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生物的利与弊

合集下载

转基因对环境的影响

转基因对环境的影响
不利的方面1转基因生物破坏生态系统2转基因物种作为新物种破坏环境3杂交作物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4转基因生物对非目标生物的污染5转基因生物对其他农作物的影响6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7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8公众对转基因生物已经产生怀疑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转基因对环境的影响
任何一项 生物技术 的应用都 有它的两 面性!!!
当年夏天, 环境保护局(EPA)组织昆虫专家们 对帝王蝶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结论是,抗虫玉米花粉 在田间对帝王蝶并无威胁,同时指出评价转基因作物对 非靶标昆虫的影响,应以野外实验为准,而不能仅仅依 靠试验室的数据。但这一事件也表明,抗虫转基因玉米 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
先锋种子公司的科学家在对大豆作品质改良时发 现巴西坚果中有一种蛋白质富含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 并将这一基因转到大豆。但他们发现一些人对巴西坚 果有过敏反应,而且引起过敏反应的正是这一蛋白。 他们随即对带巴西坚果蛋白的转基因大豆也进行检验, 发现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对这种转基因大豆也过敏。 该公司于是取消了这项研究计划。
1.缩短育种年限,选择优良基因 2.可以打破各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 3.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培育高产、优质等特性的作物
新品种,以减少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降低农 业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改善食 品的质量,缓解世界粮食短缺的矛盾
4. 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有利于健康和抗疾病的食品 5. 转基因食品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让人们
转基因作物理论上存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主要包括: 1.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成为杂草; 2.转基因作物发生基因漂流现象,导致该作物近源野生种变为杂草; 3.可能产生新的超级病毒或新的病害; 4.作为人工制造的转基因作物,可能成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外来品 种,若干年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 5.对非耙标生物有伤害,对生物多样性形成威胁。

生物《转基因的利与弊》

生物《转基因的利与弊》

转基因食品的优点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可使农作物开发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四季低成本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转基因食品也有缺点所谓的增产是不受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得出的,如果遇到雨雪的自然灾害,也有可能减产更厉害。

且多项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对哺乳动物的免疫功能有损害。

更有研究表明,试验用仓鼠食用了转基因食品后,到其第三代,就绝种了。

全球人口的迅猛增长,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粮食问题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十分辣手的问题。

要满足人们的食品供应,提高食品供应质量,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目前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已取得明显的成效,转基因食品也已悄然走上人们的餐桌。

1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状况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就是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

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诞生于1983年,是1种含有抗生素类抗体的烟草。

直到10年以后,第1种市场化的转基因食品才在美国出现。

它是1种可以延迟成熟的西红柿。

到了1996年,由其制造的番茄酱才得以允许在超市出售。

据统计,1997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播种面积约为1100万hm2,1998年上升到2780万hm2,1999年将近达到4000万hm2。

全球转基因农作物销售额1995年为7500万美元,1996年达2.35亿美元,1997年达6.7亿美元,1998年跃升为16亿美元。

预计到2000年,全世界的转基因农产品市场可达到30亿美元以上,2010年将达到250亿美元,转基因动物产品可达到75亿美元美国是转基因技术采用最多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最早进行转基因食品的研究。

从1983年转基因作物诞生,到1997年,美国已能生产34种转基因作物,如土豆、西葫芦、玉米、番茄、木瓜、大豆等,并形成了可观的产业规模。

生物转基因技术利与弊

生物转基因技术利与弊

发明与创新2010.07INVENTION&INNOVATION走进科学生物转基因技术利与弊陈亚光生物转基因技术是通过遗传工程,改变植物种子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然后把这些修改过的再复合基因转移到另一些植物种子内,从而获得在自然界中无法自动生长的植物物种。

上世纪80年代末,科学家们开始把10多年分子研究的成果运用到转基因食品上,1995年成功地生产出抗杂草黄豆,并在市场上出售。

现在他们利用基因技术已批量生产出抗虫害、抗病毒、抗杂草的转基因,如玉米、大豆、油菜、土豆、西葫芦、棉花等。

目前,转基因农作物的主要产地是美国、加拿大、欧盟、南非、阿根廷等国家。

中国也开始实验并种植一些转基因农作物。

在科研方面,中国的生物转基因技术水平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在世界上处于比较先进的地位。

那么,为什么要通过生物科研手段研究、开发转基因植物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为了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和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抗逆的能力,而采用人工杂交、远缘杂交等方法来育种,希望将不同品种的作物,甚至是采用野生近缘物种中间的有益基因,转移到推广品种中间去。

