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研究

合集下载

西南喀斯特区域土地利用与石漠化相关性分析——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

西南喀斯特区域土地利用与石漠化相关性分析——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
国 土 与 自 然 资 源 研 究

1 ・ 8
T ERRIORY & NA URALRE O T T S URC TU ESS DY
2 0 O 9NO1 .
文章编号:0 3 7 5( 0 ) 1 0 1- 2 10 — 83 0 9 0 — 0 8 0 2 基金项 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 目 ( 0 6 BO 2 8 2 0c 4 30 )
的石漠化发 生率。研 究发现 , 不同等级石漠化 与不同土地利 用类型存在着相 关性 , 且这种关联 性地域差异 明显 , 受土地利用状 况、 人类
活动强度等 因素的帝 约。不 同土地利 用方式对不 同土地 生态 系统的干扰效应和干扰过程是不一样 的 。导致喀斯特石漠化 土地退化过 l 程、 退化程度、 退化群落特征有异 , 最终表现在 恢复 方式和恢复难度的差异上。
dfee tga erc yds a f ain a dln — s y e , n ec reainw sa e tdb eat eo u nb ig T ee eta dp oes i rn rd k ee i c t n a d u etp s a dt orlt a f ce yt c v fh ma en . h f c rc s o i o h o h i n
喀斯特 区域土地利用 退化 的基本 形式就是石漠化 的形成 , 我 国西南喀斯特 山区的石漠化问题 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社会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问题之一,也是构成西南地区贫穷落 后的主 要根源 之一 , 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 目前 的研究往往忽视不同 u 土地利用方式类型和植被类型所形成的石漠化土地的生态功能 的差异性 , 有可能使石漠 化治理的工程 布局出现 失误 , 直接影响 到 治理的整体效果[。本文 以环江毛南族 自治县 ( 司 以下简称 “ 环 江县 ”) 为例 , 探讨不 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石演化发生率 以及不同 等级石漠化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规律 ,以期为石漠化的分类 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王霖娇;盛茂银;杜家颖;温培才【摘要】喀斯特石漠化已成为制约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其恢复重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土壤有机碳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土地生产力、环境健康功能,另一方面土壤有机碳也间接影响了陆地生物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主要因子,它的转化和积累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碳循环动态,已成为生态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系统的总结了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覆被/土地利用、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和季节分布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碳分布的自然(气候、地形与土壤性质、植被等)和人为(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变化、农业管理措施等)各因素,并提出增加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对策.研究结果为喀斯特石漠化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石漠化地区土壤综合利用、增加碳截存应对全球碳循环减源增汇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7(037)004【总页数】8页(P1358-1365)【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作者】王霖娇;盛茂银;杜家颖;温培才【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阳550001;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阳550001;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阳550001;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总面积达5.1亿km2,占地球总面积的10%[1]。

中国西南喀斯特区面积超过55万km2,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喀斯特连片核心分布区[1- 2],也是具有景观异质性强、环境容量小、植被不连续、土层浅薄、土地承载力小、抗干扰能力弱的典型生态脆弱区[3- 4]。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一、概述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喀斯特地区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

其发生发展不仅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地表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加剧、岩石裸露率上升等特征。

在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尤为严重,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当前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喀斯特地区地形复杂,地物破碎化程度高,给遥感监测和数据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使得石漠化过程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研究难度。

石漠化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缺乏也制约了研究的深入进行。

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但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也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

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石漠化监测和评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多学科交叉融合也为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对喀斯特石漠化成因机制的深入理解和治理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我们能够有效应对这一生态挑战,推动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数据获取与处理的难度、评估指标体系的不足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1. 喀斯特石漠化定义及成因简述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退化现象,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导致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以及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这一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尤其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区,如贵州、广西、云南等地表现尤为突出。

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复杂多样,其中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相互交织。

在自然因素方面,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这些地区岩石裂隙发育,溶洞和地下河广布,地表水沿裂隙流入地下,导致地表水缺乏,从而易引起旱涝灾害。

