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古代年龄称谓
传统文化里古代年龄不同的称谓

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
•是 的年龄到了
。花信:开花时期,
花期。借此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 是指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
事业自立的年龄。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
年”。
• 《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
事”。因以“始室”指
。
正当壮年。古代
八十杖于朝。”
指。
•人在七十岁之后,就远离朝堂,告老归田。 。
80 岁。
的雅称。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 “七十七”,故得此名。
dié
•古代指
的年纪,泛指老年。《左传·僖
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
拜。
•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 皓首:白头,指年老。 • 姥[mǔ]:年老的妇人。 •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 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 是指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
故言赤子。”
,邀亲友吃汤饼。
•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 。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 锡余以嘉名”。
牙牙/周晬
。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指小孩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
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 是指
,亦作“孩抱”。
均指
。
。
• 古人
的别称,泛指长寿老人。 鲐背:鲐是
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
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
“冻梨”。
九十岁为上寿。 。
•九十九岁的雅称。因“百”字去掉上面的“一” 字是“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雅称 九十九岁为“白寿”。
古代年龄的词,和意思

古代年龄的词,和意思
在古代,人们采用的年龄词汇和现代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古代年龄词及其意思:
1. 孺子:指未满七岁的儿童。
2. 童生:指已经上了私塾、正在读书学习的儿童,通常指七岁
至十四岁左右。
3.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即成年之前。
4. 耳鼻生花:指男子三十岁,女子二十岁左右,此时身体最为
健康。
5. 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女子三十岁左右,此时应该已经成为
有社会地位的中年人。
6. 壮年:指男子四十岁至六十岁,女子三十岁至五十岁左右。
7. 耄耋:指七十岁以上的老人。
这些古代年龄词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人生阶段的划分和认知。
虽然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与古代有所不同,但这些古代年龄词依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在古代社会中,年龄的代称和相应的礼仪常常根据人们的身份和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
以下是一些古代年龄的代称和相应的礼仪:
1. 幼童(0-7岁):幼童被视为无知无邪的阶段,通常被称为“幼儿”、“童子”等。
家长和长辈对幼童要照顾和保护,不要让他们参与太过成人的事务。
2. 童年(8-15岁):这个阶段被称为“童年”、“少年”等。
家长和长辈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启蒙,让他们逐渐独立思考和学习生活技能。
3. 青年(16-30岁):这个阶段被称为“青春”、“青年”等。
这是年轻人开始进入
社会、接受教育、发展事业的重要时期。
他们被期望具备自立能力和承担起社会责任。
4. 壮年(31-59岁):这个阶段被称为“壮年”、“成年”等。
人们在这个阶段已经
成家立业,担负起家庭和社会重任,并展示出成熟和稳重的品质。
5. 老年(60岁及以上):这个阶段被称为“老年”、“长者”等。
年龄较大的人被尊重为智者和长辈,他们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尊贵,并受到年轻人的照顾和尊敬。
古代社会对年龄的代称和礼仪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和尊卑秩序。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严格的年龄代称和礼仪可能已经有所改变,但对不
同年龄段的人给予尊重和关爱的传统仍然存在。
不同年纪的古代说法

不同年纪的古代说法
古代的说法和称谓在不同年纪之间常有区别。
以下是一些古代不同年纪的称呼:
1. 幼儿:襁褓中的婴儿被称为“孩童”或“婴孩”。
2. 童年:幼儿长大后,进入童年阶段,被称为“童子”或“童女”。
3. 少年:童年过后,进入少年时期,男性称为“少年”或“小郎君”,女性则称为“少女”或“小姑娘”。
4. 青年:少年成长到青年时期,男性被称为“壮年”或“青年”,女性则称为“少妇”或“青春女儿”。
5. 壮年:进入壮年的男性称为“壮士”或“家长”,女性则称为“贤妇”或“家母”。
6. 中年:壮年人逐渐进入中年,男性称为“中年人”或“中年士”,女性则称为“中年妇女”或“中年妇人”。
7. 老年:进入老年的男性被称为“老人”或“耆老”,女性则称为“老太太”或“老妇人”。
这些称呼在古代社会中有着一定的用法和礼节,反映了不同年龄段人们的身份和地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朝代和地域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因此这些称呼并非普遍适用于所有情况。
古代称呼人年龄的词语

