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画
风俗画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

风俗画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摘要:一、引言1.概述风俗画的定义和特点2.阐述风俗画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二、风俗画的审美价值1.描绘生活百态,体现人文关怀2.艺术风格的多样性3.寓意丰富,引发思考三、风俗画的现实意义1.记录历史,传承文化2.反映社会现象,揭示人性3.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结论1.总结风俗画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2.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正文:风俗画是我国美术史上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它以描绘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展现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风俗画在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方面,它真实地反映了古代民间的生活百态,从市井百姓的喜怒哀乐到节庆习俗的丰富多彩,都是风俗画的表现对象。
这种对生活的直接描绘,使风俗画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画家对人民群众的关爱。
另一方面,风俗画的艺术风格多样,既有工笔重彩的细腻,也有水墨写意的传神,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
此外,风俗画往往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画中的符号和象征,使人们在欣赏画作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引发思考。
其次,风俗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它是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风俗画,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生活面貌,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传承文化。
另一方面,风俗画反映社会现象,揭示人性。
画家通过生动的画面,揭示出社会矛盾和人性弱点,使人们警醒,引发反思。
同时,风俗画还能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总之,风俗画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既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宋代风俗画艺术特征

论宋代风俗画艺术特征摘要:风俗画在宋代的社会背景下以独特的绘画形式得到了统治阶级和市民阶级的热爱,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在宋代绘画史乃至整个中国绘画史中,都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潮流。
它在画面的表现上包含了宋代的民族风情、经济状况以及文化底蕴,是宋代文化背景的一个缩影,对社会历史以及艺术发展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北宋风俗画艺术风俗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品种之一,是中国多元性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绘画方式充实着人物画的发展,在我国的绘画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风俗画是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一次次与文化交融碰撞所产生的结晶,它贯穿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
它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记录着社会的变革。
时代成就艺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成就不同的艺术形式,宋代风俗画正是这一时期的文化产物。
宋代风俗画之所以在宋代广受流传,是因为它具备宋代世俗生活和城市文明共同的审美与需求,同时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容易被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们所接受,所以它成为宋代最受欢迎的绘画种类之一。
一、风俗画的概念“风俗画”这个词本身没有特定的概念,它不像其他自然学科那样有固定的公式和公认的标准,而是在每个时代都有它所代表的风俗文化。
由于各个时期人们的审美方式和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其中的差异和艺术的发展角度也有所区别。
在我国对“风俗画”的解释也有很多个种类,由于研究的范围与视角不同,所以解释也有所差异,都没能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但在宋代风俗绘画方面,解释的再不相同,其中也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笔者认为,风俗画属于宋代人物画中的一种,它的选题来自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以世俗文化为描绘对象,其画面内容具有真实性和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宋代风俗画兴盛的原因风俗画作为宋代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相交融的产物,其发展受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2.1政治原因在宋代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日渐完善,很多出身卑微的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的形式可以进入上层社会。
