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名作欣赏论文
影视鉴赏论文

《厨子·戏子·痞子》——荒诞却又别出心裁的抗日喜剧(影评)大概是国内严苛的电审制度使得许多题材都不能涉及,诸多风格突出,个性十足的青年导演都还是走上了抗日这条路。
一贯走黑色幽默路线批判民族性的管虎此次从“非主流”华丽转身,以略显主流的姿态大胆尝试极为张扬的“歌颂体”荒诞喜剧——《厨子戏子痞子》,给花样迭出的中国抗日题材提供了又一可能。
相比管虎之前已经有过个性张扬的非常规抗日片《斗牛》,这次,《厨子戏子痞子》则是打正旗号讲述抗日。
从电影类型的多样性看,《厨子戏子痞子》具有一定先进性,喜剧是绝对的喜剧,正戏也是绝对的正戏,实现了主流与喜剧的一种另类结合。
尽管管虎还是用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法,而这些手法最终还是为一个所谓的“正剧”内核来服务的。
同时,这些手法将管虎的黑色幽默发挥到淋漓尽致,另外,也像《杀生》一样,充满悬疑,环环相扣,是一部好看又耐看,搞笑又震撼的抗日喜剧。
电影《厨子戏子痞子》故事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日本731部队投放的细菌发生变异,“虎烈拉”横行华北,进而威胁到日军。
日军密电急召专家携秘方前来灭疫灾,刘烨、张涵予、黄渤则化身厨子戏子痞子,在一家旅店截获专家,使出浑身解数击垮俩人斗志,最终成功破译出配方,解救了北平城的百姓。
本片以二战乱世里的北京城为背景,以一场大瘟疫危机为引子,演员刘烨、张涵予、黄渤所饰演的三个小人物,阴差阳错卷入其中,为了让敌人交出疫苗,三男一女四位主角煞费苦心,不仅装疯卖傻,还要审时度势,见缝插针的大卖苦肉计、离间计……把观众绕晕的同时,戏里的两个“日本子”也已经被折磨得快疯掉了,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又热血沸腾的荒诞喜剧。
抗日喜剧这个剧种已经不是头一回出现,将二战题材以插科打诨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
国内的《举起手来》且不提,1966年的《虎口脱险》就是其中的翘楚。
不过,如何把握住在二战这么严肃和残酷的大环境下去进行喜剧的创作,这就需要导演和编剧极大的本事。
霸王别姬赏析论文

霸王别姬赏析论文摘要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该片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赢得了全球观众的赞誉。
本文将从剧情、人物形象和宏大的艺术氛围等方面进行赏析,探讨霸王别姬的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
1. 引言霸王别姬是由导演陈凯歌执导,由张国荣、张丰毅和巩俐等演员主演的一部电影。
该片于1993年上映,讲述了两位男主角同为京剧演员的程蝶衣和段小楼之间的爱情纠葛和悲剧命运。
这部作品在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同时也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2. 剧情赏析霸王别姬以其丰富的多元文化元素和剧情设定,成为了一部充满戏剧性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中国,背景是中国传统京剧戏班的兴衰历程。
影片通过两位主要角色的命运描述了京剧的兴起、黄金时代和走向衰落的历程,以及他们身处其中的矛盾和困境。
剧情似乎在讲述一个个个体的人生经历,却同时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命运变迁。
3. 人物形象赏析霸王别姬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出色,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感人。
程蝶衣是一个温柔、善良的男子,他对京剧有着执着的热情,同时也承受了爱情和性别角色的重重压力。
段小楼则是一个复杂而有魅力的角色,他在事业和爱情之间做出了艰难的选择。
他们的形象呈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引发观众对人性和社会的深思。
4. 艺术氛围赏析霸王别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视觉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运用了大量的霓虹灯光和强烈的色彩对比,创造出了宏大的视觉冲击力。
场景的切换和服装的设计都展现出了导演对细节的精心雕琢。
此外,电影中京剧的表演和音乐也成为了影片的亮点,极大地增强了整个故事的艺术观赏性。
5. 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霸王别姬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中国本土赢得了巨大的成功,还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观众的喜爱。
该片通过独特的故事和艺术形式,呈现了普遍的人类情感和命运之理,引发观众共鸣。
同时,它也为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中国电影鉴赏论文

中国电影《霸王别姬》你我赏1905年由谭鑫培主演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片段正式展示在人前,标志着中国电影诞生。
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中国电影蓬勃发展,在现今信息化迅猛发展,人们逐步习惯快节奏的情况下,商业化的电影日益增多,能引起人们深思体悟的影视作品也随之减少,我们更应慢下来平静地品味曾带给我们对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与领悟,指导我们创造引起社会与人性的思考的优秀作品,激发更多的灵感。
