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层商住楼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分析

合集下载

高层建筑工程的框支剪力墙结构浅析

高层建筑工程的框支剪力墙结构浅析

高层建筑工程的框支剪力墙结构浅析前言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使得我国建筑工程取得不断发展。

在城市中,高层建筑工程越来越多,并且结构形式复杂、功能多样化。

在建筑结构中,框支剪力墙结构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结构形式。

基于此,下文对其要点进行探析一、框支剪力墙的类型框支剪力墙类型有很多种,下面就其分类进行简析:1)整截面墙。

整截面墙是不开洞或开洞面积不大于15%的整截面剪力墙。

其受力特点为整体悬臂墙,弯矩图既不突变也无反弯点。

其变形特点为弯曲型变形。

2)整体小开口墙。

整体小开口墙为开洞面积大于15%但仍较小的墙。

其受力特点为弯矩图在连系梁处发生突变,但在整个墙肢高度上没有或仅在个别楼层中才出现反弯点。

其变形特点为以弯曲型为主3)双肢墙及多肢墙。

双肢墙及多肢墙为开洞较大、洞口成列布置的墙。

其受力特点为与整体小开口墙相似。

其变形特点为以弯曲型为主。

4)壁式框支。

壁式框支为开洞尺寸大、连梁线刚度大于或接近墙肢线刚度的墙。

其受力特点为弯矩图在楼层处有突变,在大多数楼层中都出现反弯点。

其变形特点为以剪切型为主。

二、转换层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目前,建筑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要,一般具有多种功能,对其综合用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建筑的使用功能来看,通常在中上层设计小开间,而在下层部位设置大开间。

但从结构的布置角度来看,二者的情况却恰好相反,为了使建筑实现相应的功能,在布置方面就必须采用与常规相反的形式。

因此,强度较弱的框架柱往往布置在下层,上层则布置刚度较大的剪力墙。

这样一来,就必须要设置相应的转换机构来对两种不同的结构进行衔接,同时传递两者之间的内力,这就是转换层应发挥的的作用。

在上部剪力墙转换为下部建筑框架的过程中,转换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建筑物的底部创造出较大的内部自由空间。

在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的位置决定着建筑的抗震能力,其位置宜低不宜高。

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当转换层位置较高时,容易使框支剪力墙结构上下内力的传递路线发生突变,随之会产生较大的刚度变化。

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摘要:本文结合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实例,对其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1 工程概况本工程主体结构层高60.3m,地下室2 层,层高分别为3.5m,4.7m;地上1 层为居民活动空间,高5.4m;2层~13 层为住宅,层高2.8m,以上至屋顶层高均为3.0m。

2 结构设计中的计算和分析2.1转换体系的选取与计算框支转换层楼板在地震中受力变形较大, 其在整体电算中的模型选择很关键。

由于工程转换梁上部层数多,地震时楼板将传递相当大的地震力,其在平面内的变形是不可忽略的。

因此采用弹性板或弹性膜的计算模型较为适宜。

由于弹性板的平面外刚度在整体计算中已被计入,相当于考虑了板对梁的卸荷作用,会使梁的设计偏于不安全。

在进行整体结构分析时,将转换层楼板用弹性膜单元模拟。

2.2嵌固端与转换层楼板板厚的确定工程以±0.000 板作为嵌固端,既保证上部结构的地震剪力通过地下室顶板传递到全部地下室结构, 同时能够保证上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是以地下室为参照原点。

《抗规》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嵌固端部位时, 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

故地下室顶板厚度取200mm,同时,为了有效地将水平地震力传递给剪力墙,在应力集中的楼层,将楼板厚度加大,转换层楼板取180mm,与其相邻的层也适当加厚至150mm。

考虑抗震需要,施工图阶段时更有意提高转换层配筋率,使单层配筋率达到0.35%, 以进一步提高转换层楼板和(1)q≤ect310l02(2)γe≤δ1h2δ2h1框支大梁共同作用的能力。

考虑到梁宽大于上部剪力墙的两倍,宽度较宽,对边转换梁,板面钢筋不是简单地要求伸入梁内满足锚固要求即可,而是要求必须贯穿梁顶截面,以确保梁内扭矩在板上的有效传递。

2.3框支柱与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厚的设计框支柱基本布置于上部剪力墙对齐的下方或就近区域, 这样不仅能使竖向荷载的传力途径直接、明确,减少转换板的内力,同时,上下抗侧力结构对齐,对于抵抗水平地震荷载作用,改善转换板的复杂受力情况也是大有益处的(详见图1)。

