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锦集4篇)

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锦集4篇)

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锦集4篇)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1经济全球化趋势和internet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全世界的消费需求者与供应商能直接面对面地交易,从而对物资配送提出了快速、及时、准确、质优的迫切要求。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多样化个性的消费需求的出现,使经济社会对物流业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企业产品价格和质量已取得优势后,在生产,销售现场成本的控制已经比较充分的情况下,追求物流效率就成为现代企业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物流业已成为继制造业利润和商业利润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

有专家指出,今后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其焦点就在于物流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21世纪企业与企业的大比拼的焦点所在就是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

一、重庆的物流业的现状与水平重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城市,地处西部窗口位置,也是西部丰富资源和工业原材料外运的重要物流中转中心。

重庆地势独特,但交通运输业底子不薄,川渝高速、港口、航空、陇海铁路网系、京广铁路网系等都将重庆纳入了全国物流网络体系中。

重庆港还与上海港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重庆港将作为上海港向西部延伸的重要联接点,承担中国境内外物流大流动的重要角色。

目前,我市的物流业总体规模小,效率低,服务项目少,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远没有形成。

最大的物流企业年营业额也只有几千万元,与广东省的大型物流企业相差十倍,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天壤之别。

与我市年产值的流通与经济发展水平很不相称。

以重庆市云阳县城为例。

据调查,西南地区的物流业相比沿海真的差得挺大的。

寒假时,本组一成员网购了两款U盘,一个是成都的,另一个是广东的。

结果广东用申通快递,每一步物流信息都能在淘宝网上看到,从广东卖家送到重庆云阳客户手中,只用了两天半的时间。

而成都那个是和广东同一天寄出的,用的邮政EMS却用了四天才送到客户手中。

并且客户在淘宝网上根本就看不到物流信息,只能在EMS网站上查看相关信息。

2023年最新的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3篇

2023年最新的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3篇

2023年最新的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3篇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1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于2023年8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市现代物流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8月中旬,发改局、统计局一行5人对全市物流业发展开展了一次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多年来,我市依托区位、交通、产业和资源优势,不断优化物流企业发展环境,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努力培育现代商贸服务业,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不断呈现新的特点:1、物流业贡献作用日趋突出。

物流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资流通提供了有力保障。

根据统计资料测算,2023年全市物流行业总产出为32.92亿元,按行业划分: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政业)18.53亿元,批发和零售业14.39亿元。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在整个物流产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占全部物流产业总产出的56.29%。

2、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为辅的综合运输体系。

公路交通便捷,其中主要有郴州大道、郴永大道、资五公路、S213、S322线等城市道及国省干线公路全面建设完成。

截至2023年底,全市公路水路客货运周转量16229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8%。

年末机动车保有量66104辆,其中汽车保有量21400辆,摩托车保有量43905辆,农用运输车保有量692辆,挂车保有量107辆。

3、物流成长型企业蓬勃发展。

目前,我市已经发展形成了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培育了达达物流、宏发物流、博盛物流、邦华物流等具备一定成长性的现代物流企业,目前全市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共有7家。

其中达达物流已被确定国家3A级物流企业,是整个郴州县(市、区)一级别第一家3A级物流企业。

关于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调研报告标题: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我市物流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为了推动我市物流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旨在了解目前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以便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二、现状分析1. 物流业发展概况:我市物流业已实现全面发展,包括货运、仓储、配送等方面。

其中,货运量、仓储面积、配送网络等指标均有较大提升,但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中等水平。

2. 存在的问题:我市物流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包括: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效率低下;物流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足;配送网络不完善,影响了物流效率;物流成本较高,制约了产业的发展等。

三、发展方向与措施1. 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通过建立信息平台,推动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提高物流信息的透明度和及时性,降低物流成本。

2. 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大力引进和培育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提高我市物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通过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物流成本。

3. 完善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对物流配送网点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物流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效率,为企业提供更快捷、准确的物流服务。

