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 课件(共18张PPT)

不是
2、为何NaCl固体不导电而它的溶液能导电?
【分析】
氯化钠晶体是由带正电荷的Na+离子和带负电荷 的Cl-离子,通过静电作用按一定规律紧密地排 列构成的,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因此, NaCl晶体不能导电。
当NaCl溶于水时,由于水分子的作用而减弱了 氯化钠晶体中Na+与Cl-之间的作用,使Na+与Cl逐渐脱离晶体表面并形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 子和水合氯离子(如下图所示)
电,HCl是电解质吗? 3.Na2O在熔融状态下导电,Na2O是电解质
吗?
4. AgCl溶于水不导电,但它在熔融状态下能 导电,它是电解质吗?
5、SO3和H2O反应生成硫酸,所以SO3的水 溶液也可以导电,SO3是电解质吗?
实验探究:NaCl固体、盐酸、 NaCl 溶液、蔗糖溶液、NaOH溶液。
实验探究一: NaCl固体是否能Biblioteka 电?结论:NaCl固体不能导电
实验探究二:盐酸、 NaCl溶液、蔗糖溶液、 NaOH溶液能否导电?
结论:除了蔗糖溶液,其余三种溶液都能导电。
结合实验阅读教材P30并分组讨论:
1、是否所有的溶液都能导电?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 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P34#8题
应用实践
本节课小结:主要学习了电解质的概念 和酸、碱、盐在水溶液的电离及其电离 方程式的书写。
【课下实践活动】
自学P110 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并编成顺 口溜,与同学交流。
思考交流
1.Cu和盐酸溶液都能导电,它们是电解质吗? 2.HCl熔融状态(液态)时不导电,溶于水导
【思考与交流】
1、教材上酸是怎么定义的? 2、请同学们写出熟悉的可溶性的碱和可溶性
2、为何NaCl固体不导电而它的溶液能导电?
【分析】
氯化钠晶体是由带正电荷的Na+离子和带负电荷 的Cl-离子,通过静电作用按一定规律紧密地排 列构成的,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因此, NaCl晶体不能导电。
当NaCl溶于水时,由于水分子的作用而减弱了 氯化钠晶体中Na+与Cl-之间的作用,使Na+与Cl逐渐脱离晶体表面并形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 子和水合氯离子(如下图所示)
电,HCl是电解质吗? 3.Na2O在熔融状态下导电,Na2O是电解质
吗?
4. AgCl溶于水不导电,但它在熔融状态下能 导电,它是电解质吗?
5、SO3和H2O反应生成硫酸,所以SO3的水 溶液也可以导电,SO3是电解质吗?
实验探究:NaCl固体、盐酸、 NaCl 溶液、蔗糖溶液、NaOH溶液。
实验探究一: NaCl固体是否能Biblioteka 电?结论:NaCl固体不能导电
实验探究二:盐酸、 NaCl溶液、蔗糖溶液、 NaOH溶液能否导电?
结论:除了蔗糖溶液,其余三种溶液都能导电。
结合实验阅读教材P30并分组讨论:
1、是否所有的溶液都能导电?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 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P34#8题
应用实践
本节课小结:主要学习了电解质的概念 和酸、碱、盐在水溶液的电离及其电离 方程式的书写。
【课下实践活动】
自学P110 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并编成顺 口溜,与同学交流。
思考交流
1.Cu和盐酸溶液都能导电,它们是电解质吗? 2.HCl熔融状态(液态)时不导电,溶于水导
【思考与交流】
1、教材上酸是怎么定义的? 2、请同学们写出熟悉的可溶性的碱和可溶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系统总结课件-PPT精美课件

解析:思考②中应着重考虑采取的各项措施中“相同” 的因素,就是为了消除它们对灯泡亮度的影响;思考③中 灯泡较暗,可以说明它们对应的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解质未 完全电离;而灯泡较亮,它们所对应的电解质溶液中的电 解质不一定完全电离;思考④中盐酸是一元酸,如果氯化 氢的浓度和它电离出来的 H+浓度相等,即可说明氯化氢 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思考⑤中醋酸和一 水合氨是弱电解质,其溶液导电能力较弱,但两者混合后,
•
9.联系具 有客观 性,即 是事物 本身所 固有的 ,不以 人的意 志为转 移的。 要从事 物固有 的联系 中把握 事物, 切忌主 观随意 性。但 人们可 以根据 事物固 有的联 系,改 变事物 的状态 ,调整 原有的 联系, 建立新 的具体 联系。
•
10.是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 则的要 求。坚 持为人 民服务 的工作 态度, 坚持求 真务实 的工作 作风, 坚持从 群众中 来到群 众中去 的工作 方法.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章末系统总结 一、知识体系构建
二、实验专项探究 (一)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弱的探究 1.原理:并联盛有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组成相似的 不同电解质溶液的烧杯、灯泡(效率相同)。根据灯泡亮度 判断烧杯内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进而推测 电解质的强弱。 2.仪器:电源,烧杯,灯泡,电线若干。
