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石漠化
贵州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贵州石漠化的治理措施引言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其地理特点是山多、地质复杂。
由于长期的不合理人类活动,加上天然条件的限制,导致贵州的石漠化问题严重。
石漠化是指由于土地退化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石质地表的覆盖,严重影响了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贵州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为了解决贵州石漠化问题,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支持相关的治理工作。
政府鼓励农民进行石漠化治理,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补贴。
政府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石漠化治理工作,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监测体系。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贵州政府通过在受石漠化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进行植树造林和草场恢复,来提高土地的覆被率和保护性绿地面积。
植被恢复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文环境,还可以提供更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如保护水源、减少土壤侵蚀等。
水土保持工程贵州采取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工程来防止石漠化的进一步蔓延。
这些工程包括修建防护林带、建设护坡和隔离区、修建沟渠等。
这些工程可以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保护土壤,减轻石漠化的程度。
教育和培训为了提高农民的石漠化治理意识和技能,贵州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农民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习到了如何进行有效的石漠化治理,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这些教育和培训活动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技术水平,还增强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科研和技术创新贵州还积极推进科研和技术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来提高石漠化治理的效果和质量。
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开展石漠化治理相关的研究,并通过实践将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有效地推动了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增效和提质。
合作与交流贵州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国外先进治理石漠化的经验和方法。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贵州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石漠化治理的最新进展,学习先进的治理经验,并将其应用到当地的实际工作中。
结论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教育和培训、科研和技术创新以及合作与交流等一系列的治理措施,贵州取得了石漠化治理方面的显著成效。
中国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的成因

碳酸盐 岩区特 殊的土 壤剖 面结构 加剧 了斜坡 上的水 土流 失和石 漠化 。岩 溶 山区 土壤剖 面 中通常缺 乏 过渡层 ( C层) 。在 基质碳 酸 盐母岩 坚 硬, 上 的 其 土壤松 软, 岩石 和土壤之 间的粘着 力非常低, 降雨极 易冲走土壤 , 造成 土流 失和 石漠 化 ( 苏维词 , 0 2 。 2 0 ) 碳酸 盐岩 的 多裂 隙特 征,使表 层漏 水 、地 下含 水 , 快石 漠化 的 形成 。 加 中国西南地 区为亚 热带气 候区, 平均年 降水量 一般在 l 0 m 以上, 在碳 酸盐 O 0m 但 岩 区仍 然地 表 缺水 , 植被 稀 少,岩石 裸露 。这 是 因为 碳 酸盐 岩 空洞 、裂 隙 、 管道 、落水 洞 、地 下河 等 非常 发 育,水体保 存 困难 。碳 酸盐 岩 水分 的 渗透 系数 达 0 3 ., 至高达 0 8 . ~O6 甚 . 。碳酸 盐岩分布 区地下 水埋 深一般 在 3  ̄4 m 0 0 以上 。这样 深 的地 下水 , 植很 难 直接 吸 收利 用 。这 就形 成 “ 在 上水 在 被 土 下 ”的分 离格局 。另 一方 面, 喀斯特 洼 地, 在 暴雨 时降 水集 中, 漏 不畅, 渗 会 形成 暂时性积 留, 造成 涝灾, 但降雨 一旦停 止, 积水很快 渗漏, 生境 即变得 干旱 ( 治仁等 , 0 5 。 孙 2 0 )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西南地区的广西岩溶速率为每年0122800350mill贵卅i岩溶速度为每年00360076nlm云南岩溶速度为每年003170515mln湖南岩溶速率为每年00251900671mm较非岩溶区慢1o8o酸盐岩的酸不溶物含量低平均仅为4左右风化残余物很少成土速率极慢平均形成icm厚的土层需要8000年左右若考虑地表的自然剥蚀率成土速率更低土壤允许侵蚀量远小于非喀斯特区这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孙承兴等2002碳酸盐岩区特殊的土壤剖面结构加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云南石漠化1

