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经典《刘三姐》的传播特点
电影刘三姐歌曲分析

电影《刘三姐》歌曲的音乐特点分析摘要: 电影《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也是我国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之所以广泛传唱,其主要原因是它蕴涵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
本文主要从歌曲的旋律、音乐形象和歌词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影《刘三姐》的歌曲音乐特点。
通过这篇文章,透视出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充满着热情真挚、追求幸福的性格思想。
关键词: 电影《刘三姐》歌曲音乐特点一、电影《刘三姐》音乐的创作背景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明清以来有关于她的传说和歌谣文献记载很多。
传说中的壮族姑娘刘三姐被壮族人尊称为歌仙、歌神,是壮族人心目中民族精神和民族理想的化身,所以壮族同胞们也自发地在每年三月三日聚集到一起,以歌墟的方式来寄托对这位“歌仙”的思念。
她的故事不断被改编成戏剧、歌剧、电影。
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广西壮族民间故事改编的彩色电影故事片《刘三姐》上映后,引起了轰动,该片以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而誉满全国,风靡东南亚。
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编剧乔羽和导演苏里把流传于广西的有关刘三姐的美丽传说,用电影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展现的格外优美抒情①。
影片主要是讲述了刘三姐用她那美丽动人的歌声来赞美自然、赞美爱情,并用山歌来抗议封建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电影《刘三姐》的一大亮点就是用山歌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本片的音乐是由著名作曲家雷振邦一手创作的。
雷振邦是我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他所创作的电影音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如《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等,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在创作电影《刘三姐》的音乐时,他坚持深入生活,并且向当地的民间艺人学习。
雷振邦并没有运用西方音乐技巧来对这些山歌进行修改,更多是在大量壮族民歌的基础上,经过编选和加工的形式,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这些民歌的特点。
雷振邦为该片谱写了14首歌曲,其中有轻快活泼的《采茶姐妹上茶山》,悠扬动听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还有坦然大气的《只有山歌敬亲人》,以及赛歌会上那些幽默诙谐的经典段落。
民族艺术经典的建构与传播——歌舞剧《刘三姐》60年的命运轨迹与启示

民族艺术经典的建构与传播——歌舞剧《刘三姐》60年的命运轨迹与启示民族艺术经典的建构与传播——歌舞剧《刘三姐》60年的命运轨迹与启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艺术经典的建构与传播一直是国家文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歌舞剧《刘三姐》作为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60年的命运轨迹不仅见证了中国民族艺术创作与传承的发展历程,也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刘三姐》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少数民族题材的现代舞剧,该剧讲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张家界峡谷为背景,讲述了刘三姐率领族人抗击外敌的故事。
自1958年首演以来,《刘三姐》逐渐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然而,60年来,该剧也经历了多次修改和翻新,其命运轨迹凸显出了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与变革。
首先,歌舞剧《刘三姐》的建构与传播展示了中国民族艺术的多元性。
演员们将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舞台效果。
这种多元性不仅丰富了剧目的内涵和形式,也深化了观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刘三姐》的命运轨迹展示了中国民族艺术创作与传承的辩证发展。
60年间,该剧在多次修改和演出中进行了剧本的优化和改版,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观众的口味变化。
这一过程既是对民族艺术的尊重,又是对观众需求的回应,使得剧目始终保持生命力。
此外,《刘三姐》的命运轨迹也反映出中国民族艺术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自信与积极参与。