(2)①酸、碱、盐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水中发生了 电离,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可以做定向移动,其导电能力 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有关 ②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和体积 相等、电极的材料和规格相同、两极的电压相等、灯泡的 规格相同等 ③不同意,醋酸、一水合氨的电离程度较小, 肯定是弱电解质,虽然氯化氢、氯化钠、氢氧化钠的电离 程度较大,但不能说明它们一定完全电离,也就是说,不 能说明它们是强电解质 ④等于 ⑤强酸、强碱和大部分 盐 弱酸、弱碱、H2O 和小部分盐 5 个灯泡都亮起来了, 与盐酸、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对应的灯泡较亮,另 外两只较暗,但明显比混合前亮
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钠的单质(共32张PPT)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硬度?
熔点?
锂
钠
钾
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2019)第二 章第一 节第一 课时钠 的单质( 共32张 PPT)
视频:钠的物理性质
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2019)第二 章第一 节第一 课时钠 的单质( 共32张 PPT)
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2019)第二 章第一 节第一 课时钠 的单质( 共32张 PPT)
用。
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英国化学家戴维坚持不懈地从事 于利用电池分解各种物质的实验研究。 1807年发现了金属钾,几天之后, 他又从电解碳酸钠中获得了金属钠。
(汉弗里·戴维 1778-1829)钠的原子结构:来自+11 2 8 1
Na
极易失去e-
+11 2 8
Na+
钠原子极易失电子 显强还原性
一、钠的化学性质:
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也观察到,金属钠是保存在煤 油中的,为什么金属钠可以且需要保存在煤油中呢?
新切开的金属钠光亮的表面很快变暗了,是因为钠 与氧气发生了反应,在钠的表面形成了一薄层氧化 物,这种氧化物是白色的氧化钠
现在我们在回来观察一下刚才切开的金属钠,同学们 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
以隔绝空气。 1、与氧气的反应:4Na + O2 = 2Na2O
上面的反应是金属钠在常温下与氧气的反应,如果加 热,金属钠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2019)第二 章第一 节第一 课时钠 的单质( 共32张 PPT)
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2019)第二 章第一 节第一 课时钠 的单质( 共32张 PPT)
观察现象
探究结论
表面变白 熔化成闪亮的小球 剧烈燃烧,燃烧时 火焰呈黄色 最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2.3物质的量 课件(共28张ppt)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一

④集体化 物质的量可以表示多个微粒的特定组合或集合体,如 1 mol NaCl, 0.5 mol H2SO4
判断:
1mol大米 × 1 摩尔氧 × 1 摩尔氧原子 √ 3 摩尔 H2O √ 0.5 摩尔二氧化碳分子 √ 物质的量即是物质的质量,也是物质的数量 × 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
注意事项:
①专有化 “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也不能添字。 如不能说成“物质量”或“物质的数量”等
②微观化 只用来描述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中子、质子、 电子等,不能表示宏观的物质,如米
③具体化 必须指明具体粒子的种类,常用化学式表示,如“1 mol O”“2 mol O2”“1.5 mol O3”;不能说“1 mol 氧”
1 mol 粒子 = NA 个粒子 ≈ 6.02×1023个粒子
注意事项:
(1)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有单位,而不是纯数。 (2)不能认为1 mol粒子等于6.02×1023个,也不能认为 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3)在计算时采用近似值6.02×1023mol-1
一个惊人的数字
这些物质中粒子数目非常庞大,不可能一个一个去数
生活中的计生量活中物品以什么方式计量?
大件物品以单个方式计量
情境引入 生活中物品以什么方式计量?
小件物品按一定的标准打包为一个集合体
微观粒子
物质的量
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物理 量之一。
X个
物理量 长度 时间
物质的量 热力学温度
电流 发光强度
质量
......
