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影视文化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与现代影视创作的融合之路

传统文化与现代影视创作的融合之路

传统文化与现代影视创作的融合之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影视创作越来越多地涵盖了传统文化元素。

它们的融合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引领大众走向更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然而,传统文化与现代影视创作的融合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

首先,传统文化和现代影视创作的融合需要考虑如何合理地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影视创作中。

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代表,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和文化的精髓。

现代影视创作则是一种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表现方式。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影视创作中的运用需要遵循现代审美观念,创造出符合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形式和内容,让传统文化元素更好地融入现代影视创作中。

比如,从画面拍摄、音效设置、角色设定等方面来表现传统元素,使其美轮美奂,细致入微,形成现代影视作品的独特风格。

其次,传统文化和现代影视创作的融合需要考虑如何坚持自身特色,又不失现代化。

在融合传统文化元素时,需要注意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特色和韵味,同时也不失现代影视创作的原创性。

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文化元素的形式和意义,融合现代化的手法和表现方式,让这些元素拥有更深刻、更具现代意义的解读和发挥。

比如,通过在原有传统故事的基础上加入现代主题和现代审美元素的处理,让现代观众能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一种深入人心的艺术效果。

最后,传统文化和现代影视创作的融合需要考虑如何提高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影视媒体的威力和影响力已经不容小觑,在这方面开展传统文化和现代影视创作的融合,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同时也提高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在融合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影视媒体的特点和影响力,在传统文化中选取一些与影视受众沟通度更高的文化元素进行传播,以扩大文化的影响力。

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影视创作的融合,使我们在现代环境下,更好地回归传统文化,感受文化的底蕴和深度,让传统文化元素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弘扬,同时也推动了影视创作的深入发展。

从《霸王别姬》看中国传统文化与影视艺术的深度融合启示

从《霸王别姬》看中国传统文化与影视艺术的深度融合启示

画, 这 种刻画 一方 面 向那 个 时代社 会化 生存提 出了
质询 , 另一方面 , 亦 向传 统文化的后现 代生存提 出了 扭 曲生存的质询。 这部影片 由历史内涵而引申至人文 关照, 由人文 关照而 引申为一种联动着那个 时代 , 与
这个时代 的一体化 的社 会文化思考 , 其表达 的意 象已 经不仅仅 只是一种对 于影 片中的传 统文化 的式微 的
度 融合, 提 供了 圆熟的艺术准备与思想铺 陈, 同时,
更为影视艺术 的由戏中戏中跳 脱出来回归现实 , 提供
这种 悲壮而 感动则是因为一部影片 《 霸 王别姬 》 。 影
片是 改编自李碧华 的同名 小说 , 影片围绕着一对京剧
了平滑 的且强大 的意 识受辱与两 位主 角故㈣成 『 } ] 无缝淡 淡 人 衔接 这种圾 艺 术件 的 一 暖 ‘ 寒、 一辱一柴 的强 对
比 的巧妙 衔接 , 既将 统 文化与 人物 命运 紧密 地 交织在了一起 . 又将时代背 景■人物成长 紧密地联
在了一起 ( 三) 传统 文化本 位性与影视艺术渗透性 的深 度
体性 别社会 化下意识 扭曲 反噬进行 了较 为着力的刻
更将 针对 那个 时代的一腔愤 懑借 由文化 艺术形式流 畅 且隐性 地 表达了出来, 尤 其是 对 于传 统 文化 的行 将 消亡 , 创 制者更 是充 分 表达了其痛 惜 之情与 无奈
之感。 影片虽然切近 于人物刻 画 , 但 却透 过对于人物 的关切 映现 出了对于 由人物而社会 、 由社 会而时代 、
C h i n e s e F i l m R e v i e w I 中 国 电 影 评 论
从《 霸王别姬》 看中国传统文化 与影视艺术的深度融合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剧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剧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剧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跟随时代的脚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备受关注。