中国大多数电影有着浓烈的民族特色,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以下介绍的这部影片《霸王别姬》也是如此,但它还有着独特的对人性审视以及时代的命运探索,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与深思。
《霸王别姬》是一部经典的作品,该片还获得了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第51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多项奖项,该片富有深刻的意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我们都被它所征服,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完美呈现,更是人性力量的有力展示。
陈凯歌作为自李碧华改编的小说《霸王别姬》的导演,他是极其认真负责的,秉着对原著的高度还原精神,但不是照搬,而是对原著进行合理的改变,使得向观众展现出来的场景、动作、人物情绪等独具匠心,张国荣、张丰毅、巩俐等对艺术的执着负责也成就了《霸王别姬》的经典。
有句俗话说借戏话人生,该剧中展现京剧,人生百态展现在台前,《霸王别姬》表演戏曲与戏路相呼应,前面第一场京剧与两人的戏路起点相契合,菊仙出现时,唱到有离别之意,也暗含了两人即将破裂的感情,后来曲目《贵妃醉酒》顺应了兄弟不和,结局是蝶衣与小楼合演,最终在台上自刎,最终展示了他们的悲惨结局。
蝶衣因为是妓女生下的原因以及本身身体残疾,地位低贱,所幸小楼对其关爱有加,但蝶衣对艺术的痴迷程度造就他的悲惨命运。
后来,在当时残酷的时代背景下,一直注重兄弟情义夫妻情分的小楼也背弃这些感情,决然做出自私伤害他人的事情来,由此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在严酷的政治条件下暴露无遗。
影片另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是同性恋非常态的展示,现今社会稍微对同性恋持宽容支持的态度,可知当时社会对同性恋的排斥与鄙视之深,蝶衣与菊仙同喜欢小楼,但因为世俗所不堪,终不得所想,男欢女爱才是正道,而在文革时期小楼的背叛,使得他身心俱惫,亦对艺术追求感到失望,他的悲剧命运由此可见了。
从影视赏析角度研究《芳华》多重审美维度-电影论文-艺术论文

从影视赏析角度研究《芳华》多重审美维度-电影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影视赏析论文最新范文10篇之第三篇:从影视赏析角度研究《芳华》多重审美维度摘要:新时代里影视作品必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根据著名作家严歌苓的同名作品改编、冯小刚导演的情怀文艺片《芳华》是近年来创作出的的电影作品之一,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彰显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影视作品。
影片讲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工团里一群青春洋溢的少年男女的成长故事,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物的生存境况和矛盾冲突,彰显了强韧的戏剧张力,折射出独特的审美意蕴,引起了一代人的共鸣,具体表现为视听艺术的强烈穿透力、叙事审美的影像与现实交织、直面人性的幽深之处等多重审美维度。
关键词:《芳华》;影视赏析;审美维度;Abstract:In the new era,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must express their feelings for the people. Youth, an emotional literary film directed by Feng Xiaogang and adapted from the work of famous writer Yan Geling of the same name, is one of the best film works created in recent years. It is an excellent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 that integrates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qualities and highlights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film tells the growth story of a group of young men and women in the armys literary and artistic troupe in the 1970 s and 1980 s. It shows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contradictions of the characters under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highlights the strong dramatic tension, reflects the unique aesthetic connotation, and arouses the resonance of a generation, which is embodied in audiovisual art. The strong penetrating power of art, the interweaving of image and reality of narrative aesthetics, and the deep place of facing human nature directly are multiple aesthetic dimensions.Keyword:Youth; film and television appreciation; aesthetic dimensions;《芳华》以时期另类存在的军区文工团为载体,通过建构标识时代特征的影像意象,叙述了文工团青年男女不无虚饰的芳华岁月,表达了对集体主义的控诉以及对社会丑陋现象的抨击,传达出强烈期盼社会正义回归的意愿。
