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防治_苏维词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 演化与治理

四、未来可能的治理模式
1、基于自然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利用自然的力量来减缓石漠化进程, 如封山育林、植被恢复等。同时,也注重发挥乡土植物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 自我修复。
2、综合工程治理模式:通过大型工程来改善水土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 如修建梯田、实施灌溉系统等措施。此外,也可以利用化学、物理等方法来改良 土壤,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
喀斯特石漠化的防治研究
针对喀斯特石漠化的防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和实践案例。以下是一些 主要的防治措施:
1、水利灌溉
在喀斯特石漠化防治中,水利灌溉是一种重要的措施。通过修建水利设施, 如水库、水渠等,可以有效地将水源引入到农田和植被覆盖区,提高土壤的含水 量,防止土壤侵蚀和干化。
2、施肥和改良土壤
喀斯特石漠化形成的环境背景
喀斯特石漠化现象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该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环 境条件。首先,气候湿润,年降雨量较高,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地形崎岖, 地貌形态多样,存在大量的峰林、峰丛、溶洞等喀斯特景观。此外,喀斯特地区 的土壤通常较薄,而且存在钙质淋溶现象,这使得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较差。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 演化与 治理
01 一、形成背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录
02 二、演化过程
03 三、治理方法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然而,在这种地形中却存在着一种严重 的生态问题——喀斯特石漠化。本次演示将详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 演化过程以及治理方法,以引起人们对这一生态问题的。
结论
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它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影响人 类的生产生活。本次演示详细介绍了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及防治研究,表明 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等。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分析与综合防治建议

石漠化是“ 石质荒漠化 ” 的简称 , 指 在 喀 斯 特 脆 弱 生 态 环 境下 . 由 于人 类 不 合 理 的 社 会 经 济 活动 而造 成 人 地 矛盾 突 出, 植被破 坏 . 水土流失 , 土地 生 产 能 力 衰退 或 丧 失 , 地 表 呈 现 类 似 荒漠 景 观 的 岩 石 逐 渐裸 露 的 演 变过 程 【 l 】 n 按 其 程 度 一般 可 划
地 形 地 貌 受控 于 地 质 构 造 、 岩 溶 化 及 地 表 水 的侵 蚀 切 割 等 。在 石 漠 化 过 程 中 . 地 形 地 貌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又 制 约 着 石 漠 化 的 发 生 和 发 展 速 度 。 调 查 研 究表 明 , 地 形 坡 度 与 土 壤 盖 度
能源 ・ 地矿
L O W C A R B 0 N Wo R L D 2 0 1 4 / 9
喀斯特地 区石漠化成 因分析与综合 防治建议
阮岳军 , 付小红 (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 湖南 长沙4 1 0 1 1 6 )
【 摘 要 】 喀斯特地 区石漠化发育与发展 , 造成 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 严重制约 了地 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更好 的综合 防治石漠化这一生态环境
地 质 问题 , 达 到 人 地 关 系 和谐 , 本 文 对 石漠 化 成 因 的 自然 因素 和 人 为 因素 两 个 方面 进 行 了 总 结 和 分析 , 并 提 出 了 石漠 化 综 合 防 治 建 议 。
【 关键词 】 石漠化 ; 成因分析 ; 防治 建议 【 中图分类号 】 P 9 3 1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2 0 6 6 ( 2 0 1 4 ) 1 7 — 0 1 6 8 — 0 2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石漠化是指由于多种自然与人为因素引起的土地严重退化,使其防风、固沙、保水能力等都大大降低,从而导致植被极度稀少或缺乏、土层贫瘠、水资源极其匮乏,最终形成一种覆盖大量石块的不毛之地。
石漠化是全球进程中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尤以中国地区最为严重,特别在亚洲,占全球60%的沙漠都存在石漠化现象。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1.天然因素天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貌、气候等因素。
中国的山地地区,地势多为陡峭,土层薄,不利于植物生长。
加上中国部分地区的气候干旱、多风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植被极度稀少或缺乏,地表裸露,进而形成石漠化。
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过度开垦土地,养殖、放牧、矿山开采、森林砍伐等活动。
过度的开垦土地超过了土地耐受能力,极大地破坏了植被和土壤。
过度的放牧、养殖活动导致土地过度负荷,进而形成石漠化。
矿山开采、森林砍伐等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地势变化,进而形成石漠化。
防治对策:1.加强生态修复针对已经形成的石漠化,在生态修复方面要注重合理植被布局,逐渐恢复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从而促进土地的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
2.控制过度开垦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防止过度开垦,从根本上避免了无序的土地开发和利用。
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可以进行法规或政策的制定,规范土地使用的行为方式。
3.合理开展畜牧业合理的畜牧业可以为农民提供生计,但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超过土地的承载力,杜绝过度放牧,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影响,从而减缓石漠化现象。