尤其在影视方面,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人开始注重文化的投入和历史的还原,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并且同时也为影视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传统色彩在影视剧艺术中的作用从人类到大自然,从环境到事物,我们的周围充满着不同的色彩。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色彩,则是其中最辉煌的一部分,它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色彩,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古老气息。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古装剧破土而出却反响平平,但《延禧攻略》却脱颖而出,吸引了大众的目光,这其中的缘由不仅仅是因为它完美的剧情设计,更是因为它色彩恰当的运用而让观众耳目一新。

在影视的后期创作中,制作者会通过对色彩的处理,使画面达到他们所期待的样子。

色彩对于整部影视剧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古装影视剧《延禧攻略》中,通过中国传统色彩霜色、靛青、杏黄等莫兰迪色系制作的衣服,营造出鲜明的历史氛围,顺利的把观众的情感带到剧情中,高度的還原了清朝时期的人文历史。

在后期制作中,制作者对其画面的颜色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在画面的色调创意中加入了麦色底色,再以其为基础开始叠加每一层颜色,逐层把不同的颜色随着想法融入进去,随后根据不同人物、不同场合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形成了我们所观看到的效果,使整个画面有了一种古画底色的感觉,使整部古装剧在符合当代色彩审美的基础上,不脱离历史背景。

色彩完美还原的不仅仅是剧中涉及到的历史,同时也进一步赋予了整部古装剧灵魂,使之在符合史料的基础上更加生动。

二、传统戏曲元素在影视剧中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凭借其独特且富有魅力的特色在影视剧中脱颖而出的文化元素就是戏曲。

戏曲起源于宋代,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传承至今较为有名的京剧外,还有各类诸如越剧、黄梅戏、豫剧等地方戏。

在我国影视剧艺术中,戏曲元素同样常常出现于古装剧的制作中。

首先戏曲的服装是古装剧戏服制作的依据,古装影视剧之所以被称为古装剧就是因为他的“古”,为了烘托氛围,演员所穿的戏服是不同于其他影视戏服的,它需要单独制作,这时候戏曲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新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最新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淀了其深厚的精神和物质资源。

这种资源可以是体现智慧与信仰的精神和思想,例如儒家学说、老子哲学、《周易》思想、《孙子兵法》;也可以是体现创造力的建筑与符号,例如充满诗意的汉字、影响文明进程的四大发明以及威严的长城和紫禁城;也可以是充满美感的艺术,如飞舞的书法、千古绝唱的唐诗、无声而庄严的兵马俑、韵味独特的京剧;还可以是体现民俗与风情的中国美食、东方服饰、少林功夫、智慧围棋……其实这一切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资源。

多年来,中国的影视艺术创作一直将传统文化元素纳入视野,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着开掘和运用,并呈现一批内容有含量、形式有创意的精品佳作。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流传已足以证明它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血脉关系。

因此,把它引入当代影视作品毫无疑问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要知道传统文化元素首先要知道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

而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有它独有的特点:首先它具有多样性,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

传统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罗很广,以下罗列了小部分元素: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如意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等。

其次它具有历史性,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渊源流长的文化知识,流传久远。

从《霸王别姬》看中国传统文化与影视艺术的深度融合启示

从《霸王别姬》看中国传统文化与影视艺术的深度融合启示

从《霸王别姬》看中国传统文化与影视艺术的深度融合启示作者:张亚南来源:《电影评介》2017年第17期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的中国历史大舞台上,烽烟四起群雄逐鹿波诡云谲,威震华夏的西楚霸王在人生的最后生离死别关头,话别情深义重的虞姬,虞姬自刎血奠沙场。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影坛,再次因这种悲壮而感动则是因为一部影片《霸王别姬》。

影片是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影片围绕着一对京剧伶人半个世纪复杂的悲欢离合,以影像穿越历史时空,以影像表达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霸王别姬》中的传统文化式微隐忧(一)传统文化的跨时代话语表达《霸王别姬》开篇即由古装到现代的穿越,而为影片建立起了一种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的基调,从而将《霸王别姬》由一种传统文化具象,倏然拉至到影片中的那个无法言说的时代中来,同时,亦由霸王别姬的无奈,形成了对于那个时代无奈的一种母题契合与影射。

这种隐喻式的艺术化政治话语与时代话语的影射,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影片的艺术意涵,另一方面亦同时提升了这部影片的文化底蕴。

