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护理在骨伤科的应用

合集下载

“三因制宜”中医护理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中的应用

“三因制宜”中医护理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中的应用

“三因制宜”中医护理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中的应用张丽丽,张树君*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 030024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with "three tailored measures"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ZHANG Lili, ZHANG Shujun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xi 030024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Shujun,E⁃mail:*****************Keywords three tailored measures;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ain;self⁃care abilit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摘要目的:探究“三因制宜”中医护理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病人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新思路。

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6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术后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三因制宜”中医护理,比较两组疼痛、腰椎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术后便秘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干预后14 d,观察组病人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a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后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骨科中医护理特色技术项目(新)

骨科中医护理特色技术项目(新)

骨伤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1.拔罐技术 (2)2.悬灸技术(艾条灸) (7)3.穴位敷贴技术 (10)4.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湿敷) (13)5.耳穴压豆技术 (16)6.中药溻渍疗法 (20)7.中药封包外敷 (23)8.冰硝散外敷法 (27)—1 —拔罐技术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包括留罐法、闪罐法及走罐法。

一、适应范围适应于头痛、腰背痛、颈肩痛、失眠及风寒型感冒所致咳嗽等症状;疮疡、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评估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凝血机制、是否妊娠或月经期。

3.患者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

5.对拔罐操作的接受程度。

三、告知1.拔罐的作用、操作方法,留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应考虑个体差异,儿童酌情递减。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此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

治疗当中如果出现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3.拔罐过程中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护士会做相应处理。

4.拔罐后可饮一杯温开水,夏季拔罐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罐数个(包括玻璃罐、陶罐、竹罐、抽气罐等)、润滑剂、止血钳、95%乙醇棉球、打火机、广口瓶、清洁纱布或自备毛巾,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以玻璃罐为例)—2 —1.核对医嘱,根据拔罐部位选择火罐的大小及数量,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缺损裂痕。

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以玻璃罐为例:使用闪火法、投火法或贴棉法将罐体吸附在选定部位上。

6.观察罐体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询问有无不适感。

7.起罐时,左手轻按罐具,向左倾斜,右手食指或拇指按住罐口右侧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顺势将罐取下。

骨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骨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乐至县中医医院骨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1、手法整复、推拿治疗一、作业目的:骨伤科正骨手法整复骨折或关节错位,推拿理筋手法施术于穴位产生平衡阴阳,补虚泻实,调理气血及缓解疼痛的目的。

二、适应症:(一)骨折。

(二)脱臼。

(三)筋伤。

(四)骨病。

(五)伤科杂症。

(六)神经系统疾患:脑中风后遗症、肋间神经痛、颈臂神经症候群、坐骨性神经痛。

(七)肌肉、骨关节疾病:网球肘、冷冻肩(五十肩)、下背痛、骨关节炎、肌肉酸痛。

三、禁忌: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等不宜过重手法,怀孕者应告知医师。

四、用物准备:诊疗床或坐椅、无菌口腔棉枝、75%酒精、优碘、生理食盐水、换药车、纱布、副木、棉卷、骨折换药医材、治疗巾、红外灯、常备外用药紫云膏、金创膏等。

五、作业方法(一)经望、闻、问、切确诊病人,向病人说明治疗目的及步骤,并取得病人同意。

(二)怀疑骨折者,可照x- ray确定诊断,再行复位。

(三)拉上围帘,协助病人选择合宜体位。

在患处或治疗相关部位进行开功舒缓手法。

(四)进行中医骨伤科手法整复与推拿。

(五)进行缓和收功手法。

(六)若需外用药包扎则在患处敷贴外用药。

(七)初诊病人及遇异常特殊状况,应有护理纪录。

(八)正骨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碰触、夹挤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

