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给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启示——从《近代的超克》到《文化偏至论》

合集下载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发展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发展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发展鲁迅,一位伟大的文化思想家和作家,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才华横溢的作品,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发展。

本文将从鲁迅对于文化的理解、他的作品对现代文化的影响以及对他的传承与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关系。

一、鲁迅对于文化的理解鲁迅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健康与否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他批判了当时封建文化的腐朽和封闭性,提倡民主、科学、进步的现代文化,以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他对于文化的理解使得我们认识到,文化的多元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鲁迅的作品对现代文化的影响鲁迅的作品着眼于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描述了社会中的黑暗与不公,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些作品的存在让人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和迷茫,同时也鼓舞了人们对于社会进步的希望。

三、对鲁迅的传承与发展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发展起到了基石的作用,许多后来的作家、思想家在鲁迅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例如,在文学方面,钱钟书、巴金等作家继承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和关注,同时加入了更多的人性关怀和情感表达,使文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在艺术方面,中国现代艺术家通过吸收西方艺术的元素,结合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这些都是在鲁迅思想的引领下进行的。

总结起来,鲁迅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文化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文化发展的视角,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激发了社会的思考和进步。

而对鲁迅的传承与发展,则是中国现代文化能够不断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动力。

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将继续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发展带来启示和指引。

论鲁迅《文化偏至论》的启蒙现代性思想

论鲁迅《文化偏至论》的启蒙现代性思想

论鲁迅《文化偏至论》的启蒙现代性思想在20世纪初的中国,鲁迅以其尖锐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他的《文化偏至论》一文,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现状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他对启蒙现代性思想的独到见解。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偏至现象。

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封闭、保守、僵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同时,鲁迅也批判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盲目崇拜现象,认为这种崇拜导致了文化的失衡,使人们失去了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在此基础上,鲁迅提出了启蒙现代性思想。

他认为,要实现社会的进步,必须打破传统文化束缚,解放思想,树立现代观念。

他强调,启蒙现代性思想的核心是人的解放,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只有通过启蒙,人们才能摆脱愚昧和迷信,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权利,从而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推动社会的进步。

鲁迅的启蒙现代性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文化偏至的问题,如传统文化的保守和僵化,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等。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因此,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鲁迅的启蒙现代性思想,打破文化束缚,树立现代观念,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论鲁迅《文化偏至论》的启蒙现代性思想在20世纪初的中国,鲁迅以其尖锐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他的《文化偏至论》一文,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现状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他对启蒙现代性思想的独到见解。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偏至现象。

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封闭、保守、僵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同时,鲁迅也批判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盲目崇拜现象,认为这种崇拜导致了文化的失衡,使人们失去了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在此基础上,鲁迅提出了启蒙现代性思想。

鲁迅的文化偏至论读后感

鲁迅的文化偏至论读后感

鲁迅的文化偏至论读后感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那是相当有针对性啊。

就感觉他像是看到了当时文化界的一堆乱象,忍不住站出来大喊一声:“你们都跑偏啦!”他提到的“文化偏至”,可不是简单说说的。

他就像个文化医生,拿着放大镜在那儿仔细检查文化的病症。

那时候西方文化一股脑儿地涌进来,中国很多人就盲目跟风。

鲁迅就很清醒,他指出西方文化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不能只看到表面那些光鲜亮丽的东西,就全盘照搬。

比如说西方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物质和科学,结果人都快变成机器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只知道拼命赚钱,却忘记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最后变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赚钱机器。

咱们要是只跟着学这个,那不是也得变成没有灵魂的“文化复制品”吗?而且他还说到,那些所谓的“众数”和“个人”的关系。

他觉得不能只重视群体,而把个人的价值给忽略了。

这让我想到现在的一些情况,有时候大家都在追求一种所谓的大众潮流,好像不合群就不行。

但是每个人其实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

如果都被群体的意见给淹没了,那这个世界得多无趣啊。

就像一群羊都跟着头羊走,从不会去想旁边那片草地是不是更绿。

鲁迅的文字也很有特色,虽然有些地方读起来有点拗口,毕竟是那个时代的风格嘛。

但是你一旦读懂了,就会觉得特别过瘾。

他就像是拿着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各种文化现象,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感觉鲁迅真的是个文化界的大侠。

在那个大家都晕头转向的时代,他能够站得那么高,看得那么远,指出文化发展中的这些偏至之处。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当时的一种警醒,对现在也有很大的意义。

