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橘颂》赏析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的意思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的意思意思:我愿在众卉俱谢的岁寒,与你长作坚贞的友人。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所作的《九章·橘颂》,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
《九章·橘颂》原文九章·橘颂屈原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九章·橘颂》翻译你天地孕育的橘树哟,生来就适应这方水土。
禀受了再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生在南楚。
你扎根深固难以迁移,立志是多么地专一。
叶儿碧绿花儿素洁,意态又何其缤纷可喜。
层层树叶间虽长有刺,果实却结得如此圆美。
青的黄的错杂相映,色彩哟简直灿若霞辉。
你外色精纯内瓤洁白,就像抱着大道一样。
气韵芬芳仪度潇洒,显示着何其脱俗的美质。
赞叹你南国的橘树哟,幼年立志就与众迥异。
你独立于世不肯迁移,这志节岂不令人欣喜。
你扎根深固难以移徙,开阔的胸怀无所欲求。
你疏远浊世超然自立,横耸而出决不俯从俗流。
你坚守着清心谨慎自重,何曾有什么罪愆过失。
你那无私的品行哟,恰可与天地相比相合。
我愿在众卉俱谢的岁寒,与你长作坚贞的友人。
你秉性善良从不放纵,坚挺的枝干纹理清纯。
即使你现在年岁还轻,却已可做我钦敬的师长。
你的品行堪比伯夷,我要把橘树种在园中作为榜样。
《九章·橘颂》注释⑴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
嘉:美,善。
橘徕服兮:适宜南方水土。
徕,通“来”。
服,习惯。
⑵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禀性、天性。
⑶壹志:志向专一。
壹,专一。
⑷素荣:白色花。
屈原橘颂解读

屈原橘颂解读屈原橘颂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经典名篇,它的作者是楚国著名诗人屈原,这篇诗歌表现了中华民族对橘子的热爱之情,它不仅是一篇诗歌作品,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具有很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下面本文就来详细解读一下屈原橘颂。
一、篇目结构屈原橘颂一共由九章组成,每章的篇目都是以橘子的不同特点为主题,比如第一章描述了橘子的胶性,第二章描述了橘子的香味,第三章描述了橘子的色泽等等。
整个篇目结构以橘子的特点为主线,通过这个特点来展示出橘子的美妙之处。
二、情感表达屈原橘颂通过对橘子的歌颂,表达了作者对橘子的喜爱之情,充满了浓浓的爱国情怀和赞美之情。
比如在第一章中,作者写下了“采其白华,实小者先”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橘子大小,光泽和颜色的赞美之情。
在第二章中,作者更是用“兰之猗猗,芳菲菲兮”这样的描述来形容橘子的香味,尽情地表达了他对橘子香气的喜爱之情。
整篇诗歌充满了作者对橘子的热爱之情,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三、文化底蕴屈原橘颂不仅是一篇诗歌作品,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具有很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首先,屈原橘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诗歌中,橘子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从《诗经》中的“南有橘林,实赤条”到《唐诗三百首》中的“南园十亩同栽树,可爱橘柚种盈筐”,橘子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屈原橘颂就是这个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其次,屈原橘颂还表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橘子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美好的存在,它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美食享受,还能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屈原橘颂将这种自然美与文化美完美结合在一起,充满了人文和自然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四、赞美之情屈原橘颂通过对橘子的歌颂,表达了对橘子的赞美之情。
橘子是一种天然的美食,拥有独特的香味和甘美的口感,它还富含维生素C及其他抗氧化成分,能够帮助身体净化毒素,增强免疫力等多种功效。
在屈原橘颂中,作者用诗歌的形式反映了人们对橘子的推崇和赞美,表达了珍惜自然资源的态度,也表达了对健康的渴望。
屈原《橘颂》翻译与赏析