浅析宋代风俗画意趣之美

浅析宋代风俗画意趣之美作者:陈君燕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10期一、宋代风俗画产生渊源1.风俗画的概念风俗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独特的绘画种类,属于人物画的一种,是以人们日常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
始于汉代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兴于北宋。
风俗画“通俗化,表现日常生活,朴实无华,色彩细腻”且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宋代风俗画的出现众所周知,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在汉代墓室的壁画和画像砖中都隐约可见风俗画的影子,这些画面中记录了当时人们狩猎、农耕、出游、宴饮等生活场景,但大部分描绘的仍然是貴族阶层的生活。
直到北宋时期,风俗画才真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类别和题材,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这与当时的政治与经济息息相关。
随着城市集镇的迅速发展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迎合底层人民审美趣味的通俗文艺的出现,人们的对于艺术的追求也发生了转变,画家开始不再一昧的为贵族服务,转而描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宋代风俗画的题材十分广泛,总的来说,既有表现战争的历史题材;也有表现市井生活的日常题材。
画家们采用一些民间传说结合历史来表现战争类的历史风俗画,以此来达到以古喻今的作用,人们可以从画面中发现当朝的一些政治问题。
除此之外,画家们也会运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中下层阶级的日常生活状态,表达了当时普通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从这些画中我们就能感受到画家力求表现当时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趣。
二、风俗画的意趣之美1.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对于城市生活的描绘,就不得不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此画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是当时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当时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
纵观全卷,可以看出画家是以当时北宋都城汴京为背景,记录了清明时节的汴京。
明清时期的风俗画

明清时朗的风俗画王东春A*i《&目&#●**A Z$#B{}*t女.目*e《《■%t一&{t∞日£.m目t日$t!#规·月镕i镕自十目^#i E#∞《■2一.E十日*$£±■■*#t l n《目#≈&.e£*#^mⅨ女R 目&日#±i%Ⅲ∞镕i.e^&H^女§镕*l#.§日^;^、^;自**i.e∞F±qd±∞#^女∞*镕目R,H t☆^E m目T白马%§自§、iⅫ、#i目自{&e}i∞A镕E*.eS口7一十H自#自”目自m d镕-ugt目R翱、t H镕目自m目^、#;&t自,自}∞》*m∞*∞过程t i#t t$十§*$#■±.镕*镕*i^女■女∞&■i&**女-月镕*fn^#一i∞2女岫,ⅢE^#镕自*∞±#忱.%*镕女∞自口自8m9*日R^*&e±镕∞∞女**7r£、±≈.Ⅳt∞日‰##.£^£#§母■t^女}、R镕{、{{#*{#∞g*№H R ∞f i*^,%g№#i■#2肆女·#Ⅲ々^≈*∞*.B t‘A镕■。
一日E*$t}B#t■*月.n# }t∞{j W*t}$■《§#■■i#∞■≈.i々m i^目e∞t±Ⅲ、§‰、A^∞H R.口nm t蚺7*H镕5*自{∞{t i#∞≈n*&目■m.R镕■t—E#R£镕§∞r{Ⅲ#%&.$女Ⅸt目■目■∞目镕i&*赶.#镕t R.EA镕#§.^*自*±镕*■E月b§■々■以丧日.E眭R镕§∞耕.目T●#&日i^f^*.月镕j矧7#^镕&■,t$目m女■ge∞■■Ⅲ目TR镕*嗍.R*i目{自7*镕2#.m A自日月镕■&%&目m et自t*%?§十目b■{i RH$*^"7一十*■■#.Ⅱ、§,i i i■§t敞镕j镕&t女&T《§R《№E ∞#§.Ⅱ§元代.Z}*《m%i女R T$,麟m#Zi埘7Ⅱ-±#i I.E£§#^%■#船f7■#Ⅲ±№&.j目■‘i#三科.∞m女^t.*i n&。
宋代风俗画的兴盛与影响

宋代风俗画的兴盛与影响风俗画在宋代之前其实就已经出现了具有风俗画某些特征的绘画。
在远古时期已经出现了描绘人们生产生活的图案,例如新石器时代《彩陶舞蹈纹盆》,石器时代的《阴山岩画逐鹿图》,新时期至青铜时代的《舞蹈牧放战争图》,在靠前一点如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这些关于祭祀、记录生活场景、写实而又极具寓意的图像,都属于风俗性质绘画的范畴,它是早期风俗画的雏形,为风俗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这时期的绘画我们大可总结为风俗性质的绘画。
再往后,某些绘画已经有了世俗化倾向,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梳妆图》、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执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五代孙位《高逸图》等。
