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图书馆学考研《目录学》资料整理
图书馆学、文献学、目录学专著及有关文献

图书馆学、文献学、目录学专著及有关文献《麟台故事》记述中国北宋政府藏书制度的著作。
程俱著。
程俱(1078~1144),字致道,衢州开化(今浙江衢县)人。
北宋时曾在政府的修史与藏书机构崇文院 (1082年改为秘书省)担任《国朝会要》编修检阅官、著作佐郎等职,先后任职14年。
南宋绍兴元年(1131)重建秘书省,程俱首任秘书少监。
为使秘书省的工作有例可循,他根据自己过去任职时的见闻和当时所存的有关文献,撰成《麟台故事》(“麟台”,是唐代武则天时期掌管政府和皇家所藏典籍的机构的名称,此前曾称秘书省),于绍兴元年七月上呈朝廷,受到朝廷重视,不久即颁布实施,成为南宋时国家藏书事业所遵循的准则。
直至600多年后,清代乾隆皇帝还认为文渊阁的各项制度应参照宋制。
《麟台故事》全书共有5卷12篇,约5万多字。
各篇的篇名是:官联、选任、书籍、校雠、修纂、国史、沿革、省舍、储藏、职掌、恩荣、禄廪。
主要内容为:秘书省三馆和秘阁的历史沿革、职能、官员的设臵、任用、升迁、日常活动等情况;书籍的征集、整理、收藏、校雠、编纂、刊刻、利用等基本工作。
该书虽是追述北宋秘书省的故实,但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藏书事业作用的认识,例如他认为“典籍之府,宪章所由”,藏书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事关国家的治理。
明代以后,该书流传极少。
清代纂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9篇,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清末陆心源得到黄丕烈影录的明代影宋抄本 3卷残本 (6篇),与《永乐大典》本合并整理成 4卷附《补遗》1卷,约3万多字,收入《十万卷楼丛书》,是该书传世最好的版本。
《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1990)一书中收入了姚伯岳的校点本。
(见彩图南宋程俱著《麟台纪要》)《澹生堂藏书约》中国明代藏书家祁承□所著教育子孙勤奋读书并继承其藏书事业的训勉规约。
作者在前言中自述一生嗜书笃学,训勉子弟善保家风,益增藏书。
正文由《读书训》、《聚书训》、《藏书训略》 3部分组成。
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考研必备

第二章 中国目录学的产 生与发展
16
六、近代目录学思想
近代目录学思想主要沿着两条线演变。 ●其一,由导读目录而沿推荐文献、传播思想之路演变。 ●其二,由公共图书馆藏书目录而沿方便检索之路演变。 无论是哪一路向,读者无疑是学者们关注的中心。 1925年,梁启超在《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一 文中说:“著书足以备学者顾问,实目录学家最重要之 职务也。”这可以看作是近代目录学家对目录功能的一 个最好总结。
12
五、《读书次第》 读书次第》 六、《经籍举要》与《书目答问》 经籍举要》 书目答问》 七、近现代导读书目
从道宣之《转读录》到清末文化冲突期之各种导读目录的出现, 可以看出导读目录明显不同于教育之导读与一般之目录。教育 之导读主要是在教学中实现的,一般之目录主要目的并不在于 导读,而首先在于对文献的整理,至于其实际可用于读书治学 则是目录功能多样化的体现。现代目录之解题主要是用于指导 阅读而不是像古代那样对图书著者、内容等作学术考辨。
一、早期官方文献整理
主要体现为官府档案整理。
二、《别录》与《七略》 别录》 七略》
《别录》:我国第一部综合性提要目录; 《七略》: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共分辑略、六艺略、诸子 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等部分。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回页首
专科目录的产生 佛经的翻译传播与《汉录》 佛经的翻译传播与《汉录》
•佛道目录也可看作是专科目录或特种目录。由于一 般目录皆不收道释图书,故长时间里道释目录单独 发展,自成体系。《汉录》就是三国时期朱士行翻 译佛经的目录。
图书馆学类最新书目推荐

图书馆学类最新书目推荐1.《图书馆学基础》主编:吴慰慈(北京大学教授),定价:21.20元,出版时间:2004.7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体系结构、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发展趋势;图书馆事业组织;图书馆转型;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网络建设;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与电子版权问题;信息社会的图书馆等。
书中对虚拟图书馆、图书馆转型策略与目标、信息资源网络建设、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未来图书馆形态等前沿问题均有系统阐述和深入解析。
2.《目录学教程》主编:彭斐章(武汉大学教授),定价:22.00元,出版时间:2004.7目录学是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教材阐述了目录学的基本理论、中国目录学发展史,书目、索引、文摘与综述的编制原理、书目情报服务技术、书目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理论、外国目录学理论,简介了目录学的分支学科,论述了国内外目录学的发展趋势,着重培养学生的书目情报意识,提高实际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资源共享》主编:程焕文(中山大学教授),定价:28.90元,出版时间:2004.7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原则、基本政策,各种技术与方法,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计划等。
