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城区和高平市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2023年高平市工作报告

2023年高平市工作报告前言自2021年起,高平市政府经过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2022年,我们依然秉持着“发展、稳定、改革、创新”的方针,继续努力奋斗,努力让高平市成为一个更加繁荣、更加美好的城市。
下面,我将对高平市2023年的工作计划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经济发展高平市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但依然面对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了让高平市经济发展更加稳健,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具有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来高平市投资,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
3.加强与周边城市地区的合作和交流,拓宽市场渠道,提高投资吸引力。
二、城市建设城市环境是一个城市品质的重要体现,高平市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城市建设,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1.加强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交通运输能力,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2.加大绿化工作力度,提高市区的绿化率,打造更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
3.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
三、民生福利民生福利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高平市政府也会将民生福利作为工作重点,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城乡居民的福利水平不断提高。
1.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学校建设,提高教育水平。
2.不断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改善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提高健康管理水平。
3.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支持中低收入群体合理增加收入。
四、文化事业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高平市政府也会进一步加强工作,提高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
1.拓宽文化渠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2.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生活水平。
五、环保建设高平市政府将继续加强环保建设,落实好各项环保政策,积极推动建设绿色家园。
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环境品质。
晋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晋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一、引言晋城市是山西省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其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现状、问题、原因和对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现状晋城市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结构单一。
晋城市农村产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其他产业发展缓慢。
2. 技术水平较低。
大多数农民缺乏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3. 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资金有限,很多农村企业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或改善设备条件。
4. 市场营销不到位。
许多农民缺乏市场意识和营销能力,导致产品滞销。
三、问题上述现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和风险高。
2. 技术水平低下影响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资金短缺导致农村企业无法扩大规模和改善设备条件。
4. 市场营销不到位导致产品滞销,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四、原因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许多农民仍然抱持着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模式,缺乏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
2. 政策支持不足。
政府对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制定和实施存在一定问题。
3. 市场信息不对称。
由于市场信息透明度低,很多农民无法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导致产品滞销。
4. 资源分配不合理。
由于资源分配不合理,很多优质资源被浪费或流失,影响了产业经济发展。
五、对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科技创新。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3. 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
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和信息公开,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
4. 合理分配资源。
通过合理分配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推动产业经济发展。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人口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人口高平市,这座位于山西省晋城市的城市,拥有着独特的人口特征和发展脉络。
高平市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变化中。
截至最新的统计数据,其人口总数达到了一定规模。
人口的增长或减少,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从自然增长方面来看,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关键因素。
过去,高平市的传统生育观念相对较为浓厚,导致出生率一度较高。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以及对于子女教育、抚养成本等方面的考虑,近年来出生率有所下降。
同时,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也在逐步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口总量产生了影响。
经济发展也是影响高平市人口的重要因素。
当经济繁荣时,会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前来就业和创业,从而增加人口数量。
高平市在近年来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了煤炭、化工、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这不仅留住了本地的劳动力,还吸引了周边地区的人员流入。
教育因素对人口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高平市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
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了众多家庭在本地定居,为了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同时,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外出求学和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的流动。
高平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这与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相符。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相应增加。