这些画作也具有一定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等特点,描绘的也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与宋代风俗画具有相似的形式与结构。
这些作品表现大多是各个时代贵族阶层的风俗,且真实性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典型性,没有更多的社会阶层内容。
魏晋玄学时期,思想活跃,许多哲学问题也都是这一时期提出的,当时自由开放的文化思想和自由解放的精神世界,促使绘画对象由神转向了人,有了一定客观性、真实性风俗画的特点。
而真正意义上的风俗画,始于晋兴于宋。
二、风俗画兴盛的政治原因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度的初步建立,到唐代体制初步完备,进入宋代以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
这使得科举规模逐步扩大,录取名额和途径也不断扩大,让社会阶层的有学寒士们有了步入上层社会的机会。
宋代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黄金时期,对于士大夫的待遇更是优渥。
所以宋代士大夫们在有充足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支持下,便有了充足的时间、条件、精力来发展自己,自然很多的士大夫开始作画和书法创作,致使风俗画就有了更高的权威性和发展空间。
在“崇文抑武”的国策下,翰林院建立,加之宋代历代皇帝都不同程度的喜欢绘画,这使得整个宋代都笼罩在浓浓的书画风之下,风俗画想发展不起来都难。
北宋开初,太祖便开始筹备画院事宜,开始招募画匠和学院,使得宋代风俗画在专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比起通过科举来获取官职更加轻松容易,并且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可以说是没有受到大风大浪的影响,它的发展实在是空前快速。
风俗画名词解释

风俗画名词解释风俗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描绘人物、场景、活动等为主题,反映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在中国绘画史上,风俗画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民间艺术的瑰宝”。
本文将围绕风俗画的常见主题和绘画技法,对风俗画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主题1. 人物风俗画中最常见的主题是人物,包括官员、士人、商贩、百姓等。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表现了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特征。
例如,官员通常穿着龙袍、蟒袍等华丽的服装,手执笏板、令箭等官印,显得庄重威严;而百姓则穿着朴素,手拿锄头、钓竿等生活用具,形象朴实自然。
2. 场景风俗画中的场景多种多样,有官府、街市、茶楼、花园等。
这些场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不同场所的氛围和特点。
例如,官府中常见的有文案、牌匾、屏风等装饰物,街市上则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花园中则有奇花异草和流水萦绕。
3. 活动风俗画中的活动多种多样,有庆典、婚礼、赏花等。
这些活动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表现,展现了不同活动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庆典中常见的有烟火、鼓乐、舞蹈等表演,婚礼上则有新娘新郎、婚车婚床等场景,赏花中则有品种繁多的花卉和人们的欣赏态度。
二、绘画技法1. 线描风俗画中的线描是一种重要的绘画技法,它通过勾勒出人物、场景、活动等的轮廓和细节,形成画面的基本结构和形态。
线描的特点是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能够精准地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和动态。
例如,人物的轮廓线可以通过粗细的变化和变向的处理,表现出其体态和情感;场景中的线条可以通过不同的粗细和曲直,表现出不同的氛围和特点。
2. 着色风俗画中的着色是一种重要的绘画技法,它通过运用不同的颜色和色调,赋予画面以生动的色彩和气息。
着色的特点是鲜明明亮、富有层次感,能够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人物的着色可以通过不同的肤色和服装颜色,表现出其身份和性格;场景中的着色可以通过不同的色调和明暗,表现出不同的光影和氛围。
3. 立体感风俗画中的立体感是一种重要的绘画技法,它通过运用透视和阴影等手法,表现出画面中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唐代风俗画的艺术表现和作品分析

唐代风俗画的艺术表现和作品分析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不仅经济、政治发展迅速,文化艺术也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的风俗画是唐代绘画的一大类,所谓风俗,即是指人们的习俗和生活方式,而画作则是通过画笔来反映这些习俗和生活方式。
风俗画给我们展现了唐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唐代风俗画表现了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它描绘了唐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琐事,如城市街市、商旅行商、农村生活等,以及宴会、婚庆、游园、赏花、垂钓、打马球等娱乐活动。
这些画作中所描绘的场景和画中人物的形象,往往能让人回到那个时期,感受到唐代人民的热闹与繁华。
唐代风俗画的艺术表现独具特色。
在唐代的绘画史上,风俗画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流派。
