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考研必备)

合集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类历史是一个由社会制度更迭和生产力发展推动的进步的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三个基本要点: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它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的劳动工具、技术和知识的总和。

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决定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形态,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会催生不同的社会形态。

比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力较低,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是原始公社;而随着农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增强,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巨大的生产力变革,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主导形态。

第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

不同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阶级。

比如,在封建社会中,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封建主义关系和农民与农奴之间的农奴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雇佣劳动关系。

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核心,从而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形态。

第三,社会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体现。

这些矛盾和斗争推动着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

通过社会革命,旧的生产关系被推翻,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建立。

历史上的一系列革命,如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激化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进步是历史的方向。

对于我们来说,要追求社会进步和发展,就要注重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其次,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这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只有通过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我们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共57页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共57页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进行概括和系统阐述的一部重要著作。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展开论述,通过对其内涵、原理和实践意义的探讨,深入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与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在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下,对社会历史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观点。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自身意识和物质生产的活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是有客观规律性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不是偶然的或个别个体决定的,而是有其客观规律性。

这种规律性包括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等。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这些规律性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规律过程。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突出了物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

通过对社会生产关系与物质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分析,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基本逻辑。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历史中最基本的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通过对阶级斗争的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动态和演进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于指导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为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它使人们能够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决定因素,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准确判断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为改造社会历史提供了思想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并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为社会改革和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考研必备)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考研必备)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哲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eg: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学历史唯物主义eg: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为第一性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为第一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的含义一、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的含义——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开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开展起着阻碍的作用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它表现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有的开展形式和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根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的根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 劳动者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系分为两种根本类型: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根底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根底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开展决定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开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开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到底是什么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认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开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三、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开展的另一个根本规律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经济根底----指由社会一定开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根底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考研唯物史观知识点归纳

考研唯物史观知识点归纳

考研唯物史观知识点归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以下是考研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归纳: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2.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社会革命就会发生。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们的社会意识、思想观念等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

二、社会基本矛盾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发生变革。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历史发展的规律性1.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主要力量。

2.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

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2.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社会变革的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斗争。

五、唯物史观的实践意义1. 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强调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2. 推动社会进步。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束语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理解社会历史现象的科学方法。

它强调了物质生产力的基础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唯物史观,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整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ppt

(整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ppt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 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 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 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 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 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 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 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 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 活动。 ——列宁
最新.
6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 一、社会存在的含义 • 二、社会意识的含义 •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四、理论意义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 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 和消费等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 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 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 生产力状况是以上二者的统一,表现为生 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最新.
19
•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一、劳动资料(也称 劳动手段 )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 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二、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 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最新.
10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 社会意识的 性质。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 化。
最新.
11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最新.
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凡是社会中从事一定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历史的创造者,是指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决定者。

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涵义人民群众指的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社会成员大多数的总和。

人民群众具有量与质的两重规定性:以量的方面而言,它指的是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从质的方面而言,它指的是推动历史发展与进步的一切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也是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及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中都有不同的内容,但不论在何种国家、何种历史阶段,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2.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这表现在:⑴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人民群众,首先是劳动群众,正是社会生产力的最主要要素。

⑵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人民,是物质生产的直接承担者。

历史上的一切生产工具,从粗糙的原始石器到现代化的机器设备,都是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创造的;人类所必需的一切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也都是劳动人民生产的。

物质文明实际上是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

⑶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成果、艺术作品和文化成就,往往都是依据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素材和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实践经验汇总和提高的结果。

脱离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任何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不可能创造出来。

②劳动群众为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前提。

③劳动群众也直接参加了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活动,其中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⑷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考研知识点归纳历史唯物主义

考研知识点归纳历史唯物主义

考研知识点归纳历史唯物主义考研知识点归纳: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历史进程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一、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顾名思义,是指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解释社会的运动和变动。

它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和把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二、核心观点1. 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借鉴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的发展具有自我矛盾性和不平衡性。

物质的发展通过阶级斗争、社会变革等过程来实现。

2.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驱动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动力。

三、主要内容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法律、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的体现,包括政府制度、法律制度、文化观念等。

2. 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阶级斗争作用,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化和矛盾的产物。

阶级斗争驱动着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变革。

3. 社会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

这包括了法律、道德、宗教、科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态。

四、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革命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在中国革命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和行动,推动了革命的胜利。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哲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eg: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学历史唯物主义eg: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为第一性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为第一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的含义一、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的含义——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它表现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 劳动者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到底是什么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

思想上层建筑VS政治上层建筑1.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相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例子:一个人喜欢吃羊肉,要养羊,那么他就要先建羊圈;建好羊圈才能养羊。

那么是羊决定羊圈还是羊圈决定羊?羊决定羊圈,因为他是为了养羊才建羊圈的,不是因为建了羊圈才养羊的,是羊决定了他要建羊圈而不是马圈。

人为了建立某个经济制度而先建立与这个经人为了建立某个经济制度而先建立与这个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人要建立的是这个上层建筑,而不是那个上层建筑,所以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四、社会形态规律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 奴隶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形式)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五、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贯彻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阶级分析的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社会革命则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改革及其根源社会革命和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社会革命是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

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社会改革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革命性的改革;另一种是改良性的改革,也称社会改良。

社会改革的根源: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活动,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科学技术是科学和技术的统称。

科学和技术彼此密切相联,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表现在::科技改革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变革;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变革。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时也意味着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

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全球问题”。

但“全球问题”决不能单纯归结为科学技术的原因。

全球问题是社会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的产生同人们长期以来片面看待科技的作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相关。

而造成全球问题更为主要的根源是各种社会因素。

全球问题的最终解决,不仅要依赖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变革,依赖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也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合理利用。

六.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英雄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决定历史的根本源泉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