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一(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含解析)

【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一(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含解析)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二部分专题一(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含解析)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1.社会主流思想(1)古代中国主流社会思想的发展演变:百家争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和发展;宋明理学;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等。

(2)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救国思潮;地主阶级的“师夷长技”思潮,资产阶级的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潮(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思潮(民主与科学);无产阶级学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等。

2.社会文学艺术形式古今中外不同时代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艺术,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西方世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文学、艺术等,均体现着上述唯物史观原理。

1.(20xx·保定联考)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2.(20xx·烟台联考)“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与累积,又是现存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而文化反过来又能给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带来巨大的影响。

唯物史观讲解

唯物史观讲解

唯物史观讲解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为基础,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发展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活动,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其次,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和劳动分工关系。

生产关系的变革会导致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再次,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最后,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

历史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不是任何个人或集团的意志所能左右的。

历史发展具有客观性,是由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决定的。

总的来说,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篇一 : 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受其客观规律支配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分别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规律。

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是,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且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的内容是,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主要作用。

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两种基本形式;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的五大基本内容

唯物史观的五大基本内容

唯物史观的五大基本内容唯物史观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是现实世界的起源和基础,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和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唯物史观的五大基本内容。

第一,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史观坚持认为物质是客观世界的实体基础,而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和表现。

物质世界的变动和发展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和思想的变化。

诸如人类的生理需要和生产活动的发展,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方式。

这一点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最本质区别。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动力。

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的技术、劳动工具和生产组织等,它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的性质。

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演进。

例如,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一个典型例证。

第三,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的相互关系和法律制度。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形成和演化的。

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在奴隶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关系。

这种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奴隶制度的灭亡。

第四,社会形态的更替。

唯物史观认为,不同的生产关系形成不同的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指整个社会结构的总和,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唯物史观通过对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发现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点。

第五,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阶级斗争是在生产关系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不同阶级之间为了争夺生产资料和权力而进行的斗争。

2017唯物史观总结和答题指南

2017唯物史观总结和答题指南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 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 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 最高的价值标准,坚持集体主义,维护多数 人的利益。 • 识别的关键词: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 变价值观念会变化/忠君与忠于人民/地位、 需要、角度、立场不同价值观不同/最广大 人民的立场/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最大多 数人的利益/眼前利益与根本利益。群众观 点、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5、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假如你是……你会如何选择或者…… 对你有什么启示)
• (1)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 (2)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 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 (3)坚持集体主义,维护多数人的利 益。
201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 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开展以为民 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从唯物史观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①是顺应群众期盼、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 途径 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的重要形式 ③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 性的重要举措 ④以宣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为根本目 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 ②④
•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 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结材扣题 •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 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 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 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结材扣题 •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结材扣 题
人生价值观答题模式
• 1、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分析........ •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具有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 和导向作用+结材扣题 •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具 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结 材扣题 • (3)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运用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 的知识分析……。 •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结材扣题 • 2)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结材扣题 •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改革的原因、性质、目的、意义 •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结 材扣题

简述唯物史观基本观点

简述唯物史观基本观点

简述唯物史观基本观点:
答案解析:
1、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社会意识是第二性。

2、唯物论是一种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基本观点概括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因素决定的,而不是由精神因素决定的。

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包括: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地理环境等;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思想、观念、文化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制度和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还创造了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5.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过程,是不断进步的。

总之,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它强调了物质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承认了精神因素的重要性。

唯物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简述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简述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简述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唯物史观,又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方法。

以下是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首先,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社会存在,即物质生活方式,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的基础。

这意味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

其次,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就会进步;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就会停滞甚至倒退。

同样,上层建筑也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否则就会产生社会矛盾和冲突。

再者,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同时,人民群众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主体作用。

最后,唯物史观还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阶级斗争的激化。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它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进步。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受其客观规律支配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
规律分别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规律。

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是,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且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的内容是,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与经济基础;(3)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
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主要作用。

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两种基本形式;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历史上的每个个人,都对社会历史起过一定的作用,只是作用有大有小、作用的性质
有促进和阻碍。

但是,必须明确,不管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谈谈对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之间关系的理解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和商品经济社会的运行。

(1)价值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形成价值规律。

(2)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动机和决定目的,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表明,从雇佣劳动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追逐尽可能多的剩
余价值决定着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

3、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是一般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特殊规律。

价值规律是关于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以价值规律为基础,通过价值规律来起作用。

(1)劳动者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共同源泉。

价值是由商品生产者的抽象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抽象劳动不断创造价值,当价值形成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价值形成过程就变成价值增殖过程,即生产出剩余价值来。

(2)价值实现和剩余价值实现,都遵照等价交换的原则。

从市场交换关系看,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平等的交换关系,工人为资本家提供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但问题在于,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他们的劳动力,所以,一进入生产领域,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就体现出来了,在生产中资本家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不仅把劳动力的价值生产出来,而且生产出一个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这个超出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3)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体现的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