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成功案例

合集下载

中企海外并购10大成功与5大失败案例

中企海外并购10大成功与5大失败案例

中企海外并购10大成功与5大失败案例1.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2024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430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瑞士先正达公司,这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之一、这次收购使中国在全球化工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获得了先进的工艺和技术。

2. 腾讯收购Supercell(2024年):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以8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芬兰游戏开发商Supercell。

这次并购使腾讯成为全球游戏产业的领导者之一,并加强了其在海外市场的地位。

3.中国保利集团收购阿根廷大豆逐鹿(2024年):中国保利集团以3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阿根廷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商逐鹿集团。

这次收购增强了中国在全球大豆市场的话语权,并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4.美的集团收购库卡(2024年):中国家电巨头美的集团以53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

这次并购使美的集团获得了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专利,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5.中国恒大收购多特蒙德(2024年):中国房地产开发商恒大集团以4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甲足球俱乐部多特蒙德。

这次收购提升了恒大在全球体育产业中的影响力,并为中国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体育市场奠定了基础。

6.中国车企收购沃尔沃(2024年):中国汽车制造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

这次收购使中国汽车企业获得了先进的技术和品牌,有助于提升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7.中石油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2024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1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

这次并购使中国石油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全球能源市场的份额,并增强了能源资源供应的稳定性。

8.中国移动收购巴基斯坦PTCL(2024年):中国移动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巴基斯坦电信公司PTCL的51%股份。

这次收购帮助中国移动进入巴基斯坦市场,并在国际市场上扩大了其移动通信服务的范围。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

并购活动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在并购过程中,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受益,另一个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

产生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

分析一些并购成功的案例,学习他们得到可借鉴之处,并加以运用。

一、吉利并购成功案例分析:看吉利如何“蛇吞象”近日,因2010年高调收购悍马一举成名的四川腾中重工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掌门人疑似失联,企业或已破产,一家大型的民营工业集团也许就此陨落。

慨叹之余,人们不禁想起2010年中国汽车行业另一起海外并购案——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蛇吞象”完美大戏。

四年来,从当日的步履艰难到今时的游刃有余,从当初外界赤裸裸的质疑到今日的赞许有加,吉利用心经营了一场“农村穷小子与欧洲公主”的“跨国婚姻”,在中国海外并购史上上演了一出“蛇吞象”完美大戏。

纵观国内外,企业意图通过并购的手段实现企业跨越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跨区域、跨产业甚至是跨国的“勇士”很多,但是“烈士”更多,太多的企业书写着一个个“铁血并购”的教训。

跨国并购更是难以摆脱“70%失败”的魔咒。

在这个魔咒下,中国汽车行业的小个子吉利是如何成功逆袭的呢?“成功的并购”如何炼成深谋远虑的战略设想。

并购是企业实现战略意图的重要举措,任何一次并购,企业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实施这次并购”?即并购的必要性,并购行为应该服务于企业战略。

对于这个问题,吉利早在并购沃尔沃的前8年就给出了答案。

2001年,掌门人李书福曾经预言美国三大汽车公司10年内将倒闭。

次年,李书福萌发了收购世界品牌沃尔沃的梦想。

2004年,李书福提出了从低端品牌向中高端品牌转型的战略构想,陆续开发出多款中高端车型产品,逐步进军商务车和高端车。

国内外企业并购的成功案例

国内外企业并购的成功案例

国内外企业并购的成功案例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为了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会选择进行并购。

而要想让并购成功,企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找到适合自己的并购目标,进行合理的谈判,以及完成整个过程中的后续整合工作。

下面,就来看看一些国内外企业并购的成功案例。

一、国内企业并购成功案例1、万科并购雅居乐2016年,万科通过增发股份买下了雅居乐15.32%的股份。

这是国内房地产业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案。

通过并购,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导者之一,大力发展住宅市场。

2、腾讯收购Supercell2016年,腾讯以8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的84.3%股份。

Supercell是一家独立游戏开发公司,其游戏《荒野行动》和《碧蓝航线》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此次收购,不仅加强了腾讯在游戏领域的地位,也进一步扩大了腾讯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