这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青壮年劳动力在人口中所占比例也较为重要,他们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而少年儿童的比例则反映了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
从人口的性别结构来看,高平市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
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发展。
在人口素质方面,高平市不断提升。
教育的普及和各类培训的开展,使得居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逐步提高。
高素质的人口为城市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人口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晋城以后的发展趋势

晋城以后的发展趋势
晋城市是位于山西省西部的一个中型城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底蕴,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晋城市将继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尤其是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很大潜力。
2.城市建设:晋城市将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品质和生活水平。
包括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网络的便捷性;加大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力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晋城市还将注重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文化魅力。
3.科技创新:晋城市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着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4.生态保护:晋城市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环境监管,加强污染治理,提升空气质量和水质安全。
同时,晋城市还将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和生态协同发展。
总体来说,晋城市将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推动城市发展的多元化,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
山西各县市经济排名

此次评价方法主要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对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算,涉及到了综合经济、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等33项指标。据介绍,该排名的公布将有利于各县(市)明确自身的发展程度及其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层次,促强县腾飞、中游县赶超、弱县提速。
表1 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排名(按全国百强县各项指标)
县市名 指数 名次
河津市 10.61 1
孝义市 7.67 2
清徐县 4.85 3
介休市 4.59 4
襄垣县 4.40 5
洪洞县 3.88 6
高平市 3.43 7
灵石县 3.23 8
襄汾县 3.19 9
平定县 1.44 23
永济市 1.44 22
盂 县 1.32 24
原平市 1.11 25
山阴县 1.08 26
太谷县 1.07 27
长治县 1.05 28
柳林县 0.96 29
祁 县 0.75 30
曲沃县 0.63 31
乡宁县 0.48 32
据省统计局提供的资料,全省96个县(市)依据综合评分和排名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排名前十位的县(市),第二层次包括24个县(市),第三层次包括52个县(市),第四层次为排名后十位的县(市)。四个层次的居民年收入水平分别为:第一层次,城镇居民16655.1元,农村居民4343.92元;第二层次,城镇居民13111.38元,农村居民3487.79元;第三层次,城镇居民11040.92元,农村居民2244.29;第四层次,城镇居民10480.9元,农村居民1123.2元。(记者张军)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基本情况介绍

2004年全区现辖1个建制镇、6个办事处,84个行政村。全区总人口为2976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19937人,农业人口77751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61人,属于人口稠密地区。全区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达到较高水平,其中:粮食总产16789.1吨,人均占有粮食215.9公斤;肉类总产量997吨,奶类总产量为1129吨,禽蛋产量2205吨,蔬菜产量为71359吨,原煤产量132万吨。全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9855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745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5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6299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7906万元。工农业总产值为17449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269万元,工业产值167225万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一个目标、搞好六项工作,使得经济保持健康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1996—2004年晋城市城区自然社会经济发展资料统计数据
(一)、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晋城市城区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全区土地总面积为216372.4亩,其中:农用地面积为110697.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2%;建设用地面积为65785.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0%;未利用地面积为3989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8%。土地垦殖率为39.6%,
由于地貌类型的不同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土壤类型的地域差异。全区有2个土类、4个亚类、10个土属,29个土种类型。其中褐土是城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于全区海拔580~1065米的丘陵、低山、中山地区,是本区主要的农业土壤,团粒块状结构明显,并有不同程度的石灰反应。
(五)、植被
根据晋城市城区森林资源调查和区划,以及绿化规划工作。全区森林木材储积量为520万立方米。四旁植树造林株数为108.85万株,林地覆盖率为5.0%,四旁树木材储积量为30286立方米。经济林品种主要为柿子和红果,还有核桃、花椒、黄连木等;用材林树种主要有:毛白杨、北京杨、大冠杨、泡桐、柳树、国槐、臭椿树和榆树等;灌木、草丛植被主要有:次生的荆条、酸枣、狼牙刺、白羊草等。
晋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1-20
contents
目录
• 晋城发展现状概述 • 晋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晋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晋城发展策略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晋城发展现状概述
晋城市经济发展情况
01
02
03
总体经济规模
晋城市的经济规模不断扩 大,财政收入、工业增加 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 稳步增长态势。
产业结构调整
晋城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 调整,加大对新兴产业和 现代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投资环境优化
晋城市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 引更多优质企业和资本进 入。
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交通设施
晋城市交通设施不断完善 ,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 网络日益健全,提高了城 市交通便捷性和通达性。
资源循环利用
