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称谓方面的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

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

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如果称他们先生、夫人或小姐, 他们总觉得过于郑重其事, 不利于缩短相互间的距离。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 或轻微发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4.2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他们来

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

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4.3 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

异性。例如,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3 和84。传说是因为孔子73 岁死, 孟子84 岁死。英语国家避讳13 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另外,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

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4.4 动物方面的禁忌在中国, 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

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西方人却对蝙蝠没有好感, 通常联想到坏的特征, 是两面派、见风使舵的代名词。英语中还有as blind as a bat 的成语, 意思是和蝙蝠一样眼力不济。

5.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方法

5.1 使用委婉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为了避免交往过程中的尴尬或

因话语不当所引起的不快, 人们往往借助委婉语来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

5.2 加强对禁忌语言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语言是文化密不可分的

一部分, 因此适当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习惯有助于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和语言障碍。

西方奇怪的忌讳-[话题]

2009-08-25

很多同学马上就要踏上出国留学或者游玩的旅程,出行之前,再给大家提个醒,注意外国的一些禁忌,避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中以下这四种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四种禁忌分别是有关于数字、颜色、花卉及动物的忌讳。

一、数字

在北美和欧洲,有相当一部分人每逢13号且当天又是星期五的时候,行为举止就会很奇怪。他们在这一天从不乘飞机、办聚会、应聘、结婚、甚至是启动一个新项目,有的人甚至连班都不去上。在美国,大概有8%的人对这个日子感到恐惧,这种现象被称作黑色星期五恐惧症。

现在国内有不少人经常戏言“黑色星期五”大概就来源于此吧。比如在北京国贸附近的大型写字楼里,即没有4层也没有13层,4是咱们中国人的禁忌,而13是西方人的禁忌,所以很多涉外的场所都是没有13这个数字的。

再来说这个“黑色星期五”,它其实源于很多传统和文化,涉及到基督教神学。想必有许多人都知道《最后的晚餐》这副著名的油画吧,油画的创造者达?芬奇也是几百年来屹立不倒。在这副画中,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总共是13个人共进这最后的晚餐。而耶稣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这里,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在耶稣右边的一组中,我们看到一个黑暗的面容,他朝后倚着,仿佛从耶稣前往后退缩似的。他的肘部搁在餐桌上,手里抓着一只钱袋。他就是那个叛徒犹大。犹大手中的钱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们想起,他就是为耶稣和其他门徒保管钱财的人,钱袋里装着出卖耶稣得来的三十块银币的赏钱。

可见13这个数字对于基督徒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恐惧数字。

而星期五呢,基督徒们一直以来也都很忌讳星期五,因为耶稣就是在这一天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除此以外,有的神学者认为,亚当和夏娃是在星期五偷吃禁果的,而大洪水也是在星期五爆发的。过去,很多基督徒都不会在周五启动新项目或开始旅行,生怕自己的努力从一开始就被注定了厄运。而且在离复活节最近的那个星期五,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给马钉马蹄铁,以及一切要钉钉子的木工活。瞧瞧,这回领略“黑色星期五”在国外迷信的程度了吧。

二、颜色

在颜色方面,西方许多国家都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把黑色作为葬礼的表示。此外,在法国,他们禁用黑桃,认为黑桃是死人的象征;在美国人看来,用红色代表愤怒最贴切不过了,而深色则表示很嫉妒,对于我们觉得那忧郁的蓝色,他们也意味忧虑,不过,在黄色我们大概想到的是

秀色可餐的食物,而在他们看来象征的是一种怯懦、胆小,这确实有点意思。这一点,英国人和美国人达成了共识,英国人也忌讳黄色。如此想来,真是各国有各国的“特色”,在颜色方面,我们要学习的还不少哩。

三、花卉

在紧张快节奏的今天,鲜花不仅美丽富有魅力,还能使人感受到蓬勃的生机和精神上的愉悦。但是,越是看似平常普通的事情,在不同的国度生活就越容易忽略这些细节。因为,在不同的国度里对某些花的含义在理解上有很大不同。

我们都知道百合花,它带着一些孤傲与高贵,并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这样一种花,在英国这个有用鲜花送礼习惯的国家,被看作是厄运的预兆或死亡的象征,没想到吧。除此之外还有禁忌呢,在英国送花忌送双数,因为双数的花会招来厄运。也忌讳送白色的花,给医院的病人送花忌送白色或红白相间的花。所以,去英国的同学切记不能这样搭配花来送人。

不同于英国,在法国人眼里,忌黄色花朵、忌摆菊花、牡丹花及纸花。而在国际场合上,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的花献给客人,已成为惯例。

四、动物

在我国分别被认为代表吉祥、喜庆、长寿的大象、孔雀、仙鹤等动物图案在一些西方国家也被列于忌用之列,在英国大象被分别视为蠢笨;在英国和法国孔雀被视为祸鸟、淫鸟甚至连孔雀开

屏也被视为自我吹嘘;而仙鹤在法国被视为蠢汉的代称。西方人尤其忌讳用黑猫,认为黑猫是不

祥之物;澳大利亚还禁用兔,因为兔是当地一害。

最后提醒大家,中国龙的图案在西方并不是被传说中歪曲的邪恶的化身,西方人已经普遍接受了中国龙的形象,完全可以带一些绣有中国龙图案的中国特色工艺品出去送给你的西方同学、老

师和朋友,他们会非常乐于接受的,但不要送太贵重的,尤其是英国人就不喜欢接受特别贵重的

礼物。

西方语言交流中的谈话禁忌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不能够合理解释某种反常的自然力,语言被赋予了它本身原本没有的超自然力量。社会成员竟以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灾难,竟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于是产生了语言的禁忌。

一、价值观念中隐含的禁忌话题

西方社会重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认为无个人主义思想表现的人总有某种疾病。英语中还有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可见,他们对个人(privacy)的重视程度。隐私权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去干涉他人的隐私。因此,在与西方人的交流中,禁止打听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家庭财产、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

1、年龄:特别是对女士或上年纪的人询问年龄,是非常不适合的,年龄在西

方人眼里是绝对的个人隐私,应避免提及与此相关的问题。如果见面问:“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纪了?)那么会被认为是失礼行为,应尽力避免。

2、收入:中国人之间互相问挣多少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可是西方人认为一个人的收入是个人私事,即使家庭成员之间,也可能互不知道月薪。所以应避免问“How much do you earn each month?”(你每月挣多少钱?)这样唐突的问题。

