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禁忌语之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语用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摘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事跨文化交流或者跨文化商务谈判, 都回避不了文化差异问题。
中西方文化上的诸多差异导致了两种文化中禁忌语的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关键词:跨文化禁忌语异同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这些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
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是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
虽然语言障碍被克服了,但人们有时还是不能理解对方,这是由于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缺失引起的。
我们不难发现在众多跨文化交际书籍中,对禁忌方面的知识讲述相对其他知识要少。
然而,禁忌方面知识的匮乏却是导致误解,冲突等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导致跨国商务谈判和贸易等失败无法预见的严重后果的。
在跨文化交流中, 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禁忌语习惯, 通常能使交流谈判得以顺利进行。
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任何一种文化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社会也不例外。
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
因此,禁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障碍,使得人们不得不注意它并避开它,以便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中西禁忌语的相似之处1.1.对敏感词的禁忌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对“死”怀有强烈的恐惧, 极不愿意提及“死”字。
汉文化里“死”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人们忌讳谈死,在语言交际中总是回避“死”,尽量用其他词语代替。
据《汉语委婉语词典》记载,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481 条之多,英语中类似“死”的委婉语也有400 余条。
中英语言禁忌的不点及文化对比

二中英语言禁忌的不同点及文化对比1.隐私禁忌差异。
英语国的人非常重视个人隐私,对于他人的工资收入、年龄、体重、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都不能随便过问, 否则会被看作是对别人私生活的侵犯,是极为不尊重的行为。
英语中的“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你自己的事情, 少管闲事.) 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 在同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 应注意以下语言禁忌: What is your income? (你的收入是多少?) How much did the hat cost you? (你的帽子花了多少钱?) 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年纪?) Are you married single?? (你结婚了吗) How many kids do you have? (你有几个孩子?)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 (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 What is your religion? (你信什么教) 相反,中国人对待隐私却并非如此看重。
中国文化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之上, 一个中国人不是一个个体, 而是群体中的一个成员。
中国人重视亲情,友情, 同时追求宽广坦荡的胸襟, 认为‘事无不可与人言’对中国人来说,问他人个人问题, 如你多大了?你在哪里工作?你结婚了吗?有对象了吗?你去哪里了?你吃饭了吗?是聊天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友好关心的表示。
这与英语国家完全不同中英文化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在中国“老”是智慧、经验的象征。
如:老马识途、老当益壮、老骥伏枥、都是对老的赞赏之词。
人们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为老教授、老寿星、老太太以表达尊敬、敬仰之情。
而在英语国家“老”就意味着不中用了、能力下降了。
所以老的甚至是“中年的”这样的词,也就成middle- aged(中年的)这样的词。
也就成了他们的语言禁忌。
在言谈中,对年龄有所暗示,如:You are sostrong at that age ! (按你的年纪, 你可真健康! ) 之类的话都将引起对方的不快。
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摘要】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几乎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拥有它自己的禁忌语。
这些禁忌语在交流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反映了它所处社会的社会价值。
本文通过对宗教信仰禁忌、姓名称谓禁忌、话题禁忌,数字禁忌等方面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减少在中英语言交际过程引起的不悦或者反感,避免语用失误,提升跨文化交际效果。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差异;比较;跨文化交际一、引言禁忌(taboo),有人将其音译为“塔布”,也被称作忌讳,意思是人们对自己某些言行的强行约束以至禁绝。
这一词源于太平洋加群岛的Tongan(汤加语),意为“神圣的”或“不可碰触的”。
1771年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到汤加参观时,首先发现了当地的这种禁忌习俗,并将其引入到英语中。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出现在很多国家的文化当中。
由禁忌所形成的语言特殊形态——言语禁忌,是多种禁忌现象中非常常见的一种。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传达各种思想时极力避免的某些词语或话语,就是言语禁忌;被禁止或忌讳说或写的话就是禁忌语。
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既然禁忌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禁忌和禁忌语存在。
