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导致了不同的语言禁忌。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是指因为特定原因而被视为不适当或不礼貌的言辞或用语。
这些禁忌语言可以包括对特定人群的称谓、特定事物的称呼、以及对某些话题的谈论等。
本文将对中西方的禁忌语进行对比,探讨其不同之处。
中西方在对待称呼的禁忌上有着不同的标准。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他人时通常会避免使用过于亲昵的称呼,尤其是在初次见面时。
直呼对方姓氏或称呼对方为先生、女士等都是很普遍的。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称呼对方通常会更加注重亲热和尊敬。
在称呼长辈或客人时,通常会加上尊称词如“阿姨”、“叔叔”等。
在亲密关系中,也常使用昵称来称呼对方,这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太常见的。
在谈论某些特殊话题时,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金钱、宗教信仰等话题都是比较敏感的。
在社交场合中,很少会有人主动谈论这些话题,通常会避免触及。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相对更加私人化,一般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不会主动提及。
谈论金钱、宗教等问题在中国文化中通常并不是严格的禁忌,有时候人们之间也会就这些话题进行交流。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群,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称呼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他人的年龄、财富等属于隐私问题,通常不会在公众场合涉及这些话题。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于长辈、领导等身份的人,通常会特别尊敬对待,避免直呼其名。
在西方,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sir”、“madam”等,而在中国,称呼长辈或领导时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老师”、“领导”等。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言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称呼、谈论话题、对待不同身份人群等方面,中西方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禁忌,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差异,并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更加得体。
中英语言禁忌的不点及文化对比

二中英语言禁忌的不同点及文化对比1.隐私禁忌差异。
英语国的人非常重视个人隐私,对于他人的工资收入、年龄、体重、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都不能随便过问, 否则会被看作是对别人私生活的侵犯,是极为不尊重的行为。
英语中的“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你自己的事情, 少管闲事.) 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 在同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 应注意以下语言禁忌: What is your income? (你的收入是多少?) How much did the hat cost you? (你的帽子花了多少钱?) 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年纪?) Are you married single?? (你结婚了吗) How many kids do you have? (你有几个孩子?)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 (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 What is your religion? (你信什么教) 相反,中国人对待隐私却并非如此看重。
中国文化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之上, 一个中国人不是一个个体, 而是群体中的一个成员。
中国人重视亲情,友情, 同时追求宽广坦荡的胸襟, 认为‘事无不可与人言’对中国人来说,问他人个人问题, 如你多大了?你在哪里工作?你结婚了吗?有对象了吗?你去哪里了?你吃饭了吗?是聊天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友好关心的表示。
这与英语国家完全不同中英文化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在中国“老”是智慧、经验的象征。
如:老马识途、老当益壮、老骥伏枥、都是对老的赞赏之词。
人们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为老教授、老寿星、老太太以表达尊敬、敬仰之情。
而在英语国家“老”就意味着不中用了、能力下降了。
所以老的甚至是“中年的”这样的词,也就成middle- aged(中年的)这样的词。
也就成了他们的语言禁忌。
在言谈中,对年龄有所暗示,如:You are sostrong at that age ! (按你的年纪, 你可真健康! ) 之类的话都将引起对方的不快。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某些词语和概念令人不快,最好不用,而换一种婉转的说法——这就是委婉语。
有些词语因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应避免使用——这就是禁忌语。
禁忌英语taboo,原义为“神圣”,“不许触摸”的意思。
一、禁亵渎性词语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滥用上帝或上帝的名字是不敬的,所以与这类相关的词语一般是要避免的,而且也常常避免谈到魔鬼,如:上帝的名字JehovahGod(上帝)hell(地狱)devil( 魔鬼)Christ(基督)Jesus ChristHoly Mary如果要使用,则God说成Dod,Gom,Godfrey等,将Jesus Christ说成Caessar’Crutch等或是使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 Lord of flies), the good man 等委婉语。