3、价格:在西方人们可以谈论价格,但通常不直接问对方买东西花了多少钱,要问此类问题也得用间接的表达方式,不能直接问:“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e dress?”(这件衣服花了多少钱?)应改成:“I really like it! Was it expensive?”(我好喜欢,它便宜吗?),这样合适些,这样的间接问法,使对方有选择的余地,她既可以告诉花了多少钱,也可以笼统得说:“Oh,it’s not cheap”(哦,不便宜呢。)等等。

4、家庭:西方人家庭情况属于个人隐私,谈论家庭时通常是这样问:“Is your family a large one?Are there many in your family?”这样提出的问题比较灵活,对方可以谈论其父母、兄弟姐妹;如果已婚者也可以谈论起配偶和孩子。不能按中国人的方式问:“Are you married?”(结婚了吗?),“Is your husband(or wife) with you?How many children have you got?”尚未结婚或已离异者就会感到十分窘迫。如果再接着问:“When are you planning to Start your family?”就更不合适了。因为这有干涉他人私生活之嫌,需知英、美人有很严重的隐私观念,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秘密的权利,而且英美人士还对个人私事非常敏感,因此与他们交往时,这种话题最好尽力回避。

二、社会习俗中的谈话禁忌

1、称谓:由于东西方文化、心理因素的不同,人们对年龄的概念及表达这一概念的方式有差异。在中国,“老”字常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汉语中有“老师”、“老板”、“老师傅” 等,甚至连外国人也被称为“老外”。而在西方“老”字,带着哀朽残年的意思,人们都忌讳“老”字。一次,一位五十出头的外籍老师向学生讲述她来校时的旅途见闻,并说她觉得有些疲劳,一学生很关心地说:“你今天应该好好休息,这样大的年纪不能再劳累了。” 这位外籍老师听后很不高兴地说:叫“I don’t Worry about it.”(我认为自己没那么老,请不用担心。)那位学生用中国方式对西方人表示关心,结果却伤了人家的自尊心。

2、疾病:大多数人避免谈论致命疾病,例如人们通常使用“terminal iliness”(终极疾病)来代替癌症一词,除委婉说法之外,人们也使用缩写词来避免直接谈论疾病名称。例如:AIOS (Acquired l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爱滋病,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Big C (CanCer,癌症)。精神疾病和智力疾病也是谈话的禁忌。可以委婉地说:“He’s not all there”(他头脑不清醒。)“She’ s a little eccentric/a little confused”(她有一点反常糊涂。)“A screw loose/missing off his rocker”(他的螺丝松了。)

3、死亡:死亡总是一种使人不愉快的主题,在语言交际中不能说“die” (死),应委婉地说,“pass away”(离开),“go to Heaven”(去天堂),“go to sleep”(睡去了),“be with God” (和上帝在一起)等等。

4、性:身体的某些部位和性行为都属于禁忌语。现代英语中最为典型的禁忌

语是指那些由四个字母拼缀成的“脏词”,其中有一些词并不是由四个字母组成,但都被统称为“四字母词”,(four letter word),被贴上淫秽标签的“四字母词”不是黑话,不是俚语,更不是方言,而是英语词汇中最古老、最稳定的一部分。这些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极具口语特色,因而迎合了下层社会人员的口味,人们津津乐道,单靠社会道德规范已无从抑制这些“脏词”的传播,于是只好通过法律手段来约束。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了一条法令禁止在广播、电视等媒体中使用七个“四字母词”:“fuck” (交配)、“piss”(小便)、“shit”(粪便)、“cunt”(外阴)、“tit”(乳头)、“motherfucker”(乱伦之子)等,这些词在英美等国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口中很难听到,甚至在一般书刊以及一些较为严肃的文学作品中也极少见到,与西方人交谈中,一定要注意避免此类言辞。

三、社会观念中禁忌

宗教:凡是与神灵和上帝崇拜有关的词汇以及带有宗教含义的词语都被看作是神圣的、庄严的,在日常言谈话语中不能随便提及有关的词语,否则,就是亵渎神灵。在英语语言中的诅咒语和下流语言都与基督教中的名字或词语有关,如:“Jesus Christ”(表示吃惊、痛苦的惊叹语)、“Holy Mary”(惊叹语)、“Son of bitch”(狗娘养的)、“God damn you”(混蛋!)、“Damn you”(他妈的!)、“Hell”(见鬼去吧!)等,这些话比骂“你这畜生”更为严重,因为这不仅是骂人,而且是对神的亵渎与不敬。日常会话中应避免使用“GOd”(上帝)、“Jesus”(耶稣)、“damn”(该死)、“Hell(地狱)等词,涉及上帝和宗教信仰的言语只能在宗教场合才能被完全接受。

宗教信仰是禁忌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上,出卖耶稣的犹大是餐桌上的第13 人,因此13是个主凶数字,人人极力避开它。宾馆饭店没有13层,房间号码没有13号,公共汽车没有13路,国内和国际航班上没有13排,甚至出版的一些书籍上没有第13章,宴请贵宾时也尽量避免13人同坐。“Friday”(星期五)也是被认为不吉利的日子,因为耶稣受难日是星期五,西方人交谈时是很忌讳谈论这个数字的。

四、社会观念中的谈话禁忌

1、种族歧视:种族主义认为,有些人种天生低劣,素质不如其他人种,种族歧视语言就是显示对某些种族带有偏见的词语和说法。在说英语的国家中,不管有意无意,多数这类词语显示对黑人有种族偏见或无意中会使他们不快。在英语国家中,“白”表示“清白”、“纯洁”、“干净”、“慈善”等这些都是有积极含义的褒义词,另一方面,“黑”则与“邪恶”、“罪孽”、“肮脏”等有关,在有黑人在场的情况下,别用“blackguard”(恶棍)、“blacklist”(黑名单)、“blackmark” (污点)等与“black”(黑)有关的词语。我们常说的“败家子”叫“blaCk sheep”,而不叫“white sheep”,无恶意的谎言叫“white lie”,而不像“black lie”(用心险恶的谎言)那么坏。因此在美国黑人用语中白人曾一度回避使用“black”这个词,并用“NegrO”来代替,他们认为提及黑人的肤色实质上是冒犯了人的尊严。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要小心避免这种种族歧视的话题。