与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画相比,风俗画的更注重人物形象和场景的表现。
在唐代风俗画中,表现人物形象和肌理,非常明显的有几个特点:第一是人物的五官特征。
传统山水、花鸟画往往将人物的五官表现得比较简约、模糊,而风俗画中则通过细致的刻画,将人物的表情、眉眼、声音等特征呈现出来,生动逼真;第二是人物的装束。
唐代的风俗画非常注重人物的装束特征,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衣着服饰,给人以时代感和历史感;第三是人物的肢体特征。
唐代风俗画在表现人物形象时,常常采用了复杂的构图和独特的视角,通过画面中人物的肢体姿态、动作和场景之间的关系,来表现人物情感、态度和个性。
唐代风俗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非常多。
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如下几幅:1. 墨竹图:这幅画作描绘了唐代某商人在竹林间行走的情景。
画面中,商人端着一个竹筒,应该是为装备酒或者茶水之类的物品。
商人的服装精致华丽,再加上春天竹林的青翠环绕,整幅画非常活泼。
2. 白马寺春游图:这幅画描绘了唐代白马寺春天人们的游玩状况。
画面中,一边是垂钓、收亲、拜佛的情形,一边是戏水和踢毽子的乐趣,画面别有一番韵味。
3. 明皇幸蜀图:这幅画是描绘唐明皇驾访蜀地所见的古寺小林、深谷流泉、山涧翠竹等景色。
浅谈宋代风俗画的趣味美

浅谈宋代风俗画的趣味美作者:钟鸣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6期宋代绘画是我国绘画史上发展的黄金时代,风格呈现多元化,题材趋于多样化,这其中以风俗画的繁盛尤为突出。
在两宋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宋代艺术审美维度发生了转向——体现在内敛、内化上。
宋代风俗画既有表现历史题材,也有表现市井生活题材,其中描绘市井阶层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中我们就能体会到画家力求表现市井阶层的审美情趣。
宋代风俗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为我们的绘画研究和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两宋风俗画背景谈(一)风俗画的概念风俗画是以一定地区、民族或以一定社会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面貌、民俗风情等为描绘题材的绘画,往往以一定社会阶级的审美情趣为依据,以如实再现的手法描绘日常生活风情,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甚至是表达一些作者对现实中丑恶现象的嘲讽和揭露。
风俗画根据所表现的对象不同,又有不同类别的题材,如市井、舟车、耕织、牧童、婴儿、货郎等内容的题材。
宋代风俗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其次还有李嵩的《货郎图》、苏汉臣的《货郎图》《击乐图》、王居正的《纺车图》、李唐的《灸艾图》(又称《村医图》)。
其它的风俗题材作品如《耕织者》《村田乐》等都是描绘农村生活场景的绘画。
艺术家们能仔细观察生活、认真了解市井动态,用很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中下层阶级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同时也反映了画家开始追求世俗的情趣,为后来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基础。
此外,还有一些表现战争类题材的历史风俗画,绘画的内容主要糅合了一些民间传说,以古喻今,从中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
在这些历史风俗画中,多数以描绘汉政权与其他民族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为主题,如李唐的《采薇图》、刘松年的《便桥见虏图》、萧照的《中兴瑞应图》《望贤迎驾图》等,这些作品或多或少的表现作者对当时社会状态的不满,以作品来寄托他们的义愤填膺,通过这些作品来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宋代风俗画兴盛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风俗画,始于魏晋而兴于宋。
特别是北宋后期以及南宋,风俗画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
宋代最具代表性的风俗画当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不仅是古代绘画艺术的杰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的重要依据,如燕文贵《七夕夜市图》、李嵩《货郎图》、李唐《灸艾图》、苏汉臣《秋庭戏婴图》、王居正《纺车图》等千古流传的风俗画杰作。
风俗画发展到两宋时才呈繁荣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风俗画的兴盛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宽松的政治氛围、繁荣的经济和文化成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历史背景对于风俗画这一概念,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做出科学的定义和系统的论述,但是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风俗”一词用于绘画,在我国始见于魏晋时期,那时已经出现了以“风俗”为题材和命名的绘画作品,有文字记载的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有:“晋明帝司马绍有‘人物风土图传于代’。
”顾宝光的《越中风土图》就是直接以风俗画命名的作品,这是目前画史文献资料上最早明确的关于风俗画这一绘画门类的作品.风俗画是反映城市、乡村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风俗的人物画。
早在远古时期的岩画中,就已经出现了描绘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画面。
