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主要问题要点

合集下载

高三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归纳

高三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归纳

高三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归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指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类对客观存在进行反思和理论抽象的观点。

在高中阶段的政治课程中,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规律。

下面将对高三唯物史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这一概念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自然界和社会世界均由物质构成。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唯物史观的历史发展规律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即历史辩证法。

历史辩证法包括了量变和质变、否定之否定等基本规律。

在量变过程中,社会形态由一种向另一种转变,而在质变过程中,则产生了新的社会形态。

否定之否定则描述了社会形态发展的螺旋上升规律。

三、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唯物史观指出,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的高度发展形态,但也含有内在的矛盾和不可避免的灭亡趋势。

四、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理论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由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所引发的,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唯物史观还认为,历史上的每一次阶级斗争都是对生产力发展条件的改变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五、唯物史观与实践唯物史观将实践作为认识世界的基础。

实践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等方面。

唯物史观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逐渐认识到现实的本质和规律。

六、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唯物史观强调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在唯物史观中,人不是被动的自然存在,而是能够主动改变自己和社会的实践者。

人的发展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通过上述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高三唯物史观的内容。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之唯物史观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之唯物史观

2017考研政治马原考点之唯物史观2017年考研初试时间快到了,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一定不要慌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针对各个学科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把框架搭建起来,形成一个全局观,然后通过刷题来查漏补缺和深化记忆。

对于考研政治来说,小编为大家分享了马原唯物史观重要考点,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考研冲刺课程请咨询这里》》》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内涵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心史观内容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主要缺陷①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②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③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意义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

二、社会结构论1.人类社会=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含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构成地理环境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人口因素生产方式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意识含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结构主体划分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层次划分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意识形态)+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非意识形态)辩证关系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历史唯物主义常识点

历史唯物主义常识点

历史唯物主义常识点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创造,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社会进步流程中。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常识点,相信对你会有协助的。

历史唯物主义常识点一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法、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功效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本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身特有有进步形式和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力是大家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质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三要点: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大家在物质生产流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三要点:生产料所有制形式、大家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商品分配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进步需要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情况;生产力的进步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哪些样的生产力就有哪些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功效: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进步需要,就会推进生产关系的进步;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进步的需要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进步。

高一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归纳

高一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归纳

高一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归纳在高一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唯物史观这一重要的哲学理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的本质。

下面,我将对高一唯物史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理论。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思维是物质发展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事物的矛盾斗争和发展规律。

2. 唯物论的历史观:唯物论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中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历史观还提出了社会形态演化的理论。

二、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1. 基本矛盾:唯物史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存在的矛盾斗争来推动的。

基本矛盾是指社会形态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2. 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的基本性质和组织形式。

唯物史观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指人类制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和手段,生产关系指在特定社会形态下人们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而生产关系则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唯物史观的历史演进1. 原始共产社会:原始共产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共同劳动,财产共享,没有私人所有制,社会无阶级分化。

2.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古代社会的基本形态。

在这个阶段,奴隶制度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关系,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

奴隶制度给予少数奴隶主权力和财富,但也造成了剧烈的社会矛盾。

3.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中世纪的社会形态。

在这个阶段,土地成为生产的基本手段,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着社会。

封建社会中存在严重的封建主义和农奴制度的剥削。

4.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形态。

高三唯物史观知识点

高三唯物史观知识点

高三唯物史观知识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是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它指导着我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高三学习阶段,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对于理解社会科学相关内容和做好相关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三唯物史观知识点,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该内容。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 客观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和行为唯物史观强调客观存在对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决定作用。

人类的思维、价值观、行为方式等都是在特定的物质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和社会科学知识时,需要关注社会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等客观存在的因素,深入分析并理解事件和现象的产生原因。

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人的本质特征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和实践,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 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客观规律的过程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客观规律的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会不断改变。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会有相应变化。

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1.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唯物史观强调物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历史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基础变动和上层建筑随之变动的结果。

而唯心史观则认为意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历史的发展是思想和意识变动的结果。

2. 对社会历史的解释唯物史观通过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证的分析,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唯心史观则通过思想、意识等主观因素的分析,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3. 对人类进步的解释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进步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而唯心史观则认为人类进步是思想、意识等主观因素的推动。

三、唯物史观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1. 学习中的应用在各科学习中,我们需要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思考。

考研唯物史观知识点归纳

考研唯物史观知识点归纳

考研唯物史观知识点归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以下是考研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归纳: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2.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社会革命就会发生。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们的社会意识、思想观念等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

二、社会基本矛盾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发生变革。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历史发展的规律性1.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主要力量。

2.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

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2.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社会变革的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斗争。

五、唯物史观的实践意义1. 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强调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2. 推动社会进步。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束语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理解社会历史现象的科学方法。

它强调了物质生产力的基础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唯物史观,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2020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

2020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

公共基础知识: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具体表述因领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自然领域:意识与物质社会领域: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接下来我们就从社会领域学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唯物主义,也即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社会存在: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指的是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客观规律下人构成的社会是什么和如何发展的。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1)地理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来源。

比如说冬天需要取暖就要从森林中获取树木,从地下获取煤炭矿藏,从自然中获取水源等。

因此,我们说地理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2)人口因素: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流动等一切与人口相关的因素。

比如世界男女人口比例、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以及城镇化。

有人及与人相关的活动社会生活才有意义,所以说,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

重点:(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品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人类社会要想存在,必须要从自然界中获取必需品,所以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我们学习了解了社会存在,那么接下来看看我们社会意识是什么样的:2.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比如美国电影向我们传达个人英雄主义意识、八荣八耻的荣辱观等。