8g
C: 12g/mol
2 molC
24g
H2O: 18g/mol 10 molH2O
180g
判断:
1mol大米 × 1 摩尔氧 × 1 摩尔氧原子 √ 3 摩尔 H2O √ 0.5 摩尔二氧化碳分子 √ 物质的量即是物质的质量,也是物质的数量 × 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
注意事项:
①专有化 “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也不能添字。 如不能说成“物质量”或“物质的数量”等
②微观化 只用来描述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中子、质子、 电子等,不能表示宏观的物质,如米
③具体化 必须指明具体粒子的种类,常用化学式表示,如“1 mol O”“2 mol O2”“1.5 mol O3”;不能说“1 mol 氧”
1 mol 粒子 = NA 个粒子 ≈ 6.02×1023个粒子
注意事项:
(1)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有单位,而不是纯数。 (2)不能认为1 mol粒子等于6.02×1023个,也不能认为 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3)在计算时采用近似值6.02×1023mol-1
一个惊人的数字
这些物质中粒子数目非常庞大,不可能一个一个去数
生活中的计生量活中物品以什么方式计量?
大件物品以单个方式计量
情境引入 生活中物品以什么方式计量?
小件物品按一定的标准打包为一个集合体
微观粒子
物质的量
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物理 量之一。
X个
物理量 长度 时间
物质的量 热力学温度
电流 发光强度
质量
......
8g
C: 12g/mol
2 molC
24g
H2O: 18g/mol 10 molH2O
180g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ppt课件 (共50张PPT)

•上述反应中,哪些反应属于氧化 还原反应? •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 什么关系?
请同学通过图示来表示出氧化还原 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分解 反应 化合 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 反应
复分解 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 系可表示为:
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
【讨论】【交流ຫໍສະໝຸດ 论】在下列几个氧化还原反应中, H2O所起的作用一样吗?
既不是氧化剂 ⑴Cl2+H2O==HCl+HClO 也不是还原剂 ⑵2F2+2H2O==4HF+O2↑ 还原剂 ⑶2Na+2H2O==2NaOH+H2↑ 氧化剂 既是氧化剂 电解 ⑷2H2O == 2H2↑+O2↑ 也是还原剂
【知识拓展】
【练习】
1、下列变化中,需加入氧化剂才能实 现的是( BC ) A、HCl→ H2 B、CO → CO2 C、SO2 → SO3 D、FeCl3 → FeCl2
【练习】
2、下列变化中,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 的是( AB ) A、Ag+ → Ag B、CuO → Cu C、FeO →Fe2O3 D、NO → NO2
特征
化合价 升高
化合价 降低
反应
氧化 反应
还原 反应 氧化 还原 反应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剂:定义: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
表现:在反应时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
还原剂:定义: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
表现:在反应时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
氧化性: 得电子的能力( 氧化剂的性质 ) 还原性: 失电子的能力( 还原剂的性质 )
【练习】
3、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只做还原剂 B、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只做氧化剂 C、被氧化的是氧化剂,被还原的是 还原剂 D、失电子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失电子 的物质是氧化剂
请同学通过图示来表示出氧化还原 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分解 反应 化合 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 反应
复分解 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 系可表示为:
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
【讨论】【交流ຫໍສະໝຸດ 论】在下列几个氧化还原反应中, H2O所起的作用一样吗?
既不是氧化剂 ⑴Cl2+H2O==HCl+HClO 也不是还原剂 ⑵2F2+2H2O==4HF+O2↑ 还原剂 ⑶2Na+2H2O==2NaOH+H2↑ 氧化剂 既是氧化剂 电解 ⑷2H2O == 2H2↑+O2↑ 也是还原剂
【知识拓展】
【练习】
1、下列变化中,需加入氧化剂才能实 现的是( BC ) A、HCl→ H2 B、CO → CO2 C、SO2 → SO3 D、FeCl3 → FeCl2
【练习】
2、下列变化中,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 的是( AB ) A、Ag+ → Ag B、CuO → Cu C、FeO →Fe2O3 D、NO → NO2
特征
化合价 升高
化合价 降低
反应
氧化 反应
还原 反应 氧化 还原 反应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剂:定义: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
表现:在反应时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
还原剂:定义: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
表现:在反应时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
氧化性: 得电子的能力( 氧化剂的性质 ) 还原性: 失电子的能力( 还原剂的性质 )
【练习】
3、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只做还原剂 B、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只做氧化剂 C、被氧化的是氧化剂,被还原的是 还原剂 D、失电子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失电子 的物质是氧化剂
高中化学必修一PPT课件

操作需要哪些仪器?
