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硕士生导师介绍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硕士生导师介绍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硕士生导师介绍

程建川

副教授,男,1966年1月27日生,中共党员,1985年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道路工程专业毕业后留校。2002年获博士学位,现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

所副所长。主要从事道路CAD系统、道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技术,GIS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道路管理系统、道路景观设计、道路设计与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参加并分

项目主持"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湖北省交通厅)、"工

程机械使用与维修质量综合许估系统"(交通部攻关项目95-05-02-12,2000年获交

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AutoCAD环境下的道路几何设计CAD系统的开发"等课题。

在国内核心期刊上论文15篇。开发完成的道路勘测设计集成化CAD系统软件AHCAD,在教学地面模型技术上处于全面领先,并在工程中推广应用。

倪富键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留日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学习和工作经历:

1986.9~1990.7 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获学士学位;

1990.9~1992.9 东南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2.9~1995.4 东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5.2~1996.3 江苏省交通咨询监理总公司沪宁高速公路常州段驻地监理工程

师监理组组长

1996.2~1997.1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任教

1997.2~1997.9 东北师范大学赴日本留学预备学校进修日语;

1997.10~1999.9 国家公派赴日本国、长冈技术科学大学从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9.10~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任教

研究内容:

1990.9~从事道路工程非破损强度评定方面的研究

1992.9~1995.4 从事我国运输车辆合理轴重限值研究

1995.10~1997.5 作为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并完成了"南京新机场高速公路路

面结构及材料研究"。

1997.10~1999.9 ①路面养护管理系统;②沥青路面再生技术。

1999.10~①南京长江二桥钢桥桥面沥青铺装层研究,研究成员,施工技术负责(

技术组副组长);

②润扬大桥钢桥桥面沥青铺装层研究,研究成员。

③锡宜高速公路路面材料组成设计试验研究,项目负责。

④高速公路结构强度、使用性能监测及养护管理对策研究,项目负责,留学回国人

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⑤南京市道路交叉口病害防治研究,项目负责。

⑥重庆市干线公路超限车辆运输管理与收费研究,项目负责。

⑦稀浆封层技术在高速公路上的应用研究,项目负责。

⑧重庆市收费公路发展方向与政策,研究项目负责。

⑨山区公路沥青路面排水技术的研究,分项目负责。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1. 柔性路面结构层模量反算法研究,《中国公路学报》,1994年,第7卷,增1期

2. 轴重限值与运输费用的相关分析, 《中国公路学报》,1995年,第8卷,第1期。

3. 浅议确保高速公路工程质量的几个施工环节,《江苏交通工程》,1995年,第

5期

4.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xle load limits and economic

benefits, 《Road & transport Research》(A journal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research and practice) ,March 1996 Vol 5 No 1。

5. 轴重限值与道路养护维修费用的相关分析,《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9年,

第18卷,第2期。

6.汽车轴重与路面破损的关系,《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7年,第16卷,第4期

7.不同轴限下运行费用的对比分析, 《东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24期,第6卷。

8. 运输车辆合理轴重限值的研究,《中国公路学报》,2000年,第4期。

9. 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路面性能预估模型,《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10.轴重限值对路面设计厚度的影响,《公路交通科技》,2000年,11月,增刊11.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疲劳试验研究,《公路交通科技》,2000年,11月,增刊

过秀成

过秀成,副教授,男,1964年11月生,浙江嵊州市人,现任交通工程系副主任,1986年7月东南大学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毕业留校,1991年2月获硕士学位,一直从事交通工程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并完成项目有《苏南路网改造项目后评价》、《宿迁绕城公路总体规划研究》、《淮阴市公路主枢纽布局规划》、《无锡市

域公路网规划》、《泰州市公共客运交通规划》、《江苏省轨道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沂淮江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研究》等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四项,

市级科技进步奖五项。主编与参编《道路交通安全学》、《交通工程基础》、《交

通工程设施设计》等教材及专著6本,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述论文30余篇。在研项目有《宿迁市公共运输导向的空间发展战略》、《安徽省干线公路交通模拟

》、《基于GIS大型公建交通影响分析》、《适应家用小汽车发展趋势的城市交通

对策》、《江苏省物流规划方法研究》、《京杭运河淮安段综合景观设计》、《江

苏省高等级公路交通安全对策研究》、《公路交通事故黑点分析技术及示范工程》

等项目10余项。

陈学武

女,1989年本科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同年考取东南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

业硕士研究生,199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0年晋升副教授。

近年来,陈学武老师先后承担了《城市道路设计》、《交通工程设计》、《道路交

通系统分析》和《城市交通网络分析》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主持完成了"城市公交规划管理集成系统"、"南京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规划"、"江苏省公

路运输发展规划"等十余项纵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方法研究及其应用"(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公共交

通优先发展保障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可持

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基金项目)的研究,

目前正在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

》的子课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技术"的开发。所取得的有关成果多次获省部

级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邓卫

1966年10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博士,副教授。1989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至1991年在交通部南京航务工程专科学校土建系任教。1991年考取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93年提前攻读博士学位,主攻方向为区域运输规划与管理,1996年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并担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工程研究所副所长,2000年--2001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进修。

近几年来,邓卫博士一直致力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参加了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国道主干线道路通行能力研究"、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公路网络规划、建设及管理一体化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德国奔驰科学基金项目"城市运输模型研究"、美国佛罗里达州交通部基金项目"城市交通需求分析模型的改进"等项目的研究