2、性别歧视:性别歧视语言主要是指歧视妇女的语言。英语是男子中心语言,特别偏袒男性,贬低女性。例如:说话或写文章性别不明时,常用“he”(他)而不用“she”(她)。主持会议的人尽管是妇女,也用“chairman”,表示“人类”用“mankind”,而不用“Womankind”,这些词里都含有词根“man”(男人),而不用“woman”(女人)。对具有女孩子气的男孩用贬义词:“sissy”(女孩子气的男孩,女人气的男人),而具有男孩子举止行为的女孩则用褒称词“tomboy”(小伙子似的顽皮姑娘)。这些潜意识里都含有对女性的歧视。

在不同国度里,人们有自己的交际风格。这是受到各个民族深层文化的影响而决定的,只有了解了西方民族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才能避免西方语言交流中的谈话禁忌,否则,势必在交流中产生尴尬难堪,甚至引发民族冲突。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称谓方面的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 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 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如果称他们先生、夫人或小姐, 他们总觉得过于郑重其事, 不利于缩短相互间的距离。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 或轻微发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4.2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他们来 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 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4.3 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 异性。例如,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3 和84。传说是因为孔子73 岁死, 孟子84 岁死。英语国家避讳13 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另外,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

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4.4 动物方面的禁忌在中国, 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 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西方人却对蝙蝠没有好感, 通常联想到坏的特征, 是两面派、见风使舵的代名词。英语中还有as blind as a bat 的成语, 意思是和蝙蝠一样眼力不济。 5.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方法 5.1 使用委婉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为了避免交往过程中的尴尬或 因话语不当所引起的不快, 人们往往借助委婉语来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 5.2 加强对禁忌语言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语言是文化密不可分的 一部分, 因此适当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习惯有助于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和语言障碍。 西方奇怪的忌讳-[话题] 2009-08-25 很多同学马上就要踏上出国留学或者游玩的旅程,出行之前,再给大家提个醒,注意外国的一些禁忌,避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中以下这四种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摘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事跨文化交流或者跨文化商务谈判, 都回避不了文化差异问题。中西方文化上的诸多差异导致了两种文化中禁忌语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关键词:跨文化禁忌语异同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些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是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虽然语言障碍被克服了,但人们有时还是不能理解对方,这是由于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缺失引起的。我们不难发现在众多跨文化交际书籍中,对禁忌方面的知识讲述相对其他知识要少。然而,禁忌方面知识的匮乏却是导致误解,冲突等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导致跨国商务谈判和贸易等失败无法预见的严重后果的。。在跨文化交流中, 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禁忌语习惯, 通常能使交流谈判得以顺利进行。 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一种文化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社会也不例外。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因此,禁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障碍,使得人们不得不注意它并避开它,以便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使人们更好地了

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中西禁忌语的相似之处 1.1.对敏感词的禁忌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对“死”怀有强烈的恐惧, 极不愿意提及“死”字。汉文化里“死”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人们忌讳谈死,在语言交际中总是回避“死”,尽量用其他词语代替。据《汉语委婉语词典》记载,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481 条之多,英语中类似“死”的委婉语也有400 余条。所不同的是,英语中关于death 的委婉语与基督教有密切的联系,而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则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天子皇帝之死被委婉称作“驾崩”;士大夫阶层称死亡为“疾终”、“不禄”、“溘逝”等;庶民百姓对于死的别称更是五花八门,如“卒”、“没”、“下世”、“谢世”、“升天”、“老了”、“走了”、“翘辫子了”等等。而如今,在战场上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战死的人,则被称做“捐躯”、“牺牲”、“就义”、“阵亡”,以这些满含褒义的赞词来避讳开“死”字。英语亦然,西方人不会直截了当地说 He died。而用以下代替 pass away,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ever ,expire,go to Heaven,be with God,go to sleep for ever,close one’s eyes etc. 1.2.对排泄行为的禁忌 有关排泄的表达成为交际中的主要禁忌,尤其是在讲究礼貌的场合。在实际生活或电视电影中,人们会用一些比较文明的词代替其意义。如果要上厕所,最普通的说法是 to urinate 名词是urination,如果是去看病,护士为了化验小便,就会给你一个杯子。“Will you urinate in this cup?”医生也许会问:“Do you have trouble urinating?” Or “Do you have difficulty voiding? ”此外,还有其他的说法 to piss,to void or to empty. 不过,小