中西方社会生活中由于存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制度和价值系统取向,言语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禁忌的差异就成为人们交际与交流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乃至一个大障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的差异,对于消除交流障碍,能够入乡随俗,达到顺利地跨文化交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中英禁忌语的差异中西方两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价值观等,因此使得两者在禁忌语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英汉禁忌语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
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对比

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
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英禁忌语的迥异。
所以,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因传统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结果导致了有些词语我们要避免使用,就是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是现代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语言禁忌现象可以使跨文化交际更加得体。
汉语和英语中的禁忌语反映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语用角度看汉英禁忌语的异同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了汉英禁忌语语用原则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总结出了三条共同的禁用原则并对汉英文学作品、动物习语以及称谓语等方面的禁忌语语用差异进行分析。
尝试从语形讳饰和语义讳饰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汉英禁忌语的语用表达,通过语用的艺术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
中国教育联盟 整理关键词: 禁忌语;交际;语用;对比AbstractTaboo is a commonly existing cultural phenomenon among nations in the world which regulates pe ople‘s language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rectly results in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 .So ,taboo exiting both in Chinese andEnglish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we should avoid using offensive expression: taboo,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taboo can mak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re appropriate. Taboo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reflect every corner of the different social life, so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can be of great help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analyzing the intercommunity and the otherness of the pragmatic principles, the thesis summarized three principles of using the taboos and discussed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from angles of literature, animal idioms and the addressing words,trying to have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pragmatic express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Key word: taboo;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comparison语言既是文化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某些词语和概念令人不快,最好不用,而换一种婉转的说法——这就是委婉语。
有些词语因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应避免使用——这就是禁忌语。
禁忌英语taboo,原义为“神圣”,“不许触摸”的意思。
一、禁亵渎性词语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滥用上帝或上帝的名字是不敬的,所以与这类相关的词语一般是要避免的,而且也常常避免谈到魔鬼,如:上帝的名字JehovahGod(上帝)hell(地狱)devil( 魔鬼)Christ(基督)Jesus ChristHoly Mary如果要使用,则God说成Dod,Gom,Godfrey等,将Jesus Christ说成Caessar’Crutch等或是使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 Lord of flies), the good man 等委婉语。
在中国,人们也尽量避免对“神”的不敬, 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语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
但对于“鬼”却是不避讳的,如汉语中就有“牛鬼蛇神”、“妖魔鬼怪”、“鬼东西”、“扮鬼脸”等。
另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的名字,甚或与皇帝的名字同音或同形的字都在禁忌之列。
如中国的秦始皇名“嬴政”,为避其“政”名,一年的“正月”被该为“端月”;宋朝知州一官吏名“田登”,为避其“登”字,下令百姓不能说“点灯”,而说“放火”,因此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之说。
二、禁辱骂性词语辱骂性语言在英语中属于淫秽性语言(obscene language),也可以说是脏话(dirty words),常常是人们避讳的。
如:son of bitch(狗娘养的)For Christ's sake! (为了基督!)God damned! (神啊,受诅咒吧!)Oh, damn it! (诅咒它吧!)英语里还有用动物的名称来骂人的,如骂某人为cow, swine, pig,stallion等等, 这些是禁止使用的。
浅谈中英禁忌语的语用差异

文化与艺术172作者简介:米含晶(1995— ),女,汉族,甘肃定西人。
