台西村、青龙山甲泥矿三个矿段组成的综合性大型陶土矿床。
2紫砂矿料的开采紫砂矿料的开采主要分为两种开采方式:(1)露天开采,通俗称明掘,主要采集分布于接近地表的紫砂原矿,向下挖掘一至二米即可采得,以这种方式开采的紫砂矿以嫩泥为多;(2)坑道开采,通俗称暗掘,这是优质紫砂矿的主要来源,可以挖掘埋藏较深的紫砂原矿,矿井呈斜坡状,通常采用掘斜井的方式进行开采,穿过黄石岩进行开采或直接在黄石岩层下部凿穿形成隧道进行开采,矿井开采中可以获得甲泥等多种紫砂矿料。
宜兴紫砂矿料的现代化开采以1955年作为分界,在这之前属于人力开采阶段,使用的工具也较为原始,矿洞多属浅表层小洞井,最深可达四五十米;1955年后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统一管理,紫砂矿料进入现代开采阶段,开采步入机械化时代,配合手工打眼和炸药爆破产量逐年提高,1960年开始在矿井内使用卷扬机并铺设铁轨运输,到1987年矿料开采普遍采用风动凿岩机、湿式电煤钻、液压挖掘机、链板输送、绞车等机械化设备,此后产量逐步达到高峰。
五色土

五色土——紫砂陶原料时间:2008-05-28 壶友阅读129次质性特殊的紫砂陶原料,粘中带砂,柔中见刚富有韧性,且颜色鲜艳,有紫色的泥砂,乌色的黑砂,橘色的黄泥,猩红的朱泥,黛色的绿泥..斑斑澜澜,被誉为《五色土》。
这些陶土烧成之后的器物,表面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娈化,表现着一种砂质效果,所以称之为紫砂,紫砂器或紫砂陶它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陶器。
紫砂壶所用的原料统称为紫砂泥。
出矿时呈现石质块状,经过摊场风化成为豆粒颗状,再经细磨,通过每平方厘米二百多孔眼的罗绢钢丝筛下粉末,加百分之十五的水拌成“生泥块”。
生泥块再经多次捶打,使泥料压缩粘韧,就成了可以用来制坯的紫砂泥。
其原泥分为紫泥,红泥和绿泥三种。
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很强,渗透性良好,是一种品质极优的陶土。
紫砂陶原料的化学成份与物理性能都具有先天的优良条件。
据化学分析,紫砂泥的主要矿物为石英,粘士,云母和赤铁矿,这些矿物的颗料组成适中,其矿物组成属于粘士——石英——云母系。
紫砂泥含有氧化,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钾,氧化钠等化学成份。
合理的化学,矿物,颗粒组成,使紫砂泥具有了可塑性好,生坏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
从左到右,以上泥色分别是:(第一排)底槽青泥,大红泥,凭料紫砂泥,团泥,菜茄泥,赤鳝泥,石黄泥,大红袍泥,清水泥,(第二排)天青泥,黑料泥,本山绿泥,碧纯泥,桂花泥,紫红泥与嫣红泥紫砂茗壶贵在本质,质朴文静,素面素心,它和人每日相伴,使人感受纯真的朴素美。
本帖最后由杨世明于2010-9-18 17:00 编辑闲话“五色土”人们爱把紫砂泥誉为“五色土”。
何谓“五色土”?中国古代就有“五色土”之说。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
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作“社”,把祭祀谷物神的地方叫做“稷”。
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
五种颜色的土壤,由全国各地纳贡交来,寓含了全中国的疆土,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紫砂泥料之绿泥最全分类(建议收藏)

紫砂泥料之绿泥最全分类(建议收藏)绿泥,一因其产于黄龙山,二因其原矿呈淡绿色,故称本山绿泥,是根据产地和原矿色泽命名的。
绿泥产于丁蜀镇中央地带的黄龙山矿区,是段泥大类中较为优质的泥料,与单一意义上的本山段泥相比,原矿泥料中不含紫泥成分,氧化铁含量较低,烧成后黑色颗粒很少,成陶后呈深浅不同的黄色。
▲4号井本山绿供春壶在不同矿区的绿泥,表现亦有所不同,今天六一堂就给大家解析一下各矿区的绿泥。
01四号井绿泥1、原矿外观:矿料外观质地均匀细腻,呈淡绿色致密块状,略坚硬,表面有锈色。
2、收缩率:4%左右。
3、烧成色泽:烧成后呈浅黄绿色,胎质细密平整,色泽纯正光润。
02红麻子绿泥在矿层中偶然出现,含矿量极少。
1、原矿外观:矿料外观呈浅灰绿色致密块状,略坚硬。
因含有较多红色麻点状,故被采矿人员形象地称呼为“红麻子”绿泥。
2、收缩率:4.5%左右。
3、烧成色泽:烧成后呈米黄色,胎质中黑砂质点密布,器表光洁莹润,色泽效果极为丰富。
03四号井芝麻绿泥产于四号矿井水平以下52米处。
1、原矿外观:矿料外观呈浅绿色致密块状,略坚硬,矿料上有浅黑色的云雾状斑纹。
因烧成后胎质中含黑砂质点极多,故习惯称为“芝麻绿泥”。
2、收缩率:5.5%左右。
3、烧成色泽:烧成后呈微暗浅黄色,胎质细密光润,色泽效果十分丰富。
04台西矿区绿泥产于台西村露天矿。
1、原矿外观:矿料外观呈浅绿色致密块状,略坚硬,表面有锈色状,部分矿料中有暗紫红色云雾状。
2、收缩率:7%左右。
