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提示:利格列汀的心力衰竭信号

合集下载

糖尿病遇上心衰,降糖药怎么选

糖尿病遇上心衰,降糖药怎么选

糖尿病遇上心衰,降糖药怎么选作者:邓宏国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21年第2期邓宏国泸县第二人民医院近年来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大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患者不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同时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心力衰竭就是其中一种。

当糖尿病遇上心力衰竭,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就要更加慎重,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正确选择降糖药物。

一、糖尿病与心力衰竭的关系其一,糖尿病作用于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受损,进而使心肌细胞肥大以及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最终引发心力衰竭。

其二,因糖尿病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心血管疾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冠心病由于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塞后导致部分心肌细胞的功能受抑制或丧失或者发生心肌细胞坏死,导致心脏扩大和心肌收缩力减退,引发缺血性心肌病。

而高血压会造成患者心脏射血时左心室阻力增加,从而使左心室肥厚,当左心室肥厚过于严重时,左心室就会扩大,最终引发心力衰竭。

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导致心力衰竭,比如心血管疾病中原发性心肌病、其他因素导致的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

二、当糖尿病遇上心力衰竭,哪些降糖药物最为适合?目前,市场上降糖药物的种类比较多,但是当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时,那么哪些降糖药物最为合适,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

此类药物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首选药物之一,常用的包括卡格列净、恩格列净以及达格列净。

此类药物可以改善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起到降低血压的效果,还可以降低体重,进而降低心脏负荷;此外,此类药物作用可以改善心肌细胞的代谢,进而增加酮体利用率,减少容量负荷,进而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下列几种情况不适用此类药物:患者存在肾损伤,肾小球滤过率低于30ml/min/1.73;患者为1型糖尿病且存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史;存在截肢风险的患者,比如存在截肢病史、神经系统病变、血管疾病以及足溃烂等,此类患者禁用卡格列净,同时存在骨质疏松症以及跌倒风险较高的患者也禁用卡格列净;目前尚无关于孕妇、哺乳期女性以及儿童使用此类药物的数据。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03
02
一级:患者日常活动不受限制,无心力衰竭 症状。
04
三级:患者日常活动中度受限,有中度心 力衰竭症状。
四级:患者日常活动重度受限,休息状态 下也存在心力衰竭症状。
05
06
NYHA心功能分级越高,患者的病情越严 重。
BNP/NT-proBNP检测
BNP(B型利钠肽)和NT-pro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是反映心脏负荷和心功能的生物 标志物。
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从而直接反映心脏的泵血能力,对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心脏结构观察
超声心动图还能清晰显示心脏的结构,如心肌厚度、瓣膜状况等,帮助发现可能 导致心力衰竭的结构异常。
04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Framingham标准
主要标准:包括心脏疾病病史、典型的心力衰竭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 )以及体征(如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肺部啰音等)。
心肌收缩力与舒张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通常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室的舒张功能受限,导致心输出量减 少。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高发人群
心力衰竭可以影响所有年龄段的人群 ,但老年人的发病率更高。某些心脏 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也更容 易发展为心力衰竭。
地域与种族差异
不同地域和种族的人群中心力衰竭的 发病率和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可能 与遗传、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
次要标准:包括心电图异常、心脏超声心动图异常、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异常等。
根据Framingham标准,患者需满足主要标准,并至少符合两项次要标准,方可诊 断为心力衰竭。
NYHA心功能分级
NYHA心功能分级是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疾病严 重程度的一种分级方法,分为四级

基于FAERS数据库挖掘与分析利格列汀上市后的安全警戒信号

基于FAERS数据库挖掘与分析利格列汀上市后的安全警戒信号

基于FAERS数据库挖掘与分析利格列汀上市后的安全警戒信

张丹丹;罗玲
【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
【年(卷),期】2023(32)2
【摘要】目的: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对利格列汀安全警戒信号进行挖掘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运用报告比值比(ROR)法、比例报告比(PRR)法对FAERS中2011年5月2日-2021年12月31日利格列汀的药物不良事件(ADE)报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

结果:共收集利格列汀ADE 8666条,经合并同义词、删除非ADE后使用ROR和PRR法进行数据挖掘,得到197个安全警戒信号,其中药品说明书记载18个,未记载179个,主要集中在代谢和营养失调、胃肠系统损害、肾脏和泌尿系统疾病、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紊乱等15个器官和系统。

结论:使用利格列汀期间应加强安全监测,以减少用药风险。

【总页数】5页(P107-111)
【作者】张丹丹;罗玲
【作者单位】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铜仁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
【相关文献】
1.基于FAERS数据库的奥拉帕利不良事件信号挖掘与分析
2.基于美国FAERS数据库的度伐利尤单抗不良事件信号挖掘研究
3.基于FAERS数据库的利那洛肽风险信号挖掘
4.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上市后的类天疱疮不良事件:基于FAERS数据库的药物警戒研究
5.伏立康唑的骨代谢毒性:基于FAERS对伏立康唑上市后不良反应信号的挖掘与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格列汀 cde审评概述

