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水体修复与净化新技术
任基酚聚氧乙烯醚在水产养殖的应用

任基酚聚氧乙烯醚在水产养殖的应用随着人类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
为了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率和质量,许多新技术和新材料被引入到养殖过程中。
任基酚聚氧乙烯醚作为一种优秀的表面活性剂,在水产养殖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净化水质、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改善水产养殖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任基酚聚氧乙烯醚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一、净化水质1. 任基酚聚氧乙烯醚作为一种优秀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地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促进水中的氧气传导。
将任基酚聚氧乙烯醚添加到水产养殖池塘或水体中,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质,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
2. 任基酚聚氧乙烯醚还具有很强的分散和乳化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悬浮物质和有机物的含量,减少水体浑浊度,提高光照透过率,为水产养殖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二、提高饲料利用率1.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饲料的利用率直接影响着养殖的成本和效益。
任基酚聚氧乙烯醚作为一种优秀的增效剂,可以有效地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任基酚聚氧乙烯醚可以促进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有效吸收,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任基酚聚氧乙烯醚还可以改善饲料的口感和稳定性,减少浪费,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
2. 另外,任基酚聚氧乙烯醚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促进消化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饲料中的氧化损失,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降低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疾病发生率,保障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
三、改善水产养殖环境1. 水产养殖过程中,水体环境的稳定性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任基酚聚氧乙烯醚作为一种优秀的水处理剂,具有调节水体pH 值、稳定水体温度和预防水质异常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水产养殖环境,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2. 任基酚聚氧乙烯醚还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生物膜形成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水体中有害微生物的繁殖,降低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疾病传播率,提高水产养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总结而言,任基酚聚氧乙烯醚在水产养殖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改善水产养殖环境。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渔业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养殖和不合理管理,养殖场的水体生态环境往往受到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养殖场水体生态环境,提高渔业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一系列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被提出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以帮助养殖业者改进养殖方式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1. 高效养殖技术的应用高效养殖技术是修复养殖场水体生态环境的基础。
通过合理调控养殖密度、养殖方式和饲料投喂等因素,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和养殖场的污染物负荷,可以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扩散。
此外,选择适应养殖环境并具有高效生态处理能力的养殖品种,也是降低污染物负荷和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
2. 生态滤池的建设和运营生态滤池是一种通过人工构建人工湿地、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系统等来处理养殖废水的生态修复设施。
养殖废水经过生态滤池的处理,沉淀和吸附作用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氨氮和硝态氮等污染物,并促进水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生态滤池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定期维护和管理,包括植物的修剪和更换、生物群落的调整和营养物质的补充等。
