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合集下载

贵州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贵州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贵州石漠化的治理措施引言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其地理特点是山多、地质复杂。

由于长期的不合理人类活动,加上天然条件的限制,导致贵州的石漠化问题严重。

石漠化是指由于土地退化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石质地表的覆盖,严重影响了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贵州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为了解决贵州石漠化问题,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支持相关的治理工作。

政府鼓励农民进行石漠化治理,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补贴。

政府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石漠化治理工作,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监测体系。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贵州政府通过在受石漠化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进行植树造林和草场恢复,来提高土地的覆被率和保护性绿地面积。

植被恢复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文环境,还可以提供更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如保护水源、减少土壤侵蚀等。

水土保持工程贵州采取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工程来防止石漠化的进一步蔓延。

这些工程包括修建防护林带、建设护坡和隔离区、修建沟渠等。

这些工程可以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保护土壤,减轻石漠化的程度。

教育和培训为了提高农民的石漠化治理意识和技能,贵州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农民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习到了如何进行有效的石漠化治理,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这些教育和培训活动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技术水平,还增强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科研和技术创新贵州还积极推进科研和技术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来提高石漠化治理的效果和质量。

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开展石漠化治理相关的研究,并通过实践将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有效地推动了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增效和提质。

合作与交流贵州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国外先进治理石漠化的经验和方法。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贵州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石漠化治理的最新进展,学习先进的治理经验,并将其应用到当地的实际工作中。

结论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教育和培训、科研和技术创新以及合作与交流等一系列的治理措施,贵州取得了石漠化治理方面的显著成效。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喀斯特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质地貌,特点是地表上多为石灰岩、石膏岩等岩石,溶蚀作用明显,地下水循环不畅,河流水源缺乏。

这种地形条件导致喀斯特地区容易发生石漠化现象,即土壤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稀少。

石漠化对环境、农业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治理。

以下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一些常用方法:1. 林业措施:在喀斯特地区种植各类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尤其是一些能够适应石质土壤环境的植物。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土壤固结和水源涵养能力,减缓土壤侵蚀。

合理的林业管理措施,如定期修剪、补栽和病虫害防治等,也能够提高植被的稳定性和覆盖率。

2. 土壤保持措施: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如合理耕地整理、水土保持种植结构调整等,以减缓土壤侵蚀和水的流失。

还可以采用梯田、隔沟保留等技术手段来改善流域的水土保持条件。

3.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喀斯特地区常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有梯田、植被带和防护林等。

梯田能够减缓坡面径流速度,减少泥沙侵蚀;植被带和防护林能够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4. 建设水库和拦河坝:由于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循环不畅,常常面临着水源紧缺的问题。

在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过程中,可以修建水库和拦河坝来调节水资源,提供灌溉和生活用水。

5. 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喀斯特地区的水土保持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探索适合该地区的治理方法。

也需要进行广泛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水土保持意识。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包括林业措施、土壤保持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建设水库和拦河坝以及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

通过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缓石漠化现象,保护环境和农业生产,促进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石质荒漠化危害

石质荒漠化危害

石质荒漠化危害
石质荒漠化可以简称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那么石质荒漠化危害有哪些呢?接下来来为大家讲解下吧。

石漠化已经成为岩溶地区最大的生态问题。

石漠化严重的地方只见一片白花花的石头,看不见一块土地,有的地方甚至连沙漠都不如——因为至少沙漠里很多地方还能有些耐旱植物生长,石漠化严重地区可以说是寸草不生。

中国是世界上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八省都有石漠化现象。

石漠化的危害
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加上地下岩溶发育,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几乎连年旱涝相伴;同时,石漠化山地岩石
裸露率高,土壤少,贮水能力低,岩层漏水性强,极易引起缺水干旱,而大雨又会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中国西南大部分地区缺土,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工程性缺水现象。

石漠化与水土严重流失已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的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给当地人们的生存亮起了红灯。

石漠化地区日趋恶化的脆弱生态环境制约了西南地区的发展,石漠化地区的人口问题、生存问题、能源问题,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

关于石质荒漠化危害的知识。

高考《地理》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高考《地理》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考点05 土地盐碱化及其治理
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指土壤中可溶性盐随水向表层移动并积 累下来,从而使地表可溶性盐含量超过0.3%的过程 ,其实质是一种土 地退化。 1.土地盐碱化分类
原生盐碱化:由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和土壤条 件等)变化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次生盐碱化: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区域水盐 失调,所导致的土壤表层不断积盐的过程。