为了实现这些问题,科学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方法,将我们所需要的基因进行定位,分离克隆,然后再将这个目的基因,通过载体转移到我们的目标生物品种中去。

这种以生物技术的手段来转移基因的过程就是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转基因。

转基因技术与自然杂交的或传统的通过人工杂交转移的基因技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这种用生物技术来进行转基因有很强的目的性———只转移需要的基因,而将不需要和有害的基因统统拒之门外。

同时,现代的转基因技术还可以从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中的基因,甚至是人工合成的基因转移到我们需要的品种中,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改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制造或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物等。

针对某一或某些特性,以一些生物技术方式,修改动物、植物基因,使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具备或增强次特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食品或食品原料的价值。

基因改造生物带给人类巨大的收益还是危害

基因改造生物带给人类巨大的收益还是危害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通过基因改造的生物是否会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对环境的危害?面对基因改造生物可以带给人类的巨大收益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人类该何去何从?到底转基因生物的利有哪些?弊又有哪些呢?我们将对此问题展开研究。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上。

通过基因方式对生物体进行改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很多物种在改良后产量有了增加,也增强了防御自然灾害与病虫害的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改良后的品种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危害。

他举例说,像“抗虫棉”,这种棉花经过一定的基因转化后,可以使自然界中原来危害棉花的害虫死去,但它也可以使很多非目标的有益昆虫死去。

还有一些农作物被注入一种抗除草剂基因,当农田中施加除草剂时,所有的杂草都会死去,只保留下农作物本身。

但在某种情况下,这种抗除草剂的农作物会和杂草出现杂交,这种杂草就被称为“超级杂草”,消灭起来就非常困难。

大学生命科学院许崇任和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刘标还列举了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转基因作物事件,包括:将巴西豆的基因转入大豆,虽然可以改良大豆营养组成,但可能会引起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

转Bt基因玉米可以提高有益昆虫绿草蛉的死亡率和延长发育时间。

用食转基因马铃薯的蚜虫饲喂瓢虫,会影响瓢虫的生殖力与存活。

而蚜虫是温带作物中重要的害虫,瓢虫是其天敌。

据了解,大规模应用转基因生物至今的十几年中,尚未出现因转基因生物引起的危害事件。

人类对转基因生物可能带来的安全性问题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

专家们认为,人类有能力控制转基因技术可能造成的危害。

相关新闻资料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对人类来说确实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其安全性也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

2000年7月11日,中国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巴西、印度、墨西哥科学院以与第三世界科学院就“转基因植物和世界农业”发表联合声明,指出转基因技术在消除第三世界的饥饿和贫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认为应该加强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研究,以保证转基因生物安全与应用的健康发展以与环境和食用的安全性。

转基因 生物 利弊 辩论

转基因 生物  利弊  辩论

基因改造生物带给人类收益还是危害5 月16 日消息:通过基因改造的生物是否会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对环境的危害?面对基因改造生物可以带给人类的巨大收益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人类该何去何从?昨天,在由国家环保总局主办,由加拿大食品检验署、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协办的生物安全培训班上,到会的各路专家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到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上。

国家环保总局自然司柏成寿告诉记者,通过基因方式对生物体进行改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很多物种在改良后产量有了增加,也增强了防御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改良后的品种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危害。

他举例说,像“抗虫棉”,这种棉花经过一定的基因转化后,可以使自然界中原来危害棉花的害虫死去,但它也可以使很多非目标的有益昆虫死去。

还有一些农作物被注入一种抗除草剂基因,当农田中施加除草剂时,所有的杂草都会死去,只保留下农作物本身。

但在某种情况下,这种抗除草剂的农作物会和杂草出现杂交,这种杂草就被称为“超级杂草”,消灭起来就非常困难。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许崇任和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刘标还列举了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转基因作物事件,包括:将巴西豆的基因转入大豆,虽然可以改良大豆营养组成,但可能会引起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

转Bt 基因玉米可以提高有益昆虫绿草蛉的死亡率和延长发育时间。

用食转基因马铃薯的蚜虫饲喂瓢虫,会影响瓢虫的生殖力及存活。

而蚜虫是温带作物中重要的害虫,瓢虫是其天敌。

通过基因改造的生物是否会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对环境的危害?面对基因改造生物可以带给人类的巨大收益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人类该何去何从?昨天,在由国家环保总局主办,由加拿大食品检验署、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协办的生物安全培训班上,到会的各路专家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到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上。