进行过滤操作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贴、二低、三靠)
蒸发的目的是什么? 操作需要哪些仪器? 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蒸发操作
*加入的液体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
*蒸发过程中要用玻棒不断搅拌(以防溶液
因局部过热而造成液滴飞溅)。
上加热至剩余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利用 余温使滤液蒸干。
*热的蒸发皿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要垫 上石棉网。
粒子符
号 C
Fe
H2sO4
h20
Na+
物质的
式量
12
56
98
每个粒子的质 I摩物质含有 1摩物质质 量(g/个) 的1 粒子数(个) 量(g)
1.993X1023
二 m 9.032X1023
56
1.628X1022
Na 98
18
2.990X1023
23
3.821X1023
% 18
Na 23
OH-
17
火灾处理方法 :防止火势扩展 :移走可燃 物 ,切断电源 ,停止通风。扑灭火源 :酒
精等有机溶剂泼洒在桌面上着火燃烧 ,用
湿布或沙子盖灭 ,火势大可以用灭火器扑 灭。小范围的有机物、钾、钠、白磷等化
学物质着火可用沙盖灭。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 过滤与蒸发操作
过滤操作
过滤的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Vm=V/n, 常用单位:L/mol。 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22. 4L/mol , 这是在特定条件
下的气体摩尔体积0
使用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应注意:a、条件:标准状况;人 单位:L/mol;c、适用 范围: 气体;d、数值约为22.4L/mol
进行过滤操作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贴、二低、三靠)
蒸发的目的是什么? 操作需要哪些仪器? 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蒸发操作
*加入的液体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
*蒸发过程中要用玻棒不断搅拌(以防溶液
因局部过热而造成液滴飞溅)。
上加热至剩余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利用 余温使滤液蒸干。
*热的蒸发皿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要垫 上石棉网。
粒子符
号 C
Fe
H2sO4
h20
Na+
物质的
式量
12
56
98
每个粒子的质 I摩物质含有 1摩物质质 量(g/个) 的1 粒子数(个) 量(g)
1.993X1023
二 m 9.032X1023
56
1.628X1022
Na 98
18
2.990X1023
23
3.821X1023
% 18
Na 23
OH-
17
火灾处理方法 :防止火势扩展 :移走可燃 物 ,切断电源 ,停止通风。扑灭火源 :酒
精等有机溶剂泼洒在桌面上着火燃烧 ,用
湿布或沙子盖灭 ,火势大可以用灭火器扑 灭。小范围的有机物、钾、钠、白磷等化
学物质着火可用沙盖灭。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 过滤与蒸发操作
过滤操作
过滤的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Vm=V/n, 常用单位:L/mol。 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22. 4L/mol , 这是在特定条件
下的气体摩尔体积0
使用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应注意:a、条件:标准状况;人 单位:L/mol;c、适用 范围: 气体;d、数值约为22.4L/mol
物质的量【新】人教版高中化必修一PPT课件

(× ) (√) (× )
(× )
(√ )
(× )
㈡ 、阿伏加德罗常数 1、定义: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2、符号: NA (NA≈6.02 ×1023mol-1) 3、单位:mol-1
特别提醒:
⑴、阿伏加德罗常数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物理量。 ⑵、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是相同的,但由于 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所以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
⑵ 物质的量只能用来表示微观粒子的多少,不能用来表示宏 观物质的多少。
⑶ 根据摩尔的规定,1mol任何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都约为 6.02×1023,如1molO2所含氧分子数为6.02×1023
小试牛刀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⑴ 1mol氧 ⑵ 0.25mol CO2 ⑶ 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⑷ 0.25mol H2中含有3.01×1023个氢分子 ⑸ 3mol NH3中含有3molN和9molH ⑹ 1mol细菌
当堂练习:
1、3.01×1023个CO2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0.5mol
2、1.204×1024个H2O 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2mol
3、2 mol Mg变成Mg2+时失去电子数是多少? 2×2×6.02×1023 个
[名师课堂教学]物质的量【新】人 教版高 中化必 修一PPT 课件( 完整版 PPT)
4、物质的量(n)、粒子数(N)、阿伏伽德罗常数(NA) 三者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量(n)
粒子数(N)
1mol H
2mol H
NA个H
2×NA个H
… …
… …
n mol H
N = n × NA
n×NA个H
n=