(九)上骱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屈伸收展旋转回绕、端提捺正、按摩推拿。

(十)理筋手法:舒筋通络、活络关节。

(十一)夹缚固定:夹板、石膏绷带、胶布、副木支架固定。

(十二)骨伤内治法:损伤三期辨治,按损伤部位辩证施治。

(十三)骨病内治法:消、托、补。

(十四)伤科杂症内治法:发汗解表、养阴清热、固涩收敛、镇纳安神、健脾利湿。

(十五)外治法:敷贴类、搽擦药、熏洗湿敷类、热熨类。

(十六)练功疗法。

六、护理指导:(一)教导病人放松心情,坐或卧应采舒适、能持久之姿势。

(二)告知与施术者合作,勿随意移动体位,防止因手法用力而受伤。

(三)施术时间依病情医嘱而定,一般为需5-60分钟。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骨伤科快速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骨伤科快速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骨伤科快速康复中的应用进展【摘要】:中医护理本身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之上,该护理模式主要以辨证论治为主要特色,这几年在临床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中医护理在骨伤科中的运用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进而提升骨伤科患者满意度及整体护理质量,使中医护理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中医护理;骨伤科;应用进展中医护理学是建立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上,属于中医中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整体理念和特有的护理技术,和预防、保健及康复等措施相结合,展开一系列辩证护理服务,最终提升人类健康水平。

目前,中医已经发展百年,中医护理技术也随之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护理学科,近几年在临床中被得到普遍运用,在临床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几年,我国的中医特色治疗和护理得到了越来越多医学学者的关注,中医护理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甚至得到了国际护理界的认可[1-2]。

而骨伤科作为一个大科室,收治的患者均属于骨关节病或骨折类疾病,多数患者在恢复阶段往往需要专业的护理来配合,以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我院骨伤科通过中医特色护理与现代化护理理论相结合,对护理措施不断总结和改善,使护理质量和效果不断提升。

基于此,本文对中医护理学适宜技术在骨伤科快速康复中的应用进展展开讨论。

1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趋势1.1中医护理在骨伤科中的优势骨伤科中常见的疾病类型有很多,其中包含腰椎疼痛、项痹、膝痹、面瘫、骨蚀、胫腓骨骨折等,护理人员需要对以上几种类型疾病的中医护理流程十分了解,责任护士需要对自己所负责的患者进行相应的中医护理计划。

首先,以确诊的疾病类型为基础,与中医护理相结合对症状进行评估,并依据护理方案中的要求,对患者实施对应的辩证施护和极具个性化的中医健康教育,结合医嘱进行药物治疗等,最后,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中医护理,护理后效果评价表填写好,对辩证施护、中医护理后的效果、患者满意度等内容进行填写,填写后对评价结果进行讨论并进行完善。