3、烧成色泽:烧成后呈黄色,胎质呈梨皮状,砂质细密明润,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经一定的高温烧成后,呈淡青绿色;经一定温度的弱还原气氛烧成后呈浅鹅黄色,胎质中的紫红色和黑色颗粒也更清晰。
05台西芝麻绿泥产于台西村露天矿。
1、原矿外观:矿料外观呈微暗青绿色致密块状,易碎不坚硬,含有略多的微细白色云母碎片,断面略呈粗砂状。
因烧成后胎质中含黑砂质点较多较明显,故习惯称为“芝麻绿泥”。
2、收缩率:5%左右。
五色紫砂泥

五色紫砂泥紫砂壶的原料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
综合分析,紫砂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具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那紫砂泥为什么会被成为五色泥呢?许多人以为江苏宜兴紫砂茶壶的泥仅有「紫」色一种,瓷库中国专家认为这样其实不对,吴骞在《阳羡名陶录》卷上称赞龚春壶说:「栗色闇闇,如古今铁。
」栗色、铁色等近似「紫」色,但色调有别。
明代制壶大师时大彬有一名得意门生徐友泉,他所手制的紫砂茶壶皆运用宜兴泥(古称阳羡泥),但是可使泥色变化多端,小编见过的为朱砂紫、沉香、海棠红、梨皮黄、冷金黄、榴皮、葵黄、水碧、闪色、定窰白、澹墨等。
这些色层虽非泥的原色,但亦非人工染色,乃用宜兴五色泥巧妙地混匀而成。
原来宜兴泥本有五种原色,分为朱赤、淡黄、蓝绿、紫、啡褐;另有段泥(亦即团泥).民间将紫砂泥料统称作「紫砂泥」,致使一些人误解宜兴制茶壶的陶泥「只此一色」。
泥质细润富光泽的甲泥(俗称「泥中泥」本身含三氧化铁的成分甚高(含铁量达百分之九点一一).只要高温掌握恰好,还原气氛适当,烧成后可如预期般呈现朱砂红、枣红、海棠红、紫铜、铁灰铅、青兰、墨绿、葱翠、金栗、葵黄等色调,如浑然天成;绝非近代坊间一些染色的假紫砂壶可比,非常具有收藏品的价值。
紫砂泥的种类紫泥类: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度左右.本山绿泥类: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本山绿泥: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各色装饰泥。
紫砂泥料细分图解

紫砂壶泥料详解(图)现如今紫砂文化风横扫大江南北,紫砂爱好者日益增加;由于本人也非常喜欢紫砂文化,经常和朋友在一起沟通紫砂文化的魅力,但是真正的了解紫砂文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紫砂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买到一把紫砂壶,看到的只是一个壶而已,壶以外还有更有意义的东西。
曾在茶余后谈起一个话题:喜欢紫砂壶的朋友都是怎么样喜欢上紫砂壶的,回答都很简单,很多都是由于喝茶引发的爱壶,为了更清楚的了解紫砂本质,本文收集了紫砂泥料的一资料,供博友们学习!《底糟青》底糟青,为原矿紫砂。
产于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系四号井,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窑温:约1160度C / 收缩比:约11%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底槽青底槽青成品黄龙山石黄开产于黄龙山的嫩泥矿,近代用来做朱泥壶的原料,嫩泥矿中含砂量重,坊间常用来做仿古朱泥壶,颇受欢迎。
窑温:约1100度C / 收缩比:约18%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黄龙山石黄原矿黄龙山石黄成品《黑铁砂》黑铁砂,为早期最常见通用之泥料之一;为江苏宜兴黄龙山原矿提练再加入锰而成,当时因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火疵、小熔点,日久使用,深获早期壶识者深爱、赞赏。
养壶者之最爱。
新壶初用砂土气重,茶汤略现砂气,经使用壶身展现出灰黑,泡茶鋉数日则如墨黑,泡茶好喝,评价好赞不绝口!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窑温:约1130度C / 收缩比约12%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种系列黑铁砂内含矿物黑铁砂成品〈内紫外红》壶胚乃以清水泥为泥料,成型后再以红泥浆上浆"壶表",再让壶坏阴干入窑烧成;此作法在当时为早期壶很常见之泥料工艺壶身泡茶多日颜色变朱红色,现代壶已甚少见此作法。
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窑温:约1100度C / 收缩比:约11%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种系列内紫外红成品《大红袍》由宜兴市洑东乡西面,在任途村与红卫村交介处小煤窑矿区,所开采的夹层嫩泥。
紫砂泥料的分类

紫砂泥料的分类紫砂壶是由紫砂泥抟制而成,紫砂泥是一种含铁粘土质粉砂岩的统称,也被称为五色土,颜色变化丰富,有紫色,黑色,绿色,黄色,天青色,红棕色等等。
