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课程标准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定位:《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货币银行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务操作,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货币银行的基本概念、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金融机构的运营与管理、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等,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金融课程和将来从事金融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的起源、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2. 信用与债务:信用的概念、信用形式、债务与债务工具。
3.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类型、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运作。
4. 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监管体系。
5.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务。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和实务。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务操作:安排学生参观金融机构,使学生了解金融机构的运营与管理。
四、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务操作。
3.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每周安排2课时。
五、教学评价1.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六、教学手段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货币银行学》(第五版),提供全面、系统的货币银行学知识。
2.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信息量。
3. 网络资源:推荐学生访问相关金融学网站,了解最新的金融动态和研究成果。
4. 金融软件:教授学生使用金融分析软件,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2024版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体系及其业务•金融市场及其运行•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与汇率制度•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货币银行学》课程概述01课程性质《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货币、信用、银行及金融市场等金融活动的运行规律。
02课程内容涵盖货币制度、信用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03课程地位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01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货币制度、信用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金融活动的运行规律。
能力目标0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金融问题,具备初步的金融分析和决策能力。
素质目标03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提高学生的金融意识和风险意识。
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货币银行学》(第X版),XXX主编,XXX出版社。
参考书目《金融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学》等相关教材及专著。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学术期刊上的相关文章,以了解学术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
货币与货币制度简单商品交换中产生,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发展货币形式的演变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发展阶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货币形式不断演变,包括铸币、纸币、电子货币等。
03020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本质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作为交换媒介,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货币的作用货币的本质与职能货币制度及其演变货币制度的概念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包括货币本位、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等内容。
货币制度的演变从银本位制到金银复本位制,再到金本位制,最后到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货币银行学课程标准

《货币银行学》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适用对象:金融管理1-5班(11级)总学时:54学时,其中讲授学时:48学时;课程总结及考试:3学时;其它(放假):3学时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一)性质与任务(一)《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阐述的是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以及货币银行方面有关基本理论、基本业务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
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货币银行学学科体系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货币银行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机制的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货币银行问题。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教学部分第一部分基础模块1.导论⑴货币银行学研究范畴的演进⑵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内容⑶以货币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2.货币与货币流通⑴货币的本质及职能⑵货币形态与货币制度⑶货币量的层次划分⑷货币流通及其规律3.信用与信用形式⑴信用的概念及作用⑵信用的形式4.利率⑴利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⑵利率的种类及作用⑶利率水平的决定5.金融商品与金融市场⑴金融商品⑵金融市场概述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6.金融机构体系⑴金融机构的分类构成⑵几种主要的金融机构⑶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第二部分业务模块7.商业银行业务及管理⑴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⑵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8.网上银行⑴网上银行概述⑵网上银行的主要业务及管理9. 金融风险及其防范⑴金融风险概述⑵信用与利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10.中央银行业务⑴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性业务⑵中央银行的金融服务性业务第三部分宏观管理模块11. 货币供求及均衡⑴货币需求⑵货币供给⑶货币供求均衡1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⑴通货膨胀⑵通货紧缩13.货币政策与宏观金融调控⑴货币政策的内容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政策效应⑶宏观金融调控的实施14.金融监管⑴金融监管概述⑵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15.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⑴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⑵金融创新的效应⑶我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三、课程学时分配表1. 学时分配表四、实践教学(一)课内实践项目1.讨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使学生加深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理解。
货币银行学课程标准

货币银行学课程标准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研究货币和银行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和影响。
货币银行学课程标准旨在规范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指导,培养他们对货币银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本文将对货币银行学课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课程目标。
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货币银行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掌握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金融机构等基本知识;2. 熟悉货币银行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了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3. 掌握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能够分析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等方面的影响;4. 能够运用货币银行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
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货币的概念和功能。
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货币的职能,货币供求关系,货币的价值和流通。
2. 银行的角色和职能。
银行的基本职能和服务对象,存款、贷款、信用和结算等业务,银行的风险管理和监管。
3. 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别与联系,货币市场工具和金融市场工具的特点和功能。
4. 货币政策和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作用,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评估。
5. 国际货币体系和外汇市场。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特点,外汇市场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
三、教学方法。
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 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 组织实地考察和实习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货币银行业的运行和管理;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4. 引导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和学术研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领域的重要课程,旨在深入了解货币的产生、发行与流通,以及银行的角色和职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货币银行系统的运作机制有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1.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的全面认知和专业能力,使他们能够:- 理解货币的本质和货币发展的历史背景;- 掌握货币供求关系和货币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 了解央行的职能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方法;- 熟悉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和重要职能;- 理解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能够分析其影响。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2.1 货币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货币的本质和功能- 货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货币制度的比较和评价2.2 货币供求关系和货币市场- 货币的供给来源-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货币市场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机制- 货币市场利率和利率体系2.3 央行与货币政策- 央行的职能和责任-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和执行方法- 货币政策的效果评价2.4 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和职能-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活动- 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 资金调配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监管和监管机构2.5 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3.1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等。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案例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2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将采用考试、作业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
通过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能力的综合发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
四、参考教材和资源4.1 主要教材- 《货币银行学导论》- 《现代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原理与实务》4.2 参考资料和资源- 学术期刊论文- 相关研究报告和调研材料- 央行政策文件和官方发布材料五、课程要求和考核标准5.1 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和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
金融学课程标准

