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的农业

高中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的农业
高中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的农业

第18讲中国的农业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农业结构的变化和特点。

2.能指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棉花、油菜、甜菜、甘蔗)的分布。

先学过程:

师: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自主学

习的内容,8分钟后检测,看谁完成的最好。

布置学案,学生自学(教师督促,使每一位学生紧张的自学)。

一、农业概述

1.农业结构:农、林、牧、副、渔(“五业”)。

2.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

1.种植业

(1)分布:从干湿状况看,我国种植业区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从地形看,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2)主要商品性农产品基地

①九大商品粮基地:A三江平原,B松嫩平原,C江淮地区,D太湖平原,E江汉平原,F成都平原,G洞庭湖平原,H鄱阳湖平原,L珠江三角洲。

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

1.我国东北平原盛产的农作物有( )

A.甘蔗、玉米 B.小麦、玉米C.甜菜、棉花D.水稻、棉花

2.云贵高原的特点是( )

A.地面平坦,一望无际B.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地面崎岖,多“坝子”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3.山东鲁花集团生产的花生油的原料主要来自于( )

A.长江中下游平原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D.南部沿海地区

4.我国糖类作物分布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

A.“南甘(蔗)北甜(菜)”——地形B.“南甘(蔗)北甜(菜)”——热量

C.“北甘(蔗)南甜(菜)”——地形D.“北甘(蔗)南甜(菜)”——热量

后教过程:

教师根据小组讨论完成情况分别提问,学生不断补充回答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过程上去更正,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来更正。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然后共同总结。

(快尖班适用)

1.下图为我国某年某经济作物年产量分布图,读图回答(1)~(4)题。

(1)该作物是( )

A .甘蔗

B .甜菜

C .棉花

D .大豆

(2)①省区该作物单产高于②省区的优势气候条件是( )

A .光照

B .热量

C .水分

D .风能

(3)2014年春季,图中③省区遭遇严重旱灾,使得该省区生产规模和产量居全国第一的某种经济作物市场价格持续上涨,该种经济作物最有可能是( )

A .花卉

B .甘蔗

C .香蕉

D .油菜

(4)③省区重点发展上述农产品种植所依托的优势资源是( )

A .气候资源

B .土地资源

C .劳动力资源

D .水资源

当堂训练

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读“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完成(1)~(2)题。

(1)以下四省区中,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是(

A .广东

B .江苏

C .江西

D .云南

(2)与我国南方大多数地区相比,甲地农业生产

潜力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生长期光照时间短

B .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C .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D .春播期间旱情严重

(平行班完成必做,快班完成选做,尖子班可适度选做高考题)必做:1-8 选做:9.10 课后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理差异》精品教案(第1课时)

《中国的地理差异》精品教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等方面,了解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体会秦岭—淮河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显著,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 【教学重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资料分析、对比归纳。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来一次穿越我国春节之旅,从海南→上海→黑龙江、从海南→陕西→新疆、从陕西→西藏。为什么同是春节,各地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原来这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所以地理差异显著。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了解一下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二、新课学习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 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北部的黑龙江长冬无夏,一年中有近半年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东南沿海地区

湿润的环境下山清水秀;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环境下沙漠、戈壁广布。影响因素是海陆因素。 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渐下降。位于西部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位于东部第三级阶梯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温暖湿润。影响因素是地势因素。 2.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人口、城市、交通线差异:东密西疏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作息时间差异:读广州人和哈尔滨人的对话,说一说这种作息时间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温差造成作息的不同) 拓展延伸:文化传统之中国各地中秋节习俗的差异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广州的树中秋——中秋节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 南京人过中秋爱吃月饼外,还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南京——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四川省——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 饮食差异: 阅读材料:我国饮食习俗的地方差异 我国的饮食习俗地区差异很大。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是很有名的,糖是他们做菜必不可少的原料。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