推广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05 结论与展望
对晋城发展的总结
经济发展
晋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GDP连续多年保持增长,支柱产业包 括能源、制造业、服务业等,未来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城市建设
晋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道路、桥梁、 公共设施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3
环保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晋城市将制定和完善环保政策法规,强化环境监 管和管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03 晋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 战
晋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产业结构单一
晋城市的产业结构主要以传统制 造业为主,缺乏多元化,对新兴 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支持不足。
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产业结构单一,晋城市的创 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具有核心
晋城煤炭产业现状分析报告

晋城煤炭产业现状分析报告引言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中国煤炭产业重要的基地之一。
本报告旨在分析晋城煤炭产业的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评估。
1. 晋城煤炭产业的基本情况晋城煤炭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晋城市境内煤炭蕴藏量大,储量丰富,煤种多样,以无烟煤、气煤、褐煤为主。
2. 煤炭产业的发展与现状2.1 生产水平晋城市煤炭产量居全国煤炭生产省份前列,年产煤炭量超过1亿吨。
煤炭产业为晋城市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2.2 企业规模晋城市拥有一批规模较大的煤炭企业,如晋城煤矿集团、晋城能源集团等。
这些企业在煤炭开采、加工、运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2.3 煤炭品种晋城市主要生产无烟煤、气煤和褐煤。
其中,无烟煤是主要品种,品质优良,广泛用于电力、炼焦、化工等行业。
2.4 产业链条晋城煤炭产业链条完善,包括煤炭开采、加工、销售等环节。
煤炭加工业发展较快,涵盖了煤炭深加工、煤化工和煤电联产等产业。
3.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3.1 煤炭资源消耗晋城煤炭产业长期以来依赖传统的煤炭开采方式,资源消耗较大,煤炭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3.2 环境保护压力煤炭开采、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给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
环境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3.3 产业升级难度大晋城市煤炭产业长期以来发展较为依赖于传统市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难度较大。
4. 发展前景与建议4.1 发展新兴产业晋城市应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和煤炭深加工等,以降低对煤炭的依赖。
4.2 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晋城市应加大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研发力度,推广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等技术,减少燃煤产生的污染物排放。
4.3 完善环境保护措施晋城市应加强对煤炭产业的环境监管,推动企业治理污染,加大对污染物的排放治理和处理力度。
4.4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晋城市的煤炭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
结论晋城煤炭产业虽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但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链条,在煤炭清洁利用、环境保护和企业创新方面仍有巨大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城市城区与高平市经济发展比较情况报告书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晋城市包括城区、泽州县、高平市、阳城县、陵川县和沁水县六县(市、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人口228万人。
我的家乡位于城区,本文就城区和高平市进行比较。
一.城市简介(一)城区晋城市城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
总面积149.6平方公里。
为晋城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地域。
晋城市城区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尤以煤与石灰岩为著;城区手工业历史悠久,名冠全市;城区组建后,随着市区的扩大,人流物流的增多,城区的商贸服务业蓬勃发展;晋城市城区城乡兼半,优势互补,城乡一体化建设在不断推进;在着力建设市区的同时,以小康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乡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工作也在大步前进。
(二)高平市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南边缘,1993年撤县设市,是晋城市唯一的县级市。
全市总面积946平方公里,辖9镇4乡3个街道办事处、461个行政村和居委会,总人口48万人。
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是:集中精力、财力、物力,认真搞好六大基地建设。
即清洁能源基地、化肥化工基地、冶炼铸造基地、轻工食品基地、优质生猪基地、旅游文物基地。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六个倾斜”:向“三农”倾斜;向重大调产项目倾斜;向城市建设倾斜;向教科文卫特别是教育倾斜;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向生态环境倾斜。
二.数据分析过程:1.2006年至2011年期间城区与高平市的经济指数状况比较:(表1~表6)图1 2006年经济指数状况比较县级单位城区高平市项目绝对数排位为年度计划(%)排位比去年同期增减(%)排位绝对数排位为年度计划(%)排位比去年同期增减(%)排位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18.484 72.19 4 13 253.351 77.88 1 16.8 1财政总收入(万元)3.24 5106.23232.82110.791108.991 29.17 2固定资产投资(万元)7.28 2137.361 26 3 6.94 3 30.18 6-63.57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3623 1 ————8.79 5 2905 4 ————13.3 1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万元)1.34 6 83.75 4 0.22 626.481166.861 30.43 3第三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23.561 93.5 318.311 9.92 93.53 2 17.63 2图2 2007年经济指数状况比较县级单位城区高平市项目绝对数排位比去年同期增减(%)排位绝对数排位比去年同期增减(%)排位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77.8 4 14.5 5 93 2 21.8 1 财政总收入(万元)40142 5 19.4 3 151688 1 33.2 1 固定资产投资(万元)372537 3 8.4 5 362741 4 55.1 2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5074 1 8.7 6 4688 3 16.1 1 一般预算收入(万元)20591 5 20.8 2 50864 1 -12.1 6一般预算支出(万元)38630 6 37.6 2 75486 2 27.4 3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万元)57728 5 34 1 347092 2 16.3 3第三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506477 1 20.7 4 176042 2 38 1图3 2008年经济指数状况比较县级单位城区高平市项目绝对数排位比去年同期增减(%)排位绝对数排位比去年同期增减(%)排位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100.3 4 10.5 3 120.3 1 12.8 2 财政总收入(万元)50312 5 24.3 4 215888 1 29.1 2 