由护士长对每月常见病的护理方案进行监督,以保证护理计划的顺利运行。

中医护理方法在骨伤科的应用

中医护理方法在骨伤科的应用
l 2 0
内蒙 古 中 医药
中 医护 理方 法在 骨伤 科 的应用
曹永 菊 摘 要: 依 据 骨伤 科 患者 病 情 的不 同, 采取 特 色 中医护 理措 施 , 包括 整 体观 念 , 辨 证 施护 , 调节情志, 康复锻炼, 以改 善 患 者病 情 , 减 轻 或 解 除 患者 的痛 苦 。并 对 中 医护理 的发展 进 行 讨论 。 关键 词 : 中 医护理 ; 整体观念; 辨证 施护 ; 调 节情 志 ; 康复 锻 炼 中图分 类 号 : R 2 4 8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 3 2 — 0 1 2 0 — 0 2
中医护 理是 伴 随着 中 医学 的发展 , 以 中医理 论 为基 础 , 不 断完 相应 的护 理 。如风 寒湿 痹 型 由于风寒 湿邪 侵袭 , 留着 关 节 、 肌肉、 经 善理 论 体 系和技 术 操作 的规 范 , 形成 的 中 医特 色浓郁 的护 理学 科 , 络, 气血 运行 不 畅 , 故关 节 、 肌 肉皆痛 。治 宜疏 风 散寒 , 佐 以除 湿通
中医学 认 为人 体是 一个 以脏 腑 为 中心 、经 络 为联 系 的有 机 整 热 通络 , 祛 风 除湿 。用 药及 饮食 的指 导 上宜 辛 凉清 淡 , 忌辛 温 甘 甜 体, 结 构上 不 可分 割 , 功能 上相 互作 用 , 病 理上 相互 影 响l 1 l 。 中医 护 助热之 品 。 针灸 治疗 , 针刺 上肢 选穴 肩髑 、 曲池 、 尺泽 等 ; 下 肢选 穴 环 理 正 是根 据 这一 观 点 , 从 患 者 的生 理 、 心理 、 所 处 的 自然 环 境 和社 跳 、 足三 里 、 阳陵 泉 、 三 阴交等 … ; 痰瘀 痹 阻型痹 证迁 延 日久 , 邪 阻 经 会 环境 出发 , 综 合 评估 患 者存 在的 或潜 在 的健 康 问题 , 对 患者 进 行 络 , 影 响 气血 津 液 之 流通 , 或正 虚 气血 运 行无 力 , 均 可 导致 气 滞 血 护理 。中医 骨伤科 的患 者伤 处虽 在局 部 , 但 与整 体关 系密 切 。在 肢 瘀 。液凝 为 痰 , 痰 瘀气 阻则 关节 逐 渐 肿 大 畸形 , 活动 不 利 , 屈 伸 不 体遭 受损 伤 的同 时 , 气血 、 脏腑 、 经 络 的功 能随 之紊 乱 。 一 系列 的 临 便 。治宜 化 痰祛瘀 , 搜 风通络 。用药 及饮 食宜 辛温 、 益气 之 品 , 忌 滋 床症状 也 就 随之 而来 , 故 对骨 伤科 的 患者 实施 护理 操作 时 , 应 从 整 腻甘 甜 , 免 生 痰湿 ; 久痹 正 虚型 , 多 为老 年 患者 , 因 邪未 清 , 正已虚, 体 出发制定 出行 之有 效 的护理 方案 [ 2 1 。 以致 疼痛 时轻 时 重 , 痰 瘀 互结 , 经 络失 养 , 而致 关节 强直 变 形 , 肝。 肾 2 辨证施 护是 中医护理 的基 本法 则 不足 , 筋 骨失 养 则 腰 膝 酸软 , 气 虚 血 衰不 足 以抗邪 而致 病 情加 重 。 “ 施 护” 是 在 辨证 的基 础上 确 定相 应 的施 护原 则 和方 法 。辨 证 治宜 益气 养血 , 培 补肝 肾 , 兼 以祛 邪 。用药 及饮 食 宜 甘辛 益气 养 血 是决 定施 护 的前 提和 依据 , 施 护是 减轻 或 解决 患 者痛 苦 的手 段 , 所 之 品 , 忌生 冷 。 以辨 证施 护是 中 医理 论 与实 践相结 合 的体现 。 辨 证施 护原 则在 骨 2 . 2因时制 宜 : 人体 的 生理 与病 理变 化 是随 着 自然 界 四时 气候 的变 伤科 的临床 应 用 主要 体 现 在依 据 患 者 的年 龄 、 性别 、 骨折部位、 受 化而 变化 的 , 异 常 的气 候 多会 诱发 疾 病 的发生 。《 内经 》 提 出“ 春 生 伤 的时 间 、骨折 的分 期及 患者 的生活 习惯 和所 在 地 区 的地 理环 境 夏 长 、 秋 收冬 藏 ” , 自 然 界 四时 之气 的变化 , 故 护理 上 也需 要 依据 四 因人 , 因时 , 因地进行 三 因辨证 施 护[ 4 1 。 时季 节气 候 的特 点予 以相应 的保 健 、 养 生指 导 。一般 的 骨折 患 者 , 2 . 1 因人 制宜 : 据 患者 的年 龄 , 体质 , 受 伤 的部位 , 骨折 的 分期 , 患 病 由于病情 较 长 多易 产生 焦躁 情绪 , 丧 失治 愈疾 病 的信 心 , 直 接影 响 的症 型进 行护 理 。如在 用药 的药 量上 小孩 的用 药应 小于成 人 ; 老年 治疗 效果 。