4.推广科学技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开发新的治理技术和新型材料,利用无机胶、羟基磷灰石等材料来修复退化土地,推广本地矿渣等无机资源用于土地改良,进而达到石漠化防治的效果。
综上所述,石漠化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涉及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
为了减缓石漠化现象的发展,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生态修复、畜牧业发展、科学技术推广等,保障自然生态的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

第16卷第2期2002年6月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of Soil and W ater Conservati on V ol .16N o .2Jun .,2002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Ξ苏 维 词(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550001)摘要:阐述了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发展现状,从碳酸盐岩的抗风蚀能力、成土过程、地貌结构、土体剖面、人口压力及耕作方式与产业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西南岩溶石漠化的成因机理,探讨了石漠化治理应坚持的六条原则;在结合西南岩溶山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生产(技术)、生态、生活与发展等3个层面提出了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优化模式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石漠化; 生态经济治理模式; 岩溶山区; 中国西南中图分类号:S 157.1;X 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242(2002)022*******Con troll i n g M odel for Rocky D eserti f i ca ti on of KarstM oun t a i n ous Regi on andIts Preven ti n g Stra tegy i n Southwest ,Ch i n aSU W ei 2ci(Institute of M ountain R esources ,Guizhou A cad e m y of S ciences ,Guiy ang 550001)Abstract :T he types and the curren t distributed characteristics of rocky desertificati on w ere analyzed ,s pecifically exp l ored the causes and for m ing m echan is m of karst eco 2environm en tal fragility from the foll ow ing as pects such as w eathering 2resistance of carbonate rock ,the s oil 2fo r m ing p rocess of carbonate rock ,surface structures of karst landfor m s ,two different k inds of boundary face in karst s oil p rofile ,overl oaded p ressure of populati on and back 2w ard far m ing m ethods ,etc .Based on the analysis ,eco 2econom ic model of contro lling rocky desertificati on from th ree levels of p roducti on (techno l ogy ),ecol ogical (vegetati on rehabilitati on ),lives and rural industrial devel op 2m en t and five p ropo sals to harness rocky desertificati on w ere suggested according to the concrete conditi ons ofGuizhou karst moun tainous regi ons.Key words :rocky desertificati on ;con tro lling model of eco 2econom ics ;karst mountain regi on ;s outhw est of Ch ina西南岩溶山区的石漠化和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所面临的两大根本性的地域环境问题,石漠化已成为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关于石漠化成因及综合治理措施的探析

关于石漠化成因及综合治理措施的探析发布时间:2021-03-08T10:55:36.903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8期作者:秦喜[导读] 摘要:石漠化是指在温度过高得气候条件下,岩溶发育强烈的土地退化现象。
张家界市永定区林业局摘要:石漠化是指在温度过高得气候条件下,岩溶发育强烈的土地退化现象。
它是喀斯特地区表现出来的土地严重退化的现象。
受人类活动干扰,土地表面的植物遭受严重的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
目前,石漠化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喀斯特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传统,仍存在过度开垦、滥伐森林等现象,导致石漠化任务艰巨。
因此,人们必须加强对石漠化防治的研究,解决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石漠化成因;综合治理;措施 1石漠化的危害石漠化不利于水土的保存,会出现土地退化以及生物量下降的问题,造成人民生存环境恶化及自然灾害频发等。
石漠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缺水、土地退化和生存环境恶化等方面。
在石漠化土地上,植被稀少,土壤肥力差,农作物产量低,夏秋连旱、水资源匮乏,生存坏境不断恶化,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困难。
如罗塔坪乡的水田坪村,槟榔坪村,宏岗村3个村,青安坪乡的安坪村、胡家坡村、神堂坪村、田家岗村、伍家湾村、猪石头村、福儿界村、七年寨村等石漠化严重村镇,在夏秋干旱季节,部分村民生活用水都由政府统一从县城用车子调运送水。
2存在的问题与困难2.1石漠化人为因素加大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也有很大影响。
有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加剧,人为造成的石漠化现象越来越多,特别是偏远山区。