3. 底质改良和水质调控底质改良和水质调控是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
通过改善底质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增加底栖生物的生境,提高水体的氧化还原能力和自净能力。
同时,通过合理的水质调控,包括水体的混合、曝气和通气等,可以增加水中氧气含量,降低氨氮和硫化物等有害物质的浓度,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
4. 养殖循环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养殖循环系统是一种将养殖废水与养殖物质有机结合,实现养殖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水体生态修复的技术。
通过建设养殖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将废水中富余的养分转化为植物生长的营养源,同时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对废水进行处理,可以实现养殖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 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和应用生态养殖模式是一种注重生态平衡和资源保护的养殖方式。
鱼类养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鱼类养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鱼类养殖产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不合理的养殖方式和过度的投放养殖物质,养殖水体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鱼类养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鱼类养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二、生态滤池技术生态滤池是一种通过植物和微生物共生作用来净化水质的技术。
它由水族箱和滤材组成。
水族箱内种植一些耐污、耐浊的水生植物,如水生菊、萍蓬草等。
滤材主要使用石英砂、活性炭等材料。
水经过滤材和水生植物的作用,有机物和有害物质会被降解和吸附,水质得以净化。
三、微生态修复技术微生态修复技术是通过引入益生菌、藻类等微生物来调节养殖水体的生态系统,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
益生菌可以分解养殖废物中的有机物,还原水体的氮气状况。
藻类则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微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减少养殖废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四、湿地过滤技术湿地过滤技术是利用湿地植被和土壤来净化鱼类养殖废水的一种有效方法。
湿地植被可以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并通过植物的生理作用将其转化为生物质。
土壤则可以吸附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质。
湿地过滤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有害物质的浓度,保持水质的稳定。
五、人工湖泊技术人工湖泊技术是一种将鱼类养殖区域改造成湖泊的技术。
利用大面积的湖泊可以扩大水体的存水量,稀释污染物质的浓度。
同时,通过适当布置湖泊的草坪和湖岸带,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体的稳定。
人工湖泊技术在鱼类养殖水体的生态修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结论鱼类养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减少养殖废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滤池技术、微生态修复技术、湿地过滤技术和人工湖泊技术是常见的几种技术,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养殖水体的污染物浓度,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然而,不同的技术在不同的养殖环境中的适用性各有差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
水产养殖的节水与水质保护技术

水产养殖的节水与水质保护技术水产养殖业是农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海产品。
然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节水和水质保护技术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水产养殖中常用的节水和水质保护技术。
一、节水技术1. 水循环利用技术水循环利用是一种重要的节水技术,它通过收集和处理废水,将其重新利用于养殖活动中。
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可以被再次利用,以减少对清洁水源的需求。
常见的水循环利用技术包括废水处理设备的安装和利用灌溉系统灌溉周围的植物。
2. 优化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也是一种节水的方式。
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以减少池塘或池水的使用量,减轻排水压力,降低废水的排放量。
养殖密度的调整需要考虑鱼类的品种、生长阶段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并确保鱼类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3. 喷洒系统的优化喷洒式养殖系统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养殖方式,但它也消耗大量的水。