中西方禁忌语之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语用

第12期 2011年12月 现 代 阅 读 MODERN READING NO.12 December.2011中西方禁忌语之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吴万能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禁忌语源自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各民族形成了一些特有的禁忌语,忽视这些禁忌语,必然导致语用失误及交际的失败。本文从东西方禁忌语的差异入手,探讨其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关系。 【关键词】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1)12—0013-01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的生活经历、文化价值观及思维习惯不尽相同,意见、观点也难免存在分歧,如果双方各持己见,只会让问题搁置,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在实际过程中,充分的理由、得体的话语也未必能说服对方,交际双方若忽视禁忌语的存在,势必会导致语用失误,甚至是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失败。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要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或观点,明确对方语言中禁忌语也尤其重要。 一、关于禁忌语及语用失误 根据国内外学者,如张红玲(2007),胡文仲(2007)的观点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在每个社会都有一些行为和语言被视为禁忌,但是各个社会禁忌的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恰恰反映了某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信仰。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禁忌,这些禁忌会妨碍人们之间的交往,在有些交际场合必须表达时,可以用委婉语来替代。 语用失误指的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美交际效果的差错。英语语用失误一般分为两类,即语言本身的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是指语言用法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或表达方式不当;社会语用失误是指交际过程中因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而在语言形式选择时产生的失误。语用失误是通常是由于外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掌握不全面或不熟练引起的。 二、中西方禁忌语差异之表现 (一)言语禁忌 (1)与性及排泄有关的禁忌语。这类禁忌语被视为污秽下流的词语,是英汉禁忌语重要的一类。这些词语主要涉及人体某些部位、性行为以及与排泄等不洁之物。虽然西方国家对性的问题比过去比较开放了,尤其是在美国,但并不是表示他们可以毫不掩饰地谈论性,英语中特别忌讳在公共场合或男女都在场的情况下说那些下流词语。这些词曾被严禁用在电台或电视台的播音中,否则会被认为缺乏修养、谈吐不雅。 (2)与怀孕有关的禁忌语。这类词在英语中属禁忌语,这也说明人们对性持保守态度。在中国,把怀孕称为“有喜了 ”“有了”等等,这类委婉语在现代社会仍为人们所沿用,直接使用与性有关的词语仍被看作是极不文雅的。 (3)关于诅咒、骂人的禁忌语。有些骂人的词语或语句过于粗俗,受到社会的严格限制。英语中诅咒、骂人的词语多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相关,在交际活动中应避免使用这些词语。汉语中这种固定的诅咒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最常用的是“他妈的”,但听的人不会产生很强烈的反感,因为有时它已转化成为无教养的人的口头语。 (二)习俗禁忌 (1)与死亡有关的禁忌语。和“死亡”相关的词语,一般是各国语言中比较忌讳的,因为死亡使人结束美好的人生,让亲人蒙受巨大的悲痛。所以,交际过程中应尽可能的避讳和死亡相关的词语,尤其“翘辫子”、“见阎王”、“呜呼哀哉”等带有贬义性质的词。有关死的委婉语乃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汉语说:去世、谢世、逝世、牺牲、寿终、作古、已故、尽职、与世长辞、去见马克思、心脏停止跳动了等等;英语中与世长辞等是褒义,同样含贬义的词语有翘辫子等。 (2)人体的生理缺陷、年老、人体功能等方面的禁忌语。在英语中,表示人长得丑,不用“丑陋”一类词,而说成类似“大众化”;表示男子身体太胖,不用“肥胖”,而说成“比较强壮”;表示女子太瘦,用“苗条”来表示;指瘸子或其他残疾病人,说“生理缺陷”;表示老人“年长的公民”。在汉语里,说“胖”为“富态”“发福”,“瘦”为“苗条”,年老为“高寿”。 (3)有关学校和教育界的禁忌语。英语族文化中,对学生的评价几乎不用“消极用语”,而用“积极用语”来替代。英语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用有人帮助他可以学得更好一些,又如懒学生叫“未能充分发挥潜力的学生”,对考试作弊只说“依靠别人做作业”等。汉语里称成绩或品行不好的学生为“后进生”,这样说就不会伤害学生及家长的自尊心,容易被人接受。 三、结语 关于禁忌语,由于英汉民族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交际中不知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说、不该问。在各自的语言中很多可以自由谈论的话题在对方国家却属于“非自由话题”。西方人对个人隐私、个人的行为、个人独立和个人自主看得很重。如果不了解这一点,这种价值观念一旦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一旦触犯,就是不礼貌的行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长中,要注重禁忌语,说服别人时也要把握分寸,掌握尺度,尤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下同文化下的风俗习惯,各有差异。本族人对自己民族在人际交往中的风俗习以为常,而外族人在同本族人交际时一旦违反了这些习惯,又会使本族入无法接受,从而使交际者感到别扭、不适应,甚至会产生文化休克,导致语用失误,交际失败。当我们欲说服英美人接受或放弃某种观点时,一定不能忽视不同文化中的禁忌现象。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1-209. - 13 -

西方国家对数字与日期禁忌

西方国家对数字与日期禁忌 西方人普遍认为“13”这个数字是凶险或不吉利的,常以“14(A)”或“12(B)”代替。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总是尽量避开这一数字。有的人甚至会在13日这一天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停止一切工作和活动。西方人最忌讳的还是13人同桌共餐。对“星期五”和“3”这个数字,也为很多西方人所忌。特别是点烟时,忌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机连续点燃三支烟。若恰逢13日又是星期五,西方人更认为是“凶日” ,被称为“黑色的星期五” 。因为这一日是耶稣的受难日。日本人则忌讳“4”和“9” 。在美国还有“零年灾难”之说。自1840年以来,凡是在年尾数为“0”那一年当选的美国总统,除里根外,都没有活着离开白宫,其中有4人被刺身亡,3人病死。自从1840年以来,凡是在尾数为“零”那一年当选的美国总统,大都是处境不妙,且不能活着离开白宫。美国人称这个可怕而离奇的巧合现象为“零年因素”。 1840年,哈里逊当选为美国第9任总统,但他不久即患肺炎,在他宣誓就职后1个月即告去世。 1860年,林肯成为美国第16任总统。他在连任期内遇刺身亡。 1880年当选的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于1881年7月2日被一位曾经申请领事职务未获批准的失业者吉托开枪击中,同年9月去世。 1900年,麦金莱当选为第25任总统。次年他出席泛美博览会时,遭到一个名叫乔尔戈什的无政府主义者的枪击,于同年去世。 1920年,哈定在竞选中获胜,成为美国第29任总统,于1923年病逝。 1940年,罗斯福第3次连任美国总统,1944年他再次获胜,成为美国历史上惟一连续4次当选的总统。同年4月,他因中风而去世。 1960年当选的第35任总统肯尼迪则于1963年遇刺身亡。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