在中国,人们也尽量避免对“神”的不敬, 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语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
但对于“鬼”却是不避讳的,如汉语中就有“牛鬼蛇神”、“妖魔鬼怪”、“鬼东西”、“扮鬼脸”等。
另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的名字,甚或与皇帝的名字同音或同形的字都在禁忌之列。
如中国的秦始皇名“嬴政”,为避其“政”名,一年的“正月”被该为“端月”;宋朝知州一官吏名“田登”,为避其“登”字,下令百姓不能说“点灯”,而说“放火”,因此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之说。
二、禁辱骂性词语辱骂性语言在英语中属于淫秽性语言(obscene language),也可以说是脏话(dirty words),常常是人们避讳的。
如:son of bitch(狗娘养的)For Christ's sake! (为了基督!)God damned! (神啊,受诅咒吧!)Oh, damn it! (诅咒它吧!)英语里还有用动物的名称来骂人的,如骂某人为cow, swine, pig,stallion等等, 这些是禁止使用的。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称谓方面的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
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
如果称他们先生、夫人或小姐, 他们总觉得过于郑重其事, 不利于缩短相互间的距离。
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
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
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 或轻微发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4.2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他们来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
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
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
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
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4.3 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例如,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3 和84。
传说是因为孔子73 岁死, 孟子84 岁死。
英语国家避讳13 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
另外,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
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
4.4 动物方面的禁忌在中国, 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因其涉及到敏感话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中国和西方文化中有很多禁忌语,虽然许多禁忌语的主题都是相似的,但禁忌语的表达方式和含义的背景有很大不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比较一下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禁忌语的主题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性、死亡、疾病、种族和宗教等都是常见的禁忌话题。
不过在中国和西方社会中,对这些话题的看法和观念存在着一些不同。
在中国社会中,性肯定是一个禁忌话题,尤其是在家庭和家长的面前。
在公共场合发表有关性的言论,并不被视为一种合适的行为,这被视为一种不雅的行为。
与此相反,在西方社会中,虽然也会有一些人认为性是一种敏感的话题,但大多数人都保持开明的态度,认为这些话题是自由选择的,并没有过多的限制。
与此同时,在西方社会,死亡、疾病这样的话题也不是完全能够开放的话题。
但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社会似乎更加接受这些话题。
在西方社会的文化传统中,安乐死和自杀等被认为是合理的选择,并且人们常常能够直接地谈论这些话题。
在中国,这样的行为被包装为禁忌话题,并且往往是被视为一种不道德、不合理的选择。
种族和宗教在中西方文化中也经常被视为禁忌话题。
在中国,具有政治色彩的话题通常被禁止提及,例如西藏和台湾问题。
由于政治原因,这些话题在中国通常被视为非法的行为。
与此相反,西方社会则更加接受对这些话题的讨论。
在西方社会中,种族和宗教问题可以被广泛地讨论,并且这种讨论形式通常被认为是正常的和合理的。
在总体上,中西方社会中的禁忌话题都涉及到人们对敏感和有关道德、文化、宗教和政治原因的问题的看法和观念。
虽然在某些方面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但两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禁忌话题和特殊的表达方式。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话题和表达方式是相互交流和理解的重要因素。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在各个国家和文化中都有存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禁忌语。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语也是有很多不同的。
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却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讨论一下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吧。