优化喷洒系统的设计可以减少水的浪费。
例如,合理设置喷洒喷头的数量和位置,以确保水雾充分覆盖养殖区域,同时尽量减少水的流失。
此外,使用高效的喷洒设备,如微喷头,也可以减少水的使用量。
二、水质保护技术1. 水质监测与调控水质监测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水质问题,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
常见的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
根据不同种类的养殖物种,合理调控水质指标,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2. 生物滤池的应用生物滤池是一种常用的水质保护技术,它通过利用生物和化学反应降解有害物质,改善水体质量。
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将养殖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无害的硝酸盐。
在养殖系统中合理设置生物滤池,可以有效地净化水体,并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益。
3. 光合细菌的应用光合细菌是一种新型的水质保护技术。
通过添加光合细菌,可以提高水体中氧气的含量,同时抑制有害细菌的滋生。
光合细菌还可以分解废鱼饲料和鱼粪等有机物,减少废物对水质的污染。
水产生态养殖新技术

水产生态养殖新技术引言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然而,传统的养殖方式往往存在着水质污染、饲料浪费和疾病传播等问题,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水产生态养殖新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创新的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包括循环水养殖、生物滤池和多级养殖系统等。
循环水养殖技术循环水养殖是一种将废水进行处理和再利用的养殖方式。
它通过建立完善的水循环系统,将养殖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去除,同时保持水质的稳定。
这种养殖方式具有以下优势:1.减少水质污染:循环水养殖通过过滤、曝气和生物降解等方式,有效去除养殖废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
2.提高养殖效益:循环水养殖可以循环利用水体中的养分,减少饲料的浪费,提高养殖效益。
3.控制疾病传播:循环水养殖中的水质经过处理,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疾病的传播。
循环水养殖技术不仅适用于鱼类养殖,还可以应用于虾类、贝类等水产养殖。
生物滤池技术生物滤池是一种利用生物降解有机物质的养殖设施。
它通过建立一种特定的微生物群落,将养殖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生物滤池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低成本:生物滤池的建设和运行成本相对较低,适合中小型养殖场使用。
2.高效净化: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可以高效降解有机物质,使养殖废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得到有效去除。
3.稳定水质:生物滤池能够保持水质的稳定,减少因水质波动而引起的养殖风险。
生物滤池技术可以与循环水养殖技术相结合,共同应用于水产养殖中,以进一步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多级养殖系统技术多级养殖系统是一种将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在同一水体中进行养殖的技术。
它通过合理设计养殖系统,使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之间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达到提高养殖效益和减少环境压力的目的。
多级养殖系统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充分利用资源:多级养殖系统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的养分,实现多种水生生物的共同养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是指在保护水生生物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通过科学养殖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维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水平的一种先进的养殖技术。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具有环境友好、增产增效、减少污染等优点。
下面介绍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具体内容。
1.生态基地修复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第一步是对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很多池塘、湖泊、河流等水域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质下降严重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
对于这种情况,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如池塘综合整治、水生生物人工增殖等,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后续养殖奠定基础。
2.生态养殖生态养殖是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核心,也是其与传统养殖技术的最大区别。