植被恢复过程中应注意选择树种: 喜钙性: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壤以富钙和偏碱 性为特征,喜钙植物可以茁壮成长。 旱生性:因为石漠化地区系干旱环境,只有耐 旱植物才能适应这种环境。 岩生性:石漠化地区植物可以生长在岩石上, , 根系深深地扎进岩石,并穿过岩石的缝隙汲 取水分和营养,只有岩生性植物才能适应这 种环境。
五、石漠化的危害
石漠化不仅影响农、林、牧多种经济, 更为严重的是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石漠化地区大部分都是贫困县,使 脱贫的难度加大。
危害1 危害
• 可耕地面积减少。 据一些地方调查,2007与l975年比, 石灰岩分布区耕地面积约减少l0%以上。
危害2 危害2
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下迳流 变化幅度增大,表层带岩溶 泉枯竭。由于松散土和植 被的减少,地面迳流的调 节能力减弱,流失的土壤 一部分充填了地下水道与蓄 水空间,淤积了地表水库及塘 堰,使得可调蓄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年迳流动态变幅加大,部分泉和暗河 枯季流量大幅度减少,甚至干涸,导 致旱季更加缺水。
注:潜在石漠化面积没有包含在石漠化面积中
三、云南石漠化的类型
• • • • 岩溶断陷盆地石漠化区 岩溶峡谷石漠化区 中高山石漠化区 峰丛洼地石漠化区
石漠化类型
所占面积百分比 典型地区 昆明市、曲靖市、 红河州 昭通 丽江、德宏 文山州
12万 岩溶断陷盆地石 111. 12万h㎡ 漠化区 08万 岩溶峡谷石漠化 66. 08万h㎡ 区 中高山石漠化区 54. 03万h㎡ 03万 97万 峰丛洼地石漠化 56. 97万h㎡ 区
四、云南石漠化的成因
► 内因: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 内因: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
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 凸现裸露。 ► 外因: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 外因: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 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 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并且随着时间的 推移,“石漠化” 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 深和发展。 深和发展。
石漠化的概念与分布

石漠化的概念与分布石漠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土地表面裸露的石块增多或土壤丧失导致植被无法生存的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山地地形地区。
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包括气候因素、地质因素和人类活动。
首先,气候因素是石漠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干旱地区的降水稀少,极端干燥的气候条件使得植物生长受限,无法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同时,高温和强风也加剧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损失,使得土地更加干燥,土壤肥力下降。
其次,地质因素也对石漠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地质构造活跃的地区,如地震、地质灾害等,会导致土壤层的破碎和土壤侵蚀加剧,从而加速了石漠化的进程。
另外,地质构造造成的地势高差,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变得贫瘠,无法维持植被的生存。
最后,人类活动是导致石漠化加剧的关键因素。
过度放牧、过度利用土地、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农业措施等,都会破坏植被覆盖,导致土壤暴露,进而引发石漠化。
此外,过度采伐木材和采矿等也会破坏自然环境,对土地造成严重破坏。
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
西北地区是我国石漠化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
西北地区的气候干燥,降水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有些地区更低至100毫米以下。
此外,西北地区还受到沙尘暴的侵袭,大风将土壤吹走,形成荒漠和戈壁地貌。
西南地区也是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西南地区的气候多变,山地环境复杂,地势起伏,土地易水土流失。
此外,由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植被覆盖度下降,土地裸露,石漠化现象十分突出。
华南地区的石漠化问题相对较轻,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石漠化现象。
这个地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
华南地区的气候季风影响较大,年平均降水量较高。
然而,由于森林资源的大量开发和过度利用,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土壤退化严重,石漠化问题逐渐显现。