利格列汀 cde审评概述

利格列汀 cde审评概述
利格列汀(Liglitazone)是一种被广泛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

该药物属
于一类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性胰岛素增敏剂”的药物,通过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利格列汀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与细胞内的一种叫做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
物激活受体γ)的蛋白质结合。

这种结合会促使细胞内的一系列反应,最终导致糖
代谢的改变。

具体而言,利格列汀能够增加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葡萄糖吸收和利用,并减少肝脏的糖原生成。

这些作用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的需要。

临床试验表明,利格列汀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是安全有效的。

它可以显著降
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利格列汀还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并对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并发症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然而,利格列汀也有一些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

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水肿、胃肠道反应(如腹泻、恶心等),以及骨折的风险增加。

因此,在使用利格列汀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利益与风险。

总的来说,利格列汀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改善胰岛
素敏感性,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并且对相关的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然而,在使用利格列汀时,患者需要定期接受医生的监测和指导,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治疗效果,并控制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

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格列汀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格列汀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格列汀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格列汀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通过分析甘精胰岛素和利格列汀的作用机制,以及联合应用的合理性,确定了实验设计和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格列汀能有效保护胰岛β细胞不受损伤。

该研究认为这种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可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这一发现对未来临床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甘精胰岛素、利格列汀、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联合应用、保护作用、机制、实验设计、实验结果、研究意义、临床实践。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4亿人。

2型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其特点是胰岛细胞的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最终导致血糖升高。

胰岛β细胞是胰腺中负责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对于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β细胞常常受到损伤或凋亡,使得胰岛素分泌功能逐渐下降。

保护胰岛β细胞免受损伤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策略之一。

甘精胰岛素和利格列汀作为两种常用的抗糖尿病药物,分别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血糖水平。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甘精胰岛素和利格列汀联合应用可以协同作用,增强胰岛β细胞的保护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格列汀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选项。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格列汀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具体目的包括:1. 研究甘精胰岛素和利格列汀在保护胰岛β细胞中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究联合应用的合理性;2. 通过实验设计和方法的优化,验证甘精胰岛素和利格列汀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效果;3. 基于实验结果分析,评估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格列汀在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前景,并为未来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引言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成年人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已经超过4.1亿。

2型糖尿病占据了绝大多数糖尿病病例。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减少和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

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治疗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具有降低血糖、减轻体重等优点。

而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则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两种胰岛素分泌素类药物。

本文旨在探讨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的药理作用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分别为糖尿病治疗中的二线胰岛素分泌素类药物。

它们通过刺激胰岛素释放,提高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胰岛素分泌素受体,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它们还具有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合成释放等作用。

二甲双胍则是一种大受欢迎的口服降糖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促进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肝糖原的合成,促进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等。

二甲双胍还具有降低体重、改善血脂水平、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联合应用利格列汀/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分别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对糖尿病进行联合治疗。

其方式是通过利用两种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达到提高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的效果。

联合使用还能降低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风险。

临床研究疗效一项对利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显示,在初始治疗方案中,利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并可显著减少患者的HbA1c 水平。

患者在治疗当月即可见到明显的降糖效果,而且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少。

相比于使用单药物治疗,联合治疗还能减轻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程度,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ADA重磅研究丨CAROLINA终点数据:利格列汀长期安全性表现优异

ADA重磅研究丨CAROLINA终点数据:利格列汀长期安全性表现优异

ADA重磅研究丨CAROLINA终点数据:利格列汀长期安全性表现优异当地时间2019年6月11日,CAROLINA终点研究最终结果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19年会重磅公布。

该研究是唯一一项与活性对照药相比的DPP-4抑制剂心血管终点研究,结果证实:①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相比不增加心血管风险;②与格列美脲相比,利格列汀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降低77%,并有适度的体重减轻。

利格列汀是每日一次服用的DPP-4抑制剂,能够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可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而无需考虑年龄、病程、种族、体重指数(BMI)、肝肾功能。

在所有DPP-4抑制剂中,利格列汀的肾脏排泄率最低。

CAROLINA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活性药对照的临床试验,从43个国家的600多个中心纳入603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位随访超过6年,是DPP-4抑制剂心血管终点研究中随访时间最长研究。

该研究纳入的患者中位病程6.2年,包括接受1~2种降糖药治疗者和初治患者,利格列汀剂量为5 mg每日一次。

最终,CAROLINA研究达到了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相比的非劣性主要终点——首发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卒中(3P-MACE),利格列汀组主要终点发生率为11.8%(356例),格列美脲组为12%(362例)。