平坦的黄土高原,由于流水侵蚀切割,四周侵蚀形成沟壑,残留的高 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形成黄土塬; 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黄土高地,形成黄土墚; 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即黄土峁。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会使土壤流失,造成肥力下降。
护坡工程 修筑水平梯田 缓坡 地段 封坡育林育草
拦截、涵蓄坡面径流 发展林果业生产
平整土地 保塬工程 营造护林网
塬面
合理利用水土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南方的红色荒漠与西北地区的荒漠一样吗?
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雨水冲蚀作用,使裸露的红壤丘陵 地区的土壤成片、成块地流失,导致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而不能生长 植物,称红色荒漠。 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
考点0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
1.描述黄土高原的分布范围
南界为秦岭,大约在34°N, 北以古长城为界,纬度大致是40°N, 东部是太行山,大致界线是114°E, 西部是乌鞘岭,大约在103°E。
思考:黄土高原的位置具有过渡 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具体表现是什么?
位置具有过渡性的表现
1 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2 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 3 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 4 森林向草原过渡 5 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第1讲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预防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教学案湘教版

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第1讲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预防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教学案湘教版

(1)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荒漠化的发生、进展过程中,人类 活动常常起打算性作用。

⎩第 1 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预防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教材内案例]1. 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 概念: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自然缘由: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 (2)成因⎨ 土地退化⎪人为缘由:人类滥垦滥牧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3)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 ①自然因素⎨土地表层风化猛烈,碎屑物质积存⎪⎩大面积地表暴露②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特别提示]最考纲 探究线索核心素养1.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地图,定位区域地理位 置,分析区域环境特征。

2. 综合思维:抓住区域区域存在的环境 环境特征,分析环境要 与进展问题及其 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 产生的危害、以 互影响,分析生态问题 及有关的治理保 的成因及危害。

护措施3.人地协调观:科学合 理指导人类活动,促进 区域生态治理及可持续进展。

(2)荒漠化与荒漠是不同的概念。

荒漠化是多种缘由引起土地退化的过程,而荒漠是指植被稀疏的地表景观。

2.荒漠化的危害(1)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造成表土暴露,供给沙尘暴形成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破坏,使生物生产力持续下降,引发饥饿,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进展。

3.荒漠化的防治(1)国际行动:1994 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①防治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

②面临问题:“边治理,边破坏”现象导致荒漠化面积连续扩大。

③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④具体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特别提示]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把握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养。

[教材外案例]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1.黄土高原概况(1)范围:A.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秦岭以北。

道真县石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道真县石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道真县石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作者:肖双玲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年第09期摘要: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的石漠化问题突出,形势十分严峻,这不但加剧了岩溶地区的贫困状况,还威胁到长江和珠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石漠化治理刻不容缓,但道真县在治理石漠化上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治理成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问题;建议石漠化即石质土地的荒漠化,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是在亚热带岩溶地区降雨丰富的条件下,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森林植被大量破坏,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现象。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的石漠化问题突出,形势十分严峻,这不但加剧了岩溶地区的贫困状况,还威胁到长江和珠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石漠化治理刻不容缓,道真县地处西南地区亚热带岩溶地区,加之山高坡陡,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导致基岩裸露,呈现“石漠化”现象,严重影响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威胁着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

治理日益严重的石漠化势在必行。

一、基本情况道真县位于贵州省最北端,东北、西北与重庆市武隆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南川市接壤,西南、东南与本省正安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交界。

地理坐标东经107°22'-107°52',北纬28°37'-29°13'。

南北长66公里,东西宽48公里,总面积2157平方公里,全县辖11镇3乡83个村(社区)及一个国级自然保护区。

道真县是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较大的县份之一。

据调查,全县喀斯特地貌总面积1863.98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6.4%,其中无石漠化土地面积667.94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0.96%,占喀斯特出露面积的35.83%;潜在石漠化636.85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9.52%,占喀斯特出露面积的34.17%;石漠化土地面积559.19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5.92%,占喀斯特出露面积的30.0%。

