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朱湘为例谈诗的潜在资源:民谣
论朱湘的现代叙事诗

不 少 似 古 ,岂 只是 杀 韩 信 的 汉 高 /
祖 ?/ 以 我家 主 人 如 去 广 东 , 所 用 时 候 你 切 记 着 要 罢 工 ” 然 而 后 来 , 猫 食 却 被 狗 所 夺 ,老 猫 告 诫 小 猫
史》 中认 为 “ 士 阶级 的 文 人 受 了 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诗创 作中来 的诗人 ,在他写作 现
学教 育
论 朱 湘 的现代 叙 事诗
回 夸 氖
内 容摘 要 : 月 派 的代 表 诗 人之 一朱 湘 的叙 事 诗 有 他 自 己的特 点 , 为 -+ 2 生热 爱 中 国古典 诗 词 并 把 中 新 作
国古典美学观带到新诗创作 中来 的诗人, 在他 写作现代叙事诗时也很 自然 的融入 了古典 的元素和 民间的意绪 。
点 ,作 为 一 个 天 生 热 爱 中 国古 典
诗 词 并 把 中 国 古 典 美 学 观 带 到 新
说猫族个个谙 习韬略 、 把握强 权 , 正 言 道 “ 子 虽 曾 三月 不 知 肉 味 , 孔 /
佛 虽 言 杀 生 于 人 道 有 悖 ” 又 说 , “ 是 西 方 的 科 学 在 最 近 , 明 了 但 证
面都 达 不 到 前 期 的水 平 了 。 叙事 诗在 中 国是不 发达 的 , 方 面 中国 古 代 有 叙 事 成 分 的 诗 歌往 往 以 情 挟 事 , 事 抒 情 , 重 以 不
一
会 出现 大力 发展叙 事诗 的潮 流 , 另 一 方 面 主 张 叙 事 诗 应 着 重 于 人
感 ,使 他 一 度 处 处 碰 壁 ,生 活 困
奈 何上 吊自尽 , 三言 》中亦有收 《 录。这是非 常老套 的才子佳人 负 心 汉 的 故 事 ,朱 湘 却 把 它 选 来 精 心 架 构 了 一 首 长 篇 叙 事 诗 ,尤 其 还 是使 用有韵 新诗 的形式 。《 还 乡 》 诗 模 仿 的是 古 乐 府 《 五 从 一 十
论朱湘诗学特色

论朱湘诗学特色【摘要】:作诗如做人,文章以朱湘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出发点,探讨他的诗学特色。
爱国主义思想是贯穿于诗人诗歌中的灵魂,自始至终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的创作风格就是由此而形成的。
【关键词】:朱湘; 爱国主义思想;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朱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一生有如昙花一现,短暂而辉煌。
在那二百多首留存于世的诗作中,内涵着一份对新诗发展的执著情感以至于痴情,这使朱湘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尤为出众。
其强烈的爱国主义诗学精神,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作风格就成为朱湘的诗学特色的主体。
一朱湘的诗歌中蕴含着深沉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
他早年对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均有着深厚的研读功力,他喜欢屈原,王维,杜甫。
尤其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他感染颇深,养成了他日后那种正直刚烈,狷介任性,孤独傲岸的内向性格。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为人生’与’为艺术’两面大旗猎猎作响,诗人应以怎样的承载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亲自目睹了国内的政治黑暗,人民的贫困与疾苦。
在国外,他深受异族歧视,曾因不堪侮辱而两次易校,留学仅两年便决计回国。
