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进行概括和系统阐述的一部重要著作。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展开论述,通过对其内涵、原理和实践意义的探讨,深入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与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在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下,对社会历史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观点。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自身意识和物质生产的活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是有客观规律性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不是偶然的或个别个体决定的,而是有其客观规律性。
这种规律性包括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等。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这些规律性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规律过程。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突出了物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
通过对社会生产关系与物质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分析,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基本逻辑。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历史中最基本的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通过对阶级斗争的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动态和演进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于指导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为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它使人们能够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决定因素,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准确判断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为改造社会历史提供了思想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并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为社会改革和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考研必备)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哲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eg: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学历史唯物主义eg: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为第一性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为第一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的含义一、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的含义——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开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开展起着阻碍的作用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它表现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有的开展形式和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根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的根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 劳动者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系分为两种根本类型: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根底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根底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开展决定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开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开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到底是什么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认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开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三、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开展的另一个根本规律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经济根底----指由社会一定开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根底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之一,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而上层建筑则是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变革都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引起的。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础理论,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包括劳动力、资金、科技和生产工具等。
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所有制形式以及分配制度等。
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等各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则通过各种方式维护和巩固经济基础的稳定性。
这种观点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生产力提高引发社会变革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力水平,于是出现了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通过阶级斗争,新的生产关系得以确立,推动社会的发展。
四、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代表了两种对立的认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由于客观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人们的认识才得以发展。
而唯心主义则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们的认识可以超越客观存在。
五、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可以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只有深入了解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变革、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知识拓展:1.下列哪些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
A.大多数人的意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是创造厉史的决定力量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案:BC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A.实践
B.发展
C.联系
D.矛盾
答案:A
3.简述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答案:(1)唯物主义是在反对宗教迷信以及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的,它在历史上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基本形态。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其主要特征是用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往往将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本原。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作为自己的科学基础,这比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有了重大进步,但由于不懂得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缺陷,也是不科学的。
(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有机结合,成为唯物主义的最先进形态。
4.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有【】
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的唯物主义
D.庸俗的唯物主义
答案:AB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基本思想,是研究历史、社会行为和社会矛盾的哲
学派别。
它认为,历史不是个人或者地方的结果,而是整个社会的结果,仅仅是物质能动
力以及物质条件所决定。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文明首先由物质基础决定,后来就是精神文明,即物质基础确定精
神文明的方式。
物质根据它的自身的发展规律而形成,而精神文明也由此而来。
换句话说,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是普遍的,物质条件是主要的根源,精神文明只不过是物质文明的表
现形式,也受物质条件的限制。
历史唯物主义重视物质文明,因为它认为只有物质文明才能给人们带来充分的生活条件,
而精神文明只不过是物质文明的表现形式,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历史发展,只能引导人们做
出相应的决定从而促进历史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把開创历史、改变社会的本质力量归结于物质条件,关注的是物质条件的变
化和演变,强调的是物质条件的重要性,认为历史的发展在本质上是物质发展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将物质条件、文化形式和人们的精神观念联系起来,从而以一种历史化的方式
推动新事物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辨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辨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所构建的理论框架。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核心观点,它们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程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进行辨析,并探讨它们的不同观点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是决定其他社会领域(如政治、法律、文化等)发展的基础。
在这种理论观点下,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不是来自于政治家、战争或其他个别人或事件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追求对历史的客观性认识,通过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分析,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助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
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心主义则相信,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是由于人类精神和意识的变革所导致的。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类的意识、信仰和心理活动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物质生活则是次要的。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的观念、信仰和道德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认为社会变革和进步是受到个体和群体意识的引导和影响的。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类创造、思维和意志的力量,并认为这些精神活动主导着社会的发展。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辨析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辨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观点的差异和争论:1. 对社会发展的解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将社会发展主要归因于人类意识和精神的进步。
两种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社会变革和进化的动力。
2. 对阶级斗争的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了阶级对抗。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指历史是由物质世界的生产、经济基础决定的观点。
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们物质生存状况的变化引起的,而经济基础的发展又决定了社会的其他方面,如政治、法律、文化等。
因此,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必然的、客观的,而不是偶然的或个人意志的体现。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农业生产的兴起和发展使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进入了农业社会,手工业的发展又使人类进入了手工业社会,而工业革命之后的机器生产则使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
每一次经济基础的变革都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学的观点。
它认为,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在一起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也都是受经济基础所影响的,它们之间互相作用、相互制约。
例如,在一个工业社会中,政治的权力可能掌握在工业资本家手中,他们通过经济的手段来掌控政治、法律和文化。
唯物主义历史观对历史的发展和未来的预测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它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技术革命和经济模式的变化会引起社会的变化。
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会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
唯物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改变经济基础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一个理论体系,它认为社会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是偶然的或被个人意志所主导的。
它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的发展和解决现实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整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ppt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 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 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 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 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 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 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 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 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 活动。 ——列宁
最新.