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冲击,西方文化、流行文化等等,有时候也会陷入盲目跟从或者片面理解的陷阱。

我们得像鲁迅那样,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吸收好的文化,又不能失去自己的文化根基和个性。

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

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

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摘要: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对近现代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通过探讨鲁迅先生的身世,文章,思想来揭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认知,达到自我进步的目的。

前言鲁迅对于我们今天具有什么意义?甚至,按某些一心要否定鲁迅的人们来说,问题的提法更可以是:鲁迅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吗?我在这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完全肯定的;不仅如此,同时还要强调地指出:在新的世纪里,由于社会生活的深刻演变、国民性格与民族文化的重新构造,鲁迅的伟大献身精神、深刻而独特的思想、极具独创性的艺术创作以及其代表中华性格的人格典范,都具有迫切而深刻、独特而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因此,我们今天还特别需要读鲁迅、学习鲁迅、理解鲁迅。

在本篇论文中,我将从鲁迅的身世,鲁迅的文化思想,鲁迅的文艺观,等方面对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做一个系统的分析。

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本论一、鲁迅的平生鲁迅,姓周,幼名樟寿,字豫才,于1898年在南京求学时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起用的笔名,“鲁”取自母姓。

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绍兴。

1936年10月19日凌晨辞世于上海。

鲁迅的家庭和个人的经历,直接地促成了他从小就产生了爱国主义思想:其一,家庭的变故使鲁迅目睹旧社会的腐败,对上层社会产生了极端的憎恶;其二,鲁迅从小就与农民亲近,与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熟悉农民的生活,并同情他们的不幸;其三,鲁迅从小接触民间艺术,大量阅读“非正统”的书籍,一方面使他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与社会,接受了文学的熏陶,另一方面则更激起了他对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

鲁迅从小受到祖母、母亲和“长妈妈”的影响。

于7岁开蒙,12岁到“三味书屋”读书(塾师寿镜吾)。

在南京,鲁迅学习到了新鲜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和自然科学知识,接受了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898年5月,鲁迅以“周树人”的名字,进入了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

鲁迅给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启示

鲁迅给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启示

鲁迅给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启示 一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视野逐渐扩大,他们开始用现代性眼光理解西方文化,认为中国社会理应接受文明的洗礼、改造自我。

当时中国言新之士的趋之若鹜,使他们做出全盘西化褒西贬中文化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所有非西方文化的遗弃。

面对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转型,鲁迅一直在深思并尝试做出审慎选择。

在《鲁迅》中,竹内好把其位置确定在传统与革命纠葛在一起的近代中国的二重性格中。

在竹内好看来,置身于近代中国背景下的鲁迅是一个复杂的存在。

汪晖指出,在《鲁迅》中,竹内好曾隐约地感到鲁迅小说的各种倾向中至少有一种本质上的对立,这种对立的中心就是竹内好所说某种本源性的东西。

在《鲁迅》里,竹内好追问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这种本源。

他用回心一词来表达,回心和文学正觉内里包含着自我否定机制,也就是他所说的鲁迅的文学的态度,即抵抗挣扎使文学家的鲁迅得以生成。

竹内好谈鲁迅的思想方式:拒绝成为自己,也拒绝成为自己以外的任何东西,抵抗作为绝望的行动。

郜元宝说,竹内好并不是把鲁迅和大多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分享的来自西方的启蒙理念看做就是鲁迅自己的思想,而是坚持认为鲁迅有其独特的思想。

那么竹内好所说的自我否定抵抗回心究竟是什么,他自己也无法表达清楚,然而正是鲁迅这一被他归结为无的思想和精神气质影响了他的整个知识立场,并成为一种内在的引导。

竹内好是以自身的知识生产方式接近了鲁迅,并以此为原点使他以思想的方式参与同时代日本的重大现实课题,他是为了借鲁迅之精神阐发他自己关于日本的民族性、日本文化独立和民族独立以及日本现代化道路的思考。

竹内好通过鲁迅来思考日本现代化的问题,那么他所凭借的支点鲁迅,在面临中国言新之士对西方文化做出全盘西化选择的时候,是怎样通过自我否定和回心来思考当时中国的现代化问题的?下面就单从《文化偏至论》一文来管窥鲁迅早期面对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立场和选择。

二 鲁迅1907、1908年留日期间,先后发表《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这几篇论文,可以说是鲁迅最初对于所接触到的西方思潮的思考和判断的反映之作,甚至是鲁迅一生独特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