屈原《橘颂》翻译与赏析屈原《橘颂》翻译与赏析《橘颂》本诗托物言志,以物写人,句句是颂橘,句句又不是颂橘,所托之物与所抒之情有机结合,彼此相映,有镜花水月之妙。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屈原《橘颂》翻译与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诗】: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⑴。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⑵。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⑶。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⑷。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⑸。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⑹。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⑼。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⑽。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⑾。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⑿。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⒀。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⒁。
原岁并谢,与长友兮⒂。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⒃。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⒄。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⒅。
【注释】:⑴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
嘉:美,善。
橘徕服兮:适宜南方水土。
徕,通“来”。
服,习惯。
这两句是指美好的橘树只适宜生长在楚国的大地。
⑵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禀性、天性。
这两句是说橘树禀受天命,不能迁移,只生在南方的楚国。
⑶壹志:志向专一。
壹,专一。
这两句是说橘树扎根南方,一心一意。
⑷素荣:白色花。
这两句是说橘树绿叶白花,长得茂盛可喜。
⑸曾枝:繁枝。
剡(yǎn)棘:尖利的刺。
抟(tuán):通“团”,圆圆的;又一说,同“圜”(huán),环绕,楚地方言。
这两句是说橘树枝条重重,刺儿尖尖,果实圆圆。
⑹文章:花纹色彩。
烂:斑斓,明亮。
这两句是说橘子皮色青黄相杂,文采斑斓。
⑺精色:鲜明的皮色。
类任道兮:就像抱着大道一样。
类,像。
任,抱。
这两句是说橘子的表皮颜色鲜明,内瓤雪白莹洁,好似可以赋予重任的人。
⑼嗟:赞叹词。
这两句的意思是:可叹的是你从小就有志向,与众不同。
⑽“独立”二句:意思是说:你深固其根,难以迁徙,你心胸廓落,不求私利。
⑾廓:胸怀开阔。
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深固其根,难以迁徙,你心胸廓落,不求私利。
⑿苏世独立:独立于世,保持清醒。
苏,苏醒,指的是对浊世有所觉悟。
横而不流:横立水中,不随波逐流。
橘颂屈原表达的感情

橘颂屈原表达的感情
橘颂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诗经》中的一首诗歌,是屈原所作。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橘颂》中表达了对祖
国的挚爱和对流离失所的悲伤。
在这首诗中,屈原通过描绘橘树的
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忠诚之情。
首先,屈原在《橘颂》中通过对橘树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的
眷恋之情。
他用“维桐有條,既庸且长”、“维桐有條,既多且盛”等诗句来描绘橘树的茂盛和生机勃勃,从而借此表达了对祖国繁荣
昌盛的向往和祝福之情。
其次,屈原在诗中也表达了自己对流离失所的悲伤和对祖国兴
亡的忧虑。
他用“维桐有條,既昭且有荣”、“维桐有條,既刚且柔”等诗句来描绘橘树的坚韧和柔韧,暗喻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
和自己身处逆境的无奈。
总的来说,屈原在《橘颂》中通过对橘树的描写,表达了对祖
国的挚爱和对流离失所的悲伤,展现了他作为爱国诗人的忠诚和对
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现
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展现了屈原作为爱国诗人的崇高情操。
屈原《橘颂》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屈原《橘颂》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导读:【原诗】: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⑴。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⑵。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⑶。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⑷。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⑸。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⑹。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⑼。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⑽。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⑾。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⑿。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⒀。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⒁。