研究中利格列汀的总体安全性数据与既往数据一致,并未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

该研究中还分析了3P-MACE+不稳定心绞痛住院(4P-MACE)的次要终点,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组分别为13.2%和13.3%。

此外,与格列美脲组(10.2%)相比,利格列汀组有更多患者(16%)达到了次要复合疗效终点。

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有相似的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用,但前者显著降低了低血糖相对风险77%(10.6%对37.7%)。

利格列汀减少低血糖的作用在所有类型低血糖中都一致,包括严重低血糖和需住院的低血糖。

利格列汀还较格列美脲组减轻了1.5 kg体重。

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格列汀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格列汀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格列汀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已有数百万人受其困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4.64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而我国的患糖尿病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糖尿病主要被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类,前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完全缺乏所致,而后者则是因胰岛素抵抗或分泌功能减退所导致。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患病率的90%以上,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降低血糖水平来预防或者延缓糖尿病的并发症。

目前大部分的口服降糖药物都是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提高组织对糖尿病药物敏感性或者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来实现降糖的目的。

这些药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对胰岛β细胞产生损伤,最终加速胰岛素分泌功能的衰竭。

如何寻找一种既可以有效降糖又可以保护胰岛β细胞的药物成为了当前研究热点。

甘精胰岛素是一种以甘精为载体的人工合成的胰岛素,它具有较长的作用时间和较平稳的药效曲线。

利格列汀是一种口服降糖药,主要是通过抑制肠促胰岛素素的分泌来达到降糖的目的。

虽然这两种药物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但是它们是否可以通过联合应用来对2型糖尿病的胰岛β细胞产生保护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

其中实验组接受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格列汀治疗,对照组接受口服降糖药治疗。

治疗时间为12周。

采用血糖动态监测系统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仪器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胰岛β细胞功能检测仪对两组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格列汀是一种酶二肽基肽酶-4(DPP4)的可逆性选择性抑制剂,DPP负责肠降血糖素GLP-1的代谢灭活,因此会扩展GLP-1的半衰期。

GLP-1通过刺激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分泌并抑制高血糖素释放,发挥血糖控制作用。

心力衰竭可能是由心脏结构异常或功能异常导致。

症状包括呼吸困难、锻炼不耐受以及水钠潴留,通常表现为水肿。

任何心脏结构异常、机械功能或电活动异常,或其他器官和组织的继发性功能障碍(例如肾脏、肝脏或肌肉)均可导致心力衰竭;还可能累及其他全身进程,表现为神经元介质活化。

截至2014年5月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的个例安全性报告数据库VigiBase 中已检索到15份利格列汀引起心力衰竭的相关报告。

除一份报告源于文献外,所有报告均为自发报告。

除2例病例外(一份病例中未说明严重性,另一份报告为不严重),所有病例均为严重报告,其中报告了1例死亡。

患者包括11名女性(73%)和3名男性(20%),而文献病例并未报告患者的性别。

9份病例(60%)报告了年龄,所有患者均为60岁或以上;在9名患者中的4名患者(44%)中,年龄范围为83岁至88岁。

估计另一名患者的年龄在85岁至90岁之间。

上述报告中31%的完整性评分较低(0.17-0.27),44%的完整性评分适中(0.33-0.53),25%的完整性评分较高(0.75-0.95)。

1份报告叙述了一篇近期发布的关于沙格列汀对心脏结果效应的论文。

除2例外的所有病例中,利格列汀是仅有的可疑药物。

一项近期发布的meta分析提示充血性心衰是DPP4抑制剂的一种类效应。

两项用以评估心血管复合终点的大型试验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此结论。

一项大型试验发现沙格列汀组中由于充血性心衰引起的住院风险显著高于安慰剂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存在2型糖尿病,明确有心血管疾病或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随访持续时间的中位值为2.1年;充血性心衰包含于一个次级复合终点中。

12.8%的参与者既往存在充血性心衰。

在充血性心衰糖尿病患者中事件的出现更为频繁。

在5380名患者中评估阿格列汀对心血管结果效应的一项大型试验中,随访持续时间中位值为18个月,28%的参与者在基线时存在充血性心衰;在主要的复合终点或次要终点中不包括充血性心衰。

尽管提及了亚组异质性,但未提供具体的信息。

欧洲药品管理局的利格列汀产品特征概要、澳大利亚公共评估报告和美国的利格列汀产品说明书中均未提及心力衰竭与利格列汀的治疗相关。

尽管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但VigiBase 的自发报告增加了观察性的数据,支持在有危险因素(例如老龄)、潜在疾病或既存心力衰竭及合并用药患者中,心力衰竭与利格列汀(DPP4抑制剂)存在相关性。

WHO认为利格列汀的心力衰竭是一种信号,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