4. 推动物流业务创新:鼓励物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业态,创新物流业务模式,提供差异化的物流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5. 加强政府支持与服务:加大对物流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物流企业投资兴业。

四、结论通过调研分析,我们认为,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要实现现代物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完善物流配送网络,推动物流业务创新,将是我市物流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五、建议1. 制定相关政策:政府应出台一系列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物流企业发展创新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关于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民营经济研究会7月10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民营经济研究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玉生、朱承平的带领下,对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委员们视察了八达物流、邮政物流、元通物流、益民物流等物流企业,并召开了有部分物流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认真听取意见。

7月24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民营经济研究会组织有关委员和成员,就如何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进行了专题研讨,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入“物流”概念。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产权关系日益明晰,物流业应运而生。

我市物流业起步于2002年,第一家登记注册物流公司——天长通宝物流公司在市区创办。

截止到目前,我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共有14家,其中物流公司5家、分公司5家、个人公司3家、个体户1家。

我市民营企业的崛起和规模的不断扩张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物流业的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天长经济的发展。

通过调研,大家一致认为我市的物流业虽有较快发展,但仍属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小”、“乱”、“低”。

1、规模普遍偏小。

我市大部分物流企业是一两间门面,两三辆车。

稍有规模的八达物流公司占地面积15亩。

目前最大的益民物流公司占地面积也只有200多亩。

随着我市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现有的物流企业规模远远不能满足于我市经济发展的需求。

2、经营秩序较乱。

据统计,我市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只有14家,在交通部门办理许可证的22家,企业发展较好的仅有四五家,而无证无照经营的超过50家。

这些物流企业大都是一块招牌、一间房子、一部电话、几名工作人员,物流安全无法保障。

我市铜城镇一家电缆企业因一家物流企业雇用社会车辆,结果车主将押车的企业职工杀死,抢走现金8万元以及一车价值几十万元的电缆。

事后查明该车主的驾驶证、身份证等所有证件都是假的。

商贸流通情况调研报告

商贸流通情况调研报告

商贸流通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一、商贸流通业的现实情况我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到今天已拥有(包括各类门店在内)各种商业网点近8万个,营业面积200多万平方米,商贸流通从业人员约28万人,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20亿元,上交国家税收和创造利润较为理想。

各类便民便利店、超市、洗衣店、美容美发店、早餐店、再生资源回收店、蔬菜市场等商业网点遍布城乡。

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不但为人民群众购物消费提供了好的环境,而且也成为我市税收的重要来源和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

最近几年,市中心城区商贸流通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中心城区现有商业网点2.8万个,营业面积约8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10万人左右、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40亿元以上,现有大型超市11家,专卖店10多个,大型酒店宾馆10家,各类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商场和商业广场8个,建设并投入运营的商业步行街3条、综合商业街4条、专业商业街2条,综合批发大市场7家、,集贸市场19家、特殊商品市场3个,生猪定点屠宰场2个。

这些大型消费购物场所己基本能满足市民消费,而且还能辐射全市城镇乡村,波及常德、长沙乃至湖北、江西。

己发展成为益阳市最具活力的商业文化中心。

我市商贸流通事业的发展是健康、稳妥、快速的。

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1、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十五”规划的前四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1年的76.8亿元到2015年增加到102.36亿元,仅四年时间增加了25.56亿元。

2015年预计115亿元。

“十五”时期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为8.35%。

同样,“十五”时期的第一年全市从事商业的就业人员约18万人,到“十五”期末的2015年从事商业的就业人员增加到28万人,比2001的净增10万人。

商贸流通规模的扩大,保证了人们的购买需求,扩大了就业,且在维护社会稳定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经营机制不断完善。

我国的商贸流通产业是在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快速发展起来的,随着商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大批国有商贸流通企业已合法有序地退出竞争性商业领域,取而代之的是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小型个体经营户,它们已成为市场的主体和生力军。