生态养殖要求保护水生生物自然环境,通过合理化养殖与生态维护相结合,使养殖出的水产物更加健康美味。
在生态养殖中,要从养殖种类的选择、饲料的使用、养殖密度的控制等方面,尽量减少对水生生物的损害,同时利用生态循环,减少污染的产生。
3.循环利用循环利用是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采用循环水系统,能够减少水体的污染,提高养殖效益。
循环利用的方式包括:池塘生态处理系统、水处理设备、沼气发电系统等。
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养殖产量,又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生态循环。
4.技术改良技术改良是推进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发展的关键要素。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改进养殖方式,提高养殖效益,同时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技术改良包括饲料的配方、水质监测设备的使用、种苗选育、疾病防治等方面。
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改良,是实现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现代水产养殖技术的海洋生态系统修复

现代水产养殖技术的海洋生态系统修复随着人类对水产养殖业的日益依赖,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大规模养殖导致污染物排放、饲料残留和生物大量死亡。
然而,现代水产养殖技术的出现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了希望。
本文将介绍几种现代水产养殖技术,并讨论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修复中的应用。
一、循环水系统循环水系统是水产养殖中一种高效率的技术,它通过将废水循环利用,减少了废水排放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该系统通过水质处理设备对废水进行过滤和净化,然后将处理后的水重新用于养殖。
这样一来,循环水系统不仅可以避免污染物的外流,还能节约用水量,减少对自然水源的依赖。
因此,循环水系统在修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二、人工鱼礁人工鱼礁是一种利用人工建设的人工结构来模拟自然鱼礁的技术。
通过在海洋底部或水中放置人工结构,如混凝土块、岩石和金属框架,可以提供鱼类生长和繁殖的环境。
人工鱼礁不仅为养殖鱼类提供了栖息地和避难所,还能吸引野生鱼类、海洋植物和其他海洋生物,从而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多样性。
同时,人工鱼礁还能减少养殖场的集中度,平衡养殖引入的养分,有助于减少富营养化的风险。
三、生物过滤器生物过滤器是一种利用生物体对有害物质进行生物转化,帮助过滤废水中有害物质的技术。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废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氮等有害物质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危害。
通过将一些耐受氨氮和亚硝酸氮的生物种植于养殖场附近的湿地或水景中,可以利用这些生物对有害物质进行降解和转化。
这样一来,生物过滤器既能减少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又能为湿地生态系统提供营养,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
四、综合养殖系统综合养殖系统是一种多功能的养殖系统,将不同的养殖方式融合在一起,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典型的综合养殖系统常见的结合方式是将养殖鱼类与贝类或其他生物一同养殖。
这种方式能够利用鱼类的废物充当贝类的饲料,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综合养殖系统也可以减少养殖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压力,改善养殖环境,保护周边生物多样性。
黄鳝养殖新技术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

黄鳝养殖新技术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黄鳝养殖成为了重要的经济产业。
然而,传统的养殖方式对水质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和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新技术被应用到黄鳝养殖中,以实现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的目标。
一、渗滤技术渗滤技术是一种传统的水质净化方法,通过将水体通过渗滤材料,如河沙、石英砂等,来去除悬浮颗粒和有机物。
这种技术不仅有效地净化了水质,还能够提高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为黄鳝的健康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湿地净化技术湿地净化技术是一种生态修复的方法,通过建造湿地来模拟自然湿地的水质净化作用。
湿地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污染物,并且还能够提供生态系统所需的氧气和碳源。
引入湿地净化技术不仅能够改善养殖池的水质,还能够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黄鳝养殖的可持续性。
三、生物滤池技术生物滤池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降解有机物质的方法来净化水质。
通过在滤池中种植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可以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并且提高水中的氧气含量。