他这种炽热的爱国情怀在给夫人的书信中时常流露:”我是极端主张爱国之人,我生也是中国人,死也是中国人,祖宗父母,儿生男女,都是中国人,只要男女同胞大众一心,努力向前,中国将来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强国。
”[1]在给友人赵景深的信中,他亦表示:”我在国外住得越久,越爱祖国,我不是爱群众,我爱的是中国的英蒙,以及古代的圣贤豪杰。
”[2]他曾满怀激情地写过关于孔子,王昭君的诗。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综观朱湘的诗作时,不难发现一种精神和气质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和最珍贵的爱国气节,不向权贵强暴低头,坚持维护人格的独立与尊严的精神。
《王娇》是朱湘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取材于古代明末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原作简单地将这一爱情悲剧诠释为一种”痴情好负心汉”或所谓”始乱终弃”的道德谴责。
略论朱湘诗歌的艺术特征

略论朱湘诗歌的艺术特色摘要:朱湘作为“新月派”的重要诗人,曾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的济慈”,诗人的生命和创作虽然如夜空中一颗飞逝的流星短暂,但又有耀人的光辉,他给我们诗坛上留下了优美和谐的《采莲曲》、《昭君出塞》等优秀诗篇,在诗歌“三美”方面他努力专研进取,给新诗留下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成果。
关键词:朱湘;诗歌;艺术特色朱湘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对我国现代新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的济慈”,被柳无忌称为“完全的诗人”、诗人的诗人”。
朱湘在他短短的人生历程和创作生涯中,能得到如此的称号,足可见出他的诗歌的艺术成就的影响之大。
艺术成就当然离不开诗人创作的艺术特色,本文就试图着重分析朱湘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与传统文化和古典诗词的血肉联系。
朱湘有很好的旧学修养,从小熟读《诗经》、《古文观止》、《四书》、《左传》等古代典籍,而且读遍《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民歌,对古诗传统的熟识和精通,使得他在创作诗歌时,不自觉地化用古典诗歌的诗句或题材,推陈出新。
苏雪林在1932年曾指出朱湘的诗“善于融化旧诗词,旧诗词的文词、格调、意思他都能随意取用而且安排得非常之好。
①”我们通读朱湘的诗,确实发现诗人在作品中经常化用古典诗词名句,比如朱湘在《落日》中就分别化用王维、汉乐府、岑参等诗句,把苍凉、悲壮和雄奇三者合一,从而显出新的审美境界。
在《宁静的夏晚》中:“炊烟炉香似的笔直升入空际,远田边农夫的黑影扛着锄头回来了”我们可以看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影子。
《催妆曲》:“画眉在杏枝上歌,画眉人不起是因何?远峰尖滴着新黛,正好蘸来描画双蛾。
”则是温筳筠《菩萨蛮》“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现代演绎。
当然朱湘并不仅仅停留在描绘华夏民族的传说故事和缤纷的风俗画上,而是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深层精神世界,试图去表现炎黄子孙的内在精神生活和民族品行。
论朱湘诗歌的外来借鉴与民族融合(一)