并且,更将针对那个时代的一腔愤懑借由文化艺术形式流畅且隐性地表达了出来,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行将消亡,创制者更是充分表达了其痛惜之情与无奈之感。

影片虽然切近于人物刻画,但却透过对于人物的关切映现出了对于由人物而社会、由社会而时代、由时代而传统文化的深深思考,尤其是艺术化地表达出了对于传统文化后现代式微的一种深深隐忧。

(二)传统文化的跨时代式微归因《霸王别姬》的创制,以戏中戏的形式演绎出了浓重的传统文化,与那个时代的风格特质,传统文化的浓墨重彩反而将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与现代影视艺术创制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问题映衬得淋漓尽致。

这种艺术化技法,技巧性地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反观的先锋视角,为后续传统文化与影视艺术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圆熟的艺术准备与思想铺陈,同时,更为影视艺术的由戏中戏中跳脱出来回归现实,提供了平滑的且强大的意识补白。

这就为观众对这部影片所表现的拟真事件的对错归因判断,提供了一个艺术化的逻辑元点,与意识进阶渗透的起始点,并且,更为戏中戏的戏剧二重性、戏中人物与戏外人物的二元性、戏中人物性别的二分性等,均提供了一个既能够与政治话语契合,亦能够与时代语境结合的微妙的融合点,以这种微妙融合表达对于传统文化的献祭,更将传统文化的式微表达得令人惋惜且心痛。

影视时代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影视时代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影视时代下的中国传统⽂化传播策略2019-02-11影视⽂化虽然与中国传统⽂化的诞⽣时期不同,但它们两者都同属⽂化范畴。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两种⽂化已经在很⼤程度上跨越了时间的限制,相互融合、相互联系以及相互促进。

从⽽使得影视⽂化和中国传统⽂化的价值所在得到了体现。

探究形式时代下的中国传统⽂化传播策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化对于影视作品的作⽤(⼀)为影视作品提供了⼤量的题材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明历史,为我们留下了⼤量的珍贵财富。

影视⾏业根据古代⽐较著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物,创作了⼀部⼜⼀部的经典影视,例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贞观长歌》《⽔浒传》《康熙王朝》等,这些影视作品在⼈群中⼴受欢迎与认可。

同时中国传统⽂化也在国际间得到了⼴泛的传播,例如美国的《功夫熊猫》。

在这部影视作品中,⼤量的出现了中国元素,例如中国功夫、⼭⽔、太极、瓷器、⽑笔字、中式建筑等,甚⾄影视的配乐也是采⽤中国民乐。

同时,中国的四⼤名著在被改变成经典的剧作后,还有很多导演等进⾏翻拍,由此可知我国传统⽂化的魅⼒与价值。

(⼆)为影视作品提供了⽆形的精神⽀持从古⾄今,中国依然继承了团结统⼀、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强不息等中华民族精神。

在各个影视作品中,这些精神已经成为了影视⽂化的精神⽀持。

在历史上,当中华民族⾯临危机的时候,⼈们往往会迸发出强⼤的爱国激情,例如在《北洋⽔师》《鸦⽚战争》《林则徐》《太平天国》《⼋国联军》等影视中,充分展⽰出了中华⼉⼥的爱国热情。

这不仅表达了对爱国志⼠的尊敬之情,⽽且还体现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

此外,影视⽂化是中国⽂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它的诞⽣,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审美情趣以及⽂化⼼理等。

忠孝―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集结号》《情系故乡》等影⽚中,把中华民族的忠孝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使得这些影视作品获得了巨⼤的成功。

(三)为影视作品增添了意韵之美在我国绘画、诗歌、⾳乐、书法、戏剧等等艺术中,都有⼀个相同的地⽅,就是追求意韵之美,从⽽给观众留下⼀种不⾔的意韵之美。

传统文化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展示与体现

传统文化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展示与体现

在当代影视作品中,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体现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经过千百年的积淀,融入了人们的血脉之中,对于当下的影视创作来说,如何巧妙地融入和展示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以多个角度分析当代影视作品中传统文化的表达,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1. 传统文化在题材选择上的体现在当代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题材选择来自于传统文化。

