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课件)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语法.ppt

文言文语法.ppt
32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33
1.格式:动+以+宾 (二)状语后置 ①我前饰们 ,以知 若篆道 置文, 于山在谓龟现语鸟代之兽汉后之语便形中是。状补(《语语张置。衡于 但传谓 在》语 文)之 言 译文文中:,用处篆于文补山语龟的鸟成兽分的往形往状要来以装状饰语。来理 典解型,例即题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 去翻译。
25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26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典型例题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23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 楚》) 译文: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39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典型例题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文言文常见句式课件

文言文常见句式课件

倒装句的语气与用法
语气
倒装句通常表达感叹、疑问、强调等语气。
用法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表 现力,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理解空间。
07
CHAPTER
其他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一种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通常由一些固定 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组成,用于表达特定的意思和情感。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固定句式 奚以:表示反问或疑问,相当于“何以”、“怎么”。
文言文常见句式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文言文句式概述 • 判断句 • 被动句 • 使动句 • 省略句 • 倒装句 • 其他特殊句式
01
CHAPTER
文言文句式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文言文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常用 的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语法特 点和修辞风格。
特点
文言文句式在表达思想感情、描 绘历史事件、刻画人物形象等方 面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 术魅力。
文言文句式在描绘历史事件方面具有生动 、形象的特点,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 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文言文句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 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能够促进 人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02
CHAPTER
判断句
定义与构成
判断句是一种文言文句式,用于表达 两个事物之间“是”与“不是”的关 系。
在判断句中,通常会使用一些特定的 词语或结构来表示判断,例如“……者 ,……也”、“……,……也”、“…… ,……者也”等。
常见判断句类型
01
02
03
例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 ”(刘备是天下枭雄。)
又如
“诸葛亮,卧龙也。”( 诸葛亮是卧龙。)

语文文言句式PPT课件

语文文言句式PPT课件

第35页/共55页
试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马之千里者 (2)石之铿然有声者
千里之马 铿然有声之石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二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第36页/共55页
试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之庙堂、远之江湖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第41页/共55页
试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于 (在)河北]作战、[于 (在)河南]作战
(2)遂与秦王会渑池。 [于 (在)渑池]会见
这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 “以”“于”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 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第42页/共55页
第43页/共55页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 句、(主谓倒装句)。
第20页/共55页
•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主─[状]─谓─〈补〉 (定)─宾
第21页/共55页
第22页/共55页
谓(动)── 宾 介词 ── 宾
第23页/共55页
试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不知句读、不解惑 有何厌 唯从命 唯图利
结论三: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 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 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第29页/共55页
试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何以战?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项王项伯东向坐。
第30页/共55页
试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句式特点:用“见”“见……于……”表被动。
第14页/共55页