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界说

Ξ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界说 陈丛耘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摘 要:禁忌包括语言禁忌是一种什么现象?学术界有灵力说、欲望说、仪式说、教训说。本文提出第五语 言禁忌观,认为语言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并从语言禁忌的特征、功能和性质,语言禁忌的流变,语言禁忌社会心理诱因四个方面加以证明。 关键词:语言;禁忌;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06)04-0060-04 一、第五语言禁忌观的提出 禁忌包括语言禁忌是一种什么现象?目前,学术界有以下四种看法: 灵力说。灵力即玛那(mana ),玛那是源于大洋州的一个人类学术语,指事物或人所体现出的超自然的力量,汉语中的对译词是灵力。灵力说认为,在禁忌的原始状态,事物有一种超人的神秘力量,由于对这些事物产生了崇敬感和畏惧感,于是就产生了禁忌。 欲望说。欲望是人的本能,但是社会的人在心理上要对欲望进行某种抑制,这种抑制便是禁忌的根本来源。仪式说。禁忌是一种社会制约,最初的社会制约是从仪式中表现出来的,仪式代表了一种非理据性的社会规定性,包括禁忌在内,它虽然具有人为性,而一旦形成后就有了不可抗拒的约束力量,人们出于社会化的需要,往往不去认真考察它的合理性,而只是绝对服从,并依靠社会的、宗教的、宗法的威力传承下去。 教训说。早期人类由于科学不发达而愚昧,对某种偶然的因素往往容易形成共同的误解,产生不良后果以致形成教训,因此禁忌由此产生。 目前流行的这四种说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禁忌作了不同的解释。灵力说是从人类信仰发展史方面对禁忌的认识。欲望说是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对禁忌的缘起所作的界说。仪式说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禁忌的由来所作的解释。教训说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禁忌的产生所作的说明。它们虽各具影响力,但难免偏于一隅。 对禁忌的解释除了以上四种学说之外,还可以用“社会心理说”加以解释。我们认为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二、来自语言禁忌特征、功能和性质的证明 1.语言禁忌的特征 危险性特征。大凡禁忌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与禁忌的事物所具有的灵力的大小成正比,灵力大的事物危险性就大,灵力小的事物危险性小,以人名的禁忌而言,冒犯皇名和冒犯父名,前者的危险性比后者大,因为在人们的心理上,皇上比家父具有的灵力要大得多。 惩罚性特征。违反禁忌者要受到惩罚,这是普遍的社会心理。这种惩罚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由于远古的人类对自然力无法解释和思想愚昧,他们往往将违禁者受到的惩罚与鬼神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在心理上认为惩罚的实施是由禁忌的事物用超人的神秘的灵力来完成的,如“现世报、身后报、来世报”之类反映因果报应的语词只是说明了惩罚的时间差异,并没有否认惩罚的心理存在。禁忌惩罚与犯忌触禁者所具备的反灵力能力的大小成反比,反灵力弱的受到的惩罚就重,反灵力强的受到的惩罚就轻,反灵力能力的强弱可以是实体的、有形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无形的。反灵力能力的强弱决定于人们在心理上对灵力的信任程度,而信任程度又取决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赐福性特征。人们认为禁忌的事物不仅具有危险性和惩罚性,同时还存在着赐福性特征。禁忌的事物可第26卷第4期2006年8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F SH AOXI NG UNI VERSITY V ol.26N o.4Aug.2006Ξ收稿日期:2006-05-25 作者简介:陈丛耘(1957-),女,江苏通州人,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05级硕士研究生。

各国的禁忌(中文加英文)

各国禁忌1 Blowing Your Nose 擤鼻涕 Where It's Offensive: Japan, China, Saudi Arabia, France.禁忌地:日本、沙特阿拉伯、法国 What's Offensive 禁忌: Some cultures find it disgusting to blow your nose in public--especially at the table. The Japanese and Chinese are also repelled by the idea of a handkerchief.有些文化认为当众擤鼻涕是让人厌恶的行为——尤其在餐桌上。日本人还排斥使用手帕。 What You Should Do Instead 对策: If traveling through Eastern and Asian countries, leave the hankies at home and opt for disposable tissues instead. In France as well as in Eastern countries, if you're dining and need to clear your nasal passages, excuse yourself and head to the restroom. Worst-case scenario: make an exaggerated effort to steer away from the table. Let's hope you don't have a cold.到东方或亚洲国家旅游时,把手帕留在家中,选择用一次性纸巾吧!在法国以及一些东方国家,如果在就餐过程中你需要擤鼻涕,

东北语言与文化禁忌

东北的一些语言和文化禁忌 说明 本文可以任意使用,但是必须满足下列前提: 1.保证本人(木喜的未羊)的署名权。 2.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3.本人只保证由本人亲自发布的版本的真实性。 东北地理范围广阔,细究起来差异其实很大,因此我绝对不敢贸然代表整个东北地区来说话。但是我们也共享着大多数的共性。在生活中时常遇见一些情况,我发现人们对于东北的语言与文化中的禁忌、误会没有很多了解(当然了,这是非常正常的),所以想略略倾吐一二,闻者可以稍稍多了解一点关于东北的知识,也可以避免不小心触碰这些小麻烦。 为了方便理解,例句不一定是纯正的东北方言。 一、语言方面的禁忌、误会 东北日常的方言中,暗语并不算多;然而有许多普通话或其它方言中正常的词语,在东北方言中有着不同的意思,外人如果不知道,就有可能用错,造成小误会甚至小麻烦。同样地,个别东北的语言习惯也会给非东北人民造成误解,引起不快。其实就是一层纸,一捅就破。我自己发觉的有下面这些。 机子(电子产品),鸡子(方言,鸡蛋) 至少在北京,无数人都在以很高的频率使用这个词。它的意思是指电子产品等机器。有的方言中,鸡子指鸡蛋。 不过,无论在东北,还是在东北人的面前,建议杜绝此词,它拥有非常不雅的含义。 干 在网络流行语中,干的意思是一种令人不齿的犯罪行为。但是在传统东北方言中,干这个动词只有如下义项: 1.干活,劳作,工作。例句:就这点儿家务活了,赶紧干完得了。 2.弄,做。例句:小张,干什么呢? 3.揍,殴打。这个义项最容易误会。例句:偷钱还不承认?今天非找几个哥们干你不可! 4.意义宽泛的动词,具有强烈的动作性,表示某行为对目标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性的,富有动作性的效果。 例句1:车撞树上了,挡风玻璃干稀碎,俩前轮全干瘪了。 例句2:你把我啤酒干打了!(电影《耳朵大有福》) 例句3:黄飞鸿没管那个,一脚把对手干趴下了,半天顾拥(蠕动,扭动)不动。 所以,在纯东北语言环境中遇到“干”这个词,您无必歪想。 我本人现在都不敢正常使用“干”这个词了,虽然实在舍不得这个富有动作感的好词。 一揽子 词典里可以查到“一揽子工程”这样的词。我只想说,这也涉及东北方言里不建议提及的词,所以建议避免。我每次看到这个词公然出现在出版物里,就感觉怪怪的。 咱 有一部分东北人,习惯用“咱”表示不包括对方的“我”。比如跟别人提起自己的家人,会说“咱家”如何如何,“咱妈”怎样怎样。由于容易误会,使听话人产生不好的感觉,所以其他东北人对此一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 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而语言又是社会现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禁忌语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有很大帮助。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汉书·艺文志》等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对于“禁忌”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可谓简明扼要:“忌,憎恶也。在西方,禁忌语的英文说法是“taboo”,最早是南太平洋波里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禁忌语的产生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文明落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上天、鬼、神都有所避讳。西方国家,特别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出于对上帝的信仰,对于“God、Christ”这些词都是不能随便说的。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中英禁忌语的异同。 中英禁忌语相同点:1)神灵圣人名的禁忌。在中国,自古就有皇族名避讳,凡是涉及到与皇公贵族名字谐音或是相近的音时,就要换一个说法。例如秦代为避秦始皇的名“赢政”而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方则用委婉动听或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指代与鬼神有关的词,如:上帝魔鬼撒旦一般要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和the good man等委婉说法。2)令人难以启齿或难过之事。如“怀孕”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有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中。)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而汉语中人们通常说“她有了”或者说“她有喜了”等。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患了癌症的人得了“不治之症”。英文中人们用C.C或Big C或是long disease代替癌症(cancer),艾滋病AIDS (可传染的社会疾病);汉语中“上厕所”有“方便”、“去一号”等委婉的说法。英语中有pass water, answer nature’s call, wash one’s hands, do one’s business等等;3)死亡。“死”是各民族最忌讳的字眼因此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总是回避它。汉语有“去世了”、“老了”、“走了”、“没了”等。但是,汉语对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有着不同的委婉语,例如古代皇帝的死称“驾崩”,诸侯死称“薨”,战争中死称“牺牲”,坏人的死用“一命呜呼”。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丰富,如“pass away, go to the heaven, go to sleep, go to see the God, depart, be in heaven with God”等等。 中英禁忌语的不同之处:1)年老。在中国,“老”字常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汉语中有“老师”、“老同志”、“老大爷”“老师傅”等。而在西方,“老”即“old”一词一般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西方人费尽心机地借用其他词项来委婉地表示“old”这一概念,如the advanced in age(年长者)retirement home(敬老院)golden age club(老年俱乐部)等。2)谐音禁忌。在中国,四与死谐音,成为不少中国人的禁忌。送钟(终)、送伞(散)、送梨(离)也成为一种交际禁忌。因为五与恶同音,所以五月被认为是恶月不吉利。这种谐音禁忌只有汉语中存在,而西方国家不存在。3)个人隐私与话题禁忌语。英国人的“隐私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喜欢别人询问年龄。二是不喜欢别人询问其婚姻状况。三是最忌讳的是个人收入与开支。四是一般不随便询问别人的详细地址。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没有“隐私权”这一概念。许多涉及个人情况的话题,如年龄、收入、家庭状况等都是人们正常交际中乐于彼此交换的信息。人们习惯于问“你高寿?”“你贵庚?”“你结婚了吗?“你有几个孩子”等。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方禁忌语出现一定的趋同性。如英汉语中对“富”都有所保留:He is well off. “他经济条件不错。”对“贫”也不说得那么严重:They are