,并应用上述研究成果主持或参与完成了世界银行资助项目"河南、河北公路通行

能力研究"、"辽宁省公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山东省政府项目"山东省三十年公

路网规划"、海南省政府项目"海南省三十年公路网规划"以及"河北省高等级公路建设、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盐城、淮阴、连云港市市域公路网规划"、"宣城、北海

市公路场站规划"、"美国迈阿密市中心货运交通管理规划"、"京石高速公路后评估"等应用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及应用,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江苏省科

技进步一等奖一次、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出版专著一部,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邓卫博士在教学工作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公路网规划"、"交通工程CAD"、"交通网络平衡分析"、"交通运输工程"等课程,指导或协助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多名。

李文权

博士,副教授,1964年12月23日生于河南省宝丰县。198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1年考取郑州大学系统科学与数学系,师从该系林诒勋教授攻读图论与组合最优化方向的硕士学位,1994年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4年考取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师从该院院长杜文教授攻读运输组织及系统优化方向的博士学位。1997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获得批准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师从交通学院院长王炜教授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研究工作。1999年博士后出站后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从事交通安全与管理、交通工程CAD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近几年来,李文权博士先后参加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54020201)"高

速铁路运输新技术研究"、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4120201)"国道主

干线道路通行能力研究"等项目研究。主持了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公路运输网络中

交叉口与路段通行能力的协调"、辽宁省交通厅计划处项目"辽宁省寒冷地区交通运

行特性和道路通行能力研究"、"常熟市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目前正从事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50078015)"道路运输网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的分析方法"、"昆山

市城市交通管理规划"、"京石高速公路交通分析与经济效益评价"等项目研究。获

得2000年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8篇,编写教材或专著3部。指导或协助指导博士生、硕士生多名

毛海军

毛海军,1965年生,副教授,毕业于东南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工学博士

。现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运输工程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为区域物流规划、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布局设计、物流系统与规划、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参加或主持江苏省九五重大工业攻关项目、江苏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江苏现代物流产业的对策研究、河南公路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的模式与对策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

刘其伟

刘其伟,副教授,1961年8月出生,男,现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系副主任。1983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桥梁工程专业,同年分配至东南大学任教,主讲"桥梁工程"、"桥梁电算"等课程,同时还参与和主持了多项科研、设

计和对外咨询服务项目。近几年的研究方向及重点主要为桥梁结构的检测、分析、

评估、鉴定、改造、加固综合诊治和耐久性研究,与新建桥梁的质量控制和已建桥

梁的正常使用密切相关。多次在全国专业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获得了二项国家专利。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多次获得部省级的奖励。近几年的科研经费均在100万元以上,真诚地欢迎有志青年共同参与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及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为桥

梁结构的技术进步贡献力量。

安琳

安琳,副教授,女,1967年10月生,河北人,自1993年2月东南大学结构工程硕士毕业留校,一直从事桥梁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2000年获博士学位,2001年10月教育部公公派赴日本东京大学攻读桥梁工程方向博士后。主持及参与完成项目有《天

长段桥涵检测与评定分析》、《双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实验研究》、《预应力混凝土

拼接梁桥试验研究》、《大桥桥面测试及有限元的分析》等项目10余项,已获省级

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有配有大偏心CFRP体外束的新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体系、钢筋混凝土梁桥检测与健康诊断技术、碳纤维材料用于桥梁结构加固的研究与应用等。

张晓春

张晓春,副教授,1965年10月生于安徽省潜山县,1986年7月毕业于天津大学应用力学系,1999年1月获华中理工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2000年12月中国矿业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任职于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在《力学进展》、《岩

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力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学述论文20余篇。曾获中国高

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江苏省科学进步奖三等奖一项。现从事大跨径钢桥桥面

铺装理论与设计以及工程实践研究。

柴干

男,1963年10月出生,副教授。1985年东北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东南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5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出站后,在东南大学智能交通系统(ITS)研究中心充实交通

信息工程与控制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来所从事的主要研究课题有:⑴国家九

五攻关项目"ITS体系框架的研制"(交通管理与规划),已通过科技部鉴定,正申

报国家科技进步奖;⑵科技部项目"地方ITS体系框架的自研制";⑶建设部示范工程"基于UGIS的现代化城市交通对居住环境的影响研究";⑷"苯乙烯本体聚合的模

型化与仿真",该项目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⑸"211工程"基金重点项目"城市

交通指挥中心系统监控软件平台"⑹"211工程"基金重点项目"交通控制与管理分布

式交互仿真环境";⑺航空基金项目"歼击机自修复智能控制方法";⑻江苏省交通

厅项目"江苏九五高速公路关键技术研究"和"宁通公路封闭式收费工程可行性研究";⑼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歼击机非线形自修复控制方法研究及仿真"。目前,已

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三篇ET收录,一篇CA收录,还

作为主要作者之一参与了国内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智能运输系统学科领域的专著《智能运输系统概论》的编写工作。

高成发

高成发同志,男,副教授,1963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海安县,中共党员,1992年

5月研究生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工程测量系并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GP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指导教师为陈永奇教授。现为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测绘工程系

书记兼系副主任、北极测绘研究院副院长,在职博士生(导航制导与测控专业,研究方向:GPS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指导教师:万德钧教授)。从1987年参加工作

以来,高成发同志一直从事高等教育事业,先后主讲过《GPS测量》(首次开设者)、《控制测量学》、《港口及航道工程测量》等专业主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

认真研究教育教学主法,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科研方面,先后在《东南大学学报》、《测绘工程》、《江苏测绘》等公开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11篇

,主编教材4本,其中《GPS测理》一书由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年正式出版,《GPS 原理与应用》也即将正式出版。承担国土资源部科技司和东南大学科学研究基金等科研项目3项,在将GPS应用于交通工程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主持负责完成了几十项交通工程的勘测(特别是在用GPS建立公路首级控制网方面的)工程任务,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生产经营能力。曾获省级成果一项并获"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已发表过的主要论文论著:

1 高成发GPS测量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10

2 高成发、陈永奇一种GPS快速定位方法的研究冶金测绘1993No.

