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

新教师教学教学信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它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往往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源远流长,尤其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几千年来社会教化法和自我修养法得到统治者的广泛应用。
(一)社会教化。
教化,即教育感化。
在奴隶社会,统治者讲“德政”,用“礼治”的方法维系统治阶级的登记制度。
孔子是教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重视人的后天培养,通过教育,使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君子”。
1.理论灌输一方面通过学堂教育大力推崇、讲授儒家经典,要求学生无条件接受并且在生活中积极奉行。
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编写蒙书的手段,例如,《弟子规》和《三字经》等,使其道德标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2.化民成俗化民成俗,即教化百姓,使老百姓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各个朝代都重视制定乡约民俗,促进化民成俗的效果。
百姓在生活中养成的礼仪、生产、起居、饮食和婚姻等习惯通过家风家教等世代相传。
化民成俗使统治者的思想在乡民中普及,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3.言传身教儒家重视师范作用,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在道德和伦理上,统治者要做百姓的表率。
教师要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自己的负责精神、谦恭的态度和渊博的知识来感化学生。
4.环境陶冶儒家思想认为,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孔子认为“近君子,远小人”、“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他们都看到了客观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人德行方面的差异是受客观社会环境影响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11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11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篇1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汉服社办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
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正因言不尽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讲稿,也是了了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
我能进入决赛,是一种侥幸,但侥幸,也是一种天意。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
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
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
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
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
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
但显然不是这样的。
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也许没有背下来的必要,只是我背下来了,这里不管了),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古文中的教育理念

古文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古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这些古代文献的精华不仅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更可以对现代教育体系进行借鉴和启示。
一、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被誉为中国教育的始祖,他的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道德教育第一”,他主张德育为先,认为只有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使学生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社交能力。
二、《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论语》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
这部经典作品中有关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的方法和目标上。
《论语》中孔子对于教育方法的讨论,着重强调“因材施教”和“示范教学”,即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并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古代文人的教育观念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教育观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操。
他们提倡读书教育,认为阅读是培养人的智慧和情感的有效途径。
同时,他们也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亲身经历来提高个人的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古代文人们的教育理念强调塑造完整的人格,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四、儒家教育与百家争鸣儒家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存在与其他学派的辩论和争鸣。
儒家强调以经典为基础的教育,重视礼仪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而其他学派则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如道家主张自然而然的教育,墨家强调实用主义教育等。
这些不同的观点在辩论中交流碰撞,为教育理念的多元化提供了思考空间。
综上所述,古文中蕴含的教育理念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应该挖掘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教育思想,借鉴古代智慧,以其为基石,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
对传统文化中教育智慧的认识