生物滤池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优点,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质,降低黄鳝养殖的环境污染。
四、循环水养殖技术循环水养殖技术是一种通过循环利用养殖废水来净化水质的方法。
通过建立水质循环系统,将养殖废水经过过滤和处理后回流到养殖池中,可以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量,同时提高水体的循环利用率。
循环水养殖技术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能够节约水资源,使黄鳝养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总结起来,黄鳝养殖新技术的应用在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渗滤技术、湿地净化技术、生物滤池技术和循环水养殖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善了水质状况,也保护了生态环境,为黄鳝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黄鳝养殖行业将会迎来更加繁荣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养殖水体修复与净化新技术—新型生物碳纤维人工浮岛与膜反应器北京市水处理新型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水产行业问题研究与解决方案集约化池塘养殖是以投入人工饵料为特征的高密度养殖系统。
集约化、高密度池塘养殖在我国进行规模化推广始于上个世纪70 年代末期。
集约化水产养殖相对于传统的养殖方法来说,需要的土地和水资源相对较少,经济优势很大。
循环水养殖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养殖水体的末端治理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北京市水产养殖中高密度池塘养殖存在的污染特点,北京市水处理新型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多次深入养殖企业考察,与公司领导和一线员工深入交谈,对水产养殖中的周期规律以及集约化养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了解,并现场考察了污水末端治理设施,对采集的水样进行了检测,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养殖水体净化难度的症结所在,得出养殖废水的主要来源为投喂过量的饲料、溶失于水中的饲料营养成分、鱼类营养物质代谢产物以及排出的粪便。
其中残饵是水产养殖中最大的有机污染源。
养殖产业水质的特点为可生化性好,基本满足微生物营养物质的需求。
根据池塘养殖水体水质特点,围绕北京池塘养殖水质净化和生物修复问题,本中心提出原位修复与循环净化措施相结合的组合技术,应用组合式生态浮床技术并结合本中心自主研发的新型高效人工介质——新型生态碳纤维材料来实现池塘水体原位修复;在此基础上,在通州区选取水产养殖场,开展新型池塘养殖水体循环净化和原位修复技术的集成示范与应用,从而达到降低水产养殖环境风险和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目标。
北京市水处理新型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依托北京化工大学,由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撑的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自工程中心成立以来,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攻关能力,通过项目研发的实施、产业化应用,在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组织下,已经开展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这项工程受到了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成果惠民科技示范工程”课题“水产养殖水体修复与净化技术研究与示范”的支持。
2.工程示范建立2013年初,工程中心组织专家对所设计的张家湾鑫淼渔场水质净化与修复碳纤维生态浮岛工艺工程实施方案进行了考察与论证,最终选取通州张家湾鑫淼水产养殖场为本工程示范的试点,通过对其水体的污染原因及指数分析,曝气方案改造和水体原位修复方案设计,完成了渔场水体修复与净化工程的示范方案的准备工作。
鑫淼水产养殖场水质指标为:COD 30mg/L,氨氮1.9mg/L。
本工程示范目的是通过建设处理650m3的池塘养殖水体循环净化水量,通过原位修复体系活性碳纤维载体、多廊道式碳纤维复合生态床系统以及一体化循环净化设施的建设,使池塘水体满足养殖需要。
同年3月,鑫淼渔场示范工程开始启动,先后进行循环廊道碳纤维修复、碳纤维生态浮床的安装、净化植物的种植、鱼苗的投放、示范启动和一体化膜反应器的运行,经过8个月示范运行,该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工程示范共对鑫淼水产养殖场中两个育苗池进行了碳纤维生态浮岛原位修复。
其中,池塘1:长28.2m,宽10.9m,高1.3m,水高1.1m,面积307.38m2,水量350 m3;池塘2:长23.9m,宽10.9m,高1.3m,面积260 m2,水量300m3。
碳纤维浮岛施工现场图片初期植物生长情况中后期植物生长情况2.1循环廊道碳纤维修复本工程示范中,所用的填料是本中心自主研发的高科技生物碳纤维材料,相比于该厂原先采用传统的毛刷填料,生物碳纤维材料是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纤维状的碳材料,具有强度高、超轻、耐腐蚀、耐高温、水中不溶解,使用寿命长、维护费用低等特点,且表面具有大量含氧官能团,水润湿性良好,环境安全性与生态亲和性优越,不存在物种侵害之忧;而传统的毛刷填料质地坚硬,比表面积小,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附着;若长期安置于水中,可能存在部分化学物质释放对鱼类造成危害的隐患;毛刷填料虽然价格低廉,但需经常更换,经济性并不明显。
在水体净化中,生物纤维草能成为鱼类及其他高级水生动物的优良卵床与养育空间。
水体中的生物链,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水体恢复到生机盎然的状态。