首先,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在敬称方面就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对方的时候,不用加上其他限定词,例如 Mr.或 Ms.。
而在中文中,我们称呼对方时则通常会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所以,在某些场合中,如果没有加上敬称,会显得不礼貌或者有点失礼。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不一样,要强制要求对方使用敬称通常不是一种常规行为。
其次,在言语语调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存在差异。
用中文进行交流时,通常需要避免使用刺耳或尖锐的语调,因为这种说话方式会显得不友善或者有攻击性。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我们通常会更注重控制语调,避免说话过于激烈或者不礼貌。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更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语调多变不被认为是有问题的。
另外,在讨论话题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政治、宗教和种族等话题通常是很敏感的话题,而且很容易引发争议。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通常要避免讨论这些话题。
而在中文中,虽然也存在这些禁忌话题,但还应该注意到一些其他的话题,例如感情、家庭、性等,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公开谈论。
所以在中文交流中,我们也应该更加谨慎地选择话题和对话。
最后,在礼仪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独立和自主,因此在礼仪方面也会有所区别。
例如,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通常不会选择红色婚纱,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性欲,并不适合当做婚礼的主题色。
而在中文文化中,红色则通常代表着喜庆和福气,并且婚礼上的红色装饰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礼仪方面,中西方也存在不同的禁忌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有很多差异,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是某些语言和文化中被认为不应该被说出来的话语,往往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性方面在中西方文化中,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但在禁忌语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谈论性是比较普遍的,因此禁忌语相对较少。
不过,在家庭教育方面,禁忌语仍然存在。
例如,孩子通常被告知不要使用粗俗的性词汇,并将性指向浪漫与爱情。
而在中国文化中,性问题则被视为一种不可谈论的话题,关于性的禁忌语非常丰富。
由于性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较强的私人性和神秘色彩,因此相关禁忌也较多。
一些常见的禁忌词汇包括“危言耸听”、“风凉话”、“不三不四”等等。
二、食品方面在中西方文化中,食品禁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些食品被视为禁忌食品。
例如,猪肉、鸡肉、牛肉等肉类在某些文化中是被视为禁忌的。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厨具和调味品也被认为是禁忌的,例如刀子、大蒜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食品相对较少。
但近些年来,一些新的禁忌话题涌现,例如食品的营养成分、动物权利和环保问题等,使得食品禁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三、宗教方面宗教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宗教相关的禁忌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天主教和基督教往往被认为是主流宗教。
这些宗教有一些关于禁忌语的规定。
例如,在天主教传统中,上帝的名字不应该被随意使用或滥用。
另外,在基督教中,说谎、盗窃、杀戮等渎犯神的禁忌行为也被雕刻在了“十诫”中。
在中国文化中,佛教和道教是较为重要的宗教,这些宗教同样有大量的禁忌语。
例如,在佛教中,杀戮、妄语、淫欲等禁忌行为被视为违背佛教原则的有罪行为。
综上所述,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并非单一的从语言角度出发,而是涉及到文化、宗教、食品和性等多个维度。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区别,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中西方交流中的禁忌语之对比研究

中西方交流中的禁忌语之对比研究本文以中西方交际为视角,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比较研究分析。
首先对禁忌语的定义进行仔细考究,将针对禁忌语存在的几种重要领域加以详细分析和研究,总结禁忌语的应用功能,即人们在交流中要如何避免使用禁忌语以及怎样正确使用禁忌语。
最后指出禁忌语在中西方交流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科学地面对这一语言禁区。
标签:禁忌语;交流;差异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语言禁忌。
了解中西方语言禁忌文化的异同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Taboo,原意为需要极端注意的事,同其对应的汉语即为“禁忌”。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也在发生变化,当前代表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忌讳或者禁止说的话语。