3、蒙牛并购深圳明基鸡2013年,蒙牛通过并购深圳明基鸡开创了家禽养殖领域与乳制品加工领域的强强联合。

这不仅有利于蒙牛扩大市场份额,打造全产业链,也帮助深圳明基鸡更好地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

二、国际并购成功案例1、阿里巴巴投资Lazada2016年,阿里巴巴集团以13亿美元的价格将Lazada的股份从原来的51%提高到83%。

Lazada是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地均有业务。

此次并购的成功,有助于阿里巴巴加强在东南亚地区的市场地位。

2、乐购与协和2005年,美国零售巨头乐购以10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中国第二大零售集团家乐福协和百货的股份。

这一大型并购案加强了乐购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其进入亚洲市场,获得更多的收益。

3、克莱斯勒与菲亚特2014年,意大利汽车制造商菲亚特以68亿美元购买了克莱斯勒的剩余股份,那时候克莱斯勒还是美国最后一家仍旧独立运营的汽车公司。

克莱斯勒与菲亚特的合并为两家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业务机会,包括共享技术、合并高效、优化运营,并最终提高了绩效。

十大经典并购案例

十大经典并购案例

十大经典并购案例在商业领域中,并购案例是经常被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话题。

下面将介绍十个经典的并购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行业和领域,展示了并购对公司和市场的影响。

1. 美国康卡斯特收购迪士尼1996年,康卡斯特以660亿美元收购了迪士尼,这是当时最大的媒体并购案例。

这一交易促使康卡斯特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和传媒公司之一,也为迪士尼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机会。

2. 微软收购领英2016年,微软以268亿美元收购了领英,这是微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

这一交易使微软能够进一步拓展其在专业社交网络和人才招聘领域的业务,增强了其在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3. 贝尔兰德收购莱雅2016年,法国奢侈品公司贝尔兰德以1250亿欧元收购了美国化妆品公司莱雅,这一交易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奢侈品行业并购案例。

这一收购使贝尔兰德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公司之一,拓展了其在化妆品和美容市场的份额。

4. 阿里巴巴收购新浪微博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以3.85亿美元收购了新浪微博的股份,这一交易加强了阿里巴巴在社交媒体和在线广告领域的地位,也为新浪微博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5. 谷歌收购YouTube2006年,谷歌以16.5亿美元收购了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这一交易被认为是互联网历史上最成功的并购案例之一。

这一收购使谷歌进一步巩固了在视频内容领域的领先地位,并为其广告业务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6. 惠普收购康柏2002年,惠普以250亿美元收购了康柏,这一交易是当时硬件行业最大的并购案例之一。

这一收购使惠普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之一,也扩大了其在企业市场的份额。

7. 联合利华收购莫尼塔2010年,联合利华以107亿美元收购了美国食品公司莫尼塔,这一交易是食品行业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例之一。

这一收购使联合利华进一步拓展了在北美市场的业务,也加强了其在零食和冰淇淋领域的竞争力。

8. 联合利华收购海飞丝2005年,联合利华以22亿美元收购了宝洁旗下的海飞丝品牌,这一交易是个人护理行业最大的并购案例之一。

中国企业并购经典案例

中国企业并购经典案例

中国企业并购经典案例中国企业并购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成功案例。

这些并购案例不仅对当事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行业和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企业并购经典案例。

1. 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中国计算机巨头联想集团成功收购了美国IBM的个人电脑业务。

这次并购使得联想成为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先者之一。

通过并购,联想获得了IBM的技术和品牌优势,进一步扩大了自己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这个案例体现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并购中敢于冲破国界壁垒,积极扩大海外业务的勇气和实力。

2. 海尔收购施泰德电器2017年,中国家电巨头海尔集团以约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施泰德电器公司。

这次并购让海尔获得了施泰德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全球领先的品牌知名度。

通过双方资源的整合,海尔在全球家电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为海尔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 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2018年,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以约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中国在线外卖平台饿了么。

这次收购使得阿里巴巴进一步巩固了在中国电商行业的领先地位,扩大了自己的业务范围。

通过与饿了么的合作,阿里巴巴在在线外卖领域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加,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

4. 美的集团收购库卡机器人2017年,中国家电制造商美的集团以约4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