喀斯特峰丛山地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但地表径流少,且受地形限制难以形成流畅的排水系统,使得水土流失现象频发。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研究进展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研究进展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研究进展方曌;李仕蓉【摘要】从以下4个方面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主要研究进展.从喀斯特石漠化的概念演绎、石漠化等级划分、石漠化分布与趋势进行分析;从石漠化驱动机制研究、石漠化区水土流失研究、喀斯特石漠化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喀斯特环境脆弱性研究、典型石漠化治理模式研发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从自身基底薄弱、生态重建与植物演化机理欠缺、生态景观与石漠化防治研究脱节、石漠化预警机制欠缺、石漠化治理内力不足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从生态优先产业跟进、生态治理与经济产业结合、关键领域的科技支撑与引领示范、优化现有监测格局、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20【总页数】7页(P10-16)【关键词】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现状;研究成果;防治难题;治理对策;生态恢复;研究进展【作者】方曌;李仕蓉【作者单位】安顺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安顺561000;安顺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安顺5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22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喀斯特分布最集中的地区[1],其中出露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约为55万km2,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万km2,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3.32万km2[2],两者约占出露碳酸盐岩总面积的46.04%。

西南喀斯特地区地质背景特殊,景观异质性强,喀斯特作用强烈,生态环境容量小,但人口众多,尖锐的人地矛盾导致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产生了十分严重的石漠化现象,且呈不断扩张的态势,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威胁到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3]。

针对石漠化的不同现状,从事喀斯特研究的专家学者们从喀斯特环境恢复与解决人地矛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4-11],得出了许多有益于石漠化环境恢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石漠化治理措施,如混农林业复合经营治理、立体复合农业、小型水利水保干旱调控、退耕还林还草、新型合作社组织、发展特色林草畜产业等以环境恢复和经济发展为主线的石漠化治理工程措施,总结了一些如贵州的花江模式[12]、清镇模式[13]、鸭池模式[14]、广西的果化模式[15]、环江模式等成功模式[9]。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进展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进展

现类似荒漠 景观为标志 。2 0 0 7年 国家发改委对石漠化 的定义 是: 喀斯 特( 岩溶 ) 石漠化指在热带 、 亚热带湿 润 、 半湿润气候条 件和岩溶极 其发育 的 自然背景下 , 受人 为活动干 扰 , 使 地表植 被遭受破坏 , 造成土壤严重侵蚀 , 基岩大 面积裸露 , 土地退化 的 极端表现形式 。可见 , 石漠化是在喀斯特地区 由于人为活动 的 干扰造成植 被破坏 , 导致水土流失 、 基岩裸露 的一种土地退化 。
二、 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动向
目前 , 国内学术界 的石漠化研究 主要在环境 地质 、 地表过 程及人地关 系等方 面, 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喀斯特石漠化 的形 成背景 、 演化与治理 , 石漠 化驱 动因子 , 岩性与石漠化土地 的空 间相关 l 生, 石漠化危险度评价, 石漠化的防治与恢复重建技术等 。 1 . 环境地质研 究 学者们从环境地 质学 出发 对喀斯特重要 的环境地质 、 工 程 地 质和地貌 等进 行了大量的基 础研 究 , 重点从大 的时间尺度 和 地 质背景上探讨 石漠化 的形 成机制 。袁道先通过 十年研究 发 现, 世界上不 同地质生 态背景 的岩 溶区 、 岩溶 系统 与人类活 动 的相互 作用极不相同 , 提 出并实施“ 全球岩溶生态对 比” 研究计 划, 阐明岩溶生态 系统 的运行规律 , 为石漠化治理 、 重建 良性生 态系统探索新思路 , 从 地理 、 地质 角度 研究喀斯特 脆弱 的生 态 环 境问题提供了科学支撑( 吴 秀芹 , 2 0 0 6 ) 。张殿发 等( 2 0 0 2 ) 以 贵州喀斯特 山区为例探讨 了土地石 漠化的生态地 质环境背 景 及 其驱动机制 。 何师意等( 2 0 0 1 ) 选择 三个不 同类型 的岩溶生态 系统 , 从 植被发育状况 、 群 落特征 、 水化 学特征对 系统 的响应 , 表层岩溶带功能 ,系统生态效应及水文效应进行 了对 比研究 。 姚长宏等( 2 O O 1 ) 从岩溶地区植被演替规律 出发 , 针 对不 同植被 生态条件 , 通 过对 比不 同表层岩溶泉的水化学特征和表层土壤 空气 C O 的含量 , 分析了植 被在岩溶区的喀斯特效应。 以上探 索表 明, 喀斯特环 境地质研究 已逐渐从地 下 向地上转 移 , 从 研 究无生命的地质 过程走 向将生命物质与无生命物质相结合 。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进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进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进展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进展喀斯特地貌是中国独特的自然景观之一,当地居民在这片土地上劳动和生活了几千年。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喀斯特地区面临严重的石漠化问题。