陇东学院经济学专业课程标准《货币银行学》1、课程编码:0332308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3、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4、选用教材:曹龙骐主编《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三版。
5、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及特点:《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财经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
它在整个财经类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6、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金融活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全面系统地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金融运行的机理或规律,并且能够运用有关理论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分析全球范围内金融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培养学生的金融理论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引言、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息与利息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
8、总学时:54学时,具体分配见各章安排。
9、教学方法:本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2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金融的含义、功能的变革及对现代金融业的定位,掌握金融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金融含义的界定二、金融功能的变革三、现代金融业的定位四、金融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货币概述(6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货币“质”与“量”的规定性,掌握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的内容和货币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货币“质”的规定性一、马克思科学地解开货币之“谜”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并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三、货币形态及其功能的演变思考题: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起源的?2.如何全面科学地表述货币“质”的规定性?3.试述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的类型。
《货币银行学》课程标准

《货币银行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101024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学分 4 总学时64执笔人杨湘波制定时间2012年 9月审核人李飞制定部门经济管理系国贸教研室1、课程的性质与设计思路1.1 课程的性质《货币银行学》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而且是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专业中的其他所有课程的基础课程,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等所有专业课程都是在金融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货币银行学以经济学为基础,研究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货币金融问题。
货币银行学是从货币、信用和银行角度研究货币及货币创造机制,研究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及原理问题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经济、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2 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详细阐述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货币政策、金融发展与金融改革、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形成原理、控制措施、时滞效应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
结合国内、国际上发生的有关货币供求失衡引起的经济失衡现象、经济失衡导致货币失衡的问题、金融市场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改革、商业银行的重组与兼并、货币政策出台与政策效应等重大金融问题的现状,应用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剖析国内、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金融问题的原因,引导学习者掌握观察和分析国际、国内发生重大金融问题的能力。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
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货币银行学》教案

《货币银行学》教案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课时数:32学时学分:2学分教材:《货币银行学》(第三版)李洪亮著,高教出版社2024年出版适用对象:经济学、金融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二、课程目标1.掌握货币的基本概念、货币的性质以及货币的发行和货币供求关系。
2.理解银行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以及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和经营。
3.了解银行业务的分类和特点,掌握存贷款、票据与汇兑等业务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4.熟悉央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掌握央行的组织、职能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
5.培养学生的金融分析和研究能力,提高其货币银行经济学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货币的基本概念1.1.货币的含义和类别1.2.货币的经济功能和性质1.3.货币供求关系和货币的数量理论2.银行的基本功能和作用2.1.商业银行的定义和组织形式2.2.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2.3.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和法律法规3.银行业务的分类和特点3.1.存款业务和存款准备金制度3.2.贷款业务和信贷政策3.3.票据与汇兑业务4.央行与商业银行4.1.央行的定义、组织和职能4.2.央行货币政策和利率调控4.3.央行与商业银行的监管和合作关系5.货币银行经济学的实践应用5.1.金融市场分析和货币政策分析5.2.银行风险管理和评价5.3.货币银行创新和发展趋势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介绍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
2.实例分析:引用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和思考能力。
4.情景模拟: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模拟银行业务流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5.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团队合作,进行课程设计和报告撰写,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问题等表现情况的评估。
2.平时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练习题、实践案例分析和学术论文等。
3.期中考试:开展课程的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银行学》课程标准
1、课程的性质与设计思路
1.1课程的性质
《货币银行学》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而且是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专业中的其他所有课程的基础课程,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等所有专业课程都是在金融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货币银行学以经济学为基础,研究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货币金融问题。
货币银行学是从货币、信用和银行角度研究货币及货币创造机制,研究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及原理问题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经济、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详细阐述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货币政策、金融发展与金融改革、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形成原理、控制措施、时滞效应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
结合国内、国际上发生的有关货币供求失衡引起的经济失衡现象、经济失衡导致货币失衡的问题、金融市场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改革、商业银行的重组与兼并、货币政策出台与政策效应等重大金融问题的现状,应用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剖析国内、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金融问题的原因,引导学习者掌握观察和分析国际、国内发生重大金融问题的能力。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
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
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1能力目标
●理解和掌握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货币政策、金融发展与金融改革、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形成原理、控制措施、时滞效应。
●掌握观察和分析国内、国际发生的有关货币供求失衡引起的经济失衡现象、经济失衡导致货币失衡的问题、金融市场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改革、商业银行的重组与兼并、货币政策出台与政策效应等重大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
●培养学习者应用金融理论来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2.2知识目标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货币银行学学科体系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掌握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
●客观了解世界上货币银行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机制的最新发展。
●立足中国实际,努力掌握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货币银行问题。
2.3素质目标
●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树立经济的核心是金融的理念;
●掌握扎实的金融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市场学、保险学等其他金融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4、实施建议
4.1教材及参考资料选用
4.1.1 教材选用及编写
我院本科生一律采用戴国强:《货币金融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1.2参考资料选用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金融学》黄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金融学》陈学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
3、《货币银行学》戴国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学校金融专业系列教材。
4、《货币经济学手册》(美)本杰明.M.弗里德曼、(英)兰克.H.哈恩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
5、《金融学》(美)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货币金融学》(美)米什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金融学》博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现代货币银行学》饶余庆经济出版社
9、《金融学》李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0、《货币、银行与经济》(美)托马斯.梅耶等著上海三联书店
11、《货币与银行》(美)大卫.H.弗里德曼著中国计划出版社
12、《现代货币银行学教材》胡庆康复旦大学出版社
13、《金融学》戴国强高等教育出版社
14、《金融学》周升业,曾康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5、《金融学》刘鸿儒,唐旭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6、《金融学》王松奇中国金融出版社,
17、《金融学》夏德仁中国金融出版社
4.2教学建议
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同时要有一定的课时开展实训交替。
在教学中还要与报关实务的职业考证紧密结合,实施课证融合,使学生学会本课程之后,就能较顺利的取得报关单证职业证书。
4.3教学评价
本课程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
建议考核分数比例如下:
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要注重建设和开发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实训大纲、案例集、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有效的通过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和课程网站等教学平台开展高效和灵活的教与学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