该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印刷信息资源与电子信息资源相结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潮流相结合,特别突出了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与共享,理论丰富、内容新颖、资料全面,更加切合当前图书馆事业的客观实际,更加切合国际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潮流与趋势,理论丰富、可操作性强。
4.《信息描述》主编:杨玉麟(西北大学教授),定价:30.60元,出版时间:2004.7信息描述一书继承了传统的文献编目理论,在现代信息组织理论的指导下,全面介绍了信息描述的基本理论、《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格式和机读目录(MARC)格式,并重点讨论利用MARC格式对普通图书、多层次文献、连续出版物和地图等其他类型文献信息进行描述的方法,讨论MARC格式中检索点的选取与描述、规范文档的描述,还讨论了利用元数据原理进行信息描述的方法。
目录学重要知识点

目录学重要知识点:书目控制:微观控制是指从具体的文献出发,通过编目系统或检索系统对每一篇文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控制。
包括著录控制,规范控制,标引控制。
宏观控制是对文献流的数量和质量的控制,包括书目情报流控制和书目情报源控制文献报导:将有关各种情报源的信息,及时地、准确地通报给学者、专家或读者,以便文献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
一、功能和社会作用1、书目的社会作用:⑴书目的学术价值:登记作用;史料价值;文学价值;“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反映学术渊源。
⑵书目的情报价值:检索作用;辅助作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基础)。
⑶书目的教育职能:推荐作用,导读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科普教育。
2、书目的三大功能:揭示:通过著录揭示文献的外形和内容特征;报导:通过书目情报服务传递信息;检索:通过编排系统和索引系统提供线索;3、书目的性质:文献信息交流的工具:信息交流的中介;二次文献: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4、书目的社会职能:科学地揭示和有效地报导文献的基本外形特征和文献中所蕴藏的知识、情报、信息。
二、文献揭示和组织编排的主要方法文献揭示:运用各种方法将文献的外部特征信息和内容信息提出出来,报导给用户,以便用户能够迅速地获取有关文献的信息,为他们准确地选择所需的情报提供条件。
1.文献揭示的主要方法⑴文献著录法:也称为目录著录、书目著录、文献编目、信息描述,是按照一定的著录规则,通过对文献的内容特征和外形特征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目的在于准确地揭示和反映文献。
也指对文献的外形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选择、分析、记录的全过程。
⑵文献提要法:概念:在我国古代称为解题、叙录、志、考等,现在也称内容提要、内容简介等;是一种简要地解释文献题意、介绍作者生平与学术思想以揭示文献内容和评价学术得失的方法。
类型:古代提要(叙录体;传录体;辑录体);现代提要(推荐性提要;叙述性提要;考证性提要)⑶文献摘要法/文摘法:概念: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摘述文献的主要内容和原始数据、向读者报导最新研究成果、传递文献信息和查寻文献线索的一种工具。
2024武汉大学图书馆学考研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指导

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曦曦老师对2024年武汉大学120501图书馆学专业考研进行解析。
主要有以下板块:专业简介、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分数线、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一、学院简介图书馆学系的前身为1920年创办的武昌文华图专,是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源地。
2001年以来,图书馆学先后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图书情报核心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和特色学术领域建设项目。
在历次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列全国第一。
图书馆学专业现有在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6人,各类高层次人才16人。