固定资产投资(万元)597013 2 118.2 1 463444 3 27.8 2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5506 2 8.5 5 5184 3 10.6 3 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元)3448 4 16.4 3 3722 1 43.4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4146 1 ——12556 3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9223 1 ——7359 4 ——一般预算收入(万元)27636 5 32 2 58624 2 24.8 5 一般预算支出(万元)45318 6 16 5 100688 1 33.4 2 第一产业肉类总产量(吨)1097 6 20.3 6 46238 1 35.5 4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万元)52887 5 -13 7 563207 2 20.4 3 工业企业实现利税(万元)14113 6 -28.6 6 292607 1 133.1 2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万元)2745 5 152.7 5 1187 3 -73.2 1第三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798340 1 23 4 224903 2 30.4 1房地产开发投资(万元)74356 1 94.6 3 4070 5 69.6 4图4 2009年经济指数状况比较县级单位城区高平市项目绝对数排位比去年同期增减(%)排位绝对数排位比去年同期增减(%)排位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124.8 3 8.3 2 137.4 1 5.8 5 财政总收入(万元)56779 5 12.9 5 288000 1 30.4 2 固定资产投资(万元)905246 1 51.6 2 538326 3 16.2 4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5968 1 8.4 3 5629 3 8.6 2 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元)4681 1 35.8 1 3826 3 2.8 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161 1 7.2 5 14086 3 12.2 2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9470 1 2.7 6 9057 2 23.1 2支出(元)一般预算收入(万元)32510 5 17.6 5 73457 2 25.3 3 一般预算支出(万元)56787 6 24.1 6 127688 1 26.8 4 第一产业农业总产值(万元)18536 6 6.7 1 139764 1 5.8 2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万元)112541 5 -2.1 7 609522 2 2.4 5 工业企业实现利税(万元)33964 5 -46.3 6 202926 2 -31.7 5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万元)7768 4 114.7 3 31707 7 1965.5 6第三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955402 1 19.7 4 284846 2 26.7 1房地产开发投资(万元)159566 1 114.6 3 22188 4 445.2 1图5 2010年经济指数状况比较县级单位城区高平市项目绝对数排位比去年同期增减(%)排位绝对数排位比去年同期增减(%)排位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149.2 3 13.3 5 163.1 115.8 1财政总收入(万元)64317 5 13.3 4 314288 1 9.1 7 固定资产投资(万元)1113595 1 23 5 663776 3 23.3 2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6655 1 11.5 4 6340 3 12.6 2 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元)4407 1 -5.9 6 4239 2 10.8 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7353 1 14.5 1 15853 3 12.5 3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10586 2 11.8 3 11959 1 32 1 一般预算收入(万36208 5 16.6 75485 1 4元) 2 11.2一般预算支出(万元)67404 6 18.7 3 143688 1 12.5 6第一产业农业总产值(万元)21831 6 5.8 6 156913 1 10.1 4 羊生产情况(万只)0.5 6 0.5 6 1 5 1.3 5 禽生产情况(万只)17.8 6 22.9 5 68.9 2 59 2 猪生产情况(万只)0.961.4 6 24.8 1 62.9 1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万元)161561 5 32.4 3 884950 1 22.7 6 工业企业实现利税(万元)30931 5 57.6 5 288170 2 44.8 6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万元)6315 4 -21 3 44259 7 38.9 7第三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999017 1 17.3 6 298914 2 19.7 3房地产开发投资(万元)215456 1 35 2 20049 4 -9.6 5图6 2011年经济指数状况比较县级单位城区高平市项目绝对数排位比去年同期增减(%)排位绝对数排位比去年同期增减(%)排位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126.5 3 15 3 157.4 1 161财政总收入(万元)79699 5 34.4 3 338435 1 19.5 5 固定资产投资(万元)981743 1 52.9 3 708365 3 50.8 4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49845 5 37.7 2 92782 2 22.9 6 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元)64077 5 26.7 7 140243 1 32.1 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4472 1 14.9 6 12728 3 15.2 4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9149 3 13.4 4 9727 1 9.3 5支出(元)一般预算收入(万元)49845 5 37.7 2 92782 2 22.9 6 一般预算支出(万元)64077 5 26.7 7 140243 1 32.1 6第一产业农业总产值(万元)18935 6 5.3 4 148102 2 6 3 羊生产情况(万只)1 6 0.5 6 3.1 5 1.5 5 禽生产情况(万只)20 6 7.8 6 90.4 3 39.1 3 猪生产情况(万只)1 6 0.8 6 35.3 1 50.1 1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万元)199692 6 21 4 1088818 1 19.5 5 工业企业实现利税(万元)31352 6 23.8 5 462123 1 84.7 2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万元)14191 3 90.6 5 37074 7 -8.2 2第三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809698 1 18.6 1 242887 2 14.1 6房地产开发投资(万元)220098 1 15.8 1 16736 3 -12.1 42.下图为2006年至2011年城区和高平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状况:3.下表为2009年至2011年农业、工业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状况:县级单位年份农业总产值(万元)工业增加值(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总计农业总产值所占比例(%)工业增加值所占比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例(%)城区2009 18536 112541 955402 1086479 0.02 0.10 0.88 2010 21831 161561 999017 1182409 0.02 0.14 0.84 2011 18935 199692 809698 1028325 0.02 0.19 0.79高平2009 139764 609522 284846 1034132 0.14 0.59 0.28 2010 156913 884950 298914 1340777 0.12 0.66 0.22 2011 148102 1088818 242887 1479807 0.10 0.74 0.16三.得出结论:由以上表格和折线图分析可以得出:在2006年时,城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和增长速度都要逊于高平市,但其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和增长速度要高于高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