从其构成方面来看:(1)根据主体不同划分为:个人意识:如个人的信仰;群体意识:如佛教。

(2)根据社会意识层次不同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心理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不成理论体系的社会意识,如某个地方的婚俗习惯、喜怒哀乐等感情。

社会意识形态是高水平、高层次的形成理论体系的社会意识,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佛教等宗教。

(3)根据是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如政治法律思想、佛教等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等,比如马哲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所以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串联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串联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串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考研政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唯物史观。

本文将通过六大知识点来串联考研政治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即唯物史观。

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立场和观点,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知识点二:马克思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马克思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唯一不可分割的。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和发展所决定的,而意识则是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表达。

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知识点三: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社会的进步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则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就产生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规律和路径。

知识点四:唯物史观的价值观和实践观唯物史观注重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逐步实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唯物史观还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倡导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知识点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坚守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信仰,并注重实践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知识点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史观的主要问题要点: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答: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域的具体表现。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开始。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坚持群众史观还是坚持英雄史观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二、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本质上都是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理论,无论是宿命论还是唯意志论;无论是主、客观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无论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还是空想社会主义,都没有正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把社会意识当作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而社会存在则实际上被看成了社会意识的派生物。

这些旧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其次,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人民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本质上都是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理论中之所以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其原因在于:①社会历史根源:马克思主义之前,社会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不可能科学地阐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阶级根源:马克思主义之前,剥削阶级长期处于统治地位,为了证明其统治地位的合法性,建立其统治的权威性,刻意宣扬唯心史观,夸大个人及意识的作用。

③认识论的根源:历史上,人们往往看到了一些历史现象,即一些历史大事件总与某个人物有关,便认为历史是由这些伟大人物创造的,没有注意认识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本质上都是唯心史观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革命。

答:(一)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1、唯物史观的创立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2、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3、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研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理论成为科学。

4、唯物史观的创立对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旧哲学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分裂的历史局限性;在唯物和辩证的基础上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唯物主义第一次成为贯穿始终的科学的哲学理论,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革命。

(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的伟大意义1、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2、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3、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为全面揭示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奠定了基础,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结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革命。

四、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哪些内容?其含义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什么?答: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也叫做社会存在,它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

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地理环境——是指特定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它是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2)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社会分工的发展方向和生产形式的多样化。

(3)地理环境的优劣对社会的发展可起促进、加速或延缓作用,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它以整体方式制约人类发展。

(5)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及影响的大小主要受到社会条件即生产发展水平、社会性质和制度的制约。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前提下,自然资源不断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广泛利用,地理环境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人化自然”,具有社会性。

在社会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会。

人类一方面要按照内在需要去改造自然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生态失调”,这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人类在制定计划时,要有计划、合理的利用资源,按照自然规律和人的需要和谐地去改造自然,确定人和自然的恰当关系,以做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总之,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人口因素是指一定社会中的人口密度、人口质量(人口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状况、文化素质等等)和人口的增长速度等条件。

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

没有人口的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历史。

1、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条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人口的数量、密度、质量、增长速度及构成状况,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3)人口状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增长率和人口的分布状况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大大超过生产增长率。

生产满足不了人口消费和就业的需要,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4)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因为,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人口发展受社会规律制约;夸大人口的作用是错误的。

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地理环境“生态失调”问题相当严重,人口问题也相当严重,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

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而通过生产劳动向自然界谋取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

(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的性质、面貌,基本制度、社会结构或阶级结构,决定着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等观点。

(5)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的更替。

首先,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

其次,随着一种生产方式转变为另一种生产方式,旧的社会形态即被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五、社会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其主要结构各涉及哪些主要问题?如何把握这些问题?答:社会基本结构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总体的基本构成方式。

它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

(一)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三类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1、生产力结构:(1)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或实体性要素):第一,劳动资料是指人们用以改造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在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第二,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改造的一切对象。

它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没有经过加工的自然物;二是已加工过的物体。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它们共同构成了生产力中物的要素。

第三,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以及知识和智力的人。

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重要的要素,因为它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起主导作用的能动因素。

(2)生产力的非基本要素(非实体性要素或观念形态的生产力或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或渗透性要素):第一,附着性要素:科学、技术、教育。

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一种潜在的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中社会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现代高新技术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生产各领域中,使生产力各方面发生巨变。

但是它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相结合,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才能转化我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运筹性要素:管理、决策、布局、策划等。

(3)科学技术管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途径第一,通过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物化为劳动工具;第二,将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第三,通过科学的学习和教育的途径,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第四,将科学运用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水平。

此问题的主要观点:①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②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标志;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起领引、导向和推动作用。

2、生产关系的结构: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此问题的主要观点:(1)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3)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也有反作用,它们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体现和保证。

3、社会的阶级结构(1)阶级的起源: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

阶级的产生完全是由经济的原因引起的。

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

二者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2)阶级的实质是一个经济的范畴。

它是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3)阶级的划分:①基本阶级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

②非基本的阶级是由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③同一个阶级又区分为若干阶层。

④在阶级社会,知识分子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是分属于不同阶级的社会阶层。

各个社会都有知识分子,不同的知识分子可以为不同的阶级服务,属于不同阶级的一个阶层。

⑤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是社会的基本阶级。

(二)社会政治结构1、上层建筑及其基础(1)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的社会经济结构。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