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信息管理学院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实力雄厚的信息管理教学与研究机构,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信息管理高级人才和信息职业领导者,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为单位,学科实力排名全国第一。
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20年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
1929年,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独立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1953年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建立图书馆学系。
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图书情报学院。
2001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
经过九十多年的辛勤建设,形成了“开拓创造、务实创业、引领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学院多个研究领域在全国位居领先地位。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下设图书馆学系、信息管理科学系、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出版科学系和电子商务系5个系,有6个本科专业(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古籍整理与保护、信息资源管理、出版发行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图书情报与档案整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图书情报硕士、出版硕士、工程硕士、工程管理硕士)。
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000余人,全日制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300余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200余人,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及各类进修培训生30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34人,副教授和高级职务研究人员37人。
其中,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荆楚社科名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湖北省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1人。
学院图书情报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教育团队。
学院有7门课程获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和2个省级品牌专业。
学院拥有本专业领域全国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信息资源研究创新基地,拥有“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武汉大学文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2010级、2011级、2012级用)

武汉大学文学院简介文学院中文学科发端于1893年建校之初的自强学堂。
起初开设“华文”课,后改称“汉文”。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时期,于1917年设立国文史地部。
1922年正式成立国文系,中文学科从此有了独立的行政建制。
1927年改称中国文学系。
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时设置文学院,闻一多先生出任首任院长。
1953年,兄弟学校中文系并入武汉大学组建了新的中国语言文学系。
1997年改建文学院。
1999年与其他学院合并为人文科学学院。
2003年7月恢复文学院建制至今。
文学院暨中文学科创建以来,名流云集,代有传人。
在1928 年以前的初创时期,著名学者王葆心、黄福、黄侃、廖立勋、郁达夫、杨振声等等,筚路蓝缕,开启先路,奠定了文学院的坚实基础。
其中,黄侃先生与章太炎先生所创立的“章黄学派”饮誉海内外,对文学院的学风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8年之后的数十年是文学院的发展壮大时期。
杨树达、闻一多、刘博平、刘永济、刘异、游国恩、苏雪林、叶圣陶、沈从文、朱东润、高亨、冯沅君、袁昌英、陈西滢、徐天闵、朱光潜、陈登恪、席鲁思、黄焯、程千帆、刘绶松、胡国瑞、李健章、周大璞、李格非等先辈,鞠躬尽瘁,不断开拓,使文学院的中文学科迅速发展壮大、走向辉煌,跃居全国同类学科前列。
尤其是五十年代,以“五老八中”为代表的学术中坚声名远播。
改革开放以来,是文学院奋发图强、蓬勃向上的时期。
这一时期,刘禹昌、吴林伯、王启兴、陆耀东、王文生、吴志达、何国瑞、蔡守湘、易竹贤、罗立乾、陈美兰、李希贤、夏渌、郑远汉、宗福邦、杨合鸣、龙泉明等学者,励精图治,奋起直追,为文学院再铸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的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系、汉语言文化系、大学语文部、古籍整理研究所、《长江学术》杂志社、《写作》杂志社等常设机构,还与“国家汉办”合作建立了“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建有海外孔子学院。
共有教职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
教师中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30人,副教授26人。
图书馆学专业(120501)研究生培养方案 -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图书馆学专业(120501)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成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支柱之一。
信息的多媒体化、网络化和分布化趋势,对浩瀚无垠、凌乱分散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发展崭新的自动化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技术和信息自动搜索技术。
图书馆学正是进行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的学科之一。
图书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敬业进取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图书馆自动化新技术,对本学科发展中的前沿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并获得一定进展,满足社会各界对文献信息评价、采集、组织、开发和利用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1.硕士学位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图书馆学的系统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创新性或应用前景。