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
语言不光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它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语言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如今,全球的而经济都更加的繁荣,信息传递也更加的普遍,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必须进行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在这时,了解对方的禁忌语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避免我们沟通方面的许多尴尬和不便。
一、宗教信仰不同引起的数字禁忌按常理来说,数字只是人们用来进行计算的工具。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这一特殊的符号也被人们给予了一些特定的内涵。
人们对于不同的数字有着不同的观念。
就像宗教有差异一样,不同的宗教看待语言的角度也不同,而且对于不同语言的规定也不同。
比如,13这个数字在很多地方就不受欢迎。
这种现象在欧美国家特别明显,因为他们普遍认为13是不幸的标志。
所以,我们在英国的剧院里根本看不到13的踪影。
美国也是如此,即使设立了13这一个座位,但是再便宜,几乎也不会有人选择坐在那;巴黎也是如此,为了不设立13这个座位,在12之间和14之间留下一个通道。
除了这种情况下,13个人一起外出旅游,一起用餐都是不被允许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第13者犹太在耶稣基督最后的晚餐上背叛了他,致使了他悲惨的结局。
与之相反,在中国的西藏,13则是个非常受欢迎的数字。
而在中国的古代,也存在着对数字的避讳一说。
比如“八仙过海”这一说法。
故事是这样的:何仙姑被东海龙王的儿子看上了,所以她就被他在八仙过海时抢走了。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再度重演,我国对东南海的渔民立下了一些规定:不能七个男性一个女性同时坐一条船,原因就在于这个传说。
这些不同的禁忌都是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的文化。
二、姓名称谓禁忌尽管中西方在禁忌方面的差异是这样的,它们在姓名的称呼这方面又有着完全不同的趋势。
中国讲究重视上级,尊重长辈。
在古代,为了体现下辈对上一辈的尊重,规定他们不能直呼长辈的姓名,要称对方的字。
中西禁忌语对比分析

- 211 -校园英语 / 中西禁忌语对比分析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马路【摘要】禁忌语是日常交流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禁忌语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通过对中西禁忌语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帮助人们在以后的文化交流中避免尴尬,保证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禁忌语 文化差异 交际一、引言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它们的禁忌语会有差异。
在双方交际过程中,由于不了解对方的禁忌语,在言语的使用上,难免会出现失误。
而中西双方受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体系、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会造成相同事物的不同禁忌范围或者不同事物的相同的禁忌范围。
随着中西交流的不断加强,对双方禁忌语的了解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而且还可以对英语教学有启发意义,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
二、中西禁忌语的相同之处虽然中西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在一些表达上体现着相同的禁忌,而这些禁忌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的禁忌。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对宗教信仰上的禁忌都会尤为重视。
在西方国家,基督教徒不可随意使用上帝(God)或者上帝(Jehovah)的名字,他们认为这是对上帝的不尊重。
不仅要避免对上帝的不敬,同时在提及魔鬼的时候也有禁忌。
他们认为提到魔鬼会给他们带来厄运,所以会使用其他的词如“the deuce ,the dickens ,Old Nick ”等来替代“the Devil ”这个禁忌语。
中国在宗教信仰上的禁忌也很多,对自己信奉的神仙不可亵渎。
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不可胡说、乱说。
对于那些要想把菩萨神像放在家里信奉的人,他们会说“请菩萨”,不会说“买菩萨”。
在中西文化中,宗教上的信仰和神灵的信奉使人们对亵渎神灵的词语会有所禁忌。
2.辱骂性词语的禁忌。
在中西方交际过程中,辱骂性词语是被禁忌的。
这些词语过于粗鄙,会使人感到不快。
跨文化交际之中英禁忌语比较

• 尊称 •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惠:惠存、惠临、惠顾、惠赠 • 令: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 2) 西方受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体 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 的态度,面对赞扬与恭维,大多趋于接受 ,并表示高兴与感谢。
中西方禁忌语差异比较
Taboo
引言
• 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 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不是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日常交际中也不是什么话 题都可以涉及,在一定的文化中,参与交际的人 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对某些话题和某些词汇有意回 避,因为人们不愿或不敢随便谈论这些话题和词 汇,于是语言中就出现了禁忌语。
• 4)五与星期五 • 在中国,“五”是个和谐、优美的数字,表示 “圆满、完全”,特别受人喜爱。如“五湖四海 ”、“五光十色”等。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五 ”没有特别的涵义,却认为“星期五是个不吉祥 的日子,常给人以恐怖之感。一种说法是,星期 五是耶稣受难日,所以主凶,还有人认为,据《 圣经》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 园也是星期五这一天。含有“Friday”的习语也说 明了这一点,如:Black Friday(耶稣受难日,发 生灾难事件的星期五)
• •