3 P7~10

3 高成发GPS工程控制网投影变形的处理测绘工程1998V01.8No

4 P67~70

4 高成发等用投影面重新选择法处理GPS投影变形南京交专学报1999.No2

P28~31

5 高成发,生仁军,用坐标转移法进行GPS工程控制网的偏心观测,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1);83-86

6 高成发,公路勘测GPS首级控制网的内业平差优化处理,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3);90-93

7 高成发线路曲线段中桩坐标的计算东北测绘1998No.2 14-16

8高成发田冉太阳天顶距法测定天文方位角的精度探讨江苏测绘1995No.2

19-22

9 高成发蔡宁生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交通高教研究1998 No.3

51-52

10 高成发产学结合深化"GPS测量"课程教学改革高教探新85-87

11 高成发等井下弯道放样中的几个问题黑龙江测绘1998No.3

12 高成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江苏测绘2001No.4 待发

13 胡伍生、高成发GPS原理与应用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陈一梅

女,汉族,1961年11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1987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副教授。

多年来一直从事港航工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港航规划、河流动力理论及数值模拟、航道演变与治理、RS和GIS技术在港航工程中的应用。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广西红水河更滩滩群整治模型试验研究,闽江口深水港址方案选择及深水航道回淤预报,闽江水口坝下航道整治泥沙数学模型研究,RS技术在港航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等。主编教材一部,参编教材二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的"航道

整治与疏浚"课题建设被评为江苏省二类课题。1998年获交通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9年获交通部吴福-振华优秀青年教师奖。

叶见曙

叶见曙,现年53岁,教授。现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桥梁工程系主任、东南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研究所所长。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IABSE)会员、江苏省注册

咨询专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分会理事、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委员会理事,茅以升教基全会桥梁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桥梁结构设计理论、施工技术及桥梁检测、加固技术。先后承担交通部、江苏省以及南京长江二桥研究项目,获交通部科技进步奖2项。已完成江苏省交通科技基金项目"预应力拼接刚构桥研究"和"双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研究"、主持进行了南京长江二桥北汊桥等4座特大跨经和大跨经箱梁桥静、动载试验。目前承担交通部西部开发项目公路"洞桥检测评

定与加固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及"公路旧桥承载能力评定规程研究"、"钢箱梁空间应力分析"等7个项目研究。主编教材"结构设计原理",获江苏省高校教学改革二等奖,编写教材"结构设计原理计算示例"及"桥梁技术改造"。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篇。

东南大学专业 历史 历任院长简介

东南大学毕业证样本历任校长 东南大学简介乘车路线地址: 东南大学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2000年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东南大学。从南京火车站出发,乘坐44路、游1路,从南京火车站做159 路(花木公司站)上车,坐15站至(东南大学浦口校区站)下车,从南京火车站出发,乘坐44(雨花台南大门-南京火车站),抵达四牌楼. 约6.92公里,从新庄西出发,乘坐97(公交总公司-仙林灵山),在公交总公司换乘15(南堡公园-鸡鸣寺),抵达鸡鸣寺.多大可以到东南大学。江苏省.南京市东大路6号成贤学院西校区。 东南大学历任校(院)长及任职年限: 1978年05月—1979年08月南京工学院院长:盛华1979年—1979年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吴觉1979年-1983年南京工学院院长:钱钟韩1983年12月—1986年12月南京工学院院长:管致中1985年-1993年南京工学院院长、东南大学校长:韦钰1993年11月—1997年10月东南大学校长:陈笃信1997年10月—2006年06月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2006年06月—至今东南大学校长:易红 东南大学所设院系和专业学科: 学校设有建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 30个院系,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系、历史学系、哲学系、俄文专修科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地理系、地质系、生物学系、心理学系、气象学系法学院:法律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社会学系、边政学系师范学院:教育学系、体育系、艺术系、体育专修科农学院:农艺学系、农业经济系、森林学系、园艺学系、农业化学系、畜牧兽医系工学院:土木工学院、电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建筑工程系、航空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水利工程系拥有70个本科专业,2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5个硕士点. 东南大学历史变迁过程详解: 中国政治中心北迁之后,由中央太学改作郡学、路学或府学等南京地方学府,1650年明国子监改为清江宁府学。现代意义上东南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张之洞在此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美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

东南大学2016年拟录取推荐免试直博生名单

东南大学2016年拟录取推荐免试直博生名单 徐佳楠建筑学院081300建筑学李飚湖南大学 陈乾潢机械工程学院080200机械工程幸研东南大学 陈俊能源与环境学院08070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陈永平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符灏能源与环境学院08070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沈炯河海大学 邱雨能源与环境学院08070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钟文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成城能源与环境学院08070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李舒宏中国矿业大学(徐州)闫景春能源与环境学院08070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沈来宏东南大学 李想能源与环境学院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吕锡武东南大学 张晓东能源与环境学院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余冉东南大学 魏震楠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80902电路与系统黄风义东南大学 王李宁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窦文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相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陆卫兵电子科技大学 叶建宇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华光东南大学 林宇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尤肖虎东南大学 刘晓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高西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宋腾飞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郑文明河海大学 吴芋颖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郑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于越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宋铁成南京理工大学 张征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杨绿溪南京农业大学 彭哲琦土木工程学院081400土木工程吴智深厦门大学 王嘉昌土木工程学院081400土木工程舒赣平东南大学 杨凡土木工程学院081400土木工程李爱群西南交通大学 张志浩土木工程学院081403市政工程杨小丽东南大学 吕涛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080901物理电子学孙小菡东南大学 张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孙立涛重庆大学 李成生数学系070100数学曹进德安徽大学 刘洪喆数学系070100数学虞文武东南大学 李晨曦自动化学院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张侃健东南大学 柳文章自动化学院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孙长银吉林大学 彭培真自动化学院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魏海坤东南大学 俞毅自动化学院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达飞鹏东南大学 郑亚君自动化学院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余星火东南大学 狄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蒋嶷川西南交通大学 李延东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芮勇东南大学 常宁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083100生物医学工程赵祥伟东南大学 何珍珠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083100生物医学工程顾忠泽南京农业大学 刘羽霄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083100生物医学工程赵远锦东南大学 叶德文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083100生物医学工程顾宁南京医科大学 于涵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083100生物医学工程唐达林东北大学

一、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要求-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格式 1、装订顺序见模板。 2.字体、字号、页码与排版格式: (1) 一级标题粗体三号,居中;二级及以下标题粗体小四号,居左;所有标题内实义词首字母大写 (虚词位于标题开头时,首字母大写)。 (2)正文、致谢、目录、参考文献一律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1.5倍行距。表格内文字5号,单倍行距。段落引用单倍行距,缩进4个字母。汉字一律用五号宋体。 (3)正文前从致谢开始编页码,用罗马数字如 i, ii, iii, iv,从正文开始用阿拉伯数字1,2,3标明页码。页码一律居右打印。 (4)英文标题下第一段落开头不缩进,第二段落起第一行缩进4个英文字母。 (5) 中英文摘要关键词:3-5个,用“;”分隔。摘要中,“Keywords”小四号粗体。“关键词”宋 体5号粗体。与摘要内容之间空一行。 (6) 目录采用word系统(路径:插入\引用\索引目录)自动生成。 3.夹注格式示例: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 is that language “bound up with culture in multiple and complex w ays”(Ellis 1968: 3). --Image schemas are assumed as a more primitive level of cognitive structures underlying metaphor…(Li 2002: 11). —According to Alun Rees (1986), the writers focus on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that each individual learner brings to the learning situation. — It may be true that in the appreciation of medieval art the attitude of the observer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Robertson 1987). —In China, many scholars like Li Ying (2002)and Chen Yong (2007)have made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orientational metaphors of up and down. 注意:括号内姓氏和年代之间空一格,冒号和页码之间空一格。 4.参考文献(注意每一个标点符号和空格): (1)英文参考文献在前,中文参考文献在后。英文参考文献按作者首字母顺序排列;同一作者按年排列。中文按照作者姓氏的拼音字母顺序。 (2)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使用见模板): M—专著;C—论文集; J—期刊文章;A—论文集文章; D—学位论文;R—会议论文;Z—词典,OL—网上文献 (3)第一作者姓名采用“姓,名首字母”,第二位作者起“名首字母,姓”,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 Gordon。“and”用“&”。四个及以上作者时只列第一作者,后加“et al.”如:Norris,F. et al. (4)书名、期刊名、论文集名斜体,首字母大写。学位论文首字母大写,但不需斜体。 英文参考文献: (1)同一作者不同出版年的文献按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同一年出版文献按照文献标题首词的顺 序排列,在出版年后按顺序加a b c以示区别。 Chomsky, N. 1981a.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M]. Dordrecht: Foris. Chomsky, N. 1981b. Theory of Markedness in Generative Grammar[M]. Pisa: Scuola Normale Superiore. (2)同一作者既有独立作者文献又有以第一者和其他作者合作的文献,独立作者文献排列在前,合作 文献排列在后。

东南大学2015级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东南大学 2015级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门类:工学专业代码: 080301 授予学位:工学 学制: 4 制定日期: 2015 一. 培养目标 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求,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能够在传感器、测试技术、智能仪器、测控系统、复杂工程等技术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运行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的工作,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在毕业五年左右的预期目标: 预期目标1. 熟练地掌握测量信息的获取和预处理、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相关的软硬件开发技能,能够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系统,能够根据工程需要提出仪器系统解决方案及应用系统; 预期目标2. 能够作为成员或者领导,在一个由不同角色人员构成的团队中独立承担某一项专业领域的工作; 预期目标3. 有良好的修养和道德水准; 预期目标4. 在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或有能力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预期目标5. 能够通过其它学习途径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预期目标6. 有意愿、有能力服务社会。 二. 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及专业知识,通过实践环节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人文科学素质修养,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设有十二项。 1)工程知识:具有从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所需的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知识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并能够综合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特别是通过电子网络、期刊资料等渠道了解相关的器件、产品、系统及技术的进展与前沿,并充分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调研分析具体的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技术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能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提出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伦理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对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保持跟踪和了解。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行业发展,项目规划具有前瞻意识,能对工程问题进行合理的预测与准确的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和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于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并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培养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能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各种角色; 10)沟通:培养有效沟通能力,撰写报告,陈述发言等全方位交流能力,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域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竞争和合作;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对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 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融合多学科内容的交叉性学科。以信息获取为主要任务,与信息传输、处理应用紧密结合,主要探讨和研究测量理论、测量方法和测量系统的集成技术。

东北大学近代史东大精神

“东大精神伴我行”主题演讲稿 今天,我很高兴地同大家一起,分享我关于“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东大精神的理解。 九十一年前,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张学良将军在这片神奇的辽宁大地上创立了东北大学。今天我们就是在这个他亲手创立的东北大学里进行演讲。东北大学的创立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帝国主义之火中受煎熬的东北人民带来了希望,它的到来激起了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和抗争的志气,使得越来越多的铮铮铁骨举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大旗。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每每听到我们东北大学的校歌,我的脑海就浮现出许许多多慷慨悲歌志士正在抗战一线的场景,不禁令人产生由衷的敬意。在国难当头之际,我们东北大学应运而生,肩负起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业。历史交给我们这样的一个责任,我们东北大学不负众望,在艰难曲折的抗争道路上自强不息,不断进取,一路发展来,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吾曹?“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东大精神没有改变,“爱国爱校、严谨治学”的东大传统更是历久弥新。 回望我们东大的成长史犹如一部激昂的奋斗史,悉数仍然激动不已。 85年前,我们的老校长张学良提出了“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的办学宗旨,东北大学从

此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同年,梁思成林徽因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82年前,“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东北大学被迫流亡,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流亡的大学。东大师生相继辗转北平,开封,四川三台,一路求学,一路斗争。我们的爱国步伐未曾被阻挡过。 81年前,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参加了第十届奥运会,成为中国的奥运第一人。在这样的国难当头的日子里,我们仍有勇气有信心向世界传达我们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79年前,“一二九”爱国运动的爆发,东北大学的学子再次成为先锋队和主力军。我们用行动告诉世人,告诉帝国主义者,我们东北大学是打不垮的。东大的校园倒了,但是会有千千万万个东大人站起来! 65年前,新中国成立。东北大学顺应历史的潮流,不断创新发展,践行着“知行合一”的东大精神。 56年前,东北大学创造了中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25年前,我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园。 从2006年-2013年12月,我们东北大学承担各类科技项目9100余项,获各类科技奖励37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6项,省部级一等奖46项。

东南大学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组织实施方案(试行) -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东南大学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组织实施方案 (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意见》有关部署,为加快培育高价值专利,进一步提升我校专利产出质量,实现从大向强、从多向优的转变,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我校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有措施的对我校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和推广实施,增强我校原创性和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研发和产出能力。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探索构建专利创造新模式、新机制,形成一批技术创新难度高、保护范围合理稳定、市场发展前景好、竞争力强的高价值专利。 三、重点任务 围绕我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高价值专利,对产生的经济效益,将兼顾学校和发明人的各自利益。优先申报省和国家的各种奖励。 对项目研发过程中、推广应用中和成果申报中出现的困难,学校将给予重点支持,尽可能多的培养出具有高价值的专利技术。 四、项目实施 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实施项目化管理,由科研院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一)支持范围 重点支持我校待立项和在研的各种具有潜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科研项目,包括: 1. 计划申报国家或省部级发明奖的项目; 2. 计划申报国家或省专利金奖项的项目;

3. 具有产业化需求和前景的项目; 4. 具有明显经济价值的项目; 5. 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导向的项目; 6. 社会发展所急需的项目。 (二)申报与审批 1. 项目申报:由项目发明人书面提出申请,填写申报书(附件1),按要求提供所需附件; 2. 专家评审:由学院审批,校内外的有关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对申请的项目进行评审,知识产权办登记并指定专业对口的资深专利代理人代理; 3. 项目审定:对评审的项目,由知识产权办进行统计和核实,办理和监督项目的实施。代理费由发明人与代理人面议,费用由发明人与学校各支付一半。

东南大学导师

东南大学硕士生导师名单 ★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 ● 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未注者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院系专业指导教师名单 建筑系050403 美术学高祥生;赵军;赵思毅;方晓珊等 081301 ●建筑历史与理论朱光亚;陈薇;周琦;周小棣等 081302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王建国;仲德崑;黎志涛;韩冬青;单踊;龚恺;冷嘉伟;张彤;张宏;王静;马晓东等081303 ●城市规划与设计段进;董卫;阳建强;孔令龙;刘博敏;胡明星等 081304 ●建筑技术科学杨维菊;戴航;陆可人(土木学院)等 081320 ★景观建筑学杜顺宝;丁宏伟;成玉宁等 081321 ★建筑遗产保护与管理朱光亚(兼)等 机械工程系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钟秉林;易红;贾民平;汤文成;许超;许飞云;蒋书运;彭英;孙蓓蓓;幸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蒋全兴;史金飞;王兴松;颜肖龙;毛玉良;张传海;赵坚玉;李刚;张赤斌;贾方;韩良;陈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钱瑞明;陈云飞;李健康;庄萍;陈敏华;林晓辉等 080204 ●车辆工程陈南;张建润;任祖平;李普等 080220 ★工业设计薛澄歧等 动力工程系080104 ●工程力学陆颂元;臧朝平;谭平等 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吕震中;王式民;朱小良;丁维明;周斌;沈德明;田新启;陆勇等 080701 ●工程热物理施明恒;袁竹林;归柯庭;郝英立;王素美等 080702 ●热能工程赵长遂;沈湘林;林中达;王式民;周克毅;顾璠;沈炯;段钰锋;张永福;张军;杨亚平;沈来宏080703 ●动力机械及工程徐治皋;陆颂元;吕剑虹;周克毅;杨建刚;王培红;傅行军;杨建明;胥建群;葛斌;冷杉石红;卢荣军;程懋华;刘振祥等 080704 ●流体机械及工程杨建刚;韦红旗等 080705 ●制冷及低温工程张小松;袁竹林;杜垲;陈九法;董卫;陈亚平;张宝怀;王晓等 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朱晓东;葛仕福;郭宏伟等 080720 ★能源信息技术徐治皋;吕震中;林中达;沈炯;吕剑虹;王培红;雎刚;张雨飞;司风琪;于向军等 080721 ★能源环境工程金保升;沈湘林;归柯庭;段钰锋;仲兆平等 080722 ★新能源技术施明恒;顾璠;董卫;肖军等 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张小松;虞维平;张辉;陈振乾等 083002 ●环境工程金保升;赵长遂;吴新;熊源泉;杨林军等 无线电工程系080902 ●电路与系统王志功;黄风义;朱恩;冯军;孟桥;李文渊;李智群;胡庆生等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孙忠良;章文勋;洪伟;戎敖生;窦文斌;徐金平;崔铁军;朱晓维;于东海;钱澄;周健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毕光国;尤肖虎;沈连丰;赵春明;高西奇;陈明;曹秀英;陈晓曙;徐平平;郭强;赵新胜;王捷;黄清;潘志文;仲文等

东南大学2016年交通学院接收推免生名单

东南大学2016年交通学院接收推免生名单 陈顺达交通学院081401岩土工程中南大学 方黄磊交通学院081401岩土工程东南大学 李恒交通学院081401岩土工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刘睿交通学院081401岩土工程东南大学 刘志祥交通学院081401岩土工程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牟聪交通学院081401岩土工程东南大学 潘超交通学院081401岩土工程长安大学 王呈呈交通学院081401岩土工程东南大学 张孟环交通学院081401岩土工程东南大学 黄潇交通学院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长安大学 李俊方交通学院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吉林大学 谈笑交通学院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长安大学 王冲交通学院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东南大学 徐杰交通学院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东南大学 杨湛交通学院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东南大学 袁鹏飞交通学院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中南大学 赵丹阳交通学院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东南大学 郑涛交通学院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东南大学 陈宏燕交通学院081500水利工程东南大学 姜宁交通学院081500水利工程东南大学 柯兴交通学院081500水利工程东南大学 刘硕交通学院081500水利工程东南大学 陈阳交通学院081600测绘科学与技术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马昱肖交通学院081600测绘科学与技术东南大学 张良交通学院081600测绘科学与技术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张瑞成交通学院081600测绘科学与技术东南大学 安颖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长安大学 白洋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东南大学 蔡韵雯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东南大学 陈福临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 陈明华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西南交通大学 陈忠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东南大学 邓翎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东南大学 杜建坤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 樊朋光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吉林大学 宫晓琳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长安大学 郝怡铭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长安大学 洪阳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东南大学 华明壮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学科设置,排名及分布

一.学科设置 建筑系 建筑系城市规划系环境设计系景观学系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分子电子学、医学影像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电子学 人文学院 哲学与科学系政治与公共管理系中国语言文学系旅游学系医学人文学系 经济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经济与贸易系、工商管理系、金融系、会计系、经济学系、电子商务系和物流工程系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力学、工程管理 交通学院 道路工程系、交通工程系、桥梁工程系、地下工程系、运输与物流工程系、港航工程系、测绘工程系、地理信息工程系 基础医学院 学院设有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系、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生理学与药理学系、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系 机械工程学院 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工程 能源与环境学院(动力工程系) 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信息安全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显示工程、光纤技术与光纤通信、微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工程、微波与毫米波技术、光子学和光通讯、真空电子技术和电子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学院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数据库及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软件工程及理论、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设有金属材料、土木工程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和先进材料制备与应用四个方向 (研究生)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 电气工程学院 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应用电子与运动控制、电气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 外国语学院 英语及日语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研究生)仪器科学与技术,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微系统与测控技术,导航、制导与控制 艺术学院 工业(艺术)设计、美术学和动画 数学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基础数学、概率与统计、信息与编码、信号与系统、计算机应用、科学计算、金融统计 物理系 物理学、应用物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化学化工学院 应用化学、材料物理和化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制药工程 法学院

东南大学近几年分数线

2005年东南大学各专业复试分数要求院系所专业复试条件 建筑学院美术学 50/90/349(其中总分≥369 且设计≥140,单科(限一 门)可降2分) 其他专业 50/90/320(其中总分≥340 且设计≥140,单科(限一 门)可降2分) 机械工程系50/75/310 动力工程系50/75/310 无线电系信息安全、微波50/75/334 其他专业50/75/340 土木学院结构工程50/75/345 环境工程50/75/335 管理科学与工程55/83/335 桥梁、岩土50/75/320 其他专业50/75/310 电子工程系电路、微电子50/75/330 其他专业50/75/310 数学系50/75/300 自动控制系54/90/340 计算机系50/75/310 物理系50/75/315 生物医学工程系50/75/310 材料工程系50/75/320 人文学院马克思思想教育50/75/328 政治学理论50/75/321 伦理学55/83/323 科技哲学55/83/341 马克思主义哲学55/83/331 外国哲学55/83/369 旅游管理55/83/355 民商法学50/75/306 艺术学50/75/320 设计艺术学50/75/337 行政管理55/83/349 中国古代文学50/75/342 经济管理学院国民经济55/83/355 区域经济55/83/337

金融学55/83/350 产业经济55/83/330 国际贸易55/83/338 会计学55/83/341 企业管理55/83/349 技术经济55/83/330 行政管理55/83/375 管理工程55/83/333 系统工程50/75/328 系统分析50/75/331 MBA 50/100/160 电气工程系50/50/80/90/331 外国语言系日语50/75/350 其他专业50/75/317 体育系50/75/300 化学化工系50/75/310 交通学院港航、测量、地理信息50/75/330 其他专业50/75/342 仪器科学与工程 系 50/75/310 艺术学系50/75/300 基础医学院50/75/300 公共卫生学院社会保障55/83/330 其他专业50/75/300 临床医学院50/75/305 建研所50/75/310 高教研究所50/75/330 情报所55/83/330 软件学院50/75/310 职业教育学院50/75/300 远程教育学院50/75/300 集成电路学院50/75/310

东北大学校歌

在中国,大学,如果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和悠久历史的大学,作为这所大学的学子,总会很自豪的。 校徽,校训,校歌,几乎是每个大学都会拥有的标志。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底蕴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得完的,学校的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发展到底有如何重大的作用也不用通篇赘述,或者说仅仅作为一位研究生来说,有点儿不自量力了吧。不过,校徽、校训、校歌至少可以蕴含了学校的这些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作为东大人,不仅仅是东大学子,我说的是东大人,至少或多或少的对于我们的校徽校训校歌应该有一些了解。尤其是,在东北大学生活了六年,对于这些的理解也随着对于学校感情的不断加深,随着阅历的增长,对于这些更加的热爱,也对一些现在比较无奈和痛心疾首吧。 这几天正好是新生的军训,其中有一项就是唱东北大学的校歌,那今天就先说说东北大学的校歌吧。先提问一个也许大不敬的问题吧, 1.作为东大人,谁可以把东北大学校歌的大概的历史还有含义给讲出来。词曲作者是? 2.作为东大人,谁可以把东北大学校歌背着唱下来。 3.你知道吗,东北大学校歌在2005年之后,被删改了一半的歌词,这一半歌词,删得让很多人痛心疾首,可惜,随着我们的远去,现在的东大学子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东北大学校歌没被删时候的歌词了,那么,作为一直在校的东大人,您是否也知道东北大学校歌被删改的事情,知道被删改的歌词都是什么吗? 东北大学校歌(部分修改后的,现在用的) 词刘半农曲赵元任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 地所产者丰且美,俗所习者勤与劳。 愿以此为基础,应世界进化之洪潮。 沐春风时雨之德化,仰光天化日之昭昭。 惟知行合一方为贵,惟自强不息方登高。 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 期终达于世界大同之目标。 啊!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吾曹? 能不奋勉乎吾曹?

东南大学毕业设计要求

关于艺术学院2011-2012学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安排的通知 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职责与工作任务 1.指导教师的条件:艺术学院各专业在编教师提出申请,遵循《艺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并符合以下条件。 ①指导教师应由讲师以上(含讲师)或相当职称的人员担任。 ②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可采用合作指导的形式聘请合作单位中级职称以上的科研人员担任指导,但仍应由本专业讲师以上的教师作指导教师,掌握工作的进度、要求,协调有关问题。 2.明确、履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职责: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 ①指导教师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对学生严格要求。 ②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设计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3.指导教师的具体任务: ①选择课题,规范地填写任务书; ②审定学生拟定的开题报告,批改译文及外文摘要; ③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进行答疑和指导,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 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正确撰写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并认真批阅; ⑤毕业设计(论文)结束阶段,按毕业设计(论文)的成果要求检查学生的工作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预审,写出评阅意见; ⑥参加毕业设计答辩,写出答辩意见; ⑦指导学生作好毕业设计(论文)的业务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质量写出评语; ⑧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资料、成果,并在资料袋上列出清单,按学校要求整理归档。 4.指导人数与指导时间 为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每位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一般不超过6人。 指导教师因工作需要必须出差,时间在2周以内的须经院教学院长批准,超过2周的应报教务处审批,并事先向学生布置好任务或委托他人代为指导。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确定 按学生专业平均绩点排名(教务办提供)顺序,由学生根据课题兴趣自主选择导师。各系自行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完成。 三、艺术学院2012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具体安排

模式识别期末试题

一、填空与选择填空(本题答案写在此试卷上,30分) 1、模式识别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包括:模式采集、特征提取与选择 和模式分类。 2、统计模式识别中描述模式的方法一般使用特真矢量;句法模式识别中模式描述方法一般有串、树、网。 3、聚类分析算法属于(1);判别域代数界面方程法属于(3)。 (1)无监督分类 (2)有监督分类(3)统计模式识别方法(4)句法模式识别方法 4、若描述模式的特征量为0-1二值特征量,则一般采用(4)进行相似性度量。 (1)距离测度(2)模糊测度(3)相似测度(4)匹配测度 5、下列函数可以作为聚类分析中的准则函数的有(1)(3)(4)。 (1)(2) (3) (4) 6、Fisher线性判别函数的求解过程是将N维特征矢量投影在(2)中进行。 (1)二维空间(2)一维空间(3)N-1维空间 7、下列判别域界面方程法中只适用于线性可分情况的算法有(1);线性可分、不可分都适用的有(3)。 (1)感知器算法(2)H-K算法(3)积累位势函数法 8、下列四元组中满足文法定义的有(1)(2)(4)。 (1)({A, B}, {0, 1}, {A→01, A→ 0A1 , A→ 1A0 , B→BA , B→ 0}, A) (2)({A}, {0, 1}, {A→0, A→ 0A}, A) (3)({S}, {a, b}, {S → 00S, S → 11S, S → 00, S → 11}, S) (4)({A}, {0, 1}, {A→01, A→ 0A1, A→ 1A0}, A) 9、影响层次聚类算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计算模式距离的测度、(聚类准则、类间距离门限、预定的 类别数目))。 10、欧式距离具有( 1、2 );马式距离具有(1、2、3、4 )。 (1)平移不变性(2)旋转不变性(3)尺度缩放不变性(4)不受量纲影响的特性 11、线性判别函数的正负和数值大小的几何意义是(正(负)表示样本点位于判别界面法向量指向的 正(负)半空间中;绝对值正比于样本点到判别界面的距离。)。 12、感知器算法1。 (1)只适用于线性可分的情况;(2)线性可分、不可分都适用。

东南大学2017年交通运输工程拟录取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名单

东南大学2017年交通运输工程拟录取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名单 叶含珺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吉林大学 黄衡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武汉理工大学 尹腾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长安大学 郭雨鑫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吉林大学 曹钰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长安大学 王帅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海南大学 丁凡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长安大学 刘月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 徐炜铃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清华大学 刘佳超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大连理工大学 张梦茹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长安大学 孟春生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长安大学 何珂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东南大学 姓名录取院系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毕业单位备注 俞俊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东南大学 吴丽霞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东南大学 朱玉霖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西南交通大学 周航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北京交通大学 郑康康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华中科技大学 涂珊珊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东南大学 岳一帆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长安大学 唐芳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西南交通大学 李昌泽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中南大学 孙卓群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东南大学 郑启康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东南大学支教团 郗璇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中南大学 廖杨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同济大学 姚东成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东南大学 林宇倩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中南大学 李怡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东南大学 李伟欣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西南交通大学 严正奇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清华大学 苑霄哲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长安大学 王成晨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东南大学 韩亚进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长安大学 綦聪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东南大学流动助教 杨洋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吉林大学 郑征程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长安大学 宋嘉骐交通学院082300交通运输工程长安大学

东南大学材料学院导师

注: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 导 师 研究方向 陈惠苏1. 材料多尺度模拟和定量表征技术; 2. 多场耦合作用下材料耐久性和寿命预测; 3. 阻燃性超高性能绝热保温材料制备和使用技术; 4. 粒子模拟; 5. 镁质胶凝材料水化、微观结构、性能; 6. 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7. 快速修补材料制备技术和性能研究;8.裂纹自愈合理论 陈锋/ 余新泉/ 张友法(暂不招生) 1. 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钛合金植入材料、功能泡沫金属材料 2. 材料表面的微纳结构和仿生材料 3. 高性能防护复合材料 4. 超导材料制备和加工 董寅生林萍华储成林盛晓波医用钛、镁合金表面改性技术形状记忆合金 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 新型功能性医用敷料 医学、光催化纳米材料 牙科修复材料 液态金属精确成形 高性能金属材料 活性炭材料

高建明生态和环境工程材料\生态混凝土护坡构建技术. 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和预测技术\现代混凝土制品制备技术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新型建筑节能和墙体材料 高锦张塑性成型理论及使用研究 塑性成型工艺的数质模拟和模具优化 蒋建清课题组(先进材料研究中心)蒋建清、方峰、董岩、黄海波、邵起越、涂益友、曾宇乔1)碳化物形态和结构控制技术 2)超高强度钢丝的制备及微结构表征 3)高性能特种钢铁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4)铝及铝合金晶界结构及分布的控制技术研究5)亚微米级BAM荧光粉合成机理研究 6)蓝光及近紫外激发LED荧光粉研究 7)LED荧光粉热稳定性研究 8)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研究 9)多孔纳米金属研究 10)超硬薄膜的制备及生长机理研究 11)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技术研究 12)热电转换材料研究 13)GaN晶体的合成技术研究

东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式样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院(系)______________专业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起讫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设计地点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东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东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东南大学教务处办理。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东北大学电气工程学科

电气工程 学科专业介绍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二O一一年五月

本专业历史与发展历程 1875年法国巴黎火车站建成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火力发电厂,1882年爱迪生建立商业化电厂和直流电力网能发660kw电力,1876-1878年俄国人亚布洛切科夫成功试验了单相交流输电技术。1880年前后英国费朗蒂改进了改进了交流发电机,并力主采用交流输电。1882年法国人高兰德和英国人约翰。吉布斯成功研制了第一台实用变压器,使得交流输电,变压变得得心应手,1885年英国工程师菲尔安基设计的第一座交流单相发电站建成发电发电功率1000kw,电压2500v升压后10kv传输,最后用户供电电压为100v,交流和直流输电在历史上有过很大的争议,但是最终交流输电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已经

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电力网理论和控制理论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该专业还有一些特点,就是强弱电结合、电工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多学科综合,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宽口径”专业。 我国许多大学设立了本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气工艺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并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的这方面人才。他们已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学者,分布在我国许多省、市,成为骨干力量。“文革”期间,由于受政治的影响,全国的高等院校相继停止招生,本专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先是老师被批斗,后来学校根本办不下去了,只能停止招生。但是,即便如此,许多老师并没有停止研究。他们知道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放弃对专业的研究和探索。 来,许多大学设立了本专业,并陆续招生,每年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包括学士、博士等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目前,各专业扩招,本专业的招生量也在上升。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没有站在世界的最前沿,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外交往的增加,我们已经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代表性的是:每秒3000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纳米技术的掌握;模拟技术的应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经过本专业的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设有“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方向。并以工业产品设计为基础,应用计算机造型、设计、实现工业产品的结构、性能、加工、外形等的设计和优化。该专业培养适应社会急需的,既有扎实科学技术基础又有艺术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囊括了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课程。高年级还根据社会需要学习柔性的、适应性强、覆盖面宽的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同时也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