关于我市现代物流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现代物流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现代物流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市政协第三调研组2006年9月4日至9月20日,调研组根据市政协三届十七次主席会议的统一部署,市政协“增强我市中心城区经济竞争能力”调查调研三组,在刘耀清、周建国副主席的带领下,到市交通局、市工商局和市商务局,对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这次调研使我们对我市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市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近几年,在市交通局、市工商局、市商务局以及市政府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物流业(特别是中心城区的物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传统的商品市场发展较快,仓储、运输业发展迅速,现代物流企业初现雏形。

传统物流业的发展和现代物流业的出现对活跃我市城乡经济、搞活流通、促进经济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活、推动再就业工程的实施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的商品市场发展较快 〖HTF〗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商品市场292个,市场建设总面积117万平方米。

累计投资近4亿元。

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43个,农副产品193个,工业消费品市场48个、生产资料市场8个。

这些市场年成交额78.97亿元,占全市商品零售总额的27%。

解决劳动就业40366人(其中下岗职工11000余人,占就业人员27%)。

蓝特商贸城、洪城商港、沙隆达食品、干鲜果品大市场、小北门农资大市场、长港路农贸批发市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

(二)运输、仓储业发展迅速 〖HTF〗随着我市交通运输硬环境的逐步改善,仓储、港口、邮电、公共枢纽货运站场也凭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介入物流市场。

到2005年,我市已建成货运站场5个,其中国家公路枢纽货运站1个,与传统的货运站相比,新建的公路枢纽货运站设施、设备更完善,管理水平更高,站场的服务能力更强。

中心城区道路运输物流设施现有货运站场及交易市场6个,分别为长江物流园、燎原货运站、宏大货运站、荆州货运站、荆州物流广场和沙市集装箱中转站。

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调研报告5篇

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调研报告5篇

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调研报告5篇第一篇: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按照局党组“大学习、大调研、大落实”活动安排,我根据我工作上的初步了解,就我区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区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一)物流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态势1、具备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结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建设、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武汉新港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等一系列省重大战略的部署,与城镇体系、产业布局相协调,黄州区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铁路和干线航道为主骨架,运输枢纽和港站为主要节点,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合理、衔接紧密、便捷通畅、安全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

截至2019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1624.97公里,路网密度达450公里/百平方公里,居省市前列。

按行政等级划分,其中:国道35.03公里,省道73.56公里,县道164.74公里,乡道439.54公里,专用公路8公里,村道904.1公里。

按公路技术等级划分,其中:高速公路21公里,一级公路119.17公里,二级公路100.35公里,三级公路415.51公里,四级公路989.94公里,公路形成“三纵三横”格局。

境内河流适航通航里程57.87公里,其中长江36.67公里,内河(巴河)21.23公里。

境内长江岸线36.67公里,宜港长江岸线20.89公里,目前已利用11.06公里,生产性码头泊位占用7.9公里(包括已建和在建码头)。

已建码头主要集中在唐家渡港区黄冈长江大桥下游及张家湾港区的鄂黄长江大桥下游。

适于近期开发的深水岸线主要集中在唐家渡港区。

内河(巴河)岸线总长约21.2公里。

按照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和监空经济区的形成建设的要求,铁路枢纽建设的全面提速,鄂州机场、监港新城、g347陶巴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推进,黄州作为武汉城市圈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快速发展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二、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现代物流业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我市物流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粗放型发展阶段,处于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过渡阶段。

具体表现为物流成本过高(,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8.3%,深圳市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5.9%,同期美国、日本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0%不到,而我市却高达20%()),运力结构不太合理(参见表1),物流的外部负效应(如能源浪费、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增加。

困扰物流业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主要有:1、物流管理体制亟需完善。

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而现状是分行业运输管理方式和分部门管理体制并存,各部门、各行业各管一块、各自为政、政出多门。