这次并购使得美的集团在智能制造领域拥有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引进库卡的先进技术,美的集团加速了智能制造的发展步伐,提高了自身的产品质量和效率。

这些经典的中国企业并购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并购中的实力和决心。

通过并购,中国企业不仅能够迅速扩大自身规模和实力,还能够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提高自身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的不断崛起,相信未来还将涌现更多成功的并购案例,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企业并购案例

近年来企业并购案例

近年来企业并购案例企业并购是指一个公司通过购买另一个公司的股份或资产,实现两家公司的合并。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并购案例屡见不鲜。

下面列举了近年来的10个企业并购案例。

1. 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瑞士先正达公司(2016年):中国化工集团以4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瑞士先正达公司,合并后的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农化公司之一。

2. 阿里巴巴收购高德地图(2018年):阿里巴巴以1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中国最大的数字地图提供商高德地图,进一步完善了阿里巴巴的数字生态系统。

3. 谷歌收购Motorola Mobility(2012年):谷歌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Motorola Mobility,进一步加强了谷歌在移动设备市场的竞争力。

4.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联想以1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使联想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

5. 耐克收购Converse(2003年):耐克以3.0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Converse,使耐克进一步巩固了在运动鞋市场的领先地位。

6. 中国移动收购中国铁塔(2014年):中国移动以270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中国铁塔,实现了电信和通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发展。

7. 德国大众汽车收购斯柯达汽车(1991年):德国大众汽车以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捷克斯柯达汽车公司,进一步扩大了大众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份额。

8. 美国百事可乐收购全球统一饮料(2010年):百事可乐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全球统一饮料,进一步巩固了百事可乐在全球饮料市场的领先地位。

9. 中国平安收购香港汇丰(2011年):中国平安以7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香港汇丰控股,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平安在香港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10. 亚马逊收购全食超市(2017年):亚马逊以13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全食超市,进一步拓展了亚马逊在零售业的业务范围。

以上是近年来的10个企业并购案例,这些案例体现了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和提升竞争力而进行的并购行为。

近十年公司并购案例

近十年公司并购案例

近十年公司并购案例那我就给你唠唠近十年一些比较出名的公司并购案例哈。

一、滴滴和优步中国。

1. 故事背景。

滴滴和优步中国在网约车市场那可是打得火热啊。

滴滴在国内发展得风生水起,各种补贴大战,吸引了超多用户。

优步呢,作为国际上的网约车巨头,进入中国市场也想分一杯羹。

2. 并购过程。

这两家公司竞争的时候,都在拼命烧钱,给司机补贴、给乘客优惠券啥的。

到后来呢,可能都觉得这么耗下去不是个事儿。

于是在2016年,滴滴就把优步中国给并购了。

这一并购可不得了,直接就整合了中国网约车市场的两大巨头。

之后呢,滴滴在国内的网约车市场那地位就更加稳固了,市场份额蹭蹭往上涨。

二、美的收购库卡。

1. 故事背景。

美的那可是咱国内家电界的大佬啊,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之后呢,就想着往智能制造领域拓展。

库卡呢,是德国的一家机器人制造企业,技术超牛的。

2. 并购过程。

在2016年,美的对库卡发起了收购。

美的花了不少钱把库卡收入囊中。

这一收购啊,美的就一下子进入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这个高大上的领域。

美的可以利用库卡的先进技术来升级自己的生产制造,说不定以后美的的工厂里都是库卡机器人在忙碌地工作呢。

三、迪士尼收购福克斯。

1. 故事背景。

2. 并购过程。

2019年迪士尼完成了对福克斯的收购。

这一收购让迪士尼的影视资源库变得超级庞大。

以后迪士尼就可以把福克斯的那些超级英雄角色和自己的米老鼠、唐老鸭啥的放在一起玩了。

比如说可以让X战警和复仇者联盟在一个电影里并肩作战呢,想想就很刺激。

而且迪士尼还能通过整合福克斯的资源,在电视、流媒体等领域有更大的话语权。

四、美团收购摩拜。

1. 故事背景。

美团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那是相当厉害,什么外卖、酒店预订啥的都搞得有声有色。