高中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的交通

第20讲中国的交通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城市。 2.理解我国主要内河航道和港口。 先学过程: 师: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自主学 习的内容,8分钟后检测,看谁完成的最好。 布置学案,学生自学(教师督促,使每一位学生紧张的自学)。 一、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概述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海运和河运)、航空、管道运输等。 2.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合理选择 二、我国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交通网密度差异:东部运输网稠密,西部稀疏。 2.铁路运输 (1)线路格局:以北京为中心,京广线和陇海—兰新线为主干,构成大致呈六纵、六横的基本框架。 (2)主要南北向铁路干线:A京沪线、B京九线、C京广线、D焦柳线、E宝成—成昆线、京哈—沈大线。 (3)主要东西向铁路干线:①京包—包兰线,②陇海—兰新线,③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读图思考]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 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 1.京沪高速铁路行驶在我国哪两大地形区上( ) A.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B.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平原、华北平原D.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 2.京沪高速铁路与下列哪条铁路相交( ) A.陇海线B.京广线C.浙赣线D.焦柳线 3.京沪高速铁路经过了哪些行政中心( ) A.北京石家庄济南南京上海B.北京天津济南南京上海 C.北京天津济南杭州上海D.北京天津烟台无锡上海 后教过程: 教师根据小组讨论完成情况分别提问,学生不断补充回答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过程上去更正,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来更正。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然后共同总结。 (快尖班适用)

中国区域地理教案:第4讲+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4讲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京杭运河概况。 一、河流湖泊概况 1.内流区和外流区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流入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流入印度洋,惟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与200MM等降水量线接近。 内、外流区 2.水系形态 (1)影响水系形态的主导因素:地貌 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 横断山区南北状排列河流与平行状山脉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平行水系与冰川侵蚀地貌 (2)与自然灾害 扇形水系:水流汇集、易成洪涝 正常年份:可错开洪峰 南北对称状水系(长江) 异常年份:同时到达,易成洪峰 东西对称水系(黄河中游):易成洪涝 3.水文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的含义:从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来分析。 (2)外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时间水量水位结冰期 夏季风盛行时大上涨、形成汛期无 冬季风盛行时小下降、形成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普遍有(3)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及原因 地区河流流量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 东北黑龙江、松 花江水量丰富(流经湿 润半湿润区) 汛期较短(有春 汛、夏汛) 少(森林茂 密) 长(纬度高,位于 寒温带、中温带) 秦岭—淮河以北辽河、海 河、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 湿润、半干旱地 区) 汛期短(雨季 短) 大(植被 少,水土流 失严重) 短(位于暖温带) 秦岭—淮河以南长江、珠江水量丰富(降水量 大,流经湿润地 区) 汛期长(雨季 长) 小(流域内 植被好) 无(亚热带,冬季均 温0°C以上) (4)内流河水文特征 ①分布地区:西北内陆 水源补给: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②主要特征季节性河流:夏季为丰水期,其他季节水量少,甚至断流。 流程:不长(蒸发、下渗、灌溉用水多) ③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 塔里木河、黑河的生态环境问题: 下游河段来水量锐减,河道干涸段流,土地撂荒甚至严重沙化,生态环境恶化。其原因是上游地区不断开垦土地,农业用水急增,加之温室效应,蒸发加强,导致下游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 二、湖泊 分类(按湖泊所在流域特点)内流湖→内流区→基本上是咸水湖 外流湖→外流区→淡水湖 青藏高原湖区: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区,占我国湖泊面积的一半,青海湖是我分布

(完整版)中国地理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复习目标:1、中国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复习方法:地图分析法 复习过程与分析: 一、中国的疆域(高考几次命题要求对中国疆域的感悟,地图、地球知识的结合。) 1、从世界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中国领土四端点: 最北端: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 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135°E附近)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附近)(大致与北京同纬度) 思考:①我国跨纬度近50°,南北距5500km 。 ②我国跨经度60°多,跨5个时区,最大时差4小时。 ③我国西端点日出比北京迟: 2小时52分钟。 3、中国濒临的海洋 ①东临西海一洋:(图中分析) 北至南:渤海(我国内海)——120°E经线穿过,长芦盐场,海滨浴场,油气资源, 海洋污染。 黄海——与渤海全是大陆架,朝鲜半岛 东海——包括台湾海峡,油气与海洋渔业资源 南海——油气资源,海洋渔业资源 太平洋: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②中国的领海,内海,专属经济区。 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1海里约 1.85千米) 专属经济区:至200海里。 ③海岸与岛屿: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 岛屿有台湾岛(最大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