历史剧和神话题材的影视作品正逐渐受到观众的喜爱。

这些影视作品以历史事件或传统故事为背景,通过展现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和文化传统,向人们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大明宫词》、《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作品,都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了剧情之中,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2. 传统文化在人物塑造上的展示在当代影视作品中,人物形象常常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通过刻画具有传统文化特质的人物形象,影视作品能够更好地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在一些历史剧和古装戏中,我们可以看到塑造出了忠义、孝道、礼仪等传统美德,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向观众传递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3. 传统文化在艺术表现上的体现传统文化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展示,还体现在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上。

有些影视作品选择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作为表现手法,比如京剧、杂技等,不仅增加了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影视作品在场景、服装、道具等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还原和再现,更加真实地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代影视作品中,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和体现。

它不仅丰富了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代影视作品中传统文化的展示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片面追求商业利益、畸形表现传统文化等。

在创作和观赏影视作品时,我们需要理性看待传统文化的展示,珍惜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传承中创新,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浅谈中国影视文化

浅谈中国影视文化

浅谈中国影视文化中国影视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西方电影文化的借鉴和影响。

在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探索,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映与关注,以及对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紧跟和应对。

中国影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和伦理,注重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些价值观贯穿于中国影视作品中。

许多经典影片如《活着》、《霸王别姬》等都反映了传统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的重要性。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和戏剧艺术也为中国影视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表现形式。

例如,古典小说《红楼梦》和元曲《牡丹亭》等作品的改编和影视化使得这些经典作品能够在当代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欣赏。

同时,中国影视文化也在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电影文化的经验与成果。

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在技术和艺术上的交流与探索日益深入。

许多大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等在创作中汲取了西方电影的启发和影响,并将其与中国文化融合,形成了富有个人风格和中国特色的作品。

此外,中国与外国合拍片的出现也促进了对多样化文化的交流与理解,丰富了中国影视文化的内涵。

中国影视文化还反映了社会现实和问题的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影视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和问题上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例如,《人民的名义》和《白鹿原》等作品揭示了腐败和社会问题的黑暗一面,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

《战狼》系列电影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关注和支持,成为国内外观众的热议话题。

这些影视作品的出现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娱乐与消遣,更加增强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也紧跟技术和市场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影视产业在技术和制作水平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从默片时代到现在的3D、特效技术,中国电影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影视作品创作的边界。

此外,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中国影视作品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的文化释解
——以李安的《喜宴》为例
中国的电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给电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观众透过影视作品就可以感受并重温古老的传统文化。

影片《喜宴》中就体现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传统家庭伦理观念,还在细节处展现出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以及饮食文化。

《喜宴》是李安首次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

影片的最大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观点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这个几乎令所有家庭困扰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解决。

这种处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恋的理念,是东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到类似的观点。

但这个故事却又是在最繁华最现代的都市——纽约发生的,古典和现代在这里交汇,新旧观念在这里冲突后又包容。

李安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把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面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困惑、无奈以及宽容传递出来。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始终都把孝道放在首位,从古至今,孝道就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行为准则。

反映到一个大家庭中,孝道就表示要尊重老人,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思想意志。

事实上,孝道的首要含义就是要顺从,意思是说子女要遵循父母的意见,其次孝道还包括子女有传承香火的责任。

而在中国人的眼中,孝道被称为是最根本的美德,我国的孝道文化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传承,已经成为了每一代人纷纷继承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得到了每一代人的认可和尊重。

李安的电影《喜宴》中就具体刻画了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念,伟同的父亲陷入了病重的情况下仍然心系自己的儿子还没有传承香火,这是因为在中国亘古不变的意识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如果伟同的父亲在临死的时候还带着无限的遗憾,那么他就是一个不遵守孝道的儿子。

为此,他也认同了同性恋爱人的看法,与女租客顾薇薇合谋假结婚,这对于同性恋者来说也只能这样做,我们可以从中得知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希望能够满足病危父亲的意愿,履行自己的义务。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与孝道是吻合的,导演为了突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安排了中西方文化的对立来呈现。