鲁迅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启示

鲁迅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启示

鲁迅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启示杨义内容提要本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而作。

主要从文化观的感受形态与学术文化方式开拓的层面论述鲁迅为中国文化建立起的崇高风范,并引导出开辟新世纪中国文化方向的现代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鲁迅研究发展到今天,面临着历史突破的大契机,或者说,历史已经水到渠成地提出新命题:在鲁迅研究中寻索现代启示,以博大而开放的视野疏通文化血脉和开启文化新机,使鲁迅之学成为中国总体文化精神的一个有机、强劲又充满活力的流脉,从而建立现代大国的文化风范。

所以说“水到渠成”,是由于这种“通脉启新立风范”的工程,已经具备了三项历史根据——第一项根据在于鲁迅研究自身。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鲁迅研究开始了研究视野多维化的进程,新一代学人在史料发掘和文本分析,在启蒙文化剖析和作家精神结构透视,在哲学方式和文体学阐释,在地域文化因缘和学术史脉络等起码八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可观的深入。

比起以往相对狭隘和单一的研究维度来,学术界在提出新问题上解放思想,在开发新材料上锐意搜求,在建构新学理上讲究创新,在这二十余年的研究中,我们在许多领域发现了一个“新的鲁迅”。

对二十余年鲁迅研究中呕心沥血、标新立异、积学深功的丰硕成果进行深度的反思,广度的整合与高度的提升,将有可能把鲁迅研究置于很高的起点,开拓出鲁迅研究的新境界和新局面。

第二项根据在于中国文化智慧和文化哲学。

人类文化进程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文化历五千年而川流不息、气象万千、涉险重振、终至波澜壮阔,磨炼了和铸就了它自身非常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哲学,一言以蔽之,就是:能创始强,有容乃大。

《庄子•秋水篇》借河伯望洋兴叹的寓言,称赞“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的壮阔胸襟和雄伟魄力。

《论语•子罕篇》记述孔子面对川流,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达了一种不失时机、永不放弃的坚毅精神。

《老子》不是说过“天下莫柔弱于水”,又说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吗?在从善如流的中国古风和新说中,水的意象一再被采用,隐喻了中国人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强弱转化意识和兼容意识。

文化偏至论(鲁迅)

文化偏至论(鲁迅)

文化偏至论(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中国既以自尊大昭闻天下,善诋諆者,或谓之顽固;且将抱守残阙,以底于灭亡。

近世人士,稍稍耳新学之语,则亦引以为愧,翻然思变,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挖击旧物,惟恐不力,曰将以革前缪而图富强也。

间尝论之:昔者帝轩辕氏之戡蚩尤②而定居于华土也,典章文物,于以权舆,有苗裔之繁衍于兹,则更改张皇,益臻美大。

其蠢蠢于四方者,胥蕞尔小蛮夷耳,厥种之所创成,无一足为中国法,是故化成发达,咸出于己而无取乎人。

降及周秦,西方有希腊罗马起,艺文思理,灿然可观,顾以道路之艰,波涛之恶,交通梗塞,未能择其善者以为师资。

洎元明时,虽有一二景教父师③,以教理暨历算质学于中国,而其道非盛。

故迄于海禁既开,皙人踵至④之顷,中国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或野心怒发,狡焉思逞者有之;若其文化昭明,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

屹然出中央而无校雠⑤,则其益自尊大,宝自有而傲睨万物,固人情所宜然,亦非甚背于理极者矣。

虽然,惟无校雠故,则宴安日久,苓落以胎,迫拶不来,上征亦辍,使人苶,使人屯,其极为见善而不思式。

有新国林起于西,以其殊异之方术来向,一施吹拂,块然踣傹⑥,人心始自危,而辁才小慧之徒,于是竞言武事。

后有学于殊域者,近不知中国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以所拾尘芥,罗列人前,谓钩爪锯牙,为国家首事,又引文明之语,用以自文,征印度波兰⑦,作之前鉴。

夫以力角盈绌者,于文野亦何关?远之则罗马之于东西戈尔⑧,迩之则中国之于蒙古女真,此程度之离距为何如,决之不待智者。

然其胜负之数,果奈何矣?苟曰是惟往古为然,今则机械其先,非以力取,故胜负所判,即文野之由分也。

则曷弗启人智而开发其性灵,使知罟获戈矛,不过以御豺虎,而喋喋誉白人肉攫之心,以为极世界之文明者又何耶?且使如其言矣,而举国犹孱,授之巨兵,奚能胜任,仍有僵死而已矣。