某部分框支剪力墙高层住宅结构设计分析

某部分框支剪力墙高层住宅结构设计分析

水, 松散 一 稍 密状 , 承载 力 特征 值 为 ̄k = 1 2 0 K P a 。压 缩模 量 5 . 0 1 MP a , 属 中等 压 缩性土。 6 ) 第6 层 粉质粘 土 , 褐 黄 色或 灰黄 色 , 湿, 呈可 塑 一 硬塑 状 , 承 载 力特 征 值 为f a k = 1 6 0 K P a 。压 缩 模量 9 . 6 1 MP a , 属 中等 压缩 性 土 。7 ) 第7 层 含泥 粗砂 , 棕 黄色 , 饱水 , 中密 状 , 承 载力 特征 值 为 ̄ k = 2 1 0 K P a 。 压 缩模 量 1 3 . 7 2 M P a , 属 中等
2 、 结构设 计 与分析 简化
21 建 筑分 类 等级
本丁 程 主体 结 构设 计 使 用年 限 为 5 0 年; 依据《 建 筑结 构 可 靠度 设 计 统 一 标准》 确定 本 工程 结 构安 全 等级 为 二级 , 结 构 重要 性 系数 1 . 0; 依据《 建筑 地 基 基础 设计 规 范》 确 定本 工程 地 基基 础设 计 等级 为 甲级 ; 依据 《 建筑 工 程抗 震 设 图一 转 换层 梁、 柱及 墙 平面及 建 筑剖 面 示意 图( 东单元 为例 ) 配筋 率 , 采 用双 层 双 向配筋 ; 对应 上 部住 宅 凹 口部 位 , 与 建筑 协 商 在不 影 响 建 1 、Fra bibliotek工 程概 况
该 工程 位 于南 阳市 卧龙 路 以南 , 中达 路 以北 , 三 里 河 以 西; 为一 类 高层 商 住楼 ; 地 下 室建 筑 为一 层 , 地上3 2 层, 地下一层层高为5 . 4 O 米, 1 - 3 层 层 高 为
5 . 1 O 米( 商业 ) , 4 层以上层高为2 . 9 0 米( 住宅) , 5 0 3 8 3 . 9 3 , 结构总高度9 9 . 4 0 m, 结 构形 式 为部 分框 支剪 力墙 结 构 。

南宁市锦绣花园高层商住楼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南宁市锦绣花园高层商住楼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 中图分类-]L9" [  ̄ T38. 文献标识码] I 1 B
其 中地 下室层高 4 8 ,布置设备 用房 部前言 .
及 公共机动 车泊位 ,地下 2 、 层设 功 能要求 , 层 3 采用框 支剪 力墙结 构体 系。
六级 人防 。 地上 1 3 ~ 层为商 业用房, 层 在 当今寸 土寸金 的大环境 下,为 高4 5, 装有集 中空调及 消防系统 ; .m安 了适应社会对建筑功 能多样化 的要求,
结构往往 必须 反常 规地 进行 布置,即 上部 布置小空 间, 部布置大 空间 。 下 因
框支剪力墙体系是一种受力复 杂、 不利于抗 震的结 构,在结 构总体 设计
数,缩短传 力途径 。
第4 层为转换 层, 高5 7 ;4 层 .m 层以上 时一般 应遵 循以下 原则 :减少转换 次 为剪墙结 构住宅 。 宅除第 2 层层高 住 4 为 42 外 , . m 均为 3O 层 高。 1 以上 . m 3层 该工程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 问题。 为机 房 , 室外 地 坪 以 上 主 体高 度 为 第一 , 为保 证结 构沿竖 向刚度 均匀变 9 .0 ,建筑总 高度 ( 8 7m 至机房顶 )为 化 , 设法争取 尽可 能多的上 下贯通 应
从而为建筑提 供下层 室内大空 问和宽 广的出入 口。
该 工 程 拟 建 场地 地 处 邕 江北 岸
I 阶 I 级 阶交界处 , 级 I 为缓坡地 形,由
西 南向东北倾 斜, 据地质 资料, 根 场地 底部裙楼对应部位设置了落地贯通 的L
及其 附近未有 活动断 裂带或深大 的活 型加厚角 墙 。第二 ,合理 布置裙 楼柱 转 换层依其上 下不 同的平面布置 动 断裂带通 过,场地地 层构造及 地形 网,使不落 地剪力 墙直接 通过转 换层 可采 用梁 式 、 架式 、 桁 箱型或厚 板式转 稳 定, 属抗 震有 利地 段 。 工程 采用 中 该 托梁。