原岁并谢,与长友兮⒂。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⒃。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⒄。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⒅。
【注释】:⑴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
嘉:美,善。
橘徕服兮:适宜南方水土。
徕,通“来”。
服,习惯。
这两句是指美好的橘树只适宜生长在楚国的大地。
⑵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禀性、天性。
这两句是说橘树禀受天命,不能迁移,只生在南方的楚国。
⑶壹志:志向专一。
壹,专一。
这两句是说橘树扎根南方,一心一意。
⑷素荣:白色花。
这两句是说橘树绿叶白花,长得茂盛可喜。
⑸曾枝:繁枝。
剡(yǎn)棘:尖利的刺。
抟(tuán):通“团”,圆圆的;又一说,同“圜”(huán),环绕,楚地方言。
这两句是说橘树枝条重重,刺儿尖尖,果实圆圆。
⑹文章:花纹色彩。
烂:斑斓,明亮。
这两句是说橘子皮色青黄相杂,文采斑斓。
⑺精色:鲜明的皮色。
类任道兮:就像抱着大道一样。
类,像。
任,抱。
这两句是说橘子的表皮颜色鲜明,内瓤雪白莹洁,好似可以赋予重任的人。
⑼嗟:赞叹词。
这两句的意思是:可叹的是你从小就有志向,与众不同。
⑽“独立”二句:意思是说:你深固其根,难以迁徙,你心胸廓落,不求私利。
⑾廓:胸怀开阔。
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深固其根,难以迁徙,你心胸廓落,不求私利。
⑿苏世独立:独立于世,保持清醒。
苏,苏醒,指的是对浊世有所觉悟。
横而不流:横立水中,不随波逐流。
这两句的意思是:你对世事清醒,独立不羁,不媚时俗,有如横渡江河而不随波逐流。
⒀闭心:安静下来,戒惧警惕。
失过:即“过失”。
这两句的意思是:橘闭心弃欲,谨慎自守,所以终无过失。
屈原《九章·橘颂》鉴赏

屈原《九章·橘颂》鉴赏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南国多橘,而触底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生源地了。
在《汉书》中记载,这橘树唯有生长在南方,才能结出甘甜美味的果实。
如若将橘树迁移至北方,得到的果实则又苦又涩不得食。
屈原认为橘树是天地间最美好的树木,不仅仅因为它的外形漂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非常珍贵的内涵,例如它的不可移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一生只愿在南国生长结出甘甜的果实。
在屈原可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秉性,正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相同。
所以屈原在郢州赋闲期间,将橘树作为了自己宁愿死去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而写下了这篇托物言志的咏物诗《橘颂》。
《橘颂》是一首咏物的叙情诗,此时可分为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以描写为主,重在描述橘树的外在美,缘情咏物,以咏物为主。
后半部分以抒情为主,从对橘树的外在美转入了对橘树内在精神和内涵的歌颂,缘物抒情,一抒情为主。
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极富感染力。
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
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
作为一首咏物抒情诗,首先要对所咏之物进行描绘,使其形象鲜明、生动。
屈原正是用拟人化的手法,从橘树的外形和内质两个方面作了细致的描绘,把一个形象美好、品质高洁的艺术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此诗开笔就不同凡响,从“后皇嘉树”至“生南国兮”就写出了橘树的出生地,南方,橘树从一开始就习惯了南方的水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移。
这正赞美了橘树的正直秉性,专心致志,坚定专一,热爱自己的国土。
接着又描述了橘树的形态,从“绿叶素荣”至“文章烂兮”写出了橘树绿叶缀着白花,可爱无比,让人欢喜;夏天枝儿层层,刺儿锋利,护卫着橘树,圆满的果实,让人满足;而秋天树叶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无比绚丽;屈原从不同侧面,不同时间描绘了橘树的外形,展现了橘树的外在美。
《橘颂》精品

美如楚橘,醒如屈子——屈原《橘颂》赏析

那就是—— 孤独 ,无 法摆脱 孤独 ,万人 皆浊我独 醒的孤独 , 这既是一种伟 大 ,也 是一种悲哀 。 而这 种真 实又 可怜 的境 地 以及这 种真 实 而孤 独 的感 觉 愈来 愈浓 ,压抑 着 屈原 。忽然 一 个 秋 日他 看 到一 棵橘 树 ,
结 着 黄黄 的果 实 的 橘树 ,忽然 情 感像 洪 水 一样 发 泄 出来 , 泪水 也 流 出来 。 这篇 文章美 吗? 要 知 道 文 章 越 美 证 明 屈 原 大 夫 所 受 压 抑 越 重 、 所 积 压 的情 感 愈 烈 ,这 是 种 反 比 ,让 人 喟然 而 叹 。
采 用 了 Βιβλιοθήκη 面 的 单 一 色 平 涂 方 法 ,弃 除 了 中 间 调 子 的 过 度 , 减 少 暗 影 的描 绘 。 女 人 体 的 表 现 手 法 ,亮 部 几 乎 是 用 同 一 明度 、纯 度 的 浅 黄 色 用 笔 平 拉 , 不 描 绘 内 部 结 构 。 暗 部 只
【 参考 书 目】
[] 1 让一 保 罗 ・ 雷斯 佩 勒 著 ,杨 杰 、 王 奕 、 郭 琳 译 . 克 印 象派 画 家的 日常 生活 [ ] 上 海 :华 东 师 范大 学 出版社 , M .