总结来说,石漠化是由于自然和人类因素导致土壤贫瘠、裸露化,导致植被无法生存的现象。
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3、没有支柱产业解决农民的吃饭和烧柴问题 4、科技含量总体偏低,缺乏因地制宜地治理 5、部门间缺乏协调 ,没有形成综合治理的局面
五、石漠化治理对策
1、开展详细地质调查,查明:
石漠化的特点、类型、治理的可行性和依据; 地下河; 表层岩溶水; 岩溶地球化学背景和生态条件; 名、特、优植物资源的区域地质适宜性; 水土流失、旱、涝灾害。
2、开展石漠化综合整治规划
在详细调查的基础
提出治理工程方案;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优良品种。
6、 多方面地为岩溶石漠化治理创造条件
帮助群众转变观念:树立自力更生思想 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生态压力 引进人才、技术、资金 基础设施建设
三、石漠化治理的成绩和经验
四、存在问题 1、严重石漠化地区的治理并没有落实到实处
严重石漠化地区在农业和国土资源部门被列为难 利用土地,在林业部门被列为荒山,属于三不管地带。 因此,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退耕还林工程,均不 是重点。
2、没有解决干旱缺水这个主要矛盾
“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荒”。由于水的问题没有 解决,造林成活率很低,常常在40%以下,树木生长 速度很慢,耕地的粮食产量很低。
岩溶区石漠化 综合治理
汇报提纲
一、 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现状和趋势 二、石漠化的成因分析 三、治理成绩和经验 四、石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 五、石漠化治理对策
一、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现状和趋势
二、石漠化的成因分析
1、自然原因
碳酸盐岩—具有可溶性,成土速度慢; 地形陡峻,地下岩溶管道发育—水土易流失;
干旱缺水、植物生长速度慢,植被恢复周期长。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2106);生态环境部财政预算项目“主体功能区空间优化管治技术与生态环境管理研究”石漠化是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脆弱性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的过程及结果[1],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2-3]。
石漠化通常与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并存,并伴随着人口贫困、经济与科技文化落后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的关键因素[4-5]。
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区域面积约占西南5省(区、市)总面积的38%,人口密度相当于全国的153.3%[6]。
该区域人口密度大、经济落后,加上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开垦活动,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是多年来石漠化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6-7]。
贵州省黔西南州位于《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的桂滇黔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和《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西南喀斯特土壤保持重要区的交叉重叠区域,同时也是全国扶贫攻坚11个重点区中唯一以“石漠化”名称命名的扶贫攻坚区,全州8个县(市)全部被纳入石漠化治理工程县或扶贫攻坚石漠化治理重点区域,生态区位重要[8]。
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处于持续快速发展阶段,同时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近年来,虽然在石漠化生态修复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压缩型、复合型、结构型”生态环境问题仍长期存在,突出的人地矛盾及相对落后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制约着区域可持续发展[9]。
本文以黔西南州石漠化典型区域为例,通过开展野外实地调研,结合与各相关管理部门咨询研讨、农户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石漠化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进行系统性研究,梳理黔西南州在石漠化治理方面的主要措施及成效,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长效管理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实现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土地石漠化成因与防治

土地石漠化成因与防治土地石漠化是一种生态环境现象,是大量农村土地受到破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的结果。
土地石漠化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我国西南地区,在许多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国家和地区都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下文将从土地石漠化的成因以及防治措施来探讨这一生态环境问题。