摩拜呢,是共享单车界的先驱者,那时候满大街都是摩拜单车的橙色身影。

2. 并购过程。

在2018年,美团收购了摩拜。

美团这一招挺聪明的,因为共享单车也是本地生活服务的一部分啊。

通过收购摩拜,美团就可以把自己的业务线进一步拓展,用户可以在美团的平台上不仅订外卖、订酒店,还能骑摩拜单车了。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并购案例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并购案例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并购案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并购案例:1. 阿里巴巴收购天猫:2011年,阿里巴巴集团以合资的形式收购了中国最大的B2C电商平台——天猫。

这一并购交易进一步加强了阿里巴巴在电商行业的地位,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平台之一。

2. 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2014年,微软以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诺基亚手机业务。

这一并购使微软在智能手机市场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并进一步推动了其移动设备战略。

3. 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2012年,谷歌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

这一并购使谷歌在移动设备领域获得了自主研发硬件的能力,并推动了其Android操作系统在市场上的发展。

4. 百度收购91无线:2013年,百度以1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中国最大的移动应用平台91无线。

这一并购使百度能够进一步拓展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业务,并加强了其在移动搜索和应用分发方面的竞争力。

5. 中国联通收购巴西电信:2011年,中国联通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巴西电信公司的股权。

这一并购使中国联通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市场的业务版图,并提升了其在全球电信行业的影响力。

6. 美国康卡斯特收购NBC环球:2011年,美国康卡斯特以3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NBC环球媒体公司的控股权。

这一并购使康卡斯特成为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之一,并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媒体产业的地位。

7. 福特收购沃尔沃汽车:2010年,福特汽车公司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汽车。

这一并购使福特进一步扩大了在欧洲市场的业务,并增强了其在豪华车市场的竞争力。

8. 日本软银收购斯普林特:2013年,日本软银以2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斯普林特。

这一并购使软银成为全球第三大移动运营商,并进一步拓展了其在美国市场的业务。

9. 贝尔斯登收购美国在线:2000年,贝尔斯登以11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最大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美国在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汇亚集团收购机轮酿造集团酿化总厂基本情况介绍新加坡汇亚集团是一家股份制企业,新加坡福达集团控股为其下属全资企业,其产品主要以食品为主。

新加坡汇亚集团经营领域十分广泛,涉及房地产、医药、食品、化妆品等,它的主要业务之一是投资业务,从事企业并购、出售、重组等。

从2001年1月起,开始与酿造集团接触,经过历时6个月的艰苦谈判及尽职调查,于2001年7月收购了酿造集团属下的最大的一个企业酿化总厂。

新加坡福达集团新加坡福达集团成立于己于1995年,成立时总部设在,是新加坡汇亚集团的全资附属企业。

福达集团成立时主要从事投资业务,1996年9月成功收购开平味事达调味品,开平广合腐乳及凤辣子。

至此,福达集团涉猎了部分调味品、非调味品的生产及销售,建立了自己相当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2001年7月,收购机轮调味品,继续向调味品行业挺进。

福达集团涉及了食品行业的两大类型,调味品、非调味品类。

这两大类别在生产经营、技术质量方面差异很大,不利于公司专业化战略的实施,于是集团决定出售非调味品类企业。

在集团整体战略的指导下,相继出售了银鹰干货、新景西餐,开平嘉士利果子。

对调味品类企业,则实行扩建,集团继续投资机轮调味品和凤辣子。

图4-1:集团组织结构图酿造集团主营产品或服务:机轮牌酱油、涮料、干调粉;涮料火锅料企业经济性质:国营企业经营模式:生产型公司注册地:市注册资金:人民币 8000 万元员工人数:1100 人公司成立时间:1958 年营业额:2000万元(2000年)机轮酿造集团酿化总厂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58年,生产销售省著名品牌“机轮牌”系列调味品。

它是机轮酿造集团的主体企业,它的生产销售额占集团公司80%以上。

1992年后,在国外品牌和迅速成长起来的国品牌的冲击下,调味品(包括酱油)市场竞争逐渐加剧,机轮牌酱油的销售受到巨大冲击,经营每况愈下,2000年公司的销售额只有1500万元,由于食品行业是微利行业,总厂出现巨额亏损,大部分工人的工资被拖欠,企业营运资金紧,周转困难。