嗟夫,夫子盖以习兵事为生,故不根本之图,而仅提所学以干天下;虽兜牟⑨深隐其面,威武若不可陵,而干禄之色,固灼然现于外矣!计其次者,乃复有制造商估立宪国会之说⑩。

文化偏至论读后感

文化偏至论读后感

文化偏至论读后感首先呢,鲁迅那时候就对文化发展看得特别透彻。

他就像是一个拿着放大镜在审视文化的人,看到了当时文化的“偏”。

啥是“偏”呢?就是走极端呗。

他说西方文化发展到当时,已经有了一些极端化的倾向,比如物质和众数的过度强调。

这就好比一个人只知道疯狂地赚钱囤东西,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或者是大家都跟着大众的想法走,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像一群羊,领头羊往哪儿走,后面的羊就盲目地跟着。

这在咱们现在的生活里也能找到影子呢。

比如说现在流行的一些消费观念,很多人就被那些广告啊、潮流啊牵着鼻子走,拼命地追求物质。

今天流行这个牌子的包包,大家就都想买,好像没有这个包就低人一等似的,完全不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或者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

这就是那种物质偏至的一种小小的体现吧。

再看众数的影响,网络上有时候一个观点出来,很多人就跟风点赞或者批判,根本不去深入思考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像鲁迅说的被“众数”左右了。

鲁迅还提到了要矫正这种偏至。

他倡导一种“立人”的思想。

这就像是给这个混乱的文化世界开了一剂药方。

“立人”简单来说就是让人成为有独立思想、有个性的人。

我觉得这就像是让每个人都成为一颗独特的星星,而不是只做一群闪烁却毫无差别的小灯珠。

只有每个人都立起来了,整个文化才会健康发展。

这就好比一个班级,如果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特长,而不是都按照一个模式去学习、生活,那这个班级肯定是充满活力又积极向上的。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觉得鲁迅真的是很勇敢。