因此在 日常 护理 中应 对待 患者要 亲切 热 情 , 让 患者充 分 患 者 多肝 肾 亏虚 , 骨折 之 后 多属 虚 中 加瘀 , 虚实 夹 杂 之症 , 临床 护 了解 自己 的病情 及 治疗 原理 和 护理 要点 , 使 其 能消 除顾 虑 , 稳定 情 理 治疗 中应 以补益 为 主 , 配 合祛 瘀治 疗 ; 阳 虚的 患者 应 多嘱 其 注意 绪 , 保 持情 志 的调 畅 l 1 3 J , 顺 应 四 时 的变 化 , 树立 战 胜疾 病 的信 心 , 主 保暖, 饮 食 上指 导 患者 多易 温补 之 品 , 禁 用苦 寒 之 品 。阴虚 患者 则 动 配合治 疗 , 积极增 强功 能锻 炼 , 争取早 日康复 。 应嘱其多食滋阴清热之品, 忌食温补食品, 慎用温燥药物; 对于上 2 - 3 因地 制 宜 : 北 方 一般 气 候 干 燥 , 应 嘱患 者 多 食 一些 滋 阴 生 津 的 肢 骨 折的 患者 , 嘱 其尽 量 主动 地下 地活 动 , 以预 防长 期 卧床 并 发症 食 物 , 慎用 一 些 温燥 药 物 及 食物 , 而南 方 多 气候 潮 湿 。 患 者 多 夹 杂 的出现 。而 对于 腰椎 及下 肢骨折 的需 长期 卧床 的患 者 , 尤 其 是老 年 痰 湿 , 在饮 食 指导 上多 嘱患 者 多食 一些 祛湿 、 利 尿之 品。西 北 部 则 人 则 给予 一些 特 殊 护 理 来预 防 坠 积性 肺 炎 、 褥疮 、 泌 尿 系感 染 、 便 多 风寒 , 则应 该嘱 患者 避 风寒 , 慎 用一 些寒 凉 之品 。 秘、 下 肢深 静 脉血 栓及 心脑 血 管 以外等 并发 症 的 出现 , 例 如股 骨 粗 3 情 志调 护是 中医 护理 的特有 内容 隆问 骨折 的老 年 患者 ,及 时排 痰也 是 对肺 部感 染减 缓 和 防御 的 有 中医 护理 中 的情 志护 理其 特色 是将 中医理 论运 用 到 日常护 理 效 措施 t 5 1 。 对 于压 陷性 溃疡 的患 者要 稍抬 高患 肢 2 0 。 ~ 3 0 。 , 同时对 踝 中去 。《 内经》 中指 出 , 神 是人 体脏腑 活 动 的表 现 之一 , 人是 “ 形神 合 ” 的整体 。正 如《 内经》 中记 载七情 太过 与不 及 皆成 为致病 的 主要 关 节 及膝 关节 也做 一 定被 动屈 伸活 动 , 并进 行 定 时按 摩 , 以促 进 静 脉 回流 , 避 免 患肢 受 到压迫 和 造成 下肢 静 脉栓 塞[ 7 1 。长 期 卧床 的 患 因素 。中医治 疗 、 护 理疾 病 , 从 古 到今都 主 张“ 形 神兼 治” , 这 就是 中 者 都 伴有 不 同程 度 的营养 不 良及便 秘 ,因此对 术后 的饮 食也 应 做 医心 身相关 思想 的核 心 和基本 内容 f 】 s l 。 骨 伤科 的 患者不 同年 龄产 生 采 取不 同的 护理 措施 。 好指导 ,等食 物 应 在术 后 多 食 的情 志变 化也 不 同 。针对 年 龄不 同 的患者 , 用, 必 要时 给予 排便 相关 处理 或 口服通 便 的中药 或 中成药目 。 例 如儿 童恐 惧 伤 痛及 医院 的 陌生 环 境 , 会 产 生惊 恐 、 焦 虑 等 心理 , 经 常与 患 儿接 触 , 消 除 其 恐惧 心 理 ; 年 轻 骨折 患者 病情 较 长 , 通 过 辨证 的选 择相 宜 的食 物 给 予调 护 , 使 因此 对 儿 童要 热情 亲近 , 气血旺盛 , 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得以濡养 。 骨折早期( 1 ~ 2 周) 受伤部 人 担心 骨 折愈 合 不 良, 留下 后 遗 症影 响前 途 , 会 产 生焦 虑 、 易怒 等 位瘀 血肿 胀 , 经络不 通 , 气 血 阻滞 。故此 期 治疗 以行气 消 肿 , 活 血化 心 理 , 因此 对 年 轻人 要 热情 接待 , 耐心 开 导 , 讲 解 骨伤 愈 合 与情 志 鼓 励患 者 怡情 悦志 , 安 心养 伤 ; 对老 年人 要 多加 安 慰 , 关 心 瘀 为主 。饮 食宜 清淡 , 如 蔬菜 、 蛋类 , 瘦 肉等 , 忌食 酸 辣 。 中期 ( 2 ~ 4 的 关系 , 并要 做 好 家属 的 思想 工作 , 正 如 向晶等 认 为 护 理人 员 应 给 周) 瘀 肿大 部 分 吸收 , 受伤 部 位疼 痛 较 早 期 明 显减 轻 , 肠 胃功 能有 体 贴 , 所恢 复 , 故此 期治 疗 以和营止 痛 、 祛瘀 生新 、 接骨 续筋 为 主。后 期 ( 5 予 患者 家属更 多 的 同情 和 支持 , 帮助其 宣 泄焦 虑 、 抑郁 的心 情绪 , 并 更好地 提高他们 的照顾 能力 , 解 除老年 人 的后 周 以上 ) 受 伤 5周 以后 , 骨折 部 位 的瘀 肿 已基本 吸收 �

中医护理技术在骨科的应用现状

中医护理技术在骨科的应用现状

中医护理技术在骨科的应用现状摘要:中医技术是我国医学文化的典型体现,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对护理质量的看重,在骨科中应用中医护理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还发挥出了中医护理技术的特点,让人们更加了解了中医技术。

目前,大部分的医院已经开展了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中药外敷、中药调养、穴位针灸等,都有着显著的效果。

骨科中应用中医护理技术,能够促进骨伤患者更好的进行康复治疗。

关键词:骨科;中医护理;管理;应用现状中医护理技术是我国医疗体系中的特色技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科技的不断应用,新技术新理论的呈现,骨科在治疗和护理中融入了中医护理技术,充分发挥了中医护理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在骨科的治疗和护理中,利用中医药药论作为指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护理技术和服务流程。

临床中针灸技术、外敷药贴,穴位按摩、刮痧等,在促进患者康复方面都有着显著的疗效。

但是,目前的中医技术发展并不是很乐观,受到制约的因素比较多,如护士没有足够的编制名额,对中医人才培养的不重视等,要发展中医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必须要针对当前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才能促进中医技术的发展。

1.中医护理技术在骨科中的优势1.1中医护理更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辩证是中医护理的理念,根据不同的病症给予合理的护理方案,真正能够体现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患者在入院治疗时,通常是以患者的个体化需求我主,对其进行治疗服务,和中医辨证实施护理方案不谋而合,在骨科中医技术护理中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进行方案的设计,包含患者的年龄、病情、文化水平等,以整体护理服务观念为基础,根据患者资料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服务。

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中,护士基本可以通过中医诊疗法为患者进行评估,结合患者病情给予膳食的调节和情绪的调节,从而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护士还可以结合中医针灸、穴位按摩、中药贴等进行配合治疗,从整体出发改善护理质量。