一、成因1. 地形因素大部分土地石漠化发生在丘陵山区,这些地区一般的地形都比较陡峭,土层较薄,而且下雨量大,雨水流失很快。
如果这些地区种植的作物生长不良,它们就会不能约束水土流失。
这样就会导致漫山遍野的石头被带到田地上,形成土地石漠化。
2. 农业过度开发传统的农业方法农药、化肥和农业机械等对土地剥夺,使得农地失去天然的滋润保护层,导致水柿滑坡,然后形成土地石漠化。
此外,长期的种植同一种作物,也会使得土壤中的养分浓度不断增长,土壤过度耗竭,最后导致土地石漠化。
3. 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煤矿开采、采石场和建设工程都会导致土地石漠化。
这几种活动会采走山上的植被,导致山体侵蚀,土层流失,最终形成乱石堆。
4. 过度的抽取地下水一些农民抽取地下水来农耕,但这样会导致地下水位降低,自然保护层丧失,最终导致土地石漠化。
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中,如滴灌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显著地减少地下水过度开采现象。
二、防治措施1. 抓紧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最主要的防治手段,只有修复好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植被,才能保持水源培土。
为此,应广泛开展造林、种草、种树等环境修复,增加土壤保持力和土壤肥力,缓解土地石漠化。
2. 推广种植技术一方面可以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使得土壤蓄水量增加,挽救或预防一些荒漠化和石漠化现象;另一方面,种植树木和地被植物的干扰能显著地减缓水流,侵蚀及停止土地石漠化发生。
3. 精准施肥,强化耕作科学施肥,使得苗圃生长茁壮,同时增加土壤植物保护层的含量;耕作的时候积极控制土壤流失,强化保护层的功能。
4. 推广生态畜牧生态畜牧的优势在于可以协调农业奖励和生态保护,同时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保护层的抵抗力。
石漠化指标

石漠化指标石漠化,也被称为石质荒漠化,是一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壤侵蚀和岩石裸露的现象。
它通常发生在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土壤贫瘠的地区。
在中国,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区域,如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石漠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1、植被覆盖度:石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度通常较低,只有少量的植物能够生长。
这使得土壤失去了保护,容易受到侵蚀。
2、土壤侵蚀:由于植被覆盖度低,土壤失去了保护,容易受到侵蚀。
特别是在暴雨季节,水流会带走大量的土壤,使岩石裸露出来。
3、岩石裸露:在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是常见的现象。
由于土壤侵蚀和植被覆盖度低,岩石逐渐裸露出来,形成石质荒漠。
4、水土流失: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土壤贫瘠、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的速度比其他地区更快。
这不仅导致土地退化,还可能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5、生物多样性减少:石漠化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较低。
由于植被覆盖度低、土壤贫瘠,许多生物无法在此生存。
这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脆弱。
为了防止石漠化进一步恶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
其次,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被生长。
此外,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土地退化。
同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打击非法开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总之,石漠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通过加强水土保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法律法规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石漠化进一步恶化,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演变历程
1.1 古今对比
“六月渡泸,深入不毛”,此说的含义虽然主要是指荒无人烟,但也有树草稀少的一层意思。
在“七擒孟获”区域,既有千里蓊翠、瘴气叠起,又有群峰嶙峋、乱石崩云。
事实上,在大小凉山及金沙江两岸,石漠化现象确实自古有之。
但在明清之前,这里却是炊烟依稀,人迹罕至,有那么些许地域石漠化,不但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倒反而成了莽原中的锦绣。
产生严重石漠化,是到了本世纪的事情,且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真正具有重大意义。
50年代前,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并不严重。