国内影视文学鉴赏结课论文

我眼中的霸王别姬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不知道也不去深究我对霸王别姬这部电影的见解到底对不对,只是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情用自己仅有的匮乏文字去说说我的感受。
霸王别姬主要讲述了一个妓女母亲出于生活的无奈将儿子小豆子(程蝶衣)送去戏班学唱戏,经过长期的努力,蝶衣和他师哥小楼合演的霸王别姬在京城一举出名,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蝶衣和他的师哥感情深厚,蝶衣慢慢将这份感情转化对师哥的同性的喜欢爱慕,途中却出现了菊仙,在大时代背景不断变化的下,三个人的故事。
老实说,在没看霸王别姬前,我对国内电影是排斥的,狭隘的觉得中国拍不出什么大片子,不过是青春校园玛丽苏,不然就是抗战神剧,再者是无厘头的无营养喜剧,因而也很少看国内的电影,这也是我选国内影视文学鉴赏的原因之一。
但是当我看了霸王别姬时,的确是被震惊到了。
首先霸王别姬整个电影中的背景布局和背景音乐选取的很到位的,故事情节流畅,开片主人公的亮相,灯光慢慢的将蝶衣和小楼照亮,围在一个圈内,周围一片漆黑,第三个人的旁白,将电影很好的拉开序幕。
霸王别姬把用三个小时把几个时代给串联出来了,人的生活故事是大时代下的历史产物:蝶衣的母亲是北洋军阀时代的产物,一个弱女子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选择那种生活,我们无可指责。
同时她将蝶衣的手指切去狠心将蝶衣留在戏班也可以理解了。
张公公也是时代的产物,只是他属于被抛弃的那一类。
小癞子也是时代的弃儿,小癞子的最大的追求是天天吃冰糖葫芦。
或许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唐,但是那就是事实,而且是那么真实,当看到小癞子说以后他要是当角儿了,就天天吃冰糖葫芦,最后他选择吃完兜里的糖葫芦然后上吊自杀时,我嗓子被咽住了,我不觉得那个情节夸张,恰到好处。
故事情节也是大时代的历史产物,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便没有小四的背信弃义,也不会有后面蝶衣和小楼相互残杀的故事了,其实,确切说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建立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的,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下你是无法决定自己的故事情节的,每个人都是被动被推动向着时代前进的方向走的,霸王别姬便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总括,只是单纯依靠京剧的发展就把军阀时期的动荡不安,抗战时期的混乱,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捕风捉影的矛盾特征表现出来了。
影视鉴赏论文

影视鉴赏———《霸王别姬》熟悉电影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是始于京剧表演《定军山》中的片段。
京剧的银幕化不仅使中国人稳拿了初次尝试拍片的一个第一,也戏剧性地使“国粹”——京剧与“洋货”——电影紧紧结合在一起。
京剧的一招一式,念唱做打,无不传神,富有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韵味。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虞姬与霸王在垓下被围后,虞姬面对与霸王即将生离死别时吟唱的和歌。
这出剧揉合了历史和爱情“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英雄末路与“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的美人殉情。
也是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千古绝唱。
1993年的电影《霸王别姬》改编自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描述的是新旧社会梨园里一段凄婉悱恻的爱情故事,影片并不着重记述风云变幻的世事更迭,而是以用写野史的笔法呈现出了横亘半个世纪的一段情愫,讲述了两个伶人的悲喜人生。
电影剧情:20世纪20年代,年幼的小豆子随着做妓女的母亲来到关家科班,由于无力抚养孩子,只能狠心把豆子的六指切掉一指头,把又惊又痛的小豆子按在祖师爷的香案上完成了入梨园行的仪式。
同科班的孩子虽然都出生贫寒,但都歧视这个妓女的儿子。
唯有大师兄小石头怜悯他,对他关照有加。
那时戏班的训练手段既苛刻又残忍。
眉清目秀的小豆子被选作旦角,让他念“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
他曾本能的抗拒,但因此几次遭到师傅的毒打。
终于有一次出逃的机会,却偶遇京剧名角,他意识到只有苦练才能有成就,于是重返戏班,小石头却因放走二人而遭挨打,小石头决心自己一人扛下所有罪责,而一同逃走的小癞子却因怕刑罚而自尽。
经历生死之劫的豆子终于明白师傅的教诲:“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