国家环保总局自然司柏成寿告诉记者,通过基因方式对生物体进行改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很多物种在改良后产量有了增加,也增强了防御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能力。

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的利与弊

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的利与弊

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的利与弊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创新,其中转基因作物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转基因作物是通过人工改变植物的基因组,使其获得新的性状或功能的农作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转基因作物的利与弊,以期全面了解这一技术的影响。

一、转基因作物的利:1. 提高产量和抗病性:转基因作物经过基因改良后,常常表现出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抗病性。

例如,转基因玉米具有自身的抗虫能力,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提高了产量。

这对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减少农药使用:转基因作物常具有自身的抗虫特性,降低了农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了环境污染的风险,并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3. 改善营养价值:转基因作物的改良往往可以增加植物的营养价值,例如增加维生素的含量或改善蛋白质的品质。

这对于改善人类的饮食结构和提供更健康的食品具有积极的影响。

4. 适应恶劣环境条件:转基因作物可以通过基因改良提高其耐旱、耐寒、耐盐碱等特性,使其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和产量稳定,这对于农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转基因作物的弊端:1. 生态风险:转基因作物与自然界原生植物交叉繁殖的风险不可忽视。

如果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流入自然界中,可能对自然植物或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引发生态失衡。

2. 影响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作物具有较高的抗病性和耐逆性,可能对周围的植物和昆虫造成竞争压力,导致部分物种的数量下降,影响生物多样性。

3. 食品安全问题:由于缺乏长期食用的相关研究,一些人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

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安全评估的研究,但人们对于转基因作物长期食用的潜在风险仍存在担忧。

4. 产权争议:转基因作物的技术创新和利益分配也引发了一系列产权争议。

大型农业公司通过基因技术的垄断,使得许多农民面临高额的专利费用和无法独立决策的问题。

综上所述,转基因作物作为一种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具有其优点与不足。

转基因的利与弊_生物学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

转基因的利与弊_生物学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

转基因的利与弊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是食品数量与质量的不断追求,使得先进的生物技术应用于食品开发越来越普遍,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在增加食品产量与种类中的应用;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世界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餐桌色彩。

然而,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转基因食品在给人们带来各种益处的同时,它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隐患。

因而如何正确看待转基因技术,并将其合理地利用到食品生产中,造福人类,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方面,转基因食品的危害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演变为农田杂草由于导入新的外源基因,转基因作物获得或增强了生存竞争和繁殖能力,使其在生长势、越冬性、耐受性、种子产量等方面,都强于亲本或野生种。

若被推广种植,这些转基因作物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机会特别大,因其又具有野生植物没有的各种抗性,将会迅速地成为新的优势种群,进而可能演变成农田杂草。

例如,加拿大商业化种植具有抗除草剂及自播种特性的转基因油菜,仅几年后,其农田便发现了对多种除草剂(包括草甘膦、固杀草和保幼酮等)具有耐抗性的杂草化油菜植株。

据专家预言,这种杂草化的转基因油菜,将成为加拿大草原地区危害最为严重的野草。

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转基因作物作为外来品种进入自然生态系统,往往具有较强的“选择优势”,可能会影响植物基因库的遗传结构,淘汰原来栖息地上的物种及其它遗传资源,致使物种呈单一化趋势,造成生物数量剧, 甚至会使原有物种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墨西哥玉米事件的发生,已经严重威胁到世界玉米起源中心地区的玉米生物多样性资源,玷污了墨西哥“玉米妈妈的圣洁”。

抗虫作物的抗虫基因不仅直接作用于目标害虫,对非目标害虫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伤害,进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抗生素标记基因可能使人和动物产生抗药性抗生素抗性基因是目前转基因植物食品中常用的标记基因,与插入的目的基因一起转入目标作物中,用于帮助在植物遗传转化筛选和鉴定转化的细胞、组织和再生植株。