山地、森林、草原周边居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植被覆盖度呈断层型减少,地表裸露越来越严重,形成了新的石漠化地区。
传统的耕作方式也是导致人工石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过渡垦殖、粗耕细作、陡坡梯田耕作条件下,特别是暴雨季节,水土流失严重,加速了石漠化地区的发展。
浅谈西南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与防治

浅谈西南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与防治摘要:石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顶级形态。
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总面积已达12.96万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123.34万平方公里。
石漠化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如强烈的岩溶化过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因素;植被生长环境,又有人为原因,过度樵采;不和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乱放牧等。
主要防治措施有:(1)提高认识,加强调研。
(2)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3)科学论证,深入分析。
(4)制定规划,开展专项治理。
(5)强化科技,提高治理成效。
(6)石漠化治理和群众利益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7)完善监测体系,实施动态监测。
关键词:岩溶区;石漠化;岩溶化;综合治理0引言我国西南岩溶区的石漠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与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起,被称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三大环境灾害,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脆弱环境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提出“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黔桂滇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把石漠化治理提到了国家目标的高度”。
在新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更是将石漠化地区的“保护优先,适度开发”作为西南地区的工作方针,推进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整治工程。
然而,对石漠化的确切含义、特点和成因都还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石漠化形成究竟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石漠化究竟有那些危害?至今人们认识还不十分清楚,这对于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非常不利,本文拟以对石漠化的定义、分布及其成因、危害、治理措施入手进行初步的探讨,已加大人们对石漠化的认识,指导石漠化的综合治理。
1石漠化的概念石漠化[1](Rockydesertification)即石质荒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或称“石化”、“石山化”、“岩漠化”。
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修复的十大问题与对策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连续分布面积最大、发育类型最齐全的片区,面积高达450000 km2,其中石漠化土地总面积超过100000 km2,占喀斯特面积的22.3%[1]。
受地上地下二元三维结构的岩溶背景控制,以及水土资源分布不均、水文变化迅速等问题的影响,喀斯特区域成土速率缓慢,水源涵养能力差,生态可恢复性低[2,3]。
同时,广泛的石漠化和复杂的地质背景作为一种负反馈,进一步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凸显了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4]。
该区域处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上游,其生态建设决定着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在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5]。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6],但是石漠化过程是一个多圈层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经济发展、解决贫困和保护生态系统三者之间平衡的问题仍没有得到系统有效解决。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贵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即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
喀斯特生态修复既有老问题又有新挑战,二者交织在一起,使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面临着生态建设超前、基础研究落后的残酷现实;如果不扭转传统生态治理的惯性模式,可能会影响喀斯特生态建设甚至美丽中国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深入推进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必须从单一要素片面治理走向系统全面调控,需要精准把控该地区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智慧圈等多圈层交互作用的关系(图1),从10个方面发力,以提升生态修复水平和能力。
1 中国喀斯特生态修复需关注的十大问题1.1 忽视了土壤侵蚀标准模数过高而不适用于喀斯特地区的问题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成土速率远低于土壤侵蚀速率的问题。
在许多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和退化已被确认为严重的地质环境灾害[7,8]。
然而,现行土壤侵蚀风险评价标准存在区域适应性问题,地方政府和学者提出的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区。
石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问题研究

石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问题研究作者:廖献菊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24期在我国西南地区,土地石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某些地区已经严重地威胁了人类的生存。