N NA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PPT课件

知识点一 物质的量
1. 符号:__n__ 单位名称:__摩__尔___ 符号:_m__o_l _
2. 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1打铅笔: 12只 1双袜子: 2只 1世纪: 100年
1mol某种微粒是多少个呢? (如:1mol水分子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科学史话
阿伏加德罗
Amedeo Avogadro 1776~1856
解析: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物质的量为物理量,A错误;0.5
mol
H2O中含有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0.5mol×3=1.5mol,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A,B正确;“64g氧”没有说明是O原子还是氧气分子,无法进行计算,C错误
;分子可能由单原子、双原子和多原子组成,因此1 mol物质不一定含有NA个原子;D错误。
摩(尔)
开(尔文)
mol
K
———摩尔
发光强度 I( Iv) 坎(德拉)
cd
知识点一 物质的量
1. 符号:__n__ 单位名称:__摩__尔___ 符号:_m__o_l _
2. 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3. 使用: (1)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仅限于微观粒子。 (2)要用化学式指明微粒种类或其组合。
解析:1个氢氧根离子含有10个电子,1 mol OH-所含电子数为10NA,A正确;硫酸钠溶液中的阴离子除了硫酸根,还有氢氧根,故
溶液中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的数大于2NA个,B错误; 0.05molH2O含有的氢原子数为0.1NA ,C错误;CO和N2的摩尔质量均为 28g·mol-1,二者构成的混合气体的摩尔质量也为28g·mol-1,因此14 g由CO和N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总数0.5NA,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 胶体 浊液
(小于1nm)(1~100nm)(大于100nm) 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根本区别:
分散质粒子大小不. 同
3、胶体 (1)概念: 分散质粒子(大小为1~100nm)分散在 分散剂中形成的分散系称作“胶体” (2)分类: 按分散剂状态不同可分:气胶体、液胶体、 固胶体
胶体
气胶体 液胶. 体 固胶体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概念:把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
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混合物)。
在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分散 质分散于其中的物质叫做分散剂。
2、分类: (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 态,可以有九种组合方式。
.
九种分散系(分类)
分散质
分散剂
气态
气态
液态
液态
固态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
变化
.
一、分类法及其应用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 树状分类法和
_交__叉__分__类__法__。 交叉分类法Na2CO3钠盐
Na2SO4
钾盐
K2SO4
硫酸盐
K2CO3
.
碳酸盐
物质的分类
物质
树状分类法
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酸 碱 盐 氧化物
HCl HNO3 H2SO4 H2SO3 H3PO4
碱 按强弱分
强碱 NaOH、Ba(OH)2 弱碱 NH3H2O、Fe(OH)3
按电离出 一元碱 NaOH
的OH数分 二元碱 Ba(OH)2
三元碱 Fe(OH)3 Al(OH)3
盐
正盐 酸. 式盐 碱式盐
Na2CO3 NaHCO3 Cu2(OH)2CO3
科学探究:丁达尔效应
光束照射时的现象
Fe(OH)3胶体 能看见一条光亮的通路
CuSO4溶液
无光亮的通路
CuSO4溶液
Fe(OH)3胶体
结论:当光束通过胶体时,能看见一条
光亮的通路,而溶液没有,可以利用丁
达尔效应来区分溶液和胶体。
.
科学探究:胶体能过滤吗?
Fe(OH)3胶 体
泥水
过滤后的现象
分散质随分散剂透过 滤纸
强氧化剂 + 强还原剂 = 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
A
B
b
a
氧化性:A >a 还原性:B > b
.
• 用双桥线表示电子转
+ 移情况
点燃
2Na Cl2 2NaCl
注意:
①双线桥从左指向右连接不同价态的同 种元素
②线上标明电子得失及数目、化合价升 降、被氧化、被还原等内容(注意得失 电子守恒) ③双线位于反应式的上下位置
分散质不能通过滤纸
结论:胶体粒子能通过滤纸,不 能利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胶体中的 分散质和分散剂。.
3、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合反应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 分解反应 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实质: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氧化 特征: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发生还原反应
化 学 反 应
元素化合价升 降)总数相等
还原剂 + 氧化剂 ==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1、强弱律:自发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总是 由“强”成“弱”的。(判定强弱) 2、价态律:元素处于最高(低)价,只有 氧化(还原)性,中间价则两性都有。 3、转化律:邻价态间的转化最易。只靠 拢不交叉规律——归中反应 4、先后律:谁强谁先. 反应。
.