喜欢紫砂的朋友们可能经常听到“底槽清”、“本山绿”、“红皮龙”等等泥料名称,听着名字是熟悉,但是紫砂泥到底是怎样分类的呢?且看善壶君一张图让你看懂!总体而言,紫砂泥料传统的分类为:紫泥、绿泥、红泥三大类,缎泥为共生矿,一般未单独分类。
紫泥、绿泥、红泥是根据矿岩的基本颜色或者烧成之后的颜色命名,这每一大类中又各有细分,色泽、泥性各有不同。
紫泥1.天青泥,号称泥中极品,古不多见,久已绝迹。
2.底槽青,因通常处于紫泥泥层底部,故名有老嫩之分,矿料一般呈紫褐色致密块状,有青绿色豆斑状(俗称“鸡眼”、“猫眼”),烧成后呈紫红色。
3.清水泥,一般为紫褐色致密块状,有云母碎片,矿料上带淡绿色斑点、斑纹状,烧成后呈紫棕红色,高温呈紫黑、暗青色,一般指单一矿料仅加石黄等练成的紫泥。
4.普通紫泥,一般指拼紫,为紫泥矿料添加少量氧化锰炼制而成。
绿泥1.本山绿泥,一般指黄龙山优质绿泥,呈淡绿色致密块状,烧成后呈浅黄、米黄色,高温泛青绿色。
2.芝麻绿泥,呈青绿色致密块状,烧成后胎质中含黑砂质点较多,故称为“芝麻绿泥”,有白麻子泥、红麻子泥。
3.墨绿泥,因矿料呈墨绿色,故称“墨绿泥”,烧成后呈米黄色、浅黄色,高温透青。
段泥缎泥(段泥),古称团泥,有人说黄龙山、青龙山之间有团山,产出泥料为团泥,也有人说团泥类矿烧成后多呈黄缎色,故称为缎泥。
缎泥一般为共生矿,绿泥与紫泥共生矿,绿泥与红泥共生矿,烧成后有米黄色、棕黄色、赭灰色、褐紫色等,历史上的壶呈古铜、棕黄、冷金黄等色的均为缎泥。
不过,任何同种原矿泥料,经过不同的陈腐,不同的烧制方式、不同的窑温和烧制时间长短以及泥料的粗细都可以改变成品的颜色!。
浅析依安五色土及陶瓷制品的开发与发展

浅析依安五色土及陶瓷制品的开发与发展作者:旷理勇来源:《活力》2017年第19期[摘要]依安县是“中国五色土(北方紫砂)之乡”,不仅拥有长江以北最大的高岭土矿,而且伴生的五色土,经国家权威机构研究试验确定,是生产陶瓷、紫砂的优质矿物原料。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健康、美好的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作为陶瓷文化艺术与茶文化艺术的交融体,紫砂陶瓷越来越受到追捧。
黑龙江省高度重视陶瓷产业发展,特别是注重开发工艺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
发展以依安五色土为原料的五色紫砂陶瓷,成为我国紫砂陶瓷的一个新品,对陶瓷文化开发及延伸具有—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开发五色土新产品,就如何把紫砂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依安;陶瓷制品;发展一、引言依安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辖县,位于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北缘,是“中国五色土(北方紫砂)之乡”,黑龙江省唯一的陶瓷产业园区。
拥有我国长江以北储量最大的高岭土矿,矿带长70余公里,宽15-20公里,面积1200平方公里,高岭土储量达230亿吨,并伴生致密黏土、五色土、石英砂,经中国建材科学院、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紫砂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研究试验确定,是生产陶瓷、造纸和紫砂的优质矿物原料,为打造“北国瓷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开发五色紫砂陶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紫砂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紫砂壶的出现,使我国的茶文化得到了快速提升,广大消费者对紫砂产品的需求力量逐年增大,而依安县的高岭土、五色土经过艺术加工,排除高寒气候的干扰,所烧制成型的器皿更加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依安县陶瓷工业园区28平方公里,在晋升为省级示范基地基础上,2016年被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为黑龙江依安经济开发区。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五色土资源,开发具有东北特色的产品,打造“北国瓷都”这一品牌,使五色陶等紫砂陶瓷产业更有生命力。
经过多方调研后确定,突出东北地域文化,并以“五色陶”命名,开发系列紫砂陶瓷、瓷砂陶瓷、工艺陶瓷、日用陶瓷、粗陶泥塑、陶瓷刀具等系列产品。
图解紫砂泥料种类大全[管理资料]
![图解紫砂泥料种类大全[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c4e8e38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4.png)