古代称呼人年龄的词语
在古代,人们用许多别致的词语来称呼不同的年龄阶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
1. 婴儿:出生三日称为“汤饼之期”,未满周岁的婴儿叫作“赤子”、“襁褓”。
2. 孩提:两三岁到七八岁儿童。
3. 龆龀/始龀: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4.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5.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6.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7. 豆蔻之年: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8. 舞勺之年:少年13至15岁。
9.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10. 破瓜之年、碧玉年华:女子16岁。
11.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12.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13.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4. 而立之年:30岁。
15. 不惑之年:40岁。
16. 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17.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60岁。
18.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70岁。
19. 古稀之年、杖国之年:70岁以上。
20. 杖朝之年:80岁。
21. 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八九十岁。
22. 期颐之年:百岁之人。
以上是古代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一些称呼,这些称谓富有诗意且寓意深刻,可以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美好寄托。
我国古代年龄称谓简表

我国古代年龄称谓简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0岁:襁褓,2到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10岁以下:黄口,女孩12岁:豆蔻年华,女孩15岁:及笄之年,女孩16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13到15岁:舞勺之年,15到20:舞象之年。
女孩20岁:桃李年华,男孩20岁:弱冠,女孩24岁:花信年华,女孩30岁:半老徐娘,男孩30岁:而立之年,男孩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60岁:花甲之年,70岁:古稀之年,80岁:杖朝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人年龄的称谓由来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天。
小孩生下三天后,请客人来吃汤饼庆祝,称之为汤饼会。
襁褓:本来是初生婴儿所用的布包和小被,指婴儿时期。
周晬:小儿出生满一周岁。
袁枚祭妹文: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歳时举行抓周礼,长辈将各式用品像书籍、笔墨纸砚、钱币、玩具等各种物品摆在孩子面前,让幼儿随意抓取,由此来推测孩子的未来。
垂髫:古代儿童头发下垂不束发,因此垂髫指儿童。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鬻子:指稚子。
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古代文学常识之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1.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中亲者。
(《孟子尽心上》)3.齿龀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愚公移山》)如:有遗男,始龀。
4.总角垂髫tiáo指幼年儿童。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
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记》)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9.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如:三十而立。
(《论语》)10.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知非之年指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指六十岁13.耆艾qíàì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14.古稀指七十岁。
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15.耆耋qídié指高寿、年老。
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耋màodié指高寿、年老。
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jī颐指一百岁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龄称谓
襁褓 婴儿时期。襁指婴 的带子,褓指小儿的 被子。后来以此借指 未满周岁的婴儿。
垂髫,也作“垂发”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 自然下垂的短发。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黄口 雏鸟黄色未退的嘴,喻 指幼小。在这儿借指儿 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 称为“黄口”。 黄口小儿则常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
总角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 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 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总角”。
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四岁。 豆蔻: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 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还未 成年。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 二月初。 ——杜牧《赠别》
及笄(jī) 指女子年满15岁。 笄,即发簪。盘发而用簪插之,称 加笄,为女子成年之礼,相当于男 子的冠礼。古代女子已许婚者十五 而笄,二十而嫁;未许婚者,二十 则笄。所以女子年达十五岁为“及 笄”,也指女子已到可以出嫁的年 龄。
束发 男子十五岁。 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 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 一束。
加冠,又称弱冠
指男子20岁。 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 成年,但体尤未壮,故 称“弱冠”。男女成年 的标志分别为“加冠”、 “加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