随着中国的崛起与对外开放的政策推动,这部剧通过海外巡演和参加国际艺术节等方式,成功地将中国民族艺术推向世界舞台。
这不仅为中国民族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机遇,也为中国艺术家开拓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最后,《刘三姐》60年的命运轨迹还启示我们,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坚持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原则。
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吸纳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才能赢得观众的青睐和认可。
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和实践,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民族艺术的创作与表演。
《刘三姐》山歌的传统艺术赏析

《刘三姐》山歌的传统艺术赏析
《刘三姐》山歌是一首古老的民间山歌,它来自中国传统歌谣传统。
这首歌讲述了清朝年间刘三姐从贫穷中走出来牛逼的故事。
传统艺术赏析《刘三姐》山歌就要从视觉艺术、文字语言等方面来研究讨论它的艺术特点,以及它在文化上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看,《刘三姐》山歌中所塑造的素材都是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精神世界。
歌中简洁的词语,又多了几分温柔、细腻、动人的情调,虽然没有太多的文字技法,但也能感受到画家对细节的精心描绘,能够勾勒出一个立体的灵魂世界。
再者,从文字语言的角度来看,《刘三姐》山歌充满着悲伤的抒情意味,其旋律、押韵的格律配合的非常好,既有节奏感,又有气势。
歌词节奏活泼激昂,充满了溢于言表的深情厚谊,表现出新意。
另外,从文化角度来看,《刘三姐》山歌对于人们来说,既是一种感情上的安慰,又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它使清朝年间刘三姐的传奇故事被人们所熟知,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激励着人们以刘三姐作为榜样,勇于担当,勇于奋斗,勇敢前行。
总之,《刘三姐》山歌充满着历史的温馨与深刻,它不仅有着极强的视觉艺术表现力,还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被誉为“文化宝藏”,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意义,在我国传统文
化研究中,也具有极高的价值。
试论“刘三姐”经典传播中的文化借重模式

e f i c i e n t t r a n s m i t r e s u l t a n d m a k e t h e m t h e k e y e l e me n t s d u i r n g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c u l t u r e r t a n s m i s s i o n .“ L i u S a n j i e ’ ’ w a s f o r me d i n t o
C l a s s i c a l T r a n s mi s s i o n 0 f “ L i u S a n j i e ”
DU Yi n g
Ab s t r a c t :Cu l t u r e r e l y i n g r e f e r s t o t h e s t r a t e g y i n wh i c h s o w e r s t a k e a d v a n t a g e o f c u l t u r e s y mb o l s o f o t h e r s t r o n g e r c u h u r e s f o r
o f c u l t u r e r e s o u r c e wa s a r o u s e d t h r o u g h t h e d i s c u s s i o n u p o n r e l y i n g mo d e l s .
Ke y wo r d s :L i u S a n j i e ; c l a s s i c c r e a t i o n ; c u l t u r e r e l y i n g
哥 民 研
者第 z 。
试论“ 刘 三姐’ ’ 经典传播中 的文化借 重模 式 支
印象刘三姐的案例分析

印象刘三姐的案例分析第一篇:印象刘三姐的案例分析印象刘三姐的案例分析一.印象刘三姐的成功表现在什么地方:1,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充分融合,树立了世界知名的民族文化品牌。
2,在世界上知名度高,影响力大,观众多,收入高,演出地位高。
1,将民族文化和商业完美融合,旅游与文化完美结合,树立了经典的民族文化品牌。
2,人文和自然结合,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特点山水实景演出,叠加各种优势资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印象刘三姐启用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剧场音响采用隐蔽式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并巧妙利用山峰屏蔽及回声,形成天然的立体声效果,造成一种强烈的现场冲击波,给消费者造成一种终身难忘的震撼效果,达到营销的目的;印象刘三姐最大限度的表现了阳朔山水,用实景,山水去带动顾客的情绪,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和感受。