某带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计算分析

某带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计算分析

某带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计算分析摘要:根据实例,选取合理结构方案,采用两种不同程序,对底部大空间的带转换层框支剪力墙进行计算分析,使其既能满足建筑造型和使用功能要求,又能满足规范规定的各项计算指标。

关键词:带转换层结构、复杂高层、框支剪力墙结构一、工程概况某商住楼地下1层,地上主楼26层,裙房3层,结构总高度79.95m,总建筑面积37546.06m2。

主楼1~3层裙房部分为商店、娱乐用房,需要布置灵活的大空间,4层及以上为住宅。

为了同时满足商业部分的使用功能和上部住宅的抗侧力要求,本工程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在三层顶采用梁式转换,三层以下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四层及以上为全剪力墙结构。

本工程属于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场地土类型以中软土为主,抗震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采用筏板基础。

二、结构选型和布置本工程框架梁和柱、剪力墙的受力钢筋均采用hrb400,混凝土强度等级视结构部位采用c25~c40不等,其中5层以下采用c40,6~10层采用c35。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以下简称《高规》)规定,转换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与转换层相邻楼层的楼板也应适当加强。

本工程转换层楼板取200mm,转换层上下一层均取150mm。

本工程主要构件截面见表1,计算简表见下表2。

标准层平面见图1,结构转换层平面见图2,建筑剖面见图3。

表1 主要构件截面尺寸表2 某商住楼计算简表图1 标准层结构平面图图2 转换层结构平面图图3 建筑剖面图三、结构整体计算分析3.1关于结构抗震等级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年版))知,80m 以下框支剪力墙结构,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和框支框架均为二级。

但由《高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章节可得,当转换层的位置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尚宜提高一级采用,故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和框支柱由二级提高到一级。

对某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分析

对某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分析
3 3楼层 抗 剪承 载 力
2 结构布 置
2 . 1 转 换层 层 高确 定
方案阶段 , 经建筑 、 结构 、 设 备各专业讨论后 , 共提出3种方案: 1 ) 方案 1 : 设置设备转换层( 兼结构转换层) , 转换层层高2 . 2 m( 建筑专业允许最大高度) , 转换层顶面标高为3 0 . 7 m; 2 ) 方案2 : 不单独设置设备转换层 , 将设备转换在 吊 顶 内完成 , 结构转换层层高6 . 2 m( 将层7 及层8 合并) , 转换层顶面标高为3 0 . 7 m; 3 ) 方案3 : 单独设 置设备转换层, 设备转换层层高为2 . 2 m, 但结构转换层位于 下一层, 结 构转 换层 层 高4 . 8 m, 转换 层 顶 面标 高为 2 9 . 3 m。 方 案3 与案 1 相比。 转 换 层是 刚度 软弱 层 ,如 果 要做 到 转 换 层 与其 上 一 层侧 向刚 度 比为6 0 % 以 上, 需要 将 落地 剪力 墙 加厚 2 . 4 倍 做 照剪 切 刚度估 算 , 标 准 层有 5 5 %剪 力 墙 落 地) , 即使做到6 0 %, 转换层仍然是刚度软弱层 , 因此首先可排除方案3 。 而方 案I 可以避免转换层为刚度软弱层 ,经计算落地墙加厚1 . 4 倍即可满 足转换 层 与 其 上 一层 刚度 比为 1的要 求 , 节 约 了结 构 造 价 。 方 案1 、 方 案 2相 比各 有 优点: 方案1容易满足转换层与其上一层 刚度 比要求 , 但 同时存在转换层下 层 与 转 换 层刚 度 比难 以满 足 抗 规 3 . 4 . 3 和高规3 . 5 . 2 条 要 求 的 问题 。方 案 2

转 换 层下 部 楼层 抗 剪 承 载力 明 显 高于 转 换层 以上 楼层 。其 主要 原 因 : 1 ) 落 地墙 加 厚 至3 0 0 mm, 转换 层 以上基 本 为2 0 0 a r m; 2 ) 框 支柱 采 用 型钢 混凝 土 ; 3 ) 转 换层 以下 竖 向构 件全 部采 用 C 4 0混凝 土 ; 根 据S A T WE电算 结果 可 知: 1 ) 转 换 层 既不 是刚 度软 弱层 ,也 不 是承 载力 薄 弱层 ; 2 ) 刚 度 软弱 层 不是 承 载力 薄

高层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实例分析

高层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实例分析

高层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实例分析摘要: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是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相结合的产物,在工程界被广泛采用。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高层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框支剪力墙;抗震设计在当今寸土寸金的大环境下,为了适应社会对建筑功能多样化的要求,结构往往必须反常规地进行布置:即上部布置小空间;下部布置大空间,因此,建筑功能的要求与正常合理的结构布置产生了矛盾,结构转换层为解决这一矛盾应运而生。