不同国家禁忌的对比分析

不同国家禁忌的对比分析 摘要:禁忌语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中西方语言禁忌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了解中西方语言禁忌文化的异同,人们就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顺利的交流信息,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矛盾。该文通过对中西方禁忌的对比分析,从而帮助人们顺利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国禁忌西方禁忌对比 引言 在世界飞速发展,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日益繁盛起来。但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互相的交流之中,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的障碍和矛盾,这主要是语言不通和文化上的诸多差异造成的,而这其中,对不同文化的禁忌问题的忽视是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禁忌现象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了解和遵守彼此的禁忌,才能使交际得以友好顺利的进行。 一、中西方禁忌的共同点 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即使西方国家与中国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在禁忌方面也有诸多共同特征。 1、对与灾难意味词语发音相同或相似词语的禁忌 中西方人民普遍认为某些与含有灾难意味的词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说法都会给他们带来厄运,于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力图避免或听到此类表达。例如,在中国,人们送礼时忌讳把表、钟、伞作为礼物,因为“送终”与“送终”同音,“送伞”与“送丧”相似,是认为不吉利的。而英语中人们会用“donkey(驴)”代替“ass(傻瓜)”,因为“ass”与“arse(屁股)”同音,而这是一个不雅词汇。 2、对疾病、死亡、残疾方面词汇的禁忌 中西方文化都对“死”怀有强烈的恐惧,不愿提及,尽量回避。需要使用时都用委婉的代用语如“去世、谢世、辞世、长逝、与世长辞”等。英语中也有相应的委婉语,如be gone,depart,depart from life,leave the land of the living,go/depart hence,go out,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ever,go to a better world,be with God等。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481条之多,而英语中也有400多条。 3、亵渎神圣的禁忌 中国人信仰家庭保护神,像门神、灶神,神像都是买来的,但忌说“买”,要说“请”。英语中涉及神灵、上帝和圣事崇拜的词汇多为禁忌词汇。一般来讲,跟上帝、宗教有关的词汇,及带有宗教含义的词汇往往被看成神圣的。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对禁忌的产生、类别、意义和功能,以及禁忌语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 研究。随着社会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禁忌现象在西方受到更多社会语言学家和研究者的关注,其中有影响力的著作有D on’t Do It: A Dictionary of the Forbidden, Sociolinguistics 和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我国对禁忌现象的研究比西方较晚。1980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语言与社会生活》第一次涉及“塔布”, 1983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社会语言学》专门论述了语言禁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语言禁忌现象的研究兴趣浓厚,出版了多本论述禁忌语的专著。2005年,万建中在他的《中国民间禁忌风俗》一书中对禁忌的起源、本质、种类、功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忌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第三章第二小节介绍了语言禁忌,他从不吉利词语的禁忌、破财词语的禁忌、猥亵词语禁忌以及对语言禁忌者的嘲笑四个方面入手,书中关于汉语语言禁忌的例子丰富,通俗易懂。这本著作为我们研究中英禁忌提供了一份详实的参考资料。 此外还有一些书籍主要着眼于跨文化知识及相关基础理论,这些书籍也是本文主要的参考资料。如胡文仲主编的《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和邓炎昌、刘润清编著的《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他们分别对中英禁忌习俗,禁忌语以及委婉语进行了比较。在中英禁忌的对比研究中,不少学者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成果,如王君的“浅谈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语的差异”,作者认为英汉禁忌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称谓、隐私观念、宗教和亵渎语几个方面。而后他又论述了产生这些禁忌语的原因,作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民族文化的差异。而本文主要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把禁忌语的产生归因于宗教信仰、地位等级和自我心理联想,每一方面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且用实时性的例子论证了其原因。 总结 我国虽然已出版过多部关于禁忌语的著作,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但是对禁忌语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其中包括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在对禁忌语进行英

中西方禁忌文化 (2)

中西方禁忌文化 组长:马文莉(2011142134) 组员:符小群(2011142102) 吴可嘉(2011142132) 花毛措(2011142160) 锁溯(2011142139) 谢琦(2011142143)

禁忌的定义 禁忌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是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忌讳的一些行为、事物和思想等。是古代人敬畏超自然力量或因为迷信观念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它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经起着法律一样的规范与制约作用。 禁忌的国际通用名词是Taboo或Tabu(音译“塔布”或“塔怖”),该词源于中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原为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其含义是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和不可接触的.