如将军崖的岩画、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舞蹈纹盆》等。
虽然这些描绘事物的线条在今天看来十分简单笨拙,但是在文字尚未产生的年代,这些线条却令现代人为之折服、赞叹.早期风俗画存在于汉代的辽阳、望都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及帛画等类中,内容有舞蹈射猎、车马出行、百戏、农耕、宅院、历史故事等,它们可以说是风俗画的早期雏形,为风俗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二、宽松的政治氛围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统一了中国。
宋朝改革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因而使许多出身贫寒的饱学之士能通过考试进入上流社会,同时,对那些上层贵族有所抑制,下层人民只要有才华,都有可能进入上流社会。
有一例便能说明,有一次,宋太祖到西京视察,张其贤献十策,他回来后就对宋太宗说“:我至西京,惟得一张其贤,汝异时可用自辅。
”后来宋太宗继位后,张其贤来考进士,宋太宗将一百多名士子不用,“盖为张其贤”,曾传为佳话。
科举是当时选拔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带来了更生活化更世俗化的艺术审美标准.宋代帝王对书画艺术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爱,同时也更重视画院、画学的建设。
宋朝建国不久,宋太祖就开始大量收集古今名画。
开国之初,宋太宗就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宋代是宫廷画院的鼎盛时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书画皇帝宋徽宗在位期间,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但他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书画具精,他的书法自成一家,后世称“瘦金体”,有“千字文卷”传世。
于宋朝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宫廷绘画教育机构——画学。
画学初建于国子监,后于大观四年改隶于翰林院图画院。
宋徽宗任命米芾为书画学博士,整顿和健全画院组织。
这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宫廷绘画教育机构,有着完整健全的学制。
它的招生、考试以及课程安排系统而周到。
画院画家的职位,分学正、艺学、柢侯、待诏等级。
画学所招收的学生,无论士流、杂流,凡是经过太学合法的考试,合格者都可入学。
俞成《萤雪丛说》(卷上)载:“徽宗政和中,建设画学,用太学法补四方画工,以古人诗句命题,不知抡选几许人也。
”如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据说自第二名以下,都画空舟系于岸边,唯独第一名不同,他画一人卧于舟尾,横一孤舟,表现诗意并非无人无舟,仅无人渡水而已,人舟皆闲也。
又如,“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等。
标准是“意高韵古”,不推崇模仿古人,而以能否体察诗意,是否具有创造力为上,这对提高画院画家的文学素养有很大的作用。
宋代画院、画学的设立,也推动了风俗画在当时的繁荣.还有一部分画家,由于其高超的技艺,早已在社会上有很高知名度,也被从社会各个阶层发掘进画院。
如画家高益,本是于都市做小买卖的,被太宗近戚荐入画院,随后,高益又推荐“架舟来京”的市井画家燕文贵进入画院。
宋代画院的不拘一格,便使得其画家组成结构多元化,这亦是宋代风俗画兴盛的重要因素.三、繁荣的经济宋初,统治阶级采取了各种措施,发展农业和工商业。
宋代的农业特别发达,尤其在江南地区,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称颂这最富庶的“鱼米之乡”。
在工商业上,宋代的都城改变了唐代的坊(居民所居之处)与市(商品交易之处)区分制度,任何街道都可以开店营业,也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间规定,晚间夜市开放。
北宋都城东京,是我国封建社会城市由封闭式的坊市分离向开放式的坊市合一转化的典型。
东京街道拓宽后,临街的坊墙被拆除,住户被允许临街修盖凉棚、楼阁、门市,这种制度实质上也是允许人们沿街贸易,面街而居。
据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
举目则青楼画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衢,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新声巧于柳陌花街,按管弦于茶坊酒肆。
八荒争揍,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当时北宋鼎盛时期,十万户以上的城市就有四五十个,东京的总人口已达一百五十万左右,当时的东京,是国际上最大最繁华的大型商业都会之一.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发达,工商业繁荣,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在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里,聚集了无数小商人与手工业者,从而形成了市民阶层。
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市民阶层,也追求高雅的诗歌绘画欣赏活动.但他们的审美需求又带有一定自己阶层的特点,于是便出现了一些反映农村或市民生活的诗歌、小说、戏剧以及绘画艺术等专门的市民文化。
多彩的市井生活,成为画家笔下绘画的新题材,这种以社会的中下层为描绘对象的绘画作品,符合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因而受到群众欢迎。
正因为如此,宋代的职业画工才能够突破汉唐以来描绘宗教和贵族生活的限制,把绘画作品描绘的主题扩展到城乡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街市、货郎、村医、婴戏和乡居等,画家们创作出了一幅幅反映不同阶层审美需求的风俗画卷。