由于体制的影响,企业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多年来没有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没有资金进行广告促销,也无法进行产品改造、设备更新,市政府决定将该企业出售。

图4-4:机轮酿造集团酿化总厂架构并购过程一、自我评估集团选择了并购方式实现其发展战略后,首先对自己做了全面深入的了解,集团详细研究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和部条件,进行实事的自我评估。

1、行业及公司类型:快速消费品的食品行业,是低附加值、微利行业。

本集团经营的酱油产品主要是高端产品,主要面向中、高层收入者,相对来说,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购买力较强,产品在这些地方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虽然目前还未上中国调味品企业50强,但已接近,同时企业在高价位产品中,知名度极高。

2、销售额及利润率味事达公司2000年近3.7亿元, 2001年前半年已达近2亿元(预计2001年年销售额会超过4亿)。

公司税后利润率接近8-10%,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3、财务能力:企业具有足够的财力,有充足的现金流量,企业自身至少可以筹资1个亿,如果加上集团(特别是新加坡汇亚集团)的筹资能力,并购一个大型企业没有财力问题,再加上企业融资能力不错,与大银行关系较好,信誉较高。

企业财务结构良好,资产负债率近40%,企业抗风险能力强。

4、地域特点:酱油行业地域性特点不明显。

5、管理优势及研发能力具有集团先进的管理经验及运作模式。

收购目标企业,可以移植这些资源,获得整合协同效应。

集团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并与很多食品研发机构密切合作。

6、营销及运营战略集团拥有全国销售网络,覆盖20个省市,它在全国设有六大区(东、西、南、北、中、东南),分管各区域销售。

如果集团能成功收购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酱油企业,将极大促进集团在东区销售,迅速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并购后集团可将一部分生产能力移植到目标企业,有利于公司拳头产品进入东部地区。

经过以上分析,集团对目标企业进行定位:拟并购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的资产规模在2—3亿元左右的酱油企业。

二、成立并购团队福达集团成立了庞大的并购团队,这几乎可以说集团的精英组织。

集团部:项目收购小组组长:集团运营执行董事:Tony Siu(技术、营运专家)副组长:集团CFO: Cherry(财务专家、证券师))组员:笔者(财务)、宏伟(管理)、王春发(律师)、唐俊(谈判)、正义(评估策划)、曾耀(人事、整合)、兰(政府协调)、立(秘书)集团外部(主要是中介组织):聘请有职业律师、注册会计师、财务顾问、投资专家,、政府官员顾问。

同时还聘请了著名的企业咨询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

三、目标搜寻集团并购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报刊杂志、同业推荐、中介机构)。

最后,集团通过政府的牵线搭桥(这是集团惯用的手法,即与政府关系密切,通过政府推荐收购目标企业,如前面提到的集团收购开平三企业就是采用的这种途径,而且这种具有政府关系的收购会得到政府很多支持,不仅表现在收购过程中,更表现在收购后的持续经营中),将目标锁定在机轮酿造集团酿化总厂。

四、尽职调查项目并购小组列出了详细的《调查清单》,主要容包括调味品行业分析,企业成立及历史沿革,财务、会计资料,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和劳资关系,企业营销情况,产品线,生产加工制造和作业分配,研发等情况。

然后根据《调查清单》,对项目小组人员进行分工,逐一调查,弄清楚了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管理制度、或有负债等。

表4-4: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2001年度 6月 30日单位:千元表4-5:利润表单位:千元 2001年 6月 30日财务状况说明:公司从1999年开始出现亏损(约120万元),该年无利润分配。

2000年经营状况急转直下,销售额全年只有1500万,加上高启的销售成本和经营费用,公司亏损达1130万元,集团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公司采取了许多挽救措施,如增大广告、促销投入,但无济于事。

截止2001年上半年,公司销售额继续下滑,只有600万元,亏损712万元(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到目前为止,累计亏损达1962万元。

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0.5%,所有者权益、负债平分秋色。

公司流动资产2850万元,流动负债3100万元,流动比率0.92<2(正常公司为2), 公司短期偿债压力较大,公司速动比率为73%,远远低于1,公司必须变卖长期资产归还短期负债。