石漠化会导致水土流失、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因此,研究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土地复垦、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三个方面。

首先,土地复垦是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土地复垦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恢复被石漠化侵蚀的土地,使其重新具有农业、林业和草业等生产功能。

土地复垦主要通过植被恢复和建设水土保持设施来实现。

植被恢复是指通过重新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增加土地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

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则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流失,保护土地的持续利用。

其次,水土保持是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水利措施是解决喀斯特石漠化的重要手段。

水土保持的措施主要包括建设水源、修建护坡和梯田等。

建设水源是指通过挖掘水窖、建设水库和引水渠等方式,增加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

修建护坡则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质量。

梯田的修建则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最后,生态恢复是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终极目标。

生态恢复是指通过长期的自然恢复过程或人工措施,恢复受石漠化破坏的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动植物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修复。

植被恢复需要选择适应喀斯特地区环境的植物物种,通过合理的种植和护理来恢复植被覆盖率。

动植物保护是指保护当地的物种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持。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修复则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育、气候调节和景观美化等。

当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综述

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综述

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综述苏醒;冯梅;颜修琴;彭佐扬【摘要】石漠化已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其分布面广、程度深、治理难度大、扩展趋势快,被称为“地球之癌”.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法收集国内石漠化的相关研究,并从石漠化的定义、分布规模、量化强度、成因、治理模式等方面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石漠化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本文认为,石漠化的定义难以统一,影响了相关研究成果的交流与石漠化的准确认识及深入研究;其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分歧,需研究出一套统一的调查研究方法、分级量化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石漠化的治理所取得的模式较多,但成熟并值得推广的成功模式不足.【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6页(P92-97)【关键词】西南石漠化地区;石漠化成因;治理模式;文献综述【作者】苏醒;冯梅;颜修琴;彭佐扬【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西南地区在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下,生态地质环境日益恶化,石漠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逐渐引起党和国家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2000年,国家把“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整治”纳入我国“十五”计划;2008年在《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中,又将西南8省(区、市)的石漠化治理县扩展到451个,重点试点县增加至100个。

而我国专家、学者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石漠化的定义、量化等级、评价指标体系、成因分析、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本文通过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石漠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回顾,以便进一步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深入研究与治理。

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会出现石漠化现象?

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会出现石漠化现象?

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会出现石漠化现象?
喀斯特峰丛山地出现石漠化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特殊的地质构造:喀斯特地区通常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
其特点是溶蚀作用在石灰岩等可溶解的岩石上形成了洞穴、地下河流和地下溶洞等地下空洞。

这些地下洞穴和溶洞会
导致地表的不稳定性,容易形成坍塌和崩塌,使土地无法
维持稳定的覆盖层。

2.严格的水文条件:喀斯特峰丛山地区的降水通常是间歇性
和不均匀的。

降水很快进入地下洞穴和地下河流中,形成
了瞬时的、毫无效益的地表径流,难以充分滋润土壤,导
致土壤干燥。

3.养分贫瘠的土壤:在喀斯特地区,地表的溶蚀和侵蚀作用
活跃,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使得土地贫瘠且
容易腐蚀。

4.高岩溶度和碱性:喀斯特地区的岩石通常具有较高的溶解
性和碱性,容易导致土壤碱化。

碱性土壤对许多植物生长
不利,限制了植被的繁茂和多样性。

综上所述,不稳定的地质构造、降水不均、土壤贫瘠以及地表的溶蚀和侵蚀作用都是导致喀斯特峰丛山地出现石漠化现象的原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该地区的土地容易受到侵蚀和不利生存条件的限制,形成了石漠化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历史原因【摘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它严重的影响了西南地区的发展。

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现象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人为因素的影响,它的出现有着很深刻的历史原因。

追根究底,才能杜绝后患。

研究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历史原因,给人们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去了解历史。