转基因技术利与弊资料

转基因技术利与弊资料

(3)转基因技术是一种现代高科技技术,正在逐渐发 展成熟阶段,许多未知的事情还需要科研工作者仔细研 究探索,有缺点在所难免,世上无完美人,也无完美技 术,凡事有利有弊,不能因为一些隐患就阻挡科技进程。 目前人类又有哪项发展和发明不是在一定程度破坏环境 以及影响人类健康呢?
(4)转基因技术需要合理的利用,向有益于人类和环境 方向利用,决不可被非法利用或者造一些稀奇古怪毫无 意义的产品,通过合理监管,我相信转基因技术会利大 于弊。
• 1944年美国的埃弗雷(O.Avery)、麦克利奥特(C. Macleod)及麦克卡蒂(M.Mccarty)等人在格里菲 斯工作的基础上,对转化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体外转化实验)。他们从SⅢ型活菌体内 提取DNA、R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将它们分 别和 RⅡ型活菌混合均匀后注射人小白鼠体内, 结果只有注射SⅢ型菌DNA和RⅡ型活菌的混合 液的小白鼠才死亡,这是一部分 RⅡ型菌转化产 生有毒的、有荚膜的SⅢ型菌所致,并且它们的 后代都是有毒、有荚膜的。
• 格里菲斯以R型和S型菌株作为实验材料进行遗 传物质的实验,他将活的、无毒的RⅡ型(无荚 膜,菌落粗糙型)肺炎双球菌或加热杀死的有 毒的SⅢ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小 白鼠安然无恙;将活的、有毒的SⅢ型(有荚膜, 菌落光滑型)肺炎双球菌或将大量经加热杀死 的有毒的SⅢ型肺炎双球菌和少量无毒、活的 RⅡ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分别注射到小白鼠体 内, 结果小白鼠患病死亡,并从小白鼠体内分离出 活的SⅢ型菌。格里菲斯称这一现பைடு நூலகம்为转化作用, 实验表明,SⅢ型死菌体内有一种物质能引起 RⅡ型活菌转化产生SⅢ型菌,这种转化的物质 (转化因子)是什么?格里菲斯对此并未做出回 答。
(5)关于转基因食物。目前市面上出售的转基因食物肯 定是经过验证无害的,我认为根本无需太过顾忌,人类每 天都生活在各种辐射和病菌中,真要顾忌的话,岂不是很 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
学院:
·背景描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转基因作物已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大面积种植,转基因微生物已被大量用于商品化生产各种药品,转基因动物的研究也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些基因工程生物对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包括粮、棉、油、畜禽、水产养殖等)、医药卫生、社会伦理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恶化、资源匮乏、效益衰减和疾病健康等问题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类未来的救星。
3、可能诱发害虫和野草的抗性问题
4、可能诱发基因转移跨越物种障碍
5、转基因生物对健康安全的潜在风险
·科学看待转基因生物
1、转基因生物暂无科学共识:
信息发达的当代社会,各种媒介时不时传出“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已经达成科学共识”的说法,让公众难辨虚实。新华社10月20日发自武汉的报道称,在网友自发组织的“黄金大米”品尝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启发透露,今年7月,我国61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而10月21日,基于德国法律而成立的非营利社团“欧洲支持社会与环境责任科学家团体”中,来自不同国家的与转基因科学、立法、社会以及安全评估等有关的92位科学家联署,在其官网发布了《转基因生物安全没有科学共识》的声明。截至10月30日,已经有300名科学家在这份声明上联署。
该声明批驳了转基因种子开发商和一些科学家及媒体“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科学争论已经结束了”的说法。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长永对这份声明做了全文翻译,据他介绍,300位专家从7个方面,论述了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和动物健康和环境的安全性目前没有定论。
专家们认为,调查转基因作物和食品安全性缺乏严谨性研究。这类研究一般涉及动物饲喂:给实验组的实验动物吃转基因饲料,对照组的吃对等的非转基因饲料。目前这类独立性研究还很少,而已开展的研究中,有人发现吃转基因饲料的实验动物中存在毒性效应或毒性症状。关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目前尚无有关流行病学的研究。
·技术理论背景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DNA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
3、转基因微生物
微生物由于遗传结构简单,是最先在实验室里进行转基因操作的生物。转基因微生物被用于生产药物、生产食品工业用酶制剂、降解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富集环境中重金属以及燃料生产等多种用途,其中最主要的用途是大量生产用于医药的人类蛋白。如利用转基因细菌生产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人胰岛素;用于治疗血友病的凝血因子;用于治疗侏儒症的人生长激素等。
2、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动物同样对人类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其一,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特定的外源基因导入动物染色体,使其发生整合并能遗传,这将产生新的动物个体或品系。这些转基因动物作为医学研究的模型,用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转基因动物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用它来培养人体器官,解决人体器官移植供体短缺问题,也可利用这种动物“生产”获得所需的药物,因为某种药品无法或极难用人工合成的方法来获得,只能从生物中获得,转基因动物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其二,转基因动物为人类对遗传学、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学、免疫学研究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动物模型,为人类攻克基因密码做出贡献。其三,经典的遗传育种方法要在同种或亲缘关系很近的种间才能进行,并且受到变异或突变的限制,而使用重组DNA技术在短时间内就可使亲缘关系很远的种间遗传信息进行交换和重组。另外由于转基因动物可以稳定地整合外源基因,并在合适的组织表达,还能将这种性状遗传给后代,这样就可以生产出生长快、产肉、产毛、产奶更多而耗料极少的转基因家畜,为家畜改良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转基因过程按照途径可分为人工转基因和自然转基因,按照对象可分为植物转基因技术、动物转基因技术和微生物基因重组技术。