近5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与青年项目、国家自科基金各类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教育部重大及面上项目以及南方电网等横向项目近100项,荣获国家与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20余项。
该系主要在图书馆学理论、目录学、文献学、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信息检索与服务、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等领域开拓创新,保持其优势与鲜明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00 不区分研究方向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攻读博士学位、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文化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企业。
二、专业目录招生年份:2023年所属院系:信息管理学院拟招生人数:全日制:3推免上限:9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0信息管理与传播④813信息组织与检索备注: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复试要求:复试考生须签订《诚信复试承诺书》,持本人身份证,通过网上抽签方式,决定复试顺序。
不按时参加复试的,视为自动放弃复试资格。
1.综合面试每位复试考生一般不少于20分钟,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考生自我报告(须配套提供PPT格式的文档)。
内容包括:个人简况;本科阶段的学习(学习成绩单或成绩排名证明等)和社会实践情况以及相关成果(毕业论文、科研成果等);对所报考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拟从事的研究方向及构想。
武汉大学2006年图书馆学考研试卷

武汉大学2006年图书馆学考研试卷
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图书馆学宗旨
2、社会知识
3、蝴蝶装
4、分面标记制
5、书次号
二、简答题(共7小题,每小题10分,共70分)
1、杜定有与刘国钧在学术研究上有哪些不同特点
2、学校教育与图书馆教育由那些区别
3、《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有哪些不同之处
4、简述图书改编活动的金本因素及其联系
5、简述丛书的分类标引要点
6、《布利斯书目分类法》第二版(BC2)的类号组配方法有哪几种形式
7、《中图法》电子版成功研制开发,对我国文献分类工作有何意义
三、论述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试述知识管理方法在图书馆工作中的运用
2、试述未来图书馆学研究重心为何要向“知识”转移
3、试比较分析网络信息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的编制方法
科目名称:目录学概论(含中文工具书)
一、名词解释(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国家书目
2、文献提要法
3、世界书目控制
4、名录
5、四角号码法
6、《中华大典》
7、“二十五史”
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目录学研究对象的“矛盾说”
2、简述文摘的特点
3、简述类书的编排体例
4、略述古代人物传记资料的检索途径
三、论述题(75分)
1、什么是目录?目录的社会作用有哪些?(15分)
2、试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例,论述我国目录编纂的成就(20分)
3、试述网络环境下书目情报服务的发展趋势(20分)
4、试述电子“工具书”(数据库)的类型(20分)。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目录学》考试试卷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资料见第二页封面第1页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目录学》考试试卷(模拟1)(A卷)试卷类型:闭卷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1文献著录2史志目录3分析目录学(analytical bibliography)4报导性文摘5在版编目二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每题1分,共20分)1.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是《》。
A.七略B.别录C.七志D.七录2郑樵主张会通,反对断代史的做法。
他的著作是《》。
A.史通B.通典C.文献通考D.通志3《出三藏记集》是一部佛经目录,它是梁天监年间由编撰的。
A.释道安B.释僧祐C.朱士行D.释道宣4希腊诗人在担任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期间编撰过一部题为《皮纳克斯》(Pinakes),又名《各科著名学者及其著作目录》。
A.卡利马科斯B.亚历山大C.格斯纳D.特里森5记录和指引文献事项或知识单元,并按一定系统组织起来的检索工具是。
A.目录B.文摘C.索引D.字典6元代钟嗣成所编《录鬼簿》是一部。