论朱湘诗歌的外来借鉴与民族融合(一)摘要]新月派重要诗人朱湘在广泛吸收西方新诗的基础上,扎根于民族传统,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在中国新诗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以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的朱湘诗歌为例,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了诗人诗歌中中西合璧的因素,以及诗人对新格律诗的建设、发展和完善做出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朱湘;借鉴;民族融合1933年12月5日,“清华四才子”之一的著名新月诗人朱湘,中国新格律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投江入水成为缪斯女神的殉道者。
孤傲狷介的诗人以独特的方式结束了不堪重负的生命,“自杀的诗人死于信念的毁灭”1]。
我们今天已无法知晓朱湘之死究竟是诗歌思维的枯竭,还是贫困生活的重压,但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独到的贡献,备受后人重视,被给予极高的评价。
新月诗人诗歌纵横捭阖,各具风格。
与徐志摩的才情恣肆、热情宣泄不同,与闻一多的节制悠缓、深沉醇正迥异,朱湘作为新月诗人中的“大将兼先行”,“最不苟且最用心深刻的一位”2],他的诗整体上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借鉴东西方诗歌成功模式,匀称工整,讲求用韵,节奏轻缓,温暖柔和,意象独特新奇,大胆引用西方意象入诗,感情平静中深邃,在题材上,很少涉及宏大题材,远离社会现实,一心潜心诗国,即便偶尔涉及,也尽量隐含批判意味。
他热心于叙事诗的创作,并在传统中挖掘题材。
在诗歌创作的形式上,他也做过很多有创造性的尝试,大胆套用西方诗歌形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二三十年代的诗歌逐渐走向多元和规范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一朱湘1927年赴美留学,两年后回国,先后学习并通晓了英文、法文、德文、希腊文等,他也曾翻译过《路曼尼亚民歌一斑》、《英国近代小说集》、《番石榴集》等国外诗歌和小说,并从中受益。
还在中国的时候,因为五四运动的缘故,那一时期大加推崇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同样影响到了朱湘,形成了他诗歌中广泛表现的浪漫主义情愫。
到了美国,更是对英国湖畔派诗人的诗作极为推崇,大加模仿。
论朱湘的“纯诗”世界--基于中西纯诗诗学的观照视野

的支 撑 , “ 运动家 ” 无 法 成 为 优 秀 的体 坛 健 将 , 这些 机能 与 理念 将 彼 此 剥 离 。诗 歌 亦 是 如此 ,
如果 只谈 其 中 的深 邃 奥义 , 无 法 彰 显诗 的独 立
地位 。新 月 派 的另 一 位 诗 人 徐 志 摩 也 说 : “ 明
白了诗 的 生 命 是 在 他 的 内 在 的 音 节 ( I n t e r n a l
r h y t h m) 的道 理 , 我 们 才 能 领 会 到 诗 的 真 的 趣
因了这 层 绝对 的真理 的原 故 而减低 我 们对 于诗 的真理— — 即 是 美—— 的鉴 赏。 朱湘的“ 纯诗 ” 理念指涉 “ 诗 的真 理 ” 与“ 美” 。
一
王独清 在 《 再 谭 诗 》中进 一 步 阐释 : “ 常 人 认 为 ‘ 静’ 的, 诗人可 以看出 ‘ 动’ 来; 常人认为 ‘ 朦 胧’ 的, 诗 人 可 以看 出 ‘ 明嘹 ’ 来 。这 样 以异 于
真理 ” 和“ 美” 的本质 与形 式的诗学理想 。朱湘 的诗文在音节 的考量 、 想象 的摄入 、 构思 的完 备三个方 面
进行独特 的实验 , 结合 中西 “ 纯诗” 诗学 的观照视野 , 在精致 的音韵组 合 中进 发和谐悦 耳的乐感 , 传递 鲜 明的旋律 ; 在真实 的经历 中彰显想 象的魅力 , 唤起 审美 的愉悦 ; 在冷静构思 中思辨 人生的奥秘 , 统筹新 诗 的风格 , 从而营建起一个色彩斑斓 的“ 纯诗” 世界 。尽 管诗人 的 自杀看似 “ 纯诗 ” 世 界灰 暗的完结 , 但 从 反 向诠释 出在 孤独 苦闷 中坚守与酝酿 的纯粹诗学空 问。 [ 关键 词 ]朱湘 ; 纯诗 ; 中西 ; 诗学 [ 中图分类号 ]I 2 0 7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2 . 3 1 9 4 ( 2 0 1 5 ) 0 5 - 0 0 7 8 - 0 7 [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D O I ]1 0 . 1 3 9 5 1 / j . c n k i . i s s n l 0 0 2— 3 1 9 4 . 2 0 1 5 . 0 5 . 0 0 9