一、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金属 Na、Mg、Al
非金属 S、O2、N2
酸性氧化物 SO2、CO2、P2O5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Na2O、CaO、Fe2O3
两性氧化物 Al2O3 不成盐氧化物 CO、NO
物质
化合物 混合物
按酸根分 含氧酸 HNO3 、H2SO4
酸
无氧酸 HCl
按电离出 的H+数分
一元酸 二元酸 三元酸
.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CuO+H2 Cu+H2O
编号 A
化学基本反 应类型
是否为氧化还原反 应
2 Mg+O2
2MgO
B
CaO+H2O = Ca(OH)2
C
2Al2O3==4Al+3O2
D
CaCO3==CaO+CO2
E
Na2CO3+Ca(OH)2=CaCO3↓+2NaOH
F
Fe+CuSO4==FeSO4+Cu
氧化还原反应之
——计算题解析方法归纳
.
1.计算依据 :
(1)氧化剂获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电 子总数,即得失电子守恒。
(2)氧化剂中元素降价总数等于还原剂中元 素升价总数,即化合价升降守恒。
固态
.
几种分散系的实例
分散质 气 气 气 液 液 液 固 固 固
分散剂
实例
气
空气
液
泡沫、汽水
固
泡沫塑料、面包
气
云、雾
液
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固 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
气
烟、灰尘
液
泥水
固
合金、有色玻璃
.
(2)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可以 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 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系
G
HCl+NaOH=NaCl+H2O
H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B、C) 分解反应(D、E) 置换反应(A、G) . 复分解反应(F、H)
化学基 本反应 类型
四、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中 有电子 转移
元素 化合 价升 降
电子得失(或元 素化合价升降) 总数相等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特征 是化合价变化。“氧化”和“还原” 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
根据 反应 中是 否有 电子
还原 反应
概念 及其 相互 关系
反 应 物
氧化剂
有氧化性
得电子
化合价降低 发生氧化反应
转移
还原剂 有还原性 失电子 化合价升高
非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离子 根据反应中是 反应 否有离子参加 分子
反应
定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
离子
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方程式 意义:不 而仅 且表 表示 示一 所定 有物同质一间类的型某的个离反子应反,应
.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可见,处于最高价态的元素 ——仅有氧化性 处于最低价态的元素 ——仅有还原性 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 ——两者皆有
氧 化 剂 + 还 原 剂 还 原 产 物 + 氧 化 产 物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电子得失(或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 被氧化
.
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还 原剂被氧化
0 0 点燃 +3 -2 4Al + 3O2 == 2Al2O3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氧氧化剂被还原
O2 是氧化剂 Al是还原剂
Al2O3既是 氧化产物又
高失还
低得氧
是还原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
还原剂 + 氧化剂 ==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氧化. 剂被还原
对于任何氧化还原反应,都满足下列规律:
(小于1nm)(1~100nm)(大于100nm) 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根本区别:
分散质粒子大小不. 同
3、胶体 (1)概念: 分散质粒子(大小为1~100nm)分散在 分散剂中形成的分散系称作“胶体” (2)分类: 按分散剂状态不同可分:气胶体、液胶体、 固胶体
胶体
气胶体 液胶. 体 固胶体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概念:把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
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混合物)。
在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分散 质分散于其中的物质叫做分散剂。
2、分类: (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 态,可以有九种组合方式。
.
九种分散系(分类)
分散质
分散剂
气态
气态
液态
液态
固态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
变化
.
一、分类法及其应用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 树状分类法和
_交__叉__分__类__法__。 交叉分类法Na2CO3钠盐
Na2SO4
钾盐
K2SO4
硫酸盐
K2CO3
.
碳酸盐
物质的分类
物质
树状分类法
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酸 碱 盐 氧化物
HCl HNO3 H2SO4 H2SO3 H3PO4
碱 按强弱分
强碱 NaOH、Ba(OH)2 弱碱 NH3H2O、Fe(OH)3
按电离出 一元碱 NaOH
的OH数分 二元碱 Ba(OH)2
三元碱 Fe(OH)3 Al(OH)3
盐
正盐 酸. 式盐 碱式盐
Na2CO3 NaHCO3 Cu2(OH)2CO3
科学探究:丁达尔效应
光束照射时的现象
Fe(OH)3胶体 能看见一条光亮的通路
CuSO4溶液
无光亮的通路
CuSO4溶液
Fe(OH)3胶体
结论:当光束通过胶体时,能看见一条
光亮的通路,而溶液没有,可以利用丁
达尔效应来区分溶液和胶体。
.