A.戏曲汇编B.传奇汇编C.私藏目录D.戏曲目录7《汉书·艺文志》的编撰者是。
A.刘向B.刘歆C.班固D.裴松之8《》是一部辑录体书目,它的编撰者是清代著名诗人与学者朱彝尊。
A.文献通考B.经义考C.小学考D.史籍考9梁启超以为,《》中最有价值之创作是《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
A.大唐内典录B.开元释教录C.历代三宝记D.出三藏记集10是揭示和报导若干文献收藏单位的全部或部分藏书的目录。
A.文摘B.推荐书目C.联合目录D.地方文献书目11的中文译名是联机公共目录。
A.OBAC B.OPAC C.LPAB D.OPAB12《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一部。
A.推荐书目B.地方文献书目C.专科目录D.回溯性国家书目13读者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书目情报机构表达自己的需求,称为书目情报需求。
A.现实的B.潜在的C.专门的D.针对性的14是《国际标准书目著录(总则)》。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考研《图书馆学概

一、图书馆学: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的科学二、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微观对象——图书馆的各个组成要素,及作为其工作对象的知识、信息。
宏观对象——图书馆系统、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与环境的馆系。
人们对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认识的变化:1、由对个体图书馆的研究,发展到对群体图书馆的研究,即对图书馆事业的研究。
(个体——群体)2、由只研究图书馆本身,发展到与图书馆有关的知识、信息及其组织问题。
(本身——相关问题)3、由孤立的研究图书馆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发展到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研究图书馆与社会、与文化、与人类信息交流的关系。
(孤立——整体联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4、由静止看待图书馆,发展为将图书馆看成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
(静止——发展)5、由单纯研究图书馆学对象问题,发展到寻找图书馆学理论基础。
(对象研究——理论研究)6、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发展与进步的作用越来越大。
本书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
三、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1、普通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学基本问题,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基础理论,图书馆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内在发展机制的图书馆学。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2、专门图书馆学:专门研究图书馆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的图书馆分支学科。
3、比较图书馆学:其研究对象是世界各国的图书馆事业。
4、应用图书馆学:含义:(1)指以图书馆具体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图书馆工作的环节、程序、方法和技术的科学。
(狭义应用图书馆学)。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2)将图书馆学的原理同有关学科某些实用研究结合起来,研究有关学科本身所涉及的实践与应用方面的问题的新学科。
(广义应用图书馆学)。
通常在狭义范围上使用应用图书馆学概念。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应用图书馆学内容:(1)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2)图书馆文献资源整序工作。
(目录工作、分类标引工作、主题标引等。
)(3)图书馆用户服务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学名词解释1. 目录:是经过加工的一批相关文献,又是经过科学的编排和组织,使之有序化了的、能为读者提供有关文献信息的二次文献。
(p2)2.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3. 目录学中的矛盾:指导与报导文献与人们对文献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
4. 目录学原理:目录学实践活动、理论研究活动的各个方面经过方法总结或理论抽象,形成一定的方法规律和工作规范。
5. 国家书目:是全面系统地揭示与报导一个国家出版的所有文献信息的总目。
6. 联合目录:是以反映图书文献的收藏处所为特征,为揭示和报导若干个图书馆收藏的综合的或专科专题的图书文献信息而编的统一的目录。
7. 专题书目:是为特定的读者对象全面系统地提示与报道关于某一特定学科或某一研究主题的文献而编制的书目。