从生命周期上说,印象刘三姐处于哪个阶段从生命周期理论来说,印象刘三姐现在处于成熟阶段。
刘三姐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
已经有大量的相似产品的出现,使人们对印象系列没有新奇之感。
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各类印象系列不得不加大在产品质量、节目创新,服务质量与态度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印象刘三姐的品牌战略与营销策略印象刘三姐在大力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它明智的将其定位于世界级的品牌战略策略,它从各个反面满足了中外游客的不同需求,既保留了刘三姐的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化的东西,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为中外游客展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理,增加了东西方游客对中华文化的深层理解。
印象刘三姐走的是高端精品化的路线,其集名山、名水、名人、名剧等于一身,邀请张艺谋等世界知名人物来策划,再加上国内外媒体和网络终端的炒作,得到了民众广泛的关注。
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

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刘三姐歌谣最早是由贫困农民在农闲时创作和演唱的一种娱乐方式。
起初,刘三姐歌谣只在农村间流传,它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农民生活的酸甜苦辣,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这些歌谣歌词通俗易懂,曲调悠扬动听,很快就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并开始逐渐传唱到城市和其他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三姐歌谣逐渐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开始扩展到其他地方。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土地交通和经济的发展。
当地人以各种方式将刘三姐歌谣带到外地,例如在移民和贸易活动中传唱。
同时,来自其他地区的人们也逐渐了解和接受了刘三姐歌谣,将其带回自己的家乡进行传唱。
另外一个促进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的因素是媒体的发展。
随着电视、电台、互联网等媒体的普及,刘三姐歌谣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了更广泛的受众。
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平台为刘三姐歌谣提供了更大的曝光度和传播范围,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听到、学习和传唱这些歌谣。
除了媒体的推动,刘三姐歌谣还受到了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使着刘三姐歌谣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群体中传唱。
比如,在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人会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元素加入到刘三姐歌谣中进行演唱,使得刘三姐歌谣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承得到了延续。
此外,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还受到了国外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与外国的交流和合作日益深化,刘三姐歌谣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了国外的舞台。
在一些国际活动和文化交流中,中国艺术家会演唱刘三姐歌谣,受到了外国观众的热烈反响。
同时,在中国海外留学生和移民中,刘三姐歌谣也成为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方式之一总体来说,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得益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它的鲜明特色、温馨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旋律,使得它能够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并被更广泛的人群欣赏和传唱。
刘三姐歌谣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跨文化传唱,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介绍一种非遗作文刘三姐歌谣

介绍一种非遗作文刘三姐歌谣
《刘三姐歌谣》是一种汉族民间传统非遗文化,源于汉中地区汉族
民间,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被誉为“汉中八大茶余韵”之一。