图解紫砂泥料种类大全[管理资料] 图解紫砂泥料大全现如今紫砂文化风横扫大江南北,紫砂爱好者日益增加;由于本人也非常喜欢紫砂文化,经常和朋友在一起沟通紫砂文化的魅力,但是真正的了解紫砂文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紫砂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买到一把紫砂壶,看到的只是一个壶而已,壶以外还有更有意义的东西。
曾在茶余后谈起一个话题:喜欢紫砂壶的朋友都是怎么样喜欢上紫砂壶的,回答都很简单,很多都是由于喝茶引发的爱壶,为了更清楚的了解紫砂本质,本文收集了紫砂泥料的一资料,供博友们学习~《底糟青》底糟青,为原矿紫砂。
产于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系四号井,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窑温:约1160度C / 收缩比:约11%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底槽青底槽青成品黄龙山石黄开产于黄龙山的嫩泥矿,近代用来做朱泥壶的原料,嫩泥矿中含砂量重,坊间常用来做仿古朱泥壶,颇受欢迎。
窑温:约1100度C / 收缩比:约18%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黄龙山石黄原矿黄龙山石黄成品《黑铁砂》黑铁砂,为早期最常见通用之泥料之一;为江苏宜兴黄龙山原矿提练再加入锰而成,当时因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火疵、小熔点,日久使用,深获早期壶识者深爱、赞赏。
养壶者之最爱。
新壶初用砂土气重,茶汤略现砂气,经使用壶身展现出灰黑,泡茶鋉数日则如墨黑,泡茶好喝,评价好赞不绝口~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窑温:约1130度C / 收缩比约12%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种系列黑铁砂内含矿物黑铁砂成品〈内紫外红》壶胚乃以清水泥为泥料,成型后再以红泥浆上浆"壶表",再让壶坏阴干入窑烧成;此作法在当时为早期壶很常见之泥料工艺壶身泡茶多日颜色变朱红色,现代壶已甚少见此作法。
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窑温:约1100度C / 收缩比:约11%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种系列内紫外红成品《大红袍》由宜兴市洑东乡西面,在任途村与红卫村交介处小煤窑矿区,所开采的夹层嫩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色紫砂泥紫砂壶的原料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
综合分析,紫砂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具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那紫砂泥为什么会被成为五色泥呢?许多人以为江苏宜兴紫砂茶壶的泥仅有「紫」色一种,瓷库中国专家认为这样其实不对,吴骞在《阳羡名陶录》卷上称赞龚春壶说:「栗色闇闇,如古今铁。
」栗色、铁色等近似「紫」色,但色调有别。
明代制壶大师时大彬有一名得意门生徐友泉,他所手制的紫砂茶壶皆运用宜兴泥(古称阳羡泥),但是可使泥色变化多端,小编见过的为朱砂紫、沉香、海棠红、梨皮黄、冷金黄、榴皮、葵黄、水碧、闪色、定窰白、澹墨等。
这些色层虽非泥的原色,但亦非人工染色,乃用宜兴五色泥巧妙地混匀而成。
原来宜兴泥本有五种原色,分为朱赤、淡黄、蓝绿、紫、啡褐;另有段泥(亦即团泥).民间将紫砂泥料统称作「紫砂泥」,致使一些人误解宜兴制茶壶的陶泥「只此一色」。
泥质细润富光泽的甲泥(俗称「泥中泥」本身含三氧化铁的成分甚高(含铁量达百分之九点一一).只要高温掌握恰好,还原气氛适当,烧成后可如预期般呈现朱砂红、枣红、海棠红、紫铜、铁灰铅、青兰、墨绿、葱翠、金栗、葵黄等色调,如浑然天成;绝非近代坊间一些染色的假紫砂壶可比,非常具有收藏品的价值。
紫砂泥的种类紫泥类: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度左右.本山绿泥类: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本山绿泥: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各色装饰泥。
白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
为于紫泥上层,且杂质较多,须精拣方可合用,成陶后现淡墨色..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
红泥类: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
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
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