除此之外,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中还十分注重成员之间的长幼关系,人们希望家庭成员之间能够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子女的孝道则是保证家庭幸福的一个首要因素。

在中国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是没有隐私的,因为家庭中的长者具有掌控的权利,能妥善安排家庭中的事宜,并及时掌握家庭成员的思想动态。

作为家庭中的晚辈,应该遵从长辈的建议,如果违逆他们的意见就被认为是不孝。

电影《喜宴》中的主人公高伟同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家庭中,所以他接受了这种假结婚的方式来尽孝道也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中还十分注重血缘关系,而且一般都是一个大家庭,所以中国人一般都是以祖孙三代为一个整体。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家庭规模正在不断缩减,但仍然无法更改中国人深厚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心,所以影片中的高伟同虽然生活在一个讲究自由和开放的西方国度,但是他血液中流淌着
中国人的基因,促使他无法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酝酿,同时也注定了他无法摆脱父母的意见。

这与影片中涉及的西方家庭观念是不同的,例如塞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西方人更为重视的是自己的情感,他们完全依照自己的意识来生活,几乎不受长辈的干预和约束,他们能充分享受到自由的权利,并且从小就培养了强烈的独立意识。

在对待婚姻问题上,中国的传统文化较为保守,这一文化观念也在电影《喜宴》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中国人的观念中比较重视婚姻,一般到了适当的年龄就会为子女安排婚事。

老一辈的长者总是希望亲眼看到自己的子女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并满足自己抱孙子的愿望,但是在电影《喜宴》中,导演李安并没有满足老人的希望,而是刻画了他们的儿子是一个同性恋者,并且在美国已经有一个同性恋爱人,这一行为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中是被排斥的。

但在美国的婚姻观念中,他们认为只有相爱的人才能走在一起,并且诞下爱的结晶,而不是为了延续传统,婚姻在他们眼中是自由的,是为了爱而形成的。

这一个文化冲突也是影片中的核心。

对于美食的追求,一开始中国人只是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而随着经济水平的大幅提高,中国人逐渐对美味的食物具有更多的向往,并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获得身心的愉悦感。

中国人在饮食上注重自己的感性认识,所以也偏重于事物的口感,与食物的味道相比较,中国人更少关注营养的搭配,所以中国就逐渐形成了“色香味俱全”的饮食文化,中国人讲究的就是食物的口味,所以“味”就是中国饮食的核心所在。

这与西方的饮食文化存在很大的出入,西方人对待饮食方面注重的是科学的搭配,保证热量的供给以及营养成分的吸收程度,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即使是口味一样的食物,他们也会为了营养的补充而吃下去。

电影《喜宴》中也着重表现出中西方在饮食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性。

中国人吃饭一般都是一群人围绕着一张圆桌,流行敬酒和劝菜,以此来表达相互的尊重和关心,并营造了一个充满和谐以及愉悦的氛围,这种方式与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是相一致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国“以和为贵”的人文思想。

而在影片中描写的美国社会中,在饮食上他们都是遵循分餐制,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菜,而且西方的饮食文化中具有交际的意义,餐饮几乎成为一种交际的方式。

影片中,高伟同的父母来到美国,与塞门一起进餐,从他们进餐的方式就足以可见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除却塞门之外,其他的都是中国人,他们一起进食,而塞门则用另一个盘子把自己的食物盛起来。

西方社会中流行自助餐,在宴会上会把所有的食物都摆放出来,人们可以随意挑取自己喜爱的食物,并不要严格规定餐位,这种宴会的形式有利于个体的交流,让人们在吃饭的同时还放松了心情,着重凸显出美国社会对个体的尊重。

综上所述,电影《喜宴》中的各个情节无不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传统家庭伦理观念,还在细节处展现出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以及饮食文化。

透过这部电影,观众不仅能享受到独具一格的视觉盛宴,还进一步了解了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同时影片还聚焦于现代社会广为关注的同性恋、非法移民等话题,作为导演,李安并没有极力避免这些敏感话题,而是站在更为宽广的视角呈现出中西方深厚的历史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