刘三姐歌谣歌词通俗易懂,抒发人世间真情实感,充满活泼、浓郁的民间文
化气息。
它一般是以四句四言的语言表达,节奏曲折而自然、弦外之
音而深刻,可以帮助人们把握生活的意义,分析复杂的人际关系。
刘三姐歌谣作为一种非遗文化,历经无数年的发展,深具本色,独具
风格,在民间传唱起来,将当地的传统文化及当地文化特色保护下来,为世人所熟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并且在国内外被称赞。
电影《刘三姐》与壮族歌圩传播研究

达数
,在
新加坡
的华人观众对此片的 「颇
高。4以
侧面印证了“民族的即是 的”。
电影中少数
的 为其争得
光。
画绘出古代 人能歌善舞的聚会
狂欢画面起,
的血液里
着以歌代
言的基因。歌/的起源虽
论,一般而言,
/源自原始社会末期对子嗣繁衍的人类本
——对偶婚,且随着 祭祀的兴盛
得
以丰富与调整。在农耕时代,南蛮之地的生存者
,成为经典的电影配乐。
056 |电為f皐器徒濡謡噩
(二) 壮族歌仙的合理想象
一提电影刘三姐
人联想到黄婉秋这一
演员在剧中的 ,却很少有人
到剧中对
刘三姐 在电影中,这
的傅锦华以及道 仙是由三个人合
兰。其实, 出完成的。
觉得“黄婉秋不仅清纯漂亮,活泼可爱,而且
表演起 拘无束,
方,
气”。⑷傅锦华是经验丰富的彩
承传统与创造性误读中被多元化、多层次地传播。电
影《刘三姐》始于壮族歌土于文化,有继承、有误读,也通过影视票房和口碑,反哺壮族歌土于,让更多人了
解、喜爱壮族歌吁,壮族歌吁从民族聚居地走向当代化、大众化、多元传播的路径。
[关 键词]电影《刘三姐》;壮族歌土于;影视传播
[课题项目]201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影视旅游视域下的刘三姐电影作晶研
的任务,深耕
文化,观彩调剧《刘三姐》,
在柳外I、
采风,“从民间搜集了 340
本 ,加
口授,共搜集了 132500多首山
这
在创作者的笔下,承袭
中直爽、淳朴的
,通过长影 :
法与通
合的重
,焕发出
新的生命力。电影中的配乐《藤缠树》,继承了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述经典《刘三姐》的传播特点
摘要:刘三姐的传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倘笼统而言其传播特点为时代性、自觉性、民族性不免失之片面,本文依据经典《刘三姐》在受到诸多历史现实情境与政治文化规约等因素的影响下,总结其在传播过程中有五大特点。
关键词:《刘三姐》经典生成传播特点
刘三姐的传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关于刘三姐(最初称为“刘三妹”)的记载,即是大家熟知的广东阳春通真岩石刻之“乾化乙亥(公元915年)重阳日,刘仙三姐歌台”这则石刻材料。
对于这一千多年的传播历史,倘以传播方式即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现代技术媒介传播等划分,则未免失之空泛;倘笼统而言其传播特点为时代性、自觉性、民族性,也易失之片面。
事实上,作为与“民族民间文化的直接呈现”相区分的“文化表征”的刘三姐的传播,它在历史动态中对于民间、族群、官方、文人、学者间的不同的文化话语呈现,受到了诸如雅俗文化的转向、北大歌谣学及中大民俗学运动、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对地方曲艺之重视等文化动因,以及1944年抗战间以桂林为中心的“西南剧展”、1960年广西向国庆十周年献礼举行的“刘三姐大会演”之“自我呈现”的历史现实情境与政治文化规约等因素的影响。
[1]以下对经典《刘三姐》在其传播过程中的五大特点简略述之。
一、由漂移到固定——从两广到壮族
就刘三姐故事的传播地域而言,它并不止于广西地区,它曾广
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广东之外,湖南、江西等地亦有其传说;而传说中刘三姐的民族身份也并不固定:有说刘三姐是唐朝刘姓的汉族人,还有瑶族、苗族等说。
这种刘三姐传说中的多义性和漂浮性,最终由刘三姐的经典传播而得到某种“规范”、“改造”和“凝定”,而正是经典传播中的这种“规范”与“凝定”作用,使“刘三姐”被建构为广西壮族民族文化的代表及民族识别的标志。
因此,“刘三姐”文化从两广到壮族的“去‘它’”化的“压缩”过程,是“刘三姐”作为广西壮族文化之身份识别标志的建构过程。
而这一建构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它没有对多歧的“刘三姐”传说作地域及民族身份的“本真性”的辨正,而是建立在对广西壮族文化的开拓性的呈现上,并因此而使“刘三姐”的民族标识意义更为明显。
二、由口头传说、文字到视听图像
口头传播中的民间故事往往呈现出易变性、多歧性等特点,且故事本身往往有对其它故事情节的“挪借”或“改编”,并与当地的地方“遗迹”有某种对应关系,借以说明故事的“真实性”。
刘三姐的口头传播也是如此。
各地的刘三姐故事颇有不同,而这些故事有的是常见的“巧妇”、“斗智”类型,有的是“兄弟(妹)相争”类型,有的则是由“梁祝”故事或“西施”故事“挪借”而来。
在故事中,也多有相应的“遗迹”如“刘三妹洞”、“歌仙石”、“三妹浣衣石”、“三妹竹篮”等以“证实”所述故事之不虚。
当然,也可以说,正是当地的特殊“遗迹”(如贵县西山“歌仙石”)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人们由此借助名人(包括神话人物)传说以“证实”
此迹的“神性”——所谓“山不在高,有神则明”。
而文字传播则相对稳定。
具体到“刘三姐”文字传播,则知清代笔记小说如《池北偶谈》、《广东新语》中的“刘三妹”故事都是据《粤风续九》中的《歌仙刘三妹传》而来,其传承之迹非常明显。
至于五四后学者以文字记录刘三姐口头传说,则为特定的受众——民俗文化研究者提供了许多难得的刘三姐故事素材。
显然,文字传播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其受众群比较单一,其记录的故事未被广泛的流传开来。