他在那个时候就能看到西方文化的这些问题,还能把它拿过来跟中国的文化发展联系起来思考。

他不是一味地推崇西方文化,也不是盲目地守着老祖宗的东西,而是在寻找一种平衡,一种适合中国发展的文化之路。

这就像在两座大山之间走钢丝,得有足够的胆量和智慧才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给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启示
— —
从《 近代 的超克》 到《 文化偏 至论 》
文 馨
(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 7 3 0 0 7 0 )
摘 要: 在竹 内好看来 , 鲁迅“ 否定性地形 成 了他 自身” 。《 文化偏至论》 中, 鲁迅 以“ 文化偏至” 的文 明发
展模式的渊源及弊端 , 为 中国文化 的现代化探 寻一条既批 判 自身, 又警惕西方的发展道路。竹 内好从鲁迅 身上所寻找的精神 契合 就是 既要 批判 东方传统 以促进 民族 的现代 化 ,又要 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和 审慎
文艺 f 9 1
郜 元宝说 , 竹 内好并不是把鲁迅和大多数中国
独特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 。据《 呐喊 ・ 自序》 说, 他
最初提倡 文艺运动 , 是想运用文艺来改变人们的精 神 。鲁迅在 日本的思想发 展是以民族 主义为起 点 的, 并产生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 的现代
化, 又要 对 西 方 现 代 化 进 行 质 疑 的 问题 意 识 , 这 也
迅 的“ 立人” 思想 是其对 中国文化现代转型 的省思 及做 出的选择。相对于盲从西方现代思想的知识分 子 ,鲁迅是在顺应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潮流 当中 , 来 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探寻一条 “叶 ,
而其弊果益昭, 诸凡事物 , 无不质化 , 灵明 日以亏蚀 ,
认为 中国社会理应接受文明 的洗 礼 、 改造“ 自我” 。
当时 中国言新之士 的趋之若 鹜 , 使他们做出 “ 全盘
西化” “ 褒西贬 中” 文化选择的 同时 , 也意味着对包 括中国文化在内的所有非西方文化 的遗弃 。
迅这 一被他归 结为“ 无” 的思想和精神气质影响了
他 的整个知识立场 , 并成为一种内在的“ 引导” 。竹
方向 : 中国现 当代文学 。
现代 知识分子 分享的来 自西方 的启蒙理念看做就 鸦片战争失败后 , 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视野逐
渐扩大 , 他们 开始用“ 现代性 ” 眼光理解西方文化 , 是鲁迅 自己的思想 , 而是坚持认为鲁迅有其独特的 思想。那么竹内好所说的“ 自我否定 ” “ 抵抗” “ 回心” 究竟是什么 , 他 自己也无法表达清楚 , 然而 正是鲁
下面就单从《 文化偏至论》 一文来管窥鲁迅早期面对
词来表达 , “ 回心 ” 和“ 文学正觉” 内里包含 着“ 自我 否定机制” , 也就是他所说的鲁迅的“ 文学的态度” ,
即“ 抵抗 ” “ 挣扎” 使“ 文学家” 的鲁迅得以生成 。竹内
好谈鲁迅 的思想方式 : “ 拒绝成 为自己 , 也拒绝成 为 自己以外的任何东西 , 抵抗作为绝望的行动。”
2 0 1 4 年 1月
语文教学通讯
B u l e t i n o f 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T e a c h i n g
J a n . , 2 01 4
Vo 1 . 7 7 0 No . 1
第7 7 0卷
第1 期
◆文艺评论
内好是以自身的知识生产方式接近了鲁迅 , 并以此 为原 点使他 以思想的方 式参与 同时代 日本 的重大 现实课题 , 他是为了借 “ 鲁迅之精神 ” 阐发他 自己关
于 日本的民族性 、 日本文化独立和民族独立以及 日
面对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 鲁迅一直在深思 并尝试做出审慎选择 。在 《 鲁迅》 中, 竹内好把其位
许正是竹内好所说的“ 自我否定 ” 和“ 抵抗 ” 。他在
《 文化偏至论》 中尝试做出的解答 , 说明他认识 到民 族危机在 于文化危机 , 文化危机在于“ 人心” 危机 、 “ 民族精神” 危机 。如同研究者们 已经充分论述的 , 鲁迅的《 文化偏至论》 阐述的是其个人主义思想 。鲁
对“ 民主” 与“ 平等” 的反思和敏锐警觉 : 平 等 自由之
念, 社会民主之思 , 其反抗封建君主专制的意义是无
可怀疑的, f 戡口 推之极端, 也会发生弊病。 “ 民主” 如果 演变为“ 以多数临天下而暴独特者” , 就会变成新的专 制; “ 平等” 如果变成“ 夷隆实陷” “ 使天下人人归于一 致” , 就必然扼杀“ 个^ 殊特之性” , 并且降低社会发展
中国社会 、 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立场和选择。 鲁迅 1 9 0 7 、 1 9 0 8 年留 日期间, 先后发表《 人之历 史》 《 科学史教篇》 《 文化偏至论》 《 摩罗诗力说》等 ,
这几篇论文 , 可以说是鲁迅最初对 于所接触到的西 方思潮 的思考和判断的反映之作 , 甚至是鲁迅 一生
选择 。
关键词 : 竹内 好
《 近代 的超 克》 《 文化偏至论》 文化 选择
中图分类号 : I 2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6 0 9 7 ( 2 0 1 4) 0 1 — 0 0 9 1 — 0 2
作者简介 : 文馨 ( 1 9 8 8 一) , 女, 甘肃环县 人 , 西北y 币 范大学 中国现 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
置“ 确定在 传统与革命 纠葛在一起 的近代中国的二
重性格中” 。在竹内好看来 , 置身于近代中国背景下 的鲁迅是一个复杂的存在 。汪晖指出 , 在《 鲁迅》 中, 竹 内好“ 曾隐约地感到鲁迅小说 的各种倾向中至少
有一种本质上的对立” ,这种对立 的中心就是 竹内
本现代化道路的思考。
竹内好通过鲁迅来思考 日 本现代化的问题 , 那么 他所凭借的支 ——鲁迅 , 在圃临中国言新之土对西 方文化做出“ 全盘西化” 选择的时候 , 是怎样通过“ 自 我否定” 和“ 回心” 来思考 当时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的?
好所说“ 某种本源性的东西 ” 。在《 鲁迅》 里, 竹内好
追问的一个核心 问题就是这种本源。他用“ 回心 ” 一
旨趣流于平庸 , 人 性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 , 而主观之 内面精神 , 乃舍置不之一省……” 鲁迅 视“ 物 质” 与 “ 众数 ” 为十九世纪末叶文明之弊端 , 强调个体 的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