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情报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础,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均需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方向图书馆学是研究科学文献的收集、整理、保藏和读者利用以及文献信息交流和传播规律的一门科学,随着信息新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档案学、出版发行管理、信息科学等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本专业的研究方向包括:目录学、信息资源建设、文献检索与利用,图书馆管理,数字图书馆研究、信息咨询、图书馆自动化研究、文献计量研究、数字信息与网络检索等。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包括:1.博士点:文献学研究、图书馆学研究、信息咨询研究、古书版本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信息资源建设研究、决策与咨询研究、期刊与文献计量学研究、学术规范与学术评价、数字图书馆研究等。
武汉大学博士图书馆学培养方案

图书馆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胜任高等院校或专业研究机构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也能承担大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攻读本专业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达到如下基本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健全的体魄,积极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
2、具有图书馆学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
3、全面系统掌握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及前沿动态,并能独立在本专业领域内作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4、熟练掌握第一外国语,要求达到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本方向主要包括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事业建设、读者研究、网络建设、图书馆历史与现状、图书馆比较研究等。
2、目录学研究本方向包括古典目录学、现代目录学、专科目录学、书目情报理论与方法、书目控制、目录学比较研究等。
3、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本方向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组织与管理、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电子出版物、网络资源管理研究等。
4、分类法与主题法研究本方向主要研究分类检索语言、主题检索语言、分类主题一体化发展、检索语言计算机化、自然语言检索、分类法主题法前沿问题研究。
5、信息咨询管理研究本方向主要研究信息咨询业的现状与发展、信息咨询系统的建设、情报信息的搜集、选择与分析、信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等。
6、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本方向重点研究政府等公共部门、公司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知识产权管理的政府策略,以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等。
7、文献学本方向主要研究文献学理论、文献史、文献开发与利用、古籍版本学等。
武汉大学研究生生培养方案

图书馆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能从事图书馆学和编辑出版学教学与研究,并担负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编辑出版发行及其他信息管理和咨询工作的高层次、宽口径、复合型专业人才。
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修养,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刻苦学习,学风端正,能够遵守科学研究规范;能够坚实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成为宽口径,复合型专业人才。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4、能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图书馆科学管理主要内容有:图书馆学原理、知识及知识增长、读者调查分析、读者阅读研究、比较图书馆学、图书和图书馆史、图书馆科学管理、图书馆公关实务、社区图书馆等。
2、现代目录学研究主要内容有:目录学基础理论、目录学史、书目情报服务、书目控制、互联网目录学,未来目录学发展等。
3、知识组织研究主要内容有:分类检索语言、主题检索语言、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检索语言计算机化、自然语言检索、文献编目标准化、计算机编目、DC元数据、网络信息组织、知识组织前沿问题等。
4、信息管理自动化研究主要内容有: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原理与方法、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分析、信息管理自动系统的设计、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等。
5、信息咨询研究主要内容有:信息咨询业管理模式研究、信息市场与服务模式研究、信息用户研究、信息咨询与信息源研究、涉外信息咨询研究等。
6、文献与出版研究主要内容有:文献理论、文献史、文献整理、文献编辑、文献出版、文献传播等。
7、信息资源与知识产权管理主要内容:信息资源原理、国家信息政策、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理论、知识产权管理等。
第三届教育部高校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

究、 咨询 、 指导 、 评估 、 服务等工作。2 O O 2年, 图书馆学第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 , 相继 召开 了五次工作 研讨会, 对课程规划 、 教材建设 、 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 、 师资配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 并对部分课
题付诸实施 。2 O O 7年 , 图书馆学第二届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 先后召开五次工作研讨会 , 为图书馆学本科
索传军( 中国人民大学) 耿 骞( 北京师范大学) 于良芝 ( 南开大学) 金胜勇( 河北大学)
高
高 洁( 天津师范大学) 王国强( 郑州大学)
胡立耘 ( 云南大学)
张秀兰( 辽宁师范大学) 马海群 ( 黑龙 江大学) 李国秋( 华东师范大学)
党跃武( 四川大学)
黄水清( 南京农业大学) 江向东 ( 福建师范大学) 龚花萍( 南昌大学)
长 协调 的专 门工 作小 组 。
附: 第三届( 2 0 1 3 - - -  ̄ 0 1 7 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
主任委员 : 王余光 ( 北京大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副主任委员: 郑建明( 南京大学) 叶 秘书长: 张久珍( 北京大学)
委员 :
鹰( 浙江大学) 陈传夫( 武汉大学) 程焕文( 中山大学)
立会议精神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 、 副部长杜玉波同志讲话精神。重点传达 了杜玉波副部长讲话的“ 三个 把握” 和“ 四点要求” 。“ 三个把握” 是指 : 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 , 切实增强推动高等教育 内涵式 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 准确把握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要任务 , 切实 明确服务本科教学 的切入点 和着力点 ; 准确把握 自身职责定位 , 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教育部对新