一、中国石漠化的概况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我国是世界三大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区之一,全国有喀斯特总面积约10000多万公顷,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其中贵州、广西、云南3省(区)总面积3280万公顷,石漠化总面积达670.8万公顷。
贵州省有147.6万公顷石漠化山地,其中岩石裸露率在70%以上面积达80.8万公顷,在短期内具有潜在石漠化趋势的岩石山地有78.1万公顷。
西南岩溶山区的石漠化目前仍在快速发展,如贵州每年新增石漠化面积就达933平方公里。
石漠化与水土严重流失已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的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给当地人们的生存亮起了红灯。
石漠化地区日趋恶化的脆弱生态环境制约了西南地区的发展,石漠化地区的人口问题、生存问题、能源问题,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
治理石漠化,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二、石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一)石漠化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
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因而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
2.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
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4%,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度樵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 C 层 ( 过渡层 ), 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 存在着软硬明显 不同的界面, 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 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 2. 4 钙生性环境对植被生长的选择限制作用强
西南喀斯特山区人口多 ( 超过 1亿 )、少数民族集 中 ( 约 4000万 ) 、农业人口比重大 (平均在 70% 以上 ), 增长快, 对 土 地 压力 大。如 贵 州 人口 从 1949 年 的 1403万增加到 1998年的 3657万, 2002农业人口占总 人口的 84. 6% , 自然增长率比全国高 5个千分点, 人 口平均密度已达 217人 / km2, 远远超过当前生产力水 平下的合理人口容量约 150人 / km 2 的限度, 人口超载 率在 30% 以上。人口增长快、密度大, 加上素质低, 使 西南喀斯特山区陷入人口增加 - 过度开垦 - 土壤退 化、石漠化扩展 - 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2. 7 对土地掠夺式经营
37 卷
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 而西南喀斯特土地石漠化又 主要发生在坡度较陡的旱作区。据对乌江流域近年来 的遥感观测: 该流域 89% 的新增石漠化面积是由陡坡 旱耕地演变而来的, 因此受石漠化危害的土地面积扩 大, 意味着可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加剧。如贵州普 定县现人均拥有耕地仅 0. 04hm2, 而每年新增石漠化 面积就达 500hm2, 由于新增的石漠化主要发生在陡坡 耕作区, 相当于全县每年人均减少耕地 0. 0016hm2, 即 人均耕地年平均减少 4% , 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目前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从总体上看呈增
长态势, 1987 ~ 1999年期间, 土地石漠化 面积从 8. 3 万 km2 增加到 10. 5 万 km2, 年 均新增石漠化 面积近 2000 km 2, 其中贵州石漠化年均增长 900 多 km2。土 地石漠化的扩展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域生态系统的脆弱
究、加大土地石漠化治理试验示范力度等八条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石漠化; 成因机理; 防治对策; 西南喀斯特山 区
中图分类号: X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64 3945( 2006) 03 0447 05
喀斯特土地石漠化指的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 受喀 斯特作用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干扰, 喀斯特地表土层流 失殆尽、基岩大面积裸露, 呈现出一种无土无水无林、类 似于荒漠化的景观现象与过程 [ 1] 。以贵州为中心的西 南喀斯特山区的土地石漠化与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是我 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所面临的两大根本性的地域 环境问题。在我国的 十五政府工作报告 中已明确指 出要 加快推进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的综合整治 , 它对构 筑长江、珠江两大流域上游的生态屏障和实现本地区持 续发展具有紧迫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以贵 州喀斯特山区为例, 对喀斯特土地石漠化的分布、危害、 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43. 29
5. 7 27. 3
1. 74 8. 3* 30. 5
* 湖南省的土地石漠化面积包括沙岩和石灰岩地区的石漠化面积
喀斯特石山区主要分布在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贵
州、云南、广西、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及广东八省市区 ( 如表 1), 并集中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 3省区, 地 表喀斯特出露面积达 51万 km2, 土地石漠化面积 10. 51万 km2, 占喀斯特山区总面积的 20% , 其中轻度和 中度面积各占 40% , 强度和极强度面积约占 20% ; 土 地石漠化面积大 于 1000 km2 的县份 20个、大于 500 km2 的县份有 74个。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 的省份, 也是全国土地石漠化最严重的省份, 目前全省
3期