·转基因生物的优点
1、转基因植物
转基因植物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农业生产方面,其意义在于:其一,提高了抗逆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全球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表明,抗虫和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不仅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成效显著,而且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也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培育抗病虫、抗除草剂、抗旱、耐盐碱、养分高效利用等的转基因新品种,将显著减少农药、化肥和水的使用,缓解养殖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由于转基因新品种在增产、优质优价、低耗等方面的优势,已使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农户累计获得纯经济效益340亿美元,农民增收25%左右。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应用,实现了密植和免耕,有利于水土保持。我国棉农也因种植转基因棉花,每公顷减支增收1 950元,累计实现农民增收200多亿元。其二,丰富了食品的种类,提高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功能性和治疗性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能源和环保产品相继研制成功,部分转基因药物上市销售,使转基因品种正在由简单性状改良向复杂性状改良,由农业领域向医药、加工、能源、环保领域拓展等方向发展。总的来说,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能够降低农药、肥料投入,革命性的暂时解决了粮食危机,对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产品品质、拓展农业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
2、基因污染与转基因生物生态污染问题
早在1992年公布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就明确指出,转基因生物存在着潜在性生态风险。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的不理影响使多方面的,例如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转基因生物是人工制造的品种,是原来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特殊外来种。一般来说,普通自然界存在的外来种进入新的生态环境,其对生态环境或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威胁或危险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而人工创制的转基因生物,其商品化种植至今最长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却有多种转基因生物已表现出相当显著的危害和风险。T.R.Mikkelsen等在1996年就报道,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中的抗除草剂基因可以通过“基因漂流”或“基因逃逸”,特别是通过蜂蝶等昆虫或风力作为载体传播花粉,在一次杂交,一次回交的过程中就可以转到其野生近缘种中而出现“基因污染”,危及生物多样性安全。
由于基因工程是一门新兴的高新技术,通过基因重组,可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相互转移,打破了传统育种之间的界限,能把一种生物体内的毫不相关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中,这必然使人们对这些产品表示不安,由此引发了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利弊争论。
本文正是基于现状简要阐述了转基因生物的利与弊,并且提出了一些浅薄的见解。
这些专家强调,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安全性同样没有定论。全球关于转基因作物环境风险评估,所采用的方法都不一致,更别提标准化的测试程序了。一些转基因作物会对有益生物等产生不利影响,却被政府的规定性评估和一些科学评论员忽略。
2、正因为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尚无科学共识,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还需长期观测,因此我们不能用狭隘的目光去看待转基因生物技术。在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应用、推广上,公共部门应该用科学知识和事实增进公众对转基因生物及其安全性优缺点的了解,我们作为最终受益端抑或是受害段,都应该辩证地看待转基因生物,既不能恐慌着一刀砍断,亦不能全盘接受,一切都应该根据科学的发展来跟进对转基因生物的看法。
·转基因生物的弊端
1、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转基因农作物大多作为食品和饲料提供人们或动物食用。因此,用转基因生物制成的转基因食物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方面的主要担忧是:转基因食品有毒性吗?可能造成过敏吗?转基因食品中的标记基因会不会有危险?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生殖遗传是否有影响,有什么影响?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可能有:含毒素、引起过敏感变态反应、降低营养价值、使营养结构失调等,严重者可能有“三致”效应或内分泌干扰作用。所有这些安全性问题要通过哪些实验与评估才能充分证明其安全性是可靠而有效的?虽然目前尚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危害人类健康的确切证据,但是也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足以证明其安全性毫无问题。总之,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上,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突变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