禁忌的起源禁忌的起源一般认为有四种观点:(一)灵力说:灵力说更多的是 着眼于禁忌的原始状态,禁忌 是从鬼魂崇拜中产生的。实际 上是从人类信仰发展史方面对 禁忌的认识,它分析了人们对 灵力的信仰以及由此一信仰而 产生的情感诸如崇敬和畏惧等 等,并据此而追溯到了禁忌的 来源。一般说来,灵力说更多 的是着眼于禁忌的原始状态和 原始的禁忌状态的。

?(二)欲望说:欲望说将禁忌归结为心理上对欲望的抑制。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写道:“塔布是一种有某些权威从外部强行施加的原始禁止,它针对的是人类所屈从的最大欲望。”欲望说认为欲望的抑制便是禁忌的根本来源,它主要从心理学上对禁忌的来源进行了追溯。

(三)仪式说:仪式说指出,禁忌来源于仪式无理的社会规定性。它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禁忌的来源作了说明。弗雷泽曾在《金枝》一书中提到“有时,社群首领、酋长或神权的代表人物(如巫师等)就可以有权宣布任何事物为禁忌”。原始人类处于社会化的需要,并不真正的去思考或考察此种禁忌形成的合理依据,而是随着社会化的约定俗成,强制服从。(四)教训说:这一观点认为禁忌来源于人们把对某种偶然因素的共同误解作为教训来加以汲取。

第三讲语言崇拜与语言禁忌

第三讲语言崇拜与语言禁忌 授课时数:2课时 授课时间和地点:2010年10月20日 1-2节 2211 教学目的和任务:探究汉民族婉约含蓄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婉约含蓄修辞形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内容、具体方法、步骤): 一、语言禁忌 语言禁忌是语言灵物崇拜的结果。语言本来是劳动创造并与劳动生产一起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交际工具。但是在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理解的环境里,语言往往和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同某些自然力给人类的福祸联系起来。这样,语言就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语言成了祸福的根源。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是讨好这个根源,谁就会得到庇护和保佑。这就自然而然地导致了语言的禁忌和灵物崇拜。 在新年、新婚这类开端之日,对语言的禁忌尤为讲究。所以大正月里忌说“死、输、光”等字眼,怕给全年带来灾祸。语言禁忌中最能表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是谐音式禁忌。语音与意义本来是任意约定的,没有什么自然的内在联系。而任何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总是很简单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同一语音形式表示几种不同意义的情况。这就为语言魔力的施展提供了机会,许多禁忌语都是由谐音联想而产生出来的。因为人类在愚昧阶段很难理解两个完全同音的事物会毫不相干,他们相信那些与不幸事物同音的语词会带来不幸。旧时代的戏班子里有很多机会的字,尤其最忌讳“散”字。因为散班是戏班里最大的灾难,凡事与“散”字同音的,也必须用别的字代替。比如雨伞,因为“伞”字与“散”同音,得叫“雨盖”“雨挡”“雨遮”“雨拦”。又如船上人讳言“翻身、搁住”等字眼,于是把“帆”叫做“蓬”,把“箸”叫作“筷”。 人们害怕触犯语言的神力会带来灾祸,因而避讳某些语词。在一定的时期,民间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语言忌讳,又称语言塔布。“塔布”来源于玻利尼西亚汤加语“Taboo”,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意译为“禁忌”。所谓语言塔布(verbal taboo)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的灵物崇拜(语言拜物教)和语言禁忌。 十八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来到南太平洋的汤加群岛,发现那里有许多奇特的现象,例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人物(神、僧侣、国王、酋长)使用,而不允许一般人沾边;或只允许作特定的用途,而不准用于一般的目的;或不许某一社会集团(例如妇女)的人使用等等。那里的居民称这种禁忌为“塔布”。后来“塔布”这个词进入了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禁忌)的专用名称而被广泛运用。“塔布”现象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另一方面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因此,所谓“语言塔布”,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语言当作神灵一样来崇拜(即语言拜物教),二是在某些场合对一些特定语言的禁用或代用(即委婉语词或鄙视语词的运用)。 二、汉民族含蓄婉约的文化心理 山东一带喜称“二哥”忌称“大哥”,据说是与“武松”的传说有关。武松排行老二,长得高大魁梧,因在景阳冈上打死一只猛虎而被民间称为“打虎英雄”;武松的哥哥武老大却长得矮小丑陋。但光是这些还不足以形成忌称“大哥”的禁忌。主要的恐怕还在于武老大的媳妇和西门庆勾搭成奸一点上。人们忌称“大哥”实际上是怕像武老大一样,成为一个“妻子和人乱搞的”人。这种人,民间又称做“王八”“乌龟”。龟,在唐宋以前是与龙、凤、鲮合称为“四灵”的神物,人多视为祥瑞,并不见有什么忌讳。以龟命名的人也不少,如李龟年、陆龟蒙等等。元代以後,开始用龟来羞辱娼妓之夫或妻子外淫之夫。据说是因为,龟不能性交,纵牝者与蛇交之故。现在这种忌讳仍然流行,若骂人为“龟儿子”“王八”,其必勃然大怒。民间忌言“醋”,称“醋”为“忌讳”,也与性行为有所牵连。因为俗常是把情场上爱妒忌的人说成是“爱吃醋”的。实际上,不但非正常的性行为会形成某种语言上的禁忌,就是正常的性关系也会形成某种语言上的禁忌。例如,民间嫁女忌说“嫁”而要说“出门”或“成人”,怀孕、生孩子不说怀孕、生孩子,而说“有了”“添喜”等等。 中国人向有尊祖敬宗的习俗,祖先的名字和长辈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讳。汉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哈萨克族、布依族、藏族等许多民族的祖先崇拜习俗中都有这一类禁忌事项。鄂伦春族认为直呼祖先的名字是对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 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 的交流也日益频繁。禁忌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最为普遍的文化现象之一。在跨 文化交际中,禁忌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对人们有着强有力的现实约束力。跨 文化交际是不同语言模式和文化圈之间的接触,最容易引起误解和引发冲撞的 就是禁忌。在跨文化交流中, 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禁忌语习惯, 通常能使交流谈判 得以顺利进行。 禁忌语的表现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最众所周知的就是数字禁忌,英汉中的 数字禁忌主要源自于宗教。信奉基督教的国家的人们忌讳“13”和“星期五”,这源于《圣经》中“最后的晚餐”的故事。据记载,耶稣基督最后的晚餐是和12个门徒共进的。第13个人就是弟子犹大,他为了银币出卖了耶稣,导致耶 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所以在西方人眼里,“13”是凶数,星期五是凶日。中国人却与西方人相反,崇偶忌单。中国有一些地方忌讳数字“7”,按佛教说法,人死后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因此,“7”便跟死联系在一起,变成了不吉利的数字。中国人也不喜欢“4”,因为它的发音与“死”相似。 中西方文化中也有共同的禁忌,比如对生老病死的禁忌。不管是中国还是 西方国家,都避讳提到“死亡”,如果一定要提,就用委婉说法来代替,汉语 如“走了”、“仙逝”等,英语如“go to heaven”、“be with god”等。 所不同的是,英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和基督教有密切的联系,而汉语中表示 死亡的委婉语则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不光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有禁忌,非语言禁忌也有很多种,比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穿着打扮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美国人在召唤别人的时候,往往 手心向上,食指来回勾动,然而在中国却是召唤动物的手势,对人是一种侮辱 性的动作。又如,在中国同性之间手拉手、肩挽肩是友好的表示,而在美国, 这被看作是同性恋者公开示爱的动作。欧美的父母不喜欢他人不时触摸自己的 小孩,而在中国这被认为是一种亲近的表示。 由于思维定势和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冒犯禁忌的现象屡见不鲜, 作为交际双方,只有相互尊重和包容,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的进行。在不 影响双方交际的情况下可以审时度势地加以纠正,从而使跨文化交际愉快融洽 的进行。