全市物流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造成衔接不畅、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致使物流运行系统环节多、周转慢、费用高、服务差,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2、物流供需结构不平衡,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

一方面,受观念的制约和信任机制缺失的影响,大多数工商企业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少数企业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只是把部分物流服务业务进行外包,导致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我市物流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和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不多,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运输企业(目前尚无一家运输企业达到货运一级资质,二级也只有一家)和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现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缺乏。

另外,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储运能力明显不足。

3、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我市尚没有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只是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中,有一条关于物流业的内容,但实施以来,只兑现了13.9万元扶持资金,关键是该项政策门槛太高,让企业难以企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2009-07-28 信息来源 :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五调研组】 根据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调研的总体安排,杨治茂副主席率第五调研组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就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态势 1、具备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处四大物流通道的交点(东、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西南地区物流通道),周围500公里范围基本覆盖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近5亿人口。

合肥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形式并存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是全国“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网络体系规划中的42个节点城市之一。

随着铁路枢纽建设的全面提速,机场、港口、出城口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推进,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进入21世纪之后,合肥经济增长进入加速期,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6.9%。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664.84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进出口总额77.08亿美元,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078.3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09.29亿元。

今年1-5月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6户,总数达到1563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接近2006年全年水平。

随着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预计未来我市工业仍将保持高位增长。

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了需求,拓展了空间。

3、当前的宏观政策、环境十分有利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一是现代物流业作为唯一的服务行业进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合肥被确定为全国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

二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及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将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更好的支撑。

三是合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契机。

4、近几年我市物流业呈现出总量初具规模、速度日趋加快、质量日益提高的态势。

从总量看:2008年,我市物流企业600户,固定资产原价28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从业人员4万人,完成增加值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3%,占服务业的比重为7%(上述数字不含个体户和铁路运输)。

从流量看,2008年全市总货运量达到9536万吨,其中,公路7195万吨,铁路1284万吨,水运1055万吨,民航1.77万吨。

从占我市货运主体的公路运输看,共有道路普货运输业户4508家(含个体户),普货运输车辆31568台、总吨位136726吨;危货运输业户26家,危险品专用车辆726台、总吨位7933.3吨。

表1 2006-2008我市货运总量及运力结构示意图单位:万吨从增速看:纵向比较,2008年我市货运量同比增长18.6%,比2006年加快8.1个百分点;与中部省会城市横向比较,近三年来我市虽然货运总量靠后,但2006年、2007年增速居中,2008年增速第一。

表2 2006-2008年中部省会城市货运量及增幅比较 单位:万吨,%城市名称200620072008总量增幅总量增幅总量增幅长沙12477.8413.516183.7329.717221.99 6.4武汉20485.76 6.222554.9310.124347.357.9郑州2669312.43173818.937351.0017.7南昌4792.93 5.352299.15490.70 5.0太原18716.8 5.720126.37.520960.20 4.1合肥6776.1210.58037.5218.69536.0718.6 从质量看:涌现了一批发展较好的企业分立物流,如安泰物流、华泰物流等;一批机制灵活、经营规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迅捷物流、徽骆驼等;一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如中外运、宝供物流等入驻合肥经营;原来从事传统运输业务的市运输总公司、润安集团等企业,正积极变换角色,逐步加快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运输方式的转变。

占地百亩以上的物流园区及货运站场12家,主要分布在大型批发市场和工业区附近。

货运车辆运力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厢式、罐式、集装箱、冷藏、重型半挂牵引、大型物件等专用车辆吨位数已占据我市营运货车总吨位数的半壁江山。

危货运输企业初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车辆实行了公司化经营和管理。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1、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

2008年,我市商贸企业8700多户(不含个体),实现营业收入2353亿元,从业人员17万多人,完成增加值1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11%,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增长25.5%,占全省的份额由2006年的18.9%上升到19.8%,增幅在全国省会城市连续两年位居第一,在中部省会城市连续三年位居第一。