论朱湘诗歌的外来借鉴与民族融合

论朱湘诗歌的外来借鉴与民族融合来源:考试吧()2009-2-10 10:47:00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论文大全[摘要]新月派重要诗人朱湘在广泛吸收西方新诗的基础上,扎根于民族传统,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在中国新诗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以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的朱湘诗歌为例,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了诗人诗歌中中西合璧的因素,以及诗人对新格律诗的建设、发展和完善做出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朱湘;借鉴;民族融合1933年12月5日,“清华四才子”之一的着名新月诗人朱湘,中国新格律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投江入水成为缪斯女神的殉道者。
孤傲狷介的诗人以独特的方式结束了不堪重负的生命,“自杀的诗人死于信念的毁灭”[1]。
我们今天已无法知晓朱湘之死究竟是诗歌思维的枯竭,还是贫困生活的重压,但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独到的贡献,备受后人重视,被给予极高的评价。
新月诗人诗歌纵横捭阖,各具风格。
与徐志摩的才情恣肆、热情宣泄不同,与闻一多的节制悠缓、深沉醇正迥异,朱湘作为新月诗人中的“大将兼先行”,“最不苟且最用心深刻的一位”,他的诗整体上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借鉴东西方诗歌成功模式,匀称工整,讲求用韵,节奏轻缓,温暖柔和,意象独特新奇,大胆引用西方意象入诗,感情平静中深邃,在题材上,很少涉及宏大题材,远离社会现实,一心潜心诗国,即便偶尔涉及,也尽量隐含批判意味。
他热心于叙事诗的创作,并在传统中挖掘题材。
在诗歌创作的形式上,他也做过很多有创造性的尝试,大胆套用西方诗歌形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二三十年代的诗歌逐渐走向多元和规范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一朱湘1927年赴美留学,两年后回国,先后学习并通晓了英文、法文、德文、希腊文等,他也曾翻译过《路曼尼亚民歌一斑》、《英国近代小说集》、《番石榴集》等国外诗歌和小说,并从中受益。
还在中国的时候,因为五四运动的缘故,那一时期大加推崇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同样影响到了朱湘,形成了他诗歌中广泛表现的浪漫主义情愫。
朱湘《情歌》赏析

朱湘《情歌》赏析
《情歌》是朱湘的代表作,这首有关爱情的诗是她写出的最佳经典之一。
这首歌的格律是定式的,采用的民谣方式,歌中抒发的就是朱湘所谓的“美丽的爱情”,通过融合语言表达恰如其分的情感。
歌曲开始时,以一个特殊的语言结构而引出“爱情”这一主题,以一种对待真实爱都深有理解的友善态度,表达了一种温馨的情感。
朱湘用婉转的语言描绘了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故事既有激情又有温柔,令人流连忘返。
原来,他们苦尽甘来,付出了艰辛的爱情,不只被枢纽官结成爱的缘分,还被彼此的心灵所深深相连。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爱情也渐渐风平浪静,千秋万世,相伴而行,给彼此带来了无数岁月是一齐滋润成活跃的情歌。
