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抗震性能

合集下载

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第一章绪论1.1 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的目的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往往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制定抗震加固技术规程,对建筑物进行加固,提高其抗震性能,是十分必要的。

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建筑物抗震加固技术的操作流程,确保加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

1.2 抗震加固的依据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的制定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工程抗震加固技术规范》(GB 50011-2010)、《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细则》(JGJ 2-2010)等。

这些标准对于抗震加固技术的要求和操作流程有明确的规定,应该作为抗震加固技术规程制定的依据。

(2)抗震加固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对历史上地震后加固工程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可以获得对抗震加固技术规程制定的一定启示,提高规程的质量。

(3)抗震加固工程的科研成果抗震加固技术的科研成果对于规程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应该充分借鉴先进的技术成果。

(4)抗震加固工程的现状和需求根据当前建筑物抗震加固工程的现状和需求,确保规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3 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的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工程,包括但不限于居民楼、工厂厂房、商业综合体、高层建筑、桥梁等。

第二章抗震加固前的准备工作2.1 工作范围抗震加固工程的工作范围应明确界定,包括建筑物的哪些部位需要进行加固,分为主体结构、非结构构件和附属设施等。

2.2 施工前的勘察和测量施工前应进行建筑物的勘察和测量工作,包括建筑物结构的物理性质、现场环境等,并绘制详细的建筑图纸、结构分析图等。

2.3 施工前的材料准备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设计要求,准备好需要使用的各种材料和设备,包括但不限于钢筋、混凝土、木材、粘结剂、混凝土加固材料等。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4章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4章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表1 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
段 一般地段 不利地段
危险地段
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 等
不属于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 陡坡,陡坎,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 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含故河道、疏松的断层破 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高含水量的 可塑黄土,地表存在结构性裂缝等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 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
质量分布的不确定性;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协同作用;节点的非刚性
转动;偏心、扭转及P—Δ效应;柱轴向变形。考虑或不考虑节点
非刚性转动的影响程度可达5%—10%;考虑柱轴向变形,自振周期
可能加长15%,加速度反应可能降低8%;考虑P—Δ效应可能增加位
移10%。 (3)材料的影响。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随着时间及应变程度而改变。
在海城地震时,从位于大石桥盘龙山高差58m的两个测点 上所测得的强余震加速度峰值记录表明,位于孤突地形上 的比坡脚平地上的平均达1.84倍,这说明在孤立山顶地震波将被 放大。图1表示了这种地理位置的放大作用。
图1 不同地形的震害
天津塘沽港地区,地表下3—5m为冲填土,其下为深厚的 淤泥和淤泥质土,地下水位为-1.6m。1974年兴建的16幢 3层住宅和7幢4层住宅,均采用片筏基础。1976年唐山地 震前,累计沉降分别为200mm和300mm,地震期间沉降量突然增 大,分别增加了150mm和200mm。震后,房屋向一边倾斜,房屋 四周的外地坪地面隆起,如图2所示。
图2 房屋沉降
§4.2 把握建筑形体和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结构的平面、立面规则与否,对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 重要的影响,建筑结构不规则,可能造成较大扭转,产生 严重应力集中,或形成抗震薄弱层。国内外多次震害表明,房屋形体 不规则、平面上凸出凹进、立面上高低错落,破坏程度比较严重,而 简单、对称的建筑的震害较轻。为此,《抗震规范》规定,建筑设计 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 影响,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 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 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建筑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对称规则,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