8. 推荐书目:亦称导读书目或选读书目,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读者群和特定的目的,围绕某一专门问题,对文献进行选择性的推荐,以指导自学或普及知识而编制的目录。
9. 地方文献书目:是为提示报导有关某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文献信息而编的书目。
10. 个人著述书目:是提示与报导特定人物的全部著作以及关于他的文献信息而编的书目。
11. 网络目录:是检索因特网上WEB资源的目录工具,是利用超文本技术在因特网上建立的提供网上信息导航和检索服务的WEB服务器或网站。
12. 文献揭示: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将文献的外部特征信息和内容信息揭示出来,报导给用户,以便用户能够迅速地获取有关文献的信息,为他们准确地选择所需的情报提供条件。
13. 作用:描述、定位、选择。
14. 著录:是编制文献目录时,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文献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选择、分析和记录的方法和过程。
它是通过著录事项来实现的。
15. 著录的要求:完备性、准确性、一致性16. 摘要:是对一份文献的内容所做的简略而准确的描述,它是用简要准确、不加任何评论的文字窄数文献主要内容的方法。
17. 索引:是把一种或多种书刊文献里的事项或知识单元,按有利于寻检的方式加以编排并说明出处的、能够提供文献资料线索的揭示文献的方法。
18. 文献评价:对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介绍与评论的方法。
19. 综述:是在对某以特定学科或专题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出的关于某学科或专题的具有报导性和资料性的科学文献。
20. 书目记录:将书目著录、提要、文摘、分类标引等记载,形成书目款目。
21. 文摘: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摘述文献的主要内容和原始数据,想读者报导最新研究成果、传递文献的情报信息和查询文献线索的一种工具。
22. 报导性文摘:是全面真实地反映文献内容的创造性部分,含有较大的情报量,可使部分读者免于查阅原文献的的一种摘要形式。
23. 指示性文摘:借助某事项说明另一事项,称为指示。
此文摘只简单介绍文献内容的梗概,注重定性描述。
24. 《七略》中的每一略(了解P57)25. 以人类书(P102):由于据作者分类,自然形成一种在作者之下汇录所做的著录方式。
如元代钟嗣成撰《录鬼簿》。
这里所讲的以人类书与郑樵所论述的有所不同,郑樵主张在于以人类于书,而《录鬼簿》在于以作者类著作。
这里所讲的以人类书与现代分类的以人类书有所不同,现代的做法是特为某些人立类。
26. 索引(P234):就是记录和指引相关文献信息或知识单元,并按照一定的编排系统组织起来的检索工具。
按照反映被检索对象的事项和内容,可分为篇目索引和内容索引。
27. 篇目索引(P239):又称“题录”或“论文索引”,主要是标引图书或报刊中的论文篇目,按照一定编排法则组织起来的供查找篇目位置的索引工具。
主要起着指示和指向的作用。
28. 内容索引(P239):是以文献内容中所含的字、词、句、人名、地名、主题等具体内容为记录和检索单元,按照一定的编排法组织起来的供查找具体内容位置的检索工具。
又可以细分为语词索引、关键词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等等。
29. 文献标引(P250):索引编制中最关键的一步。
文献标引就是分析文献内容,并用索引语言来表示文献内容的某些特征。
30. 综述(P260):对某一时期特定学科或专题的一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而成的综合、概述性的科学文献。
31. 书目情报(P279):关于文献的知识和效用信息的集合。
具有知识性、浓缩性、二次性。
区别于二次文献,是书目文献具体概念基础上的抽象概念。
32. 书目情报服务(P282):是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向读者传递文献信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的重要手段,是适应书目工作和参考咨询总之情报化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目录工作为读者服务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环节。
33. 书目情报意识(P287):人们对书目情报社会功能的认识程度和获取书目情报需求的敏感度,也成为人们对书目情报意识和信息的敏感、判断、吸收的自觉程度。
选择1. 《别录》我国最早的综合性提要目录。
汉代刘向。
2. 《七略》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
3. 《七志》王俭,“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4. 《七录》阮孝绪,分内外篇5. 《七林》许善心6. 《隋书·经籍志》是现存最早的四部目录。
而且是四部发展史上首先采用经史子集而不是甲乙丙丁作类名的目录。
第二部史志目录。
7. 《郡斋读书志》晁公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藏目录。
8. 《遂处堂书目》尤袤,最大的贡献在与著录版本。
简答或论述(1) 孔子整理六经的三个原则(P55)1. 述而不作。
2. 不语怪、力、乱、神。
尽量删去档案中关于怪异、勇力、悖乱与鬼神等内容。
3. 认为“攻乎异端,斯害也矣”。
故反对研究异端邪说,反映在文献编辑整理上,就是尽量不收那些含有异端观点的材料。