1.2中医护理具备的特色护理技术中医护理中的另一个特色技术就是手法,中医按摩也成为了当前人们保养身体的首要选择。

中医特色护理在骨科中的应用ppt课件

中医特色护理在骨科中的应用ppt课件
传统体育疗法:
✓ 气功 ✓ 太极拳 ✓ 八段锦
气功调息
通过调息、调神、调身而达到改善 人体机能状态的方法。首先,呼吸的锻 炼法能直接锻炼到肺、胃、肠府的机能, 改善呼吸和消化吸收能力,而增强体质 和身体自身修复能力;意守丹田,能使 患者情志集中,调畅气机和神志,从而 达到疏肝活血、宁神定志的作用,更能 温肾而加速骨折的康复。
骨折早期患者的膳食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类膳食:
✓ (1)田七煲田鸡瘦肉汤 主料:田七12g、田鸡4只、瘦肉3两。 辅 料:盐适量。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田七,味甘微苦,具祛瘀 止血,消肿止痛功效。既能止血又能活血散瘀,故止血而无留瘀之弊 ,瘀去则肿消痛止。用法:每天温服一次。
✓ (2)田七当归肉鸽汤 主料:田七10g、当归10g、肉鸽1只,共炖熟 烂。用法:喝汤吃肉,每天1次,连用7~10d。
护理问题
1.疼痛—与创伤有关 2.忧虑—对预后缺乏信心有关 3.伤口感染、皮肤肌肉组织坏死—与创伤、
伤口污染有关 4.伤口难愈合-与伤口肌肉组织大面积缺损
有关
远期护理目标
围绕“伤口感染、伤口难愈合”护理问题 ,制定了护理目标:
控制伤口感染 减少皮肤肌肉组织坏死 缩短疗程,促进伤口愈合
主要内容
骨科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临床应用及推广
骨科中医护理特色
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
✓ 穴位按摩
✓ 艾灸 ✓ 拔罐
37项
✓ 中药熏蒸
✓ 刮痧疗法
✓ 贴敷法(中药湿敷、换药)
✓ 膳食疗法
✓ 中医保健功
✓ 。。。。。。。。。。。。。。。。。
一、按摩
✓ 循经按摩或穴位点按,每天1次,每次 15min~20min。
一、取穴:

骨伤科三种中医特色治疗

骨伤科三种中医特色治疗

城步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二甲评审资料汇编重点科室建设骨伤科特色疗法操作规范骨伤科特色治疗操作规范一:中药外敷法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中药外敷是指将中药末加水,或蜂蜜调制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

二、适应症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关节炎等等多种疾病。

三、操作流程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消炎肿止痛散等)、竹匙、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1)敷药局部做清洁处理。

(2)将外敷中药用水调制好后,先将药膏敷于一层纱布上包装好后再局部外敷。

(3)隔2层棉纸,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1)调制的药物需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凡士林一起调制或用蜂蜜调制,一般3—5天更换一次。

(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耐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1、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修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坠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避免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8、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骨伤科特色治疗操作规范二:骨伤科手法整复技术操作规范1.目的:骨伤科正骨手法整复骨折或关节脱位。

2.适应症:1、骨折。

2、脱臼。

3.禁忌: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等不宜过重手法。

4.用物准备:治疗床或座椅,棉卷、夹板或石膏、绷带、治疗巾、外敷药等。

5、方法:1、经望、闻、问、切确诊病人,向病人说明治疗的目的及步骤,并取的病人的同意。

2、根据X线结果确定诊断,再行复位。

3、协助病人选择合适体位,在患处或治疗相关部位进行开功舒展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特色护理在骨伤科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2-22T09:16:03.8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0期供稿作者:陈丹桂1 陈燕春2 [导读] 1.福建省安溪县中医院 362400;2.福建省安溪县医院 362400 随着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医护理也越来越受到国际护理界的青睐。

陈丹桂1 陈燕春2
1.福建省安溪县中医院 362400;
2.福建省安溪县医院 362400
摘要:随着中医护理学的发展,中医特色的护理理论及操作技术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呈现了独特的效果。

本文就中医特色护理在骨伤科临床中的应用,从调畅情志,调理饮食、合理用药、中医护理技术等方面加以探讨。

关键词:中医特色;护理;骨伤科;应用
随着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医护理也越来越受到国际护理界的青睐。

我院骨伤科在继承,发扬传统中医特色护理理论及操作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护理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总结,加以提高,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呈现了独特的效果。