歌曲后半部分,歌声变得温馨抒情,像在探讨一句调皮的笑话般得体,携带着深厚祝福的爱的情怀,极富感染力。
句式灵动,变化多端,如梦如幻,催人泪下,惊叹于朱湘对真爱的伟大表现。
《情歌》的诗句生动优美,它像一缕淡然的清香,拂面而来,暖暖的,将我们置于爱的温床。
它不仅是纯净的,朴实的感情,更多的是痛苦而孤独的深沉,又充满了生活的坚韧不拔,让我们在感情里寻找安稳的归属。
新见朱湘佚诗文考辨

仪徭言丈学羽究2021年第1期新见朱湘佚诗文考辨郭佳乐摘要:《朱湘全集》的出版为朱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惜学者既往对朱湘佚诗文的发现并未收录其中,且仍有继续发现和增补的可能。
《文艺增刊》上刊发的朱湘的第一篇散文《白云深处》、《清华文艺》上刊载的诗歌《放鸽》、《妇女杂志(上海)》上刊发的《儿童故事:捉露珠》,以及朱湘以“朱幼衡”为笔名的译文《花》,均未见于目前两岸发行的各类朱湘作,应属佚诗文O《小河》和初刊诗《》对校可以打开朱湘早期诗歌变化理解的新空间。
关键词:朱湘;佚诗;佚文;朱幼衡朱湘研究会于2013年5月21日在安徽省太湖县弥陀镇召开的首届朱湘学术研讨会上,陈子善教授在会上倡议道:(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在不断发掘)整理的基础上,编撰一部比较完备的《朱湘全集》,这是文献保障体系中必不可少的要。
”①在会,安徽文艺出版社在2017年1月出版方铭编的《朱湘全集》,《全集》的编这写道:“在朱湘研究会召开的朱湘学术研讨会上,希望出版《朱湘全集》的呼声很高,广大读的期,需,社出版《朱湘全集》。
”②《朱湘全集》的编出版朱湘研究的基础。
(朱湘逝世,但著】硕,全集 在。
”③学一r 朱湘散佚作品,、、许霆、、、、陈、学发现了不少、书信、文在内的文整理,的是发现《朱湘全集》。
在基础上,发现的朱湘,经于《朱湘全集》朱湘集中,可文。
一朱湘的第一篇散文《白云深处》朱湘诗歌创作开始得很早,散文写作则相对较晚。
余世磊撰写的朱湘研究会开出版的《朱湘年》,朱湘的第一文发于1923年1月30日出版的第296期《清华周刊》上的《课程上前本之鉴》,核校后发现题名稍出,“课程上前车言”,后张玲霞编的《华文学寻踪1911—1949》。
以清华校刊为线索,际上第一篇散文应为1923年1月13日第267期《清华&后附第三期《文艺》上i 的《白云深》。
余著《朱湘年》此条目误记为“《白云深处》/)”,谨更正。
于《白云深处》无文本流传于后世,照录如下:云深处朱湘“出坂黑幢幢,进坂见灯笼;夜饭落喉咙,双手拷蚊虫O”一歌的现行的一民歌O的处歌;以前①余世磊:《首届朱湘学术研讨会在太湖召开》,《中华读书报》,2013年5月29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0 . . 1 No3 7
S p2 0 e .0 9
以朱湘为例谈诗 的潜在 资源 : 民谣
作者 简 介 : 史树 楠 ( 94 )女 , 东 日照人 , 西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硕 士 , 18~ , 山 广 主要 从 事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研 究 。 13 0
义 乌 工 商 职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的 叠字 与复 韵 、 细致 的描写 、 成熟 的技 巧 , 民谣 为 进 入新 诗创 作 的视野 提供 了某种 可能性 。 随 着五 四新 文学 对 民间文学 资源 的开 掘 , 民 间歌 谣对 “ 诗 ” 新 艺术 发 展 的重 要 参 照价 值 逐 渐
彩 美 , 现 出异 样 的创 作 理 路 。透 视 朱 湘 的 艺术 实践 . 助 于我 们 从 另 一 个 层 面 思考 如 何 从 民 间谣 曲 中寻 找 新 诗 创 作 的 呈 有
资源 。
关键词 : 诗 ; 湘; 新 朱 民谣 ; 艺术 形 式 中图 分 类号 : 0 I 6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民间气息 。从 民间谣 曲中汲取 创作 的营养 , 为 成
一