对于言语禁忌来说,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都具有十分广泛的涉及范围,几乎无处不在。
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在日常交流中要注重言语禁忌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禁忌语比较1.隐私禁忌根据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对隐私有不同的理解。
在西方,人们对隐私非常重视,除非本人愿意,否则,在交往时西方人不会涉及财产、身体状况、年龄以及信仰等话题,如果在交流中涉及以上隐私,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反感。
而在中国,很多隐私则成为平常交流时非常常见的一类话题,如家庭、子女以及年龄等,非常普遍。
2.种族歧视在美国英语中,种族歧视语非常敏感,尤其是在近年来黑人地位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以往对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语以及描述黑人的语言也变得更加敏感,如niggruh就是侮辱性非常强的禁忌语,而boy以及Negro则成为半禁忌语。
目前,人们在谈到黑人时往往会使用Colored people或者Blacks进行描述,在种族歧视方面也不仅仅只局限于黑人,如将犹太人称之为Kikes,将美籍华人称之为Chinks 等,目前都成为交流中的禁忌语。
而在中国,虽然不像美国一样出现种族歧视方面的问题,但也存在民族方面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话题和隐私禁忌
1. 关于年龄的禁忌
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 西方:忌讳谈“老” 老=体弱/变丑了
Old senior/aged(年长) getting years (年岁在增大) the longer-lived(生活经历较长的人) seasoned (生活阅历丰富的) well-preserved (保养得宜的人)
一、禁忌语的含义和起源
2. 禁忌语的历史渊源
中国 -非礼勿言。 ——《论语・ 卷六》 -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汉书・艺文志・阴阳家》 -人竟(境)问禁。 ——《中国礼仪》 西方 18世纪时,中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当地的习俗严禁人们接触神圣 的或鄙贱的东西,而且还禁止人们谈论这些事物,taboo就是指这种现 象。
★种族称谓禁忌语 Nigger, niggra, niggro ( 黑鬼) → Black/African American Dagos (意大利佬) →Italian American Kikes (犹太佬) →Jewish American Polacks (波兰佬) → Polish American Chinks (中国佬) → Chinese American
四、话题和隐私禁忌语
2. 关于性别的禁忌
西方: 宗教文化:亚当和夏娃 神话传说:厄里斯挑起特罗伊战争,潘多拉打开的万恶之源的魔盒。 女性=邪恶、堕落、虚伪、善变
称谓:dog 丑女、贱女 cat 恶妇 Mutton 放荡的女人 说话或写文章性别不明时 称呼主持会议的人 表示“人类” he chairman mankind she chairwoman womankind
中西禁忌语对比
20130413007t
目录
★禁忌语的含义及起源 ★宗教中的禁忌语 ★政治中的禁忌语 1980年, Canale和Swain把交际能力概括为: ★话题和隐私禁忌语 语法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和策略能力。 语法能力 语言能力(Chomsky) ★粗语禁忌语 社会语言能力 语用能力 策略能力 ★中西禁忌语的共性和差异
实际上是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理解他人意思 和意图,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
一、禁忌语的含义和历史渊源
1. 禁忌语的含义
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或忌讳人们做的事情或说的话,之 所以会被禁止,可能是因为: 不合乎礼仪 具有污辱的涵义
1980年, Canale和Swain把交际能力概括为: 违反道德伦理 具有危险性 语法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和策略能力。 语法能力 语言能力(Chomsky) 社会语言能力 传统的迷信 语用能力 策略能力 实际上是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理解他人意思 和意图,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
五、粗语禁忌
涉及对象:人身体的某个部位、性、排泄等, 以及脏话。
内容 身体部位 性 中国 下身/下部/那个 那种事 使某人怀孕 试婚 解手/出恭/如厕/更衣 卫生间/洗手间 通气 肠道不畅 我艹 狗屁不如 龟孙子、断子绝孙 与家庭及后代有关 西方 cunt/vagina →lady parts have-sex→ sleep with/enjoy each other impregnant→ get a girl in trouble free love→ trail marriage shit,pee→ waste material,relief oneself toilet→ restroom, ladies’/men’s room fart→ pass wind constipation→ irregularity/unable to go Fuck Shit For Christ‘ s sake!/God damned! 与宗教有关
老人的社会地位下降
四、话题和隐私禁忌
2. 关于性别的禁忌
中国: 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 古训:三从、四德 ——《仪礼》、《女训》 女性=服从、被动、弱势
家庭: 贱内/敝房/糟糠、赔钱货、黄脸婆、母夜叉、野鸡/野狗、床头人、不下蛋的母鸡 社会: 李氏(出嫁前)、陈李氏/陈四家的(出嫁后) 汉字:奸、婪、嫉、佞、妖、奴、妓、婊、 嫖 阴毒、阴森、阴谋 中国是个男权社会,人们认为妇女愚昧无知、地位低下。
六、中西禁忌语的共性和差异
2. 中西禁忌语的差异
▼名称、称谓 人人平等 vs. 等级森严
▼ 隐私,年龄 权利距离小 vs. 权利距离大
▼ 隐私,财富 个体意识 vs. 群体意识
求同存异 ,尊重文化多样性
谢谢!