对传统文化中教育智慧的认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允景洪小学徐艳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智慧,是一项长期的浩大工程,需要每一个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自觉地扎实地付诸实施。
(一)以文化自觉为先导多年前,费孝通先生就主张每个民族都要通过文化自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知道其文化的“来龙去脉”,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安身立命”之地,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2010年8月10日《红旗文摘》刊发评论文章指出:“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
”素质教育说到底是用文化打好做人的基础,教育建基于文化,可以说教育改革的迷失主要是文化的缺失所致。
所以,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才会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智慧的自觉。
(二)以固本培元为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只从教育史学家那里知晓一言半语是不够的,必须系统深入地学习研究国学。
这既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智慧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可谓固本培元。
笔者年轻时就喜欢上国学,曾研修过哲学和管理哲学专业,近几年来重点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两年先后完成了两部专著《经典亦时尚》和《中华教育智慧100》。
笔者在个人专著《经典亦时尚》中写道:“经典记载着历史,时尚展示着当下;经典代表着成熟,时尚意味着新生;经典标志着成功,时尚期待着考验。
经典曾经时尚,时尚可以经典。
否定经典,就是忘记历史;忽视时尚,就会忽视创新。
”这是笔者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最深刻的体悟。
我们要自觉学用中华经典,夯实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智慧的基础。
(三)以传承发展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智慧,需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付诸于人格塑造、智慧生成的实践过程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
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
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
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被越来越多地重视和应用。
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教育体系中,使得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能够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时俱进。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当代教育理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瑰宝,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支撑。
其中孔子、老子、荀子、庄子等伟大思想家的思想深入了解和应用,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还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人的发展理解,这也是传统文化思想所强调的。
例如,孔子提倡的“以人为本”,其实现是通过教育来实现个体的人格发展。
传统文化思想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应用将传统文化和当代教育相结合,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理解。
传统文化思想应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例如礼仪、道德伦理、忠诚、孝道等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神,能够在教育课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在历史课程中,切实地将传统文化贯穿其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在文学课程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经典名著来启发学生的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理科课程中,可以引用传统文化思想中的自然观念,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三、传统文化活动开展的意义举办一些传统文化类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和社会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各种文化活动从方方面面突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例如,通过书法比赛,让学生在锤炼写字技能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髓;举办古装秀,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组织茶道活动,让学生品味中国传统文化饮食的精髓。
这种方式能够更直观地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主动了解和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精华。
四、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引领者。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思想家,积累了十丰富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教育思想传统文化正文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
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传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
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好的政治靠的是法度,是用刑罚约束百姓,使之畏惧国君,不敢违背;而好的教化靠的是德性,是用仁德去感化百姓,使之爱戴国君,由衷向善。
好的政治得到的只是百姓的财物,而好的教化得到的则是百姓的人心。
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把“善教”当作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
”(《新书大政下》)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善教”思想,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告诫统治者要用教化作为防范百姓的“堤防”,这种说法显然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但他认为教化的作用远远大于刑罚,这无疑是正确的。
唐代的孔颖达从儒家传统的政治观出发,充分肯定了教育在营造社会良好道德风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
宋代的朱熹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并从当时的教育实际出发,反复强调国家办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只有“教明于上”,才能“俗美于下”,“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对今天教育的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对今天教育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教育,古来就有以三王为师,尊孔崇孟,甚至有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社会认同。
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体系广博且一脉相承,时时创新。
各个时期的教育家各有其独特而鲜明的观点,涉及教育意义、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等,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今天的教育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历史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大发展开始于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由孔老夫子的开拓,教育模式的中心由学在官府转向学在民间,促进了我国私学的产生和发展。
这还不能完全的概括孔夫子大教育家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他总结出了诸多的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纵观中国的教育史,可以从不同角度总结出相应的教育思想:一.从针对具有个体特点的学生来说,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总结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主要指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放矢,循循善诱,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说教,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内心要求,使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也要在循循善诱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之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激励他们开动思维机器,自觉地把探索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坚持到底。
二.从学习本身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来看,我国古教育家总结出“温故知新,学思并重”的治学方法。
温故知新告诉我们只有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启发今天的我们既要重视时习温故,又不忽视探索新知。
学思并重要求我们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通过思维活动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这些对现代的我们自主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三.从教学过程来看,古人提倡“循序渐进,由博返约”的教学和学习原则。
前者要求我们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急不躁,切忌急于求成,要“循序而渐进,熟读而深思”,量力而学,踏实进步。
后者要求我们不仅要博学,还要善于由博返约,广博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由博返约,以简驭繁。
这些对我们身处高效率,要求博学而又专精的时代有着极大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好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丰富深厚,培养熏陶了无数仁人志士。
例如,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强调人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倡导不计成败利钝、不问安危荣辱而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等等。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对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探寻其时代意义,使其精华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观照下实现新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当下,用好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应把握其三大特色。
综合观,即大教育观。
中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将其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而教育问题的解决,又必然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把人口、财富、教育当作“立国”的基本要素。
他认为,在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之后,唯一的大事是“教之”,即发展教育事业。
他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孝悌忠信”,看到了教育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所具有的重大作用。
这种把教育放在治国治民首要地位的认识,把个人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看作治国安邦基础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16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其意思是:建立国家、管理人民,教育必须优先发展;教化老百姓形成良风美俗,必须抓教育。
教育的作用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二是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风美俗。
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对教育作用的精辟概括,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
中国古代教育家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但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同时,他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未知,焉得仁?”没有智慧、没有知识,怎么得到仁德呢?德非常重要,但知识也不能忽视,这是辩证统一的。
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德智统一观: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是知识教育。
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主要为德育服务,德育与智育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这种教育辩证观不仅体现在德育与智育方面,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例如,古人云“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
明人徐光启反其语曰:“金针度去从君用,未把鸳鸯绣与人。
”过去保守的人,制作出绣花品给你,但不把制作绣花品的方法告诉你。
徐光启主张把绣花的方法、思路告诉你,这比给你一个现成的绣花品更让你受益。
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仅是讲一些现成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内在观,即强调心的内在道德功能或内在自觉性。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自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不仅与天地相参而且顶天立地,追求“同天人”“合内外”(即殊相与共相统一、主观与客观统一),在这种“天人合一”中得到一种最高的、理智的幸福。
与此相联系,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强调人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即悟性、领悟。
有慧根是基础,有德行是表现,有缘分是机遇,而有悟性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长起来。
所以,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主张“为仁由己”“自我修养”“自省”“自反”“慎独”,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
重视人内在的力量,重内过于重外,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教育特色。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系统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磁场,散发诱人魅力,是一个无限丰富的宝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一种“资料”,也是一种“资源”,或称之为“历史资源”,甚至还可能是一种“动力资源”。
挖掘并用好其中的思想精华,无疑有助于推动现代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