根 贯穿 我 国诗 体演 变进程 的红 线 , 代代 承传 。
有关 民谣 的界 说 , 英 国吉特 生 ( d o ) 据 Kisn 说 是一 种诗 ,生 于 民 间 ,为 民 间所用 以表 现情 绪 ; “ 或 为抒 情 的叙 述者 。他 又 大抵 是传 说 的 , 而且 正 如一 切 的传 说 一样 , 于传 讹 或改变 。他 的起 源 易
不能 确实 知道 , 于他 的 时代也 只能 约 略知道 一 关
2 0世 纪初 , 民间歌 谣 以其绵 厚 的情 调 、 动 灵 的风 神迅速 进入 五 四学者 的视 野并 不是 偶 然 的。
从 本源 上说 . 民间歌谣是 一种 在 “ 口里活 着 ” 的文
个大概 。 【 ”】 作 为人类 历史 上最早 的语 言艺 术 l 民谣 之一 ,是调 节远 古 人类 劳 动步调 的声 音 的再 现 。 寄托 着 远古 人 类 的 情 感 , 可 以说 是 原始 的—— “ 而又不 老的诗 ” 2 。[ 】 随着 人类 艺术 的不断 丰富发展 . 逐渐 被 文 诗 人 规范 雅化 , 民谣 中分 化 独立 出来 。但是 民间 从 歌 谣对 已经 定 型 的 文人 诗 形 态 的影 响 从 未 停止 过 。 民歌以其 真 率 、 活 的特 性不 断为 文人 诗拓 灵
就 指 出 , 当立 国民文 术研 究 会 , “ 以理 各 地 歌谣 ,
俚谚 , 说 , 话等 ; 传 童 详其 意谊 , 其 特 性 , 发 辨 又 挥 而光 大 之 , 并辅 翼 教 育 。 ”J 步 提 出 了搜集 、 【 4 初 整 理 和研 究 歌谣 的 意见 和 办 法 .显 示 出 民间 艺 术 的重 要 性 ,为 民间歌 谣 进 入 白话 新 诗 奠 定基
来形 容 地 方 民谣 的缺 陷 。但 是 在 一 首 较 好 的 诗 中这 些 因素是 可 以净 化 的 .它 需 要 的是 整个 的 内涵 。在 凤凰 人 的歌谣 中 , 就传 颂 着这 样 生动 的
句 子 : 天 上 起 云 云重 云 , 上 埋 坟 坟 重 坟 ; “ / 地 / 姣
史树 楠
( 西师 范大 学 文 学院 , 西 桂 林 5 10 ) 广 广 4 0 4
摘 要 : 着新 诗建 设 者 对 民 间文 学 资 源 的开 掘 , 间歌 谣 对 “ 诗 ” 术发 展 的重要 参 照价 值 逐 渐 凸现 出来 。在 艺术 随 民 新 艺
实践 方 面 , 湘所 取 得 的成 绩 是 不 容 忽视 的 。 比 同期 诗 人 更 注 意 字 音 长短 轻 重 的 交 替 与 变换 , 注 意诗 的形 体 美与 色 朱 他 更
创作 的源头 。 同时 在《 楚辞 》 中也可 以发 现部 分楚
地祭 祀乐歌 的 影子 , 其独 特 的方 言声 韵和 浓厚 的
抒情 色彩 , 为浪 漫主 义诗 体创 作的源 头 。 外 , 成 此
“ 两汉 乐 府 ” 宋 词 、 曲和 弹词 无 不 带有 浓 郁 的 、 元
妹 洗碗 碗 重碗 . / 姣妹 床上 人 重人 。 【 谣 中巧妙 ”] 5 歌
展题 材空 间 , 富表 现 内容 , 入新 鲜血液 。 以 丰 注 可
学 , 言上 是 口语 化 的 , 语 内容 上 不 太 受 文 人价 值 标 准 和正统 道德规 范 的约束 , 因而能 给 “ 白话 诗 ”
注 入清新 活 泼 的意 趣和 口语 化 、 实化 的 品格 。 现
早 在 1 1 鲁迅 在 教 育 部 《 纂处 月刊 》 9 3年 编 第 1卷第 1期上 发 表 的 《 拟播 布 美 术 意 见 书 》 中
凸现 出来 。 国各地 先后 掀起搜 集 民间歌 谣 以及 全
新诗 在 民族 化 的进程 中 . 如何 确立一 种新 的
美学原则 , 使新 诗与 旧诗 在某 种 意义上成 为一种 “ 渐变 ” 的联续 , 成为 人们 普遍 思 考 的问题 。在这
点 上 , 月诗 人 朱湘 的实 践 , 新 也许 会 给我 们一 些启 示 。 他认 为 “ 诗 的未来便 只有 一条路 : 任 新 要
毫不夸 张地说 :一切 新文 学 的来 源都 在 民间 。 [ “ ”1 3 “ 国风 ” 中保 存 有 大量 的周 代 民歌 , 不加 粉饰 直 其 接抒 写生 活感 受 的写 实手 法 , 为 现实 主义 诗体 成
础 。虽 然人 们 往往 用 俚 俗 、 猥亵 、 庄 重 等 词语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