建筑结构试验第四章结构动载试验

建筑结构试验第四章结构动载试验

疲劳试验
❖示例
本章小结
1 概述 2 动载试验仪器仪表 3 结构振动测试 4 结构抗震试验 5 结构疲劳试验
宝山壁画
❖ 宝山壁画是引人注目的昂贵文物。此壁画发现于阿鲁科 尔沁旗东沙布乡境内。1994年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 现”之一。宝山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杨贵妃教鹦鹉 图》。该画高0.7米、宽2.3米,用于笔重彩绘制,最突 出的表现了 晚唐风格。唐代擅长绘贵妇仕女的大师周昉 绘制了《杨贵妃教鹦鹉图》,不仅享誉中原,而且还影 响全国各地。发现于阿旗宝山古墓里的这幅画,就是契 丹人聘请中原画家按照周氏风格绘制的, 技法深得周氏 画风的真传。在唐人真迹稀如星风的今天,能够从中完 整了解唐代人物画的杰出成就,堪称美术史研究的辛事。 这幅壁画现今保存在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历经千年, 恍如新绘,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结构抗震试验——伪静力试验
❖常用的三种加载方法 ①控制位移加载法;常以屈服位移或最大层间位移
的某一百分比来控制加载 ②控制荷载加载法; ③控制荷载和位移混合加载法。
结构抗震试验——拟动力试验
❖拟动力试验,其实质就是按照某种确定性的地震 反应进行加载。
❖ 由于结构的恢复力模型未知,运动方程无法求解, 故采用“边试验、边求解”的方法分步得到实测 的结构恢复力模型,然后可完成整个试验加载过 程。
结构抗震试验——伪静力试验
❖结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的主要研究内容: ♦ 恢复力模型:相当于结构的物理方程 ♦ 抗震性能判定:强度、刚度、变形、延性、耗能 ♦ 破坏机制研究:为抗震设计提供方法和依据
❖伪静力试验的特点: 试验装置及加载设备简单、观测方便,但加载制 度是人为确定的,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且不能 考虑应变速度及阻尼的影响。试验值偏低,一般 情况下低周反复加载静力试验结果偏于安全。

工程抗震-4地震响应计算资料

工程抗震-4地震响应计算资料

CD
ξ,T
Sa ξ,T Sa 0.05,T
• 速度反应谱曲线除了反映最大速度响应外,同时也是表示地 震运动对结构施加最大能量的标志,因为质点的最大应变能 表示为:
• 考虑到结构周期一般在0.1-2.5 s之间,Housner提出用速 度反应谱积分计算结果来衡量地震波破坏力的建议,即
Ih值大的地震,它的破坏力就强。
FEk
Fmax
mE Sa
,T
Sa
,T
g GE
T Sa ,T ,
g
T Sa ,T
Amax
g为重力加速度,GE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取值有规定) α为地震影响系数
β为动力放大系数 mE
GE
Fmax=mES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a (cm/s2)
El Centro NS地震波反应谱曲线
Ag (cm/s2)
Ag (cm/s2)
400
El Centro 1940 NS
200
0
0
2
4
6
8
10
-200
t (s)
-400
dis. (m)
vel. (m/s)
acc. (m/s2)
15
A max
10
T =0.5 s
5
0
-5 0
2
4
6
8
10
t (s)
-10
-15
1.0
0.5
0.0
0
2
4
6
8
10
-0.5
t (s)
V max
-1.0
0.08
0.04
0
0
2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工程结构抗震的基本原理,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学习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特点,了解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性能。

3. 掌握我国抗震设防标准,了解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结构的抗震需求,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

2. 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工程结构抗震分析,具备一定的抗震设计能力。

3. 能够针对特定工程,编制抗震设计方案,并进行简要的抗震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工程结构抗震的重要性。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事业的热爱,培养其从事相关工作的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工程结构抗震知识,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安全意识。

为实现课程目标,将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抗震原理概述:介绍地震波、地震作用、抗震设防目标等基本概念。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震与抗震基本概念2. 抗震设计方法:讲解静力法、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抗震设计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抗震设计方法3. 建筑结构类型及抗震特点:分析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性能。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建筑结构类型及抗震特点4. 抗震设防标准与等级:阐述我国抗震设防标准,介绍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及应用。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抗震设防标准与等级5.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工程案例,分析其抗震设计要点及措施。

- 教材章节:第五章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6.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学习使用PKPM、ETABS等抗震设计软件,进行工程结构抗震分析。

- 教材章节:第六章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7. 实践操作与团队协作:分组进行抗震设计方案编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4章 桥梁墩台的抗震计算1