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110203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 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等。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1、会计学(Accounting)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八、专业主要实验1、计算机基础、foxpro数据库应用、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安排上机练习和实习;2、电算化会计分析与软件应用。
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20501)一、专业介绍图书馆学专业创建于1984年,是河北省最早的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目前拥有河北省唯一的图书馆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教育部图书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
该专业目前有十余名专业师资。
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将学科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基础理论问题,与事业管理、资源组织技术、信息服务等应用理论和技术理论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技术理论的完整理论研究体系,使学生具备更为完善的知识结构、更为坚实的理论功底和更强的业务工作技能。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与知识服务及管理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信息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信息收集、分析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开发与传递的方法;3.具有从事信息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4.熟悉我国图书馆事业及信息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图书情报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行业发展动态;6.掌握图书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7.具有一定的中外文献检索、阅读能力,以及团队协作、人际交流能力。
四、核心课程信息管理基础、图书馆学概论、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检索、信息分析等课程。
五、标准学制:四年。
学生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缩短或延长修业年限,修业年限为三至六年。
六、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七、毕业学分学时要求八、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一)通识教育课程1.通识通修课(共修读40学分,其中实验/实践环节修读6学分)2.通识通选课(最低修读18学分,其中实验/实践环节最低修读6学分)(二)学科基础课程1.学科基础必修课(共修读18学分,其中实验/实践环节修读1学分)2.学科(跨学科)选修课(最低修读22学分,其中实验/实践环节最低修读3学分)(三)专业发展课程1.专业发展核心课(共修读45学分,其中实验/实践环节修读18学分)2.专业发展拓展课(最低修读15学分,其中实验/实践环节最低修读2学分)(四)集中实践课程(共修读11学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10501
专业名称:图书馆学Library Science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图书馆学专业创办于1920年,为国内最早的同类专业,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及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数字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组织、检索、开发、利用与管理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
本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熟悉我国关于文化、教育、科学、图书馆事业和信息化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研究方法, 掌握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收
集、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开发、利用和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网站建设和网络系统评价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中外文文献阅读能力与人际交流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要求修满140学分,其中全校通识教育必修课为31学分,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12学分;专业基础课必修学分为28学分;专业课必修学分为15学分;毕业实习为6学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为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课程、特色课程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图书馆学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描述、目录学概论、信息检索、信息用户与服务、参考咨询、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字图书馆导论、图书馆系统维护与评价、图书馆与信息中心管理、图书馆与信息研究方法。
双语课程:政府信息管理(Govern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特色课程:中国古籍版本学、文史工具书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主要实验课程: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导论、图书馆系统维护与评价、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站设计与开发。
本专业实行教学实习、假期实习、专业实习等三级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学实习是指根据课程安排,就与课程相关内容在校内进行实习;假期实习是指寒暑假要求学生在图书馆或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实习或做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是指三年级下学期(以暑期为主)为期6周的毕业实习。
(八)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必须符合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通过答辩者,准予毕业,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教学计划表
四、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样表
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