表3 2006-2008年中部省会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幅比较 单位:亿元,%城市名称200620072008总量增幅总量增幅总量增幅长沙865.6116.41037.0319.81273.8722.8武汉1293.3314.61518.3017.41850.0521.8郑州822.216.3978.7019.01206.3023.2南昌358.416.6426.6919.1528.8924.0太原436.4713.7515.9118.2619.9520.2合肥384.3118.5469.0022.0588.3625.5 2、商业设施较齐全,大商贸、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2008年底,合肥市区拥有各类商业网点4.6万个,营业面积380万平方米。

其中,营业面积大于600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商业设施47个,业态包括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店和仓储会员店;连锁农家店814家,乡级覆盖率达到100%;商业街39条(综合街14条,专业街25条);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批发市场47个,“金鼎百货店”3家。

3、市场主体日益壮大。

合肥百大集团2008年实现销售额192亿元,同比增长24%,位居中国服务业百强第93位,连锁百强第14位,零售百强第10位。

周谷堆农产品市场、安徽大市场年交易额分别达105亿元、85亿元,双双跨入全国同类市场10强行列。

商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2005年至今,全市商贸流通业引进内资40亿元人民币、外资5亿美元。

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500强及国际知名零售企业陆续入驻;北京华联、上海世纪联华、国美电器等国内有影响的商贸企业也先后登陆合肥。

二、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物流业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我市物流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粗放型发展阶段,处于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过渡阶段。

具体表现为物流成本过高(2008年,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8.3%,深圳市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5.9%,同期美国、日本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0%不到,而我市却高达20%(2006年)),运力结构不太合理(参见表1),物流的外部负效应(如能源浪费、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增加。

困扰物流业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主要有: 1、物流管理体制亟需完善。

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而现状是分行业运输管理方式和分部门管理体制并存,各部门、各行业各管一块、各自为政、政出多门。

全市物流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造成衔接不畅、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致使物流运行系统环节多、周转慢、费用高、服务差,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2、物流供需结构不平衡,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

一方面,受观念的制约和信任机制缺失的影响,大多数工商企业习惯于 “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少数企业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只是把部分物流服务业务进行外包,导致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我市物流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和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不多,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运输企业(目前尚无一家运输企业达到货运一级资质,二级也只有一家)和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现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缺乏。

另外,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储运能力明显不足。

3、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我市尚没有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只是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中,有一条关于物流业的内容,但实施以来,只兑现了13.9万元扶持资金,关键是该项政策门槛太高,让企业难以企及。

4、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企业缺乏物流管理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教育机构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社会上缺乏专业咨询机构,政府缺乏专业物流管理与规划人员。

5、物流基础工作亟需加强。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运条件建设仍需加强,航道等级低、港口基础设施薄弱、分布不合理状况亟需改变。

二是全市尚未建立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信息化程度不高。

三是物流统计工作薄弱,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

四是物流园区、货运站场规划建设相对滞后,布局不尽合理。

五是全市尚没有一家出口加工区或B型保税物流中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6、行业自律不够,市场竞争不规范。

由于我市物流行业协会成立时间不长,会员覆盖面不广,行业影响力弱,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

物流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不同程度存在压价竞争、偷漏税、超载严重和极少数经营户卷货走人的现象。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形势较好,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市场结构功能尚需完善。

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

农村市场发展滞后,现代化流通方式缺乏,连锁农家店村级覆盖率只有50%。

二是市场的产业带动效益和集聚效应不明显。

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等大型专业性市场少,与支柱产业关联度不强。

三是社区商业基础设施数量不足。

四是商业特色有待加强。

商业地块开发、建筑外观设计、专业形象设计等方面缺乏统筹策划和开发,导致商业的特色不明显,形象不鲜明。

大多数商业设施在定位上只是一般消费和购物,大众化业态多,品牌差异和特色差异不明显。

高附加值的高端消费品市场供应不足。

2、流通总量小,民营企业规模小,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