利用生物纤维草构建水下森林,给水生生物搭建栖息地,以微生物、低等水生动植物、高等水生动物为基础的循环生态链逐步建立。
在大量的工程实例中,经过生物碳纤维材料净化之后的水体水质都可明显改善。
更换前毛刷填料更换后碳纤维填料生物纤维草工程实例图2.2碳纤维浮岛修复在本工程示范中,本中心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技术论证和对比试验后,决定采用碳纤维生态浮岛净化工艺对水产养殖水体进行原位修复。
传统的养殖水体净化工艺,常用的为接触氧化、流化床等工艺,即将逐渐被污染的水体从鱼池中抽出,经过多级接触氧化或流化床等工艺的净化,用于水质循环或者排入河道。
该类工艺占地面积较广,且需大量的基建和运行费用,对大部分水产养殖公司而言,具有很大的土地及经费方面的困难。
这也是造成北京市水产养殖行业污染逐渐增加的关键原因。
碳纤维生态浮岛而不需要重新建设污水处理站,运行管理费用低,适用于各类水产养殖公司。
通过植物与碳纤维材料的多重吸收降解,碳纤维生态浮岛对影响鱼群免疫力的非离子氨等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是养殖水体净化的优选工艺。
本工程示范中,分为泡沫浮岛和聚丙烯浮岛,共制作大型浮岛11座,共158 m2,占整个水面面积的27.8%。
其中泡沫浮岛共80平米,每平米16个花盆,16束生物碳纤维材料;聚丙烯浮岛78平米,每平米9个花盆,12束生物碳纤维材料。
浮岛种植植物品种包括小香蒲、紫花梭鱼草、美人蕉、慈姑、狐尾藻、菖蒲、千屈菜、黄花鸢尾等,浮岛按照植物种类进行种植。
浮岛完成后总体呈长方形,横放于池子当中,两边用尼龙绳固定在岸边,防止浮岛随着水流移动。
泡沫浮岛聚丙烯花碟浮岛经过两周的稳定运行后,研究人员往两个大池子中共放入鲤鱼鱼苗四千斤,开曝气和回流,一周后开始喂食和定期检测水质,检测水质主要指标为氨氮和亚硝酸盐,并定期检测池中pH、溶解氧、总磷、COD、总氮等数据。
到2013年11月份,植物生长旺盛,鱼苗生活正常。
对池内水质进行定期检测发现,COD、氨氮和亚硝酸盐长期保持在较理想状态,池内的溶解氧浓度保持在8.0 ppm以上,pH在7.5~8.1的范围内。
按饲料转换率计算和采样称重分析,截止到示范结束时20000斤左右。
2.3运用碳纤维一体化膜反应器实现水循环现代渔业发展的趋势为工厂化,集约化养殖,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大幅度提高鱼的养殖密度,因而对养殖水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膜生物反应器相对于其他的生物处理系统具有占地面积小,水力停留时间短、出水水质好等优点,针对传统MBR膜污染速率快、脱氮除磷效果不理想、曝气能耗较高等缺点,本中心提出了自主创新的生物碳纤维+气升循环一体式MBR组合工艺。
该工艺的特点是在原有复合式MBR工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曝气所产生的推动力,使水在好氧和缺氧条件下循环流动,以强化脱氮的效果。
通过采用倾斜曝气和倾斜进水的方式,本工艺可以强化循环的效果,中间隔板不仅将好氧区和缺氧区进行了区分,同时也使好氧区中携带的气泡溢出,使缺氧区维持较低的溶解氧。
水质循环MBR装置示意图水质循环MBR装置图2013年初,中心研究人员在鑫淼水产养殖场进行了20m3碳纤维一体化水质循环膜反应器的设计与安装,通过调整MLSS,曝气量,HRT等变量,考察其对COD,NH3-N,NO2-N,膜通量等的研究,建立起了最佳的工艺参数,一体化反应器的出水已满足鱼池的用水循环的水质要求,并且经过长期的稳定运行,一体化反应器用于水产养殖水体的循环,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贡献度分析与解决的难题3.1贡献度分析工程通过权重法对工程示范中各因素的贡献度进行比较,权重总和比例法是通过综和考虑各因素的权重及其得分,得出每一个因素得加权得分值,然后将这些加权得分值进行叠加,以求出权重总和,再比较各权重总和值所占的比例来做比较的方法。
根据对水产养殖贡影响的大小,对各影响因子确定权重值,权重值用W表示,各因素的贡献度用R表示。
氧含量W=10氨氮含量W=8亚硝酸盐含量W=7浊度W=6硝酸盐W=5对鱼类生活影响W=3表原位修复权重分析表各影响因素贡献率%100*)*()*(∑∑∑=j iiW Ri W Ri P ,可得碳纤维生态草贡献率为42%,浮床植物贡献率为22.8%,微生物菌剂的贡献率为17.9%,微孔曝气系统贡献率为17.2%,由上表及计算结果可见,综合考虑水产养殖各主要影响因素条件下,生物碳纤维材料和浮床植物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最大。
究其原因,生物碳纤维材料是微生物富集和生化的主要载体,而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等主要水质因子的去除主要依靠微生物来完成,因此碳纤维材料对微生物的原位修复作用的强化对水体保持至关重要,同时,碳纤维材料超强的吸附性能对于控制水体浊度,保持水体透亮作用明显;而浮床植物的重要性一方面为鱼类生活提供了天然的空间,同时吸收氨氮、亚硝酸盐等多种元素,因此浮床植物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明显。
3.2经济收益分析碳纤维生态草悬挂2216株,循环水道内碳纤维填料1200株,每株30元算,碳纤维材料费共计102489元;泡沫浮床共计11060元;水生植物3964元,浮岛成本共计117513元,将这些浮岛应用在600m 3的水体中,每立方的建造成本仅为195.8元,并且使用期限为10年。
在大规模的水产养殖中曝气和循环泵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本工程完全利用现有的条件,没有增加额外的运行费用。
投入鱼苗4000斤,共两万元。
工程示范结束时,产鱼20000斤,按照市场价7.5元每斤,产值15万元。
除去饲料费用和浮岛工程,两年便可回收投资成本,三年实现盈利。
浮岛碳纤维使用寿命在十年以上,十年内利润可观。
碳纤维一体化反应器有效降低了养殖用水量,仅占原用水量的16.7%,同时锦鲤的养殖密度由最初的10kg/m3提高到30kg/m3,每单位体积变可增收700元。
4.取得的有益效果经过为期8个月的工程示范,碳纤维生态浮岛取得了良好的原位修复效果,碳纤维一体化反应器实现了水体的循环利用。
其相对于传统的养殖水体修复技术有明显的优势,解决了水产养殖行业单位体积内的养殖密度低,氨氮、亚硝高,水量消耗大,经济效益低等六大全国性的问题。
1.改善水质本示范中,经过生态碳纤维浮岛的原位处理,养殖水体中的COD由初始的30 mg/L降低到了10 mg/L,与鱼的健康密切相关的氨氮浓度由1.9 mg/L降低到了0.3 mg/L以下,亚硝酸盐氮浓度由0.3 mg/L降低到了0.1 mg/L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