公司资产质量欠佳,固定资产只占原值的三分之一,设备很旧。

公司应收帐款周转天数为243天,存货周转天数为: 227天, 资产流动性极差,变现时间长,公司坏帐压力大,存货积压严重。

.项目小组还专门对目标公司法律及政策、税务事宜进行了专项调查。

法律及政策方面:1、对中国(特别是省及市地方性法规及惯例)关于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深入了解,就并购是否与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相抵触做分析调查,如是否符合中国对外资的开放政策制度(包括行业选择限制、区域选择限制、股份拥有限制,目前,这些限制已逐步取消),以确认并购的合法性。

2、对目标公司过去的有关法律事项作出调查和评价,以确定目标公司过去法律问题不会影响收购后新公司的发展。

3、了解本次收购产生新的法律问题及其对收购完成后新公司的运营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及时消除法律隐患。

税务方面:1、由税务主管部门执行的税收检查情况2、是否存在有争议的税收问题3、适用的税率及其它税收考虑五、设计并购方案由于集团前几次并购都采取了绝对控股的合资方式,但在整合运营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后不得不全资收购。

因此,这次并购直接进行全资并购。

经董事会批准,采取现金分期付款方式收购机轮酿造集团酿化总厂。

收购方董事会确定:开平味事达调味品代表新加坡福达集团进行收购。

集团首先对本次并购的成本与收益运用未来现金流量贴现法进行了概算。

这次测算充分考虑了以下因素:1、分析预测和历史趋势的对比(增长、利润率)2、分析收购的协同效应带来成本节约(行政及一般费用、毛利)的收益潜力及逐年的收入增长率3、估计收购对近期盈利和增长的影响4、对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的影响5、充分征求了投资银行及税务专家意见概算公式:E =P AB-P A-TC TC= C 1+C 2 (4-1)式中:C 1:并购过程中支付的各种费用,C 2:收购价款,TC :并购总成本, P AB:并购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P A表示A公司作为单独的法律实体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E :并购收益。

如果E 大于零,则并购可行;否则就不可行。

P=NPV/(Rs-g ) (4-2) 式中:Rs A:公司净利润率,NPV :基年现金净流量, g :净利润率年均递增率, P :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本次并购估算情况:1、假设:经营期:30年; 净利润率收购前味事达为Rs A=9%, 收购后整体为Rs AB=11%; 2002年现金净流量味事达为NPV A=45,000千元, 两间公司合并为NPV AB=75,000千元; 净利润率年均增长收购前后均为g=0.5%2、C 1 =10,000千元;C 2 =75,000千元;TC =85,000千元;P AB=714,285千元 P A=529,412千元; E=99,873千元>03、这仅代表理论数据,况且收购后不可能立即正常经营,至少2—3年才可能趋于正常,未来可变情况较多,净利润率、增长率也很难预测。

六、并购谈判首先,集团对目标企业采用贴现现金流量法计算评估价值,共分三步:1、预测现金流量CFt =St-1(1+gt)×Pt(1-Tt)-(St-St-1)×(Ft+Wt) (4-3)式中:CF——现金流量,S——年销售额,g——销售额年增长率,P——销售利润率,T——所得税税率,F ——销售额每天增加1元所需追加的固定资本投资,W——销售额每天增加1元所需追加的营运资本投资,t ——预测期某一年度。

2、估计贴现率或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Ki ×bi(4-4)式中: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Ki ——各单项资本成本,bi——各单项资本所占的比重。

3、计算现金流量现值,估计购买价格TVa =∑FCFt/(1+WACC)t+Vt/(1+WACC)t (4-5)式中:TVa ——并购后目标企业价值,FCFt——在t时期目标企业现金流量,Vt——t时刻目标企业的终值,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测算结果(理论值)为:64,177千元,经修正(包括考虑停产期、非正常经营期、风险系数、通货膨胀、国家利率变动、并购费用等因素影响)为:61,000千元。

这将是并购谈判时我方交易底价。

另外,我方在确定收购价格上限时,还与自创所需投资进行了比较,经分析,自创约需投资2亿元,但自创设立公司必须等待一段时间后,企业才能投入营运,这个投入可以作为收购价格上限参考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