第4章 桥梁墩台的抗震计算1

式中,FijE——j振型点的水平震力(kN)。 Ci——桥梁的重要性系数。 α ——水平地震基本加速度。
j——j振型动力放大系数,按下图计算。 j——振型参与系数。
表 水平地震基本加速度
j

m x
i i i
ij
mf xfj
设防烈度 设计地震(Ag) 多遇地震 罕遇地震 6度 0.05g 0.02g 0.11g 0.1g 0.04g 0.21g 7度 0.15g 0.05g 0.32g 0.2g 0.07g 0.38g 8度 0.3g 0.1g 0.57g 9度 0.4g 0.14g 0.64g
算公式为:
12——当基础底或承台底作用单位弯矩时,基础底面产生的
FijE Ci j j xij mi
M ijE Ci j j kfj J f
水平位移(m/kN.m)。
(2) 桩基础承台底面的地基柔度系数,应按现行《铁路桥涵地基 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的方法计算。
表 桥梁荷载
荷载分类 恒 载 荷载名称 结构自重 土压力 静水压力及浮力 列车竖向静活载 活荷载 离心力 列车活载产生的土压力
1.双线桥只考虑单线活载 2.验算桥墩桥台时,应采用常水位设计,常水位包括地表水或地下水
位于常水位水深超过5m的桥墩,应计入地震动水压力对 桥梁抗震验算时,应分别按有车、无车进行计算。当桥
全桥力学模型
横桥向
顺桥向
图中, 11——基础平动柔度系数。当基底或承台底作用单位水平力 时,基础底面产生的水平位移(m/kN);岩石地基11 =0。 22——基础转动柔度系数。当基底或承台底作用单位弯矩时 ,基础底面产生的转角(rad/kN.m) ;岩石地基22 =0 。 mb——桥墩顶处换算质点的质量(t)。 顺桥向: mb = md ;横桥向: mb = m1 + md 。 md——桥墩顶梁体质量(t),等跨桥墩顺桥向、横桥向和不等 跨桥墩横桥向均为相邻两孔梁及桥面质量之和的一半,不等 跨桥墩顺桥向为较大一跨梁及桥面质量之和。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解答第1章绪论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湖度时不应降低。

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

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第四章设计要求及荷载效应组合共59页文档

第四章设计要求及荷载效应组合共59页文档

4.4 稳定和抗倾覆
4.4.2 高层钢结构的稳定验算
大部分钢结构计算需要考虑P-△效应。
《高钢规》5.2.10条 高层建筑钢结构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时,可不验算结构的整体稳定。
一、结构各层柱子平均长细比和平均轴压比满足下式要
求:
Nm m 1 N pm 80
式中,λm—楼层柱的平均长细比; Nm—楼层柱的平均轴压力设计值; Npm—楼层柱的平均全塑性轴压力;
钢结构
除框架结构外的转 换层
各种结构类型
1/120 1/50
4.2 侧移限制
4.2.2 防止倒塌层间位移限制
对框架结构,当轴压比小于0.40时,可提高10%;当柱子全 高的箍筋构造采用比本规程中框架柱最小配箍特征值大30% 时,可提高20%,但累计提高不宜超过25%。
4.3 舒适度要求
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层建筑结构应具有良好的使用条 件,满足舒适度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 范》规定的10年一遇的风荷载取值计算的顺风向与横风向 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不应超过表4-4的值。必要时,可通过 专门风洞试验结果计算确定顺风向与横风向结构顶点最大 加速度 a m a x。
Npm fyAm
fy—钢材屈服强度; Am—柱截面面积的平均值。
4.4 稳定和抗倾覆
4.4.2 高层钢结构的稳定验算
二、结构按一阶线性弹性计算所得的各楼层相对侧移值, 满足下列公式要求:
u 0.12 Fh
h
Fv
式中,Δu—按一阶线性弹性计算所得的质心处层间侧移; h—楼层层高; ∑Fh—计算楼层以上全部水平作用之和; ∑Fv—计算楼层以上全部竖向作用之和;
式中,E J d 为结构一个主轴方向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可按倒 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结构顶点位移相等的原则,将结构的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 保证延性的几个关键措施 六、保证延性的几个关键措施
• 1. 梁柱刚性节点的延性要求 柱 性 性 性转动能力 ——塑性转动能力 • 2. 梁柱截面的延性要求 ——截面板件宽厚比 • 3. 构件受压的延性要求 ——构件长细比
七、必须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 塑性分析验算
• 按罕遇地震作用计算时,宜采用弹塑性时 程分析方 程分析方法 对于第III、IV类结构体系或特别不规则的 结构体系,应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Collapse of Masonry Buildings
Collapse of Timber Buildings
Fire
Earthquake Fatalities: 1900 - 1949 (795 000 Fatalities) (795,000
Earthquake Fatalities: 1950 - 1990 (583 000 Fatalities) (583,000
《高等钢结构与组合结构理论》
第4章 抗震性能
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
1
提纲
4.1 钢结构的典型震害 4.2 钢结构抗震的几个基本概念 4.3 3 构件和节点滞回特性 4 4 多高层钢结构体系 4.4 4 5 消能减震技术 4.5 4.6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2
4 1 钢结构的典型震害 4.1
框架部分的设计地震剪力/整个结构的地震总底部剪力 单重抗侧力体系 <25% 双重抗侧力体系 25%
延性 类别
塑性铰区 结构体系 梁柱节点连接形式 构件截面 类别 高延性中心支撑框架 延性偏心支撑框架 延性屈曲约束支撑框架 高延性框架-钢筋混凝土墙板结构 传统改进形式 传统改进形式 传统形式、传统改进形式 改进形式 改进形式 传统改进形式 传统改进形式 改进形式 传统改进形式 改进形式 改进形式 B B B B B B B B B A A 梁柱刚接, 单重或双重 双重 梁柱铰接 梁柱铰接 双重 单重或双重 单重或双重 单重 其它
p D p u
D DN 1 DT DN 2
34
构件的损伤指标
• 单参数累积损伤模型 单 数 伤模
– 变形参数
c 0 D u 0 – 能量参数
m
c u i u
b
– 强度参数
35
构件的损伤指标
• 多参数累积损伤模型 数 伤模
III 类
延性框架-内藏钢板混凝土墙板结构 框架-组合钢板墙结构 延性框架-钢板墙结构 高延性框筒 延性筒中筒、延性束筒 高延性框架 高延性偏心支撑框架
IV 类
高延性屈曲约束支撑框架
改进形式
A
梁柱刚接, 单重或双重
高延性框架-钢板墙结构 高延性筒中筒、高延性束筒
改进形式 改进形式
A A
双重
2.不同延性时的地震作用折减系数与 位移增大系数
Concentrically Braced Frame
Eccentrically B Braced dF Frame
Target Yield Mechanism
Flexural Yielding Yielding
Tensile Yielding/Buckling
Shear
11
422从 4.2.2 从“刚柔之争”看安全储备 刚柔之争 看安全储备
Spe ectral Ac cceleratio on, Sa (g) SDS SD1 1
Sa
S D1TL T2
To
TS
1.0 Period (sec)
TL
12
4 2 3从“延性设计 4.2.3 设计”看承载力需求