现将中医特色护理在骨伤科的应用探讨如下:
一、调畅情志
情志的变化,影响着脏腑的生理功能,《内径》有“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悲伤肺,怒伤肝”。

《素问?举痛论》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讲的都是情志致病,气机紊乱,可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闭阻,脏腑功能失调,故而患病。

如杨某,女,42,诊断为右股骨粗隆间骨折,入院后行持续骨牵引,患者由于突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加之治疗时间长,害怕终生残疾等,对今后工作生活顾虑重重,为此产生忧虑、悲观、失望甚至厌世等多种心理状态,进而纳呆,日渐消瘦,出现了脾不健运之症。

祖国医学认为,脾主肌肉与四肢,脾不健运,肌肉筋骨失去濡养,从而使病人骨痂形较慢,影响骨折的愈合,护理上我们着重从情志护理入手,经常巡视病房,主动关心患者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掌握患者的情志变化,积极开导,耐心地讲解不良情绪影响饮食及骨折的愈合,使患者消除各种不良情绪,愉快地接受治疗,以利于早日康复。

二、调理饮食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脾胃的调理,将饮食调护作为治病手段之一,骨伤科病人一般病程较长,骨折后由于伤后气血失和,骨折组织的修复需要充足的营养,中医素来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在饮食调护过程中,应根据三因制宜原则,通过八纲辩证,采取不同的调护方式,选择气味相宜的食物予以调养,使气血旺盛,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得以濡养。

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修复均依赖肾精滋养和肾阳推动。

故以补肾精的食物为主,用枸杞、核桃仁、肉桂等煮粥、炖鳖。

气血虚加入适量黄精、黄芪、当归、大枣、桂圆肉以调补气血。

对肝阴虚以养肝滋水涵木为主,可进食熟地、山药、党参炖鸡或猪肚、小肠汤,另外注意患者脾胃功能强弱,在不影响病情的基础上,尊重病人的饮食习惯及嗜好,灵活运用,以强筋壮骨、补养气血,促进骨折愈合。

三、合理用药
传统的中药治疗是根据药物所具有的若干特性所决定的,所谓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辛、甘、酸、苦、咸是中药所具有的五味,味道不同,作用各异。

升降沉浮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四种不同趋向、性能。

中药这种特性就要求我们在护理工作中,既要注意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又要注意药物的服用时间及方法。

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外治或内服药,观察用药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骨折初期以活血化瘀汤、复元活血汤、骨折中期以和营止痛、接骨续筋为主,选用和营止痛汤、定痛和血汤、续骨活血汤;骨折后期以补养肝肾、强筋壮骨为主,选用壮筋养血汤、养筋健骨汤;中药汤剂一般每日2次予两餐之间温服,中成药予饭后半小时口服为宜。

外治药在骨伤科的应用相当丰富,最多有膏药、药膏、其次有搽擦药、熏洗湿敷药,膏药有遇温则烊化,粘贴性好,易粘贴在患处,故临床应用药效持久,能较好发挥疗效,又方便经济、便于收藏携带,深受患者欢迎。

四、中医护理技术
中医有自身独特的治疗技术,在骨伤科应用较多的有针刺疗法、拨罐、水针疗法、按摩、推拿、牵引、艾炙、红外线照射、中药熏药等。

它们不仅是中医治疗技术、也是中医护理技术,针刺疗法一般在新伤急性期是以“痛可俞”与邻近取穴相结合,在疼痛剧烈处进针可收到止痛消肿,舒筋活络等效果;在慢性期,主要以循经取穴和邻近取穴为主,在陈伤而有风寒温外邪兼夹时,多在针刺后加用拨火罐,以促使血脉畅通,起到更好的效果。

拨罐法具有温通经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对痹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水针疗法是将针炙与现代注射法相结合,它分为穴位注射和封闭疗法两种,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作用,对各种软组织、关节病变疗效显著,对功能性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中医特色护理在骨伤科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将中医特色护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大大减少了护理并发症,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提高了骨伤科疾病的治愈率及患者的满意度,在强化中医基础知识和操术技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特色护理,使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护理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展现了独具特色的风采和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