除此之外,让人们在做决策时,把目光放的更远,不要过度的追去眼前的利益。

【关键词】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统治者;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所在,众多的学者把目光聚焦在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和解决之法上,试图可以有效的帮助西南地区的人们解决喀斯特石漠化问题。

然而,事物的发展是有联系性的,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问题的出现不是当前社会的各种人为因素的暂时作用,它最原始的成因应该追究在历史上。

纵观我国古代的各种政策,它们在一定的时代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那些看似有着重大积极意义的政策开始暴露了它们的弊端。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政府部门的决策尤其显得重要。

政府部门在做决策时,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放的更长远,不要过度的追求眼前的利益,以免给子孙后代带来不可磨灭的危机。

一、初涉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一)喀斯特石漠化的含义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低洼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的喀斯特地貌有竖井、芽洞和天生桥等。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石漠化已经成为岩溶地区最大的生态问题。

综上所述,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地区,土地出现石漠化的现象。

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二)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现状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与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并称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环境灾害。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以贵州为中心,包括贵州大部及广西、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省的部分地区,面积达50多万km2,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连片区中面积最大、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生态脆弱区。

这里居住着1亿多人口,且以农业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极为严重。

部分地区的石漠化面积已接近或超过所在地区总面积的10%,如贵州六盘水(27. 9% )、安顺(24. 6% )、黔西南(23. 4% )、毕节(16. 1% )、黔南(14. 6% )、铜仁(9. 4% )及广西的百色与河池(>12% )、云南滇东、川渝的涪陵(12. 77% )、泸州(9. 5% )、万州(9% )等。

更严重的是西南岩溶山区的石漠化目前仍在快速发展,如贵州每年新增石漠化面积就达933 km2,广西石漠化则以每年3% ~6%的速度在发展。

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问题亟待解决。

二、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历史原因(一)西南地区人口的增加1.人口迁移的影响“安土重迁”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使人们不愿意轻易的搬迁。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人不得不进行搬迁。

在唐代以前,中国北方的人口一直是多于南方的,但是在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的不断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向南方迁移,致使在唐初,南方人口开始超过了北方人口。

中国的人口迁移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其中,统治者的决策在其中占据了很大的分量。

在我国历史时期,中国北方人口向南迁移自秦朝开始频繁的出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开始对岭南地区进行征服。

秦始皇命屠雎为统帅,兵分五路,统率五十万大军进攻南方。

后来随着秦朝的灭亡,部分的军队开始在南方定居下来,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

历史的发展是变幻莫测的,时代的更替在中国的历史上数见不鲜。

南方的相对安逸和富饶吸引了无数遭受北方战乱的北方人口自发的搬迁。

历史的车轮在行走到元明清时期,由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我国西南地区的人口开始大幅度的增加。

西南地区的人口迁移自古便有,有学者认为早在公元前10世纪,西北的白狼羌人便南迁入西南地区,后来演变为今天的纳西族《后汉书》卷87《西羌传》记载,早在秦献公时期,氐羌系统民族便大量深入到了四川西北地区。

据有的学者研究表明,大约在公元前3至前2世纪,原来居住在阿尔泰山至帕米尔高原一带的斯基泰人,即塞种人也开始迁入川西南和云南地区,成为了今天的彝族的祖先之一。

这些人口的迁入,使得西南地区得到开发,但是由于西南地区较为恶劣的生态条件,此时的西南地区的人口没有无节制的生长,人与自然处在一个相对和谐的状态。

但是在元明清时期,由于西南地区人口的剧减和其他地区人地矛盾的增加,统治者就开始推行人口迁移政策,大量的外来人口开始涌入西南地区。

并且为了恢复经济等其他因素的作用,鼓励迁入的人们垦殖。

在清顺治十一年,清政府推行鼓励各省移民入川垦殖的政策,准允“四川荒地、官给牛种,听兵民开垦,酌量补还差值”,在康熙十年,清政府将开荒地起科年限由三年调为五年,将招民700人升官改成招民300升官,同意各省移民携妻入川开垦入籍,大规模的西南地区移民浪潮形成。

这种人口的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发了这些地区;但是无节制的大规模人口迁移,造成了西南地区的人口压力增大,人地矛盾开始凸显,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把目光投向了那些还没有被开发的山地,这样就破坏了西南地区的植被。