50年代以后,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石漠化逐渐成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对石漠化演变过程中的种种表象予以正确认识,对产生这些表象的原因和实质进行剖析,将有助于人们探索预防石漠化和治理石漠化的途径与办法。
20世纪50~90年代是西南石漠化最剧烈的时期。
在这短暂的几十年中,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从不足为道的几千平方千米,发展到了几万平方千米,为人们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演变表象。
各种表象中最有价值的是严重的物质、能量损失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经济发展扭曲与位移。
1.2 50年代前
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南山区是一个基本没明显石漠化演变的年代。
50年代前后,在川、黔、滇、桂、渝以及湘西、恩施的大部分山区,基本上都是莽莽原始森林,是土匪猖獗、猛兽出没、人烟稀少的地方。
除了极个别雪线以上的高山地带外,很难见到大面积的石漠化区域。
例如,贵州省麻山、瑶山地区的中心地带,云南省东川市小江流域的某些严重水土流失区以及桂北、湘西、恩施的一些地区,裸岩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现在已达75%以上。
而在1958年以前,这些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几乎都在50%~70%之间。
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现在石漠化越严重的地方,多半是50年前原始森林保存得越好的地方。
50年代以前,由于树草的生长量总体水平高于采伐量总体水平,因此,从总体上讲,是逆石漠化速度大于石漠化速度。
1.3 50年代后
到了50年代初,由于大力鼓励开荒种粮,导致森林面积不断缩小。
于是,石漠化现象开始明显起来。
但严格地说,在西南地区真正有意义的石漠化,是起始于1958年。
自1958年森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砍伐后,大部分地区首次出现“森林赤字”,从此走向了高速石漠化的时代。
对贵州省长顺县鼓扬乡作的典型调查结果表明: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砍伐森林的面积达50 km2,积木2 000 000 m3,超过了1901~1957年57年的砍伐总量。
比毁灭性砍伐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失去了森林的屏障,原本无水土流失的大部分地域产生了明显的水土流失。
1958年以后的三五年内,又再加上农民乘机大铲“火土灰”,在树光的基础上,
进一步烧光了枯枝、落叶、腐草,于是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从此,植被的生长量再也没有超过采伐量的可能,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经历了大树绝、小树灭、野草稀、水土光、岩石露的典型石漠化全过程。
到90年代初便以80%以上土地严重
石漠化而告白于天下。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演化类型
石漠化的实质是地表土损失,最终基岩裸露。
这种现象既可发生在此地,也可发生在彼地;既可发生在山地,也可发生在平原。
但是,发生的机率,演化的速度却有很大的差异。
发生的机率、演化的速度取决于众多动力因子的组合状态。
在众多因子中,坡度、坡长又是最重要的因子。
而地形状态又是坡度、坡长的决定因子。
因地形类型之差异,可显著影响石漠化的演变状态。
在西南岩溶山区全境内,根据大的自然条件可分为平坝、丘陵、山地三大类地形。
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际情况看,在三种类型上,石漠化演变过程和状态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2.1 平坝类型
平坝类型包括平川(云南突出)、山间小盆地(在黔中、桂西、湘西等分布较多)及其周边的平台地等。
从理论上讲,平坝类型在没有洪水冲击下,一般不会引起有意义的水土流失。
就是说,只要平坝周围的山上不产生强大的水土流失,则平坝地区永远都不会发生石漠化现象。
事实上,平坝类型地势比较低平,土层比较深厚,是难石漠化区域。
2.2 丘陵类型
一般而言,丘陵类型基岩多样化,地势起伏有小有大,表土层有厚有薄。
因此,总体上讲是较易石漠化的区域。
不同的丘陵状况,石漠化发生的机率,演化的速度大有差异。
但就总体情况而言,丘陵发生石漠化的机率和演化的速率比平坝高,比山地低。
2.3 山地类型
山地类型地势起伏很大,多数地方土层较薄且很不匀均,因此是很容易石漠化的区域,或者是石漠化潜势很高的区域。
西南山地区域又分为岩溶地貌为主和非岩溶地貌(常态地貌)为主两大类型。
1) 非岩溶地貌
指没有岩溶地貌分布或岩溶地貌面积占总面积20%以下的地域。
总体上讲,非岩溶地貌为主类型比岩溶地貌为主类型的风化、风化物淀积、成土的速度要快一些。
但因为其中大部分地区表土层并不很厚,特别是植被稀疏的高山、高中山区,表土层甚至很薄。
因此,也是山地类型中容易石漠化的类型。
2) 岩溶地貌
指分布碳酸岩、盐岩为主体的地域。
由于风化极其缓慢,风化物淀积非常难,成土速度几乎是所有基岩类型中最缓慢的(627cm岩基经13 000~32 000年才可形成1cm厚的土壤),因此,是山地类型中最容易石漠化的类型。
迄今为止,中国的大部分非寒旱石漠化现象大多产生于岩溶地貌为主的区域。
一般而言,只有在岩石裸露和浅度覆盖的区域,才是石漠化和产生石漠化的重点区域。
岩石裸露和浅度覆盖的区域主要指山区中碳酸岩、盐岩、花岗岩、页岩及少许其他岩石分布的区域。
而其中页岩本身是粘土岩,石较易转换为土,不易形成大面积石漠化。
最易形成石漠化的莫过于碳酸岩、盐岩、花岗岩及少许其他岩石。
碳酸岩、盐岩是岩溶地貌的主体基岩,也是西南山区的主体基岩。
据初步调查:岩溶地貌为主类型区域主要包括贵州、滇东、桂西北、湘西、恩施、渝东南及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