M K
等能量原理
等位移原理
13
4.2.4 从“保险丝”理解延性设 计方法
F
Vb Fi
弹塑性分析的验算内容
• • 水平层间位移 用于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验算 结构进入塑性或者塑性铰出现的部位 用于( (a) )验 验证结构是否在预期的部位进入 结构是否在预期的部位进入 塑性或者出现塑性铰,(b)校验结构是否 会形成局部破坏机构 塑性铰的塑性转动量 用于校验罕遇地震作用下塑性铰的塑性转 动需求量是否超过结构构件、节点的预期 塑性转动能力
3
4 2 钢结构抗震的几个基本概念 4.2
• • • • • • 体系性能决定抗震设计 从 刚柔之争 看安全储备 从“刚柔之争”看安全储备 从“延性设计”看承载力需求 从“保险丝”理解延性设计方法 钢结构抗震设计的合理方法 损伤指标
10
4 2 1 体系性能决定抗震设计 4.2.1
F
Moment Frame
78规范
Q Q e0
在地震作用下的基底剪力 由下式计算: Q C W 0 0 式中, 0——对应于基本烈度,相 对应于基本烈度 相 应于结构基本周期的地震影 响系数 响系数; C——结构影响系数,对不 同材料和结构类型取值范围 在0.25~0.5之间,类似于美 国规范的 规范的1/R。 W——质点重量。
CQ e0
y e Pa
78规范的结构影响系数C
结构类别 框架结构 钢 钢筋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框架加抗震墙结构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 无筋砌体结构 多层内框架或底层全框架结构 铰接排架 钢柱 钢筋混凝土柱 砖柱 钢 钢筋混凝土 砖 值 0.25 0 30 0.30 0.3~0.35 0.35~0.4 0.45 0.45 0.3 0 3 0.35 0.40 0.35 0.40 0.50 0.25 相应降低烈度 2° 1 74° 1.74 1.74~1.51° 1.51~1.32° 1.15° 1.15° 1.74 1 74° 1.51° 1.32° 1.51° 1.32° 1° 2°
Landslides Other Causes Collapse of Timber Buildings Collapse of RC Buildings Collapse of RC Buildings Landslides
Fire
Collapse of Masonry Buildings
Other Causes
塑性铰=抗震保险丝 保险丝控制承载力 保险丝先破坏 确保保险丝的变形能力
14
延性设计= 塑性承载力 +概念 概念设计 +构造措施
4 2 5 钢结构抗震设计的合理方法 4.2.5
一、我国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的历史沿革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的 史 革 二、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不合理处 三、抗震设计理念必须重新定位 四 抗震设计的合理步骤 四、抗震设计的合理步骤 五、根据延性水平、结构体系确定地震作用折减系数 六 保证 性的几个关键措施 六、保证延性的几个关键措施 七、必须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验算
一、我国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的历史沿革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的历史沿革
• 《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建 结构 TJ 11-78 按美国规范的模式编制,很不完善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GBJ11 89 在设计概念上作了较大修改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基本上沿用了89规范的思路
五、根据延性水平、结构体系确定 地震作用折减系数
1. 不同结构体系及构造的延性水平 结构体系 构 性 2 不同延性时的地震作用折减系数与位移增 2. 大系数 3. 各国地震作用折减系数和位移增大系数比 较
1.不同结构体系及构造的延性水平
延性 类别 普通框架 I类 普通中心支撑框架 普通框架-钢筋混凝土墙板结构 普通框筒 普通桁架筒 普通框筒、普通桁架筒 延性框架 延性中心支撑框架 II 类 延性框架-钢筋混凝土墙板结构 普通框架-内藏钢板混凝土墙板结构 延性框筒 延性桁架筒 延性框筒、延性桁架筒 普通筒中筒、普通束筒 塑性铰区 结构体系 梁柱节点连接形式 构件截面 类别 传统形式 传统形式 传统形式 传统形式 传统改进形式、半刚性连接 传统改进形式 传统改进形式 传统改进形式 传统改进形式 传统形式 C C C C B B B B B C 单重或双重 双重 单重或双重 单重 单重 其它
2001规范
• 增加了结构阻尼比的影响,规定对钢结构为 0.02,混凝土结构为0.05。 • 钢结构相对混凝土结构地震力提高系数
T Tg
T 5Tg 1.0
T 1.0 5Tg
平均值 1.107 1 267 1.267
12层 > 12层
1.126 1 319 1.319
1.087 1 215 1.215
二、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 主要不合理处
1. 采用多遇地震烈度为抗震设计依据 与国家规定将抗震设防烈度作为抗震设防依据不一致 2. 进行多遇地震抗震设计时,结构反应按弹性分析 与结构延性的好坏无关,不符合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 3. 设防烈度时结构的安全由构造措施保证 没有量化标准 可能构造过度也可能构造不足 没有量化标准,可能构造过度也可能构造不足 4. 按抗震等级的不同,采取构造措施及内力调整,保证 结构所需的延性 出现延性愈好,内力设计值大的错误结果
三 抗震设计理念的重新定位 三、抗震设计理念的重新定位
• (1) 抗震设计准则应该建立在设防烈度上, 准 建 在 度 非众值烈度 而非众值烈度 Q
– 美国 中震延性 Q e0 大震(50年2%)的2/3 – 欧洲 中震延性 50年 10% CQ e0 – 日本 二阶段 小震弹性 小震弹性设计 y 大震延性 中震弹性设计 e
中震延性设计 P
a
3 抗震设计理念的重新定位(续) 3.
• (2) “小震不坏”并非“小震弹性设计” 弹性 • (3) 构造措施的延性要求取决于结构体系的 延性设计目标,而非取决于抗震设防烈度
四 抗震设计的合理步骤 四、抗震设计的合理步骤
1. 根据期望的延性水平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 1 2. 确定考虑延性的地震作用 确定考虑 性 作用 3. 根据所选结构体系的特点和延性要求,对 构件是否允许进入塑性进行规定和区分 4. 构件设计: (1)对于不允许进入塑性的构件,弹性设计 对于不允许进入塑性的构件 弹性设计 (2)对于允许进入塑性的构件和节点,采用 有效的措施确保其能够达到预期的延性 5. 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进行第二阶段的 抗震验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