3)六与七 在中国,“6”是一个时空谐和数,最为吉祥。俗语“六 六大顺”即是最好的印证。在使用电话号码或汽车车牌号 时,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666”、“6666”这几组 数字,因为它们象征着顺顺利利,万事如意。然而由于宗 教的影响,在西方“6”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数字,被视为大 凶数,这从以下习语中也可见。如: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糊涂的;迷茫的)、hit sb. for six/knock sb. Six (给敌人/某人以毁灭性打击) 、six of the best (以藤 鞭击六———一种惩罚手段)、six penny(不值钱)、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差不多)等 。在西方“666”一直被基督教称为“魔鬼数字”,因为在 《圣经》中,恶魔撒旦的代表符号便是“666”,所以在基 督教中6 代表了浑沌不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期 2011年12月
现 代 阅 读
MODERN READING
NO.12
December.2011中西方禁忌语之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吴万能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禁忌语源自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各民族形成了一些特有的禁忌语,忽视这些禁忌语,必然导致语用失误及交际的失败。
本文从东西方禁忌语的差异入手,探讨其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关系。
【关键词】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1)12—0013-01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的生活经历、文化价值观及思维习惯不尽相同,意见、观点也难免存在分歧,如果双方各持己见,只会让问题搁置,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
在实际过程中,充分的理由、得体的话语也未必能说服对方,交际双方若忽视禁忌语的存在,势必会导致语用失误,甚至是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失败。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要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或观点,明确对方语言中禁忌语也尤其重要。
一、关于禁忌语及语用失误
根据国内外学者,如张红玲(2007),胡文仲(2007)的观点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在每个社会都有一些行为和语言被视为禁忌,但是各个社会禁忌的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恰恰反映了某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信仰。
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禁忌,这些禁忌会妨碍人们之间的交往,在有些交际场合必须表达时,可以用委婉语来替代。
语用失误指的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美交际效果的差错。
英语语用失误一般分为两类,即语言本身的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是指语言用法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或表达方式不当;社会语用失误是指交际过程中因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而在语言形式选择时产生的失误。
语用失误是通常是由于外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掌握不全面或不熟练引起的。
二、中西方禁忌语差异之表现
(一)言语禁忌
(1)与性及排泄有关的禁忌语。
这类禁忌语被视为污秽下流的词语,是英汉禁忌语重要的一类。
这些词语主要涉及人体某些部位、性行为以及与排泄等不洁之物。
虽然西方国家对性的问题比过去比较开放了,尤其是在美国,但并不是表示他们可以毫不掩饰地谈论性,英语中特别忌讳在公共场合或男女都在场的情况下说那些下流词语。
这些词曾被严禁用在电台或电视台的播音中,否则会被认为缺乏修养、谈吐不雅。
(2)与怀孕有关的禁忌语。
这类词在英语中属禁忌语,这也说明人们对性持保守态度。
在中国,把怀孕称为“有喜了 ”“有了”等等,这类委婉语在现代社会仍为人们所沿用,直接使用与性有关的词语仍被看作是极不文雅的。
(3)关于诅咒、骂人的禁忌语。
有些骂人的词语或语句过于粗俗,受到社会的严格限制。
英语中诅咒、骂人的词语多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相关,在交际活动中应避免使用这些词语。
汉语中这种固定的诅咒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最常用的是“他妈的”,但听的人不会产生很强烈的反感,因为有时它已转化成为无教养的人的口头语。
(二)习俗禁忌
(1)与死亡有关的禁忌语。
和“死亡”相关的词语,一般是各国语言中比较忌讳的,因为死亡使人结束美好的人生,让亲人蒙受巨大的悲痛。
所以,交际过程中应尽可能的避讳和死亡相关的词语,尤其“翘辫子”、“见阎王”、“呜呼哀哉”等带有贬义性质的词。
有关死的委婉语乃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汉语说:去世、谢世、逝世、牺牲、寿终、作古、已故、尽职、与世长辞、去见马克思、心脏停止跳动了等等;英语中与世长辞等是褒义,同样含贬义的词语有翘辫子等。
(2)人体的生理缺陷、年老、人体功能等方面的禁忌语。
在英语中,表示人长得丑,不用“丑陋”一类词,而说成类似“大众化”;表示男子身体太胖,不用“肥胖”,而说成“比较强壮”;表示女子太瘦,用“苗条”来表示;指瘸子或其他残疾病人,说“生理缺陷”;表示老人“年长的公民”。
在汉语里,说“胖”为“富态”“发福”,“瘦”为“苗条”,年老为“高寿”。
(3)有关学校和教育界的禁忌语。
英语族文化中,对学生的评价几乎不用“消极用语”,而用“积极用语”来替代。
英语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用有人帮助他可以学得更好一些,又如懒学生叫“未能充分发挥潜力的学生”,对考试作弊只说“依靠别人做作业”等。
汉语里称成绩或品行不好的学生为“后进生”,这样说就不会伤害学生及家长的自尊心,容易被人接受。
三、结语
关于禁忌语,由于英汉民族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交际中不知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说、不该问。
在各自的语言中很多可以自由谈论的话题在对方国家却属于“非自由话题”。
西方人对个人隐私、个人的行为、个人独立和个人自主看得很重。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这种价值观念一旦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一旦触犯,就是不礼貌的行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长中,要注重禁忌语,说服别人时也要把握分寸,掌握尺度,尤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下同文化下的风俗习惯,各有差异。
本族人对自己民族在人际交往中的风俗习以为常,而外族人在同本族人交际时一旦违反了这些习惯,又会使本族入无法接受,从而使交际者感到别扭、不适应,甚至会产生文化休克,导致语用失误,交际失败。
当我们欲说服英美人接受或放弃某种观点时,一定不能忽视不同文化中的禁忌现象。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1-209.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