转换层可改变轴线和柱网布置:亦可将框架结构转换成剪力墙结构,从而为建筑提供下层室内大空间和宽广的出入口。

转换层依其上下不通的平面布置可采用梁式、桁架式、箱型或厚板式转换层,其中,梁式转换层是目前高层建筑中实现垂直转换最常用的结构形式,梁式转换层具有传力直接,明确,传力途径清楚,受力性能好,工作可靠,构造简单,施工方便的优点,结构设计相对比较简单,而且造价也较节省。

1 、工程概况该工程为某小区高层建筑中的一座商住综合楼。

1、2 层用于商业,,转换层设在2层顶;3~30层为住宅,用于商业;地下1层为地下室,用于车库、水池和设备间。

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的高度为90.5m,至局部电梯机房女儿墙顶的高度为99.2m。

标准层和转换层结构平面分别如图1和图2 所示。

图1 标准层结构平面图2转换层结构平面典型的板式住宅,南北通透,进深小,立面宽。

由于建筑平面狭长,并且西端局部轴线转向,如图设一道防震缝将建筑物分为东、西两个结构单元。

东座为长矩形平面,西座平面严重不对称,高宽比都很大。

本工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建筑场地类别为 ii 类,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基本风压为0.35kn/m2,地面粗糙度为c 类。

2 、结构布置与计算调整住宅建筑平面形状复杂,高宽比的计算方法没有明确的标准。

如果按所考虑方向的最小投影宽度计算高宽比:东座达90.2∶9.3=9.7,西座达87.3∶9.3=9.4,远远超过了规范限值6。

某框支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结构设计

某框支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结构设计
摘 要 :对梁式转换层结构结构形式和受力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一幢高层建筑的梁式转换层
介绍 了该转换层的结构设计 方法 。
关键词 :高层建筑; 梁式转换层; 结构设计; 机理分析
力墙 结构 体 系 。局 部结构 转换 构件 设在 二层 楼 面 , 个别 设在 第 五层 楼面 , 均采 用梁 式 转换 。 筑物 中的 电梯井 、 建
楼 梯 间等 均 设 在沿 竖 向建筑 物 高 度 全 贯通 的钢 筋 混凝 土 剪力 墙 。结构 布 置见 附 图。
2 地基基础设计
持 力层 ) 中风 化 岩 f  ̄6 P ( 为 裙 房 柱 基 础 持 力 , r Ma 作
层) 。
2 . 2基坑及基础设计
本工 程地 下二 层 , 础底 板 面标 高为 一 . 。基坑 设 基 93
地 基 基 底 弯 矩 M(N m 0 —) K 基 底 剪力 / 构 总 质 量 O/ 结 oG 转换层上下等效侧 向刚度 比
T扭 / T平 = . 6 / . 6= . 1 2 6 4 3 7 30 7 方 向 地 震 基 底 剪 力 Q (N 。K ) X 1 18 5 2 y 173 6 4
70m 电梯筒 下局 部加 大至 2 0m 。 0m , 50m
地 基基 底 弯 矩 M (N Ⅲ 01 _) ( 基 底 剪力 / 构 总 质 量 o G 结 / 0
可 行 的原 则 出发 , 化 设 计 , 用 了地 下 连 续墙 加一 道 优 采 砼水 平 内支撑 支护 体 系 。 本工 程采 用人 工挖 孔桩 基础 , 端 置于 中微 风 化粉 桩 砂岩 上 , 效桩 长约 5 1 m 保证 一 柱 一桩 , 力 直 接 , 有 ~ 8, 传
表 2T S B A计算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高层商住楼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高速发展,建筑朝体型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性方向发展,因而相应的结构形式也复杂多样。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高层建筑框支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关键词】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1 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由2栋30层塔楼组成,地下室2层,为车库及设备用房;1~3层为商铺,4~~30层为住宅。

为了满足商住使用功能的抗侧力要求,本建筑结构形式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在3 层顶面采用梁式转换构件传递非落地剪力墙的内力。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1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拟建场地为ⅱ类场地。

结构的抗震等级:框支柱为特一级,框支框架为一级,底部加强区的剪力墙为一级,非底部加强区的剪力墙为二级。

2 结构概念设计和布置
2.1 结构模型的确定
本工程地下室顶板厚度取为200mm,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并控制每层每个方向配筋率大于0.25%,由于地下室的整体刚度远大于相邻上部楼层刚度的2 倍,满足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要求。