”但是,他任然分不清假戏与真实生活,总是固执地念错戏文,直到他最敬重的师哥用武力让他“承认”自己是女儿后,他才潜意识里彻底相信自己就是女儿,这也为以后他与师哥这段感情埋下伏笔。
影视鉴赏论文

三明学院选修课程论文论文名称:电影《末代皇帝》赏析论文姓名:赖乃辉学号:20120663216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班任课教师:胡榕评定成绩2014年5月20日电影《末代皇帝》赏析论文赖乃辉20120663216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这学期,我选修了影视鉴赏这门课程,本学期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课堂上的认真听讲,对这门课程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本课程临近结课阶段,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我针对《末代皇帝》这部电影进行赏析,经观看多遍之后写下了这篇论文。
看完这部电影,我大致有了一些了解。
这部电影让我感触很深,人生入戏,戏如人生。
博仪,他的一生就像一部经典电影,值得人细细品味的。
同时,电影中色彩效果的运用也是可圈可点,别具匠心的。
下面我就结合着这学期学习的色彩学知识,浅谈这部电影的色彩的别具一格之处。
众所周知,电影有彩色的,也有黑白的,这些形形色色的电影基调和色彩表现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影片把握,也是导演心理及其风格构成的一种潜在表现形式。
在电影《末代皇帝》中,色彩的美学价值,色彩视觉效果的审美价值,正是由于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情感、意念,才使得画面色彩的最终表现比自然界、比现实生活空间中的色彩关系更为强烈。
主观色彩的运用所形成的画面主观色调效果,带有强烈的个人意志。
画面效果与客观现实比较,有很大的不同,而正是这种不同超越了自然物质的原有形式,上升为一种有个性倾向的、有意味的造型效果。
也正是这种不同,与影片叙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表达创作者的鲜明个人风格,渲染在影片中所强调、营造的气氛,影响人们的情绪与情感。
溥仪从三岁起登基,他那时候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
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
他以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身边是押送监视他的解放军。
他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
影视鉴赏论文-(5000字)

《海洋天堂》——爱的海洋,情的天堂所谓“爱”是催人泪下的父爱,所谓“情”是世间最令人动容的亲情。
作为一部十足的“泪弹电影”,2010年6月暑期档上映《海洋天堂》让炎炎夏日也多了一分感动,这也是我对该片最初的印象。
《海洋天堂》一方面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薛晓路老师的荧屏处女作,另一方面加上李连杰,文章,桂纶镁等的出演以及杜可风,奚仲文,张叔平,久石让多名国际级电影工作者的幕后制作班底吸引了不少关注的目光。
《海洋天堂》是用学院派的笔调以标准格式写出的命题作文的标准答案。
这个结论并不是说薛老师的导演处女作有多少学究气,善意的说,只是深味到一种深居简出的宅气,换句话讲,是艺术标准上的无懈可击。
院派剧作系的老师,剧本写作必然会遵循标准写作的范式,这点是《海洋天堂》不可避免的小硬伤,他不自觉地模糊了电视剧和电影的界限,稍有不慎便容易出现过于“水”的局面,而薛老师总的来说还是尽力弥补了这一点,用心的设计出讲述这个主题必须的细节,很多时候这个细节还算动人也颇有新意,可尚不足以掩盖本质上的缺陷。
影片讲述了一位47岁的父亲,名叫王心诚(李连杰饰),他21岁的儿子大福(文章饰)从小患有孤独症,完全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无法独立生活。
大福的妈妈在大福年幼的时候,因为承受不了儿子患病的在一次意外中丧生,王心诚独自一人把大福抚养长大,与儿子相依为命。
然而此时,王心诚被确诊患肝癌晚期,生命只剩3~4个月的时间,如何安置好大福的生活,成了日夜焦灼王心诚的心头大事,他甚至想到要带着大福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经过多方打听,历尽周折,王心诚终于找到了一所能够接收大福的机构,却发现大福在这局促单调的环境中,如同离开了水的鱼,顿失生气。
大福生性爱水,每天在父亲工作的海洋馆里畅游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他还在这里结识了唯一的朋友,表演杂技的玲玲(桂纶镁饰),大福成了独自在异乡漂泊的玲玲最好的倾听者。
为了大福能够快乐地生活下去,留在他最心爱的海洋馆,王心诚为自己制定了最不可能完成的计划,教会大福在海洋馆“上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渔光曲》解读无声电影
或许是因为自己才疏学浅,或许是因为它之前还没有走进我的视眼,早已习惯了有声电影中的视听效果,无形中在我心中给无声电影下了一个定义——没有声音、无聊。
拿它和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相比,很难想象电影中如果真的没有声音,他应该怎么样来演,故事情节怎样清晰地展示给大家。
可是当我第一次看到蔡楚生先生导演的《渔光曲》之后,才发现我的那些担心都是多余的。
无声电影以其特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着它的魅力,让我不得不以一种新的眼光来认识它。