矿土外观呈砖红色,以粘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
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摄氏度左右,常制小件器物。
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其缺,即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代,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于其相似。
八十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摄氏度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其他泥类:自明至今,泥色种种变异,妙出心裁,取其本土,山灵络,陶变化。
石黄:呈卵状,外壳铁质褐黄色,中核似鸡蛋黄,粉状细腻,含铁量甚高。
加入紫泥,成陶后色紫若葡萄。
加入天青泥,成深古色。
加入红泥成大红袍泥。
白泥:呈白色,微泛绿,成陶后呈白色,出产于宜兴大潮山(洑东),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取其精细之泥为基料,加入金属氧化物后制成各种色泥。
土骨:呈骨状,其含铁量高,陶成后呈黑色颗粒,可掺入紫砂泥中,作天星泥。
嫩泥:呈砖红色,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掺入紫砂泥中增加可塑性和降低烧结温度,如取其精细之泥可作辅助原料昨天说了紫砂泥的加工,那今天来说一下紫砂泥的调配!一:泥配泥除了通常的单种矿料加工外,为了紫砂器的外观色泽和创作需要或者是一些紫砂矿料品种的缺失等因素,需要借助泥配泥来弥补!泥配泥就是把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紫砂泥料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配置。
例如绿泥和红泥配比能呈现金黄色调等,泥配泥也可避免单一泥料在烧制中的不足,例如朱泥当中适当的添加一些红泥,可以胎质的收缩和变形,保证烧制的成品率。
有些烧成温度较高的泥料配比结晶度高的泥料可以降低烧成温度。
二:氧化物配置紫砂矿本身的发色自然,一般不随意添加,有时会添加一些天然着色矿料(石黄,石红,土骨等)还有以添加人工制造的着色氧化物配置泥料。
通常红色用氧化铁和锰红等,黄色用锑黄与铬钛黄等,绿色用cr2o3等,蓝色用钴铝锌蓝等,棕色用猛,fe2o3,cr2o3等,黑色用fe2o3,mn0等!氧化物在与原料的三氧化二铝及二氧化硅形成着色铝酸盐,硅酸盐与铝硅酸盐,这些都会对紫砂胚体进行着色!(民国就有这样的人工制造着色剂来配制紫砂泥)1958年紫砂厂加工的拼紫泥,俗称(拼紫),就是用球磨机把氧化猛磨细后按一定的比例调入已加工好的紫砂粉料,这样即能降低烧成温度,减少烧成风险,还可以实烧成后的制品颜色加深。
天然的紫泥烧成后会呈现一种明润的的紫中泛红的色调,而且颗粒自然清晰,而加了氧化锰的紫泥,烧成后就会呈现一种黑褐色调,并且对胎质表面的颗粒有一定程度的掩盖作用。
紫砂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100度以上,高的能达到1250度左右,添加的氧化物在高温烧制中大部分已经挥发,残留的部分和原料中的氧化物形成稳定的固溶体。
这样的固溶体100度的水温根本不会析出其他物质。
只要严格的配比和严格的控制烧成温度,绝对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又叫紫砂矿,雅称“富贵土”,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青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壶(器)的主要原料。
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
广东大埔和宜兴丁蜀地区都有紫砂矿。
在宜兴,只能在丁蜀地区范围内的陶土矿中找到紫砂泥。
紫砂泥烧制的成品如紫砂壶、紫砂煲、紫砂花瓶、紫砂茶具,以及其它紫砂工艺品。
得益于饮茶风气,紫砂壶最为常见,其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紫泥的矿层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
综合分析,紫砂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紫泥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
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属不可多得的上品种类。
编辑本段红泥红泥(或称朱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
周高起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