但考虑到转换结构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结合拟建场地的地质资料,认为回填土对地下室的约束作用是有限的,宜将嵌固部位适当下移并将地下室和上部结构作为整体进行共同工作分析。

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条文说明中将地下1 层也作为抗震墙的加强范围,本工程计算时将地下1 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

同时,由于抗震缝在±0.000 及以下会由楼板连接,故对抗震缝两侧的梁板柱采取了适当提高配筋率、配箍率及箍筋加密等加强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和措施,同时由于2 栋塔楼间有抗震逢分开,因而在设计时采用了对外单塔模型分别进行计算,并分析比较。

2.2 结构选型和布置
作为高位转换的复杂高层结构,本工程采用受力明确、传力途径较为清楚的梁式转换构件。

同时取转换层楼板厚度为250mm,配筋率为0.3%,以提高转换层的整体性,提高非落地墙内力传递的可靠性。

相关研究表明,转换层设置高度、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等效刚度比及转换层结构与其上层结构侧向刚度比是影响带转换层剪
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规定,转换层上下的刚度比由等效侧向刚度和楼层侧向刚度双控。

转换层上下的等效侧向刚度比宜接近1,同时转换层的楼层侧向刚度应大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60%。

等效侧向刚度比过大,则转换层易形成薄弱层;反之,等效侧向刚度比过小,则转换层上层的墙体易于破坏。

对于框支剪力墙结构而言,由于下部商业空间的要求,落地墙的设置数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在层高一定的情况下,转换层下部刚度的提升空间有限。

要使转换层上下的等效侧向刚度接近1,只能
对上部结构进行适当弱化。

从概念上说,刚度大的房屋在风荷载下是有利的,因为其振动的幅度小;反之,较柔的房屋抗震性能好,因为可以避免与地震运动共振,不会产生过大的应力。

由此可见,在保证规范规定的位移、整体稳定性及楼层最小剪力等要求下,结构刚度不宜过大,对于转换层上下的等效侧向刚度比作为关键因素的复杂高层结构更是如此。

基于上述考虑,本工程在上部墙体的布置时将剪力墙长度控制在大于8 倍墙厚,且控制底部加墙区剪力墙的轴压比小于0.5,在满足各项控制条件下尽量减少墙肢数量和墙肢长度。

同时,尽量将墙体布置在框支柱上方,通过调整墙体翼缘长度使连梁的跨度适中,这样既可避免刚度过分减小又可使配筋较为经济。

另外,结合设备管道铺设的要求,转换层上层的层高调整为3.65m,这对保证转换层的楼层侧向刚度应大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60%也是有利的。

由于建筑要求,本工程在住宅部分设有2 个转角窗,这使得结构的抗扭刚度大为削弱,容易产生“扭转不规则”平面类型,对于复杂高层结构更为不利。

为了保证结构体系的合理性,本工程在转角窗附近布置了小开间的剪力墙,在墙肢端部全高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且将转角窗的梁高度加大为相邻上下2 个挑板问的高度,并采取了加厚该房间的楼板和设置暗梁等措施,以提高该部位的整体性。

另一方面,为了弥补抗扭刚度的损失,提高整体的抗扭刚度,在建筑周边剪力墙洞口处结合窗台做上翻梁,将梁高度加大为
800mm。

框支转换层和上部标准层的结构平面布置详见图1-1 和图1-2。

可靠性,从后面的计算结果也可以看出,其对结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有利的。

3 结构计算和分析
由于高位转换的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复杂性,本工程采用了satwe 和pmsap 两种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内力位移计算,对受力复杂的转换梁进行了有限元应力分析并校核配筋结果。

同时,根据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了2组实际强震记录和l 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对结构进行了弹性时程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楼层位移曲线较为平缓,在转换层附近无明显的突变,无结构薄弱层存在,。

结果说明,本工程对整体抗侧移刚度的控制措施和方法是有效的。

4 抗震加强措施
考虑到高位转换结构的复杂性,本工程对关键部位采取了加强措施。

(1)底部落地简体外墙加厚至500mm;其余落地墙加厚至400mm,在其周边设置大于800mm×800mm 的端柱,通过800mm×800mm 的边框梁约束墙体并与相邻框支柱连接。

(2)提高底部加强区抗震墙抗震等级为一级,同时加强配筋,严格控制其轴压比,并将约束边缘构件的设置范围向上向下各延伸一层。

(3)提高框支柱的抗震等级为特一级,为了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延性。

控制其轴压比小于0.5,对于个别轴压比较大且柱距较大的框支柱,在其柱截面中部设置由附加纵向钢筋形成的芯柱,且钢筋截面面积不小于柱截面的0.8%,并提高配箍率,以此提高柱的变形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