4、中国的陆界与邻国(中国非常重视与邻国的关系: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和 平周边环境和加强经济贸易往来。) ①陆界长达2万多千米。 ②陆上邻国15个: 东:朝鲜(鸭绿江,图们江) 北:俄罗斯、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 西南: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③隔海相望的6国家:东:韩、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尼 5、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①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a、光热充足,利于农业生产; b、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思考:纬度位置特点:a、大部分在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b、纬度跨度大。 ②海陆位置的优越:海陆兼备的国家。 a、东临太平洋,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利于农业生产。 b、陆上海岸线长,大陆架广阔,利于海洋事业发展。(航运,贸易,水产,矿产) c、陆上邻国多,陆上交通可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①三级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 县(自治县、市) 乡(镇) ②特别行政区:香港(1997.07.01)澳门(1999.12.20) 2、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认识:(多翻地图) ①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②地图上的位置,轮廓的记忆 a、临海省、区、市

高二区域地理全套教案合集

高二区域地理全套教案合集 第一单元地球地图 第1讲地球和地球仪 学习目标 考点提示技能必备 1.能够正确运用基本概念,在任何一种经纬网图上,判定任何一地的经纬度位置,高、中、低纬度位置和所在半球位置。 2.能够在任何一种经纬网图上,正确判定一个地区所跨经纬度范围,根据经纬度计算两地之间的大致距离。 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学会经纬网的应用。课时:2课时 先学过程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自主学习 的内容,8分钟后检测,看谁完成的最好。 布置学案,学生自学。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识图、读图: 上图信息可知: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识图、读图:

1.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地球仪是一个正圆球体。 2.地球仪上的要素 (1)地轴:地球自转运动的旋转轴,如图中P为地轴。 (2)极点: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是北极点,与北极点相反的一点为南极点。如图中N 点为北极点,S点为南极点。 (3)赤道:地球表面到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 (4)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5)纬线: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 (6)经度和纬度的含义 ①经度是该点所在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间的两面角。②纬度是该点和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线面角。 1 高中赤道向南、北两极各划分90° 低纬0°~30°为低纬度,有回归线通过③的划30°~60°为中纬度分 ?????60°~90°为高纬度,有极圈通过 三、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经纬度的比较与经纬网的定位描图、填图: 1.按要求描图,并归纳出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2.按要求描图,并总结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教案新人教版 (1)

中国区域地理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 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2、使学生了解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和省会(或首府)。 3、使学生了解我国五大海域。 4、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 5、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增长状况。 6、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状况。 重点和难点: 1、我国位置、面积、所濒临的海洋、省级行政区及其行政中心的简称。 2、我国人口分布、增长及我国的人口政策、民族状况及民族政策。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位置和面积: ㈠、位置: 1.相对位置: A、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B、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洲大陆内部,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 家。 C、思考:习惯上常说:“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 2.绝对位置:

A、纬度位置: a、南(极):位于南海南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约4°N; b、北(极):位于黑龙江省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俄称为阿穆尔河)主航道中心线 上,约为53°N; c、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越49°左右,相距约5500千米。当2月南国春回大地之 时,北国东北仍然是千里冰封。 d、纬度位置的优点:北回归线从我国南部穿过,我国绝大部分属于温带,南部有 一小部分位于热带,北部没有寒带。南北气候差别很大,这既有利于人民生活, 又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B、经度位置: a、东(极):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主航道中心线 (“耶”字碑东角)上,约为135°5ˊE; b、西(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约为73°40ˊE。 c、经度位置: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2°,相距约5200千米,时差达4小时以上,横 跨东5区到东9区。当东部的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之时,西部帕米尔高原仍然 是繁星满天。 C、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a、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b、南北温度带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c、海岸线漫长,有利于从海上同世界各国交往。 d、陆疆漫长,便于从陆上同世界各国交往,古代便是“丝绸之路”,现代有著名的 “欧亚大陆桥”连通欧亚两大洲。 ㈡、面积: 1.领土幅员辽阔,约960万。(最新数据为1045万Km2) 2.位于俄罗斯(1700万Km2)、加拿大(990万Km2)之后,居第三位,美国为930 万Km2,第四位;巴西第五位。 二、疆界与邻国: ㈠、疆界: 1、陆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2万多Km(22800Km) 2、海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万8千多Km,加上岛屿海