如燕文贵的《七夕夜市图》、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王居正的《纺车图》等千古流传的风俗画杰作。
王居正的《纺车图》(北京故宫藏),画面上有一个坐着的织妇,她一边给婴儿喂奶,一边摇动纺车,纺车前还站着一个老农妇,正在倒线,一副疲惫的神情。
她们身上穿着打有补丁的破烂衣裳,真是“蚕妇寸丝不著体,豪家墙壁被纨绮”的贫富不均的生活的见证。
画家从贫民的角度来反映社会生活,展现下层人民的朴实和清贫,表现了画家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这亦是宋代风俗画兴盛的重要因素.四、文化艺术基础宋朝因为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形成了与唐朝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内敛。
唐代沉雄博大的文化氛围,孕育了唐人以丰腴为美的时代特征。
宋代崇文抑武,大兴科举,取士的规模远过于唐朝。
众多的孤寒之士登第踏入仕途,在此影响下,宋代的文学艺术倾向就体现为平和与理智,审美角度趋于内敛.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是宋在文化上的基本国策。
在儒、道、释三教融会贯通的文化氛围中,产生了一种新儒学——程朱理学(又称宋学)。
理学思想迅速在士大夫文人中蔓延,绘画也渐渐被渗透,一改“皇家富贵”程式,多画败荷雪雁,枯槎寒禽,远离世俗.整个宋代绘画,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具体体现在设色方面,表现为由重色而转为喜用水墨。
这一画风的转变,恰使其更适合于表现民间人物风俗的幽情逸趣。
宋代的“文人画”与“宫廷画”都很繁荣,它们对风俗画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化艺术氛围宽松,“雅俗并举”。
宋代统治者崇文抑武的政治倾向,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氛围以及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宋文化艺术走向全面繁荣。
这既有文人士大夫之气的雅文化,也有市井特色的俗文化,雅俗并举把宋文化推向极致。
宋代的“雅文化”中也渗透了许多“俗文化”的成分。
宋代的代表性文学—词,它的产生与市井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初写男女之情,后来才为文人士大夫抒情而用。
北宋中后期,由于北宋朝廷长期实行“右文”政策,宋代的皇帝均重视文化,“唐宋八大家”中,就有六个是宋代的,宋代的绘画也是如此,宋代具有突出影响的画院绘画,多数画家来自民间,因丹青一技而被招入画院,他们接受过正统的教育,其作品也多倾向“雅文化”,但其“俗”的成分还是有明显的痕迹。
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藏),是我国绘画史上罕见的风俗画长卷。
全画结构共分三段:首段写汴梁城郊风景;中段描写汴河,特别是拱桥,桥上,车水马龙,桥下,货船穿梭,上下呼应,非常热闹;后段描写市区街景。
画家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北宋首都汴梁城郊、汴河、城内居民在清明节时的动人景象,深刻揭示了12世纪我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情状,也揭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民风民俗、经济活动、城市建筑等,《清明上河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经济、文化等的重要依据,它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把宋代风俗画推进到更高的阶段.而且这种雅俗交融在南宋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可能因为北宋灭亡,大批文人流落民间,战争使画家、画工也成为战利品被抓来捕去,身经离乱。
在这一过程中,画家们的阅历和感受更加丰富,一旦他们重新获得身份后,其作品中也就具有“俗”的成分,从而创造出更具有人情味的风俗画。
如李唐《灸艾图》(台北故宫藏),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村医为村民治病的情形。
在树荫下,一个年老的病人袒露着上身,双臂被一老妇和一个少年紧紧地抓住,另一个少年按住他的身子,一条伸出的腿也被踩住,画面上的每个人衣服上都打满了补丁,展现了下层人民的贫穷,表现了画家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两宋时期,作为消费主体的市民百姓,大规模地出现在画面上,这些作品,却因其通俗易懂,赢得了广大市民阶层的青睐,风俗画成为符合市民阶层审美的通俗艺术。
如李嵩的《货郎图》(北京故宫藏),写的是活跃于村镇之间的挑担货郎,老货郎来到村头,吸引了一群村童与农妇前来观看的热闹场面,生活气息更浓.绘画作品一反昔日高雅姿态,成为街肆买卖交易的商品,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
北宋绘画交易市场已相当成熟,南宋时书画买卖更盛,都城临安行铺多达414家。
宋代甚至出现了专门用绘画等物品装饰室内的机构——四司六局。
上自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从宫廷装饰,到茶馆酒肆的陈设,都离不开绘画作品。
就算买不起画的平民百姓,也可在需要时,于街市上的四司六局租到绘画作品。
如《画继》(卷六)记载,“刘宗道,京师人,作照盆孩儿,以手指影,影亦相指,形影不分。
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售,实恐他人传模之先也。
”但由其数量,今人可知当时市民阶层对风俗画的需求量之大。
因此,靠出卖自己作品为生的职业画工比以往历代画工更为自由,数量也大增。
这亦是宋代风俗画兴盛的重要因素.五、结语总之,从宋代开始,中国人物画的画卷上,不再是以帝王将相、神鬼佛道、圣贤美姬为主角,而是开始有了画家所熟悉的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从而使风俗画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