经典期的《刘三姐》,则依托戏曲媒介特别是电影媒介的传播优势,为观众奉上了一场视听盛宴。
三、由“妹”到“姐”
在关于歌仙的各地的传说中,多是以“刘三妹”的名称出现的,《粤风续九》《古今图书集成》等典籍记载中也是如此。
而经典刘三姐的传播,实现了由“妹”到“姐”的转换,从此,“刘三姐”的名称便广泛的传扬开来。
应该说,由“妹”到“姐”的这一置换是比较大胆的。
因为即便在广西地区,“刘三妹”之称也更为通行——贵县等地也称“刘三妹”;不少民间传说还为“妹”之称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如据《歌仙刘三妹传》,“刘三妹”在家中姐妹中排行第三,长大妹,次二妹,所以她被称为三妹也就很自然了。
也多有故事讲到她有一位叫“刘二”的哥哥,刘二是哥哥,称她为“三妹”似也更在理。
而且,乔羽执笔的电影剧本即定名为《刘三妹》,只是在提请自治区党委审查中,被“明确批示”要改片名为《刘三姐》。
所以,“刘三姐”之称似与民间传说和文字记载有某种
“断裂性”。
但若从传播预期与传播效果的角度仔细审视这一转换,其意义似不容低估。
首先,“刘三妹”的民族标识功能不及“刘三姐”,当“刘三姐”以一种“熟悉的陌生者”形式出现,人们更易联想到有别于其它“刘三妹”的叙说,“刘三姐”是广西的创造。
其次,由“妹”到“姐”,也能更好地标识在其文化价值提升方面的具有阶段性意义的创造与超越。
四、由草根到精英,从民间自发到政府主导
刘三姐故事原本出自民间,是由民众自发创作的,最初的只是流传于两广一些地方的传说故事,是零散的草根文化。
建国后,在民族大融合的新历史条件下,广西面临着确立本民族文化身份的问题,需要树立一个能反映壮族文化的现代图腾,需要一个能体现壮族民族精神的优秀儿女形象,广西区政府的领导很好地抓住了当时全区掀起的《刘三姐》大会演这一契机,拍摄了经典巨作——电影《刘三姐》,也成功地塑造了“经典刘三姐”的形象,而这个经典形象与政府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
事实上,《刘三姐》从剧本的产生到拍摄地点的选取,演员的确定、甚至演员的服装、头饰等细微的方面都经政府领导的层层审核敲定。
例如,电影场景的选择。
1960年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确定开拍彩色故事片《刘三姐》,为了凸显广西美丽神奇的山水风光,苏里导演根据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的意见,将《刘三姐》的拍摄外景以桂林、阳朔的风光作为背景去叙述故事。
事实证明,当漓江两岸优美的风景、阳朔的青山绿水在黄昏、黎明、晨曦、烟雨、雾霭
中以千奇百变的姿态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时,观众似入仙境。
影片中美丽的背景为人物故事的展开述说起到了很好的映衬效果。
对刘三姐角色的选定,区党委领导更是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当年经过初步遴选,从广西大会演中挑选了几位饰演刘三姐一角的佼佼者作为候选人,其中有广西彩调剧团的傅锦华、广西桂剧团的尹羲、广西话剧团的黄小曼等人,当时广西彩调剧团的表演艺术家傅锦华是首选。
可自治区党委在审看试镜头时,领导对她的形象不满意,觉得她唱歌时口型太大,要求换人。
于是,有人举荐曾主演了《五朵金花》的云南歌舞团的青年演员杨丽坤,但是苏里导演觉得反映广西风土人情的影片还是使用广西本土演员为好,所以没有采纳。
几经周折,苏里导演将目光定格在桂林市桂剧团的黄艺琼(原名黄婉秋)身上,觉得她容貌美丽、聪明伶俐、体形娇小玲珑,表现起来洒脱自如、落落大方,活泼中还带有点野性的气质,正符合刘三姐的形象要求,于是大胆启用她。
之后,苏里导演又特别邀请我国著名的配音演员张桂兰为黄婉秋饰演的刘三姐配对白;彩调剧表演艺术家傅锦华为刘三姐配唱。
事实上,也正是有了天生丽质的黄婉秋,有了声音甜美的傅锦华,以及道白有力的张桂兰这三位演员的共同合作,才塑造了银幕上“刘三姐”经典不衰的人物形象。
关于刘三姐的造型(包括发式、头饰及服装)问题,时任自治区主席的韦国清就说过,“刘三姐不要包头巾。
其实,壮族裹包头巾,是比较落后的东西,不要刻意去猎奇,以为是特点加以宣扬,这不好。
刘三姐是劳动人民,不宜穿裙子,衣着前可适当加一块小围兜,
脚上可穿草鞋(用较好的细麻编织成),显得适当、得体。
”出于对广西壮族文化的宣传,塑造一个符合时代特点的壮族儿女的形象,在有关领导的建议下,就成了现在看到的影片《刘三姐》的造型格局。
由此可见,刘三姐的形象由草根到精英的塑造是政府主导的产物。
五、由抒发人类天性到诠释统治者意识
关于刘三姐的传说很多,有民间口头流传的,也有古籍和地方志所记述的,主要在广西宜山、柳州一带流传。
这些传说中的刘三姐生在壮乡,长于歌海,能出口成歌,是个聪慧的姑娘。
她唱的歌有情歌,有劳动歌以及同秀才对唱的歌,歌唱的内容多是些抒发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愿望。
这种以抒发人类天性的山歌传唱一直延续到1960年经典文本《刘三姐》的诞生。
电影《刘三姐》沿袭了那个年代固有的阶级斗争的基调,刘三姐不再仅仅是一个民间歌手,而是一个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敢于和地主阶级斗争、令大小财主闻风丧胆的女英雄。
刘三姐的歌也不再是“草中野兔窜过坡,树头画眉离了窝,江心鲤鱼跳出水,要听姐妹采茶歌。
”“鸭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木瓜结果抱娘颈,香蕉结果一条心,柚子结果抱梳子,菠萝结果披鱼鳞。
”……这种单纯地抒发人类天性的山歌,而是以“不种芝麻他吃油,不种桑田他穿绸,穷人血汗他喝尽,他是人间强盗头。
”“常进深山认得蛇,常下大河认得鳖,常给财主流血汗,谁不认得莫老
爷。
”“财主嚣,半夜举起杀人刀,害我不死偏要唱,唱得大河起浪滔”……之类的山歌来揭露地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剥削压迫,诠释统治者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