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研究

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研究
环 境 生态 研 究 。
石 漠化 的含义
喀斯 特地 区石漠 化 问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已成为 当 代 国际地学研 究的前沿领域,受到学术
自己的观点, 但是 , 石漠化一般包括 了 4 方面 的含义 : 1 石漠化 发生于喀 斯特 () 生 态环境脆 弱地区 ; 2 由人 类不 合理 () 的社会 经济 活动驱动 ; 3 土壤遭受 严 () 重侵蚀 , 土地生产力 不断下降 ;4 大面 ()
化 面 积 总 和 为 8 9 .0k z 80 1 m ,占西 南 石 7
文章编 号:0 5 4 4 (0 7 0 — 0 9 0 10 — 94 2 0 )5 0 0 — 5 收稿 日期 :0 7 0 — 6 20 — 3 2
漠化总面积的 8 .5 占 3 ( 面积 38 %, 省 区)
等外 营力 的作用, 导致石漠化的直接 是
动 因.人类的不合理 的经济活动是间接
动 因。苏维词 等认为, 石漠化是贵州亚 热带 湿热环境 下 喀斯特 地 区特有 的土
地类型,土石按一定 比例交互存在于石 灰岩 山丘 、 漏洞 、 陷穴与岩 隙洼 地里, 在 凸起部分多裸 岩分 布, 为石漠化 土地 。 称
积 岩石 出露 , 光秃 秃 的 岩石 景 观 。 出现
界的广泛关注 。2 世纪 8 0 0年代末至 2 1 世纪初, 地理科学 、 水文 学 、 土保持学 水
工作者给出了石漠化不 同的定义。袁道
先l 1 l 认为, 石漠化是植被 、 土壤覆盖 的喀
斯特 地理景 观转变 为岩石 裸露 的喀斯
总之, 尽管不 同学者对石漠化的定 义有
的 1. %, 3省( 出露碳 酸盐岩面 74 占 7 区)
维普资讯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Ⅲ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Ⅲ
2
迁移应用 案例——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漠化
资料一“红色荒漠”指我国南方湿润红壤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这些地区 地形以丘陵及山区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资料二“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1)完成“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上图中字 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 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图丨摄影师@赵来清
7
干涸的罗布泊,历史上罗布泊面积有过多次反复增减
▼图丨摄影师@李学亮
▼楼兰古城附近的雅丹形成时间并不长,是近千年来的产 物也是环境恶化的见证者之一 下图为白龙堆雅丹
图丨摄影师@王隽斌
9
▼龙城雅丹,这种雅丹都是同一方向的沟谷 多是常年盛行某一方向的大风所致
图丨摄影师@钱玮
Lou Lan Gu 荒废的楼C兰h古e城n
(2)物质条件——地表疏松,多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靠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Ⅱ 人为原因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90%]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重环保。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荒漠化会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2、荒漠化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 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这些成为荒漠化地区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图丨摄影师@郝沛
▼《流沙坠简》
“宜渐节省使相周接” 于是人口流散 原本繁华的城池逐渐荒废 楼兰也在历史记忆中变得 越发模糊不清了
1
一、荒漠化的含义
▐基础梳理 • 1.概念: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实质)。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 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力。 • 2. 类型: 风蚀和水蚀等外力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 和生态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西南地区(云贵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 (六)土壤
基岩以石灰岩为主,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较薄,肥力相对较低。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二、西南地区石漠化的成因
(一)自然原因
地形: 地势起伏大,加剧了地表侵蚀作用 降水: 降雨集中,多暴雨,暴雨冲刷力强
地质:喀斯特地貌,土壤贫瘠,土层较薄,容易被冲刷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四、西南地区石漠化的防治
(三)大力发展沼气池,种植速生经济林和薪炭林,发 展小水电,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四、西南地区石漠化的防治
(四)控制乡村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地矛盾;
石质荒漠化
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 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石漠化多发生在 石灰岩地区,土层厚度薄(多数不足10cm),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 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2004年~20土地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四、西南地区石漠化的防治
(六)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开发利用有特色的喀斯特洞穴景 观和地下水及森林资源,开展生态旅游;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THANKS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二、西南地区石漠化的成因
(二)人为原因 — 破坏地表植被
陡坡耕种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无序的工矿建设开发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三、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
(一)导致土地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粮食减产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二)地形
以高原为主,喀斯特地 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地壳运动活跃。位于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
一、西南地区(云贵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
(三)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 季高温多雨,冬季温 和少雨.气温年较差 小,降水季节与年际 变化大,(西双版纳 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一、西南地区(云贵高原)的的自然地理特征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四、西南地区石漠化的防治
(五)有步骤的实施生态移民和开发式移民计划,减少环境压力;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四、西南地区石漠化的防治
(六)对石漠化地区的耕地进行改造,改革传统的农业耕作技 术,保持水土,如进行坡改梯、修筑拦土坝,采用横坡垄作技 术、生物梯化等技术减少水土流失;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三、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
(五)严重影响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四、西南地区石漠化的防治
(一)封山育林,封、造、管相结合,恢复植被;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四、西南地区石漠化的防治
监测工作。监测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重庆、四川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个县(市、区),监测区总 面积107.14万平方公里,监测区内岩溶面积为45.10万平方公里。
一、西南地区(云贵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 2、纬度位置 3、相对位置
一、西南地区(云贵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三、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
(二)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三、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
(三)加剧地区贫困,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三、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
(四)导致植被群落简化,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四)水文
河流径流量丰富,水位 季节变化较大,汛期主 要集中在夏季,含沙量 小,冬季没有结冰期.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一、西南地区(云贵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
(五)植被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 主.覆盖率较高,多为人工 次生林。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