中图版中国地理必修教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课标要求】 ·正确理解区域与区域差异的含义。 ·掌握并理解不同区域的特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差异成因。 ·结合我国时事背景,探究我国三大自然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区际联系和协调发展等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一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与中国三大自然环境的差异 遂川中学李田古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区域与区域差异的含义。 2.掌握并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学会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分析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并能根据提供的文字、图表等材料找出区域差异,分析区域特征。 3.尊重客观差异,并探讨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差异的成因,掌握辩证、动态、科学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重点、难点】 ·区域与区域差异的含义,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征。 ·运用文字、图表等材料找出区域差异,分析区域特征,探讨差异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知识梳理】三大自然区的形成 1.一般依据哪些自然地理要素来划分自然区域差异?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征 名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势海拔较低,属于地势第 二、三级阶梯 海拔较高,差别显著, 属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海拔很高, 为地势第一级阶梯 地形平原、低山丘陵高原或高山和盆地高原,边缘的高山峡谷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年降水量大于400mm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气温 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年降 水量少,小于400mm 高寒气候;气温低,冻 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 风力强大 植被 以森林和 森林草原为主 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 荒漠、草原和 高山草甸灌丛 土壤多为森林土壤, 淋溶作用强 多为草原、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 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 土壤发育程度差, 土层浅薄 水文多为外流河(区)和淡 水湖,地表水以雨水补 多为内流河(区)和咸水湖, 径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多冰川、湖泊,是许多 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册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一教案

第二册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 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 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 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 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 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 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 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 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 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明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

高中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的工业

第19讲中国的工业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及主要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 3.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先学过程: 师: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自主学 习的内容,8分钟后检测,看谁完成的最好。 布置学案,学生自学(教师督促,使每一位学生紧张的自学)。 一、工业的分布 (1)沿铁路干线分布:如e京广线、f京沪线、g哈大线等,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工业城市。 (2)沿河流分布:长江沿岸形成了以h上海、i南京、j武汉、k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带;黄河流域则形成我国一条能源开发带。 (3)沿海分布: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使沿海地区成为我国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形成了我国工业最集中的四个地区——a长江三角洲、b辽中南、c京津唐、d珠江三角洲。 2.我国基础工业的分布 ①主要 基地 ?? ? ?? 东部沿海:⑥鞍山、⑦本溪、⑧京津唐、⑨上海 长江沿岸:⑩马鞍山、?武汉、?重庆、?攀枝花 黄河流域:?包头、?太原 ②存在问题: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不足;铁矿石、水资源、能源、交通等外部条件制约明显。 ③发展方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全行业的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石化工业:主要以大庆、吉林、辽阳、北京、山东、兰州为中心,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 1.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A.沿海分布B.沿长江分布C.沿黄河分布D.沿京广铁路分布 2.图中②是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②是 A.辽中南工业基地B.京津唐工业基地 C.沪宁杭工业基地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3.京广高铁连接的我国两大工业基地分别是 A.京津唐、沪宁杭工业基地B.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C.辽中南、京津唐工业基地D.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后教过程:

地理教案-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一

地理教案-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 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 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 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 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 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 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 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 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 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章从世界 __ 第一节疆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 培养读图能力;形成地理位置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运用资料,分析、对比,获得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1. 地理位置空间感的建立。 2. 地理位置优越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回顾七年级地理学过的知识,还记得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吗? (学生回答、更正) (教师补充、归纳)主要从经纬度位置(包括半球位置与五带位置)、海陆位置(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等方面来分析,有时还从与邻国或邻区的相对位置来描述。