2.古代生育政策和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生育政策跟现在是不同的。

在我国古代官府是鼓励人们积极生育的,同时制定了相关的法条来鼓励人们早婚早育。

《国语.勾践灭吴》有这样一段话:“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虽然勾践推行这样的政策是形势所迫,但是它也说了,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国家强盛跟人口有着莫大的关系。

其实,我国古代的统治者大多数是鼓励百姓生育的。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刚一当皇帝,便发布了《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鼓励生育,还动员富人赞助娶不起老婆的穷光棍。

同时唐太宗还将计划生育的好坏、鳏寡人口的多少,作为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指标,进行考核。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康熙帝提出了“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政策,鼓励人们积极生育孩子,并且不会增加他们的赋税。

中国古代的百姓就是在官方政策的影响下,进行嫁娶和生育。

而康熙时期的人口政策,大大地催生了人们生育的渴求,促使清朝时候,我国的人口有了较大的提高。

西南地区的人们也是在官方政策的影响下进行生育的。

所以在清代,西南地区的人口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地矛盾开始突出,促使人们不断地开垦山地。

《孟子·离娄》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就说明了生孩子在古代家庭中的重要性。

中国先人们认为孩子是血脉的延续,这就促使了“多子多福”成为我国中国古代的生育思想。

在这个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妇女成为了生育的工具;同时家庭中为了血脉的延续,普遍要求妇女多生孩子;为了使家庭的孩子数量增多,人们还鼓励男子三妻四妾。

先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可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这样就使得中国人必须要生很多的孩子。

这样无节制的生育思想,使得我国古代的人口即使在卫生技术水平很落后的条件下,在不断的战争中,人口还是整体上是增长。

西南地区由于是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对于祖宗的忠诚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生育观念的影响,这些地区的生育率是很高的。

在今天社会,我国西南地区的生育率与其他地区相比也是比较高的。

在这样的生育思想下,西南地区的人地矛盾越发的尖锐,为了养活家庭中不断出生的小孩,家长们必须要谋求更多的耕地。

这就使得西南地区的山地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不断的被开垦。

(二)西南地区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引进中国粮食作物从先秦的粟(稷、谷子),黍、稻、麻、椒五谷向秦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粟、麦、稻发展,到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粟、麦,南方地区的稻、麦生产成为粮食的主体。

由于生物属性的制约,特别是受气候和垂直高度的限制,这些农作物不可能在山地大量种植并获得较高的产量,故明朝前期以前,中国农业种植主要是在平坝、台地、丘陵地区,广大山地还没有并开发,山地上还多是森林和草原。

但是这种情况在明朝后期发生了变化。

明朝后期以来,马铃薯、番薯和玉米等高产旱地农业作物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农业种植地区限制,山地资源开始被中国人利用,中国的农业经济走上了一条扩大山地耕地面积的外延式的发展道路。

马铃薯适宜在贫瘠高寒的山地种植,产量较高;玉米因根系发达,耐瘠能力强,抗逆性也强,故适宜山地种植;番薯作为根块作物,要求土壤厚且疏松,故而在低山和丘陵地区更能得到高产。

中国人开始大量种植马铃薯等高产旱地农作物,使中国的大量山地被开发。

在一方面,高产旱地农作物的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为中国人口的增长提供了粮食基础,在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高产旱地农作物的推广和种植,使原本不被开发的山地资源开始被利用,山地上的森林和草原被破坏,无数的中国人为了获得更多的作物种植面积而毁林开荒,中国的植被覆盖率下降,山地的生态系统因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和人类的开发而失调。

西南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因素,成为番薯、玉米和马铃薯作物的主要种植区域。

在这些地区的人们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粮食,开始大肆的砍伐森林,种植这些农作物。

这样,西南地区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高产干旱农作物的引进使得西南地区的人们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西南地区的人们开始世代种植,这样就致使开始恶化的西南生态系统更加恶化,为以后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三)西南地区森林资源的损耗1.明清时期西南地区森林资源的开发我国南北方因为地理环境等的差异,其森林木种是不同的。

中国南方的主要木种有:楠木、柏木、杉木。

明清以前,中国南方的森林资源一直被保存完好。

但是随着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森林资源的开发殆尽,在明清时期及其以后,南方地区的森林资源开始被大量的开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