从禁忌语与委婉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英语 从禁忌语与委婉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选题的背景: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就反映了社会生活,随着历史的进步的发展,语言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由于宗教、迷信、礼仪以及科技不发达的原因,某些语言就被禁止使用,同是也就出现了用另外的语言来替代这种语言的现象,于是就出现了委婉语与禁忌语。在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中都存在着委婉语与禁忌语,如果我们掌握了他们,就能够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的研究内容: 委婉语(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文,这意味着好,因此,在牺牲时,古希腊人说幸运,这将使用委婉语。原因是人们使用委婉称之为上帝,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以安抚,以避免他们得到的重视。古代人不理解大自然的力量和技术发展得如此崇拜更清晰,委婉的说法是宗教的起源。 古希腊文化的传播到欧洲和美国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语言的发展变化,内容和范围的委婉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敏感话题的人际沟通使用隐含禁忌,迂回,曲折,委婉的语言来表达,少人进攻的话,用哀婉的词来表达涉及到人们的隐私。委婉语也将成为参与广泛,不仅涉及到鬼,人类疾病和死亡,以及其他方面,而且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战争等领域。因此,委婉语的使用,以满足人们对通信的需求,而是来自社会各方面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礼仪,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禁忌(禁忌)起源Boliniya汤加,意思是“极端的事情,需要注意”也被写入禁忌或塔普。18世纪,英国水手JamesCook首先注意到汤加禁忌做法,并把这个英文单词,根据牛津高级英汉汉英双语词典,禁忌词的含义“(incertain文化)禁止或一些被视为禁止因为不这样做,感动,用forreligious或其他原因“。从这个角度看,在宗教禁忌语的主要用途,或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直接告诉留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的禁忌字数,而不是更少而是增加了。因此,了解禁忌语和委婉语的沟通,特别是跨文化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Contents Abstract (Ⅱ)

禁忌语中文解释

1、introduction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尤其是跨文化的交往中常常会遇到一个十分敏 感的问题,这就是禁忌,禁忌像一种无形的戒律束缚着人们的语言和行为,使他 们在禁忌区内不敢越雷池一步。禁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 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 社会自然也不例外。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 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由于这一点,禁 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使人 们不得不注意它,不得不避开它,以期交际的顺利进行。实际上,中国人自古代 起就十分注意这个问题了。《礼记·曲礼上》就明确记载着“入境问禁”的礼仪规 范。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甚至把某些重要禁忌写成条例公布于众,以引起 人们的注意。英语国家的人们同样十分注重禁忌。在日常交往中,如果谁触犯了 禁忌,轻者表示不快,重者翻脸不认人,甚至断绝来往。因此,我们不难看出, 了解中西禁忌有助于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2、the evolution of linguistic taboo 语言禁忌最初是从塔布产生的。塔布是因人类还不理解或不能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本质产生的。18世纪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到了南太平洋的汤加群岛Tonga,发现那里的居民有很多奇特的社会现象,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任务(神、僧侣、国王、酋长)实用,而不允许一般人使用;或只许作特定的用途,而不准用于一般目的;或不需某一社会集团或某些人(如妇女)使用等等。那里的居民称这种禁忌为塔布。塔布这个词后来就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和社会学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禁忌)的专用名词而被广泛使用。塔布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另一方面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因此,语言塔布,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灵物崇拜,二是语言的禁用或代用。①The primitive superstitious stages The feudal patriarchal stage The modern democratic stage the earliest linguistic taboo emerged as a result of the ignorance and superstition of the primitive people in ancient times. Most linguistic taboos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put into effect by ruler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superior social position and keep the society under their control. However, some of them, because of their deep-rooted influence on people’s mind, still remain in language even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cial system since the third stage, people today show more respect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right so that the superstitious and feudal elements in linguistic taboos tend to reduce while those reflecting the advance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end to increase. 3 语言禁忌的特征 3.1 含蓄性 含蓄性是禁忌语的非常明显的语用特征,表现为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不直接作出符合其本质的概念和判断,而运用替代、抽象的、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的手法,或根本与客观对象相悖的概念与判断,从而使交际双方能采用比较间接地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而且不必为谈论这些事感到内疚、不安或窘迫。 3.2 普适性 语言禁忌是世界各族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广泛存在。人生活在一定的社团中,会受到该社团的一套规约的束缚,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