二、展示目标 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理解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问题引导自学探究 1、猜一猜:“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 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请同学们猜一猜:描述了我国的哪些位置? (学生回答、更正)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2、“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分它居东”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1)在地图上指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 (2)在地图上指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

(3)观看教材第3页图1.2标出的五个国家,说说从东、西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从南、北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 (学生回答、更正)(1) __、蒙古、日本(2) __、 __、蒙古、日本 3、综合比较以上五个国家,说说从经度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三者来看,最能体现我国位置优越性的是什么位置? 4、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及北纬30°、60°纬线的大致位置。探讨下列问题: (1)在地图上指出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界线,并说出中国所处的纬度范围。 (2)在地图上指出五带的划分界线,说出中国位于哪个温度带? 5、与 __、 __、巴西相比,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分析纬度位置优越性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纬度位置→气候(气温)→农业

(完整版)新人教版区域地理农业精心整理超详细学教案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一农业(种植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1. 农业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光热水土地)。 (1)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2)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甜菜耐盐碱) (4)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 (3)劳动力:数量、素质。 (4)工业、城市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地价呈递减状况。 (5)科技: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6)政策: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 2. 种植业 (1)自然条件 (2)分布 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 我国的种植业区也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 3.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1、中国农业发展条件: 生物 水资源土地气候 自然条件 不利 有利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高温、雨热同期 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 多大风、寒潮、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 总量丰富,河川径流量居世界第6 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径流季节变化大总量丰富、类型多样耕地、林地比重小,后备土 地资源不足、垦殖费用高 有些动植物资源缺乏保护和合理开发 种类多样 有利于品种的优化和改良 农耕历史悠久、土壤肥沃多山、干旱地区面积广

世界区域地理教案

[高二复习]课题:区域地理复习—东亚(1课时) 【本课内容】 1、东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表现 2、填图要求:国家位置、首都;主要岛屿、半岛、群岛,边缘海;主要地形区等 【知识结构】 【复习要点】 一、东亚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范围:中国--临海国(首都北京)朝鲜和韩国--半岛国家(首都平壤首尔) 蒙古—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首都乌兰巴托)日本--群岛国家(首都东京) (2)位置: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背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面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3)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海洋性显著) 从北向南找出太平洋的边缘海、群岛、半岛和岛屿。 2、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13亿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左右,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内陆人口稀疏。 3、地形 从西往东找出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大河,认识地形的东西差异。 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4、河流: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水力丰富。

5、气候 (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2)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二、东亚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 [高二复习]课题:世界国家地理—日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本讲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本讲难点:1.日本的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2.日本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成因 【本课内容】 一、自然地理特征 1、东亚岛国、我国近邻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从240N—460N,主体在温带地区。【主要四岛】 2、面积狭小、人口稠密 3、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和横滨是全国著名的海港(为什么多良港?) 4、境内多山、平原狭小(为何使用小型农机具?为什么重视生物技术?) 国土的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邻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5、火山之国、地震之邦(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日本大小火山约有270座,占世界火山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30%为活火山。日本火山分布广、类型全、数量多,有世界火山博物馆之称。其中“富士山”(活火山)被日本人尊为“圣岳”。 6、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为什么重水利事业?)【主要气象灾害以及原因】 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为什么西海岸多雪?东海岸多雨?)(影响日本气候的因素包括哪些?) 7、矿产贫乏、林水丰富 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 日本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国土狭小,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使河流长度短(为什么?),落差大,水流急(为什么?)。水力资源丰富。(为什么?)【日本河流的水文特征】 日本矿产资源贫乏,主要矿种均缺少,主要依靠进口。(煤炭石油棉花主要进口的国家?)而硫磺矿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日本工业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居世界前列。资产大部分私人占有,经济水平高。 2、经济发展的条件