排泄
脏话
六、中西禁忌语的共性和差异
1. 中西禁忌语的共性
▼信奉禁忌是人类共有的精神现象; ▼两民族虽宗教信仰不同,但都不敢在语言上亵渎神灵; ▼人类有共同的荣辱观和羞耻感,人们力求避俗就雅,不使用粗语; ▼民族中心主义催生出的种族歧视语在交际中较为敏感;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性别歧视语越来越不为社交场合所接受。
英语是男子中心语言,特别偏袒男性,贬低女性。
四、话题和隐私禁忌
3. 关于财富的禁忌
中国: 古语:文不经商,士不理财。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古今名人:孟子“贫贱不能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朱自清“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四、话题和隐私禁忌
3. 关于财富的禁忌
西方: 西方国家虽然工业和科技高度发达,但贫富差距很大。穷人忌讳 “poor”这一话题。
三、政治中的禁忌语
中国:
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身份的等级属性。
★臣不名君上,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 汉高祖叫刘邦,先秦古籍中的“邦”字在汉代都被改成了“国”。 唐朝的法典《唐律疏议》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 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 明朝一次科举考试中,一个名叫祁顺的人考了第一。司礼监太监认为祁顺 的名字用北方话说和明英宗的名字”朱祁镇”很像,于是让他做了第二。 清朝乾隆年间,江西举人王锡侯编了一本叫《字贯》的字典,由于犯了皇 帝及先帝名讳被被斩首。
四、话题和隐私禁忌
1. 关于年龄的禁忌
中国:不忌讳谈“老” 权利距离大,以老为荣 “敬老尊贤”的传统价值文化 中国传统的紧密的家庭结构
俗语: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姜还是老的辣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酒还是陈的香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
称谓: 老人家 老王 郭老 老首长 老中医
成语: 老当益壮 老骥伏枥 老成持重 老马识途 老谋深算
二、宗教中的禁忌语
中国:
-自古以来,人们相信各种自然现象均由各种不同的自然之神所支配。 -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尊称: 菩萨、大师、大士、老君、星君、活佛、天尊、天王、天师 ★美称: 狐仙、黄仙、白娘娘 ★尊神用语: 买财神画像不能说” 买”, 只能说”请”; 商家去卖时也都说是”送财神”, 而不是” 卖财神”。
二、宗教中的禁忌语
西方:
-英美等西方国家信奉基督教,出于对上帝的敬畏,信徒不敢直呼上帝 Jehovah (耶和华)的名字。 - 十诫中的第三诫:尔等不可妄称我的名字。——《旧约·出埃及记》
Jehovah the Almighty(万能者) the Supreme Being(至高无上者) Holy One(至圣者) the Eternal(永生者) the creator(创造者) the maker(造物主) the Savior (救世主) the Lord of Lords(万物之主) the King of Kings(万王之王) Gad, Gosh, Golly, Gee 涉及上帝的词语 Damn: dash, darn, dang Hell: Heck Jesus: Jeepers Christ: Cripes, Crikey Devil/Satan: Old Nick, Old Harry, Old Boy, the wicked one
穷人: no money→ slum → 政府: poor people → depression → low-income people recession out of pocket/in difficulties sub-standard housing unemployment → lay off/get the walking ticket
封建礼教的产物,统治阶级治理天下、巩固政权的一种手段
★种族称谓禁忌语 南蛮北夷、东越西胡 回子、蒙古大夫、洋鬼n are created equal.”这一观念深深积淀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之中。
★ 在英语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不论地位的尊卑、辈分的高低、年龄的长幼, 都喜欢直呼其名,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