(2) 《七略》的范式(P57)1. 有一个分类体系2. 有一个总说明3. 每类之下有小序,说明各类的学术源流(小序和总说明在《七略》中合为“辑略”)4. 每书都撰有叙录(3) 四部分类法(P61)题录性书目是便于检查的简单登记性书目,始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汉志》删《七略》之叙录而为注释。
题录性书目主要采用四部分类法。
1. 四部分类法主要产生于魏晋之时。
2. 魏郑默的《中经》是否采用四部分类法因缺乏记载而难以确知。
3. 荀勖《中经新簿》采用甲乙丙丁分类。
4. 与《中经新簿》之甲乙丙丁相对应的类名为经史子集。
5. 东晋李充将序“删正”,确定新的次序。
总之,四部分类法由郑默发轫,荀勖初创,李充确定次序,到《隋书·经籍志》基本类名和相关细目。
四分法是顺应当时文化典籍的实际变化而提出的。
后成为三国以后目录所采用的主要分类法。
(4) 刘向等人的校书步骤1. 广罗异本,相互校补2. 条别篇章,确定书名和篇名3. 校勘脱文脱简,写成定本4. 提要钩玄,编写叙录5. 种别分类,编写目录(5) 《七志》对《七略》的改易(或者说《七志》特点)(P65)《七志》南朝王俭撰,以非官方的方式进行。
1. 命名与分类上,王俭鉴于《七略》名为七分而实为六分,特增图谱一类,成为名副其实的七分体系。
类名有所改动,但实质未变。
2. 叙录与小序等方法的运用上,《七志》仿《七略》作“九篇条例”,应是九大类之类序。
3. 另外,《七志》“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
这种不讨论图书内容而介绍作者的提要被后世称为“传录体提要”。
(6) 《七录》对《七略》的改易(或者说《七录》特点)(P67)略晚于王俭的阮孝绪撰。
1. 史部独立2. 合诸子与兵书为子兵录3. 不立图谱类,而“图画之篇宜从所图之部”。
4. 佛道图书不再作为附录,而作外篇5. 子目详备(7) 古代目录学理论的初步探讨(P84)(了解)郑樵以前对目录学的谈论不系统,总的来说有三个问题:1. 对文献作用的认识2. 对目录分类的探讨3. 对书目方法与书目作用的探讨(8) 郑樵的目录学思想(P88)1. 郑樵的目录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通志·校雠略》,这是一部通史,会通是其精神所在。
2. 会通,“即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千头万绪的历史现象中,描绘出各种事物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
3. 郑樵主张通记古今图书,不仅记书,且记图;不仅记有,且记亡;做到广古今而无遗。
4. 提出“即类以求、旁类以求”等求书八道,全面的文献收录和详明的类例相结合,“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
5. 郑樵认为,在一个严谨详明的类例之下通记古今有无之书,学术源流自现,因此,是否要作注释或提要就视情况而定。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
6. 郑樵还编写《艺文略》,将其目录学付诸实践,创12类432种的目录分类体系,广收古今图书。
其贡献在于:1. 通记古今有无之书,在考虑整体图书和学术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书目分类,与图书分类及学术的结合更加紧密。
使得书目分类图书分类迈进了一步。
2. 郑樵的“通记”、“类例”、“以人类书”、“泛释无义”共同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书目编撰理论,这理论直接为他的“目录应反映学术源流”的目录学观服务。
3. 《七略》之后,目录反映学术源流的方式由类例、小序、叙录逐渐演变。
类例一直保持,由六分转为七分;小序时遭删除;叙录一删为注,再变为传录,再省至无。
前人只看到变省之不足,郑樵则另创新说,认为通记古今图书,只要类例详明,学术源流也可以清楚得到反映。
(9) 胡应麟目录学思想(P105)1. 主要体现在《经籍会通》,其重在探讨图书文献与目录发展源流,总结书目分类从七分演化为四部的大势,讨论官私史目的作用与编撰得失,多有创见。
2. 胡应麟总结分类演变时着眼于演变的实际,他认为立类应考虑图书多寡,学术发展卷帙盛衰是七分发展为四部的主因。
3. 胡应麟认为郑樵《通志·艺文略》设艺术等类不妥。
4. 探讨书目得失,胡应麟认同《七略》范式,欣赏小序和提要的详明,同时,受郑樵的影响,认为书目应收罗古今,兼记亡书。
(10) 祁承嶫(这个字打不出来)的目录学思想(P106)1. 祁承嶫的目录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澹生堂藏书约》。
他的目录学思想与胡应麟有关书目得失探讨论述相似,有所增益。
《澹生堂藏书约》鉴于有审轻重、辨真伪、核名实、权缓急、别品类之分。
其中“辨真伪”、“别品类”可明显看出其对胡应麟的继承与发展。
2. 祁承嶫对书目分类以圣制列于大类之首不满。
3. 祁承嶫认为类目的增减变化是必然的,而类目的设置则不必尽显。
4. 其对后世影响深的理论主要是“通”、“互”,即互著与别裁。
“通者,流通于四部之内也”,“互著,互见与四部之中也”。
互著与别裁是祁承嶫首次明确提出。
(11) 章学诚目录学思想著《校雠通义》《文史通义》《实斋文集》。
《校雠通义》是一部从目录文献入手探寻目录学义理的会通之作。
1. 章学诚认为,目录校雠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部次条别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是一项学术性极强的工作,如果对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不能贯通明白,就难以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