区域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电子教案

第5课时中国的自然资源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结合区域图或地形图掌握其分布的规律性。 2.掌握我国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理解水资源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的主要措施。 3.理解我国的环境整治与资源的合理开发之间的关系,会综合分析我国主要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理解海洋国土的含义,掌握我国海洋资源的分布状况,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 ‘\\\;;l k0 jkkkkx km,./. 提示:①太阳能②石油③地热能④旱地⑤水资源⑥一+⑦二⑧水田

考点一自然资源概况及我国的土地资源1.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 (1)总量大,种类多。

(2)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相对短缺——人口众多。 (3)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2.土地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①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多。 ③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④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2)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主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乱占耕地、土地污染等。 ②解决措施: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 2.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2)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高中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区域地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学习目标: 1.说出我国的疆域范围、地理位置的优缺点。 2.理解我国主要的邻国、临海、半岛、岛屿及其自然地理特征。 3.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分布、名称、简称及其地理特征。 4.通过了解祖国辽阔的疆域,树立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先学过程: 师: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自主学 习的内容,8分钟后检测,看谁完成的最好。 布置学案,学生自学(教师督促,使每一位学生紧张的自学)。 一、中国的疆域 读图、析图: 1.位置优越 (1)纬度位置: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属于热带,没有寒带。 (2)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国土辽阔 (1)陆域广阔 ①面积: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②四至点: ③邻国: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东邻朝鲜,北接A俄罗斯、蒙古,西与B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相邻,西南邻阿富汗、C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不丹,南邻D越南、老挝和缅甸。 (2)海域广袤 ①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②临海: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多千米,自北而南依次濒临a渤海、b黄海、c东海和d南海。渤海和琼州海峡为内海。 ③岛屿众多:台湾岛为面积最大的岛屿,其次为海南岛。 ④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雷州半岛。 ⑤隔海相望有6个国家,东面是F日本和韩国;东南有E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 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 1.关于我国疆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的陆地面积位居世界第四位 B.领土的最北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 C.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东海、黄海、南海 D.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气候复杂多样 2.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美誉,也是我国民族个数最多的省区是( ) A.①B.②C.③D.④

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教案设计:俄罗斯地区

俄罗斯 一、教学目标 1、俄罗斯的位置与范围 2、俄罗斯的地形与河流、湖泊 3、俄罗斯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二、教学重点 1、俄罗斯河流航运不发达的原因 2、俄罗斯多沼泽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东西差异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一个区域?根据俄罗斯地图,回顾所学知识总结。 二、知识梳理——俄罗斯自然概况 1、位置:①纬度位置50°N——70°N 30°E——180° ②海陆位置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西临波罗的海 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与哈萨克斯坦、 蒙古、中国等国接壤 2、范围:①欧洲部分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

南起黑海,北到北冰洋沿岸 ②亚洲部分西起乌拉尔山,东到太平洋沿岸 南抵哈萨克斯、蒙古与中国接壤, 北到北冰洋沿岸 3、地形 地形多样,平原和高原面积广大、地势总体东高西低。 欧洲部分乌 拉 尔 山西←亚洲部分→东 东欧平原伏尔加河西西伯利 亚平原 鄂毕河 叶 尼 塞 河 中西伯利亚高原 贝加尔湖 勒 拿 河 东西伯利亚 山地 4、河流、湖泊 名称特点 伏尔加河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欧洲最长河流,注入里海,水能丰富,内河航运便利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位于亚洲北部,注入北冰洋,纬度高结冰期长,有凌汛,下游沼泽广布,航运价值低。 贝加尔湖世界最深湖泊,断裂下陷而成,水资源丰富。 5、气候 总体特点: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E F G