无声电影又称为“默片”,是对有声电影发明之前所有电影的统称。
在电影诞生之后,由于电影声音技术的局限,早期电影只有影像,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剧中人物的说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单画面字幕间接表达。
当然,有些电影院在电影放映时,会在现场有音乐家根据剧情发展进行即兴伴奏。
就以电影《渔光曲》为例,这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影视奖的故事影片。
它在上海的金城大戏院揭开自己的神秘面纱,当时正值上海60年未有之盛暑,影片竟然连映84天之久,破《姊妹花》连映60天的记录,创造了又一个票房奇迹。
影片的开始,画面定格在一个贫苦善良的渔民家里,在那个狂风暴雨的晚上,渔民徐福的妻子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子女小猫和小猴。
“福林,恭喜你……男的”,“这个是女的”。
虽然仅仅出现了两行字幕,但是结合画面中人物的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电影开始后的情节发展已经清晰地呈现给大家。
包括在随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出现的字幕,例如:子英和徐妈说的“徐…徐妈,你婆婆快不成了…他们叫你马上回去…”;小猫对妈妈说的“我…我们都有工做了…明天就要去上工”;子英对他的爸爸说的“这是徐妈的儿女,徐妈给火烧死了,赶他们走,不是等于比他们自杀?!”等等。
与有声电影相比,默片中这些字幕的出现,既交代了剧情的发展,又是展示台词的必要手段,具有强烈的画面性质,能够影响影片的节奏。
当然,类似于“上海到底是个好地方,他们都很高兴呢”这样的字幕还有对影片进行评论说明,引导观众的作用。
在这部影片中,空镜头时常出现。
片头,东海的早晨,太阳渐升,朝霞映着动荡的波浪,渔民们在海上捕鱼;徐妈的婆婆快要去世时,对门前大树上乌鸦的描写;小猫在唱《渔光曲》时,大海上穿行的帆船,满天愁云下的夕阳,远处的群山;当然还有最后小猴生命快要结束时,对他和小猫的特写——小猴躺在小猫的怀里,小猫给他唱着那首《渔光曲》……在默片中,空镜头的出现主要用以抒发人物的情绪、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表达作者的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的作用。
空镜头的运用,不只是单纯的描写景物,而成为影片创作者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相结合,加强影片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在空镜头这一点上,默片
与有声片是相通的。
谈及《渔光曲》这部影片,不得不提《渔光曲》这首歌曲。
在这部影片中,《渔光曲》一共三次被小猫唱起。
第一次是小猫、小猴与何子英小的时候,渔光曲寄托了小猫对读书的渴望。
那时候,生活虽然是苦涩的,但是在唱渔光曲的过程中,他们依然是快乐的,小猫依然有着灿烂的笑容。
第二次,影片以很长的篇幅展示了渔光曲的全貌,就好像是一首MTV。
前半部分云儿飞鱼儿翔,潮水升浪花涌,渔船儿飘飘,虽然画面较为粗糙不清晰,但是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风光如画,生活似乎也应该是如此的美好;但是后半部分刻画的渔民生活却是如此艰辛,与前面的美丽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对渔民苦难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用如此长的篇幅来展现一首歌,应该是那个年代的第一次,也应该是蔡楚生先生的一次伟大的尝试。
虽然说当时的录音手段是粗糙的、落后的,但是丝毫不能掩盖这首歌曲的魅力。
小猫第三次唱起渔光曲,在泪影歌声中,小猴在妹妹的怀抱中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其苦难的生命,这是一次哀伤的祭奠。
也正是《渔光曲》这首歌曲,让主题沉重的电影平添了一丝清新的海风。
而在动听的旋律里,我们听到的是渔民真实的状态,苦难的生活。
《渔光曲》这部无声影片取材现实生活、情节刻画细腻、表现手法通俗和表演技巧精炼,显示了蔡楚生导演艺术技巧的成熟和他艺术风格的进一步形成。
在影片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结合上,在画面造型的美感追求上以及对待意境的营造上,都有成功的探索和创新。
影片虽然是无声片,表现手法质朴,但是却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开头和结尾尤为动人,前后对应地配以清新真挚的主题歌,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影片《渔光曲》只是无声电影的代表之一,无声电影并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无聊,反而让我这个习惯了有声电影的90后渐渐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或许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有失就必有得”吧——在无声电影中虽然听不到人物的对话,但是却让我们看到了人物格外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这是现在有声电影所无法比拟的。
无声并不代表无聊,无声但是有情。
声音并不能代表一切,以至于当我们今天回味起《渔光曲》《The goddess》等这些无声影片时,心中产生的是一种敬意。
从《渔光曲》解读无声电影,从《渔光曲》认识电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