苏维词等: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防治
4 49
头树 , 出现的主要是一类耐瘠嗜钙的 岩生性植物群 落, 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易遭破 坏, 导致土地石漠化。 2. 5 降水的影响
西南喀斯特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 900~ 1300mm, 暴雨集中在春季 ( 约占 40% ) 和夏季 ( 占 50% 以上 )。 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 节, 农作物 ( 玉米、油菜、绿肥等 ) 正处于幼苗阶段, 疏 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 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 剧了土地石漠化的发展。 2. 6 人口增长过快, 农业人口多, 土地负荷压力大
劳动力人均 受教育年限
(年 )
6. 03
4. 2
3. 6
村通电率 (% )
85 81 55
注: 贵州省和紫云县资料主要来源于文献 [ 3], 麻山土地石漠化发生区资料主要由抽样所得
村通路率 (% )
67 51 42
村通电 视率 (% ) 67 54. 7 25
2 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 机理
合 2004年 59 号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 ( 2004年 8410 )的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苏维词 ( 1965- ) , 男, 湖南绥宁人, 硕士, 研究员。主要从事喀斯特地区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E - ma i:l suw eic@i s ina com
44 8
土壤通报
表 1 西南主要省份的喀斯特及土地石漠化分布状况 T able 1 R eg ional d is tribut ion of k arst and rocky desert ification in the Sou thw est of Ch ina
省份
黔
桂
滇 川渝 鄂 (鄂西 ) 湘 (湘西 )
1 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分布现 状及危害
共有喀斯特石漠化面积 3. 2427 106 hm2, 占全省总面
积的 19. 3% , 占喀斯特区总面积 31. 38% 。其中强度 石漠化面积 5258. 5 km2, 占石漠化面积的 16. 22% ; 中 度 石 漠 化 面 积 11874. 3 km2, 占 石 漠 化 面 积 的 36 62% ; 轻度石漠化面积 15294. 3 km2, 占 47. 16% 。
表 2 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效应
T able 2 Stagn ant effects of social and econom ic developm en t in typ e rock desert ification area of G u izhou p rovice
贵州省 紫云县 麻山典型石 漠化发生区
( 2) 加剧了人畜饮水的困难程度。石漠化区地表 土层流失殆尽, 植被生长困难, 地表土壤植被系统的贮 水保水功能大幅降低, 溪河水系水量减少, 季节性干枯 时间延长, 导致地表可方便利用的水资源极度匮乏, 大 部分石漠化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畜饮水困难。以贵
州为例, 虽然经过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广的渴望工程解 决了相当部分的人畜饮水问题, 但 2003年底全省饮水 困难的 农村人口达 727万 人, 计划 2005年底 前解决 227万, 其余 500万集中在喀斯特土地 石漠化环境恶 劣区 , 解决难度很大。
摘 要: 土地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山区一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阐述了西南喀斯特 山区土地石 漠化的现状 分布: 土 地石漠化面积约 10. 51万 km2, 占喀斯特山区总面积的 20% , 并集中出现在 贵州和广西; 分 析了土地石 漠化的危害: 导致 可 耕地面积减少、加剧人畜饮水困难、旱涝灾害频率和强度 增加; 着重以 贵州为 例, 从 岩性、地表 结构、特殊的 土体剖面 、钙 性 环境、降水和 超载的人口压力及落后的生产方式等八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喀斯特山区土地石 漠化的成因 机理, 并 指出喀斯 特
2. 1 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 成土过程缓慢 据对贵州典型喀斯特山区 133个样点分析, 本区
的灰岩风化剥蚀 速率仅为 23. 7 ~ 110. 7mm /千年, 每 形成 1cm 厚的风化土层平均需要 4000余年, 慢者需 要 8500年, 较非岩溶山区慢 10~ 80倍, 且厚度分配不 均, 这是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层浅薄且分布不连续、土地 易发生石漠化的背景和基本原因之一。 2. 2 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
地区的自然因素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内因, 而不合理的人类活 动是土地 石漠化 形成的 诱因和 主导因 素。在此基 础上结 合 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开展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 漠化地 质环境 本底调 查、制 定土地 石漠化 综合治理 规划、 建立高标准的土地石漠化治理种苗基地、优化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就业结构、加强土地石 漠化治理关 键技术的 研
性, 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容量, 对该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 发展危害极大。
( 1) 可耕地面积减 少, 人地矛盾加剧。西南喀斯 特山区山多坡陡, 人均耕地 ( 基本农田 )已低于联合国
收稿日期: 2005 03 22; 修订日期: 2005- 05- 1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00261002) 、中科院 西部之光 计划 (人教 2002 年 101号 ) 和贵州省科技攻关 ( 2003NYG 029) 、自 然科学基金 ( 黔基
喀斯特山区是一种典型的钙生性环境, 组成其生 态环境基底的化 学元素主要为 Ca、M g、S i、A、l M n、Fe 等富钙亲石元素, 而植被生长所需的 N、P、K、N a、I、B、 F 等营养型元素则相 对匮乏; 加 之土层浅 薄, 岩 体裂 隙、漏斗发育, 地表干旱严重, 这种严酷环境对植物生 长有极大的限制作用, 许多喜酸、喜湿、喜肥的植物在 这里难以生长, 即使能生长 也多为长势不良的 小老
第 37卷第 3期 2006年 6月
土壤通报 Chinese Journal o f So il Sc 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