”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
因为产量少,早期除销往南洋的水平小壶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妆土装饰在紫砂泥坯上。
至于朱泥的胎土,不过是制壶陶手,为了求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约140目到180目细孔的泥料,制成细如滑脂的朱泥壶。
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约在14%到18%之间,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
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烧成,因收缩率高达30%至40%,故一般成品良率约仅七成。
从矿层开挖出来的紫泥,俗称生泥,泥似块状岩石,经堆放在露天稍事风化,待其松散,然后用锤式破碎机初碎,轮碾机粉碎,泥料过60目筛(泥料如太粗则制作费劲,如太细制作时则易黏手,且烧成后收缩比大),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机捏练,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
红泥、绿泥的制备与紫泥相同。
宜兴紫砂泥主要有紫泥、朱泥和本山团泥(段泥)三种,产于不同陶土矿层,经过加工后,均可单独用于制陶,也能互相掺和制成各种色泽的专用陶泥,成品可烧成海棠红、朱紫砂、葵黄、墨绿、白砂、淡墨、梨皮、豆青、新铜绿等多达十几种的颜色,并且全凭原料呈现的天然色泽,显得质朴高雅。
因此,紫砂泥确实可说是“果备五色,灿若披锦”!详细分类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
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
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
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
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左右本山绿泥类: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
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
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
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本山绿泥: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个色装饰泥。
百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
位于紫泥上层,且杂质较多,须精拣方可合用,成陶后现淡墨色。
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
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
红泥类: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
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
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
矿土外观呈砖红夹层,以黏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
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
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甚缺,既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代,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宜兴紫砂泥是绿泥(本山绿泥)、红泥(朱砂泥)和紫泥的总称。
宜兴紫砂泥的矿物组成,属于含富铁的粘土-石英-云母类型,其具备了宜兴紫砂陶严格的工艺要求。
宜兴得紫砂泥是独一无二得,与紫砂泥类似的陶土虽然在其他地区也存在(如安徽、山东、广东等地的紫陶),但都无法与紫砂相比,这是因为宜兴紫砂泥的结构是绝无仅有的。
紫砂泥的成分主要是石英、云母、赤铁矿和粘土。
这些矿物微粒互相联接组成了一个个的团聚体,这种团聚体不仅本身存在着气孔,团聚体与团聚体之间也因为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体积收缩而形成了很多气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