主要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苔原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强调: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的植被为温带草原或者温带荒漠,俄罗斯有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特殊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思考与讨论 1、读俄罗斯气候图回答以下问题 ①莫斯科和上扬斯克属于什么气候? ②它们两地的气候特征一样吗? ③不一样的话差异在哪里? 2、阅读莫斯科和上扬斯克月均温和月降水量表总结其气候差异。 莫斯科:气候温和,年温差较小,降水较多且较均匀。 上扬斯克:气候寒冷,年温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3、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产生差异的原因? 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地形平坦,欧洲海岸线曲折,深入内陆,利于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进入,海洋性较强,气候较温暖湿润。 上扬斯克:位于东西伯利亚山地,靠近北冰洋,气候寒冷,东南部多山地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气候寒冷而干燥。 4、西西伯利亚地区多沼泽的原因? 气候: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地形:地势低洼,水流不畅 冻土:永久冻土,水分不易下渗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之青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观看视频,结合课前微课的学习,让学生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 特征;以气候特征作为探究重点,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高原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势高,树立整体性的观念; 2. 评价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让学生认识到高寒的自然地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教会学生辩证统一地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建立因地制宜、趋利 避害发展的思想,; 3. 借助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必须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 以青藏地区为例,教会学生掌握复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面向高考, 注重学生答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并及时进行课堂学习的反馈,自

评、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补充,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河谷农业发展的条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河谷农业品质优,单产高的原因分析 【课堂探究】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导入青藏地区 【考情展示】列出2014---2016 年高考考查情况 一、自然地理特征——雪域高原 【知识回顾】观看视频,结合微课所学知识,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个方面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承转】突出高寒特征,重点探究气候特征及成因。 【学生活动】依据图示资料描述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注重答题思路的 指导。 图1 中国年太阳能分布图图2 拉萨与杭州的气温降水分布 图

中 国 降 水 量分布图 【 归 纳 提 升】构建青 藏 地 区 地 形、气候与 水文、生物、土壤特征的联系 【学生评价】自评 【承转】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大,看一下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 图3 藏民服饰

中国地理教案设计

中国地理教案设计 【篇一: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教学设计.doc】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要认识和了解祖国,首先 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意义。我国特定的空间位置,影响 着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经济活动。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是学习 中国地理其他各章节的基础;以《新课程标准》和《2015年全区初 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地理学科)命题说明》(以下简称中 考说明)为依据,我国的地理位置可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 位置三方面说明,并且都需要落实在地图和地球仪上。我国地理位 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特点正反映出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例如,跨热带至寒温带 的纬度位置,为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领 土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众多的邻国发展边境贸易。 【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经过七年级学段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的的 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生的能力基础:具备一定搜集和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能够对地 理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纳。初步掌握了阅读地图、地理图表的 技能。 【教学重点】 认识我国的位置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 课时计划:1课时 【学习目标】 (1)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图,描述我国的半球位置;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说出我国领土所跨的经纬度范围。 (2)根据我国领土的范围,描述我国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差异。 (3)学会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学习活动】

最新中国旅游地理教案教学内容

厦门安防科技学院教师教案编写规范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教案的规范化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规范对教案的管理,根据教育部《教学管理要点》,制定本教案编写规范。 一、教案编写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教师要认真贯彻课程教学大纲精神,按教材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确定课程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 2. 创新性原则。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消化、吸收别人的经验,精心编写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教案。 3. 艺术性原则。就是巧妙构思自己的教案,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4. 操作性原则。从实际需要出发,要充分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教学思路清晰,能力训练层次分明,文字简明扼要,操作性强。 二、教案编写的要求 1. 教案编写应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术修养、教学经验,结合所授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编写出符合教师个人独特风格的教案。 2. 教案的编写必须与教学进度表对应,在章节表述、学时安排、授课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与教学进度表相一致。 三、教案编写的内容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根据授课内容和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等的需要,教师要清楚写出通过教学最终达到什么目的,以及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形成何种技能等。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的核心部分就是教学重点,编写教案时教师应明确写出教学重点;难点是学生掌握知识时不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应告知学生教学内容的哪部分是难点,并通过怎样的讲授,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 3. 教法与学时分配。教师要通盘考虑教学总学时,并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确定各章具体教学时数。 4. 教学方法与过程。教学方法与过程是教案的主要内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与过程,抓住重点与难点,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贯彻启发式、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