文言文句式PPT课件

文言文句式PPT课件

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32
3、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中轩敞者为舱。
C、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4、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公张默瑶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张战默〉瑶
许高祥
许高祥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进伟
《陈涉世家陈》进伟
郑莉莉
郑莉莉
李娜
李娜
.
25
(四)主谓倒装。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 感情,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正常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翻译成:你不聪明太厉 害了,但由于现代汉语的习惯这样不顺,因此翻译 成:你太不聪明了。
.
43
他看电影
~~~~~~~
~~
~~
.
5
返回
4、定语:定语是名词前边的
修饰语,对名词起修饰限制作 用。 “的”是定语的标志。如 (浅浅)的月光照进了村子. 新买的衣服
.
6
返回
5、状语:状语是谓语前边 的修饰语,对谓语起修饰作 用.“地”是状语的标志.如:
汽车[在高原上]奔驰. 他在晚上写作业
.
7
返回
6、补语:补语是谓语后边的
.
18
1、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微斯人,我谁与归?“谁与” “与谁”
②宋何罪之有? “何罪之
“有何
③问:“何以战?有”“”何以” “以罪何””

常见文言句式课件

常见文言句式课件

省略句的分类
01
02
03
04
主语省略
在某些情况下,文言文中省略 了主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
进行补充。
谓语省略
谓语是句子中的主要成分,有 时会被省略,需要根据上下文
语境进行补充。
宾语省略
宾语是句子中的受事者,有时 会被省略,需要根据上下文语
境进行补充。
介词省略
介词用于引出宾语或表示时间 、地点等,有时会被省略,需 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补充。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句子中的主语是动 作的接受者,而非动作的执行 者。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通常以“ 见”、“受”、“被”等词来 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赵。”(我害怕被大王您欺骗 而辜负了赵国,被动句。)
省略句
省略句是指在文言文中,由于上下文已经表达清楚,或者由于语言习惯,某些句子 成分被省略的现象。
更改性。
2. 表达谦虚或恭敬
02
在表达谦虚或恭敬时,使用被动句可以强调对方的地位或能力,
同时降低自己的地位或能力。
3. 强调受事者
03
使用被动句可以强调受事者,突出其重要性和关注点。
省略句的定义
省略句是指在文言文中,由于上下文 语境的限制或表达的需要,某些句子 成分被省略的现象。
省略句不同于无主句和断句,它是一 种特殊的语法结构,需要在理解上下 文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省略的成分可能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
例如:“沛公军(于)霸上。”(沛公驻军在霸上,省略句。)
倒装句
倒装句分为两种
前置和后置。前置是将谓语提前 到主语之前,后置是将宾语提前 到谓语之前。
例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 个人,我该和谁一起回去呢?倒装 句。)

文言文句式PPT课件

文言文句式PPT课件
第22页/共24页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 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 乎(不是......吗)、得无......乎(难 道......吗)、何......为(为什么......呢)
如:“问今是何世?”
第6页/共24页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 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 被动句。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第7页/共24页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 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第17页/共24页
4、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 语的后面。如: A、吏二缚一人诣王。 B、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 人。 C、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D、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第18页/共24页
C君子寡欲则不役 所劫
于物
C盖当蓼州周公之
D嬴闻如姬父A为人 被逮
A
所杀
D受制于人
第10页/共24页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 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 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 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 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 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第11页/共24页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 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 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句式+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句式+课件
记》) 翻译: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 点改变。
方法点拨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 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 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因此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 词结构后置。辨析时,要抓住两种情况:一是“于”字结构后置。如:因 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二是“以”字结构后置。如: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 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结构把后置的介词结构调至状语的位置。
二、被动句
二、被动句
定义:主语是谓语所表 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
1.用介词“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地方不正是当年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 方吗?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 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二、被动句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言! 译文: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
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句式特点:省略句同时又是宾语前置句。“抱恨泉 壤”省略主语“我”和介词“于”,“何言”应为 “言何”,说什么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一般排列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一般句子由主语和谓语构成,并不是
三、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①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之 斗卮 酒。
②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 以 事。
③ 有志者,不随 之 以止也。

《文言文句式总结》课件

《文言文句式总结》课件

VS
辨析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读者来说,正确辨析倒 装句式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之一。通过掌 握常见的倒装句类型和特点,结合上下文 语境进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 含义和表达方式。同时,要注意与现代汉 语的语法规则进行比较和区分,避免出现 误解和歧义。
06
总结与提高
文言文句式的综合运用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统文化。
提高个人素养
通过学习文言文句式,可以提升 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丰
富个人的精神世界。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常见句式特点
判断句
常用“……者,……也”或“…… ,……也”表示判断,有时也用
“乃”、“即”、“为”等词 语。
被动句
常用“为……所……”或“受…… 于……”等表示被动,有时也用 “被”字。
省略句
由于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常 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 分。
倒装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 同,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常见倒装句类型
主谓倒装
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例如“甚矣,汝 之不惠!”
介词结构后置
将介词结构放在句末,例如“予欲无言。”
宾语前置
将宾语放在谓语之前,例如“何陋之有?”
谓语前置
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例如“痛哉!”
倒装句式的应用与辨析
应用
倒装句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尤其在诗 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更为常见。使用 倒装句可以突出强调某些词语或表达某 种特殊意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总结词
被动句式的应用有助于强调主语遭受的动作行为,常用于表达不幸、不愉快的事件。在 辨析被动句式时,应注意介词及其后的动词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句式
文 言 文 常 见 的 句 式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 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 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 是什么。
一、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亚父者,范增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
句式特点: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 念上表被动。
被动句主要形式:
一、用介词“于” 表被动。 二、用“见”“见……于……”表被动。 三、用“为”“为……所……”表被动。 四、用介词“被”表被动。 五、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念上表被动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 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 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 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 略。
一、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可使报秦之人
知其事之宾客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一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二、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 千里之马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之石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二
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二、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时人莫之许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有否定词 2、由代词 (“自”“之”“余”)充当宾语。 不信自 莫许之 不欺余
结论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 宾语前置。 否定词:不、未、莫、无等
三、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夫晋,何厌之有? 不知句读、不解惑 有何厌 唯从命 唯图利
3、唯命是从
4、唯利是图
结论三:用 “唯……是”或“之”把宾 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 “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 什么实在意义。
四、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一、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不拘于时,学于余。 2、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 颇蔺相如列传》)
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 滕
文公》) 句式特点:用介词“于”表被动。
二、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 除矣。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句式特点:用“见”“见……于……”表 被动。
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现象非常普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倒装句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主─[状]─谓─ (定)─宾 (补)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
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变式句)。文言
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宾语前置; 二、定语后置; 三、状语后置;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
句式特点:用“非”等词语表示否定 性判断。
总结:判断句主要形式:
一、用“者”或“也”句式表判断 二、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三、用“乃”“本”“即”“诚”“则”“皆” 等副词表判断。
四、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五、用“非” 等表示否定的词判断。
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 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分类:根据有无标志,可分为 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意念上的被动句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指介词结构 后置。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 语部分后面,其中“以”“于”构成的介 词结构居多。有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中 的介词(主要是“以”“于”这两个介词)
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句式特点:通过副词 “乃”“本”“即”“诚”“则”“皆” 等表判断。
四、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荀卿,赵人。
2、秦,虎狼之国。 3、刘备天下枭雄。 4、此人力士。
句式特点:没有词语标志,通过语意 直接表判断。
五、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式特点:……者,……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纳句式特点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用“是”作
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少见。)
句式特点:用动词“为”“是”表判 断。
三、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臣本布衣。
3、梁父,即楚将项燕。
欲与亚父。
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四 中心词+ 数量词
总结:定语后置形式
一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二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三 、中心词+ 之+后置定语
四 、中心词+ 数量词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于(对)晋]无礼 ②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于(在)河北]战 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以(把)事]具告 ④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以(用)百金]取之
1、何以战?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项王项伯东向坐
以何
与谁 向东
结论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会
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 以突出强调宾语。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主谓倒置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 多,大都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适应
表达的需要。
四、主谓倒置。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操何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在安
为何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
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结论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何、谁、孰、胡、安、焉等。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 A、豫州今欲何至? 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三、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吾属今为之虏 矣 3、如姬父为人所杀。
句式特点: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四、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王之弊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三、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之庙堂、远之江湖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三
中心词+ 之+后置定语
四、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尝遗余核舟一。
一(只)核舟
②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