2 7: 4 00 7.
是在 五官 、下 巴 、手臂侧 、乳 房 根部 、腹 部 、脚 趾 处简 略 勾 勒 。省 略 中 间 调 的 过 度 , 塑 造 最 低 限 度 的 立 体 感 ,把 剥 离 了质感 的人体 肤色 直接 与背 景 和后 面 的黑衣 服产 生强 烈
屈原以他无以匹敌的优美甚或华丽的辞藻一开篇对橘树进行礼赞嘉树绿叶素荣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粉蕴宜修这些优美的词语从橘树的外表写到橘子的内里诗人的文字不仅带着我们也带着自己沉溺于对一棵普普通通的橘树和它普普通通果实的顶礼膜拜中这段文字优美固然优美但在情绪上仿佛让人感到一种积压许久终可发泄时的一泄万里用词无度虽是文章与诗词的大忌但伟大的屈原却让它产生奇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00多年前一位面容憔悴头发散乱的老人徘徊在如今湖南境内的汨罗江畔,他为自己的祖国奋斗毕生确遭到陷害,被流放到荒远的乡野,现在楚国终于遭到了覆亡的命运,无限的痛苦和悲愤淹没了他。
他决然投入了涛涛的江水,为不幸的祖国和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屈原在坎坷不平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放射着爱国主义光辉的诗篇,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优秀传统。
他的作品收集在汉代人编著的《楚辞》一书中,主要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橘颂》是《九章》中的一篇,现在文学史的研究者多数认为,它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因为屈原的其他诗篇大多是被流放以后写的,充满了一种悲愤的情绪。
而在《橘颂》中这种激烈的感情色彩不那么突出,可能就是因为当时国家和个人的命运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到了十分危急的关头。
其次,《橘颂》以四言句为主,在形式上和《诗经》比较接近,这也说明他的写作时间比较早。
而屈原的其他诗篇大多以六言和七言句为主,句法参差高错,更富于变化。
屈原早年曾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参与了楚国历政外交等重要决策,他的理想是要通过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等政治变革,使国家不断强盛发展,但是在楚国统治阶层中,顽固保守旧贵族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用种种卑劣的手段诬陷和排斥屈原,在《橘颂》中诗人通过对橘树的赞美,热情赞颂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坚持正义绝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斗争精神。
过去人们常常把《橘颂》看作是屈原对自己的歌颂,这是不够准确的,《橘颂》所赞颂的是一种性格,一种精神。
而诗中的橘树形象,坐着是明确把他作为自己的师长和榜样的。
这和自我歌颂的说法显然就是自我矛盾,当然诗中所歌颂的精神品格和屈原自身的精神品格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从诗歌中看到诗人的自我形象,但作为一个艺术典型,它所包含的更广泛一些。
屈原为什么要用橘树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讴歌赞美呢?这是因为,橘树原是楚地的特产,是南方人民祖祖辈辈精心培育出来的优质作物。
《战国策》里记载,纵横家苏秦的话,列数了当时各诸侯国的名产,楚国的名产就是橘。
《列子》一书中说,楚国产的橘子,是天下人一致珍爱的,可见橘树几乎可以说是楚国的国树,楚人对于它自然有一种亲切的甘泉,不过屈原歌颂它还有另一个原因,橘树有一种特性,它只能在南方就是楚国的土地上生长,移植到北方就不能正常的开花结果了。
《晏子春秋》这部书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子虽然相似,果实的味道却不相同,这是水土不同的缘故。
在诗人的想象中,橘树也和他一样,深深的眷恋着祖国的山山水水,不能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