6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 一、社会存在的含义 • 二、社会意识的含义 •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四、理论意义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 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 和消费等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 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 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 生产力状况是以上二者的统一,表现为生 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最新.
19
•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一、劳动资料(也称 劳动手段 )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 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二、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 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最新.
10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 社会意识的 性质。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 化。
最新.
11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最新.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杂的系统结构 科学技术
•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 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
• 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取 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
• 生产力状况是以上二者的统一,表现为生 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1.什么是社会形态?
2.社会形态是怎样更替的?
3.为什么社会形态是以这样的形式 更替的呢?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
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 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 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 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 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 群众的选择性。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 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 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 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在 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 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 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 思议的奇迹。”
----列宁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 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 与跨越性的统一。
• 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 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 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 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 生产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人与人的关系 包含剥削关系。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
它表现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 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思考题: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 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 相互对立呢?
•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一、劳动资料(也称 劳动手段 )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 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二、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 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三、劳动者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 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 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世界历史发 展的一般规律,不 仅丝毫不排斥个别 发展阶段在发展的 形式或顺序上表现 出特殊性,反而是 以此为前提的。”
————列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
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 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 客观必然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 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 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 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 原始社会 • 奴隶制社会 • 封建制社会 • 资本主义社会 • 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 义形式) 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 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 替的统一性。
但是,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 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这就表现为社会形态更 替的多样性。
三、二者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独 立性。(见课本P97,第二段)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 社会意识的 性质。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 化。
♦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 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 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
理解其内涵需把握:
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 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 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 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 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 体实现形式。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 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 性质和客观要求。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 一般规律与特殊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 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 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 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 同时,也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③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 高劳动生产率。
• 二、什么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 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 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 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 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所以,他们便有着迥然不同甚至对立的思想观念。
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 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 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 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一、什么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
• 可是,张三这么做,其他村民答应不答应呢? 肯定要反抗。那么张三要想使村民不反抗, 就必须建立武装力量,制订法律,还要进行 宣传教育,建立一整套的制度,以巩固张三 的统治。这样的宣传教育,可能刚开始没有 用,可是时间长了,老人都死光了,后辈们 就会认为那片森林本来就是张三家的,他们 从小就到张三的森林里去打猎、砍柴,所以 交税给他是应该的;受他领导也是应该的, 村民打心里就不想反抗,这样张三的统治就 稳固了。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到底是 什么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 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 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 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 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 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 一、社会存在的含义 • 二、社会意识的含义 •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四、理论意义
一、社会存在 ——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 环境、人口因素)
二、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 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 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 一个“扬弃”的过程。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 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两部分 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VS政治上层建筑 1.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 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 阶级意志的体现。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 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 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 规律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 于生产力。
主要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力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 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辨 证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统 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相作用构成二 者的矛盾运动
例子
• 假如有个村庄,村庄附近有片森林,这片 森林是远古就存在的,是无主的,村民都 可以自由到森林里打猎、砍柴。后来,张 三把这片森林据为己有,他规定,谁到森 林里去打猎、砍柴,都得分他一部分。这 样张三就不要劳动,过着剥削掠夺人的舒 坦日子。
答:历史威武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意识是对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但 是,这是总体上和最终意义上来讲的,作为社会存在 反映的社会意识的发展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即社会意 识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 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及各自具有自身的 历史继承性。所以,即便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置于 大致相同的社会存在之中,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一模一 样的思想观念,因为他们各自的具体生活环境不同, 人生经历迥异,所接受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也相差甚远,
例子
• 一个人喜欢吃羊肉,要养羊, 那么他就要先建羊圈;建好羊 圈才能养羊。 那么是羊决定羊圈还是羊圈决 定羊?
• 羊决定羊圈,因为他是为了养羊才 建羊圈的,不是因为建了羊圈才养
羊的,是羊决定了他要建羊圈而不
是马圈。人为了建立某个经济制度
而先建立与这个经人为了建立某个
经济制度而先建立与这个经济制度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哲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eg:物质决定意识 辩 证法
学 历史唯物主义 eg: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为第一性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为第一性
主观唯心史观 客观唯心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