科学探究:胶体能过滤吗?
Fe(OH)3胶 体
泥水
过滤后的现象
分散质随分散剂透过 滤纸
强氧化剂 + 强还原剂 = 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
A
B
b
a
氧化性:A >a 还原性:B > b
.
• 用双桥线表示电子转
+ 移情况
点燃
2Na Cl2 2NaCl
注意:
①双线桥从左指向右连接不同价态的同 种元素
②线上标明电子得失及数目、化合价升 降、被氧化、被还原等内容(注意得失 电子守恒) ③双线位于反应式的上下位置
分散质不能通过滤纸
结论:胶体粒子能通过滤纸,不 能利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胶体中的 分散质和分散剂。.
3、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合反应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 分解反应 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实质: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氧化 特征: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发生还原反应
化 学 反 应
元素化合价升 降)总数相等
还原剂 + 氧化剂 ==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1、强弱律:自发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总是 由“强”成“弱”的。(判定强弱) 2、价态律:元素处于最高(低)价,只有 氧化(还原)性,中间价则两性都有。 3、转化律:邻价态间的转化最易。只靠 拢不交叉规律——归中反应 4、先后律:谁强谁先. 反应。
.
一、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金属 Na、Mg、Al
非金属 S、O2、N2
酸性氧化物 SO2、CO2、P2O5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Na2O、CaO、Fe2O3
两性氧化物 Al2O3 不成盐氧化物 CO、NO
物质
化合物 混合物
按酸根分 含氧酸 HNO3 、H2SO4
酸
无氧酸 HCl
按电离出 的H+数分
一元酸 二元酸 三元酸
.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CuO+H2 Cu+H2O
编号 A
化学基本反 应类型
是否为氧化还原反 应
2 Mg+O2
2MgO
B
CaO+H2O = Ca(OH)2
C
2Al2O3==4Al+3O2
D
CaCO3==CaO+CO2
E
Na2CO3+Ca(OH)2=CaCO3↓+2NaOH
F
Fe+CuSO4==FeSO4+Cu
氧化还原反应之
——计算题解析方法归纳
.
1.计算依据 :
(1)氧化剂获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电 子总数,即得失电子守恒。
(2)氧化剂中元素降价总数等于还原剂中元 素升价总数,即化合价升降守恒。
固态
.
几种分散系的实例
分散质 气 气 气 液 液 液 固 固 固
分散剂
实例
气
空气
液
泡沫、汽水
固
泡沫塑料、面包
气
云、雾
液
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固 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
气
烟、灰尘
液
泥水
固
合金、有色玻璃
.
(2)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可以 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 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系
G
HCl+NaOH=NaCl+H2O
H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B、C) 分解反应(D、E) 置换反应(A、G) . 复分解反应(F、H)
化学基 本反应 类型
四、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中 有电子 转移
元素 化合 价升 降
电子得失(或元 素化合价升降) 总数相等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特征 是化合价变化。“氧化”和“还原” 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
根据 反应 中是 否有 电子
还原 反应
概念 及其 相互 关系
反 应 物
氧化剂
有氧化性
得电子
化合价降低 发生氧化反应
转移
还原剂 有还原性 失电子 化合价升高
非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离子 根据反应中是 反应 否有离子参加 分子
反应
定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
离子
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方程式 意义:不 而仅 且表 表示 示一 所定 有物同质一间类的型某的个离反子应反,应
.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可见,处于最高价态的元素 ——仅有氧化性 处于最低价态的元素 ——仅有还原性 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 ——两者皆有
氧 化 剂 + 还 原 剂 还 原 产 物 + 氧 化 产 物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电子得失(或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 被氧化
.
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还 原剂被氧化
0 0 点燃 +3 -2 4Al + 3O2 == 2Al2O3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氧氧化剂被还原
O2 是氧化剂 Al是还原剂
Al2O3既是 氧化产物又
高失还
低得氧
是还原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
还原剂 + 氧化剂 ==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氧化. 剂被还原
对于任何氧化还原反应,都满足下列规律: