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一)
中国建筑史笔记

一、中国建筑史部分〈一〉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部分1、穿斗式汉时成熟,南方各省多用。
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
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2、抬梁式春秋时成熟,北方各省多用。
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3、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
它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用不广。
4、间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
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
各间具体名称是:尽间-又梢间-梢间-又次间-次间-明间-次间-又次间-梢间-又梢间-尽间5、工官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6、司空自周至汉,国家最高工官称作“司空”7、将作汉代以后,“掌握作宗庙、路陵、宫室、陵园土木之工”称做“将作”8、将作少府秦至西汉,将作的称谓。
9、将作大匠东汉以后,将作的称谓。
大匠的副手称为“少匠”。
10、将作监唐宋时期,将作的称谓。
监的副手称为“少监”。
11、工部隋朝开始设置的,用以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和屯田、水利等各项工务的机构,其职务范围比将作大很多。
12、营缮司(营造司)明清时期,在工部下设营缮司,负责朝廷的各项工程的营建。
清康熙以后,改为在内务府设营造司,负责宫殿和园囿的营造。
13、都料唐朝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次为生。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

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构建筑结构体系:穿⽃式,抬梁式,井⼲式。
穿⽃式:沿着房屋进深⽅向⽴柱,间距较密,⽤穿枋把柱⼦串联起来,形成⼀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
特点是⽤较⼩的柱与“穿”,做成⼤的构架(整体性强,柱密,开间⼩)。
流传到现在,为中国南⽅诸省建筑所普遍采⽤。
抬梁式:沿着房屋进深⽅向在⽯础上⽴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短梁,最上层梁上⽴脊⽠柱,构成⼀组⽊构架。
在平⾏的两组⽊构架之间,⽤横向的枋连接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柱上安置若⼲与构架成直⾓的檩。
檩上排列椽⼦承载屋⾯。
2,⽃栱的作⽤:在柱⼦上,⽤以承托梁头、枋头,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的构件。
○唐宋:结构作⽤明显,布置疏朗,⽤料硕⼤;○明清:装饰作⽤加强,排列从密,⽤料变⼩,但结构作⽤仍在。
⽃栱在宋称为“铺作”,清称为“⽃栱”或“⽃科”。
(江南称“牌枓”)○柱头上的⽃栱——柱头科(宋:柱头铺作),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
○两柱之间置于枋⼦上的⽃栱——平⾝科(宋:补间铺作),起辅助⽀撑作⽤。
○⾓柱上的⽃栱——⾓科(宋:转⾓铺作),其承托⾓梁及屋⾓的作⽤。
室内⽃栱通常只⽀撑天花板重量,作为梁头节点的联系构件。
⽃栱:⽃-栱与昂的⽀座垫块;栱-短悬臂梁;昂-⽃的悬臂梁,与栱的作⽤相同;◆当建筑物⾮常之⼤⽽屋檐出挑相应加⼤时,⽃栱挑出距离也增加。
⽅法是:栱与昂的叠加层数(即出跳数),每增加⼀层栱/昂,⽃栱多出⼀跳,最多可加⾄出5跳。
重檐建筑:⼀般上檐⽃栱⽐下檐⽃栱多⼀跳,以增加出檐深度。
◆叉⼿:脊桁两侧的斜撑,⽤于固定⽀撑脊桁,其形状犹如侍者叉⼿⽽⽴,多见于唐宋元明建筑上。
3,台基作⽤:防⽔,防潮,保持室内⼲燥洁净。
(⼀般3到5个踏步)柱础:保护柱⼦不受地下⽔上升侵蚀⽽致腐烂的构件,多为⽯制。
◆收分:柱⾝由下向上逐渐收⼩;梭柱:上下两端均有收分的柱⼦形式,体如梭形;卷杀:将某些构件末端切削使之具柔美⽽有弹性的外形的⼀种做法,其轮廓线由折线或曲线组成;4,庭院围合⽅式:1)在主房与院门之间⽤墙围合;2)廊院:主房与院门之间⽤廊围合;3)三合院:住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座,之前再建院墙与院门;四合院:将三合院的院墙改为房屋,即主房东西两侧,相对之处均为房屋所围合;5,⼯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官是城市建设、建筑营造⼯官的职务:主持建筑⼯程的设计,管理估计⼯料及组织施⼯隋·宇⽂恺:隋代东西两⼤都城的规划与营造,⼤兴城规划;1:100的⽐例制作“明堂”图像及⽊模型宋·李诫:《营造法式》6,中国古代建筑两种发展模式:1)⼯官掌管下建造的官式建筑;2)各地⾃主建造的民间建筑第⼀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原始社会建筑(6、7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新⽯器时期的建筑遗存(⼲阑式——由产⽣于长江流域多⽔地区的巢居发展⽽来。
中建史重点考前笔记

中建史重点考前笔记中建史部分:一、木构架做法:1.抬梁、穿斗(特点、做法)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至5根。
当柱头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檩柱结构体系)——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特点——抬梁式:用料多,柱网疏,空间跨度大,适于大型官式建筑穿斗式:用料少,柱网密,空间跨度小,适于民间小型建筑2.殿堂、厅堂型构架(特点)唐代殿堂型构架(佛光寺大殿)——中图72页宋代厅堂型构架(南禅寺大殿和镇国寺大殿等)——中图114页特点——1殿堂型是水平分层做法;厅堂型是梁架分缝做法,房屋开间数不受限制相应增加梁架缝数即可。
2殿堂型的内外柱同高;厅堂型的内柱上升,每缝梁架中外柱(檐柱)最短,内柱随梁架举势而高出一步架或两步架。
3殿堂型定型为四种规则的分槽平面;厅堂型不必规定定型的平面,各缝梁架只要椽长、椽数、步架相等,内柱的位置、数量和梁栿的长短可以不同,可适应减柱、移柱等灵活的柱网布置。
4殿堂型的斗拱形成整体铺作层,充分发挥斗拱的结构机能;厅堂型的斗拱分散于外檐与柱梁的节点,斗拱结构机能趋于衰退。
5殿堂型构架做法复杂;厅堂型构架做法大为简化,显出勃勃的生命力。
3.举架、举折(概念、做法)举折(宋):以前后橑檐枋中心的水平距离为B,屋顶举起高度(即脊榑的高度)为H=1/3-1/4B,然后自上而下依次选择1/10H、1/20H、1/40H……逐折定出下面各榑的位置。
举架(清):以步架长乘以相应的举架系数来确定相邻两檩的高差(举高),是自下而上的做法。
中图上说:举折之制:为取得凹曲屋面,需要相应地确定步架的高度。
这种方法,宋《营造法式》中称为“举折”,清《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记述江南建筑做法的《营造法原》中称为“提栈”。
中国建筑历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建筑历史知识点整理中国建筑历史那可是一部相当精彩的长卷啊,就像一条流淌了数千年的大河,每个朝代的建筑就如同河中的一朵朵浪花,各有各的精彩。
咱先聊聊古老的原始社会。
那时候的建筑啊,简单得很,就像刚学走路的娃娃,质朴又直接。
人们大多住在山洞里,山洞就像是大自然给人类提供的最早的“公寓”,遮风挡雨全靠它。
还有一种是巢居,就是在树上搭个窝,这多像鸟儿筑巢呀。
住在树上,下面的猛兽就不容易伤到自己了,这也是人类最早的智慧体现。
再往后呢,到了奴隶社会。
商朝的建筑就有了新的模样。
那时候的宫殿建筑,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
想象一下啊,巨大的夯土台基,上面盖着宏伟的宫殿,这可是当时的权力象征。
就好比是一群人中,那个站在高台子上的首领,特别醒目。
建筑的布局开始有了一定的规划,对称的概念也慢慢出现了,这就像我们写字,开始讲究笔画的排列对称,这样才好看嘛。
到了周朝,建筑就更讲究礼仪制度了。
建筑就像一个规规矩矩的学生,严格按照等级制度来。
不同等级的人住的房子从规模到形式都有差别,这就好比在一个班级里,班长和普通同学座位的大小、位置都有不同一样。
这个时期的建筑技术也有了发展,木构架的体系逐渐成熟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呢,各个诸侯国的建筑就像是争奇斗艳的花朵。
每个国家都想把自己的城市和宫殿建得最漂亮、最坚固。
这个时候建筑的装饰性也增强了,斗拱这种神奇的构件开始出现。
斗拱啊,就像建筑的装饰品,又像是一个个小手臂,托着屋顶,既实用又美观。
秦朝可不得了,那建筑就像一个霸气的帝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
阿房宫那是何等的宏伟壮丽啊,虽然最后没建成,但光从文献记载就能想象到它的规模。
万里长城就更不用说了,像一条巨龙蜿蜒在中华大地上。
长城的建造难度之大,就像让无数的蚂蚁去搬动一座大山,可古代的劳动人民就是凭借着智慧和毅力做到了。
这长城可不仅仅是一堵墙,它是保卫家园的勇士啊。
汉朝的建筑就像是一位彬彬有礼的君子。
建筑风格大气又不失精致。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复习笔记.doc

屮国建窥史后很丘1、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有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的房屋,清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于原木垒成的墙体“井干”式建筑,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的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2、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2;适用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3、缺点;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4、我国的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5、穿斗式木架结构特点;用穿杭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木品木品的房架;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再沿禀条方向,再用斗林把柱子串联起来。
6、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搁置禀条,梁头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7、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
8、台基;是室内地面高出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
台基上则按柱网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蛀而导致腐烂。
9、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10、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耍的作用。
胆魄、平顶、囤顶、硬山、悬山、藏族平顶、毡包式圆顶、拱顶、fu 殿、歇山、卷棚、重殿。
11、中国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
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12、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是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
13、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14、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15、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为体制的产物。
中国建筑历史知识点整理

简答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过那几个阶段?各阶段经历了哪几朝代?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后期)元、明、清2 考古发现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在哪个朝代?遗址在何处?有什么特点?默画平面图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出现在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建筑遗址。
其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室间用廊子连接。
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
屋顶已采用少量的瓦。
3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在哪个朝代,为何图?有什么特点?最早的总平面图是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中出土98cm*48cm*1cm的“铜版错银兆域图”。
推测制图年代为公元前308年,距今2300余年。
是按一定比例绘制的。
表示了陵墓的总平面布置:王、后、夫人五墓横列,墓上各有享堂,五堂立于同一土台上,其外有两道宫墙环绕。
4 汉代建筑方面的成就是什么?1木架建筑渐趋成熟,斗拱普遍使用。
2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3西汉时,都城长安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
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有很大发展,说明石窟有几种类型,并举出几个实例1、塔院型:以塔为石窟中心的石窟,将窟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例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2、佛殿型:石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的石窟,例如山西太原天龙山第十六窟3、僧院型: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在石窟中放置佛像,周围凿若干小窟,每个窟供一僧打坐,例如敦煌第285窟6隋唐长安都城建设有何特点?1、总结各朝经验,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1)宫城居中、对称布置(2)城郭制度、三套方城(3)封闭里坊制(4)独立设市2、总结我国建筑群体及城市布局的经验,明显加强城市中轴线的作用,突出城市的主体建筑,是道路、市场对称,使城市布局完整统一。
中国古代建筑(全基笔记)新

第八章中国古代建筑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导言一、中国古代建筑溯源(一)形成时期:原始社会~秦汉1.原始社会:穴居、巢居---干栏式、木构架的雏形2.先秦(夏、商、周)建筑风格模式:城——方形,分城、郭两重,呈回字形宫殿——采用高台式建筑布局特点:夏——中轴对称商——散点式周——符合严格的礼制,见P162建筑主要成就:(1)瓦当的出现,是一个重要进步,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
(2)木构架结构日臻完善。
3.秦汉军事工程——长城宫殿建筑——秦:咸阳宫(设计集各国宫殿之长)、阿房宫汉:未央宫、建章宫、桂宫石建筑——东汉出现,如石祠、石阙与石墓陵墓建筑——秦始皇陵、汉茂陵(刘彻)(二)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佛塔、寺院建筑——嵩岳寺塔(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园林建筑——士人学子逃避战乱,初步出现写意山水园林(小巧、雅静及意境)(三)成熟时期:隋唐水利工程——大运河最早的敞肩石桥——安济桥(赵州桥)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城——长安城著名宫殿——大明宫(“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含元殿最著名)、洛阳宫(四)大转变时期:宋1、唐、宋建筑风格不同:唐——雄浑质朴、宏伟大气宋——柔丽纤巧、清雅飘逸2、民居布局制度转变:唐朝——里坊制、宋朝——街巷制3、建筑著作——《营造法式》(五)最后一个高峰期(集大成者):明清1、建筑著作:清代(1723年)颁布《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与用料标准。
2、代表性建筑: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以木材、砖瓦为主要材料,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1.外形特色:“高台基、木构架、大屋顶”2.最显著的特点:梁柱之间采用榫(sǔn)卯连接榫—凸出部分卯—凹进部分3.木构架的主要方式:(1)抬梁式①定义: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层叠而上,所以称“抬梁式”。
②常用建筑: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③优缺点:优点:能获得较大的无柱空间,空间更具连续性缺点:木材消耗较大(2)穿斗式①定义: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并且在枋上、两落地柱之间平行立短柱,与落地柱共同直接承檩,故称作穿斗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主讲:常青◆建筑史观(第一讲、第二讲):这门课的意义◆建筑意匠(第三讲~第六讲):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延续性的基本特征追究成因(地理、文化)◆建筑演变(第七讲~第十一讲)◆演变的现象(第七讲):延续中的变异 ◆演变的成因(第八讲~第十一讲):◆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第八讲、第九讲)◆西风东渐:中国近代建筑(第十讲、第十一讲)◆建筑保护(第十二讲)ps 常青推荐的书目:《华夏意匠》,《后现代建筑语言》,《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园冶注释》,《西方的没落》,《斗拱的起源》斯宾格勒,《清式营造则例》,《浮生六记》,《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36,40),<<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其中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在上课过程中要求我们都读过<<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为研究生教材,常青老师特别推荐考试:期中论文《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期末考试选择填空:上课笔记中内容作图题:(意象作图)1.《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征》 2.《21世纪外滩印象》作文题:《从国家大剧院看保罗"安德鲁的建筑历史观》ps.常青认为这门课的评分应当是论文的形式而非考试,考试是学校安排,迫不得以的。
我觉得很对,因为写论文能逼着我们去查很多资料,看许多别人的观点,就算不感兴趣,打着抄一篇论文主意的学生也会去读那么几篇文章的。
这远比考试死背笔记来的收获大。
所以我也在次提一提,供你参考。
第一讲:概说●历史观,历史意识:1.涉及过去和现在,深入骨髓的理解即往和历史的关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柯罗奇2.《建筑理论的历史》维特鲁维3.《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 特点:⑴记事本末,事件体(类似于《资治通鉴》对事件的分析)对建筑实践的分析,有的放矢,“分析问题,专题性” ⑵“批判的,开放的,无即定规则的,质疑的” ⑶方法:“分析”●<<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建筑学新议程》:二战后西方建筑理论与历史的回顾,60年代初开始。
30年代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起点是文丘里。
介绍现代建筑的各个流派思潮。
从新现代,解构主义到后工业时代。
)书中的要点:1.对现代主义的批判质疑:起点:文丘里2.关于意义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建筑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探讨表层与深层,所指与能指的问题。
二元并立的逻辑被解构主义否定,解构主义提出:事物的矛盾是起因,结果也是矛盾的)3.创造与根源:60年代,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推到及至。
现代主义讲究有序的形态,表现本能的冲动。
后现代主义不是为艺术而是为生活而存在,如表现荒芜瘟疫的城市即将崩溃,逻辑荒唐的文字游戏,达达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不同于早期现代主义的理性,后现代主义冲动优于理性,充满对新事物的愿望,艺术和生活没有区别。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后结构主义”):与当代建筑设计有关,以消解过去的一切结构为创造新事物的起点。
4.传统的问题:对传统的反思,历史主义5.类型学与转化:代表:阿尔多";;罗西,克莱尔(英)类型学:告诉了一种方法,依赖不变的东西,生活形态。
6.文脉主义:城市理论。
不光是新与旧的关系,还有环境的关系。
7.政治理论(建筑伦理学)8.现象学(场所精神)9.技术10.女权(建筑所反映的性的问题)ps.前6点为重点,我觉得以后的课程基本围绕这六点展开同学复印了整本书,书目录如下供参考:<<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1. Postmoderism: Architectural Responses to the crisis within Modernism2. Semiotics and Structuralism: the question of Signification3. Poststructuralism and Deconstruction: the issuses of Originality and Authorship4. Historicism: the problem of Tradition5. Typology and Transformation6. Urban theory after Modernism: Contextualism, main street and beyond7. The school of Venice8. Political and Ethical Agendas9. Phenomenology of Meaning and Place10. Architecture, Nature and the Constructed Site11. Critical Regionalism: Local culture VS. Universal Civilization12. Tectonic Expression13. Feminism, gender, and the problem of the body14. Comtemporary Definitions of the Sublime第二讲(针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基本为第一讲的补充)1.后现代:例子:上海现代建筑发展特点:一开始就排拒了现代主义(理性与效率的),是与现代主义断裂的,直接进入后现代。
上海现代建筑的发展可以称之为爆发户式的心态。
上海的四个副中心:五角场,徐家汇,花木,真荣2.符号学3.创造与根源:例子:库哈斯的CCTV新总部大楼 混乱与矛盾中发现问题——库哈斯 建筑的政治,控制势态 解构:不断变化,不断消解的过程4.传统问题5.建筑类型学:类型学与转化,是追求原型,传统中存在的至今仍有用的东西,并非结构的表层,结构的深层即为原型。
《城市的建筑》阿尔多";;罗西解构哲学不反对继承,继承并非接受,是质疑,分析,选择例子:学校的解构:从启蒙到解放思想中国新生代建筑师: 新客户派:催恺 夸大言论与死板,将本国文化视为己任 新城市主义:马青运 远离标准,过度的理性主义,反体制的意义 主流:中国式的思维:张永和,王澍 采取中国精华之际,保持一定距离,以主观态度重新审视,着眼于古今的转变(对于张永和的中国式的思维,着眼于古今的转变这一评论,常青有所质疑)(作业布置:读《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 〈建筑师〉36,40)ps.前两课基本象是在听天书,悬乎,所以听到什么记什么,觉得他是在讲一个建筑史观的问题。
因为这方面的书读的不多。
虽然听不太懂,但是感兴趣的人很多。
其实这方面我也很感兴趣的,只是觉得常青讲的虽多,但不透彻,就拿说到解构主义来说吧,他只是讲概念,“消解一切的结构”这些概念书上都能看到啊,但是怎么个消解法呢?对于我们现在设计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关于解构主义建筑的实例也并不少啊,为什么不举几个例子结合着分析一下呢,就觉得在听到节骨眼上的时候突然转说别的了,真吊人胃口。
我想如果以这方面为切入点引入你的主题可能会比较能吸引人。
建议你如果讲的话尽量透彻一点,不一定要多,但要透,最好结合设计课程,多举例子,多看图片。
第三讲: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一)现象学中讲到:参与客体的主体体验,从而寻找本质年鉴学派说:本源在民间●建筑史观1.营造 营的概念:围合,匝居从墙顶不分到墙顶分开穴居、巢居、干栏式2.建筑类型学与德昆西 类型学:原型,空间的原型,生活的原型 德昆西:中国的坡屋顶与西方的不同,来自游牧民族,以帐幕为原型 埃及的古代建筑是以洞穴为原型 希腊的古代建筑是来自于农耕,以棚屋为原型ps.讲到这里放了些游牧民族扛着帐幕走的幻灯以及殿堂建筑的结构分解图:他是想说明这是中国大屋顶的原型,屋顶与柱子是铰接关系,屋顶整个落在一圈额枋上(铺作层)可以随时被取走,这种“铰接关系”在以后的课中反复强调了。
3.中国木构体系发展的特征: 地域性超出了时代性 中国木结构体系是延续的,中国文明是延续的 中国文明是向前走的,西方文明是向上走的 S.B Fletcher 《建筑史》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文明没有神权的统治,所以不求永久 中国民族是实用的民族4.时间因素,地域因素: 官式建筑的单调,是因为它是一种“式”,“式”是一套制度 古风,丰富的在民间6.亚细亚生产方式:聚族而居,生产方式混杂不清(手工业与农业混杂),导致城与乡的界线模糊7.院、坊、城是同构的:中国——城中城:体现了匝居(营)的特点围合:井田式的 九夫为井(夫:一个状劳力一天耕作的范围)九井为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道路系统:九经九纬,道路围合成坊,每个坊为一城,井田一体,城乡一体罗城——子城——内城——宫城例子:北京城:都城——皇城——宫城 三重 宫城城门是午门按人伦秩序来划分空间秩序及大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台阶为宫字形,九五比(宋朝中间连起的称抽心舍)毛主席纪念堂为当初的大清门(中华门)两侧为衙门天安门广场为T形广场《天朝杀场》澳 例子:五凤楼方土楼 例子:庙、园、市结合——上海特点 例子:《清明上河图》中的生活、文化、技术8.中:择中而居圆:原始,无方位感,向心——中国追求中心择天下之中以为国(国指首都:河南洛阳),择国之中以为宫,择宫之中以为庙周公测影台:登封 1尺5寸以九宫格确定方向: 左青龙 右白虎 前朱雀 后玄武方位 东 西 南 北 中五行 木 金 火 水 土颜色 青 白 红 黑9.长城与15寸降水线:长城坐落在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分界线上15寸降水线为划分的建筑形式的地域性变化的分界线第四讲: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二)●建筑意匠1.匝居,营居 《清式营造则例》序论 《华夏意匠》李允禾 Tectonic 意匠(构造) K";;Frampton 肯尼斯";;弗兰姆敦《构造文化》 构造的诗意表达:High Tectonic Architectonic 地脉2.四合院:中国的四合院是关于人的隐喻 是人伦秩序,排列组合,从城市到住宅3.两种空间形式:殿堂、厅堂 厅堂特点:彻上露明,没有明伏(不好意思,没有繁体字的输入)和草伏之分,内柱高于外柱,无吊顶天花,只有檐下有斗拱,承载出檐。
殿堂特点:两套构架:草架、明伏,有天花(平萁),内外柱同高,上均有斗拱。
铺作层包括明伏和斗拱 类型:抬梁式,穿斗式(无梁),井干式 柱→额枋→铺作层→屋架4.歇山顶构造:在两山用丁伏(顺扒梁)承山面,承椽枋(采步金)屋顶下部形成一至二椽深的四面斜坡屋顶,屋顶上半为前后两坡,两坡相接处垒正脊,两坡左右各垒垂脊,下半四角垒戗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